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上的技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德格尔存在论基础上的技术观
摘要:作为一位活在20世纪的现代人,海德格尔与现代技术世界似乎有一种天然的隔膜,他不断的对技术进行追问,并认为造成当今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源并不是现代技术手段本身的优劣,而是由现代技术的本质一一座架这种解蔽方式所决定的,他对技术的批判是建立在他对“存在”问题的沉思之上的,本文主要从海德格尔存在论视域下来把握其技术批判理论,同时又反过来从技术批判理论着眼去理解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
关键字:海德格尔;座架;现代技术;存在论
Heidegger's theory of Technology on the base of Ontology Abstract:As a modern people who are live in the 20th century, Heidegger and modern technology in the world seem to have a natural diaphragm, he will continue to ask, and the causing of the human's existence predicament of root is not modern technology’s pros and cons, but the essence of modern technology is determined by the enframing ,this disclosing of the decision, his criticism of technology is established on his thinking of ontology, this paper mainly from Heidegger's ontology theory to grasp the 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 and in turn from the critique of technology theory with an eye to understand Heidegger's ontological thought.
Key words:Heidegger;Enframing;Modern technology ;Ontology
引言
在这个世界图象的时代中,人类的生活被日益强大的现代技术所支配着。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存样态愈来愈丰富,活动的空间愈来愈广阔。现代人沉醉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各种物质利益中,为技术的每一个成就而欢心鼓舞。殊不知,我们已成为技术的傀儡。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集中体现在他对近现代技术的批判上,他认为现代技术统治着人类的各个方面,已成了现代人面临的最高危险,他洞察到:现代性的根源恰恰存在于近现代世界里最为普遍而根本的技术现象里,他对技术的批判并不是对技术先现象的一种批判,而是针对技术的“本质”进行批判,在对传统的技术观进行追问的基础上,海德格尔发现现代技术的本质已经深深地遮蔽着,这种遮蔽源于人类对“存在”的遗忘。终生沉浸于对“存在”问题的沉思之中的的海德格尔,在一种对时代早己遗忘的东西的眷恋之情的激荡下开始了对技术本质的追问。
一、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
存在问题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核心问题,也是海德格尔耗尽毕生心血的哲学追求,并且贯穿于他的其他思想,他的技术之思则是建立在他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之上的,因此,我首先探讨了海德格尔的“存在”问题。
1.1“存在”与“此在”
什么是真正的“存在”?什么是作为“存在者”的前提的“存在”?海德格尔回答是“人的存在”或“自我存在”,海德格尔把能够作为研究存在问题出发点的人定义为“此在”。海德格尔认为要完成追问“存在”的任务,就必须发问: “我们应当在哪种存在者身上破解存在的意义?我们应当把哪种存在者作为出发点,好让存在开展出来?出发点是随意的吗?抑或在拟定存在问题的时候,某种确定的存在者就具有优先地位?这种作为范本的存在者是什么?它在何种意义上具有优先地位?”①这同时也就决定了“此在”这个特殊的存在者在存在追问中的特殊地位。海德格尔说,此在是一个存在者,但并不仅仅是出现在众多存在者中的存在者,“存在”是在此在中澄明出来的。人之所以能够作为研究存在问题的出发点,是因为人是一个在其存在过程中领会自己的存在的存在者;同时,这个存在者所领会的又总是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存在是“在世”,而“在世”的基本结构是“烦”,“烦‘含焦虑、烦恼、关切、担忧、操心等意,只要“此在”是“在世的在”,它就彻头彻尾地被烦所支配。“烦”使此在的本质被遮蔽,最后此在也被沉沦了。摆脱沉沦或者说把此在从沉沦中救拔出来的途径是“畏”“挂念”和“死”。在海德格尔看来“畏”和“怕,不同,因为“怕”有确定的对象,“畏”与“怕”不同的是,“畏”无对象而仅仅是一种可能性,正是这种“畏”的情绪迫使此在去开展出在的整个境界,同时也使它有可能不受各种现成事物的制约,依照自己的意愿,处于“在”之中。“畏”的极端表现是“死”,“死”是人生的极限了,海德格尔认为“此在”正是在畏死中才能真正由非真实状态返归于真实的状态。这是因为海德格尔心目中的“死”和生理、心理上的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认为死虽然是此在的终结,但在没有成为现实之前,它只是此在存在的一种可能性;
①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1996.34.
这种可能性完全是此在本己的,与任何人无关,也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死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也无法避免的;死是不确定的。何时而死,因何而死都是难以预料的,海德格尔认为当此在真正领会了死的上述特征后,就能冲破,否决任何形式的羁绊和约束,就能摆脱一切形式的沉沦,直面人生,本真的在,从而处于一种毫无牵挂的自由境界。
1.2“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别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认为“存在”与“存在者”是不同的,海德格尔突出强调“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他认为,“存在就是存在本身”,而不是任何存在者,同样“存在”离人并不遥远,当人把存在者当作存在者摆出来的时候,他也同时指向了存在本身,“存在”是最近的东西,然而这种近处对人来说仍然是最远的,因为人当下总是而且只执着于存在者了,人们也习惯于从“存在”之思滑落到存在者之思上。
海德格尔认为,自古希腊以来,西方形而上学就把“存在”遗忘,因而把“存在”同存在者混为一谈了,以往哲学家探究的都只是存在者或者是存在者的状况,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从存在者来把握“存在”,把“存在”天然的看做“存在者”,看做存在者的一种存在状态,也可以用海德格尔在《哲学的终结与思的任务》中的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从在场者出发去表象其在场状态的在场者”,这样的存在状态或者“在场者”的“在场状态”仍然是某种对象性的东西,在这种表象性思维的支配下,人们醉心于探究表象状态背后的所谓存在者之所以存在、之所以为存在者的“存在”即本质、根据、永恒实体(这实际上被当成由所有存在者所组成的世界的根基),如上帝等。而凡是那些被抽象化、普遍化成类的概念也无疑是对象性的东西。当人们执着于存在者的这种偏执时,“存在”本身与我们擦肩而过。由此,这种传统的形而上学就把存在给遮蔽和遗忘了。
我认为,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者”就是已经存在,或已经显示出存在的东西,“存在”并不是“存在者”,它们是不可混淆的,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确定“存在者”的,并且作为“存在者”的依据,是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先决的条件。“存在”较之“存在者”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存在优于存在者,因为任何存在者,必须首先存在,然后才能是既定的存在者,否则,存在者就不可能呈现在那里。我觉得,对于海德格尔“存在”与“存在者”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