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此在与生存: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

合集下载

《存在与时间》中的“在世”概念之阐释

《存在与时间》中的“在世”概念之阐释

《存在与时间》中的‚在世‛概念之阐释在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中,‚在世‛是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存在与时间》第一篇就是围绕着在世来展开论述此在的各种规定性,或者说,此在正是通过对在世的种种情态的揭示而得以阐明的。

此在的性质之一就是去存在,而存在只能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各种规定,都是植根于‚在世现象‛之中。

也正是从这一着眼点出发,海德格尔毫不留情地批评传统本体论全都是无根的本体论,因为传统本体论跳过了在世现象,不是以‚在世存在‛作为出发点,所以无法抓住存在,而只是抓到了存在者。

这在海德格尔看来正是本末倒置,因为只要存在还被当作自明的现象而放在一边因而还停留在暗晦之中,对存在者的研究只能是劳而无功的,无法抓住存在的真正意义。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海德格尔才作出了‚存在者状态的‛(Ontisch)性质与‚存在论的‛(Ontologisch)性质的区分,这一区分奠定了与传统本体论截然不同的基础本体论(FundamentalOntology)的基础。

本文首先揭示出‚在世‛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第一篇的总体结构上所处的位置。

在世不仅是海德格尔思维方法上的着眼点,是其论述方法上的着手处,更重要的是其思想体系——尤其是其基础本体论中的最根本的基础。

此在有两种根本性质,即存在(Existenz)与向来我属性(Jemeinigkeit);此在的展开有三种情态:情绪、领会和言谈;此在的存在又有三种结构:被抛、筹划和沉沦。

此在的这些性质、存在结构和展开方式,都植根于在世本身,海德格尔对它们的阐明,就揭示了此在在世本身的实际生存活动。

第二方面论述了世界之为世界如何在‚在世‛的基础上开展出来。

海德格尔批评传统本体论超越主体与超越对象世界之间的对立,指出不是先有世界然后才有主体及其对世界的概念;也不是先有一个无世界的孤立的主体,然后从主体之内投射出一个世界。

这两种看法,或者假定了实在的优先地位,或者假定了主体和内部经验的优先地位,都把世界现象给遗忘了,都从在世的实际境遇之上跳了过去,从而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

DEVELOPING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刘袁浩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是建立在批判传统认识论主客、思存二分基础之上的。

海德格尔认为,在西方认识论框架下,认识对象的意义会被人为遮蔽。

因此,他设定了“此在”这一存在论范畴,用以克服认识论的缺陷。

I一、离经叛道的“现象学”众所周知,海德格尔谈论、言说1的“存在”,是作为基础性的存在。

在:《存在与时间》这部代表作中,海德格尔指出,“哲学是普遍的现象学1 (phenomenology)存在论"。

如何理解哲学作为“现象学”意义下的存在论?1在海德格尔看来,自亚里士多德以降,哲学家们一直在对“存在”进行探索,但是,都只是在无休止地围绕“存在之物”进行言说,并没有触及“存在”本身。

1在希腊文语境中,“现象”这一概:念大致有两重意涵:第一重,事物的自1我显现。

这种“自我显现”,有时显现事物自身,有时则显现不是事物自身的“假象”;第二重,“逻各斯”。

逻各斯的[指代非常丰富,总体来说多指“言说”。

:当把逻各斯置于“现象”中时,可以理:解为“通过言说来显现事物自身”。

由:此可见,对于现象学的意义,抑或是现象学的存在论,指的就是通过言说的'方式使得事物自身得以显现、呈现。

与胡塞尔的现象学大相径庭,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并非“意识论”。

胡塞尔创立现象学,其:初衷是为了获得一个删的理虹具,,借助这个理性工具来认识世界。

胡塞尔[现象学的特点在于,通过认识主体的意:向性活动来展现、呈现事物本身,置言:之,胡塞尔意义上的“存在”,是人的思[维意识中的存在,即:事物的存在仅仅: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坚决否认胡塞尔式的“存:在只是意识中的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人的最基本的、普遍性的状[态。

人的意识活动不过是人的整体存在翻的一个构成部分,并不肠有、:全部。

这从侧面反映了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核心根基的批判——即,:在人的显意识并不突出的状态下,对[“存在”的显现就明显不是内在的“意[识”了,而是外在的“(人的)存在”了。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

浅谈我对海德格尔存在的认识摘要:简单介绍海德格尔在存在问题上的认识,进而介绍此在、在世之在等,着重结合当下实际谈谈笔者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时间;意义曹丹凤(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安710127)第一次开始对海德格尔产生兴趣是因为“诗意的栖居者”,在他的演讲中他多次提到“诗意的栖居者”。

当时就被这个哲学家深深地吸引住了,后来才知道“诗意的栖居者”是来自海德格尔喜欢的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

后来在哲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海德格尔的主要思想。

因为很喜欢他,就去了解有关他的著作和他的生平故事。

海德格尔出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后来又在教会学校念的书。

在后来的读书生涯开始学的神学,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对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爱上了哲学。

后来因《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的论文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

在胡塞尔的帮助下,受聘于马尔堡大学任哲学教授。

在此期间,海德格尔写下了《存在与时间》、《现象学年鉴》等著作,这使得他开始被关注,也开始创立了自己的哲学——存在主义。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但这并不等于“存在”是最清楚的概念,再也不用更进一步的讨论了。

在他看来,“存在”这个概念是了解其它该概念的基础,也是晦涩难懂的。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必要性在于:首先,“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我们讨论其它的概念都需要以存在为基础来进行。

其次,“存在”这个概念不可定义,具有最高普遍性。

对于存在是什么,每个哲学家可能都有自己的认识,但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却无法明确进行定义。

再次,“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对于什么是存在,我们不需要再去论证,它是生而自明的。

相应的,我们对其他概念的论证都需要以存在为基础来进行。

传统形而上学认为存在论不能直接从存在的一般意义开始,它的出发点必须是“存在物”。

但是存在论的出发点必须是以其他存在物的存在为基础的。

因此,对于它的分析才能够导致对一般存在的把握。

可以说,人就是这样的存在物,因为其它事物以人的存在为前提。

海德格尔:(存在论)存在者的存在

海德格尔:(存在论)存在者的存在

海德格尔:(存在论)存在者的存在但是,海德格尔的兴趣却在于将这个方法应用在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存在本身的问题之上。

他并不关注单个“存在者”的特性问题(他称这些问题为“存在者状态”的问题);相反,他的兴趣是存在者的存在——个体事物毕竟存在这一事实(他称之为“存在论”的问题)。

我们已经看到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早在17 世纪就提出过这个首要的存在论问题:“为什么有物存在而不是无物存在?”但他提出这个问题只是把它当作一个为了证明上帝的存在而(需要)提出的神学式疑问。

此外,海德格尔认为,莱布尼茨那个时代才正确地提出这个问题已然为时太晚,因为在西方传统中,存在已经被上千种哲学和科学误解给遮蔽了。

但事情并非一直如此。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就曾惊异于存在的在场,并提出过真正具有存在论意义的问题。

但是,柏拉图紧随在这些真正的思想家们(在海德格尔看来,思想家要比单纯的哲学家更高)之后,把思维从存在转移到一个人为的唯心主义理念世界;再之后是亚里士多德,他专注于“存在者”,并引发出技术传统,在这个传统中,存在本身将会被遗忘。

海德格尔想要“呼吁我们回到对存在的记忆”——让我们回到对存在之在场的原初的惊异。

我们必须回到存在之家——处于存在的在场之中并且与存在建立起一种融洽的和谐关系,而不仅仅是对它加以知性思考。

阻碍我们回到存在之家的是我们借以回家的语言。

语言已经被毁灭了的碎片和尘埃层层包裹,倘若我们想要它成为一条通向存在的可行之路,就必须对之清理和净化。

幸运的是(如果你跟海德格尔一样是德国人,就很方便了),在现代语言中,德语是最接近真理的,因为与其他语言相比,它较少受到谎言的玷污,也更有力量,更具精神性——尽管古希腊语,即前苏格拉底思想家们自己的语言,依旧是最有力量的。

最早的那些思想家所使用的希腊语流传至今,他们在那个时代借助这种语言而使之成为存在的见证。

海德格尔对希腊语进行了挖掘,直抵其词源学的最深处。

例如,他发现,“存在”一词的希腊语形式 Parousia 指称某种“牢牢地依自身而立并因此自我显示和自我昭示”的东西;他发现,“真理”一词的希腊语形式aletheia 意思是“无蔽”。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1.存在论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以对“在”的研究为核心的本体论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

两千多年来哲学家们也谈论这一问题,但没有人真正理解它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存在呢?“存在”一词来源于“existere”,意思是“出现”。

在英文中,“existence”意思是“生存”、“生活”。

海德格尔首先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进行了批判,然后用现象学的方法建立了新的本体论。

海德格尔区分了“在”和“在者”这两个概念。

“在”是指存在物的显现、在场,而非具体的、现成的存在物;而“在者”是指已有的现成存在物,包括一切已显示出其存在的、现实的或观念中的事物、现象。

他还认为,“在”比“在者”具有优先地位;没有“在”,就没有“在者”。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性的错误,就是抛开了对“在”的研究,或者以对“在者”的研究代替了对“在”的研究,结果导致了千年之蔽,“在”本身被遗忘了,思想失去了根基,传统形而上学哲学家们所建立的本体论只能是无根的本体论。

因此,存在哲学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唤醒人们真正地研究“在”的问题。

海德格尔认为,有根的本体论只有采用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方法才能建立起来。

为获得真理,只能运用现象学的直观方法,即借助于人的内心体验来展现、澄明人的“在”本身。

由于这种揭示、澄明就是对“在”的意义的解释,所以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又被称为解释学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强调,用现象学的方法揭示“在”的意义只能通过揭示人的“在”来达到与其他的“在者”相比具有特殊的、优先的地位。

因为只有人这种“在者”才能成为“在的问题的提出者和追问者,并揭示出“在者”的“在”的意义。

为了把人的“在”区别于一般其他“在者”的“在”,海德格尔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此在”。

在研究其他“在者”之前,必须首先追问“此在”。

2.此在论“此在”,意思是“在那里存在或在特定位置上存在”,也就是指在特定位置上的个人或自我的存在。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评析

海德格尔生存论思想评析

在 这 种 源 始 揭 示 的 基 础 上 , 会 有 科 学 的 认 识 , 且 , 使 是 科 才 并 即 学 的认 识 也 都在 “ 在世 的情 态 中 有其 生 存 论一 在 论 的建 构 ” 此 存 。
在 在 世 界 之 中 存在 , 界 总是 和此 在 联 系在 一 起 的 , 里 不 是 那 世 这
怎样 去 倾 听 自然 、 悟 存 在 的道 路 , 领 而且 讨 论 了人 如 何 能 够进 人
到 一 种 本 真 的 存 在 状 态 , 样 去 积 极 的筹 划 自己 的人 生 , 样 活 怎 怎
的有 意 义 、 价值 、 尊严 。 者 在 本质 上 具 有 统 一性 , 旦 人 类 有 有 二 一
等, 这些 都 表 现 了人 与 物 打 交 道 的方 式 。人与 人 打 交道 的过 程 中
U. 】 南通 纺 织 职 业技 术学 院 学报 , 0 ,) 2 4( 0 1
在者 现 象 和 存 在 , 因而 , 此在 对存 在 的领 悟 是 其 它 存 在 者得 以存
[] 1 海德 格 尔. 在 与 时 间[ . 嘉 映, 存 M】 陈 王庆 节 , . 京 : 译北 生活 ・
读 书 ・ 知三 联 书店 ,9 9 新 19 .
罩 在 的根 据 。此 在在 世 , 须 以 一 定 的方 式 , 种方 式 就 表 现 为 此 必 这
二 、 德 格 尔 生存 论 思 想 基 本 内容 剖 析 海
海 德 格 尔 认 为 此在 的基 本 存 在 结 构 是 在世 ,而在 世 的存 在 状 态 是 操 心 。操 心 意 味着 一 种 牵 系 , 系 意味 着 总 已 被感 动 。这 牵 种 根 植 于 情绪 的牵 系 把 世 界 及 世 内在 者源 始 地 揭 示 出 来 。 只有

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西方哲学智慧16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将来
汉语将Zukunft译作“将来”比英译future更 贴切。如前所述,“保持住别具一格的可能性而在 这种可能性中让自身来到自身,这就是将来的源始 现象”,此“将来”乃是“此在借以在最本己的能 在中来到自身的那个‘来’”。Zukunft亦即“去 ”(zu)着的“来”(kommen),“将来”不是“ 去远”,而是“来临”。

在日常生活中,我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大家” 而生活的。我的一言一行都是以大家、公众为标准, 向大家、公众“看齐”的。就此而论,“大家”拿走了我 的存在,决定着我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活动。例如大 家怎样享乐,我就怎样享乐;大家对文学艺术怎样阅 读怎样判断,我就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大家怎样 标新立异,我也就怎样标新立异;大家对什么东西愤 怒,我就对什么东西‘愤怒’。这个大家不是任何确定的 人,而一切人(却不是作为总和)都是这个大家,就

“时间性”
“我们把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 将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作时间性”,“时间性 绽露为本真的牵挂(Sorge)的意义”。因而,“ 将来并不晚于曾在状态,而曾在状态并早于当前 ”。

是这个大家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大家是谁?

查无此人。 从无此人。

因为存在对我来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去存在(to be)意味着必须由我自己筹划和 选择,也必须由我自己为此承担责任和后果,而 作为大家生活对我却具有一种“安定作用”,使 我感觉一切都有条不紊地按照程序进行着,一切 都是最佳的安排,从而使我有某种“家园感”。 而让我自己去筹划、选择和负责,却使我感到“ 不在家”。
的方式”。

三、向终结存在

“存在到头”:Zu-Ende-sein “向终结存在”:Sein zum Ende

对海德格尔_存在_概念的四重解读

对海德格尔_存在_概念的四重解读

收稿日期!2007-12-02作者简介!王策,男,1978年生,陕西西安人,助教,哲学硕士。

第6卷第2期2008年5月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L iaon i ng M ed i ca lU n i versity (Soc ial Science Ed i tion)V o l 6N o 2M ay ,2008对海德格尔∀存在#概念的四重解读王 策(西安邮电学院,陕西西安710121)摘 要!∀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终其一生致力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

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四个角度对海德格尔的∀存在#概念进行阐释,以便更深刻地领悟这位哲学大师的思想精髓。

关键词!时间;真理;虚无;语言中图分类号!B516 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16(2008)02-0062-04∀存在#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持续地关注、思考、探究、追问∀存在#问题,是这位哲人的一贯主题。

海德格尔对西方传统存在论提出质疑,并使之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存在本身的不可言说,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难题;理解海德格尔运思的立场与视角,须经由其∀存在#来打开通道。

海德格尔并非将存在当作一个可以把握的对象,重归在认识论层面界定其涵义的旧路,而是要在源始境域领悟存在的无尽深意。

∀我们不可能直接地真正把捉在者的在,既不可能在在者身上,也不可能在在者之中,还根本不可能在其他什么地方。

#[1]存在的∀本质#无可把捉,所能探求和理解的只能是存在的意义。

就∀存在的意义#言之,海德格尔从时间、真理、虚无、语言等多种视角,对理解、探究∀存在#问题付以了反复追问。

这些关于存在的诸多论述中最重要的线索,就是存在与此在∃∃∃人本身的存在∃∃∃息息相关:人需要存在,存在也需要人,人与存在相互依属。

一、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把他的此在分析称作基础存在论。

基础存在论并不试图制定包罗万象的存在概念,而是要分析∀此在#这一提问者的存在方式,即海德格尔称之为生存状态(D ie Ex istenziale)的基本结构。

海德格尔 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 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基础概念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认为
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并对现象学、形而上学和技术哲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哲学思想强调对存在的独特性和个体经验的关注,旨在寻求对人类存在的原始根源和本质的理解。

以下是海德格尔的一些基础概念。

1. 存在(Dasein):海德格尔的哲学基于对人类存在的研究,
他将存在定义为个体在世界中存在的方式。

存在被视为一个独特的现象,具有独立于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特征。

2. 他说(Being-in-the-world):存在的本质是与世界的一体化。

他认为人的存在绝不是被关在自己内心的,而是与其他存在和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和影响。

3. 存在性(Existentiality):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性是人的固
有属性,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方式和意义的体验。

存在性涉及个体的责任、自由和选择。

4. 技术(Technology):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思考是他的重要贡
献之一。

他认为,技术对人的存在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将人物化为纯粹的工具。

他担心技术的发展会导致人们对自然和自身的失去联系。

5. 存在解放(Existential liberation):海德格尔主张通过对存
在性的理解和重新连接自然的方式来实现存在的解放。

他认为这种解放需要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性,并积极地生活在当下
的世界之中。

这些基本概念构成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核心,对于理解他的存在主义和对现代哲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的实践哲学问题]

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的实践哲学问题]

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中的实践哲学问题]1923年发表的《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很大程度上是作为《存在与时间》发表的引子而出现,随后对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使得实践哲学的路向暗含于早期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之中。

一、实际性解释学的开端海德格尔最早关注“实际性”是在1919年的《哲学观念与世界观问题》一文中。

“实际性”从一开始就表示着“‘我们的’‘本己的’此在的存在特征”①,“实际性”是同此在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

海德格尔正是从这样的开端,区别于以往的形而上学哲学思路(物与人的存在方式统一化)。

从这一角度来说,“实际性”的开端也是通向海德格尔实践哲学的根本路径。

海德格尔讲“实际性”直指人的生存,因为在他看来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是我们进入存在思考的唯一途径,只有从此在的生存论结构分析才能通达存在的本己特性。

“此在在某一种‘事实上的现成存在’的意义下领会着它最本己的存在。

然而,自己的此在这一事实的‘事实性’在存在论上却根本有别于一块石头事实上搁在那里。

每一此在总都就作为实际此在而存在,我们把实际此在的这一事实性称作此在的实际性。

”②当然这只是前期哲学的出发点和运思之路。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的生存同物的存在之区分,最首要的特征就是人生存的实践指向。

传统形而上学正是由于把人与物统一化而导致了人被视为对象,同物一样作为客观存在去审视。

经验直观的对象本身与此在的最大不同即在实践层面的缺失,而人又是存在于与世界不断的打交道过程之中。

实际性的内涵就是要通过理解此在生存的世界而加以展开。

这也预示着此在的分析从基础存在论开始就包含了实践的开端。

二、此在的实践性1927年《存在与时间》的出版开始了海德格尔早期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肃清工作。

同时在对基础存在论的分析过程中,虽然他借助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展开分析,但他仍就没有在《存在与时间》中把理论实践与生产制作有所区分。

这与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本身是相一致的。

传统哲学正是在偏向了理论的同时遗忘了人的生存实践。

解读《存在与时间》一|此在的生存论分析

解读《存在与时间》一|此在的生存论分析

解读《存在与时间》一|此在的生存论分析第一篇此在的生存论分析Dasein是《存在与时间》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主要指人的存在。

海德格尔之所以用Dasein而不用人,目的是强调人与存在之间的亲密关系,或者说,他是从存在论的角度出发的。

当我们说“人”的时候,言外之意说的是人的族类性,即人区别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本质、属性等等。

传统哲学尤其是启蒙主义以来,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中心说”,其实都是基于人与自然存在物相区别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特殊性:“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人的使用工具的动物”、“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总之,用“种加属差”给人下定义,结果是:人是动物,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动物。

海德格尔反对的就是这种观念。

他也讲Dasein的“优先地位”,不过突出的不是人的特殊性,而是人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万物都源自存在,只是人与存在的关系与众不同,而由存在所规定的人,其本性不在于与其他自然存在物有哪些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而在于存在。

一、此在的本性--双重性[9]我们在此进一步讨论海德格尔的Dasein概念。

Dasein在德语中本是一个十分普通的概念,原来造这个词的目的是翻译拉丁语中的existentia,即区别于普遍一般的存在的特殊存在,也就是具体有限的存在者。

康德和黑格尔都曾用过这个概念,大多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如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中三个基本范畴就是Sein、Dasein和Fürsichsein。

如前所述,exi-出来,stand -站,existance,就是“站出来存在”、“存在出来”的意思。

从德语来看,Dasein=Seinist da:存在在这儿存在。

海德格尔用Dasein专门指人这一在者。

Dasein这个概念突出的是人这种在者与存在之间的亲密关系:Sein istda,存在在此存在出来。

万事万物都存在,然而存在在万物中却隐而不显,唯独在人这种在者那里有可能存在出来,得以显现。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

论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上的“此在”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存在论思想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此在”(Dasein)概念是他存在论意义上的核心概念之一、本文将从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定义、“此在”的基本结构和特征以及“此在”的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定义是,它是人类存在的方式或存在的本质。

在海德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人类被视为存在者,而不仅仅是存在的一种存在体。

他认为,人的存在并不简单地存在于世界之中,而是通过“此在”与世界相交织在一起。

因此,“此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方式。

其次,海德格尔对“此在”的基本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认为,“此在”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是世界的开放性;它是时间性的;它是他者性的。

首先,“此在”的开放性意味着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而是通过与世界的相互作用来展开。

其次,“此在”的时间性意味着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存在,它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

最后,“此在”的他者性指的是它的存在是通过与他者的关系而被塑造和定义的。

然而,“此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此在”的概念相对抽象和复杂,不易理解和应用。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此在”的描述过于理论化,与实际生活和现实世界存在差距。

还有人认为,海德格尔对于“此在”的解释过于主观和个体化,忽视了社会和历史等因素。

总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中的“此在”概念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表明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方式,具有开放性、时间性和他者性等基本结构特征。

通过“此在”,人能够意识到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珍惜时间,追求和谐共存。

然而,“此在”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西方哲学 ―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的价值

西方哲学 ―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的价值

西方哲学―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的价值西方哲学―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的价值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哲学中的价值全文:海德格尔指出从柏拉图以来的整个形而上学混为一谈存有和存有者两者之间的概念。

为了消除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海德格尔使用包抄的方式并使“存有”以求突显自身,而这个契机就是“此在”。

所以,“此在”对于海德格尔创建基础本体论有著关键意义。

关键字:此在存在存在哲学价值一、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抨击存有了强有力的支撑点―“此在”的明确提出海德格尔认为。

柏拉图以前的希腊哲学中已经提出了有关存在的问题。

早期的哲学家把存在理解为事物和现象的涌现、显露。

即一种存在着的过程。

从柏拉图开始,这种观点被偏离了。

他把存在者当成了存在。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对存在的探索当成一门独立学科。

对存在的询问进一步被归结为对存在者的本质的探讨,即以存在者来遮蔽或者说是代替存在。

到了近代,笛卡尔通过二元论,被存在者遮蔽和替代存在的情况进一步被固定下来。

即把一切存在当做存在者。

在海德格尔认为,从柏拉图以来的传统哲学犯下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在没介绍存有者究竟怎么样“存有”以前就确实了其存有,将其当作无须予以质问的事实。

尽管哲学家们对什么就是真实的存有没负面答题,但是他们都趋同于某种具备规定性的、对象化了的存有者上,这样他们就将存有者的研究混为一谈和替代了对存有本身的研究。

究其根源,哲学家们错误地只高度关注存有者而抛开了具备始源意义的存有,以致他们对存有者的阐释丧失了根基。

然而,海德格尔却精妙的找出了这个根基:通过“此在”去突显“存有”的意义。

二、关于“此在”内容的详述“存有总是存有者的存有。

”【1】海德格尔避免了形而上学哲学家们的回答方式,他不再从存有本身启程回去质问“存有”就是什么,因为这种质问“就是什么”的方式本身就已经并使“存有”遮挡或者远去。

而是实行了一种包抄的方式,使存有的意义自身显现出来。

再按照存有本身的显现出来阐明其存有的意义。

海德格尔生存论

海德格尔生存论

海德格尔生存论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在存在论意义上展开的,他对哲学、对存在的探讨与其作为宗教思想家的身份是不无关系的。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的理解并非哲学的最高任务,哲学应当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存在于怎样的世界?”换言之,哲学如何回答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

从海德格尔哲学的存在论视角来看,“存在”一词本身即蕴含着“生存”的内涵。

“存在”一词具有双重指涉:作为客观现实的“存在”和作为主体性意识的“存在”。

后者对于哲学家而言又可以理解为先验存在,它是属于对自然、历史或者文化进行“此在”的理解的范畴。

“存在”是海德格尔理解世界的基本概念。

“存在”意味着“对世界的介入”,即与世界有一种关联。

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同时意味着“在场”与“持存”,前者是指世界对于我们“到来”并使我们能够知觉它们的那种“充实”,后者则指世界与“我们”互动的过程。

而对于“在场”的体会也意味着某种存在论的先在性,它必须是某种“与在场的事物交流的‘在场的存在’”。

海德格尔通过强调与强化存在论的先在性的相关理解,来强调存在论的“此在”向度的客观性与真理性,从而赋予哲学以形而上学的品质。

“生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活着”。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是先在的存在,它具有原初性、独特性、无限性等特点。

尽管人类“来”到世界上,但只有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才获得了某种意义,即“在”的状态。

人们对存在的理解既受制于自身的经验、理智,也取决于人类的理性。

尽管人类的经验总是无意识的,因而无法为存在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世界观或存在论视角的先在性。

“生存论”实际上是一种生命论,它的目标在于建构一种更为普遍性的存在论形式。

生存论的最终目的,不是要为世界提供一个明确的存在论定义,而是要以人类的生存作为出发点,引导我们去思考、去理解整个世界,进而探究世界的本质。

哲学正是以人的生存作为起点,透过生存对世界做出富有意义的阐释。

正是在此意义上,“生存论”可以被称为哲学的“母题”,而哲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生存论”的追问和对“生存”的领悟。

海德格尔前期哲学中的三种存在方式及其现代启示

海德格尔前期哲学中的三种存在方式及其现代启示
一 、“此 在 ”之存在 :分成环 节 的展 开状 态
“此在 ”在 海德 格尔 的哲学 术语 中指 的是 我们 向 来 所 是 的那 种 存在 者 。 “此 在 ”的生存 论分 析 是海 德 格 尔 前期哲 学 中的首要 问题 。本文 的探讨 仅 限于 概 观地说明“此在”的存在方式和世内存在者 的两种存 在方式之间的脉络关联 ,而并不纠缠于此在生存论
其次海德格尔有意突出lichtung与德文光licht在字形上的联系在他看来此在乃是如光源一般展开自身的从而照亮了周围的世内存在者也因此造就了这些世内存在者被遮蔽的可能性此在的这种展开式的生存论结构可以用中世纪常说的lumennaturale人性之光来形象地表达
晋 阳学 刊 2018年 第 1期
·哲 学 研 究 ·
海 德 格 尔 前 期 哲 学 中的 三 种存 在方 式及 其 现代启 示
周 晶 (吉林 大学 哲 学社会 学院 ,长春 130012)
摘 要:存在问题具有现实性与时代性。海德格 尔前期哲学为这种活生生的存在问题提供 了一个宏观 的视域 。海德 格 尔从存在论上 区分 了三种不同的存在方式:此在的存在、上手存在和现成存在。Leabharlann 在的存在是一种分成环节 的展开状
那 就 是他 选择 的术语 “此 在 ”(Dasein)。此 在 (Dasein)
海 德格 尔为 了突 出人 的存 在 而选用 Dasein这个
一 词 ,在德 文 中有存 在 、生存 、生活 等含 义 。黑格 尔在 词来 称 谓我 们 向来 所 是 的存 在 者 ,从 对 Dasein ̄词
其逻 辑 学 中 ,用Dasein指代 变 易 (即有 与无 的统 一 ), 本身 的分 析 ,就可 以综 观地 把握 到海 德格 尔对 此在

存在,此在与生存: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

存在,此在与生存: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

存在,此在与生存: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存在,此在与生存: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2008年01月12日星期六 16:42摘要:本文对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海德格尔由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引伸出此在(Dasein) ;二、由此在在存在者中的优先地位引伸出此在的存在方式——生存(Existenz) ;三、由此在生存样态展开的两种形式引伸出此在与空间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存在;此在;生存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第七卷中指出,存在之为存在,这个永远令人迷惑的问题,自古被追问,今日还在追问,将来还会永远追问下去。

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史被亚氏“不幸”而言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古希腊巴门尼德始至今,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就是“存在”问题的诠释史,其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诸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奥古斯丁的上帝论、康德的物自体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等,但这些理论一直在同一轨道上承续运行,直到海德格尔的出现,才发生了异质性变化,实现了西方哲学由传统存在论向生存本体论的根本性转向。

笔者在此试图以海氏的《存在与时间》为主要依据,并参照其《形而上学导论》、《形而上学的存在——神圣——逻辑学机制》等前后期著作,对其基础存在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予以简要评述。

一反者道之动,不破不立。

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起点是“破”,即揭露传统形而上学的失误与弊端,挖掉传统形而上学大厦赖以存在的价值根基。

我们知道,有物存在,不是这物存在,就是那物存在,总之有存在者存在,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

但哲学家要问的是:为什么总有存在者存在,或为什么存在者总存在。

在这种追问中,所追问的不是别的,就是存在一直在场的根据。

传统形而上学将作为出发点的存在者单纯地理解为“物”或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

与此同时,人也就作为“物”的对立面而被确定,被“物化”成为“主体”,这样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变成了“物质”与“精神”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海德格尔如何说明人的生存

海德格尔如何说明人的生存

海德格尔如何说明人的生存?
海德格尔认为:人(此在)不同于物,物是一个现成的东西,而人的根本特点在于,人不是一种不变的既成之物,而是一种不断创造着、生成着的东西。

海德格尔把人的存在叫做“生存”。

研究人的存在的存在论也相应地称做“生存论”。

人这种存在没有像“物”那种意义上的“是什么”,此在并不表达它所指的什么(如桌子、椅子、树).而是表达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之中存在”(简称“在世”)。

它由三个环节构成:
(1)世界。

这是此在生活在其中的东西,它是不可以离开人的活动而存在的客观世界,它是随着人的活动所涉及的物(存在者)的出现而出现的世界。

(2)人(此在)。

人是向来以在世界之中的方式存在着的存在者。

人以某种方式与事物打着交道,事物、世界向他显现出来,他即融身于这些事物、这个世界之中。

(3)在之中。

这个术语说的是“人”与世界”或世内存在者的关联方式,即海德格尔所说的“烦恼”与“烦神”。

这三个环节构成一个统一的现象.即此在的先天结构。

在“在世中”,人和事物、世界都丧失了独立性。

人不能离开事物、世界而存在,同样,事物、世界也不能离开人而存在。

人与事物、世界.主体与客体不再是两个相互对立.可各自独立而存在的东西。

海德格尔用统一的存在现象取代了主客体的
二元”划分。

从此在到本有——海德格尔从生存论到存在论的转向

从此在到本有——海德格尔从生存论到存在论的转向
意义 的思路 , 提 出了“ 本有” 这一概念 , 实 际上替代 了存在概念 。他 用本有 的时间一游 戏一 空间 、 本 有之道说分别代替 此在的时 间性 、 话 语性 。作 为源初 的给予 性 , 本 有 聚集 了天 、 地、 神、 人, 表达 了 人与世界 的共 属一 体 , 具有超 越性和主体 间性 , 使 存在 的意义显现 。
海德格尔思想本 身 的 发 展脉 络 , 即从 生 存 论 到存 在论 的转 变。前 期 海 德格 尔 的存 在 的含 义 是
“ 是” , 这是 一个 形而上学概念 的残 留。他 从生存论 出发 , 试 图通 过此在的 向死存在 获得本 真 自我 ,
通过 良知 和先行 的决心把握存在 的意义 , 但最终未能成功 。后 期海德格 尔抛弃 了以此 在领会存 在
4海德格尔在后来的形而上学导论1935中阐明存在是的原义非常丰富意味着在场本是动词但以亚里士多德为开端的形而上学只关心存在者的本质遗忘了存在本身存在变成了存在者是者变成了名词
2 0 1 3年第 2期 ( 总第 2 1 6期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厦 门大 学 学 报 ( 哲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ME N U N I V E R S I T Y( A r t s &S o c i M S c i e n c e s )
哲学就形成了从生存到本有 的本体论转 向。关于海德格尔哲学前后期 的转 向, 本文作者之一杨春
时曾经 著文从 审 美 主义 角度 加 以 阐释 , 现在 我们 进一 步从本 有 范 畴角 度进 行 阐释 。


前 期 海德 格 尔的 生存 哲 学
海德格尔一直把领会存在意义作为哲学的根本问题。《 存在与时间》 开篇道 : 存在问题仍处于 晦暗之 中, 需要重提存在的意义问题 。但是存在意指什么呢?在早期西方哲学 中, 存在被打上 了实 体本体论 的印记 。无论何种具体事物都无权充当最初 的发生实体 , 但它们至少有一个共 同的性质

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内涵

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内涵

论“此在”在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内涵摘要:“存在”是海德格尔哲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此在”是“存在”问题的核心。

理解“此在”,是了解海德格尔存在论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此在”为中心,着重探讨了此在、此在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存在与此在的关系等问题。

“此在”不仅作为认识“存在”的方式,而且还是近乎形而上的超越性存在问题。

关键词:存在、此在、在世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他的巨著《存在与时间》,奠定了整个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和方向。

“存在”问题是这部巨著的核心问题,而“此在”作为核心的核心问题尤为重要。

因此,认识“此在”对于了解《存在与时间》以及海德格尔的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存在海德格尔认为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人们不再理会或者遗忘了存在问题,他重提了“存在是什么”的问题。

其理由有三: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2、“存在”概念是不可定义的。

3、“存在”是自明的概念。

由此可见,“存在问题不仅尚无答案,而且甚至这个问题还是晦涩和茫无头绪的。

他说:“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虽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1】因此,他主张哲学家应该重视“存在”问题。

二、此在海德格尔说:“应当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

”那么我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从何处下手呢?其中可以作为出发点的线索包含两条:1、存在者的“存在”本身不是一种存在者;2、通过一种存在着可以领悟到“存在”。

要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特别的存在者,而这个存在者又必须优越于其他的存在者,这个存在者就是人,海德格尔称这种特殊的存在者为“此在”(人的在世存在)。

由此可见,我们无法像问存在者那样直接问什么是存在,既然“存在”不可见,我们可以寻找“存在”的载体(受体)“存在者”作为认识“存在”的途径。

因此,这里涉及到的就是存在者的选择问题,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寻找“存在者”,但是茫茫宇宙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我们该选择哪一种存在者呢?任何事物都可以担当认识“存在”的重任吗?显然不是,海德格尔寻找的是一种:与其他存在者存在一样,而且能认识“存在”本身的“存在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此在与生存: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作者:靳凤林来源:成言艺术摘要:本文对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海德格尔由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引伸出此在(Dasein);二、由此在在存在者中的优先地位引伸出此在的存在方式——生存(Existenz);三、由此在生存样态展开的两种形式引伸出此在与空间和时间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存在;此在;生存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第七卷中指出,存在之为存在,这个永远令人迷惑的问题,自古被追问,今日还在追问,将来还会永远追问下去。

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史被亚氏‚不幸‛而言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自古希腊巴门尼德始至今,西方哲学的发展史就是‚存在‛问题的诠释史,其间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诸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奥古斯丁的上帝论、康德的物自体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论等,但这些理论一直在同一轨道上承续运行,直到海德格尔的出现,才发生了异质性变化,实现了西方哲学由传统存在论向生存本体论的根本性转向。

笔者在此试图以海氏的《存在与时间》为主要依据,并参照其《形而上学导论》、《形而上学的存在——神圣——逻辑学机制》等前后期著作,对其基础存在论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予以简要评述。

一反者道之动,不破不立。

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起点是‚破‛,即揭露传统形而上学的失误与弊端,挖掉传统形而上学大厦赖以存在的价值根基。

我们知道,有物存在,不是这物存在,就是那物存在,总之有存在者存在,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

但哲学家要问的是:为什么总有存在者存在,或为什么存在者总存在。

在这种追问中,所追问的不是别的,就是存在一直在场的根据。

传统形而上学将作为出发点的存在者单纯地理解为‚物‛或作为认识对象的‚客体‛。

与此同时,人也就作为‚物‛的对立面而被确定,被‚物化‛成为‚主体‛,这样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变成了‚物质‛与‚精神‛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何者为第一性,亦即物质和精神、主体与客体何者是根据?何者是最高的存在?二是二者有无统一性,亦即‚主体‛作为思维或精神,何以能超越自身,达到这一最高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所有这些引起过去哲学家们思殚力竭的问题实质上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虚假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以未经探讨的所谓‚主体‛和‚客体‛的截然二分为前提的。

这种主体与客体的截然二分完全耽搁了人的存在问题,从而使存在问题本身走入迷途。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一直到黑格尔为止,主客对待始终是明白无误的形而上学的根据。

当然,其中也发生过一次巨大的变化,康德以前的哲学家认为应当让主体去适应客体,而康德认为应该让客体来适应主体。

如此以来,康德似乎应该有可能发现,主体与客体已不单纯是次序的颠倒,而是不能再沿用主体与客体这种名相概念了,可惜康德忙于欢呼颠倒的胜利,没有再进一步将此问题深究下去。

何以出现这种现象呢?海德格尔认为有两方面的因素妨碍了康德继续前行。

‚一是他(康德)一般地耽搁了存在问题,与此相联,在他那里没有以此在为专题的存在论,用康德的口气说,就是没有先行对主体之主体性进行存在论分析。

康德存在论教条地继承了笛卡尔的立场,虽然他在某些本质方面多少有所推进。

另一重要因素在于:尽管康德已经把时间现象划归到主体方面,但他对时间的分析仍然以流传下来的对时间的流俗领会为准,这使得康德终究不能把‘先验的时间规定’这一现象就其自身的结构与功能清理出来。

由于传统的这种双重作用,时间和‘我思’之间的决定性的联系就仍然隐藏在一团晦暗之中,这种联系根本就没有形成为问题。

‛1)海德格尔在康德止步处为《存在与时间》的基础存在论奠基,他发现上述主客二分是在传统形而上学对时间理解的框架中实现的。

这种时间理解的框架是以‚现在‛为中心展开的坐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时间被把捉为‚现在‛、‚曾经现在‛和‚即将现在‛的一系列‚现在‛时间点的均匀流逝。

因此,传统形而上学对存在的思考只能从某个具体的、现成在手的‚物‛出发,向着另一个现成在手的东西‚超越‛,以它作为前者的‚根据‛,而后者又得向更后者‚超越‛,以至无穷。

如此理解的‚形而上学‛势必要去找一个最高的存在者作为整个哲学体系的根基,这个最高的存在者或者是神,像在中世纪那样;或者是神化了的‚主体‛——先验自我,或者是神化了的‚客体‛——自然,像在近代哲学中那样。

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弊端的揭露并未止步于此,他还进一步说明了传统形而上学何以如此的内在机制。

并以传统形而上学集大成者黑格尔为例,深入分析了其《逻辑学》第一篇‚存在论‛。

海德格尔认为,黑格尔在存在的最空虚中,也即在最高的普遍性中来思考存在,同时他也在存在的完成了的完全的丰富性中来思考存在。

换言之,他是既在最普遍的东西的统一性中思考存在者之存在,又在论证大全(万物之上最高者)的统一性中思考存在者之存在。

这样的存在者之存在就被先行思考为奠基性的根据了,所以一切形而上学根本上地地道道是奠基,这种奠基对根据做出说明,面对根据做出答辩,并最终质问根据。

最后,海德格尔得出结论说:‚存在论和神学之所以是‘学’,乃是就它们探究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和论证存在者整体而言的。

它们对作为存在者之根据的存在做出论证。

它们面对逻各斯做出答辩,并且在一种本质意义上是遵循逻各斯的,也即是逻各斯的逻辑学。

因此,更准确地,它们被叫做存在-逻辑学(Onto-Logik)和神-逻辑学(Theo-logik),更合乎实情地、更明确地来思,形而上学是存在-神-逻辑学(Onto-Theo-Logik)。

‛2)从以上论述中不难看出,形而上学试图追问的是存在的问题,但传统形而上学追问的方式使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变成了对存在根据问题的追问。

在海德格尔看来,正是由于传统形而上学追问的是存在的根据,它一开始就错过了存在(sein) 本身而把存在者(seined)当作存在,亦即传统形而上学一开始就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

正是从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出发使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具有不同凡响之处。

笔者在此要追问的是海德格尔是如何做出这种区分的。

只有澄清了这一问题,我们才能衡量海德格尔是在什么层次上克服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缺陷。

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这一方面意味着存在与存在者不可分割地共属于同一;另一方面则意味着存在与存在者有差别,存在不是存在者。

用现象学的语言说,存在是对存在者的还原,存在就是括去了存在者的那个剩余者。

如果说存在者总是某种什么,是‚有‛,那么存在就一定不是什么,也就是‚无‛,但这里的‚无‛并非不存在,无不是存在者,但无存在着。

存在与存在者的这种差别,就存在论意义而言,是指存在是对存在者的否定,但这种否定既不是黑格尔概念式的否定,也不是虚无主义的彻底抛弃意义上的否定,而是现象学意义上的否定,是括去了存在者之后的那个剩余物。

存在不是存在者,存在不是某种什么,因而我们不能问它是什么。

但存在却显现着,它作为什么也不是的自身显现着,这是海德格尔所追问的存在的一个最根本的现象学特征,也是存在区别于存在者的根本所在。

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向人们提示了一点,即要回答‚存在者是如何被括去而显现为什么也不是的存在‛这一问题,必须找到这样一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既能够括去自己而作为什么也不是的自身出现,同时也能够忘却和遮蔽自身而作为某种什么出现,这种存在者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存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Dasein)‛。

3)这个此在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

‚任务是分析存在者,而在这里所分析的存在者就是我们自己,这种存在者的存在总是我的存在。

‛4)传统哲学之所以执著于存在者而遗忘存在,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者,即使有人把人作为论题,他也未能从存在论的角度把这一特殊的存在者同其他存在者区别开来,而对人如同其他存在者一样,做了纯粹形而上学的规定。

二海德格尔一反传统形而上学,选择了人这个存在者,并把它规定为‚此在‛。

此在这一术语字面上就表示出它与存在的关系。

海德格尔说,此在是一个存在者,然而并非仅仅是一个出现在众多存在者中的存在者,此在有其与众不同之处,使其优先于其他存在者。

首先,此在的优先性表现在存在者的状态上。

对此在来说,存在是与它性命攸关的问题,此在存在为的是这个存在。

换言之,对此在来说首要的不是作为存在者,不造成为什么,仅仅是存在,如何存在。

之所以称之为此在,并非像讲到桌椅、山川、树木这样的东西,指它所是的什么,而只是表示它的存在。

其次,此在的优先性表现在本体论上。

即存在就是在此在中澄明出来,只有在对此在的存在进行理论分析的过程中,我们才可能领会一般存在的意义,此在之此,即是存在澄明之场所。

此在存在本身就是澄明的,此在意即‚当下即是,恬然澄明。

‛这个此在的存在通过自身的活动显示出来,不仅如此,此在还同时有所行动地将其他存在者的存在揭示出来,并对一般存在的意义有所领悟。

最后,此在的优先性还表现在上述两方面的结合上,即不仅关于一般存在意义的基本存在论问题的解决,需通过对此在的存在,对此在的这种领会的分析来达到,而且作为哲学和整个科学之根的存在的意义,也同样基于此在的存在和对存在的领会之中。

这样,关于存在问题的现象学就成为此在的现象学,即关于此在存在的诠释学。

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之所以成为存在论之首需追问的存在者,是因为它存在方式上的优先地位,此在的存在就是‚生存‛,但何为‚生存‛?这是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又一重要问题。

海德格尔说:‚此在无论如何总要以某种方式与之发生交涉的那个存在,我们称之为生存(Existenz)‛。

5)生存专指人即此在的存在,它表示的是这样的意思:‚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

‛6)或者说:‚生存只有就人的本质才说得上,这就是说,只有就人的‘存在’的方式才说得上。

‛7)总之,生存表达出了此在与其他存在者迥然相异的那种与存在的关系。

这首先是说,‚存在‛在此在中先已澄明,存在先行成为此在生存的目的。

此在的生存不是为了成为现成的存在者,有如飞禽走兽、山川河流一产生便有了限定,成了现成的一物。

此在的生存就是为了存在,存在本身并非像其他属性那样是对存在者的一种限定或规定,把事物限定成为已然现成的东西。

生存表达了此在存在的这种无限定性,表达出它的‚去存在‛、‚能存在‛。

8)概而言之,海德格尔的‚生存‛包含以下三重含义:一是指在未成为某物时,此在先已存在了,因而海德格尔的生存与传统哲学所说的existentia不同,后者的意思是指现成在场,是与本质对立的一种存在方式,它全然不能表达出此在存在的特性。

二是指此在这种先于规定了的何所是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敞开的发乎于外的存在。

此在生存,并不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与外界融为一体,是向外的存在。

三是指此在自身总是作为可能性去存在。

此在生存,始终保持着这种可能性,此在身上可捉摸的各种性质不是看起来如此如此的现成存在者的现成的‚属性‛,而是此在存在方式的各种可能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