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中的小偷小摸现象1
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及心理辅导策略
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及心理辅导策略发布时间:2021-09-08T18:09:51.422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8月1期作者:欧阳凌洁[导读] 偷窃行为作为一种常见班级问题存在于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当中。
存在此类问题的学生并不多见,可一旦出现,必定会给学生本身、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存在盗窃行为的s同学进行行为分析,对其行为的成因进行研究,并探讨类似的小学生偷窃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为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提供些许参考。
欧阳凌洁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翻身小学广东深圳 518100摘要:偷窃行为作为一种常见班级问题存在于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当中。
存在此类问题的学生并不多见,可一旦出现,必定会给学生本身、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存在盗窃行为的s同学进行行为分析,对其行为的成因进行研究,并探讨类似的小学生偷窃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为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偷窃行为;原因分析;心理辅导策略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8-039-01偷窃行为是小学班主任老师在管理班级过程中,遇到的极为棘手的问题。
一方面,未成年偷窃行为的学生心理素质极强,有些是不良家庭环境下长期形成的恶习,这类学生一般通过调查、询问是问不出任何东西来的,即使及时抓到证据,有些人也坚决不承认。
另一方面,由于犯错的是未成年人,教师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而是要站在未成年的角度,用更加科学、艺术的方式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s同学经常被发现有偷窃同学财物的行为,多次被同学举报,也坚决不承认,和s同学家长沟通,他在家里同样有偷盗家长财物的行为,不仅如此,我还接到过外面小店投诉,s同学有在小店里偷零食、玩具的行为。
从以上表现来看,s同学是长期存在偷盗行为的特殊案例。
现在我以s同学为例浅谈《小学偷窃行为的原因及心理辅导》。
小学生小偷小摸法律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然而,在成长过程中,一些青少年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容易陷入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小学生小偷小摸案例,探讨青少年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10岁的小学生,就读于某市一所重点小学。
他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优秀,但生活中却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小偷小摸。
起初,小明只是偷偷拿走同学的一两块钱,后来逐渐发展到偷拿老师办公室的文具、同学的零花钱,甚至公然在商店行窃。
二、案例分析1. 心理原因分析小明之所以会走上小偷小摸的道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家庭环境:小明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他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和安全感。
这种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使他产生了通过偷窃来获取关注和满足感的心态。
(2)模仿行为:小明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了一些不良行为,如电视上的小偷形象、同学间的模仿等,这些因素使他产生了模仿心理。
(3)道德观念缺失:小明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道德教育,导致他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认为偷窃是一种“聪明”的行为。
2. 法律原因分析(1)法律意识淡薄:小明不了解偷窃行为的法律后果,认为这只是小事一桩,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2)法律教育缺失:学校和家庭在法律教育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小明没有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念。
三、法律教育的重要性1. 增强法律意识通过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法律意识淡薄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因此,加强法律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2. 培养正确价值观法律教育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明白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从而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3. 促进健康成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通过法律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健康成长。
四、案例启示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同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学生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在校心理成长问题
欠发达地区的部分初中毕业生和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有误解。
一是认为初中毕业生只有进入高中学校学习才可以考上大学,即使自己的成绩偏差,也要进入高中学校学习,以期能够考上大学。
殊不知,中职学校毕业生也可以参加高考,也能够读大学。
中职毕业生可以通过中高职联合办学、自主招生、3+证书高考等多种方式进入大专院校或本科院校学习,比高中生考大学的难度更小,方式更灵活。
二是认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氛围不浓,学生在中职学校就是混日子,对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没有太大帮助,还不如提前就业,提前赚钱。
却不知,绝大部分中职生在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关心和引导下,不但可以转变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习得一技之长,还可以在毕业后找到更理想的工作,赚取更多的报酬。
所以,无论是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都应该肩负起宣传解说的责任,让初中毕业生和家长对中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学校有更客观、更全面、更理性的认识。
中职学校也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自己的优势,吸引更多更好的初中毕业生就读。
4.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政府宏观调控是合理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组织足够的专业人士,深入调研,准确分析,提出有利于长远和全局发展的意见、建议或措施。
比如:由政府牵头,统筹规划,更改闲置中职学校用途,调配空闲师资,减少中职学校的学位供给,缓解各中职学校之间的竞争。
比如:相关职能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各中职学校的特点,统一确定办学方向,严格限制专业设置,构建一校一特色的中职办学模式。
让教育类师资资源丰富的河源市职业技术学校(原河源市师范学校)主办教育类专业,为河源市培养教育类专业技术人才;工科类专业办学经验丰富的河源理工学校(原河源市工业学校)主办工业生产或服务类专业,为河源市培养工科类专业技术人才;体育类专业独具优势的河源市体育运动技术学校主办体育类专业,为河源市培养体育类专业技术人才……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不但可以缓解欠发达地区各中职学校之间的招生竞争,还可以使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小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分析及矫正策略
的反 映和折射 , 同时它也会 反作 用于社会 , 因而 校 园文化要 随着社会 的发 展而进 步 , 不断接受 新 的思想 , 养 出适 应社 培 会的新型人才 。现代社会是 国际化的社会 , 园也要 不断接 校 受 国际先 进文化 , 随着高 等教育 的 国际化 , 同风格 的校园 不 文化 、地域文 化和 民族文化 汇聚在 同一校 园并互相碰撞 , 这 不仅极大地丰 富了校园文化 的内涵 , 推动着校 园文化朝着多 元化方 向发展 , 而且 对于 拓宽学 生的 国际视野 , 增加学 生 的 跨 文化的理解力 , 活跃校 园的学术气氛 , 激活创 造灵感 , 开启
师, 从心理上 接受老师 的教诲 ,亲 其师 , “ 信其道 ”真正认 识 ,
到 自己的错误 , 改正 自己的做法 。 21 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 .2 . 尊重学生 的人格 : 小学生犹 如一张 白纸。这些犯错的孩子 , 非常期 待老师对 自己的评 价 , 希望保 留 自己的 自尊 。因此 , 老师要善 于建立 友好 的师生关 系, 使他们认 为 自己和他人一样 , 只不过犯 了一点错误 , 以 可
等多方面 的因素 , 但其心理因素是主要 的原 因。 11 占有心理 : . 小学 生 自我 意识 尚不 完善 , 只要 看到 自己喜 欢的东西就想据为 己有 。分析原因主要跟孩子的早期教养有
学生的偷窃行为往往是班级工作中一项恼人而棘手的工作
案例 5:吕××,郑××,冯××,张××(合称“四人帮”)均为女生, 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六年级时,趁学校举行“小小商品交易会”之机,返回教室, 拿走班内学习最优秀的两名男生的语文书及练习本,并藏匿在其中一人家中。之 后,班里经常出现班委的本子或文具不翼而飞的现象。后来查明真相后,她们坦 言:看到优等生焦头烂额地寻找丢失的物品感到无比兴奋,有一种痛快的感觉(谁 让他们平时总扣我们的分,还向老师打小报告)。
有这种心理的孩子,总认为班上那么多学生,偷了某一个也不会被发现。因 此一而再,再而三犯错。案例 5 中的“四人帮”趁大家都不注意的情况下,堂而 皇之地进入教室,拿走他人学习用具,就是因为她们觉得不可能被老师和同学发 现,存在侥幸心理。
3、心理障碍导致偷窃 有些孩子由于家庭变故或缺乏温暖,存在心理障碍。他们为引起家人、老师、 同学对他的关注而偷窃。与其说是偷窃,不如说是一种心理发泄。案例 2 中的胡 ×本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后来父母离异对她是个沉重的打击。她的性格也由先 前的开朗转向沉默,经常一个人发呆,和同学发生小摩擦,后来转为拿人东西以 泄愤。 (二) 外部原因 1.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1) 家教不严,过分溺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许多父母把孩子的要求 当作圣旨,一切都予以满足,使得孩子心中没有了是非对错的标准,想得到什么 东西都毫无顾忌、想方设法地去要,父母也没有给孩子指出行为上的错误,以为 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了。还有些粗心的父母自己往往乱放钱物,当孩子发现不 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拿钱去买他所喜欢的东西,而且可以不受谴责时,他就会以 为这是允许的行为,以致逐渐发展到任意拿别人的东西。 (2) 家教过严,过分限制。孩子的从众心理特别强,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 能够拥有其他孩子所拥有的好东西。但是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认为小小年 龄就会学会攀比,所以一概不予以满足。更有甚者把孩子打骂一通,而没有做出 应有的解释。这样长此以往使孩子在家庭中感觉不到父母的疼爱,很可能导致孩 子偷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从别的地方去拿一个回来,这样既可以满足自己 物质上的需求也可以对父母进行报复。 2.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1) 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孩子们越来越多且越来越早 地接触到电脑、电视、手机等一些数码产品,里面充斥着许多暴力、偷窃等不良 的东西。由于孩子思维发展水平和道德判断水平的局限性,加之孩子高度的模仿 性。在缺乏成人正确的引导下,很难区分媒体信息中的良莠,可能会对其造成误 导。例如在有些影片中,“偷窃”和“打架”等不良行为被塑造成“勇敢”“智慧”和“侠 义”等正面的行为。这些信息就会被孩子错误地接受继而模仿。 (2) 成人或同伴的不良影响。孩子出现“偷窃”行为也可能是受到父母或同 伴行为的影响。如果父母或者其他同伴有私自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并且这种行为 被孩子看到,他们就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被允许的,自己也可以跟着学;或者当 孩子出现“偷窃”行为时,成人不仅不加以批评,反而对此行为表示赞许;还有社 会上一些不怀好意的不法分子,他们利用孩子的幼稚以及缺乏是非判断的标准, 恶意的教唆孩子进行“偷窃”。 3.自身生活环境的影响 (1)优越生活惹的祸。有的孩子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中,家中人人都宠爱孩子,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看见什么就拿什么。这样的孩子,在他们心目中没有很好 的物权概念,所以来到学校他们也会看到什么就拿什么,在他们看来这并没有什 么不对。案例 1 中的周××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2)贫寒生活造就错。有的孩子家境贫寒,生活拮据,但看着其他同学都过 着想要什么家人就满足什么的生活,心里不免失落。于是在得不到时,便想到了
聋校小学生偷窃行为的个案分析及防治
聋校小学生偷窃行为的个案分析及防治一、个案情况:聂文萱是我班的一名女生,今年9岁,性格好动,家在农村,母亲在她一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两岁时父亲在得知她是个失聪的孩子后,受到打击也不再管她。
自幼跟着年迈的奶奶一起生活,缺乏正确的管教,染上许多不良的习惯。
主要表现在:爱吃零食,不讲卫生,喜欢讲脏话。
学习兴趣不高,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很爱和同学说话,经常不交作业,学习成绩差。
常有偷窃行为发生,如翻同学书包、偷吃别人的东西,拿同学的文具及钱物。
当老师批评同学反击她时,毫无不愉快的表现,反而感到高兴。
她还是我们班的一名住宿生,经常两三周或一个月才接回一次家,一年级的孩子本身自理能力就差,加上家庭环境的影响,经常是连头和澡不给洗就又回来上学了。
在我们班她的卫生状况比较差,孩子们也明显地疏远她,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借给她用,也不愿意和她一起玩游戏。
二、原因探究分析:个人成因:1、是非观念不清晰,不认为拿就是偷。
2、出于好奇偷拿被人的东西。
3、合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只好拿别人的。
4、出于捉弄别人的心态,会做出一些偷盗的行为。
看别人找不到时难过,着急的样子,觉得很好玩,有一种痛快的感觉。
家庭环境原因家庭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的地方。
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教育方法不当,正确引导不够,就会引起孩子行为的偏差。
聂文萱家境十分困难,从小缺少家庭的温暖和关心,她的抚养者和监护者忽视了对孩子良好成长环境的构建,忽视了对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教育,并没有把她的思想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教育她如何去做一个真正健康有用的人。
导致她的问题日趋严重。
三、预期目标经过一学年的训练,该生能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增强,考试成绩能由倒数升到中游,能杜绝偷拿别人东西的现象,意志力得到了锻炼。
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1、利用班会学习对小学生习惯养成进行教育。
主要包括学习习惯、文明礼仪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四个方面的内容。
学期末组织开展特教学校“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文明学生”主题团队会活动。
小学生偷窃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最新作文资料
小学生偷窃行为心理分析及应对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偷”“窃”行为的态度保持惊人的一致:厌恶。
一个家庭,不论贫穷还是富裕,若这个家庭出了“小偷”,其他的家庭成员都会羞于启口。
作为一名工作近2 年的老师,教学活动中,经常碰到小学生偷窃的问题。
相比成人偷窃,小学生的偷窃问题处理起来更加棘手。
小学生心智稚嫩,若处理不当,容易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使得学生颜面扫地,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导致终身之憾。
那么,对小学生的偷窃行为,我们该如何处理,才能既不伤害学生,又能从思想上彻底根除呢?笔者认为,必须深入孩子的心灵,理解其偷窃心理,这样才能有助于寻找对策,防患于未然。
案例:我校3 年级(1)班一男生,平时沉默寡言,不善于与其他同学沟通,也不喜欢与同学在一起玩,上课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被老师点名后回答问题声音也非常小,常常答非所问。
在一学期里,笔者多次发现该男孩有偷窃行为,有时候偷家里钱财,有时偷同学的文具、书本,有时甚至去老师办公室偷窃。
曾多次与家长沟通,但家长又忙于生意,疏于管教,导致这个小男孩现在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公认的“小偷”了。
一、小学生偷窃行为心理分析小学生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心智幼稚,其偷窃心理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1.占有心理依据心理学理论,婴幼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常常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随意拿过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形成,在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家长如果不加注意,缺少必要的矫正,任其发展,久之就会出现盗窃行为。
我们学校一个小女孩家长对其过分溺爱,拿别人东西的时候家长也不闻不问,甚至有时还会鼓励,久而久之这个小女孩拿同学东西就理所当然了,即使被现场捉住也不以为然。
2.捉弄别人、自我享受心理我们学校4 年级(2)班有一个男同学,家里条件优越,几乎想要什么家长就给买什么,但他有一个“爱好”:拿同学急需的东西,比如,下节课上美术课,课前他偷同学的美术课本。
每次问他为什么,他说他不需要偷的这些东西,只是每次看到被偷的同学焦急地寻找被偷之物时,他就觉得特别开心。
孩子有小偷小摸行为怎么办?
孩子有小偷小摸行为怎么办江南教育集团小港中心学校吕静“细汉偷针,大汉牵牯。
”对班级中出现的小偷小摸行为,我们曾经伤透了脑筋。
一、基本情况开学初班级里发生了几起小偷小摸事件。
直到有一天学生A哭丧着脸向我汇报:“老师,我新买的钢笔不见了。
”我连忙安慰他,说:“别急,不会丢的,仔细找找。
”没想到孩子竟然哭了,我心里咯噔一下,学生A一下活泼开朗,遇事镇定,怎会这般伤心,于是我擦去他的眼泪,耐心而细致地询问他。
原来,他在教室里已经不是第一回丢钢笔了,为此受到过父母严厉地批评和指责,要求他好好保管自己的东西。
如果这次再弄丢,肯定免不了一顿责骂。
他觉得自己实在太委屈了,午间休息他是亲手把钢笔小心翼翼地放到笔盒里,然后又小心谨慎地把笔盒放在书包最底层的,没想到还是遭到了“毒手”。
随着谈话的深入,我感觉问题越来越严重,班级中像学生A这样学习用品不翼而飞的现象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望着疑虑重重的学生A,我坐不住了,决定立即采取行动……二、心理干预和辅导过程午读铃声刚响,我就出现在讲台前,发动全班同学为学生A寻找丢失的钢笔,希望失足者良心发现借此机会悔过自新。
趁学生翻箱倒柜查找时,我在一旁察言观色,没想到一无所获。
如果正如学生A所说钢笔失窃了,那么这位梁上君子看来还抱有侥幸心理,不愿交出钢笔。
怎么办呢?我心中暗暗叫苦,可我此时能败下阵来吗?如果我就此打住,只能助长梁上君子的胆量。
于是灵机一动,决定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感化梁上君子,引发他的情感共鸣。
我给孩子们讲了截然不同的两则故事:一个同学在偷窃后主动承认错误并归坏了钱物,该同学得到了老师和失主的谅解,而且老师和失主都答应为他保守秘密;另一个学生头了动心后抵死不认,结果闹到了派出所,闹得全校皆知,他个人以及班级的名誉受到了很大的损坏,成了班级中的“独行侠”。
讲完故事后,我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哪个孩子的做法对,为什么?一时,全班同学都陷入了深思。
几分钟后大家纷纷发表言论,所有站起来发言的孩子都肯定了第一个学生的做法,否定了第二个学生的做法。
学校对有偷摸行为的学生应该如何处置?
学校对有偷摸行为的学生应该如何处置?情景再现近日有同学称,五年级的小胡多次盗走同学的文具、手表等物品,老师接到举报后便开始暗中观察小胡,通过观看教室、操场等多处监控录像发现,小胡经常在其他人离开后翻同学的东西并顺势拿走,甚至偷偷骑走学校里未上锁的自行车。
学校联系到小胡的家长,希望与家长联合处理,但小胡的家长却表示自己孩子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与家长沟通无果后,有老师建议干脆报警处理,可学校认为,报警的方式过于极端,并且这样做也未必能够解决小胡偷窃的问题,但不报警又害怕小胡继续偷取他人物品,便向律师咨询应该如何处理。
法律分析校园盗窃是如今校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懵懂的青少年可能因为羡慕人家拥有自己没有的东西,又不知道如何获得、不懂得调整自己的心态,而尝试盗窃。
尝到“甜头”后便接二连三地作出同样的行为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盗窃的东西或大或小,也有青少年仅仅是因为寻求刺激而盗窃。
与社会盗窃不同的是,学生的偷摸行为大多是心理原因导致的,加上年龄和认知的限制,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行为带来的后果。
根据《刑法》的规定,年满十六岁的未成年人犯盗窃罪的,才要承担刑事责任。
小胡仅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报警处理的方式确实不是最佳选择。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一条为学校处理不良行为学生提供了指导:“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应当加强管理教育,不得歧视;对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学校可以根据情况予以处分或者采取以下管理教育措施:(一)予以训导;(二)要求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三)要求参加特定的专题教育;(四)要求参加校内服务活动;(五)要求接受社会工作者或者其他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六)其他适当的管理教育措施。
”第三十三条规定:“未成年学生有偷窃少量财物,或者有殴打、辱骂、恐吓、强行索要财物等学生欺凌行为,情节轻微的,可以由学校依照本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采取相应的管理教育措施。
”学校在发现学生有盗窃行为时,首先,要确认该学生是否真的有盗窃行为,一定要有实质性的证据后再参照上述规定进行正确处理。
大学生的偷窃心理分析
大学生的偷窃心理分析应该说,在今天,偷窃与饥饿,贫穷关系极小。
然而,在纪律严明、处罚日重的大学校园,偷窃现象却屡禁不上,且有明显上升趋势。
据统计,某高校2006年、 2007年、2008年因违纪受处分的学生分别为21人、26人、33人,其中,因偷窃而受处分的分别为2、5、6人,占违纪总人数的4.2%、11.5%、 18%,逐年增多,且增幅较大。
人们不禁要问:堂堂大学生,偷窃为哪般?一、大学生偷窃类型思考大学生偷窃现象大体上有以下几个类型:(一)按参与偷窃的人数,大学生偷窃可分为团伙型和单干型。
1.团伙型有二个或两个以上关系要好的同学或老乡共同实施,他们大多有分工,有人放风、有人去偷,以偷窃自行车、衣物等物品为主。
不同于社会上的团伙盗窃主要以销赃获利为目的是,他们偷来的东西大都原物或改头换面后供自己享用,少数也有甲地偷来乙地卖掉的。
这类偷窃因为有多人参加,所以为了使利益均享,大多为多次偷窃,且往往事先有预谋。
2.单干型由一人独自实施,从偷本寝室、本班同学的化妆品、零用钱、钢笔、书等小件物品开始,进而胆量增大,偷窃图书及同学的衣物、现金、就餐磁卡等。
这类偷窃因以小件物品为主,所以隐蔽性较强,次数较多,例如,一女生被发现偷窃时,已作案60多次,偷书百余本,衣物几十件,价值上千元。
(二)按偷窃时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偷窃可分为蓄谋型和偶发型1.蓄谋型偷窃者事先有明确的意识,甚至事先蹲点察看情况,有预谋地一步步付诸行动。
例如,一女生常到隔邻宿舍去玩,发现一同学很有钱,遂生窃意,但那位同学的抽屉总锁着,她便耐心地寻找机会。
一日她借那同学的自行车,那同学将车钥匙连同整串钥匙都给了她。
她灵机一动,借机偷配了该同学的房门和抽屉钥匙,趁上课之机,偷走了那位同学的500多元现金,并伪造了作案现场。
2.偶发型偷窃者事前毫无思想和心理准备,常常因为贪占小便宜,一时冲动,望四下无人,便顺手牵羊,“拿走”别人的东西。
某高校08级的新生入学不久,一女生宿舍就发生了千元存折被盗事件,后来查明,原来是本宿舍一同学所为。
新时期大学生盗窃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盗窃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所面临的安全形势愈发严峻,而大学生盗窃犯罪率的不断提高就是目前影响高校校园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章通过对高校大学生盗窃行为的特点分析、原因分析、心理分析,提出从加强学校教育、矫正家庭教育、净化社会环境及提升个人修养等四个方面的措施,希望对高校预防大学生盗窃行为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标签:大学生;盗窃;心理分析;对策就目前而言,大学生盗窃现象在各高校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大学生盗窃事件的发生,不仅威胁着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更是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直接影响了和谐文明的高校大学文化建设,所以,研究大学生盗窃行为的心理特征,掌握其心理规律,预防和控制高校盗窃案的发案率,对有效转化大学生的不良思想,矫正其不良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盗窃行为的特点(一)行为目的多样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的各类学习用具和生活用品质量也越来越高。
所以,大学生宿舍内的现金、电话、衣服、手提电脑等具有较高价值的物品都有被盗现象发生。
不难看出,目前大学生盗窃行为呈现目标多样化的特点。
(二)作案手段智能化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会系统接受法制教育,所以,他们会掌握一些法律知识,一旦部分学生存有作案动机并付诸行动,他们将必然应用这些法律知识,那么,这些行为将会给破案带来诸多困难。
(三)伪装能力强现在的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作案伪装能力,比如为自己创造时间差来作为不在场证据、伪造盗窃现场企图嫁祸他人、在证据模糊的情况下矢口否认等。
(四)临时性作案情况多大学生的盗窃行为大多数不会像社会盗窃罪犯一样,有目的、有蓄谋、有计划,他们的行为有时候就是一刹那间顿生歹心,看别人不注意,临时性盗窃,这类犯罪情况大部分发生在同学、老乡或者比较熟识的人员之间。
(五)作案时间短高校现实情况决定了大学生盗窃案件发生的地点,大部分都会发生在学生宿舍、学生餐厅、学生图书馆以及上课教室等场所,而这些地点往往具有人员比较集中的特点,所以,为了防止被人发现,作案人员只能选择用最短的时间把盗窃行为完成。
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策略初探word资料6页
学生偷窃行为的心理分析及教育策略初探2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身为学校行政,并担任主科教学的我,工作十分繁忙。
这天,刚上完两节语文课,就急匆匆地赶着外出办事,把U盘落在了教室里。
U盘里有我最近两年来许多工作的资料以及备课稿、课件等,有部分内容甚至还未来得及备份,因此这个U盘对我来说十分重要。
等到下午想起了U盘,马上跑去教室时,发现U盘已经不翼而飞了!我马上问同学们:是谁拿了老师的U盘?没有人回答我。
我再问:有没有哪位同学看到是谁拿了老师的U盘的,可以下课后悄悄来告诉老师。
两节课过去了,我的U盘仍渺无音讯。
这时已经放学了,万般无奈之下,我在微信和家长Q群里向家长们发布了我的U盘丢了的信息,并让家长们问问孩子有没有看到是谁拿走的。
可是,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我的U盘仍渺无音讯。
但我有一种直觉,U盘一定是班上其中一个学生拿的,到底是谁呢,我却没有一点头绪。
我再次来到教室里,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同学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念之差,大人有时都会做错事,小朋友会做错事也不是什么出奇的事,如果有哪个同学拿走了老师的U盘,又不好意思当面拿出来的话,你可以悄悄地把它放到老师的办公桌上,老师不会再追究是谁拿的,因为做错了事,知错了,并且改正了,这需要勇气,更需要正视自己的错误,所以会得到原谅的。
可是又过了两天,还是没有U 盘的消息。
因为U盘丢失,备课时准备好的PPT课件并没有备份,所以自那以后,每天的语文课,我都仅是拿着语文书与同学们共同学习。
我已渐渐对那U 盘不抱希望了。
那天,正好上《七律?长征》因为没有课件的帮助,同学们比较难理解诗句中那种磅礴的气势,只是讲读比较枯燥,同学们学起来兴趣索然。
这时,我抓住这个契机对孩子们说:“真对不起,长征的年代离我们的现在生活的年代太远了,同学们理解起来有困难,本来,老师在U盘里备好了课件,可以让同学们通过课件对诗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可是现在U盘不见了,我也没有时间再去找这些资料。
偷摸型学生特点
偷摸型学生特点这类型学生最容易偷盗,而且做得多就容易成小偷。
因为他们是偷盗型学生,喜欢独来独往,与人交往中很少说话,经常独来独往,行动也很隐秘。
常常在公共场所出没或与人交往中很少使用手机、钱包等。
平时行为都比较常规,喜欢独来独往而不与人交往或是独来独往而不喜欢与人交往。
他们很擅长偷窃和撒谎,所以他们的偷窃行为也是最多最常见的一个类型。
他们是一个不喜欢学习但是在别人看来成绩很好并且不喜欢别人问为什么没有考好而说“我觉得我应该考个好点的大学”这类偷摸型学生通常在班级里属于一个非常安静学习很好的同学。
一、对偷窃比较感兴趣喜欢偷东西的孩子在学校很多,他们通常表现为好奇心很强并且比较活跃,爱搞恶作剧,喜欢在公共场合进行偷窃,喜欢出风头,喜欢搞破坏。
如果你不理解这一点,那么请把这类孩子排除在你的范畴外。
这样往往就不会对他造成太大的影响。
所以想偷东西这一点学生最好不要强迫他们去做。
因为他们往往是为了兴趣才做了偷窃。
当你问起学生你是喜欢做些什么时他们通常会说:“我喜欢打篮球”“我喜欢偷东西”“我喜欢看书”“我喜欢唱歌”!二、与人交往中也比较谨慎一般这种类型的人在与人交往中都会比较谨慎,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会喜欢独来独往的原因之一。
如果在学校里和同学们或者其他同学相处,他们就不会独来独往。
他们总是会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
他们不喜欢与人交往也是由于自己性格上的原因所以不喜欢经常和别人打交道。
三、喜欢偷窃,但却又不敢偷窃。
他们认为自己有能力盗窃,却又不敢去盗窃,也就是所谓的“恐盗窃”。
他们怕被老师发现,于是就会想方设法地去偷,就算偷到了也不敢去报告老师,即使报了警,也是害怕被抓,害怕暴露自己的行踪而不敢去偷,这也就是他们喜欢偷窃又不敢偷窃的原因。
他们在偷东西那一刻会非常享受,会非常开心,而且偷到东西也觉得很有意思,非常想要,但是又怕被老师发现。
所以这类学生几乎每天都是如此。
但是如果不偷窃又想不到被发现就会很崩溃。
四、比较内向,学习比较懒散,有一点懒,比较讨厌思考。
学生偷窃的检讨书(精选多篇)
学生偷窃的检讨书(精选多篇)第一篇:学生偷窃行为的检讨书尊敬的班主任老师:在此向您递交这份偷窃行为的检讨书,以此对我个人不良行为的深深反省。
关于我的情况,在校期间表现更是不好。
在平时学习不认真,导致成绩不理想,而最最可恨地是我尽然染上了偷窃的恶习。
众所周知,偷窃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给他人造成极其严重的伤害。
回顾我此次偷窃行为,我因为贪图同学的一只钢笔,而在同学离开之后伸手去偷。
事后同学苦闹,我还无动于衷,装作不知情。
直到被老师发现。
从我的错误中,我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的贪婪与邪恶。
经过政教处老师的深刻批评教育以及我的失声大哭之后,我终于幡然醒悟,偷窃是玩玩要不得的。
人对于物质的追求,完全可以通过正当的努力工作来实现,而偷窃就是罪恶无知的走捷径,这样的行为终究造成一个人的侥幸心理,导致一次次的沦陷,最终的结局将不堪设想。
在此检讨,我保证今后再也不偷窃他人财物了。
我保证今后一定做一个诚实守信,踏踏实实努力学习工作的人。
此外,针对我学习成绩不好、在校表现不好。
经过此次批评教育,我要痛改欠费。
今后倍加努力学习,争取把成绩提高上去!希望老师和同学们为我作证。
最好,我要写一下感悟:世界上没有一个十全十美的人,没有不犯过错的人。
一个人犯了错,就该学会自我检讨反省,而且检讨一定要做得深刻到位。
而更加重要的是在今后的实际生活当中彻底避免错误发生。
只是口头上随便说说;敷衍了事,却没有躬行实践,那检讨是没有用的。
所以我学会做人,更要会在犯错时自己反省,检讨并实际做到。
此致:万分抱歉!第二篇:偷窃的孩子偷窃的孩子,如何是好?会东中学付永梅偷窃,是一个极为可耻的字眼,但偷窃现象,或者把它叫做小偷小摸行为,在中学生中时有发生,并且教育难度很大。
因为学生间的小偷小摸没有构成犯罪,也没有触犯刑法,主要靠老师家长进行教育。
倘若任其发展下去,无异于纵容孩子犯罪,也影响集体的稳定和谐。
但如果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则很可能对学生造成终生影响。
小偷小摸班会心得体会
小偷小摸班会心得体会
为切实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能力,保障学生安全,全体同学在本班教室召开了“小偷小盗行为要不得”主题班会。
班会结合学校“安全、文明、法纪”三项教育的主题与大学生切身安全与利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学习安全知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为目的召开。
为顺利开展此次班会,班委积极参与各种安全知识的搜集与整理,并做了充分的知识宣传工作。
班会进入了安全知识有奖问答环节,同学们对问答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参与其中,现场欢笑声不断,轻松的气氛使同学们在得到欢娱的同时对平时易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会议的最后,同学们一起观看了一段关于宿舍防盗知识的视屏,分别介绍和展示了小偷和各种偷盗手段以及防范措施,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这次队会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生动活泼,使“小偷小盗行为要不得”这一主题深入人心,也为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和班级的团结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这次班会,我们意识了很多我们存在的不足和以往我们忽
视的方面,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做进-一步的加强。
同时还要强调以下几点: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像厚厚的冰层不是一天冻成的一样,坏习惯也不是一天养成的,而是由从小的不良行为开始,之后任其发展,以至越来越严重,最后才走上犯罪道路的。
因此,未成年人只有从小远离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才能预防犯罪。
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
偷窃行为的原因、表现和心理辅导发布时间:2023-01-14T14:09:42.942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第16期第8月作者:苏永聪[导读] 偷窃行为作为一种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当中。
对于封闭式高中生存在苏永聪恩平市郁文中学广东江529400摘要:偷窃行为作为一种心理问题普遍存在于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当中。
对于封闭式高中生存在此类问题的学生并不多见,可一旦出现,必定会给学生本身、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对两名高中生存在偷窃行为的学生进行行为分析,对其行为的成因进行研究,并探讨类似的学生偷窃行为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及其解决办法,为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偷窃行为;原因分析;心理辅导一、青少年偷窃行为的原因在大部分的封闭式中学青少年学生的偷窃行为大多是小偷小摸行为,从法律归因,绝大多数都不构成犯罪,他们的偷窃对象大多都是同学、家人、或是小店的一些钱财、物品等,于法律而言,情节较为轻微。
纵观近年相关文献,有学者根据青少年偷窃事件的性质,将青少年偷窃行为分为冲动型、经济型、反抗型、强迫型、癫痫型、堕落型、集体型、无知型、占有型十大类型。
青少年偷窃行为的产生可追溯其童年时期。
童年时期,儿童的心理满足来源于对食物、对玩具、对家庭温暖的需求。
儿童时期,儿童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产生占为己有的想法是很正常的。
家长多予引导,儿童都会对其行为进行分辨,并对自我进行约束。
如果童年时期出现对喜欢的事物占为己有的行为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儿童因“占为己有”的行为尝到甜头,久而久之则会令其行为因“占为己有不会被责罚”的思维而形成固化,进而导致进入青少年时期,形成偷窃行为或是偷窃成瘾。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了“需求层次论”,他把人的心理需求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需求是级别层次最低的一类需求。
对青少年来说,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和满足是他们首先需要满足的生理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守则》
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二、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 守社会公德。 三、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 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四、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五、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六、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七、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八、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九、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十、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对学生中出现 的小偷小摸现象 进行教育.
"小时偷针 长大偷金 ”一位母亲, 见孩子拿人家的小东小西,不但不 制止和教育,反而赞扬孩子“能 干”。结果这个孩子长大后偷金盗 银,犯了死罪。临刑前,借口想吃 母亲的一口奶,却将母亲的乳头咬 掉,以此责怪母亲纵容他走上犯罪 的道路。
3
偷窃是比较常见的违法行为,有很大危害性。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违纪、违法与犯罪三者的内涵: (1)违纪行为是违反《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等校规校纪的行为。 (2)违法行为是违反《宪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国旗法》等国家 的法律、法规、法令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的未成年人的不良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稿)
1、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 3、尊敬老师,见面行礼,主动问好,接受老师的教导,与老师交流。 4、尊老爱幼,平等待人。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欺负弱小,不讥笑、戏弄他人。尊重残疾人。尊重他人 的民族习惯。 5、待人有礼貌,说话文明,讲普通话,会用礼貌用语。不骂人,不打架。到他人房间先敲门,经允许再进入,不随意翻动别人 的物品,不打扰别人的工作、学习和休息。 6、诚实守信,不说谎话,知错就改,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答应别人的事努力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考 试不作弊。 7、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嫉妒别人。遇到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气馁,遇到困难努力克服。 8、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节约水电,不比吃穿,不乱花钱。 9、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 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 10、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逃学,有病有事要请假,放学后按时回家。参加活动守时,不能参加事先请假。 11、课前准备好学习用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回答问题声音清楚,不随意打断他人发言。课间活动有秩序。 12、课前预习,课后认真复习,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13、坚持锻炼身体,认真做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坐、立、行、读书、写字姿势正确。积极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 14、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 15、爱护公物,不在课桌椅、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损坏公物要赔偿。拾到东西归还失主或交公。 16、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少先队员服从队的决议,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尊重, 学会合作。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多观察,勤动手。 17、遵守交通法规,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乱穿马路,不在公路、铁路、码头玩耍和追逐打闹。 18、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守不拥挤,不喧哗,礼让他人。乘公共车、船等主动购票,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不做法律禁 止的事。 19、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20、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收听、收看内容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 离毒品,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敢于斗争,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
首先,只要是偷窃(哪怕只偷了一分钱、一支铅笔或 一张报纸),就是对他人财产所有权的不尊重和侵犯,是 一种侵权行为。
其次,偷窃还性和贪欲,形成习惯后,小偷小摸就有可能变 成大盗。
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将“偷窃”列为未成年 人的不良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偷窃少量公 私财物的,要受到拘留、警告或罚款的处罚;如果偷的财 物数额较大,就构成了盗窃罪,要受到《刑法》的追究。
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是这部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如果某同学发生这 些行为,就是是属于违法行为: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包括: ①旷课、 夜不归宿;②携带管制刀具; ③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④强行向他 人索要财物; ⑤偷窃、故意毁坏财物;⑥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⑦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⑧进入法律、法现 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包括营业性网 吧); ⑨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
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 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 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 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学会:自我调试 自我欣赏和 自我安慰
(3) 犯罪行为: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具有三个基本 特征:第一,危害社会;第二,违反刑法;第三,应受刑罚处罚。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任的伦理规范,基本内涵包括
“诚”和“信”两个方面。“诚”主要是讲忠诚老实,诚恳待人; “信”主要讲取信于人,信任他人。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华民 族的传统美德,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来说,诚信 是其文明程度的象征,对一个企业、一个单元、一个公司来说, 诚信是其信誉和形象的体现,对一个个体的人来说,诚信是其人 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公共道德水准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