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合集下载

合理用药指标

合理用药指标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指标一. 抗菌药物的使用率1. 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目的:考查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门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指使用的抗菌药物人次,无论其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即一个病人挂一次号就诊时使用了抗菌药物,就计为:就诊使用抗菌药物1人次同期就诊总人次:指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病人就诊总人次,即在同一个抽样时间段内挂号的病人人次统计:将每次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例数除以就诊总人数乘100。

2.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目的:测算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此项是以病人使用抗菌药物例数计算的,一个病例中无论其使用了几种抗菌药物(包括不同剂型),都只计为1例使用抗菌药物例数。

如分组(手术组、非手术组或预防组、治疗组)计算,同期总出院人数不相同时要考虑权重。

二. 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目的:测量每例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者平均用了几种抗菌药物。

出院患者:因在抽样期间,住院患者用药没有停止,无法计算,故使用同期出院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同期:在一个抽样时间段内,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总人数。

明确抗菌药物的范围。

抗菌药物品种数:按抗菌药物的通用名统计。

统计:抽样期间,全部出院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总品种数除以同期使用抗菌药物三.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目的:测算患者住院期间所使用的抗菌药物平均费用出院患者:因在抽样期间,住院患者用药没有停止,无法计算,故使用同期出院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同期:在一个抽样时间段内,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总人数。

抗菌药物的费用按药品最近的购入价格(按商品名计价)。

统计:抽样期间,全部出院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总费用除以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总例数四.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是指每100人日中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

DDD值:按照WHO推荐的药物应用日处方约定剂量计算:(defined daily doses , DDD),同一通用名的药物剂型不同DDD值也不同。

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标

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标

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标在三级医院中,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至关重要。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既可以有效治疗感染症,又能有效预防耐药菌株的产生。

为了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三级医院通常会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指标,旨在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发展。

1. 抗菌药物使用率三级医院应该根据临床需要和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率目标。

抗菌药物使用率的监测可以帮助医院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

同时,良好的使用率也能有效地控制细菌耐药的发展。

2. 抗菌药物选择指导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症,三级医院应该建立起科学的抗菌药物选择指导原则。

这些原则通常基于病原体分布、药敏试验结果和患者个体情况等综合考量,旨在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使用。

3. 抗菌药物使用持续时间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持续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指标。

在治疗感染症时,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疗效变化,及时评估是否需要延长或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临床应用管理指标要求医务人员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严格遵循相应的时间控制。

4. 不良反应监测和反馈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及时停止相应的抗菌药物使用,并反馈给医院药事管理部门进行记录和分析,以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结语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标的建立和执行,对于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院管理部门和医务人员应共同努力,严格遵守管理指标要求,不断完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机制,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服务。

以上内容为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标的基本要点,希望对相关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有所帮助。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质控的两项核心指标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质控的两项核心指标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质控的两项核心指标
摘要:
1.抗菌药物的概述
2.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
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质控的两项核心指标
4.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5.结论
正文:
1.抗菌药物的概述
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一类药物。

在临床治疗中,抗菌药物的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日益严重,导致了抗药性问题的加剧。

2.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
抗菌药物的滥用表现在多个方面,如不规范的处方、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必要的升级用药等。

这些现象导致了抗药性细菌的产生,使得原本有效的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时变得无效。

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质控的两项核心指标
针对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我国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其中,两项核心指标为:
(1)抗菌药物使用率:通过统计分析,对比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以评估其使用是否合理。

(2)抗药性监测:对抗菌药物的抗药性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和分析抗药性细菌的种类、数量和变化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4.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减少抗药性细菌的产生、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抗菌药物的培训、宣传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技能,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利益。

5.结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质控是解决抗药性问题的关键环节。

通过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加强抗药性监测,可以有效地降低抗药性细菌的产生,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标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标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标
1、抗菌药物品种数
2、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处方使用率不超过20%,住院患者使用
率不超过60%
3、药品总金额,抗菌药物使用总金额,使用比例
4、抗菌药物DDD值
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应不超过40DDD
6、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应不超过30%
7、处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
8、I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的比例
9、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使用比例不得
超过30%
1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应<40DDD
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抗菌药物使用强度=———————————————×100
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
(1)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每100人中一天中消耗抗菌药物的DDD数(应<40DDD
(2)收治患者人天数:指同一抽样时间段内出院患者总数与同期患者住院天数和乘积
(3)抗菌药物消耗量(累积DDD数):
DDD值:按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计算,同一通用名的药物剂型不同DDD值也不同
(4)某个抗菌药物的DDD数=该抗菌药物消耗量(g)/DDD值(5)抗菌药物累计DDD数=所有抗菌药物DDD数的相加总和(6)限定日剂量:即DDD值
11、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数
=———————————————————
同期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

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通知
各科室:
根据国家、省、市及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经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研究、报请院务会批准,现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控制标准公示如下:
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门诊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不高于20%;
急诊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不高于20%;
住院部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不高于60%,使用强度不高于40DDD;
I类切口使用抗菌药物<30%。

住院病人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对超标科室每项指标每超1%分别扣除医生组当月奖金1%。

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每超标1例,扣除科室奖金2000元。

微生物样本送检率每减少1%,扣除医生组当月奖金5%。

对年底仍不能达标者,将追究科主任责任。

望各科室遵照执行。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2017年06月15日。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抗菌药物是指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在临床应用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不当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扩散,增加治疗难度。

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非常重要。

下面是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的详细内容:一、指标1.临床应用指标:包括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药物种类、使用途径、剂量和疗程等。

临床应用指标应根据不同细菌感染及患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应用。

2.临床疗效指标:包括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等。

临床疗效指标能够评估抗菌药物对细菌感染的治疗效果。

3.抗菌药物敏感性指标:包括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性监测。

抗菌药物敏感性指标能够指导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4.不良反应指标:包括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程度以及预防措施等。

不良反应指标能够评估抗菌药物的安全性。

二、要求1.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和药物种类,合理选择和应用抗菌药物。

抗菌治疗应以靶向治疗为原则,明确感染的细菌种类和药物敏感性,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2.合理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途径、剂量和疗程。

应根据细菌感染及患者情况确定使用途径,合理选择剂量和疗程,避免不当使用和滥用。

3.定期监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耐药性,及时调整临床应用策略。

应建立完善的细菌敏感性监测系统,进行定期的药敏试验,及时获取相关数据。

4.严格监测和评价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通过监测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及时了解和处理不良反应。

5.加强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管理培训和监督。

医务人员应具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指南和规范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对于确保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指标和要求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以提高抗菌治疗的疗效,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扩散。

关于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办法

关于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办法根据《2021国家医疗质量平安改进目标》及国卫医研函[2021]198号文件要求,结合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供临床、院感、检验、药事、质控等各科室参考。

一、工作目标(一)病原学送检率达标1.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应≥50%。

2.发生院感的,与院感诊断相关的病原学送检率应≥90%。

3.使用两联或多联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应达到100%。

(二)实施微生物耐药性动态监测每季度向临床发布更新病原学检测及耐药警示信息。

(三)药学部门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抗菌药物处方点评≥25%。

2.发生院感的,指导率应≥50%。

3.使用两联或多联抗菌药物的,指导率应≥75%。

二、责任分工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参照以下分工,明确各科室职责,细化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工作制度,建立各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

(一)院感办1.对本院常见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进行动态监测,至少每半年向临床科室发布更新病原学检测及耐药警示信息。

2.合理设定本院的干预目标和策略。

3.基于循证依据的干预措施实现持续改进,减少院感发生。

(二)医务科1.负责牵头落实病原学送检率达标工作。

2.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理论及实践培训,强化医生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意识,规范经验性用药、减少无指征用药。

3.结合本地及本院病原体种类及耐药特点,科学引导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三)检验科1.制定并执行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采集运送、细菌及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等环节的质量控制流程规范。

2.加强微生物专业能力建设,定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相关知识与技术应用宣教。

3.综合应用多种方法,提升检验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满足临床合理用药需求。

(四)药学部1.协调建立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定期对目录进行评估和优化调整。

2.定期维护医院信息系统中的药品属性,确保药品字典中抗菌药物的标记正确。

3.监督指导抗菌药物使用目的(治疗/预防)选择是否合理,落实临床病例用药指导,确保指导工作达标。

抗菌药物临床医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2024版

抗菌药物临床医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2024版

抗菌药物临床医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2024版抗菌药物临床医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是针对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管理的指导原则,对于保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减少耐药菌株的发展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于2024版抗菌药物临床医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的详细解读。

一、评价指标:1.抗菌药物使用率:对医疗机构内开展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例进行统计,计算出抗菌药物使用率。

该指标对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控制医源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2.治疗原因和抗菌药物选择情况:对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分析,明确治疗原因和抗菌药物的选择情况。

该指标对于评估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和推广优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3.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剂量、用药时间和疗程进行评价,以及抗菌药物的联合使用情况。

该指标对于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和合理推广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4.抗菌药物的费用支出和费用占比:对医疗机构内抗菌药物的费用支出进行统计,以及抗菌药物费用占医疗机构总费用的比例。

该指标对于优化抗菌药物的使用和降低医疗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要求:1.加强临床抗菌药物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抗菌药物监测系统,包括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耐药菌株监测和感染控制。

2.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培训,提高抗菌药物使用水平和临床效果。

3.严禁滥用抗菌药物: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严禁滥用抗菌药物,避免菌株耐药的发生。

4.推广规范化治疗方案:医疗机构应推广规范化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减少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的风险。

5.加强抗菌药物费用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菌药物费用的管理,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降低抗菌药物费用占比。

6.提高患者的知识水平: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患者的抗菌药物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自觉性和合理性。

总之,抗菌药物临床医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的实施,能够帮助医疗机构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发展和传播,保护抗菌药物的有效性,提高抗菌药物治疗的质量和安全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标涉及到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要遵循的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不仅会导致药物耐药性增加,还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应用是医疗卫生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下面将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标、控制措施和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标1. 感染临床指标根据不同类型的感染病原体,确定感染的类型及使用抗生素的指标。

例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脑膜炎、败血症等感染类型,需要根据病原体的特点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指标针对不同疾病和感染程度,确定使用抗生素的时间。

比如,对于急性病毒感染引起的轻度发热,不宜过早使用抗生素,应给予足够时间观察病情发展;而对于重症感染或合并感染者,则需及时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

3.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指标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及感染情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剂量。

过高或过低的剂量都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增加药物耐药性。

4. 抗菌药物使用途径指标不同的感染部位和感染类型,需要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例如,对于局部感染可考虑局部使用抗菌药物,而对于全身感染则需考虑静脉输注或口服给药。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措施1. 多学科合作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包括临床微生物室、感染科、药学部、抗生素应用管理团队等,共同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引和规范,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 严格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对医院内抗菌药物的开药情况、种类选择、剂量使用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当使用的情况。

3.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定期组织抗菌药物使用培训课程,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水平,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4. 鼓励合理用药设立奖惩机制,鼓励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滥用和不当使用的情况。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的意义1. 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产生,确保患者在感染时能够得到有效治疗。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规定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规定》
各科室: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结合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经院长办公会讨论同意,决定对2015年9 月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规定》(海医〔2015)79号)进行修订,具体如下。

一、调整后的门急诊各专业抗菌药物使用率
具体见附表1
二、调整后的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控制指标
具体见附表2
三、监督、考核与处罚
1.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每月对门急诊、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相关控制指标进行监督, 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2.抗菌药物使用相关控制指标纳入每月科室医疗质量考核,每超5%扣2分,以此类推。

3.门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每超标1%扣责任医师当月绩效的5%,对使用率连续三个月超标的医师实行诫勉谈话,诫勉谈话后仍然超标的由医院停止6个月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本规定自2018年6月1日起执行。

附件:1.门急诊各专业抗菌药物使用率
2.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控制指标
XX市人民医院
附件1:
门急诊各专业抗菌药物使用率
儿科 外科系统 急诊科
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
专业
指标 50% 40% 20%
XX市人民医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控制指标
备注: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计算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二抗菌药物累计消耗量(DDDS) /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X 100 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二在同一抽样时间段内出院患者总数X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使用指标

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使用指标

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使用指标一、目的:1.降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制定控制指标可以促使医务人员理性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2.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有效保留抗菌药物的疗效,维护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内容:1.设立合理的指标:制定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指标时,应根据临床科室的特点、耐药情况和患者的需求制定,并考虑到药物的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因素。

常用的指标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单纯性感染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手术前抗生素使用率等。

2.制定相应的目标:在指标设立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目标来指导和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例如,设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20%、单纯性感染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30%等。

3.制定操作规范和流程:对于抗菌药物的使用,临床科室应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和流程,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规范用药的剂量、频率、疗程等。

三、实施过程:1.宣贯政策和培训医务人员:临床科室应广泛宣贯有关抗菌药物控制政策,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意识。

并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用药水平和科学性。

2.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后,临床科室应建立相应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

通过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调整临床实践措施,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3.引导患者和家属正确用药:在患者入院时,应提醒患者和家属注意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遵从医嘱,不自行增减剂量或间断用药。

并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等。

总结: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指标的制定目的在于降低抗菌药物的不适当使用,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

通过设立合理的指标、制定相应的目标和操作规范,宣贯政策和培训医务人员,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以及引导患者和家属正确用药,可以有效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临床合理用药评价指标及合理用药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评价指标及合理用药分析

三、药品销售排名前十位,金额占比36%
排名 品名
规格
单价 使用数量 使用金额 产地
1 丹红注射液
10ml/支
46.67 12439 580528步长药业
2 头孢替唑钠
1g/瓶
34.3
9582 328662天津新丰
3 复方鹿茸健骨胶囊
0.36*45粒/盒 67.3
3847 258903白求恩医科
4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 24粒/盒
2
用药不适宜处方
3
超常处方
第25页,共43页。
四、合理用药点评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判定为不规范处方: (一)处方的前记、正文、后记内容缺项,书写不规范或者字迹难以辨认的; (二)医师签名、签章不规范或者与签名、签章的留样不一致的; (三)药师未对处方进行适宜性审核的(处方后记的审核、调配、核对、发药栏目无审核调配药师及核对发 药药师签名,或者单人值班调剂未执行双签名规定); (四)新生儿、婴幼儿处方未写明日、月龄的;(五)西药、中成药与中药饮片未分别开具处方的; (六)未使用药品规范名称开具处方的; (七)药品的剂量、规格、数量、单位等书写不规范或不清楚的; (八)用法、用量使用“遵医嘱”、“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的; (九)处方修改未签名并注明修改日期,或药品超剂量使用未注明原因和再次签名的; (十)开具处方未写临床诊断或临床诊断书写不全的; (十一)单张门急诊处方超过五种药品的;
(十二)无特殊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下
需要适当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的; (十三)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处方未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的;
(十四)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重要指标解读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重要指标解读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说明:“双控”
1.严控抗菌药物购用品种数,保障抗菌药物品种结构合理。
(1)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 (2)精神病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10种; (3)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40种; (4)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 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5) ……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4.下列情况可越级使用二线及以上药物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 但仅限于1天用量。 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限制级”或“特殊级”药物进行治 疗: (1)感染病情严重者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经心肺复苏存活之病人;脏器穿孔者;感染性心内 膜炎;严重的蜂窝组织炎;重度烧伤及其他重症感染者。 (2)免疫状态低下病人发生感染时,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剂治 疗;接受抗癌化学疗法;WBC<1×10-9/L或中性粒细胞 <0.5×10-9/L:爱滋病. (3)对一线药物过敏或耐药者….. 注: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非限制使用药物”有效时 仍应使用“非限制使用药物”:
×100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三. Ⅰ类(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指标控制
(一)Ⅰ类(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相关规定
1. I类(清洁)手术概念 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 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 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2. 主要包括 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病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含补片修 补术)、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瘤切除术、经 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则: 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同期出院患者人数×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上例:20×3=60(天)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ß -内酰胺类抗生素
氨基糖甙类 大环内酯类 喹诺酮类药物 糖肽类 其它抗菌药物


ß-内酰胺抗生素
青霉素类
R N O
X R
头孢菌素类 ß-内酰胺酶抑制剂 单环类 头霉素
氧头孢烯类
碳青霉烯类
青霉素类抗生素
1. 青霉素G 2. 苯氧青霉素(包括青霉素V等) 3. 耐酶青霉素(甲氧西林、苯唑西林等) 4. 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5.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苄西林、替 卡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等) ◦ 6. 主要作用革兰氏阴性杆菌的青霉素(美西林、替莫西林等 ) ◦ ◦ ◦ ◦ ◦
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溶媒体积≤100ml,对没有禁忌症的患者,一般应30分钟滴完以达
到有效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 术前1 ~ 2小时开始给药。 剖宫产:一般应在钳夹脐带后立即静脉应用。 应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在病房。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常用-内酰胺类
二、 Ⅱ类切口及Ⅲ类切口,通常需要预防用抗菌药物
三、 Ⅳ类切口,属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
手术名称
颅脑手术(无植入物) 颈部外科
抗菌药物选择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经口咽部粘膜切口可 加用甲硝唑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可加甲硝 唑;或头霉素类
替米星)预防腹部手术后感染(前瞻、对照)用药1天者,感染 率为0.84%(3/358),用药3天者,感染率为2.68%(10/373)
杨志英 等, 腹部手术应用短程抗生素预防手术区感染的疗效分析[J], 中华外科杂志, 2001, 39(10):770-77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铝厂职工医院
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各科室:
根据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经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研究、报请院务会批准,现将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使用强度控制标准公示如下:
1、耳鼻喉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0%,使用强度为45DDD。

2、妇产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5%,使用强度为30DDD。

3、骨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0%,使用强度为45DDD。

4、外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0%,使用强度为45DDD。

5、普外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使用强度为45DDD。

6、神经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7、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8、心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9、内分泌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10、老年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使用强度为25DDD。

11、小儿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使用强度为45DDD。

12、感染性疾病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5%,使用强度为55DDD。

13、急诊科规定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使用强度为30DDD。

15、I类切口使用抗菌药物<30%。

16、住院病人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对超标科室每项指标每超1%分别扣除医生组当月奖金1%。

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每超标1例,扣除科室奖金500元。

微生物样本送检率每减少1%,扣除医生组当月奖金5%。

对年底仍不能达标者,将追究科主任责任。

望各科室遵照执行。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