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血液组成成分及其功能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当 急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 多。
循环池 边缘池
2.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 作用: 1、吞噬、清除细菌、坏死组织和衰老红细胞 2、吞噬、清除病毒(干扰素)、真菌、结核杆菌 3、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肿瘤坏死因子) 4、参与特异性免疫功能
正常值:正常成人血浆蛋白总量约为65-85g/L 白蛋白(A):约40~48g/L 球蛋白(G):约15~30g/L 纤维蛋白原:约2~4g/L A/G比值:1.5~2.5/L
肝脏病变(肝硬化),A/G比值下降
血浆蛋白的作用:
(1)形成胶体渗透压; (2)运输功能: (3)与甲状腺、肾上腺、性激素结合防止这些激素过
4.功能: (1)维持血管完整性。
(2)参与生理性止血。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粘附: ⑴粘附成分: ⑵粘附过程: ⑶影响粘附因素: Ca2+促进; 蛋白激酶C抑制。
vWF变构
☆释放:5-HT、ATP、ADP、 Ca2+、血小板因子4、 β血小板球蛋白、纤维蛋白原、vWF、TXA2→释放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摩擦。 ★计算:全血的粘滞度为4-5(取决于红细胞)
血浆的粘滞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
贫血→红细胞↓→粘滞度↓ 大面积烧伤→ 血中水分渗出血管→粘滞度↑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一、血细胞的生成部位和一般过程
(一)生成部位
胚胎早期:卵黄囊
胚胎第二个月:肝、脾
胚胎第四个月:骨髓
(二)一般过程: 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可识别前体细胞
☆收缩: 在Ca+作用下,血小板微管和肌动蛋白、肌 球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
生理学笔记——第三章血液
⼀、⾎量与⾎液的组成 正常⼈的⾎液总量约占体重的6%~8%,相当于每公⽄体重有60~80ml。
⼀次失⾎不超过全⾎量10%对⽣命活动⽆明显影响,超过20%则有严重影响。
⾎液成分:液体成分——⾎浆50%~60% 有形成分——⾎细胞40%~50% 记忆⽅法: 可以认为全⾎中⾎浆与⾎细胞各占⼀半左右的容积,⾎浆稍多于⾎细胞,记成⾎浆50%+,⾎细胞50%-.这点记住了,也就记清了红细胞⽐容的数字:50%-.(红细胞在全⾎中的容积百分⽐称为红细胞⽐容,近似等于⾎细胞⽐容)。
⾄于男性红细胞⽐容略于⼥性是由于雄激素有促进红细胞⽣成的作⽤。
⼆、⾎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液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进⾏物质交换的必由之路。
将营养物质运⾄全⾝各部分组织细胞,同时将细胞代谢的尾产物运⾄排泄器官。
2.缓冲功能:⾎液中含有丰富的缓冲物质,主要是NaHCO3/H2CO3缓冲对,对⾎液的酸咸度起缓冲作⽤。
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都能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浆中的凝⾎因⼦、抗凝物质、⾎⼩板等在机体凝⾎、⽌⾎和抗凝⾎过程中有重要作⽤,是⼀种防御功能。
三、⾎浆的理化特征 1.⽐重:⾎浆⽐重1.025~1.030,与⾎浆蛋⽩浓度成正⽐。
2.粘滞性:⾎浆粘滞性为1.6~2.4,与⾎浆蛋⽩含量成正⽐。
3.⾎浆渗透压 (1)概念:渗透压指的是溶质分⼦通过半透膜的⼀种吸⽔⼒量,其⼤⼩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的多少,⽽与溶质的分⼦量、半径等特性⽆关。
由于⾎浆中晶体溶质数⽬远远⼤于胶体数⽬,所以⾎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构成。
⾎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蛋⽩质分⼦构成,其中,⾎浆⽩蛋⽩分⼦量较⼩,数⽬较多(⽩蛋⽩>球蛋⽩>纤维蛋⽩原),决定⾎浆胶体渗透压的⼤⼩。
(2)渗透压的作⽤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管内外⽔平衡 原因:晶体物质不能⾃由通过细胞膜(见第⼆章),⽽可以⾃由通过有孔的⽑细⾎管,因此,晶体渗透压仅决定细胞膜两侧⽔份的转移;蛋⽩质等⼤分⼦胶体物质不能通过⽑细⾎管,决定⾎管内外两侧⽔的平衡。
第三章 血液
(五)造血干细胞的生成调节 对造血干细胞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旁分泌 细胞因子的局部调节。
促进增殖(+) :Flt-3配基,促血小板生成素,白介素 1、3、6,干细胞因子等 抑制增殖(-) :转化生长因子,干扰素等
26
二、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 内含血红蛋白(Hb),因而使血液呈红色。 (一)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1. 形态:双凹圆碟形,直径约7~8μ m。
3.参与生理止血
20
第二节 血细胞的生理
一、造血过程及其调节 (一)造血:血细胞(红、白、板)由造血干细胞生 成的过程。 (二) 造血器官 1. 在胚胎早期,造血中心在卵黄囊。以后转移 到肝、脾,再逐渐转移到骨髓。 2. 到婴儿出生时,几乎完全依靠骨髓造血。造 血需求增加时,肝,脾才参加造血。 3. 成年后则完全依靠骨髓(扁骨和长骨近端骨 骺的骨髓)造血,髓外造血则属异常。
第三章
血液
医学生理学教研室
1
血液的功能
•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 血细胞的生理 • 血型与输血原则 •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2
血液是一种存在于心血管系 统内的流体组织,由血浆和悬 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在心 脏舒缩活动的推动下,在体内 不断循环,发挥运输物质和沟 通各部分组织液的功能。
3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算一算你的血量有多少。。。
11
小结:血液与体液
细胞内液 (40%)
体液
(体重的60%)
细胞外液 (20%)
血浆(4%) 管内液 脑脊液 淋巴
管外液:组织间液(15%)
血液 = 血浆 + 血细胞
(体重的7~8%)
12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分层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分层实验的操作步骤;3. 通过观察血液分层现象,分析各层成分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浆占血液总体积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等组成,具有运输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维持渗透压和pH平衡等功能。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负责运输氧气、防御感染和止血凝血。
血液分层实验通过加入抗凝剂,使血液中的血细胞因比重不同而分层,从而便于观察和分析各层成分的特点。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量筒、滴管、吸管;2. 实验试剂:抗凝剂(如柠檬酸钠)、生理盐水;3. 实验样品:新鲜血液。
四、实验步骤1. 取一干净试管,加入约2ml抗凝剂;2. 用滴管吸取新鲜血液,加入抗凝剂中,轻轻混合;3. 将试管静置一段时间,观察血液分层现象;4. 根据分层现象,记录各层成分的颜色、透明度和细胞数量;5. 分析各层成分的特点。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浆:上层为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约占血液总体积的55%。
血浆中含有水、蛋白质、电解质、营养物质、代谢废物等。
通过观察,血浆层无血细胞,说明血浆主要由水和其他物质组成。
2. 白细胞和血小板:中层为白色或淡黄色,约占血液总体积的5%。
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液中呈悬浮状态,不易沉淀。
通过观察,中层细胞数量较少,说明白细胞和血小板在血液中所占比例较小。
3. 红细胞:下层为暗红色,约占血液总体积的40%。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通过观察,红细胞层较厚,说明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比例较大。
六、实验结论1.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占血液总体积的55%,主要由水、蛋白质、电解质等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分别负责运输氧气、防御感染和止血凝血。
2. 通过血液分层实验,观察到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三层结构,进一步证实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液分析实验报告册(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2. 掌握血液分析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形态;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一种液体组织,主要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主要由水、电解质、蛋白质等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分析实验主要通过对血液的检测,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三、实验材料1. 血液样本:新鲜人血、动物血等;2. 实验器材: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染色液、吸水纸等;3. 试剂:瑞氏染液、生理盐水、抗凝剂等。
四、实验方法1. 血涂片制作:取血液样本,加入抗凝剂,充分混匀后,用滴管吸取少量血液滴于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轻轻刮过血液,制成血涂片;2. 血细胞计数: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3. 血细胞形态观察: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大小、染色特性等;4. 血液凝固实验:取血液样本,加入凝固剂,观察血液凝固过程及凝固时间。
五、实验步骤1. 血涂片制作:取新鲜人血或动物血,加入抗凝剂,混匀后滴于载玻片上,用另一载玻片刮过血液,制成血涂片;2. 血细胞计数: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3. 血细胞形态观察:将血涂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大小、染色特性等;4. 血液凝固实验:取血液样本,加入凝固剂,观察血液凝固过程及凝固时间;5. 数据记录与分析:将实验数据记录于实验报告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血细胞计数结果:- 红细胞计数:X个/μl;- 白细胞计数:Y个/μl;- 血小板计数:Z个/μl;2. 血细胞形态观察结果:- 红细胞:正常;- 白细胞:正常;- 血小板:正常;3. 血液凝固实验结果:- 凝固时间:X分钟;- 凝固过程:血液由液体变为凝胶状。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教案、教学设计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血量一、血液的组成1.血浆的化学成分(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2.血细胞的分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细胞比容。
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正常值: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新生儿约55%。
血细胞比容增加见于红细胞增多症;减少见于贫血。
二、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ml血液。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和储备血量。
1.循环血量:占绝大部分,在心血管中快速流动;2.储备血量:小部分,休息时滞留在肝、脾、腹腔,流动慢、应急时可加入循环血量。
血量相对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全血1.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
(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1<血浆1.6-2.4<血液4-5。
(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指溶液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是渗透现象发生的动力。
由溶液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其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成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
渗透压单位:用1升中所含的非电解质或电解质的毫摩尔表示,称为毫渗透摩尔,简称毫渗。
正常人血浆渗透压约300m0sm/L(5776mmHg)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晶渗压:血浆中晶体物质所形成,如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渗压:血浆中蛋白质所形成,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四)血浆pH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
血浆中的主要缓冲对:NaHCO3/H2CO3。
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造血过程和造血干细胞(一)造血过程包括1.造血干细胞(hemopoitic stem cells);2.定向祖细胞(committed progenitor);3.前体细胞(precursors)。
第三章 血液
体液: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占 体 重
60%
细胞内液
体 液
40%
血 细胞外液
20%
浆 5%
组织液 15%
血液,淋巴液,脑脊液
体液的组成
注:膀胱内液体不属于细胞外液
血液 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的 液体, 是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以及和外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一、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运输氧、营养物质、激素和代谢产物等;
与O2结合较多,呈现鲜红色-------动脉血 去氧血红蛋白较多,呈现暗红色----静脉血
血浆颜色:含胆色素,呈现淡黄色,空腹呈现清澈透明。
临床血液成分检测:空腹采血,避免食物影像。
二、血液比重
相对密度, 全血比重:与红细胞数量有关,红细胞数目越多,全 血比重 越大。
血浆比重:与血浆蛋白含量有关,血浆蛋白含量越多
渗 透 压 实 验
渗透与扩散
渗透:水分子 扩散:溶质颗粒
• 渗透动力—渗透压:
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 通过半透膜的力量。
• 渗透压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 而与溶质颗粒的大小、种类、化学性质无 关。
(五)血浆的酸碱度(pH)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 取决于血浆中HCO3-/H2CO3的比值
铁 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
成人每日需20- 30mg的铁。
95%来自体内铁的再利用。其他为食物供应。
缺铁,使合成血红蛋白不足,
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即缺铁性贫血。
(3)成熟因子:叶酸、维生素B12。
叶酸参与DNA的生物合成,维生素B12可促进叶酸的活化利用。 缺乏:影响红细胞的发育成熟----巨幼红细胞贫血。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几点说明:
①渗透压的作用: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
②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 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 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 ③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 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
第三节 血细胞
纤维蛋白原、球 蛋白、胆固醇
白蛋白、磷脂
RBC 叠连
RBC 叠连
血沉 血沉
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 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 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
(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1.红细胞的生成 ⑴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
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⑵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 ①铁: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血红
血清 ≠ 血浆
血细胞比容 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 正常值: 男性 40~50%, 女性 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
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
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 比容↑
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
水(91%-92%)
白蛋白
血浆
血浆 球蛋白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酶原
↓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 纤维蛋白
↓
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
(形成凝血块)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参与酶数量
多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组织和血中 少 快、 约十几秒钟
内外原性凝血的区别
(三)抗凝系统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 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 1、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无激 活作用 2、血流速度快,凝血因子不易集结 3、即使血管损伤,启动凝血过程,也只限于局部, 多余凝血因子会被血流冲走稀释,并在肝、脾等 处被吞噬破坏 4、血液中还有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存在
生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血液
最重要‐‐‐‐抗凝血酶 其次‐‐‐‐肝素辅因子 II (2)蛋白质 C 系统: 作用‐‐‐‐灭活 FVIIIa 和 FVa 组成‐‐‐‐蛋白质 C、凝血酶调节蛋白、蛋白质 S 和蛋白质 C 的抑制物。 #蛋白质 C 来源‐‐‐‐肝 合成‐‐‐‐维生素 K 激活‐‐‐‐凝血酶+凝血酶调节蛋白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来源‐‐‐‐血管内皮细胞 作用‐‐‐‐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 (4) 肝素: 成分‐‐‐‐酸性黏多糖 来源‐‐‐‐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机制‐‐‐‐增强抗凝血酶活性;促进 TFPI 释放 止血策略 (1)加温:温热盐水纱布 (2)异物:纱布是异物,可激活 FXII 和血小板 抗凝方法 (1)降低温度 (2)增加异物表面的光滑度:表面涂有硅胶或石蜡的表面 (3)去除血浆中的 Ca2+:枸橼酸钠、草酸铵和草酸钾 (4)维生素 K 拮抗剂:华法林 (5)肝素
36
#VIIa‐组织因子复合物 激活 FX 激活 FIX →内源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相互联系 #凝血酶还激活 FV、FVIII、FXI 和 FXIII →正反馈 #凝血因子 (1)定义: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 (2)种类:14 种 罗马数字编号的有 12 种 高分子量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等 (3)特点 ①成分: 除 FIV 是 Ca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 ②功能 丝氨酸蛋白酶‐‐‐‐FII、FVII、FIX、FX、FXI、FXII 和前激肽释放酶;
称为凝集原,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则称为凝集素。人体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时,
在血管内可发生红细胞凝集和溶血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28
2.血液的黏度:当温度不变时,全血的黏度和血浆的黏度分别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和血浆蛋 白含量的多少。
生理学中职课件第三章血液
2024/1/25
23
贫血类型及发生机制
01
02
03
04
缺铁性贫血
由于铁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导 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巨幼细胞性贫血
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 致DNA合成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 血细胞减少。
溶血性贫血
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导致贫血 。
2024/1/25
24
白血病发生原因和分类
微循环的组成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 液循环,主要由微动脉、后微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通血毛细血管、 微静脉和动-静脉吻合支等部分组成。
微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 换的场所,具有调节血流量的作用, 参与血液和组织液的回流,以及维持 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22
05
血液疾病生理基础
蛋白质
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 ,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运输物质和 参与免疫应答等作用。
糖类
以葡萄糖为主,是机体主要的供能物 质之一。
2024/1/25
脂类
包括甘油三酯、磷脂和胆固醇等,参 与机体的能量代谢和细胞膜的构成。
无机盐
如钠、钾、钙、镁等,维持血液的酸 碱平衡和渗透压稳定。
激素和酶
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
2024/1/25
27
06
实验诊断在血液学中 应用
2024/1/25
28
常见实验诊断方法介绍
01
02
03
血液常规检查
通过对血液中红细胞、白 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计 数和形态学观察,了解血 液的基本情况。
2024/1/25
《生理学》第三章_血液
血量
血量:指全身血液的总量。约占体重的7-8%。 循环血量 储存血量 失血: 10% 无明显症状 20% 血压、心率、四肢厥冷、口渴、 恶心、乏力 30% 危及生命
血量的相对恒定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 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2)雄激素 直接刺激骨髓造血 促进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
BPA
造血干细胞 ↓ 早期红系祖细胞 ↓ 晚期红系祖细胞 ↓ 原红细胞 ↓ 幼红细胞 ↓ 网织红细胞 ↓ 成熟红细胞
缺氧、RBC↓或Hb↓
↓
肾管周间质细胞(主) 肝细胞(次) ↓ ——————EPO
雄激素-刺激EPO生成 雌激素- 降低红系祖细胞 对EPO的反应 甲状腺激素 生长激素
意义
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保持细胞的正常体积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 的平衡,维持血浆容量
5、酸碱度
正常值:pH值为7.35~7.45•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 • pH 值 6.9或 7.8,将危及生命 维持血浆pH值相对稳定的因素: (1) 血浆中的缓冲物质: 主:NaHCO3/H2CO3 次:Na2HPO4/NaH2PO4 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 (2) 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胆红素经肝至胆汁, 再排出体外
被肝脾吞噬 血红素 红细胞 生成 珠蛋白 氨基酸
铁被重新 吸收入血
EPO
胆红素的 肠肝循环
缺氧
红细胞的破坏
二、白细胞生理
正常成人白细胞数量(4.0-10.0)×109/L
粒 细 胞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杀菌
有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参与过敏反应 嗜碱性粒细胞 限制过敏反应
生理学第三章 血液
第三章血液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一、血液的组成(一)血浆1.血浆的基本成分是晶体物质溶液。
2.血浆的另一成分是血浆蛋白。
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用电泳法可进一步将球蛋白分为α1-、α2、β1-、γ1-球蛋白。
正常成年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5~85g/L,其中白蛋白为40~48g/L,球蛋白为15~30 g/L。
3. 血浆蛋白的功能:①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②与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性激素结合,使血浆中的这些激素不会很快经肾脏排出;③作为载体运输脂质、离子、维生素、代谢废物以及一些异物;④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溶等生理过程;⑤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⑥营养功能。
(二)血细胞1.分为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
红细胞最多,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白细胞最少。
2.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 :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的百分比。
3.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4. 血细胞比容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
6.大血管中血液的血细胞比容略高于微血管。
二、血量1.全身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小部分在肝、肺、腹腔静脉和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储存血量。
2.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或每公斤体重70—80ml。
3.血浆量和红细胞量可按稀释原理进行测定。
4.血量=红细胞总容量/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量/(1-血细胞比容)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1.正常人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
2.血浆的比重为1.250~1.030,其高低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红细胞的比重为1.090~1.09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二)血液的粘度1.全血的相对粘度为4~5。
2.全血粘度主要决定于血细胞比容,血浆的粘度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
3.水、酒精、血浆的粘度不随切率的改变而变,称为牛顿液体。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知识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血浆(blood plasma ):血液除血细胞外的液体成分。
2、血清(serum):血液凝固后,血凝块会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3、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用离心的方法所测得的血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成年男性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4、胶体/晶体渗透压(colloid/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由血浆中胶体可溶颗粒形成的渗透压。
5、等渗溶液(iso-osmotic solution ):指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Osm/L6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红细胞在抗凝血液中的沉降速度,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个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可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高低。
7、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of erythrocyte ):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渗透脆性大,抵抗能力小。
8、溶血(hemolysis):红细胞破裂后血红蛋白溶解于血浆中的现象。
9、血型(blood group ):指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与临床关系最为密切的是ABC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10、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 hemostasis):小血管破损,血液从血管中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11、红细胞叠连(rouleaux formation of erythrocyte ):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重叠在一起的现象。
12、血小板(platelet ):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裂解脱落下来的具有代谢能力的小块细胞质。
13、血小板粘附(platelet adhesion ):血小板黏着于非血小板表面的过程。
14、血小板凝集(platelet aggregation ):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黏着。
依赖于纤维蛋白原、钙离子等的参与。
生理学第三章血液119
ESR↑ ESR↓
3.渗透脆性:红细胞和一般细胞相比较,对低渗 溶液有一定的抵抗力。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
生膨胀、破裂这一特性,称渗透脆性。可用来表
示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渗透脆性大,表示 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易破裂。
正常人的红细胞一般在0.42~0.46% NaCI溶 液中开始有部分破裂;在0.32~0.34% NaCI溶液 中几乎全部破裂,形成完全溶血。故临床上以 0.32%~0.46% NaCI溶液作为正常红细胞渗透脆性 的范围。若红细胞在高于0.46% NaCI溶液中即开 始破裂,表示其脆性大;在低于0.42%mmol/L NaCI溶液中才开始破裂,表示其脆性小。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①血管收缩
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局部肌源性收缩; 释放5—HT、 儿茶酚胺、TXA2等,使受损的血管发生收缩。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五)血浆的酸碱度(pH值)
7.35-7.45 (7.40)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三、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防御功能和保护功能 多种免疫物质;白细胞的吞 噬;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止血和凝血。 (三)调节酸碱平衡 (四)调节体温
第2节 血细胞生理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类细胞,它 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一、红细胞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约7~8μm,
周边较厚,中央较薄,故有较大的表面积,有量: 在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正常成 人男性的红细胞数量为94.0~5.5)×1012/L,平均为 5.0×1012/L。成年女性为(3.5~5.0)×1012/L,平均为 4.2×1012/L。新生儿高大(6.0~7.0)×1012/L。
三.血液
一. 血细胞生理:1.血液的组成: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离心后,上层为血浆;中间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是红细胞层。
234渗透压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如:0.85% NaCl溶液是等渗等张的溶液; 1.9%尿素溶液是等渗不等张溶液。
要点一:红细胞:1.形态:双凹圆形; D=7~8μm;无核;胞浆内含血红蛋白。
2.红细胞数量:男(4.5~5.5)×1012/L;女(3.0~5.0)×1012 /L。
Hb浓度:男120~160g /L;女 110~150g /L。
3.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膜通透性;2)可塑变形性;3)悬浮稳定性;4)渗透脆性。
①通常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大小。
红细胞沉降率愈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愈小。
②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增加(沉降减慢)主要是由于血浆白蛋白、卵磷脂含量增多。
③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降低(沉降加快)主要是由于血浆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含量增多。
液的渗透抵抗力。
①红细胞在0.85%的NaCl溶液中能保持其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②红细胞对低渗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称为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
③若红细胞在相对浓度较高的低渗溶液中即发生破裂,表示抵抗力低,渗透脆性大。
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小,表示脆性大,易破裂,如衰老的红细胞;反之,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大,表示脆性小,不易破裂,如初生的红细胞。
4.红细胞的功能:1)运输O2和CO2;2)缓冲血浆酸碱度,维持正常血浆pH;3)免疫功能。
5.造血的基本过程:造血干细胞→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各类终细胞6.红细胞生成:1)场所:红骨髓(成人);2)合成原料:蛋白质、铁缺铁→Hb合成不足→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3)红细胞成熟因子(合成DNA的辅酶):维生素B12 、叶酸若缺乏→巨幼性红细胞贫血(大细胞性贫血)7.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体液因子: 1)爆式促进因子(BPA):促进早期祖细胞的增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