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_教学设计_教案

合集下载

老舍《茶馆》(教案)

老舍《茶馆》(教案)

老舍《茶馆》(教案)教案:《茶馆》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七课《茶馆》。

该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所著,通过描绘茶馆内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社会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学习《茶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茶馆》、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茶馆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茶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茶馆》,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茶馆这个舞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 实例讲解:以课文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为例,讲解老舍的写作技巧和人物描写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茶馆:社会变迁人物命运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课文《茶馆》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谈谈你的感受。

3. 请列举出课文中的三个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茶馆》,学生了解了茶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掌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讲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紧密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茶馆》教案(大全5篇)

《茶馆》教案(大全5篇)

《茶馆》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茶馆》教案《茶馆》教案1.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他对于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

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

此外,还写过杂文、鼓词、新诗、旧剧、民歌……解放后,他考虑到“以一部分劳动人民现有的文化水平来讲,阅读小说也许多少还有困难。

可是,看戏就不那么麻烦。

”(《老舍剧作选·序》)“剧本排演出来,就连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明白。

”(《我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感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深入群众,写了一批话剧作品,因而蜚声文坛。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王踢传》、《离婚》、《四世同堂》等。

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等。

话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

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刻画和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与罪恶,对世人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可以这样说:《茶馆》是老舍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的一曲挽歌。

全剧共五幕,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

《茶馆》不是以一个主要人物和事件贯穿全剧的纵式结构,而是用截取横断面的手法,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展示出来。

剧中人物的活动,只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每一个人的台词都不多,在茶馆中也是一闪而过,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或相互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茶馆》优秀教案

《茶馆》优秀教案

《茶馆》优秀教案一、教案设计目标通过学习电影《茶馆》,学生能够了解该电影的背景、主题和故事情节,提高对于中国历史与社会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电影中人物形象、剧情发展以及寓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茶馆》电影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3. 探讨电影所传达的社会寓意。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茶馆》电影的背景。

提问引导学生:你曾经听说过《茶馆》这部电影吗?你对该电影有什么了解?2. 学习电影《茶馆》(30分钟)观看电影《茶馆》的片段,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观看后,询问学生对于片段中人物的认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电影人物及其形象(40分钟)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分析该角色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的作用,并从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对这个角色进行描述。

4. 探讨电影的社会寓意(30分钟)让学生讨论《茶馆》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寓意。

引导他们思考这个故事为什么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了解其中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让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针对学生的观点展开讨论。

最后,总结该电影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思考问题、提问与回答等。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根据学生小组的分析结果,评估他们对于电影人物和剧情的理解程度。

3. 概念掌握和思维能力评估: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评估他们对于电影所传达的社会寓意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延伸根据学生对《茶馆》电影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延伸。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者学生们自行研究相关领域,扩展他们对于电影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的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学习电影《茶馆》,学生在提高对中国历史和背景的了解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茶馆》教学设计

《茶馆》教学设计

《茶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茶馆》一、教学目标:1.了解《茶馆》这部文学作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并能够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思想2.能够分析和理解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并通过思考和讨论,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3.通过观看《茶馆》的电影版本,培养学生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能力,并能够评价和分析电影的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二、教学内容:《茶馆》是由老舍所著的一部话剧,后来改编成了电影,描绘了民国时期茶馆里的各种人物和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百态和民众的生活困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所了解,引发学生的兴趣。

3.分析《茶馆》的故事情节通过学生阅读或老师讲解的方式,对《茶馆》的故事情节进行分析,了解主要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发展。

第二课时:1.观看《茶馆》的电影版本将电影版本的《茶馆》播放给学生观看,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电影中人物的表演和影片的表现手法。

2.讨论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观影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电影中各个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和命运,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三课时:1.老师点评电影的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老师给予学生一些电影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的点评和分析,引导学生对电影的欣赏和评价。

2.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观点和意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表达对电影的观点和意见,并针对个别情节和人物提出自己的见解。

3.总结复习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学生进行总结复习,回顾所学的内容,理清思路,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情节细节;2.观影法:通过观看电影版本的《茶馆》,培养学生对影视艺术的欣赏能力;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展开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1.学生展示:通过小组讨论和个别汇报,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2.问答评价: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测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3.观影评价:通过学生观影后的自由表达,了解学生对电影的评价和观点。

《茶馆》教学设计(通用2024)

《茶馆》教学设计(通用2024)

《茶馆》教学设计(通用2024)教案:《茶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民邮电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茶馆》。

本课主要内容为:通过阅读老舍先生的《茶馆》,了解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品味经典的语言,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时代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茶馆》中的经典片段;2. 能够分析并欣赏老舍先生的语言艺术和人物塑造技巧;3. 通过对《茶馆》的阅读,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茶馆》中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难点:分析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和人物塑造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茶馆》的电影片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注意人物关系和语言风格。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的理解,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5. 课堂练习:通过回答问题、填空、翻译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茶馆》人物关系情节发展主题思想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茶馆》的故事情节。

答案:《茶馆》是一部描绘晚清北京市民生活的话剧,通过茶馆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故事以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家的命运为线索,贯穿了整个晚清的历史。

在茶馆里,各种各样的人物聚集一堂,有官僚、商人、文人、艺人等,他们各自带着自己的故事和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2. 请分析《茶馆》中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并说明原因。

答案:示例:我喜欢的人物是王利发。

他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市民,善良、憨厚、乐观,尽管生活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茶馆》教学设计

《茶馆》教学设计

《茶馆》教学设计《茶馆》教学设计1教学要点:1、鉴赏王利发等主要人物形象。

2、品味本课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3、了解《茶馆》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通过学习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看一看在清末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秋,社会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大屏幕出示老舍像及简介二、简介剧情全剧介绍:《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某某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

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的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

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

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是每个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必须要准备好的,阅读这篇《茶馆》有怎样的感谢和体会呢?下⾯请欣赏店铺⽹络编辑为你带来的《茶馆》优秀教案,希望你能够喜欢!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篇⼀ 教学⽬的 1.阅读课⽂,细⼩体会戏剧语⾔的动作性这⼀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结构。

教学设想 1.课外阅读课⽂。

2.引导学⽣把握阅读要点; (1)了解戏剧反映的时代背景。

(2)了解《茶馆》结构的独特性,与曹禹的《雷⾬》作⽐较。

(3)认识《茶馆》作者以特殊的戏剧冲突表现主题的⽅法。

3.做“思考和练习”。

教学时数 1个半教时(课前预习)。

阅读要求 课外阅读。

设计思考练习题(可由学⽣设计): ⼀、导⼊ 话剧《茶馆》是⽼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演出各阶层⼈民的⽣活层⾯。

《茶馆》诞⽣始末及命运 那时⽼舍先⽣正在写《茶馆》,受当时公式化、概念化影响,写起来不顺畅。

⽼舍先⽣说,在美国时就考虑写⼀个北京的茶馆,写⼀个时代。

他描述了第⼀幕情节,⼤家⼀听叫好,第⼆幕写了民国、国民党时代。

⽼舍发愁的是怎么写下去:“最⼤的问题是解放后的茶馆怎么写?现在茶馆少了,没有⽣活了。

想去四川看看,但不能把四川搬到北京来。

戏拿不出来呢?”我们说:“⽼舍先⽣,别写这⼀幕了。

”他很惊讶:“不写可以吗?”“当然可以。

”“不写就不写。

”他把⼿杖⼀⽴,起⾝说:“⾛,解决了我⼀个问题,我要回去写了。

” ⽼舍躲在家中埋头写作,还没写完,就着急地把于是之找来,兴致勃勃地谈了笔下快呼之欲出的王利发这个⾓⾊。

他说:“我这个掌柜的,可是从⼩演到⽼,⼆⼗⼏岁演到七⼋⼗,⼀共得有好⼏百句台词呢!”被⽼舍这么⼀说,于是之就有了⼀股创作冲动。

等剧本⼀公布,他赶紧写了⼀篇很长的申请书,⼀再恳切地希望:“就让我演吧。

” 听⽼舍朗读新作《茶馆》,是在剧院前厅⼆楼北侧会议室。

⼤家⼀致认为⼀幕超出⼀般⽔平,曹禺反复说了这么⼀个意思:“古典”、“够古典⽔平”。

初中茶馆教案

初中茶馆教案

初中茶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了解老舍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包括故事背景、情节、人物等。

2. 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等。

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黑暗、人性的悲剧等。

4. 欣赏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

(2)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茶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形象,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茶馆》 教学设计

《茶馆》 教学设计

《茶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老舍及其作品《茶馆》的相关文学常识。

(2)梳理《茶馆》的剧情结构,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3)分析《茶馆》的语言特色,体会其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2)品味《茶馆》的语言艺术,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茶馆》的主题思想,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2)探究《茶馆》的艺术特色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老舍的生平经历、《茶馆》的创作背景和文学地位,为学生理解作品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作品的语言特色等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选择《茶馆》中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茶馆》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经典的茶馆场景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茶馆的印象和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作者及作品介绍(1)简单介绍老舍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2)详细介绍《茶馆》的创作背景、故事梗概和文学价值。

3、初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茶馆》的文本,初步了解剧情和人物。

(2)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如:茶馆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的身份和性格是怎样的?4、分析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茶馆中的主要人物,如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

茶馆(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茶馆(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茶馆(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茶馆(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1茶馆(第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节课主要教授中国经典话剧作品《茶馆》的第一幕,通过讲解剧情、分析角色性格、解读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让学生深入理解这部优秀作品的深刻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剧本的基本情节,把握几位主要角色的形象特征和性格。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剧本背后的重要主题。

3.培养学生的学术文化素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学概念和术语。

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观点,加深学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2.运用讲解注释和解析案例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剧本的要点和难点。

3.观看上演片段,加强学生总结和感性理解。

四、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和音频视频片段,向学生介绍《茶馆》这部经典话剧作品的背景和基本情节内容。

2.分析场景讲解剧本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分析场景设定和角色人物关系。

特别是聚焦在茶馆这个场景,探讨如何在这个空间中营造质朴、原生态的人生琐事,以及剧中透露的生活态度和人文精神。

3.解读语言解析剧本中的语言表达,向学生讲解话剧语言的特点,如何运用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创造气氛、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变化。

此外还要注重讲解有关文艺术语,防止学生对文艺概念的陌生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4.塑造角色形象重点分析三位主要角色:店长王爷、小二喜儿和吆喝人胡同口。

以三位角色对话的多种不同场合为切入口进行详细分析。

店长王爷:讲解他的职业、社会地位和性格,帮助学生理解个人和政治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小二喜儿:表现他的天真、热情和人性,以及他希望生活的温暖和自由。

胡同口吆喝人:表现他的口才、幽默和道德观,以及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心灰意冷。

五、总结提问学生:这部戏讲了哪些故事?它有什么主题?引导学生讨论戏剧深层次的内涵、社会意义以及对当代文化的贡献。

六、作业学生阅读剧本,加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拓展,还可以就所赏析的情景和角色进行个人的心得体会和思考。

《茶馆》教案两篇

《茶馆》教案两篇
民族资本主义
秦仲义乡下有地产,城里有买卖,他雄心勃勃地计划着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都卖了,开顶大顶大的工厂。以为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是有爱国心的,他代表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梦想着用民族工业对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拯救国家命运。他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市民
茶馆老板王利发正像他自己说的也是苦命人,为了维持经营,处处赔小心,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连唐铁嘴那样讨人厌的下三烂,他也不愿得罪。房东来了,更是嘴甜如蜜。他的经营,非常艰难。
常四爷所遭遇的是政治压迫。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没有丝毫言论自由。
还有那个做小买卖的老人,82岁了,没人管,所谓幼有所长,老有所养的社会理想荡然无存。
农民
这一幕康六卖女是重头戏,无独有偶,又有乡妇要卖十来岁的小妞。康六把女儿卖给老太监,自己也明白这是丧失了人性,但是无可奈何: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么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东家逼债,举家断炊,在死亡线上挣扎,他的命运悲惨到连亲情、人性也顾不上的地步。
王利发是挺会耍嘴皮的。他跟房主秦仲义说话,或者是顺着说,讨好人家,或者是把求人家的话看成有家就有这份好心,真是巧于周旋。
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他爱大清国,怕它完了,他真是忧国忧民。由刘麻子身上的洋货,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由康六卖女儿,忧虑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由乡妇卖小妞,忧虑大清国要完!
总而言之,这幕戏反映了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封建顽固派的猖獗,预示着清王朝的崩溃。
第二课时
主要人物分析
王利发
这一幕,王利发还年轻,看他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话又怎么说,可以看出,他为生计,时时处处都很用心思,他八面玲珑,谨小慎微,他总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唯恐出什么岔子。

茶馆语文备课教案

茶馆语文备课教案

茶馆语文备课教案1.茶馆语文备课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本剧的情节,明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

2.鉴赏本剧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1.概括情节2.鉴赏语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问学生中是否有知道老舍的剧作《茶馆》的,如果有,是否看过人艺的话剧《茶馆》,如果看过,请同学简要叙述一下故事情节。

1.老舍剧作《茶馆》简介——(课件展示)【说明】此处简介只给学生展示剧作的第一、三两幕,为的是让学生进入到《茶馆》的情景之中,引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教师在介绍时,应该尽量以客观叙述为主,不要添加任何感情色彩,以免先入为主。

2.诵读,梳理情节,明晰卷轴式结构特点。

(课件展示)【说明】在学生诵读完后,让学生对本幕剧的情节作概括。

可先让学生大致叙述一下情节内容,然后根据展示的课件概括情节内容。

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相同的句式来概括同一表现内容的情节,比如“人民生活苦难”部分用名词性词组,而“黑暗势力横行”部分则用主谓短语,第三部分则是用对仗的句式。

不过不必拘泥于所给的答案,所给的答案只是参考,如果学生有概括的更好的,则应选用学生的概括。

学生的概括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纯粹的客观叙述,如:康顺子的求工;另一种是加上了学生的感情色彩,如:“难民的哀告”。

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

3.朗读,品味语言特点。

【说明】此过程应该与上述的梳理情节结合起来,在学生概括到一个情节时(一共九组故事),让他们找出他们认为精彩的段落朗读给大家。

这样使得学生一边熟悉了课文一边又可以赏析本文的语言。

此处只需要学生朗读出感情即可,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自己去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教师没有必要做分析总结,但如果学生有话要说,则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4.活动布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出他们喜欢的一幕(本剧的一个情节),并选出合适的人选排练出来,下节课课上演出。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表演和话剧录像的对比,揣摩语言。

教学重点:揣摩语言教学过程:1.学生表演《茶馆》的片断【说明】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结束后,让大家对表演作一简要评述,重点针对语言表述能否充分展示人物的形象特征。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茶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以及茶馆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通过对茶馆的介绍和品茶的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3.通过对茶馆内外的观察和描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茶馆的演变和功能。

3.茶馆中的礼仪和文化内涵。

4.品茶的方法和感受。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讲述“许友文请客”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茶馆的情境,感受茶馆的氛围。

2.知识讲解: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包括茶叶的种类、制茶工艺、茶具的演变等。

同时,介绍茶馆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茶馆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品茶体验:让学生亲自品尝不同种类的茶叶,感受茶叶的口感和香气,并学习品茶的方法和技巧。

4.观察描绘:引导学生观察茶馆内的环境和人物,包括茶具、茶叶、茶花等细节,以及茶客们的神态和举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5.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同时,让学生思考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让学生了解茶叶和茶馆的重要性。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到品茶的体验中,并且能够认真观察和描绘茶馆的细节。

在分享环节中,学生们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但是,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

茶馆优秀教案设计(优秀6篇)茶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及作品,2、掌握剧本独特的“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及独特的戏剧冲突,3、了解剧本所表现的社会现实,4、把握剧本塑造的人物形象,5、鉴赏剧本个性化的具有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1、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2、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分析剧本独特的结构形式,2、分析剧本独特的矛盾冲突。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家作品,2、了解剧本情节。

教学过程一、导语(略)二、作者介绍(略)三、《茶馆》剧情介绍(略)(以上内容见《优秀教案》高二下99-100页)四、学生分角色朗诵剧本五、了解剧本人物,理清全文情节1、剧本共写了那些人物?这些人物可分为哪些类型?人物有:李三、王淑芬、王利发、巡警、大兵、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康顺子、崔久峰等。

人物分类(见下面板书):工作人员:王利发王淑芬李三茶下层人民:康顺子常四爷茶兵痞流氓:巡警大兵吴宋唐铁嘴刘麻子等馆客满清遗民:松二爷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小结: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中集中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2、剧本写了这些人的一些什么样的事情呢?(情节)(1)李三的抱怨,(2)难民的哀告,(3)巡警的索贿,(4)大兵的勒索,(5)常松的境遇,(6)特务的敲榨,(7)康顺子求工,(8)唐铁嘴租房,(9)刘麻子的生意,(10)崔久峰的悲哀。

六、作业:课后朗读剧本,思考剧本独特的矛盾冲突。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剧本所表现的社会现实,2、剧本独特点矛盾冲突,3、剧本独特点结构形式。

一、分析剧本所表现的社会现实(在上节课概括的情节的基础上分析)李三的抱怨难民的哀告人民生活的苦难康顺子求工军阀混战巡警的索贿大兵的勒索黑暗势力的横行唐刘的生意常松的`境遇满清遗民的命运二、讨论剧本独特的矛盾冲突1、《茶馆》中众多的人物之间有没有正面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学生讨论后明确:《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茶馆》中出现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也大多没有正面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轨迹生活,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茶馆教案设计

茶馆教案设计

茶馆教案设计老舍先生在《茶馆》里会描述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吧!现在请欣赏店铺带来的《茶馆》教案设计。

《茶馆》教案设计一、知识教育目标1.鉴赏剧本通过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来展开情节、表现人物与时代的矛盾冲突的方法。

2.了解剧本独特的、被人称为“卷轴画式”的结构及人物形象。

3.鉴赏剧本浓郁的北京方言特色。

二、能力培养目标1.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情节并归纳概括剧情。

2.训练学生朗读剧本的能力,掌握不同角色的语言分寸。

三、德育渗透目标1.了解旧社会国弱民贫、政治黑暗的现实。

2.认识人民与时代息息相关的道理。

四、美育渗透目标通过典型语言,理解台词的动作性和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欣赏具有北平地方特色的风俗图画和浓厚的京腔京味。

一、重点、难点剧本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

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着:这是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这种矛盾冲突,就是这篇课文的重点。

《茶馆》的结构较之其他话剧比较独特,它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统一的情节线索,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因此,在分析课文时,不能硬性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这就是学习课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指导学生了解该剧本第二幕剧情及结构。

2.了解《茶馆》中的众多人物。

二、整体感知1.课文为三幕话剧《茶馆》中的第二幕,第一幕与第三幕的剧情见课文注解①2.简介作者及其艺术成就。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1917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中学语文教员等职。

“五四”运动后开始文学创作。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

1930年回国任齐鲁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底回国。

解放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茶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研究和掌握《茶馆》剧本中的重要角色和情节。

3.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2. 阅读和分析《茶馆》剧本。

3. 研究剧本中的关键角色和情节。

4. 进行表演训练和团队合作活动。

5. 展开讨论社会问题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重要性。

2. 研究剧本:分析《茶馆》剧本,了解剧情和角色。

3. 角色分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分组进行表演训练。

4. 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排练,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5. 演出准备:学生进行舞台布置、化妆等准备工作。

6. 演出展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剧本演出。

7. 讨论社会问题:根据剧本中的主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并表达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演能力。

2.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

3. 收集学生对社会问题讨论的意见和观点。

4. 综合考虑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给予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茶馆》剧本。

2. 茶文化的相关资料和图书。

3. 茶具和舞台道具。

六、作业安排1. 学生完成对剧本中角色的分析和研究。

2. 学生准备讨论社会问题的相关观点和论据。

3. 学生完成表演过程中的反思和总结。

以上是《茶馆》教案的内容安排,希望能帮助到您!。

茶馆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3篇)

茶馆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3篇)

茶馆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3篇)《茶馆》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茶馆》是本单元第二篇阅读课文,这个位置决定它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要引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又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既要承担教会学生鉴赏方法的工作,又要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馆》卷轴式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

把握主旨。

难点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重点4、品味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5、培养学生的文本研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过程和方法师生课前分别准备资料,课上师生互动,(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研习、品读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解析重点、难点。

(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前预习1了解《茶馆》全剧,了解人物的命运。

(使学生对《茶馆》有感性认识)2、查阅资料或翻阅书籍,了解本文的,本文的写作背景,弄清“戊戌变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

(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3、预习课文内容,清除语言障碍,准备复述。

(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础)(二)导入《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三)题目介绍《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

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剧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茶馆》全剧共三幕,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最后一幕三个人的谈话点出了全剧的主题。

课文节选的是《茶馆》第二幕。

这一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

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以茶馆为题的原因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客生活上的变迁可以反映社会的变迁。

【高中语文】《茶馆(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副本

【高中语文】《茶馆(节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副本

卷轴画展茶馆众生相,冲突中观时代大变迁——《茶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梳理剧本情节,体会“大茶馆,小社会”的独特巧妙构思;2.了解“卷轴式”的结构特点;3.鉴赏本剧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和意蕴丰富的潜台词。

教学重点:品味剧本独特的语言风格,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分析矛盾冲突,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教学过程:一、自主预学(一)【导入设计一】我们这堂课讲话剧《茶馆》。

请看过话剧的同学请举手,去过茶馆的同学也举下手。

话剧是舞台艺术,更是现场的艺术,只有坐在剧场之中,才能真正体会话剧感人魅力,而茶馆也一样,只有置身其中,煕煕攘攘的茶客,三教九流的言谈举止,你才能体会老舍先生所说的“小茶馆,大社会”。

【导入设计二】老舍茶馆是中外游客到访北京的一个重要景点,自1988年开业至今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而这个茶馆闻名遐迩的原因,也就是因为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和他的不朽之作——《茶馆》。

(二)任务驱动1.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1966年8月24日含恨自尽。

他的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月牙儿》,话剧《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幽默风格、浓郁的民族色彩、雅俗共赏的内容、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2.写作背景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首都话剧舞台上,老舍是一位十分活跃的戏剧家,他从解放初期创作的《方珍珠》《龙须沟》,到大跃进时期创作的《女店员》《全家福》等,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人民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写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

《茶馆》 教学设计

《茶馆》 教学设计
《茶馆》
人 物
小组讨论1(5分钟)
•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北洋军阀时期,老北京的裕泰 茶馆齐集了社会各色人等。
• 请概括这Leabharlann 人物的性格特征, 并具体说说表现在哪里。
人物
身份
1.王利发 商人
2.巡警大兵 巡警逃兵
3.唐铁嘴 相面师
4.常四爷 八旗子弟
5.松二爷 八旗子弟
6.宋、吴 特务
7.刘麻子 保媒拉纤者
• 松二爷的幽默:
• “我饿着,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 “一看见它呀,我就舍不得死啦!”
• 分析:一个能写会算的大活人,靠 一只鸟活着,令人捧腹。
• //但是在这可笑的后面,却让人心 酸: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 会使然。
• 吴祥子的幽默:
• “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 好意思吗?
• 分析:巧妙地运用了同音不同义, 具有幽默感;
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 在微
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 这种寓
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
深长的回味和思考。
主 题
小说的主题
•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 《茶馆》通过三个不同时代——晚清 末年、民国初年和国民党反动统治时 期,展现了不同阶层民众的悲惨命运,
描绘了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 的社会发展片段,揭示了旧社会的必 然灭亡,昭示了新生力量的崛起。
• 唐铁嘴的幽默:
• “我已经不吃大烟了!” “我改 抽‘白面儿’啦。”
• 分析:听完第一句,不由让人产生 唐铁嘴洗心革面的美好期盼,可下 一句,斗转直下,唐铁嘴堕落得不 可救药,心理预期与现实形成巨大 反差,听起来滑稽可笑。
• //但旋即又让人对唐铁嘴的本性难 移心生痛恨,会激起人们对帝国主 义侵略的仇恨。

《茶馆》(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茶馆》(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茶馆》(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执教人:宜城市实验中学鲁发福教学目标1、文学常识:老舍与《茶馆》;2、艺术鉴赏:○1、独特的戏剧冲突;○2、生动的人物形象;○3、精巧的语言艺术;3、人文素养:理解主旨,领会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教学难点众生相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教学程序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文学常识;2、戏剧冲突。

教学程序一、导入播放李谷一的歌曲《北京情思大碗茶》……二、老舍与《茶馆》(一)、老舍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老舍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早年以写小说为主,中年写小说、杂文,也写剧本,晚年则以剧本为多。

他的戏剧创作有两次高潮。

第一次是抗战爆发以后,先后写下《残雾》《国家至上》(与宋之的合作)《张自忠》《大地龙蛇》等十几个剧本,弘扬爱国精神,歌颂爱国将领,鞭挞社会的丑恶,宣传抗日救国等,为抗战文艺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次高潮是全国解放以后,主要作品有《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女店员》《西望长安》等,以极大的热情歌颂解放后的新中国,歌颂新的生活。

(二)、《茶馆》在老舍的全部剧作中,《茶馆》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也最能体现他的创作风格。

1951年,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三幕话剧《茶馆》,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

在这50年间,社会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这些事件,而是选择北京城内一家老茶馆,通过它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细小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性这一特点。

2.了解《茶馆》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

2. 教学重点/难点1、鉴赏王利法等主要人物形象。

2、品味本课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3、了解《茶馆》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的特点。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鲁迅先生在小说《药》里,为我们展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小“茶馆”,并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茶馆”里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无论是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还是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那个时代群众的愚昧麻木,而且也感受到了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

今天,我们又看到了老舍先生为我们描绘的另一个《茶馆》,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二、了解作者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

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简介剧情(学生知道让学生介绍,如不知道,由教师介绍)全剧介绍:《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

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节选部分):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但也只能惨淡经营。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

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

刘麻子、唐铁嘴、二德子等流氓打手更无耻;沈处长比以前的马五爷更仗洋人势力向中国人施威;庞太监的侄子们则组织复辟活动,百姓更难以生活。

最后茶馆掌柜王利法在茶馆被人霸占之后悬梁自尽。

作者怀着强烈的激情批判和诅咒了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表明了旧中国注定灭亡。

剧中通过康大力等投奔西山解放区一笔亮色,暗示出黑暗就要过去,光明即将到来。

教师小结:《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作者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老舍先生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了一曲葬歌。

作品上演后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四、分组讨论,概括本幕剧情引导通读课文,了解第二幕剧情:(1)、问题引导:第二幕出场人物众多。

先后有哪些人物在“茶馆”里出现?他们来“茶馆”干什么?其中,哪些人物是在其他人物“表演”的过程中出现的?(2)、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引导回答边归纳剧情:开场:王淑芬、李三、王利发三人对话。

A、巡警摊派、勤索(穿插难民央告)B、唐铁嘴租房被拒绝(穿插报童卖报)C、常四爷、松二爷祝贺茶馆开张。

D、特务敲诈、勒索(穿插和常四爷交锋和刘麻子交锋)E、康顺子来茶馆找工作F、刘麻子和逃兵谈“买卖”(穿插崔久峰的悲观)讨论题:以王利法的茶馆为背景,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进行了什么活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李三向王淑芬发牢骚 ------反映茶馆为生存而进行了改良,王利法苦心经营,在动荡局势中努力挣扎,下层人民生活愈加困苦,生活难以维系。

王利法和王淑芬拌嘴 --------王利法生意的难做,战乱对人们生活的威胁。

巡警和大兵的压榨与掠夺 ------黑暗势力横行霸道,小商人委曲求全。

唐铁嘴要租房屋 ------社会更动荡,军阀混战使得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常四爷、松二爷来贺喜开张 ---------旗人失去了铁杆庄稼,倔强的常四爷自食其力,而懒散的松二爷难以维生。

吴祥子、宋恩子来抓人、敲诈 --------常四爷身上表现出中国人的不甘受奴役的反抗情绪,两个特务的敲诈行为表现出反动势力的猖獗和人民的欺诈。

康顺子求工 ------下层人民的不幸遭遇和困苦生活。

刘麻子和老陈、老林的交易 ------病态与丑恶进一步滋生。

王利法与崔久峰 ------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的情绪,也反映中国难以救治的黑暗事实。

老陈、老林被抢,刘麻子被抓 ---------黑暗势力蛮横、霸道、社会秩序混乱。

五、师生共同研讨上节课提出的问题,初步感知《茶馆》特殊的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

明确:《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

整个一幕剧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

这与中外传统戏剧的写法完全不同。

六、与《雷雨》比较,鉴赏《茶馆》特殊的戏剧结构及矛盾冲突。

(分组讨论)明确:1、《雷》严格按照“三一律”创作,有尖锐的矛盾冲突的人物性格的冲撞,闪耀出烁目的火花;《茶》则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

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

“画卷式”的结构,点面结合,每一幕体现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矛盾,从广阔的生活横断面上把纷繁复杂的矛盾接触点构成舞台形象,若续若断,从平凡的生活入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既有雄伟的场面,也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雷》以周朴园为中心,围绕他与鲁侍萍、鲁大海等人的矛盾展开戏剧冲突,反映社会生活。

而《茶》第二幕出场人物30多人,但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确、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

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家联系。

小结:卷轴式的平面结构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特殊的戏剧冲突小茶馆影射大时代七、结合剧情,通过分角色朗读,鉴赏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

(一)王利法:1、从《茶》全剧宏观显示王利法的一生:一幕:真真假假,千变万化,左右逢源,只求温饱,天下太平。

二幕:随着时代大改其良,任它开放,我去开张,不问天下,莫谈国事,非常顽固保守。

(前面开茶馆,后面开旅馆)三幕:请女招待,使茶馆焕发青春,最后倒闭,自杀。

为作顺民,心机用尽,顺民不行,悬梁自尽。

2、学生分角色朗读:“难民在门外央肯……你倒是抓早点买菜去呀”后评析王利法对不同态度:<1>对难民:难捺的烦恼,没有同情心。

<2>对巡警、大兵:奉承巴结、讨好、委曲求全,明知是敲诈,还赔着笑脸不得罪他们。

-----------------反映的性格:胆小怕事,圆滑自私。

<3>对唐铁嘴:------称呼“先生”打发“不再拉拉扯扯白送茶喝”满心厌恶轻蔑,仍笑脸相迎,不得罪说谎“住满了人”<4>对报童:烦恼。

小结:王利法是一个圆滑自私、胆小怕事、精明强干的小商人的典型 --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写照联系下文的有关情节,进一步把握王利法的性格:自私:默许刘麻子的肮脏交易/不愿收留康顺子母子,同情但有限度。

圆滑、怕事:对宋恩子、吴祥子的敲诈不敢反抗,曲意奉承。

继续分角色朗读,鉴赏其它几个人物形象:1、常四爷: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但一个人很难挽狂澜于即倒--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的代表。

2、松二爷:胆小怕事、懒散无能 --无谋生能力的旗人代表。

3、刘麻子、唐铁嘴:满嘴流气、无耻无赖 --反映了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4、崔久峰:--悲观、绝望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

5、吴祥子、宋恩子:--蛮横霸道,傲慢无礼的老牌特务的代表。

总结:受帝国主义、军阀、反动势力、地痞重重压榨的人,他们性格的发展和命运的归宿闪烁着鲜明的时代的色彩。

而帝国主义入侵、军阀混战、反动势力的横行霸道,更显示出社会的黑暗与灭亡的必然趋势。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