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教案(一、三幕)

合集下载

老舍《茶馆》(教案)

老舍《茶馆》(教案)

老舍《茶馆》(教案)教案:《茶馆》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七课《茶馆》。

该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所著,通过描绘茶馆内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清末民初时期社会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2.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学习《茶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茶馆》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茶馆》、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茶馆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茶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茶馆》,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关系,回答相关问题。

3. 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茶馆这个舞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 实例讲解:以课文中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为例,讲解老舍的写作技巧和人物描写方法。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茶馆:社会变迁人物命运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课文《茶馆》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谈谈你的感受。

3. 请列举出课文中的三个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茶馆》,学生了解了茶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掌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人物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讲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紧密结合课堂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茶馆》优秀教案

《茶馆》优秀教案

《茶馆》优秀教案一、教案设计目标通过学习电影《茶馆》,学生能够了解该电影的背景、主题和故事情节,提高对于中国历史与社会的认识。

同时,通过对电影中人物形象、剧情发展以及寓意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茶馆》电影的背景和主题;2. 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和剧情发展;3. 探讨电影所传达的社会寓意。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茶馆》电影的背景。

提问引导学生:你曾经听说过《茶馆》这部电影吗?你对该电影有什么了解?2. 学习电影《茶馆》(30分钟)观看电影《茶馆》的片段,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观看后,询问学生对于片段中人物的认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电影人物及其形象(40分钟)将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分析该角色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的作用,并从外貌、语言、行为等方面对这个角色进行描述。

4. 探讨电影的社会寓意(30分钟)让学生讨论《茶馆》这部电影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及其寓意。

引导他们思考这个故事为什么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了解其中蕴含的社会问题和价值观。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让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并针对学生的观点展开讨论。

最后,总结该电影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并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思考问题、提问与回答等。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根据学生小组的分析结果,评估他们对于电影人物和剧情的理解程度。

3. 概念掌握和思维能力评估: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讨论,评估他们对于电影所传达的社会寓意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延伸根据学生对《茶馆》电影的兴趣和理解程度,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延伸。

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者学生们自行研究相关领域,扩展他们对于电影背后的历史和文化知识的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学习电影《茶馆》,学生在提高对中国历史和背景的了解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出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茶馆》 教案教学设计

《茶馆》 教案教学设计

《茶馆》教学目的: 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方法:导读、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一、 .教学导入:《药》中的茶客→ 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 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二、 .戏剧作者和他的作品:老舍 (1899~1968)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辟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

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一辈子写下见多部长篇小说, 70 多部(篇)中短篇小说, 30 多部剧作,近 20 部译著等。

其代表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剧本有《茶馆》《龙须沟》。

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 1913 年考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古典文学熏陶,开始用文言学习写诗和散文。

1917 年毕业后即任小学校长。

1924 年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中文讲师。

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 3 部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提供了现代小说史上最早的讽刺性的长篇体制。

1930 年春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1936 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从事专业写作。

1946 年与曹禺赴美讲学,写完了100 万字的巨著《四世同堂》的最后一部及其他作品。

1949 年回国,曾经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

1951 年获“人民艺术家”称号。

“文革”开始后,受到残酷迫害,于 1966 年 8 月 24 日含恨自尽。

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离婚》《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芽儿》、话剧《方珍珠》等。

三、 .第一、三幕剧情简介第一幕: 1898 年,戊戌变法失败。

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

茶馆教案(一、三幕)【精品】

茶馆教案(一、三幕)【精品】

课堂教学设计备课授课时间人课题茶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过程与方法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又名“卷轴画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重点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难点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一、课前检查二、简介作家作品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

中国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

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

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

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

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

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讨论:展示成果,代表发言:教师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字词。

学生自由讨论,自荐回答。

《茶馆》教案1

《茶馆》教案1

《茶馆》教案1教学目标:1.梳理第一幕的矛盾冲突,感受和理解剧本体现的历史感2.把握剧本独特的之处教学重点:矛盾冲突教学难点:剧本独特之处一、导入:大家看过《茶馆》剧本的举手?看过话剧或电影的举手?“茶馆”是干嘛的?现在还有茶馆吗?(茶馆三社会的一个窗口和缩影,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各地区涌现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茶馆,如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优雅著称;广东茶楼主要是与“食”相结合;北京茶馆则集各地之大成,以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特点。

)老舍笔下的茶馆是什么样的?年代?都有哪些人去?小茶馆,大社会。

在这里发生了哪些故事,又带给我们哪些思考?《茶馆》总共有三幕,第一幕描绘……,第二幕……,第三幕……。

我们今天来学习《茶馆》的第一幕。

二、课文赏析:1.第一幕人物众多,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他们的身份职业:(给2分钟,一起说)王利发一一二十多岁,茶馆老板。

唐铁嘴——三十来岁,相面为生,吸鸦片。

松二爷、常四爷——三十来岁,旗人。

二德子一一二十多岁,打手、善扑营当差。

马五爷一一三十多岁,吃洋教的小恶霸。

刘麻子一一三十来岁,说媒拉纤。

康六一一京郊贫农黄胖子一一流氓头子老人——八十二岁,无依无靠。

秦仲义——二十多岁,茶馆房东,阔少。

乡妇——三十多岁,贫农。

小妞——十岁,乡妇的女儿。

庞太监——四十岁,宫里太监总管。

宋恩子、吴祥子一一二十多岁,老式特务。

2.试按照社会阶层给第一幕出现的人物归类:(让学生自己总结?还是给阶级填人物?)① 下层劳动人民——王利发、李三、康六、老人、乡妇、小妞、康顺子。

② 有闲阶级——松二爷,常四爷。

③ 民族资本家——秦仲义。

④ 反动统治阶级的走狗或帮凶——二德子、马五爷、庞太监、宋恩子、吴祥子。

⑤社会渣滓——唐铁嘴、刘麻子、黄胖子。

3.《茶馆》第一幕里有哪些冲突?请进行列举① 二德子和常四爷之间的冲突,爱国者与地痞走狗的矛盾。

茶馆的教案设计

茶馆的教案设计

茶馆的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二、.第一、三幕剧情简介三、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明确结构《茶馆》【二】教学目的:1.理解剧中所展示的主要矛盾冲突。

2.理解王利发等人的形象。

3.品味正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方法:导读、分析、鉴赏。

教学过程:一、.理清戏剧冲突脉络:课文分为十节:第1节:开头—“忿忿地往后走”,写李三的抱怨。

第2节:“栓子的妈,他岁数大了点”—“我给三爷拿菜钱去”,写妻子的埋怨。

第3节:“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难民散去”,写打发难民。

第4节:“怎样阿?六爷!”—“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写军警的敲诈。

第5节:“您慢走”—“报童追唐铁嘴下”,写超级骗子唐铁嘴。

第6节:“自言自语”—“同松二爷下”,写“铁杆庄稼”的幻灭与怀念。

第7节:“这小子”—“同宋恩子下”,写“混世魔王”的敲诈。

第8节:“刘爷,茶喝够了吧”—“你们到底有多少块现大洋”,写刘麻子的生意。

第9节:“王利发和催九峰由后面慢慢走来”—“我只会念经,不会干别的”,写催九峰的绝望。

第10节:“宋恩子、吴祥子又回来了”—结束,写“逃兵”的下场。

二、从王利发的语言看他的性格:①“哟!你这是什么话呀?咱们的买卖要是越作越好,能不给你长工钱吗?……Allright?”(提示: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萧条,这表现了王利发自私的一面,从自己利益出发不“长工资”。

)②“您等等,……我感恩不尽!”(提示:这表现了他委曲求全而又处世圆滑的一面。

)③“福气不小!……我准给你留着!”(提示:这表现了他顺应奉承,却又不上当的处世技巧,真是处世绝招。

)④“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听着有点不搭调!”(提示:这表现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愁苦,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⑤“我也那样!我觉得请安比鞠躬更过瘾!”(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接待方式,此为处世精明之处。

《茶馆》(节选)教案

《茶馆》(节选)教案

《茶馆》(节选)教案【导入】老舍先生于1957年用三万字创作的三幕剧《茶馆》分别反映了戊戌变法后的清末、袁世凯死后的民国初年和抗战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三个时代的特征,是第一个走出国门的话剧,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也是人艺演出场次最多的话剧,常演不衰。

课本节选的第一幕历来被认为是艺术成就最高的一幕,曹禺先生称其为“古今中外罕见的第一幕”。

这一幕究竟罕见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为什么常四爷要说“大清国要完”?(此问题在于引导学生分析语言背后人物的心理动机和性格心态)问题1:“大清国要完”这句话是很危险的言论,作为旗人和茶馆常客的常四爷为何会毫不顾忌地说出这句话呢?他是在看了哪些景象后才发出的感慨?(方法引导:要读懂潜台词首先要明晰语境,要知道常四爷是如何发出这句感叹的。

我们跟随常四爷下一次茶馆,明白他是在看到了哪些场景,经历了什么事,触发了他怎样的情感和思考后,他才说出的这句话。

)A.面对二德子的无端挑衅:–“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明确:面对打群架的煞有介事和打手的耀武扬威,常四爷不屑一顾地加以嘲讽二德子等人不务正业,欺内惧外的奴才嘴脸。

反映了当时面对洋人势力的入侵,国内却一盘散沙的社会现状,也说明常四爷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慨以及官府不闻不问态度的批判。

B.面对马五爷的洋腔洋调:“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思考:常四爷为何对出手相助的马五爷有如此态度呢?(旨在分析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台词背后的深意,为读懂潜台词做出示范)“二德子,你威风啊!”(我在这你威风什么?“并未立起”是不立而威,马的威风可以从二德子忙不迭的请安谢罪,唯唯诺诺连声退出场外以及临走前抢着替马五爷付钱还有众人的瞬间安静可以看出,足见这个吃洋饭的洋教分子的威风。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嘛动不动就讲打?”(一语双关,暗指常四爷所言打洋人的话,奴才心性,虚伪嘴脸,装腔作势。

《茶馆》 教学设计

《茶馆》 教学设计

《茶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老舍及其作品《茶馆》的相关文学常识。

(2)梳理《茶馆》的剧情结构,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3)分析《茶馆》的语言特色,体会其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看相关影视作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2)品味《茶馆》的语言艺术,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茶馆》的主题思想,把握作品的深层内涵。

(2)探究《茶馆》的艺术特色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老舍的生平经历、《茶馆》的创作背景和文学地位,为学生理解作品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作品的语言特色等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选择《茶馆》中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茶馆》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经典的茶馆场景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茶馆的印象和了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2、作者及作品介绍(1)简单介绍老舍的生平、创作风格和主要作品。

(2)详细介绍《茶馆》的创作背景、故事梗概和文学价值。

3、初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茶馆》的文本,初步了解剧情和人物。

(2)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如:茶馆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的身份和性格是怎样的?4、分析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茶馆中的主要人物,如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

《茶馆》教案两篇

《茶馆》教案两篇
民族资本主义
秦仲义乡下有地产,城里有买卖,他雄心勃勃地计划着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都卖了,开顶大顶大的工厂。以为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是有爱国心的,他代表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梦想着用民族工业对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拯救国家命运。他也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市民
茶馆老板王利发正像他自己说的也是苦命人,为了维持经营,处处赔小心,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连唐铁嘴那样讨人厌的下三烂,他也不愿得罪。房东来了,更是嘴甜如蜜。他的经营,非常艰难。
常四爷所遭遇的是政治压迫。在封建专制主义的淫威之下,没有丝毫言论自由。
还有那个做小买卖的老人,82岁了,没人管,所谓幼有所长,老有所养的社会理想荡然无存。
农民
这一幕康六卖女是重头戏,无独有偶,又有乡妇要卖十来岁的小妞。康六把女儿卖给老太监,自己也明白这是丧失了人性,但是无可奈何:爸爸不是人,是畜生!可你叫我怎么办呢?你不找个吃饭的地方,你饿死!我不弄到手几两银子,就得叫东家活活地打死!东家逼债,举家断炊,在死亡线上挣扎,他的命运悲惨到连亲情、人性也顾不上的地步。
王利发是挺会耍嘴皮的。他跟房主秦仲义说话,或者是顺着说,讨好人家,或者是把求人家的话看成有家就有这份好心,真是巧于周旋。
常四爷
常四爷是旗人,他爱大清国,怕它完了,他真是忧国忧民。由刘麻子身上的洋货,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由康六卖女儿,忧虑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由乡妇卖小妞,忧虑大清国要完!
总而言之,这幕戏反映了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在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封建顽固派的猖獗,预示着清王朝的崩溃。
第二课时
主要人物分析
王利发
这一幕,王利发还年轻,看他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话又怎么说,可以看出,他为生计,时时处处都很用心思,他八面玲珑,谨小慎微,他总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唯恐出什么岔子。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茶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以及茶馆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通过对茶馆的介绍和品茶的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3.通过对茶馆内外的观察和描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1.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2.茶馆的演变和功能。

3.茶馆中的礼仪和文化内涵。

4.品茶的方法和感受。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讲述“许友文请客”的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茶馆的情境,感受茶馆的氛围。

2.知识讲解: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包括茶叶的种类、制茶工艺、茶具的演变等。

同时,介绍茶馆的起源和发展,以及茶馆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品茶体验:让学生亲自品尝不同种类的茶叶,感受茶叶的口感和香气,并学习品茶的方法和技巧。

4.观察描绘:引导学生观察茶馆内的环境和人物,包括茶具、茶叶、茶花等细节,以及茶客们的神态和举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5.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同时,让学生思考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让学生了解茶叶和茶馆的重要性。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到品茶的体验中,并且能够认真观察和描绘茶馆的细节。

在分享环节中,学生们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但是,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指导。

茶馆(第一幕) 教案

茶馆(第一幕) 教案

茶馆(第一幕) 教案教案标题:茶馆(第一幕) 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茶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关系。

3. 掌握关于茶馆的基本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茶馆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意义。

2. 难点:理解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交流。

教学准备:1. 复制茶馆剧本第一幕。

2. 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中国茶文化。

3. 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展示茶文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讨论茶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剧本1. 分发茶馆剧本第一幕,让学生阅读剧本,了解剧中人物和情节。

2. 分组讨论,学生分析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关系。

三、词汇学习1. 教师解释剧本中的生词和短语,让学生掌握与茶馆相关的基本词汇。

2. 学生进行词汇练习,巩固学习成果。

四、角色扮演1. 学生分组,扮演剧中人物,演绎第一幕的情节。

2. 教师指导学生表演,帮助他们理解人物心理和情感交流。

五、讨论交流1. 引导学生讨论茶馆文化在剧中的表现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和看法。

六、作业布置1. 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阅读剧本,准备下一次课的角色扮演活动。

2. 鼓励学生自主了解茶馆文化,准备相关的介绍或展示。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2.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茶馆文化,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茶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研究和掌握《茶馆》剧本中的重要角色和情节。

3.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介绍茶文化的历史和发展。

2. 阅读和分析《茶馆》剧本。

3. 研究剧本中的关键角色和情节。

4. 进行表演训练和团队合作活动。

5. 展开讨论社会问题的主题。

三、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重要性。

2. 研究剧本:分析《茶馆》剧本,了解剧情和角色。

3. 角色分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分组进行表演训练。

4. 团队合作: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排练,并互相提供反馈和建议。

5. 演出准备:学生进行舞台布置、化妆等准备工作。

6. 演出展示: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剧本演出。

7. 讨论社会问题:根据剧本中的主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并表达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演能力。

2.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

3. 收集学生对社会问题讨论的意见和观点。

4. 综合考虑学生的表现和参与度给予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茶馆》剧本。

2. 茶文化的相关资料和图书。

3. 茶具和舞台道具。

六、作业安排1. 学生完成对剧本中角色的分析和研究。

2. 学生准备讨论社会问题的相关观点和论据。

3. 学生完成表演过程中的反思和总结。

以上是《茶馆》教案的内容安排,希望能帮助到您!。

茶馆教案第一幕教案

茶馆教案第一幕教案

茶馆教案第一幕教案教案标题: 茶馆教案第一幕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观看第一幕,了解并分析中国传统茶馆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于戏剧文本的理解能力和表演技巧。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准备:1. 《茶馆》剧本或视频资源2. 教具:投影仪、音响设备3. 图片、音乐和其他相关素材教学步骤:引入:1. 创造氛围:将教室布置成茶馆的样子,播放中国传统的茶馆音乐,并展示茶馆的图片。

2. 引入话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对茶馆的了解和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导入:1. 播放第一幕的视频或阅读第一幕剧本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剧中人物和场景的描写。

2. 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这一幕发生在什么时候?你能从人物的服饰和谈话内容中察觉到什么?展开:1. 分析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介绍茶馆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解释为什么茶馆成为了社交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2. 理解第一幕的情节和人物:进行剧情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幕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让学生深入探讨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关系。

巩固:1. 观察和分析表演技巧:让学生观察第一幕的表演,讨论演员们的表演技巧,包括语言、动作、面部表情等方面。

2.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场景进行表演,并提醒他们注意表演技巧和角色的再现。

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第一幕的主题和要点,并回答他们对于茶馆历史和文化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表达看法,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拓展活动:1.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可以安排茶艺表演或茶具制作的活动。

2. 分组进行小研究:让学生研究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茶文化,然后进行简短的汇报和分享。

这个茶馆教案第一幕针对中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的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茶馆的历史和文化,并提升他们的戏剧表演技巧和观察能力。

茶馆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3篇)

茶馆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3篇)

茶馆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3篇)《茶馆》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茶馆》是本单元第二篇阅读课文,这个位置决定它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要引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又要复习巩固学过的知识:既要承担教会学生鉴赏方法的工作,又要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馆》卷轴式结构及其独特的戏剧冲突。

把握主旨。

难点3、,分析主要人物形象重点4、品味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5、培养学生的文本研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三、教学过程和方法师生课前分别准备资料,课上师生互动,(方法)通过诵读、讨论、研习、品读的过程,完成教学目标,解析重点、难点。

(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前预习1了解《茶馆》全剧,了解人物的命运。

(使学生对《茶馆》有感性认识)2、查阅资料或翻阅书籍,了解本文的,本文的写作背景,弄清“戊戌变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

(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3、预习课文内容,清除语言障碍,准备复述。

(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础)(二)导入《药》中的茶客→中国的茶文化→茶馆老板的辛酸→旧社会的茶馆的命运。

(三)题目介绍《茶馆》写于1957年,是老舍话剧创作的高峰。

曹禺称它为“中国话剧史中的经典。

”剧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馆为中心场景,展示了清末、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和罪恶,达到了预想的创作意图,即埋葬这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宣告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茶馆》全剧共三幕,一幕写一个时代,每一幕敲响一个时代的丧钟,最后一幕三个人的谈话点出了全剧的主题。

课文节选的是《茶馆》第二幕。

这一幕写的是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

这时裕泰茶馆渐趋衰落,茶馆主人王利发积极迎合潮流实行改良,却仍然难以维持下去。

以茶馆为题的原因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客生活上的变迁可以反映社会的变迁。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

《茶馆》教案《茶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认识茶馆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理解《茶馆》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

2.《茶馆》的作者、创作背景及故事梗概。

3.《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及社会意义。

4.茶馆文化与传统文化、民俗民风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意义。

重点: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传统茶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方法1.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国茶文化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了解茶文化的历史和现状。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和社会意义,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3.请当地茶艺师或文化专家来课堂进行现场表演和讲解,让学生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4.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茶文化的短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中国茶文化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介绍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以及《茶馆》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故事梗概。

3.深入分析:《茶馆》中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和社会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4.现场表演:请当地茶艺师或文化专家来课堂进行现场表演和讲解,让学生感受传统茶文化的魅力。

5.课堂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和内涵,以及《茶馆》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茶馆教案范例6篇

茶馆教案范例6篇

茶馆教案范例6篇教案标题:茶馆教案范例教案1:茶馆历史介绍教学目标:1. 了解茶馆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过程;2. 了解茶馆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3.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茶馆的历史图片和资料;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茶馆的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对茶馆的兴趣;2. 介绍茶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包括茶馆的功能和服务内容;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茶馆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4.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5. 教师总结,巩固学生对茶馆的理解。

教案2:茶馆文化体验教学目标:1. 了解茶馆文化的内涵和特点;2. 体验茶馆文化,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1. 茶具和茶叶;2. 茶馆文化相关的音乐和视频。

教学过程:1. 引入:播放茶馆文化相关的音乐和视频,激发学生对茶馆文化的兴趣;2. 学生分组,体验茶馆文化,包括泡茶、品茶等活动;3. 学生分享体验心得,交流彼此的感受和体验;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茶馆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5. 教师总结,巩固学生对茶馆文化的理解。

教案3:茶馆与社交礼仪教学目标:1. 了解茶馆在社交场合中的重要性;2. 掌握茶馆中的社交礼仪;3.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礼仪意识。

教学准备:1. PPT或图片展示茶馆中的社交场景;2. 视频或音频展示茶馆中的社交礼仪。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茶馆中的社交场景,引发学生对茶馆社交礼仪的思考;2. 学生分组,观看茶馆社交礼仪的视频或音频,讨论其中的重要细节;3.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4.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茶馆社交礼仪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5. 教师总结,巩固学生对茶馆社交礼仪的理解。

教案4:茶馆与文学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茶馆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地位;2. 掌握茶馆文学艺术作品的基本知识;3. 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欣赏能力。

茶馆第一幕教案_0

茶馆第一幕教案_0

茶馆第一幕教案教学要点:1、鉴赏王利发等主要人物形象。

2、品味本课准确、生动、幽默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

3、了解《茶馆》戏剧结构和矛盾冲突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方经典戏剧《哈姆莱特》,了解了什么是戏剧冲突,莎士比亚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人文主义思想家在现实社会面前处处碰壁的悲剧结局。

今天通过学习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看一看在清末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之秋,社会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大屏幕出示老舍像及简介二、简介剧情全剧介绍:《茶馆》共三幕,各写一个时代。

第一幕: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此处:信洋教的小恶霸,依仗洋人,神气十足,连官府也怕他三分;有钱有势的人家为了一只鸽子,可以请来官方的打手和差人打群架;吃朝廷钱粮的旗人整日游手好闲;朝中的太监总管不仅家中人生活奢华,而且还可以用高价买来妻子;农民和城市贫民却卖儿卖女;常四爷谈国事被抓;秦仲义雄心勃勃兴办工厂,工业救国。

这种剪影式的描写,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荒淫、腐败所造成的农民的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日即将来临。

第二幕:事件发生在民国初年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此时与第一幕相隔十多年。

到了民国初年,连年不断的内战使百姓深受苦难,北京城里的大茶馆都关了门,唯有王掌柜改良经营,把茶馆后院辟成租给大学生的公寓,正厅里摆上了留声机。

尽管如此,社会上的动乱仍波及茶馆:逃难的百姓堵在门口,大兵抢夺掌柜的钱,侦缉队员不时前来敲诈。

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

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

裕泰茶馆已经破烂不堪,无论主人怎样改良也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意;有名的厨师只能在监狱里蒸窝窝头;身怀绝技的艺人无法维持生计,民间艺术濒于失传。

与此对照,恶势力却异常活跃,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老一代人更加衰颓,其后代登场。

茶馆 第一幕 教案

茶馆 第一幕 教案

茶馆第一幕教案教案标题:茶馆第一幕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现代戏剧经典之一《茶馆》的第一幕,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案适用于高中或大学戏剧或文学课程,适合学习《茶馆》的背景知识和分析其戏剧技巧的学习。

教学目标:1. 理解《茶馆》的第一幕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2. 分析第一幕中的戏剧技巧和表现手法;3. 提升学生对中国现代戏剧的理解和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第一幕中人物的角色和情节;2. 解读并分析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和舞台等手法所呈现的意图;3. 运用戏剧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教学难点:1. 理解戏剧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2. 分析和解读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戏剧冲突;3. 运用专业术语和理论对戏剧进行深入探讨。

教学准备:1. 电子或印刷版的《茶馆》剧本;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3. 课堂笔记或工作表;4. 学生阅读材料。

教学活动:1. 导入(5分钟):- 使用引人入胜的图片或音频片段,引发学生对《茶馆》的兴趣。

- 提问学生有关他们对戏剧和戏剧技巧的理解和观点。

2. 导读(10分钟):- 介绍《茶馆》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 概述第一幕的情节和背景设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3. 观看第一幕的视频片段(20分钟):- 播放第一幕的精选片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情节和角色。

- 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角色的肢体语言、对白和舞台设置。

4.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第一幕中的关键场景和角色进行讨论。

- 鼓励学生分享对角色观点和情节发展的理解。

5. 教师讲解(15分钟):- 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讲解第一幕的重要情节和角色形象。

- 分析关键对白和舞台设置的象征意义和表现手法。

6. 文本分析(20分钟):- 在学生阅读剧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幕的语言、节奏和声音表达。

- 鼓励学生提出对话、舞台指示和情节等方面的问题和观点。

茶馆第一幕 教案

茶馆第一幕 教案

茶馆第一幕教案教案标题:茶馆第一幕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茶馆这一经典戏剧作品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茶馆第一幕的情节和角色,理解其在整个剧情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对于戏剧表演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茶馆这一经典戏剧作品的背景和主题。

2. 分析茶馆第一幕的情节和角色。

3. 培养学生对于戏剧表演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茶馆这一经典戏剧作品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2. 分析茶馆第一幕的情节和角色,理解其在整个剧情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 茶馆剧本2. 视频或音频资源关于茶馆的介绍3. 学生分组表演的准备材料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视频或音频资源,向学生介绍茶馆这一经典戏剧作品的背景和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茶馆这一戏剧作品对于社会和人性的探讨。

主体(30分钟):1. 分析茶馆第一幕的情节和角色。

引导学生回顾剧情,理解每个角色的性格和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组讨论茶馆第一幕的重要情节和角色,以及他们对整个剧情发展的影响。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3. 学生小组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情节或角色进行表演。

鼓励学生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总结(10分钟):1.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进行互动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2. 引导学生总结茶馆第一幕的主题和故事情节,以及他们对于戏剧表演的感受和体会。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茶馆的完整剧本,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2. 组织学生进行茶馆的舞台剧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剧表演的过程和乐趣。

评估方法:1. 学生小组讨论和表演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对于茶馆第一幕情节和角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于戏剧表演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延伸:1. 将茶馆与其他经典戏剧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不同戏剧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设计备课人授课时间课题茶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过程与方法把握走马灯式的结构(又名“卷轴画式”的结构)特点,学习别开生面的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重点感知剧情和人物形象,认识清末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难点欣赏老舍的语言艺术。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与活动设计一、课前检查二、简介作家作品1.2004年5月27日,是北京人艺的节日。

中国民族话剧的彪炳之作《茶馆》,迎来了它第500场演出的辉煌之日。

曾经在上一版《茶馆》中参与演出的老艺术家郑榕、蓝天野、黄宗洛、胡宗温、朱旭、吕中等二十余人,和观众一同在裕泰大茶馆的茶香中重温了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茶馆》是中国话剧的丰碑。

它1958年3月首演于首都剧场,其第一幕被誉为“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1980年,该剧应邀赴法国、瑞士等国进行访问演出,开创了中国话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新篇章。

1992年7月,随着老一代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茶馆》举行了最后一场告别演出,历史将它定格在374场。

1999年10月,北京人艺以全新阵容重排《茶馆》。

从焦菊隐、夏淳到林兆华,从于是之、蓝天野、郑榕到梁冠华、杨立新、濮存昕,《茶馆》成就了一代代艺术家。

2.老舍(1899-1966)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

满族,北京人。

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民堂》《火葬》等,中篇小说《月芽儿》《我这一辈子》。

剧本有《龙须沟》《茶馆》等。

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学生齐读课文,学生讨论:展示成果,代表发言:教师多媒体展示重点字音、字词。

学生自由讨论,自荐回答。

教师点拨。

学生自荐讨论回答。

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三、课堂过程1、为什么要单单写一个茶馆?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

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

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

我也不十分懂政治。

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这样,我就决定了去写《茶馆》。

老舍如是说。

2、课本节选的《茶馆》第一幕,是全剧最凝练的一幕,人物众多,世事纷杂。

试分析这一幕具体写了哪些事件,体会剧中的矛盾冲突是一种怎样的戏剧冲突。

写到的事件主要有马五爷施威,康六卖女,常四爷骂洋货,鸽子之争,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秦庞交锋,茶客对话;常四爷被抓,庞太监买妻。

与传统戏剧的事件集中、故事性强、情节发展线索单一的特点完全不同,《茶馆》以人物多、头绪繁多的特点独树一帜。

它用群像展览的方式,通过人物与人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一个个小的矛盾事件,来构成整个时代的大的矛盾冲突,这是老舍在戏剧创作上的一种“新的尝试”。

这种新尝试不拘于以一人一事为主线,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和集中性,而把矛盾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时代,大大提高了戏剧艺术的深度和广度。

第一幕从头至尾展现的都是晚清末年反动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尖锐对立。

四、问题研讨1.王利发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旧社会中的小商人、小资产者的艺术典型,请分析一下第一幕中王利发的性格特征。

王利发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旧社会中的小商人、小资产者的艺术典型,他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中,也决定了他复杂的思想多媒体展示王利发在第一幕里也成功地显示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他精明能干,能说会道,八面玲珑。

在强者面前,他忍气吞声;在弱者面前,他虽无害人之心,但却没有多少同情心,是圆滑自私的小业主的典型。

常四爷典型语言:……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常四爷是爱国者的形象,他热爱祖国,痛恨洋人,痛恨腐败无能的清王朝。

对穷人,对弱者,他慷慨相助,对特务、爪牙、地痞流氓充满蔑视,勇于抗争。

他敢于憎,敢于怒,敢于当众宣布“大清国要完”,是个有血气的硬汉子,是正义和反抗力量的代表秦仲义典型语言:……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

到而今……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秦仲义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性格。

在第一幕里,他就表现出胆小怕事、安分守己、善于应酬、精明干练的特点。

为了使茶馆生意兴隆,他四面讨好,逆来顺受,见谁都请安作揖,无论是太监、打手、地痞、特务,还是其他一般茶客,他都不敢得罪,小心谨慎地开茶馆过日子,甚至不敢议论国事,怕惹是生非。

在权大势大的太监、官差和地痞面前,他表现出一副买卖人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

当有钱有势的秦仲义来到茶馆提出要涨房租的时候,王利发的回答十分巧妙:“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对这表面谦卑顺从、实则绕弯拖延的话,秦仲义也知道:“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秦仲义说到早晚要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随即跟上:“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这真是善于奉承、巧妙周旋的话语。

王利发聪明地将实化虚,既不吃亏,又不得罪人,还有点耍无赖,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精明圆滑的小掌柜形象。

对那个落魄江湖身价颇贱的算命先生唐铁嘴,虽然王利发从心底里轻蔑、讨厌他,但也送上茶水。

对弱者,对一无所有的穷人,他也不肯过多地施与同情。

当一场乡妇卖女的悲剧就在他的茶馆上演时,他没有丝毫怜悯,还冷冰冰地规劝好心相助的常四爷说:“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这平淡而麻木的寥寥数语,入木三分地揭示了他既不满现实,又明哲保身的思想性格。

王利发一生委曲求全,竭力迎合世风,顺应时代。

他不乏精明能干,不惜辛苦力气,也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然而,到头来却倾家荡产,最终被黑暗势力所吞噬,落个悲惨下场。

这个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生意人的挣扎与灭亡,是近代中国社会小商人、小资产者生活和命运的真实写照,他的悲剧一生是对旧中国的血泪控诉。

2、第一幕剧作还成功地塑造了哪些典型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是怎样的?、还塑造了常四爷、秦仲义。

…六、本剧人物多,年代长,不易找到个中心故事。

剧作家采用了四个办法: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很少同情,试图走实业救国之路。

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体现了新兴阶级的锐气。

戏剧冲突:《茶馆》的尾声的确是全剧的高潮,不仅是全剧的人物情感渲泄的高潮点,也是全剧的戏剧性冲突的高潮点。

在这之前,《茶馆》中的戏剧性冲突都是在这一个人物与那一个人物之间展开的,如秦二爷和庞太监之间的冲突。

《茶馆》的结尾是三个老头的自奠,三个老头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但他们的相聚却构成了全剧的戏剧冲突的高潮点。

三个老头的结局,显示了一个道理:三个老头──一个曾经一心想当良(一)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

这样,故事虽然松散,而中心人物有些着落,就不至于说来说去,离题太远,不知所云了。

此剧的写法是以人物带动故事。

(二)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父子都由同一演员扮演。

这样也会帮助故事的联续。

这是一种手法,不是在理论上有何根据。

在生活中,儿子不必继承父业;可是在舞台上,父子由同一演员扮演,就容易使观众看出故事是联贯下来的,虽然一幕与一幕之间相隔许多年。

(三)我设法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

这么一来,厨子就像厨子,说书的就像说书的了,因为他们说的是自己的事。

同时,把他们自己的事又和时代结合起来,像名厨而落得去包办监狱的伙食,顺口说出这年月就是监狱里人多;说书的先生抱怨生意不好,也顺口说出这年头就是邪年头,真玩艺儿要失传……因此,人物虽各说各的,可是又都能帮助反映时代,就使观众既看见了各色的人,也顺带着看见了一点儿那个时代的面貌。

这样的人物虽然也许只说了三五句话,可是的确交代了他们的命运。

(四)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

七、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没有完整的情节贯穿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是分散穿插若干个生活画面,有生动鲜明的人物肖像(非形象),这些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

“剪影式”地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八、语言:剧作语言简洁明快,幽默含蓄,富有个性化,概括力强:三言两语即能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字里行间流溢着浓郁的北京地方文化色彩,充分显示了作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深厚的艺术功力。

九、鉴赏《茶馆》第三幕——看看茶馆的戏剧冲突:听听三个老头的这三句台词:民的茶馆掌柜,一个一心想“实业救国”的实业家,一个一心想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都没有了活路,都有理由诅咒这个黑暗社会(而不是某个个人)了。

于是,戏剧冲突的性质变成了三个老头与整个旧社会的冲突。

【秦仲义】……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

到而今……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王利发】……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常四爷】……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最值得注意的是,《茶馆》头号主人公王利发,这个最初胆小怕事的王掌柜,到全剧结尾的时候成了个什么都不怕的王掌柜了,原因是他觉得他非死不可了。

连死都不怕了,还会有什么顾忌呢?老舍让观众看到了王掌柜从“一定要活着”到“非死不可了”的思想变化的全过程,也让演员有了充分发挥自己才情的机会。

看到王利发的结局,就会想到戏的开局。

王利发按着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

”王利发在第一幕里表现出的“精明”有时几近于“油滑”。

而在第二幕里,王利发一个劲儿地贴“莫谈国事”的字条,但“国事”不断找上门来,和特务兵痞的每一次照面,虽然表面上依然满面堆笑,委曲求全,但在内心里已经逐渐积累起不平。

到第三幕,当他使出浑身解数,想在“改良”中突围,结果反遭暗算,茶馆要落入贼人之手,他就决心把家人送到解放区,而自己以死相拼。

揭示王利发的性格命运对揭示《茶馆》的主题思想有直接的意义。

一个本想当顺民、老老实实挣钱过日子的中国人,都不能见容于这个旧社会,这个旧社会是没有继续存在的理由了。

不要忽略《茶馆》结尾透露出的人生滋味。

三个老头奇迹般地相聚到一起时,有一小段因花生米引起的对话:【常四爷】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秦仲义】可是谁嚼得动呢?【王利发】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