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凯里三中物理组:谢江湖

备课总体思路:

力学部分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部分。而本节《力的分解》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刚刚升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本节确实是一大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掌握这一重要章节,将是本节公开课的首要目的所在。由于高一实行新课改,根据课改精神,本节课我尝试着采用了“指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层层创设情景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重事实。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自己在课堂中只起设置情景、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备教材

引入新课:[互动游戏]让两名男同学上台拉着绳子的两端站在一边,让一名女生上台拉着绳子的中间用力拉两名男生,发现拉不动,然后教师指导让两名男生站在两端用力拉,再让小个子女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名男生都被拉动了。一名女生能拉动两名男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待我们认真学完本章的第二节——力的分解之后你们就可以自己揭开这个谜了。这样引入新课,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用一根细线提钩码和用两根细线提钩码到同一高度。

教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教师总结:1、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如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

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分力。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所以力的分解

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与力的合成比较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培养学生说理的逻辑性)

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

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

学生思考:若给定一个力(大小、方向),将这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你能分解

得到几对分力?

教师总结:如果没有其他条件限制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无条件限制时力的分解不唯一。

教师设问:在具体情况中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呢?

二、备教法:启发、引导、亲身体验游戏

实验探究:通过图片展示拉箱子、儿童滑梯、叉腰下压肘部以及课本上的探究

实验的图片:要求学生3人一组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进行探究,并把结果填在学案

上。实验探究结束之后,请得出结论的同学介绍一下他们分别体会到不同情况下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作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

1、用台秤演示斜向上拉钩码的拉力作用效果实验。

2、用台秤演示钩码在斜面上重力作用效果实验。

展示图片:学生解释引桥和盘山公路的原理。

3、自制教具演示课本的迷你实验。

教师提问:一个具体的力能随便分吗?应该怎样分?

学生总结:力按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练一练:(见学案)

正交分解法:学生观察刚才所作的几组力的分解图,总结分力间的夹角有何特点引入正交分解概念。

学生实验探究:在合力不变的情况下,分力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从而要求学生

解释课前的实验(四两拨千斤原理)。

力分解的应用:要求学生学会解释生活中一些有关力的分解应用实例。

展示图片:解释劈的工作原理。

解释结构精美的拱桥的原理。

练习(见学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取舍):

作业布置:课本89页 3

三、备学生

这一部分我没法备,因为是在其它学校上课,无法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及数学基础。

四、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从这节课来说,备课的宗旨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物理规律,并能通过总结出的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比如引桥、菜刀、拱桥等),而且课件制作美观,顺序合理。

在教学中,能够通过趣味游戏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完成大部分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明显,能让学生通过得出的物理规律解释引桥原理,能让学生总结力分解的一般步骤,能在最后时间让学生完成在合力不变时,分力大小与分力夹角关系实验,让学生解释课前的引入实验,起到首尾呼应作用。

五、备课中考虑不周的地方:

按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备课,造成容量过大,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且备课环节差了一个主要的备学生环节,这节课由于不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总认为重点中学的学生基础好,就单凭自己的想法去备教材,备教法,结果事与愿违(在三中没有用高一的学生来试教,也没有让学生作过类似的实验探究),教学效果不顺畅。而且在实验探究时,过多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没有把实验操作交待得更细一些、把要观察的现象交待更清楚一些,导致多数学生根本无法动手自行进行实验探究,还有由于时间关系,在没有教师一步步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根本完不成学案。如果是分组可能会更好一些,但学生的体验可能又不够,或者提前发学案要求学生先看书,再根据生活经验完成学案,在课堂上再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实验一个实验的完成效果可能就好多了。

六、实际授课中遇到的问题:

这节公开课我感觉很累、很紧,关键出在对学生的自己操作实验的掌控上,过度相信学生,导致后面的教学过程被打乱,其实这不怪学生,因为知识内容本身就很难,再加上对初次接触力的分解的高一学生而言,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较高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而言,让他们亲身体验,自己探究,自己总结,让他们用语言描述他的感觉和看到的现象,这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大部分学生知道,但表达不出来),这也是我这节课未处理好的事情,虽然在学校上过一两次,但由于是用高三的学生来练习(也没有进行探究性教学,过高估计了学生),而且在备课过程中只关注教学设计、上课内容和所用时间上,所以没有发现,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

而且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差,本节课用到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很吃力(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画分解图,不知道如何写关系式)。

实验器材的效果不明显(如尺子较细,钩砝放不住,学生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不能较快得出实验结果,耗时较多。

在这节公开课中,我个人可能也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发现学生不能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不能顺利地用平行四力形定则对力进行分解,不能利用三角形知识解出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后就显得有点着急,导致后面授课过程中可能语速过快,关注学生程度不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这也说明我在参加这种高级别的优质课比赛中还是较紧张,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和灵活处理的能力不够,经验不足)。还有就是在这节课中,给学生的实验器材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在选用器材探究实验时,不能一下子观察到实验现象,无法作出力的分解图形,导致时间的拖延。

课后反思与提升:

这节公开课给我的主要思考就是今后对于知识难度大,内容多,又要让学生自己体验的章节如何进行教学处理,如何安排知识环节,如何课前备好学生和备好教材,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课堂实际对授课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不一定要按教材的内容来完成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完成教学,能上多少则上多少,以学生学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原则,还要认真从学生的身边寻找效果显著的器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