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力的分解》一课的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一课的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一课的教学反思凯里三中物理组:吴蓉一、作用和地位:“力的分解”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也是高一物理的一个教学难点,又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本技能和重点。

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它也是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

同时还要知道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分解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

难点主要有: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力的分解的实际运用,以及力的分解的唯一性。

二、教学片断1、首先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利用了一个简单易做演示实验引入新课:用一个薄木板其两端架在两个粉笔盒上,中间悬空,然后在上面放一重物,让学生观察木板的弯曲程度,然后再用一斜向上的力拉该物体运动起来,再让学生观察木板的弯曲程度。

这个实验效果明显,学生能自己分析出:斜向上的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使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的作用效果;另外一个是使减轻了重物对木板的挤压,使得木板的弯曲程度减小的作用效果。

在这个探索的情景里,学生知道了分力的概念,并且有了知识的准备,同时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给整节课的学习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2、然后回顾了力的合成的内容,并再次强调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从而引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并利用多媒体动画进行了模拟,接着在师生的讨论中总结出,在不设限制条件下,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之后,近一步利用课后练习中的第一题分析力的分解只有惟一情况的两种情形。

3、在讲解力的分解方法中,为了强调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并让学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我用了一个自制教具:将细绳一端套在中指上,另一端与铅笔连接,笔尖端卡在手心处,在笔尾与细绳的连接处,挂一重物,(如图所示),让学生体会一下重物的重力向下拉产生的效果。

这个实验效果明显,之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出:重物的重力效果有两个作用效果:一是使绳子对手指有拉的作用效果;二是使铅笔对手掌掌心有压的作用效果。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讲课反思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讲课反思教案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讲课反思教案
这星期主要讲的是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分解》刚讲力的分解是给学生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比如一个人自己提一桶水和两个人去抬一桶水的效果都是把水提起来,那么这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和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两个力就是这一个里的分力,还有男生拉单杠,几个人抬东西和一个人扛东西。

我们三个人在星期一的备课组教研中七嘴八舌举了大量的例子,最后归结到力的分解上,在第一节的上课中也按照事先准备的自学稿来讲,学生听得津津有味,问他们学会没,留了一部分作业,结果第二天反馈过来的是都不会画图,及时画图后也不知道怎么做,怎么办?开始练习,每天给学生讲解一道受力分析的题目,留两道受力分析的题目,第二天上交检查,今天星期五,上课的时候,问学的怎么样了,终于大部分学生说有眉目了,看到题后知道从哪里分析从哪里下手了,看来在应试教育下,光教会还不行,还的动手去做,去认认真真的练才能出成效啊。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相关推荐力的分解教学反思《力的分解》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之一,与“力的合成”内容相辅相承,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也是对今后对矢量分析的基础。

一、课堂设计思路本次课堂设计,我的思路源于“新课改”的教育思想,将“情景设置”引入教学中,设计多个简单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象,辅以多媒体现代教育手段,增强师生间的课堂互动,让学生融入一个“情,景,理”的思考与钻研的过程,将以往的学生适应课堂的模式转化为课堂适应学生的模式,以期达到学而有趣,知识固化的目的。

二、课堂进行过程在上课之初,我先设置一个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效果明显,实验有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然后我们回顾了力的合成的内容,并再次强调了力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从而引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通过橡皮绳中间吊一个钩码,改变夹角,让学生总结出,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通过两个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实验一是体验绳子对手指有拉力的作用效果;实验二让学生信手拈来的书本放在手掌上体验重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亲身的体会理解力的分解。

在这个探索的情景里,学生有了知识的准备以及兴趣的激发,给整节课的学习氛围奠定了良好的基调。

而后,通过对滑梯和引桥的倾角分析,巩固刚才的力的分解知识。

至此,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力的分解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分析上课初进行的挑战大力士的实验的原理。

最后通过课本的“讨论与交流”进一步巩固平行四边形定则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

最后,对课堂进行小结。

课后作业的布置再次体现了关注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布置了一题探究题。

三、课堂实施效果本堂课完整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整堂课志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其在兴趣驱使下对物理规律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掌握新学知识。

本堂课的实施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学生由情景实验入手,表现了极大的学习兴趣,给整堂课奠定了良好的氛围基调。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和探究式教学模式,成功引导学生掌握了这一重要物理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置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层层推进演示实验,逐渐提高对学生的要求,从而锻炼了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反思中,我深刻体会到实验设计的重要性,不求“高、精、尖”,而是力求用常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设计目标,将实验现象用直观方式展示,更具实用性。同时,我也意识到教学模式需要从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重事实,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在未来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利用简单物品实现实验效果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物理学家发现力

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反思本文将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进行反思,探讨这种教学方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引言力的分解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通过将合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力相关的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种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二、优势与效果1.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力的分解教学以真实问题为背景,通过分析问题、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究如何将合力分解为分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实践,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2. 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力的分解教学是跨学科的,不仅涉及到物理学的概念和原理,还与数学、几何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力的分解教学,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物理世界的规律,还能够应用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的分解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三、不足与问题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一些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些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激励,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 教学资源与设备的限制:力的分解教学需要一定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资源支持。

然而,一些学校的实验条件有限,缺乏必要的设备和资源,限制了教学的开展。

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积极探索适应自身条件的力的分解教学方法,并寻找合适的替代实验和教学资源。

3. 教师的专业素养需不断提高:基于核心素养的力的分解教学需要教师具备相关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教师应熟悉力的分解的理论和实践,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和实践操作。

因此,继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是力的分解教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彭阳县第三中学庞进“力的分解”可以说是高中物理所遇到的第一个重点与难点,也是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第一个台阶,其丰富的教学内容正是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发展物理能力的有效载体,尤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承接力的合成,又为数学向量的运算打下一定的基础。

所以平行四边形定则依然是本节的重点。

通过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本人认为可从如下几点对其教学功效进行挖掘。

1、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在课堂上的再现。

此部分的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为:教师举例,学生想象,教师点拨。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实验:用拇指和中指顶住一端削尖的铅笔,笔的中部吊一小重物。

让学生感知力的作用效果,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的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2、渗透“等效替代”的思考方法。

力的分解是当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时,可以用几个力来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

这种等效替代的方法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这种思考方法。

3、加强作图训练,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作图法(或图象法)是许多物理问题解决的手段之一,且要求很高。

因此在力的分解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加强作图的训练,在此处不但能在习题中找到许多作图的素材,而且在新课的教学中也有许多相关的内容。

在作图中涉及到平行四边形、圆、垂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老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不但能训练学生的作图基本功,为今后的物理作图打下基础,而且能提高学生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数、物”知识的综合应用中提高了抽象思维的能力。

4、精选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习题往往涉及多种解法,通过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此外不少习题还涉及较深的数学问题,特别是一些极值问题与三角函数和几何知识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训练能有较地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5、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5.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

【学习重点】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

【学习难点】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课堂精讲】一、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 ,它们可以互相,并非 !!!2.遵循方法:。

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 ,那么与力 F 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 ,就表示力F的两个。

3.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力F可以有对分力。

思考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分解已知力?二、确定分力原则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有一个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重力G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重力?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思考: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2.斜面倾角变大, 分力如何变化?3.联系实际: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例2.拖拉机拉着耙,对耙斜向上的拉力F,F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拉力F?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方法小结:三、矢量相加的法则例3.一个人从A走到B,又从B走到C。

用作图法画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面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2. 和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又有,相加时遵从的物理量。

如:力、速度等(2)标量:只有,没有,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如:时间、质量、长度等例4.求各组共点力的合力课堂小结:【课堂自主检测】小球静止在斜面和挡板之间,请分解小球所受的重力?求斜面和挡板对物体的弹力?【课后作业】1.上交作业:课后题3个2.《三维设计》P45《力的分解》学情分析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3.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4.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

5.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

【学习重点】力的分解方法及矢量相加法则。

【学习难点】力分解时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课堂精讲】一、力的分解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 ,它们可以互相,并非 !!!2.遵循方法:。

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 ,那么与力 F 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 ,就表示力F的两个。

3.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力F可以有对分力。

思考问题: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分解已知力?二、确定分力原则例1: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上放有一个物体,该物体受到的重力G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重力?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思考:1.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求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摩擦力?2.斜面倾角变大, 分力如何变化?3.联系实际: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例2.拖拉机拉着耙,对耙斜向上的拉力F,F能对物体产生哪些效果?应当怎样分解拉力F?分力的大小各是多大?方法小结:三、矢量相加的法则例3.一个人从A走到B,又从B走到C。

用作图法画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人的位移是?1.三角形定则:把两个矢量从面求出合矢量的方法。

2. 和实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种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3.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又有,相加时遵从的物理量。

如:力、速度等(2)标量:只有,没有,求和时按照的物理量.如:时间、质量、长度等例4.求各组共点力的合力课堂小结:【课堂自主检测】小球静止在斜面和挡板之间,请分解小球所受的重力?求斜面和挡板对物体的弹力?【课后作业】1.上交作业:课后题3个2.《三维设计》P45《力的分解》学情分析如何学好《力的分解》知识,正确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于刚进入高一的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有一定困难的。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需要注意的地方本节课教学内容多,探究次数多,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时间,以免超时。此外,引导学生解释各种现象,若学生无法解释,应当做好引导,让学生习得分析的方法,明白怎么分解以及为什么分解,而不仅仅满足于知道力的分解这一概念。
/
/
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究当坡度变大,重力沿斜面方向分力的变化情况。
/
让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制造认知冲突
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在学习力的分解时,先复习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即为力的合成,如果已知合力求分力就是力的分解,水到渠成。
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同样从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入手,在熟悉的情境中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习得力的分解这一技能。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实验一】用200g的钩码拉动600g的矿泉水为什么小钩码能够拉动矿泉水?定滑轮不改变力的大小,让学生思考是否能够通过定滑轮用200g的钩码拉动600g的矿泉水。
回顾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力的合成以及平行四边形定则。
再根据力的分解与合成是逆运算的关系,得出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借助动画让学生理解若没有条件限制,一个力可以分解出无数对分力。A、强调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的关系。B、给出等效替代的例子或图片。
【活动二】分析随着角度θ变大(0~90°),F1、F2大小的变汽车?
郑和船队远航时,在遇到逆风时,船员们转动船帆,使船帆与风向成一定角度,便可逆风行驶。
思考
让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并尝试解释现象背后的原理。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
【活动一】让学生动手作图,体验力的分解。利用同屏技术将部分学生的典型答案投影到大屏幕,让学生交流评价。让学生体验提出问题、形成猜想、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并解释和交流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反思】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分解?解释为什么重力要沿着绳子延长线的方向进行分解?把重力分解成沿着绳子延长线的两个方向,利用力的分解,把三个力变成四个力,看似复杂了,但其实构造出两对平衡力,更方便分析问题。让学生明白为何如此分解,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让学生懂得在具体情境中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利用力的分解构造出两对平衡力,体现物理的简洁之美。

力的分解 教学反思

力的分解 教学反思

关于《力的分解》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在实际解决有的问题的时候需要将某个力进行分解,例如课本中的实例。

抽象为斜向上的拉力拉水平面上的物体,拉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在我的提示下部分学生能回答上来。

我们要研究物体水平方向的运动情况和竖直方向的受力情况,需要将该力进行分解。

接着给出力的分解的概念。

看出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

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可以有无数多的分解情况,从课本给出的三种分解情况可以总结出当合力一定时,两分力夹角越大,则两分力可能也会越大。

在某些情况我们往往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力,对研究问题更加方便。

例如课本当中的实例。

接着讲两道例题体会力的分解带来的解题的便利。

再通过两个实例感受实际生活当中遇到的问题,例如为何要修建引桥,为何上坡困难,下坡易。

这一节课中所讲的按作用效果来分解力,学生难以理解。

而按正交分解法来分解却很简单。

还涉及到学生会不会做平行四边形。

例如已知合力和分力所在方向如何去做平行四边形,从而找到两个分力。

本节课采用的是讲授法,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一直在探索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

如果以最终的学习成绩为教学目的。

我应该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研究。

做好归纳总结和巩固复习。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与反思河北景县中学宫炳胜(一)、教学过程一、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2、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的方向。

4、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5、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

6、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则,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实质是一样的。

二、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方法三、教学难点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四、实验器材电子台秤、木块、钩码、细线、长条状三合板、胶带纸、笔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设计[知识回顾]1、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与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力的合成。

例如:两个孩子拎水桶的力F1、F2和大人拎水桶的力F效果相同,F1、F2就是F的分力,而F是F1、F2的合力。

2、力的合成遵从什么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请学生板书,画出图形,并作说明)[新课引入]提出问题:我们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是否可以用合力来替代分力?合力与分力作用效果相同当然可以用合力替代分力,等效替代的思想就是我们研究力的合成的目的。

既然合力可以替代分力,那么分力能不能等效替代合力呢?显然是可以的。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常用几个分力等效替代合力,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新课教学]1、定义: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2、分解的法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

思考1:不加限制一个力分解有几组解?(有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解)在实际问题中不可能随意的进行力的分解,那又该如何处理呢?3、效果分解法通常是按照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的,先确定力的实际效果,从而确定分力的方向,再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确定分力的大小。

教学反思力的分解

教学反思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教学过程与反思——葛洲坝中学史自云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体现分与合的辩证关系,“分”与“合”相对立,是互逆的过程,或者说两者互为逆运算;“分”与“合”又高度统一,统一于相同的运算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和共同的物理思想——等效替代。

从教学内容分析,“力的分解”是初中与高中物理的第一个台阶,是高中物理一个典型的重点和难点,说其重要,是因为“力的分解”承接“力的合成”,为“共点力的合成”的教学做知识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说其难,是因为“力的分解”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同时诸多数学相关知识汇集于此,比如矢量运算、解三角形、三角函数等,这给本课的教学增添了些许难度,如何突破该难点?难点的突破口选在何处?这是本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统一于共同的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为本课难点的突破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围绕这一线索,本课的教学可从同学们熟知的力的合成入手,从力的合成逐步过度至力的分解;至于本课所涉及到的数学知识,可在本课学习之前对该部分内容做知识梳理。

一、教学设计思路1、课题引入在课题引入时,我首先创设了物理情景:两个同学能够轻易将一根绳子拉直,然后在绳子中间挂上一个物体,却发现绳子再也拉不直了。

这样的现象使学生急于想通过物理知识去解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在此,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

2、课题讲解在新课展开前,我首先设置三个问题,让学生回顾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合成的定义与法则,让学生加深理解“等效替代”这一重要思想和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下面探索如何分解力埋下伏笔。

然后我将引导学生思考: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可以用一个力等效替代几个力,那效果相同的前提下,能否用几个力等效替代一个力呢?通过类比的思想,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过程。

进一步提问,那么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呢?有这样的引导过程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想到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力的分解反思Microsoft Word 文档 (5)

力的分解反思Microsoft Word 文档 (5)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反思本节的内容是前面所学力的基础知识的平行四边形则的综合运用,而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等知识较难形象地掌握。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一个力进行效果分解。

通过相关的画图、启发和分析等过程,学生对本节的重点基本掌握,但对教材的知识细节今后应进一步加强。

二、教法反思本节课我采用了《目标导学式教学法》,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确立两个分力的方向?因此,本节教学的重点放在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为了使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具体形象,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1、情景创设:通过趣味游戏“拔河比赛”设置悬念:老师为什么可以把两个力气比较大的男同学同时拉过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结尾,请学生利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悬念,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目的。

2、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发现物理规律。

在实际生活中力按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2个小实验:(1)木块放在手上,让手逐渐倾斜,体验木块重力的作用效果;(2)铁球放在装有海绵的斜面上,观察铅球重力产生的作用效果;3、我自己在课堂中只起设置情景、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三、教学设计反思1、较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为了体现力的作用效果,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很容易感知力的作用效果,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指导者、服务者、参与者,引导学生找出力的作用效果,帮助学生完善力的分解步骤。

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力的分解这一知识目标。

3、教学环节自然具体,教学内容重点突出。

设计几个简单的实验使难点突破,体现了物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色。

四、教学效果反思从这节课来看,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这是今后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加强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分解》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力的分解》是面向高中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设计。

根据教材设计及预期教学目标,应用牛顿二定律,结合实验室中的设备,以及给学生的实验指导,让学生对力的分解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
(1)掌握力的分解原理;
(2)熟悉力场中力的分解;
(3)认识牛顿二定律;
(4)熟练掌握实验室中设备的使用。

三、实验实施
实验室准备:
(1)准备一个物体:
(2)准备一台力矩表:
(3)准备一台转动角度仪:
(4)准备一台拉力计:
(5)准备一支量筒:
实验步骤:
(1)将物体放置于板上,用拉力计测量物体经受的全部拉力;
(2)将力矩表安装在物体的拉力点处,测量物体受到的力矩大小;
(3)将转动角度仪安装于物体的拉力点处,测量物体的转动角
度;
(4)将量筒安装于物体旁,用水测量物体的重心距离;
(5)取样测量后,将实验数据记录下来。

四、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用牛顿二定律求出力的分解,得出结论。

五、结论及考察
(1)实验证明:当两条水平拉线相交时,物体便会经受一个力矩,这个力矩会将物体引向原点;
(2)实验表明:装置中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受到的力矩成正比;
(3)实验证实:当物体经受拉线施加的力时,物体会在重力场中改变位置,这反映出物体经受力的力学特性。

六、反思
(1)实验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力的分解;
(2)实验操作简单易行,能够让学生更加活跃的参与实验;
(3)实验操作中,学生可以体验到现实生活中力学作用更多的物象;
(4)实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物理学的复杂性及应用,从而更好的学习物理学。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力的分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教学方法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用具橡皮筋,长直尺,弹簧秤,钩码,铅笔,细线,重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学生活动】:趣味拔河【过渡引言】: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板书】力的分解新课教学:【设问】:(回顾、铺垫)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学生回答】: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导学生】而已知物体的合力求分力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力的分解。

【板书】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引导学生】那么,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学生思考并回答】: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板书】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过渡引言】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组平行四边形,即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如右图在实际问题中,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教师活动】: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但它并不能竖直下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的分解》教学反思
凯里三中物理组:谢江湖
备课总体思路:
力学部分是整个物理教学中的中心环节,也是学好物理知识的关键部分。

而本节《力的分解》在力学部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于刚刚升上高一的学生来说本节确实是一大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掌握这一重要章节,将是本节公开课的首要目的所在。

由于高一实行新课改,根据课改精神,本节课我尝试着采用了“指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层层创设情景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重事实。

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自己在课堂中只起设置情景、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备教材
引入新课:[互动游戏]让两名男同学上台拉着绳子的两端站在一边,让一名女生上台拉着绳子的中间用力拉两名男生,发现拉不动,然后教师指导让两名男生站在两端用力拉,再让小个子女同学在绳子中间用力一拉,两名男生都被拉动了。

一名女生能拉动两名男生,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吗?待我们认真学完本章的第二节——力的分解之后你们就可以自己揭开这个谜了。

这样引入新课,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用一根细线提钩码和用两根细线提钩码到同一高度。

教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教师总结:1、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如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
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分力。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

2、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所以力的分解
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3、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所以力的分解也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与力的合成比较引出力的分解的概念,培养学生说理的逻辑性)
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
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

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
学生思考:若给定一个力(大小、方向),将这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你能分解
得到几对分力?
教师总结:如果没有其他条件限制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所以无条件限制时力的分解不唯一。

教师设问:在具体情况中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呢?
二、备教法:启发、引导、亲身体验游戏
实验探究:通过图片展示拉箱子、儿童滑梯、叉腰下压肘部以及课本上的探究
实验的图片:要求学生3人一组利用桌面上的器材进行探究,并把结果填在学案
上。

实验探究结束之后,请得出结论的同学介绍一下他们分别体会到不同情况下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演示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作简单的实验进行验证。

1、用台秤演示斜向上拉钩码的拉力作用效果实验。

2、用台秤演示钩码在斜面上重力作用效果实验。

展示图片:学生解释引桥和盘山公路的原理。

3、自制教具演示课本的迷你实验。

教师提问:一个具体的力能随便分吗?应该怎样分?
学生总结:力按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练一练:(见学案)
正交分解法:学生观察刚才所作的几组力的分解图,总结分力间的夹角有何特点引入正交分解概念。

学生实验探究:在合力不变的情况下,分力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从而要求学生
解释课前的实验(四两拨千斤原理)。

力分解的应用:要求学生学会解释生活中一些有关力的分解应用实例。

展示图片:解释劈的工作原理。

解释结构精美的拱桥的原理。

练习(见学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取舍):
作业布置:课本89页 3
三、备学生
这一部分我没法备,因为是在其它学校上课,无法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及数学基础。

四、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从这节课来说,备课的宗旨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能够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物理规律,并能通过总结出的物理规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比如引桥、菜刀、拱桥等),而且课件制作美观,顺序合理。

在教学中,能够通过趣味游戏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能完成大部分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明显,能让学生通过得出的物理规律解释引桥原理,能让学生总结力分解的一般步骤,能在最后时间让学生完成在合力不变时,分力大小与分力夹角关系实验,让学生解释课前的引入实验,起到首尾呼应作用。

五、备课中考虑不周的地方:
按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备课,造成容量过大,完不成教学任务,而且备课环节差了一个主要的备学生环节,这节课由于不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总认为重点中学的学生基础好,就单凭自己的想法去备教材,备教法,结果事与愿违(在三中没有用高一的学生来试教,也没有让学生作过类似的实验探究),教学效果不顺畅。

而且在实验探究时,过多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没有把实验操作交待得更细一些、把要观察的现象交待更清楚一些,导致多数学生根本无法动手自行进行实验探究,还有由于时间关系,在没有教师一步步引导的情况下,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根本完不成学案。

如果是分组可能会更好一些,但学生的体验可能又不够,或者提前发学案要求学生先看书,再根据生活经验完成学案,在课堂上再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实验一个实验的完成效果可能就好多了。

六、实际授课中遇到的问题:
这节公开课我感觉很累、很紧,关键出在对学生的自己操作实验的掌控上,过度相信学生,导致后面的教学过程被打乱,其实这不怪学生,因为知识内容本身就很难,再加上对初次接触力的分解的高一学生而言,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较高的发展,而且对于学生而言,让他们亲身体验,自己探究,自己总结,让他们用语言描述他的感觉和看到的现象,这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大部分学生知道,但表达不出来),这也是我这节课未处理好的事情,虽然在学校上过一两次,但由于是用高三的学生来练习(也没有进行探究性教学,过高估计了学生),而且在备课过程中只关注教学设计、上课内容和所用时间上,所以没有发现,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么大的问题。

而且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差,本节课用到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很吃力(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画分解图,不知道如何写关系式)。

实验器材的效果不明显(如尺子较细,钩砝放不住,学生操作不规范等因素),导致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不能较快得出实验结果,耗时较多。

在这节公开课中,我个人可能也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发现学生不能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不能顺利地用平行四力形定则对力进行分解,不能利用三角形知识解出两个分力与合力的关系后就显得有点着急,导致后面授课过程中可能语速过快,关注学生程度不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这也说明我在参加这种高级别的优质课比赛中还是较紧张,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和灵活处理的能力不够,经验不足)。

还有就是在这节课中,给学生的实验器材效果不是很好,学生在选用器材探究实验时,不能一下子观察到实验现象,无法作出力的分解图形,导致时间的拖延。

课后反思与提升:
这节公开课给我的主要思考就是今后对于知识难度大,内容多,又要让学生自己体验的章节如何进行教学处理,如何安排知识环节,如何课前备好学生和备好教材,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课堂实际对授课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不一定要按教材的内容来完成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完成教学,能上多少则上多少,以学生学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原则,还要认真从学生的身边寻找效果显著的器材。

对于探究性实验,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利用好实验器材也是以后教学中我要思考的问题,再就是我对学生的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了解的还很不够,以为学生应该有这样的能力,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对于课堂出现的一些问题,如何灵活加以调控,是我欠缺的又一个地方,我认为只要不强求完成课本内容和课件设计内容,以一种能讲多少就讲多少的态度,就不会心慌,效果就好得多。

以上是我这次上课的一点心得体会,不足之处,请给予指导。

2010.1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