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
班杜拉 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即“我知道我说到就能做到”的感觉。
自我效能感越强,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就越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越自信、越有主动性。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目录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背景与发展…….……….…………………一、班杜拉的生平….………...…………..…………………………二、受米勒与多拉德(Miller & Dollard)的影响 (4)叁、社会学习理论的内涵……………..…………………………………一、人类行为的分析………..………………………………………(一)人类行为的起源…………………...………………….…(二)行为的决定因素…………………………………………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9)三、观察学习与模仿 (13)四、三元交互决定论 (1)五、自我效能论 (21)(一)何谓「自我效能」 (21)(二)自我效能与行为改变 (21)肆、班杜拉对其他理论的批评 (24)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 (24)二、对「特质理论」的批判 (24)三、对「极端行为主义」的批判 (25)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28)一、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原理 (28)二、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 (30)(一)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 (3)(二)复杂技能的教学设计 (31)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33)(一)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 (33)(二)自律行为养成的心理历程 (33)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及应用范畴 (36)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摘要 (36)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贡献 (37)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改变上的应用 (37)四、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37)柒、个人对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学习心得及感想 (39)捌、参考书目 (41)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教育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长久以来,心理学家对学习历程的改变,提出许多不同的解释和主张。
班杜拉及其社会学习理论(原创整理)
Albert Bandura: Biographical sketch)
对精神病理学的兴趣让班杜拉决定专攻心理学,三年后 (1949),他完成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并获得了心 理学的贝娄肯奖。
4、研究生时期
LOGO
1949年,班杜拉决定接受研究生教育,攻读临床心理学专 业。 选择大学的困惑 当时的心理学领域里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平分天下 班杜拉在1989年回忆说: “当时……我强烈的感觉到,临床心理学必须建立在可靠 的知识基础上,我们不应该使人屈服于某种心理治疗,等 若干年后再来看看有什么效果。相反,我们在广泛使用某 种治疗方法之前就应该对它进行检验。……” (《心理学经
1、童年时期
LOGO
班杜拉是家中最小的,他的出生为这个家庭平添了很多欢 乐、笑声和憧憬,他的五个姐姐都争相照看他,教他读书 识字,和他嬉戏。 班杜拉的家庭有着西欧血统,父母均是移民,父亲来着波 兰,母亲来自乌克兰,家庭以种植小麦为生。 家庭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They had no formal education but placed a high value o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For example, his father taught himself to read three languages, Polish, Russian, and German, and he also served as a member of the school board in the district where they lived.”( Pajares, F.
《发展心理学》班杜拉的自我调节自我效能原理知识点整理
一、自我调节理论1、解释自我调节的概念: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2、自我调节的过程就是投石问路的过程3、能坚持并富有激情地干一件事情的成因分析4、班杜拉和华生斯金纳所持的理论的区别5、讲解边际递减理论在奖励和惩罚中的弊端6、详解自我是源于环境,但不用环境完全决定的特点7、详细讲解自我调节三个过程: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8、拓展:精神分析的一些观点(1)什么是强迫性重复(2)有的人总是让自己过得很惨的两大原因(3)介绍处理亲密关系中强迫性重复的方法:交还父母法(4)有的人学东西很快,有的人学得很慢的成因(5)解决强迫性重复最有效的两个方法介绍9、详解自我奖惩的三个标准:模仿他人、标准内化、榜样作用10、超我形成的过程介绍11、心理规律:监护人在一个点上强迫,孩子就会在多个点上强迫12、皮亚杰道德判断阶段的复习13、正确理解什么叫移情14、教育启示:孩子无法适应社会的重要因素源于父母的素质不过关15、人生启示:你的人生每一步都是你的关键点16、克服畏难情绪的三种实用方法讲解二、自我效能原理1、班杜拉从来不把自己限定在某一种理论或流派框架之中2、自我效能概念发展过程讲解:最早期概念1977年提出3、讲解效能、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信念的概念4、自我效能的分类5、讲解自我生成能力的概念6、讲解自我生成能力的过程7、详细讲解自我效能形成的五大因素8、须知:(1)人的自我效能感,直接来自于自己过往的经验(2)一个人的经验是有局限性的,别把自己的消极经验当回事儿(3)自我效能感和自信之间的关系梳理9、任务难度、努力程度、外界援助多寡、成败经验、自我效能之间的规律10、制定计划需要注意的三个事项11、培养自我效能感的3个实用方法介绍12、提升自我效能感的4个实用方法介绍13、增强见多识广能力的2个最实用的方法介绍14、学习能力如何拓展。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到了自我效能这一概念,随后于1980年在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大会上发表的演说中更透彻地阐述他的自我效能原理,1986年他又出版了《思想行为的计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这一巨著,对自我效能机制进行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论述。
班杜拉在1977年时,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他认为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预期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他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
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
”即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越强,越倾向于做更大程度的努力。
班杜拉在1980年发表的《人类行为中的自我效能机制》演说中,指出效能的自我感知影响思维模式、行动和情绪激活。
80年代以后,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
这样一来,班杜拉提出了两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
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他认为自我效能信念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与替代的价值。
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
班杜拉强调指出,人类除了有替代性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使用符号的能力之外,自我生成的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人们通过自我生成的能力,就可以对技能进行权衡和判断,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加以评价与改变。
班杜拉与他的学生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的形成依赖于以下五种信息源的影响: 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情境条件。
班杜拉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班杜拉社会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有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理论以及自我效能理论。
他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此他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一、观察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
他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二、交互决定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详细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他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
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学习的遗传机制、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的对行为的预期、社会的预兆性线索等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三、自我调节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
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
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四、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
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班杜拉 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即“我知道我说到就能做到”的感觉。
自我效能感越强,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就越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越自信、越有主动性。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目录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背景与发展…….……….…………………一、班杜拉的生平….………...…………..…………………………二、受米勒与多拉德(Miller & Dollard)的影响 (4)叁、社会学习理论的内涵……………..…………………………………一、人类行为的分析………..………………………………………(一)人类行为的起源…………………...………………….…(二)行为的决定因素…………………………………………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9)三、观察学习与模仿 (13)四、三元交互决定论 (1)五、自我效能论 (21)(一)何谓「自我效能」 (21)(二)自我效能与行为改变 (21)肆、班杜拉对其他理论的批评 (24)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 (24)二、对「特质理论」的批判 (24)三、对「极端行为主义」的批判 (25)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28)一、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原理 (28)二、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 (30)(一)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 (3)(二)复杂技能的教学设计 (31)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33)(一)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 (33)(二)自律行为养成的心理历程 (33)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及应用范畴 (36)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摘要 (36)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贡献 (37)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改变上的应用 (37)四、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37)柒、个人对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学习心得及感想 (39)捌、参考书目 (41)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教育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长久以来,心理学家对学习历程的改变,提出许多不同的解释和主张。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导致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是他不一定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这一行为(效能预期)。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可以把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即“我知道我说到就能做到”的感觉。
自我效能感越强,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就越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越自信、越有主动性。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目录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背景与发展…….……….…………………一、班杜拉的生平….………...…………..…………………………二、受米勒与多拉德(Miller & Dollard)的影响 (4)叁、社会学习理论的内涵……………..…………………………………一、人类行为的分析………..………………………………………(一)人类行为的起源…………………...………………….…(二)行为的决定因素…………………………………………二、社会学习理论的实验研究 (9)三、观察学习与模仿 (13)四、三元交互决定论 (1)五、自我效能论 (21)(一)何谓「自我效能」 (21)(二)自我效能与行为改变 (21)肆、班杜拉对其他理论的批评 (24)一、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批判 (24)二、对「特质理论」的批判 (24)三、对「极端行为主义」的批判 (25)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28)一、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原理 (28)二、社会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 (30)(一)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 (3)(二)复杂技能的教学设计 (31)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 (33)(一)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 (33)(二)自律行为养成的心理历程 (33)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及应用范畴 (36)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摘要 (36)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的贡献 (37)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行为改变上的应用 (37)四、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37)柒、个人对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学习心得及感想 (39)捌、参考书目 (41)壹、社会学习理论的衍生教育是一种以学习为目的的活动,长久以来,心理学家对学习历程的改变,提出许多不同的解释和主张。
班杜拉的理论及其应用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跨学科研究与应用拓展
未来,班杜拉的理论有望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和研究,如神经科学、人
工智能等。这些领域的研究将有助于更深入地揭示观察学习的内在机制
和影响因素。
02
量化研究与实证支持积累
随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未来对班杜拉理论的量化研究将更加丰富
和精确。通过大样本、多方法的研究设计,可以进一步验证和拓展班杜
给予学生及时、准确、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 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
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实践
创设成功体验
通过降低任务难度、提供支持和 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
鼓励自我比较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进步和成长, 与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增强自
我效能感。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教授学习策略、提供学习资 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班杜拉的理论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企业可以组织员工观察优秀员工的良好工作行为,以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 学习和进步。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班杜拉的理论对于心理咨询实践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引导来访者观察他人的良 好行为,帮助来访者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班杜拉的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观察学习,学生可以模仿他人的良好 行为,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同时,教育者也应注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促进学生的观察学习。
在当今社会中推广和应用前景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班杜拉的理论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优秀者的行为,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同时,教育者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观察学习机会。
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
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Bandura's theory ofself-regulation)是由加拿大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89年提出的。
该理论主要探讨人们如何通过自我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且对于个体的自我控制和心理健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和解读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第一,自我调节的定义和内涵;第二,自我调节的过程;第三,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的应用和启示。
一、自我调节的定义和内涵自我调节是指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压力时,通过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等手段,实现对自己行为和情绪的有效调节和控制。
这种调节和控制不仅仅体现在个体行为的外在表现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个体内在心理状态的调节和控制上。
具体来说,自我调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反馈。
其中,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状态进行评价和比较,并且与自己的期望值进行比较;自我反馈是指个体对自己进行正向或者负向反馈,从而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状态。
二、自我调节的过程班杜拉自我调节作用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调节过程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阶段来实现: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和结果评价阶段。
首先是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状态进行自我观察和记录,并且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目标的设置需要符合具体、可行和有挑战性的特征,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动力。
接下来是执行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运用各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状态。
这些方法包括心理准备、情感调节、认知调节等。
个体需要不断探索试错,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节方法,并且逐步加强自己的控制效果。
最后是结果评价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情感状态进行反思和评价,同时进行正向或者负向的自我反馈。
个体的评价依据主要包括自我效能、自我满意度和自我价值等指标。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一、概述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与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与效能预期。
结果预期就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
而效能预期就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就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漫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决定了个体人生的轨迹,而且也决定了个体思维、情感、行动及其动机的模式,它还决定了个体在面临危机、失败、压力等否定性情境刺激时的身心反应方式,从而决定著个体在人生事业上的成败与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与否。
在社会学习理论瞧来,个体的人生幸福与事业成功,不就是环境的偏爱,而就是个体的自我创造。
二、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结果预期在这里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某项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的预估;而效能预期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获得成功所具的信心。
这两种预期之所以必须加以区分,就是因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项行为必然会产生某种结果,但怀疑自己就是否有能力去表现这项行为。
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她的努力程度与情绪体验。
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就是积极的。
例如一个跳高运动员,在一次跳跃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的判断就是「效能预期」,而她对这一成绩能否为她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我满足等的预期就是「结果预期」。
三、自我效能的功能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就是调节与控制行为,并通过行为调控影响行为结果。
1、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与行为坚持性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倾向于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恰恰相反。
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预测到的成功可能性越大,她就越会努力尝试去从事这些方面的活动,新行为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反之,就会逃避那些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行为的坚持性也就越差。
自我功效理论
自我功效论班杜拉(Bandura,1977)的自我功效论是另一种动机的认知理论。
他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等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中期待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强化的效果存在于期待奖赏或惩罚之中,是一种期待强化。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关于强化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强化的看法不同。
他认为,在学习中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
而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
因此,他认为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这种观点是不确切的,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
班杜拉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
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或强化)。
如相信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就会取得好的成绩。
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一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
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和完成某一项活动,属于高自我效能感,否则就是低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决定个体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
关键概念: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自我效能信念: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
他认为自我效能信念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与替代的价值。
(1)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期望值高、显示成绩、遇事理智处理、乐于迎接应急情况的挑战、能够控制自暴自弃的想法——需要时能发挥智慧和技能。
(2)自我效能低的人:畏缩不前、显示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束手无策、易受惧怕、恐慌和羞涩的干扰——当需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无以发挥。
班杜拉社会认知观的自我调节理论研究及展望
班杜拉社会认知观的自我调节理论研究及展望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班杜拉社会认知观的自我调节理论,包括其核心理念、发展脉络、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展望。
班杜拉作为社会认知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其自我调节理论在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领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班杜拉自我调节理论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其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探讨该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本文将详细介绍班杜拉自我调节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包括自我调节的定义、特点、过程及其与社会认知理论的关系。
通过梳理班杜拉自我调节理论的发展历程,本文将分析该理论在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变化,以及其对后续研究的影响。
接着,本文将重点探讨班杜拉自我调节理论在教育、心理治疗、职业发展等领域的应用实践,分析其在这些领域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展望班杜拉自我调节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其可能的研究方向、应用领域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班杜拉社会认知观的自我调节理论的基本内容、发展历程和应用实践,同时也可以对该理论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展望。
本文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班杜拉自我调节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二、班杜拉社会认知观概述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了人的认知过程、行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通过直接的经验获得,更多的是通过观察他人(即模仿学习)和自我调节的过程来实现。
他主张人的认知过程具有主动性,能够指导和调节人的行为,使之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观中,自我调节理论是一个核心部分。
自我调节指的是个体根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主动的调整和控制。
这种调节过程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反应三个主要阶段。
个体通过自我观察来评估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目标和价值观;根据评估结果,个体进行自我评价,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个体根据自我评价的结果,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自我效能感源于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沦。
它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持的信心和期望,或者是对自己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所具备的潜能认识。
班杜拉认为:人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的期待。
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对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问题的提出:以往关于学习策略教学的研究认为,教师除了使学生获得学习策略外,还应让学生懂得为什么、何时何地运用某策略及其不足之处。
由此提出了盲目训练法、感受训练法、感受自控法等(A.Brown,1983)旨在对学生进行元认知训练的方法。
但研究进一步发现,学生可能知道何时何地使用何策略,但如果他不愿使用这些策略,就好比一个人家中有许多书而不去看一样。
于是提出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是他们感受策略的有效性,并要教给学生积极主动激励自己学习动机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能自觉、自动灵活地进行学习的调节和控制———学习策略教学的目的。
其中也有提到“要树立学习策略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学习策略”,但学习与运用毕竟是两回事,而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习策略的有效运用。
国外的一些研究认为,学习策略教学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是学习策略的教学技术不够完善。
因此提出了进行元认知学习调节与控制的明晰教学的四种教学技术:(1)自我管理教学,仅让学生自己运用具体的学习方法。
(2)规划教学,明晰地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具体方法并示范。
(3)规则与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教学。
(4)控制与监视教学:告知如何使用学习方法,何时、如何检查学习策略的使用,还应增加明晰的教学反馈及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以使学生了解学习策略的效用、保证策略使用的自动化。
以上关于学习策略教学的研究旨在解决的问题都是:学生即使学会了某些学习策略,但仍依赖过去形成的学习习惯和策略,或不知如何根据具体的学习情境灵活选用合适的策略。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让学生感受策略的有效性,懂得如何灵活运用。
关于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评述
关于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评述摘要:班杜拉(A.Bandura)于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全面反映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其中强调了观察学习及其过程和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两个方面。
他是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理论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观察学习在人类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本述评的目的在于总结并分析班杜拉发展心理学理论。
关键词: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自我调节1、观察学习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属于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范畴。
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基本的概念是观察学习,不同于华生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或者说是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即为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可以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表现为一定的过程,注意过程是对榜样的知觉过程,保持过程是示范信息储存的过程,运动复现过程是记忆向行为转变的过程,还有动机过程是观察到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认为强化可以是代替强化,即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会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相反,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失败或者是受到惩罚的行为结果,则会消弱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强化还可以是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依存于自我评价的标准,自我评价的标准是儿童根据自己的行为是否比得上他人,用自我肯定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而确立的。
儿童的自我评价的标准和能力是根据是否达到成人为其提供的标准期望而形成的。
儿童在这样的自我调整的作用下形成观念、能力和人格,改变自己的行为。
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班杜拉特别重视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他研究了攻击性、性别化、自我强化和亲社会行为等社会化目标。
1、攻击性在班杜拉的观点中,如果是像击球或是其他健康积极地运动,父母长辈应该对儿童进行鼓励,而对待像是欺凌弱小等一些不被社会规则允许的攻击性行为,则应该进行处罚,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儿童注意到什么时候攻击性应被强化,那些需要强化的攻击性就会被模仿。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认识不同。
传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而班杜拉认为,人除了直接学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可以通过观察去进行间接学习。
人的社会行为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基本信息
班杜拉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既可以看出行为主义的影子,又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他坚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强调研究人类的行为,强调客观化的研究原则,强调学习中强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探索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强调自我因素对行为的中介调节作用。
他主张行为和认知的结合;主张必须以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的交互
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认识不同。
传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而班杜拉认为人除了直接学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可以通过观察去进行间接学习。
人的社会行为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亦称之为“替代学习”。
用班杜拉的话来说“一个替代学习事件可以这样来定义,既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
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的作用
1、影响人对行为的选择
2、影响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
3、影响人的情绪状态。
自我调节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影响,可以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
他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
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各种冲突影响时,人们表现出强有力的自我导向。
由于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
”一.自我调节的三元界定及系统结构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体、行为、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系统。
该系统具有循环性,因为当前的操作主要运用来自先前操作的反馈进行调控。
这样的调控是必要的,因为个体、行为和环境因素在个体学习和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有必要运用三个自我定向的反馈环加以观察或监控。
行为的自我调节指自我观察和运用有关策略调控操作的过程;环境的自我调节指观察和调控环境的条件或结果;内隐的自我调节指监控和调整认知与情感状态。
个体对这三种自我控制的自我监控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直接影响他们的策略调控的效果与自我信念的性质。
与封闭环观点不同的是这三个反馈环是开放的。
封闭环观点把自我调节限定为反应性地对照一个固定的标准,来减少操作上的不足;开放环观点包括提高目标和寻找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来主动地增加操作上的不足。
二.自我调节的过程自我调节过程及其伴随的信念可分为三个循环的阶段:预测、操作或意志控制和自我反省。
预测指行为操作之前的准备与确定行动阶段的过程;操作或意志控制指发生在行为操作期间并影响注意和行为表现的过程;自我反省指发生在行为操作之后并影响个体对该行为操作经验反应的过程,它反过来又影响对后继行为的预测。
这样便完成了一个自我调节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概述班杜拉(Bandura)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杰出代表,是举世公认的“社会学习理论巨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又一贡献,在于他丰富和发展了自我调节概念,并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建立了相应理论。
自我调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自我调节,指人们给自已制定行为标准,用自己能够控制向奖赏或惩罚来加强、维护或改变自己行为的过程。
狭义的自我调节,实际上指自我强化,即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用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为了证实自己的理论设想,班杜拉和他的同事做了一系列自我调节的实验。
班杜拉和克波(Kapers)做了一个“自我奖励标准”的实验:榜样从事某一活动时采用较高或较低的自我奖励标准。
采用较高的自我奖励标准者,只有在达到或超过自己满意的成绩时,才大声地称赞自己,给自己物质奖励。
在没有达到自己提出的标准时,他们则不让自己随意拿取奖励,反而进行自我批评。
采用较低的自我评价标准者,在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标准时,大声地称赞自己,给自己物质奖励。
让儿童观察上述两种榜样的行为,并在观察之后单独做其中一种行为,同时记录他们给自己奖赏或惩罚的行为水平。
结果发观,儿童倾向于采用被示范了的评价标准,并根据那个标准判断他们自己的行为和给予自己强化。
看到榜样采用高标准的儿童,只是在他们取得好成绩时才给自己奖赏,而看到榜样采用低标准的儿童,则在低水平的时候就给自己强化。
这个实验说明,通过榜样的示范,可以建立起儿童相应的行为,同时也说明,儿童的行为是受他们已经形成的自我奖励标准调节的,这种自我调节,决定着他们自我奖赏的水平。
班杜拉还做了一个实验。
他把儿童分为四组。
让儿童做手工劳动,做的越多,则得分越多,第一组为自我强化组,这一组儿童自己选择行为的标准,在达到标准时,则给自己一种可换来奖品的奖励。
第二组为外来强化组。
这组的儿童在其它地方与自我奖赏的儿童是一致的,但他们的标准是由别人设立的。
他们达到那一种水平所得的奖赏也是由别人给与的。
另外两组儿童也做同一课题,不过,一组得到奖赏但没有标准,另一组则没有奖赏。
各组儿童分别进行,直到他们不想继续干为止。
实验结果表明,受到自我强化和他人强化的两组儿童所完成的课题量,是无标准奖赏和无奖励两组儿童的两倍。
这揭示了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原理,强化对人的行为调节有重要影响,但强化不仅仅是外在的,也有内部的。
内部强化就是自我强化。
即自我调节。
人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加强,维持或中止自己的行为。
编辑本段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过程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包括三个基本亚过程。
即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
1、自我观察指人们根据不同的活动中存在的不同衡量标准,对行为表现进行观察的过程。
行为可能在广泛的范围内发生变化,例如质量、速度、创造性、重要性、变异性和伦理性等。
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观察也会有不同侧重点。
人们有选择地注意他们行为的某些方面,而忽视另一些方面。
如在田径场上,人们注意的是他们的工作质量、数量或创造性等。
班杜拉认为,自我观察至少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提供必要的信息以确定符合现实的行为标准和评价正在进行变化的行为;二是通过对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的加倍注意,促进自我指导的发展。
影响自我观察的因素有以下五种:第一,时间上的近似性。
及时的自我观察可以提供大量的信息因此,当行为正在进行时,这是通过自我观察,进行自我评价以影响行为的最好机会。
周期性的自我观察,因为它提供的只是部分的信息,所以同对一个人的行为进行持续的注意相比,仅能产生微弱效果的自我调节。
第二,反馈信息。
如果一个人不清楚他是怎样行动时,评价性的自我反应不能被唤醒。
当行为进步的证据明显时,自我观察便可加强行为反应。
当行为进步的标志在某种程度上含糊时,自我观察几乎没有效果。
当行为进步并不特别显著或行为时常发生变化时,除非得到特别重视,否则对他们的较好注意并不具有较大的益处。
第三,动机水平。
那些渴望改变他们正在观察的行为的人们,更易于为自己树立目标,将注意集中于他们取得的进步并进行自我评价,低的动机几乎使人们不能观察。
有动机的个体比没有动机的个体更可能提高自我观察的行为。
第四,行为的价值。
行为的价值也影响自我观察。
一些研究显示,同样的行为若被随意地指定为一个积极的、消极的和中性的价值,然后监控被试者的行为表现,结果是,自我观察产生了有关行为期望的不同的模式:有价值行为增加了,无价值行为减少了,中性价值的行为没有变化。
第五,观察到的成功和失败。
行为变化程度部分地依赖于成功和失败能否观察到,观察到的成功,能提高需求的行为;观察到的失败,则不能引起起行为的任何变化,甚至会降低行为我现成绩。
自我观察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录过程,它时常受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的影响。
自我观察与自我调节的其它过程是不可分离的。
2、自我判断指人们为自己的行为确立某个目标,以此来判断自己的行为与标准间差距并引起肯定的或否定的自我评价的过程。
自我判断的核心是自我标准的建立对大多数和行为来讲,评价其行为的适应性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跑一英里所需要的时间,做某一课题所得到的分数,这些内客并不能传递有关自我评价的充分信息。
当评价行为的适应性相对地受到限制时,评价是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进行的,一个想得到较前名次的学生,考试中得到ll5分,如果他不知道别人的成绩,就不能进行肯定的或否定的自我评价。
班杜拉认为,自己要想评价由社会标准衡量的行为,至少需要相对地比较来自三个方面的信息:绝对的行为操作标准、个人标准和社会参照标准。
参考的标准因课题不同会有不同的形式。
在某些常规活动中,基于代表集团利益的一般标准被用于决定个人的相对价值,然而,最为常见的则是人们与在同一环境中的特定的同伴的比较。
因此,对同伴的判断实质上受制于比较他人的能力水平的影响。
与能力较低的人进行比较提高自我评价,为更有能力的人比较则会降低自我评价。
社会学习训练不是让人们把自己与他人比较,而是让人们参考自己的能力和标准去判断自己。
但是,在竞争的社会里,某人的成功意味着他人的失败,因此,社会的比较也必然要反映到自我评价中来。
在以集团主义的伦理为基础的社会里,自我评价主要在个人为了共同的目标所做出的相对贡献和集团的成绩水平的基础上进行。
自己以前的行为一直用作现在行为的参考标准。
过去的行为主要通过影响判断标准来决定自我评价。
某一行为的标准达到后,它不再具有挑战性,人们将寻找新的自我满足。
人们在成功之后倾向于提高行为标准,而在遭到连续失败时则倾向于把行为标准降到更现实的水平。
班杜拉认为活动的价值和人如何归因也是影响自我判断的因素。
人们并不关心那些对他们几乎没有意义的活动。
对没有价值的活动他们从不付出努力。
自我评价造成个人结果的只是那些影响个人幸福和自尊的领域。
在行为归因过程中,人们在把成功归结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时,他们为成绩而自豪。
但他们把成功归结为外部因素时,就不会为此感到多大满足。
人们对自己负有责任的不适当行为感到自责。
但是,若是由于不可控制的环境,或由于自己不具备那种能力,所适成不适当行为时,人们不会感烈自卑。
3、自我反应指个人评价自我行为后产生的自我满足、自豪、自怨和自我批评等内心体验。
自我反应是个人满足兴趣和自尊的发展的重要和持久的基础。
完全符合行为标准的工作会形成个人有效感,增强对活动的兴趣并引起自我满足。
没有活动标准和对活动不进行评价,人们会没有积极性,感到无聊和仅仅满足于一时的外部刺激。
过于严格的自我评价也会成为个人不断烦恼的原因,引起一些精神病理症状,造成各种异常行为,甚至导致自残。
班杜拉认为,行为标准的建立既可以通过教诲,也可以通过示范。
人们在观察他人如何评价自己行为的基础上,部分地学会了如何评价自己的行为。
成人提供了有价值的行为标准。
他们在孩子达到和超过标准时总是很高兴,而在孩子的行为达不到标准水平时,则表现得很失望。
其结果是,儿童变得能够以自我认可和自我批判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的行为。
从大量的示范影响中选择哪种自我评价标准,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榜样与观察者的能力是否一致就是因素之一。
一般来讲,人们更喜欢选择与自己能力相仿的榜样作准。
当自我满足以高成就为条件时,要想达到能给予奖赏的行为水平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因此,人们不愿意设立太高的标准这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如此,高标准仍被广泛地采用着,这是因为人们在追求高标准时会受到社会的称赞和夸奖,而自我满足于无足轻重的行为则会受到责备。
看到他人因追求高尚的行为受到公众的称赞,这促使观察者也效仿。
社会环境中有很多互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的示范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儿童往往选择同龄伙伴的标准,因为成人的标准相对地高些,选择成人标准的儿童由于看到自己的成绩总是低于标准而经常感到失望。
如果不同的标准或同一榜样在不同的场合所表现的自我标准不一致,那么学习榜样的过程会发生混乱。
因为观察者必须处理矛盾的信息,最终形成一个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
最容易产生矛盾的是观察者知道自己所期望的榜样与他人坚持的标准不同。
班杜拉认为,最严格的行为标准的建立需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要观察到成人榜样由于坚持高标准而受到社会称赞。
其次,儿童们没有接受与之相矛盾的同龄榜样的标准。
第三,儿童没有受到成人榜样的很不严格的要求。
他指出:由于使用的标准不同,使某一个人满足的成绩会使另外一个人不满足。
评价标准因活动而异,不同领域的行为易于形成不同的自我评价。
一个人的自我概念甚至会因同一活动领域的不同侧面而有所不同。
因此,某一特殊领域中自有评价的测量比综合的测量更有意义。
班拉拉认为自我调节系统存在的原因有四点:第一,社会的影响。
人们若不坚持自我的标准并为之努力,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负面浸染”。
第二,对现实情景的预测。
人们估计到,如果自己不努力达到目标,会得到什么境遇。
第三,个人的得益。
一个人可能从自我对不良行为的改变中得到实际的好处。
第四,示范者的影响。
看到他人的成功,会直接影响个人自律的动机和方法。
编辑本段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评价班杜拉自我调节概念是从自我强化概念衍生出来的。
班社拉的自我调节理论强调入的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它使人的行为变得富有生动性和选择性,反映了人的认知和情感对行为的多种影响。
自我调节理论的形成,把社会学习理论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班杜拉及其学习理论的最重要的转折点。
班杜拉及其社会学习理论不赞成行为决定于外在奖罚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如果那样,人们会象风向标一样,连续不断地改变方向;批评行为主义因忽视人类自我控制的能力,而否定了人类可用自己的感觉、思维控制自己,并因而塑造了一个残缺不全的人的形象;主张人类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能够通过他们自己生成的结果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一些控制。
这些观点是值得肯定的。
班杜拉的自我调节理论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