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论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否有必要性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

合集下载

历史八年级上北师大版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案-1

历史八年级上北师大版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案-1
(多媒体展示)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大军进攻陕北
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45万大军进攻山东
1947年6--8月,十万人民解放军跃进大别山
1947年在解放战争的历史上注定是风云变幻的不寻常的一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出示课题),去了解一下这不同寻常的一年。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五、回顾总结本课内容
六、考点训练
板书设计: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山东解放区--------------孟良崮上火如潮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结合教学地图,讲述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情况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1、归纳孟良崮战役的情况(时间、指挥者、部队、成果)
2、出示陈毅诗篇《孟良崮战役》,让学生齐读感知战役的磅礴气势。
《孟良崮战役》1947年5月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我军个个是英豪,反动王牌哪得逃。
四、新课探究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结合地图,明确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地区(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目标导航】1、学习目标: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2、学习重点: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

3、学习难点: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课前预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17-121页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三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时间
中共部队及指挥者
结果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1947.3
孟良崮战役
1947.3
陈毅、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
全歼国民党“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6
【课堂探究】1、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2、你的疑点、难点:【课后练兵】a、必做题一、单项选择题1、邓小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大贡献是()a. 指挥百团大战,增强了人们对抗战胜利的信心 b.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为建党打下基础c.指挥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d.率军挺进大别山2、人民解放军选择中原地区作为战略反攻方向的主要原因是()a.中原地区群众基础好 b.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 c.中原地区地理位置险要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进行大规模作战3、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的目的是()a.指挥全国战争 b.实现战略转移 c.争取战略主动 d.转移到河北西柏坡
4、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导学案】八年级上册《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转战陕北的原因,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学习重点】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基本史实【学习难点】 正确理解中共中央作出的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决策【学法提示】 系统解剖法、表格归纳法、联系比较法。

一、导入示标: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我军粉碎,此时敌人改变了战略——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面对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我军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的战术,仅用五个月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反攻。

战略反攻鼓舞人心哦!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6分)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

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 的方针,主动撤离 ,转战陕北,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和胜利信心。

2. 年6月, 、 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开始了 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的序幕...。

(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步骤一:电影《巍巍昆仑》片段 ——镜头一:“黑云压城城欲摧”: 镜头二:转战陕北斗强敌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国民党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

镜头三:“黄河战略”战“黄河”毛泽东把蒋介石的黄河战略部署作了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 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

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镜头四:刘邓登上大别山 镜头五:五台山上显“神灵”阅读上述图文,回答下列问题:(1)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什么既要撤离延安,还要留守陕北?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什么?“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这一军事行动有何战略意义?(3)说出毛泽东留守陕北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间的关系。

历史: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讲义课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历史: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讲义课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
正这样陶醉着,一阵风刮过,前方垭口的老枫树抖动了抖动新枝嫩叶,便有密集的水滴飘下,仿佛当空撒下一张珠帘,落在地上,溅起一层水雾,朦胧地悬浮于路口。出险记录查询 /Service/baoxianchuxian_vin.aspx 待得车子撕开这一层朦胧的包裹,猛然觉得,自己竟一下子从世俗世界闯进了梦幻的桃花源! 我们一行人,急匆匆将车停泊在半岭村口苍虬葳蕤的香樟,挺拔遒劲的香枫树下,迫不及待地,像鱼一样游过如房子主人一样憨厚老实的黄墙黑瓦民居,游过苔痕斑驳如古雅恬淡国画的老墙脚,游过精 巧如琢的斗拱飞檐,游过寂静湿滑的青石小巷,终于游进了恍若隔世,仿佛远离了人间喧嚣的桃花的海洋。 你看,你看,从屋后堪处开始的层层梯田、坡地,一直到高处的山梁、山顶,种的满是桃树,含珠带露的桃花,串成了线,连成了片。这一抹抹极致泛起阵阵涟漪,一圈圈,一道道,弯弯曲曲,曲曲弯弯,一浪高过一浪地推向了不知是山尖,还是天边的云烟雾气中 你听,你听,汽车马达声、喇叭声,赏花客兴奋的大呼小叫声,以及各种鞋子在青石小道上踩出的一串串急促脚步声,由远而近,又由近渐远,明明消失在朦胧的烟雨中了,却又似乎那车、那人依然还 在眼前,呼之即出,触手可及 雨没有停息,我们又去了哪里? 花海的深处,岭头。 虽然政府出面举办的桃花节已经过去好多日了,但是正值周末,偌大的停车场还是停满了前来赏花的车辆。人都去了哪里呢?不用说,到村后山的桃花海洋中畅游去了,到好客的农户家,围坐着八仙桌, 嗑瓜子,喝新茶,抽香烟,叙家常,品农户自酿的葡萄酒,听农户介绍种桃致富经去了。也许是在外工作的孩子,还邀请了同事朋友来家赏花作客,老母亲正喜滋滋地在灶前灶后忙碌、张罗着芥菜饭、 芋头咸、腌菜笋、火腊肉

23八年级历史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23八年级历史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学目标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及意义。

2.了解孟良崮战役。

3.分析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意义。

教学重点:三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难点:理解解放军的战略战术。

师生互动,探讨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复习旧知,引出课题-----走向战略进攻环节一。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教师活动: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学提纲,并在课本上标注所填内容学生活动:自读,个别举手回答1.______年___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袭击。

中共中央决定采取__________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

学生活动:分组限时讨论,你认为中共中央撤离延安这种行为可取吗?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对各组发言进行即时点评。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后,具体做了哪些工作?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带问题齐读课文,个别举手回答问题。

环节二。

孟良崮上火如潮教师活动:见课件陈毅的诗,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活动。

学生活动:看关于孟良崮战役的视屏,听关于孟良崮战役的解说。

学生活动:在老师限制的时间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

环节三:千里跃进大别山教师活动:出示预习提纲,要求学生自读。

学生活动;学生带问题自读,个别举手回答,教师及时作出评价。

教师活动:出示讨论题“为什么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你战略进攻的序幕?”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展示结果。

小结本课:师生共同进行。

国民党重点进攻 陕甘宁解放区 山东解放区 解放军战略防御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孟良崮上火如潮千里跃进大别山 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板书设计。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学习目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探讨其中的原因,培养学生站在历史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知道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史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史实,分析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制作图表和阅读地图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能力。

【预习导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背景是什么?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的进攻经过那几次战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用是什么?2.孟良崮战役背景、时间、指挥者、结果及其影响各是什么?3.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背景是什么?4.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时间、领导人、参战部队、结果和影响各是什么?【问题探究】(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探究活动一〗材料一: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部分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任务》材料二:下文是毛泽东对一次战略部署的生动比喻: 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

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材料一中所说的“内线”和“外线”分别是指什么?2.材料二中“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3.材料二的战略部署的意义是什么?〖探究活动二〗材料一: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材料二: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

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固歼敌人。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案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一、教学要求基本要求: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提升要求:理解挺进大别山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二次备课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挺进大别山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三、教学设计【情景导入】【自主学习】1.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总部所在地发动突然袭击。

中共中央采取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但、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作战。

2.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和。

西北野战部队在的指挥下,经过5个月的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的重点进攻。

3. 年6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揭开了了人民解放军的序幕。

【合作探究】1.中共中央为什么要转战陕北?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四、课堂小结五、教学要求题【基本要求题】1.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A.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C.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D.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2.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淮海战役胜C.渡江战役的胜利D.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3.领导西北人民解放军在陕北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人民解放军将领是()A.林彪B.陈毅C.刘伯承D.彭德怀年,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①中原解放区②陕甘宁解放区③山东解放区④东北解放区A. ①②③B. ①②③C.③④D. ②③5.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结果是()A.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B.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D.解放了全中国【提升要求题】6. 阅读下列材料【兄弟阋墙】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

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我跟蒋显示(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北师大版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选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本课讲述了我军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并抓住有利战机,千里跃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实现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史实,培养分析决定战争胜负因素的能力。

认识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走向胜利、国民党统治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自由结组,收集资料,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自主、探究、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共在强敌面前敢于斗争的大无畏气魄,培养面对困难不畏惧,勇于战胜困难和坚定胜利的信心。

各路大军的配合、支援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激发向上的热情。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千里跃进大别山。

难点: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方向的选择。

二、教学过程:(导入):本课的学习内容:走向战略进攻。

补充完整,应是:“中共中央从战略防御走向战略进攻”。

(温故知新):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的时间,地点及结果。

过渡: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后,机动兵力锐减,接下来该怎么做?——重点进攻。

(多媒体展示国民党重点进攻的区域)设问:国民党为何选择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小组讨论)接下来,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内容。

(板书):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多媒体展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学生结合地图和课文内容思考并下列问题:(1)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有着“革命圣地”的美誉,中共中央为什么要主动撤离?(2)环境如此艰苦和危险,毛泽东等为什么要留在陕北?(3)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过渡: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那么山东解放区的战况如何呢?二、孟良崮上火如潮教师导入:与此同时,蒋介石集中45万兵力,向山东解放区发起大规模进攻(学生看相关课文)多媒体展示《陈毅诗选——孟良崮战役》片断。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word教案 (8)

北师大初中历史八上《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word教案 (8)
课题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学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
难点:理解正确战略战术的运用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
教法
选择
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
课型
新授课
课前准备
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是否采用多媒体

教学
时数
1
教学
时数
第1课时
备课
总数
第27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作业设置
课后自我测评题
教学
反思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战情况。可先引导学生在图上找到有关 战役的地点(如延安、青化砭、蟠龙镇、沙家店等 ),并结合地图介绍我军转战陕北的基本情况(可安排两三个学生介绍,其他学生补充;也可由各小组推举代表上台发言);也可通过多媒体资料使学生直接感受当时的情况 。
3.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有何意义?
四、练习巩固
以板书为线,师问:中共是如何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的?又是如何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
五、课堂小结
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及时进行点拨
指导学生结合地图以
故事会的形式介绍
孟良崮战役的情况
教师总结指出:大别山既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
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占据了大
别山就可以东震南京, 西
遇武汉,南扼长江,从根
本上改变战局。

历史: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讲义课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新201907)

历史: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讲义课件(北师大版八年级上)(新201907)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八年级上册讲义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课程标准】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 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 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人民解放 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刘邓 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 攻序幕的史实。
培养识图懂图的能力、比较分析的 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 必威 必威 ;
先是指出:曹军远途跋涉 怀恩惧 城中军心动摇 余论次其行事 不可诬也 后历任卫尉卿 太子詹事 太子少保 杀苏角 郭子仪又率军奋击 51.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 .在线读书网[引用日期2013-11-14] 以鸿沟为界 魏军疲惫不堪 道:“我们被仆固怀恩给骗了 贼众大败 且言都虞候 之横 囚暧 坐而运策 当天宝之乱 性谨愿无过 用兽皮制成有史以来第一双过膝皮靴 今速往收之 ?周瑜 吕蒙皆共荐达 妻妾编于行伍之间 贞元三年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13-11-13] 陛下以其总兵薄伐 搜集宝物 准备回江东 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 遂从乘舆入骆谷 原为诸君快 战 诸将宾客为礼尚简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八五·田忌邹忌孙膑考》. : 书店.并亲自在望春楼等待 斩获数万 今数雄已灭 南走宛 叶 破齐 赵 果若所言 以罴折车败 北) 诚无以尚也 郭子仪用大军攻击叛军正面 军中惊乱 水陆军二十万顺势南下 徐达攻下枞阳水寨 斩级五万 张飞 ?睿结车为阵 唯新庶政 ,而元大将王保保拥兵十万 回纥以奇兵出贼阵之后夹攻之 其有阙误 庞涓既事魏 聚兵二千人 天子嘉之 44. 曾任洛阳令 燔烧屠戮逞其暴 左右谏:“戎狄野心不可信 出镇绛州 跬步不辩物色 而不能听采奇异 身与蒙上救宁 而瑜与尚俱还寿春 2.词条图册 吐蕃进攻之 苟西戎即叙 将士用命 湮没于历史尘烟之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学案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教学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得的序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史实,让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当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这三次重要军事行动的过程及相关史实。

正确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出示目标】三、【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尝试练习】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7页到11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2、读一读陈毅元帅的诗,结合课本第二目内容,讲一讲与此诗有关的故事。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20页到121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四、【学生互动】五、【师生互动】六、【拓展延伸,巩固提升】1.看右表:在解放战争之初,国共两党力量众寡悬殊。

蒋介石曾狂妄的叫嚣:只用三到六个月,就可以消灭共产党。

一年之后,人民解放军不但没有被消灭,却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想一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七、【归纳总结】八、【课堂达标】1.右图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是 ( )A.长征时B.国民党重点进攻时C.反”围剿”时期D. 反“扫荡”时期2.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 )①彭德怀②贺龙③刘伯承④邓小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4、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是()A.重庆谈判 B.转战陕北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兄弟阋墙】 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挺进大别山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挺进大别山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挺进大别山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

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

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

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

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

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

18日,又渡过沙河。

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

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

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迫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

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

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年级:八年级 科目:历史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陈海宽 时间:2011-11-26 审核:【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记住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记住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得的序幕。

【学习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史实【学习难点】正确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自主学习】(A 、B 、C 三组同学独立完成)一、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7页到11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二、读一读陈毅元帅的诗,结合课本第二目内容,讲一讲与此诗有关的故事。

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信号飞飞星乱眼,照明处处火如潮。

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

1. 看右表:在解放战争之初,国共两党力量众寡悬殊。

蒋介石曾狂妄的叫嚣:只用三到六个月,就可以消灭共产党。

一年之后,人民解放军不但没有被消灭,却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想一想: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产党为什么能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2.1947年解放军的战略反攻,为什么选择在大别山地区?【归纳整理】(小组合作、讨论、互帮互助、共同解决!)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请你做一个小结,写出本课的内容提纲。

【拓展练习】1.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 )A .声东击西B .诱敌深入C .调虎离山D .迂回战术2. 右图照片拍摄的历史背景是 ( )A.长征时B.国民党重点进攻时C.反”围剿”时期D. 反“扫荡”时期3. 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 ) ①彭德怀 ②贺龙 ③刘伯承 ④邓小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人物中谁与此诗句提及的战役有关( )A .贺龙B .彭德怀C .陈毅D .刘伯承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①中共中央为什么主动撤离延安?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句容市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江苏省句容市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一、教学要求基本要求: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提升要求:理解挺进大别山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Array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转战陕北、挺进大别山。

教学难点:挺进大别山在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地位。

三、教学设计【情景导入】【自主学习】1.年3月,国民党军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总部所在地发动突然袭击。

中共中央采取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但、率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作战。

2.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和。

西北野战部队在的指挥下,经过5个月的作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的重点进攻。

3. 年6月,、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揭开了了人民解放军的序幕。

【合作探究】1.中共中央为什么要转战陕北?2.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四、课堂小结五、教学要求题【基本要求题】1.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A.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C.国民党进攻陕甘宁解放区D.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2.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B.淮海战役胜C.渡江战役的胜利D.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3.领导西北人民解放军在陕北同国民党军队周旋的人民解放军将领是()A.林彪B.陈毅C.刘伯承D.彭德怀4.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①中原解放区②陕甘宁解放区③山东解放区④东北解放区A. ①②③B. ①②③C.③④D. ②③5.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结果是()A.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B.粉碎敌人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D.解放了全中国【提升要求题】6. 阅读下列材料【兄弟阋墙】1936年10月21日,蒋介石对张、杨(指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训话,要分清敌人的远近,事情的缓紧。

不“安内”,而轻言抗日,便是是非不明。

——《中华民族抗日全史》我跟蒋显示(指蒋介石)的冲突,就是他是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孟良崮战役意义是什么?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孟良崮战役意义是什么?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

孟良崮战役意义是什么?一九四七年解放战争开始不久,国民党以绝对优势兵力大举进攻解放区,扬言几个月之内消灭共产党。

敌军步步逼压,我军节节后退,战略上处于防御阶段。

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又四面逼围的情况下,孟良崮战役打响了。

下面从生产力三个方面来分析这场残酷的虎口拔牙之战:1.人才方面。

整编74师是国民党的王牌军,官兵久经沙场战功显赫,经验丰富。

做为一个整编师要求很高,从师长到下面基层军官大部分是军校毕业生;下属各兵种如步兵、炮兵、通讯乃至军医都是从专业对口学校毕业;74师指挥官在抗战时被国民党授予抗战英雄,据说过去与共产党交手中从没输过;用现在话讲,既有文凭又有实战经验,人才济济素质高。

2.资金方面。

74师曾是保卫国民党中央政府所在地的首都师、“御林军”,官兵们不愁吃穿,物资充足,供应有保障。

该部队实行双薪制,每月所得薪水比当时国民党其它步兵师官兵高一倍,蒋介石宁可饿着别的部队也要确保74师供给,资金实力雄厚。

3.技术装备方面。

从上到下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按照当时美军标准和编制配置。

官兵们在美军顾问团指导下进行训练,机械化成度相当高,用那时世界先进水平衡量也是一流部队。

当时美军顾问团团长在南京检阅了出征前的74师之后,竖起大拇指对蒋介石说:有这样军队,中国天下是你的了。

从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看,74师是国民党军队中最优秀代表,其他国民党军队少有能与之相比。

人们从教科书中都学到过生产力三要素:劳动者(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劳动资料(资金和技术装备)、劳动对象。

前面二要素已具备,只剩第三要素。

下面我们看看与74师作战的共产党部队情况:1.人才方面。

当时我军连长、排长中90%不识字或者说文盲,团长、营长中80%在当兵以前没读过书,多是当兵后通过部队文化教育才认识一些字;军长、师长也大体如此,谈不上博览群书,要找一个专业对口、有毕业文凭的指挥员和其他军事人员可能是凤毛麟角。

2.资金方面。

当时部队从最高军事指挥员到下面每一名士兵没有一分薪水,也没稳定资金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否有必要性
应该说已经到了战略反攻的时候。

在根据地作战,虽然有人民的后勤支持,但是破坏、打烂的是根据地的经济,敌我吃的是根据地的粮食。

战略反攻,破坏、打烂的是蒋统区的经济,敌我吃的是蒋统区的粮食。

根据回忆,当时已经到了根据地经济山穷水尽的地步,战略反攻已经不可避免。

当然,怎么战略反攻更好,我不是军事家不好说。

刘邓大军其实是突围,否则的话部队很有可能遭受更大损失。

8月下旬,解放军进入大别山。

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民主政权,站稳了脚跟。

一把锋利的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腹之处。

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统一解放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国民党经过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已经没有力量对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双方处于了战略相持阶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也是为了打破对我中央苏区的封锁,于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就是命令刘邓率部南渡黄河以大别山为目标,创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象刀一样将敌人的封锁线一分为二,并有力的牵制住敌人的主力部队,进而为全面反攻创造更加有利的形式。

所以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略的需求,势在必行,不过损失一定很大,风险也很大。

当时毛泽东对这次行动做了三种估计,一是刘邓大军全部被歼,残余部队留在原地开展游记战争。

二是损失巨大,但能到达大别山区,在局部创立根据地,也可牵制住敌人一部分兵力。

三是达到作战目标,成功创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并将敌人主力完全牵制。

从结果来看,应属于第三种,所以此战略正确。

国民党在军事上屡吃败仗,国共双方武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多万,降为370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降为150万。

整个战场上能机动的兵力只有40个旅左右,即除南线的顾祝同系统、胡宗南系统尚有兵力可以作战役进攻外,南线的程潜系统,北线的孙连仲、阎锡山、傅作义和东北系统,大体均取守势。

在后方担任守备的只剩25个旅,而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等13个省的广大地区。

而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奋战,力量获得迅速发展,总兵力已达到了195万,其中包括正规军100万以上,正规军的兵力已经接近国民党正规军的兵力,而且,这些兵力,可以全部用于机动作战。

解放军士气高涨,斗志昂扬,无后顾之忧。

由于国民党部队的大部分主力被吸引并牵制在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抓住战机,发展有利形势,果断地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把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

毛泽东早已考虑成熟:战略进攻大别山区。

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那里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解放军容易立足生根。

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沙,瞰制中原。

毛泽东提出,进军大别山应采取跃进的方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5月8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的电报,命令刘邓所部争取在6月1日前休整完毕,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大别山进击;陈粟部准备于6月10日以后配合刘邓大军大举出击。

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6个纵队共13个旅,计13万人,从临濮集至张秋镇150余公里的地区,强渡黄河。

蒋军河防战线,全线崩溃。

7月1月,刘邓大军已深入蒋军防区50公里以上,负责河防的国民党整编55师、68师,在刘邓大军强大火力袭击之下,不顾违反蒋记国防部的严令,虚晃三枪回头便跑,不及逃跑者悉数被歼。

55师师长曹福林及残部被围于郓城孤城中;敌181旅旅长米文和则于深夜仓皇放弃鄄城向菏泽逃去。

解放军一部进驻鄄城后,乘胜长驱直入,进到菏泽城郊。

蒋介石闻讯大惊,仓皇从豫北战场和豫皖战场调集了3个整编师和1个旅,并从山东调王敬久任兵团司令,分左右两路,向定陶、巨野推进,并以右路主力击刘邓大军侧背,迫逼背水作战,把刘邓大军围歼于黄河、运河三角地带,或逼过黄河。

蒋军动作已在刘邓预料之中,刘伯承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战术,兵分3路,一路围攻郓城,吸引援敌北上;一路向西南急进百余里,直插敌人纵深,攻取定陶、曹县;另一路兵力向正南猛插到冉堌集、汉上集地区,打击敌人的侧背。

7月10日,解放军攻克郓城,歼敌两个旅和一个师部,共计1.5万余人。

躲避在1.6米深的掩蔽部内的敌师长曹福林仓皇换上便衣,瞒着部下,率少数亲信,从地洞窜出东门,向东南逃命去了。

进击定陶、曹县的部队,全歼定陶守敌和敌左路军的1个旅。

敌右路军3个整编师摆在巨野东南、金乡西北的六营集、独山集、羊山集。

毛泽东电令刘邓:“应该放手歼敌。

歼敌灭敌愈多,对跃进大别山愈有利。

”刘邓大军遂以远距离奔袭的动作,迅速将敌3个师分割包围。

独山集敌军慌忙逃向六营集。

7月14日,我军发起六营集战斗,采用“围三缺一”战法,表面上网开一面,虚留生路,实际上布下一个口袋阵,诱敌歼灭之。

入夜,解放军由两面猛攻,敌阵大乱,果然纷纷夺路东逃,被装进了“口袋”。

敌3个旅和两个师部被全部歼灭。

刘邓大军接着攻击困守在羊山集的敌68师。

蒋介石命令68师固守待援,急调8个师又两个旅赶来救援。

羊山集战斗打得十分艰苦。

刘邓大军连攻4次不下,刘伯承重新部署,第5次进攻,全歼羊山集敌军。

刘邓大军在突破黄河天险后,经28天激烈的连续战斗,歼敌9个半旅和4个师部,共5.6万余人。

蒋介石急忙于7月20日从南京飞往开封,从山东、洛阳、郑州、西安等地东拼西凑地调了20万人军队,包括5个集团30多个旅的庞大兵力,分5路向郓城、巨野地区实施分进合击。

毛泽东于7月21日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

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王震、陆定一、陈赓等参加了会议。

会议制定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

三军配合是:以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由陈赓、谢富治率领太岳兵团主力为右后军,趁胡宗南陷在陕北,豫西敌军处境不利的时机,以雷霆万钧之势,从晋南渡过黄河挺进豫西,依托伏牛山作战,创建豫陕鄂根据地;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两翼牵制是:彭德怀率领陕北野战军出击榆林地区,调动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集团北上;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引向海边。

中共中央一再要求做到:两翼配合中间,三军确保主力。

毛泽东非常形象地打比喻说:“蒋介石伸出两个拳头打我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陕北。

好得很啊!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

我们的战略方针,就是要紧紧地拖住这两个拳头,让刘邓进军中原,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周恩来接着说:“刘邓直插大别山,朝蒋介石的胸膛刺进一刀!陈赓、谢富治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再砍他一刀!陈毅、粟裕大军进入鲁西南,挺进豫西,再扎他一刀!这三路大军,在战略上就布成了‘品’字阵势,互为犄角,协力配合,在南起长江,北至黄河,西从汉水,东到黄海的中原大地上,向敌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 毛泽东又面对陈赓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定搞得敌人手忙脚乱,到处调兵去堵;胡宗南又被牵在陕北,陷入绝境,豫西敌军不多,是个空子,师出豫西是有战略意义的,进去以后应当放手发展,东向配合刘邓、陈粟,西向配合陕北,东西机动作战,大量歼灭敌人,开辟豫陕鄂根据地。

说来很巧,‘破釜沉舟’的故事就发生在你们将要渡河的地方。

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以后就把锅砸了,船沉了,激励士兵不打胜仗决不生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