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的高校腐败
高校违反组织纪律典型案例
在高校中,违反组织纪律的案例往往涉及学生、教职员工或管理层的行为。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典型案例:
1. 考试作弊:
- 学生在考试中采取欺骗手段,如抄袭、传递答案或使用作弊工具,违反了考试纪律和学术诚信。
2. 学术不端:
- 学生或教职员工剽窃、抄袭、伪造数据等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损害了学术环境的公正性和诚信度。
3. 违规组织集会:
- 学生组织或参与未经批准的集会、示威活动,违反了学校的管理规定,影响了校园秩序。
4. 违反宿舍管理规定:
- 学生在宿舍内违反规定,如大声喧哗、酗酒、吸烟等,干扰了宿舍的正常秩序和安宁。
5. 教职员工违规招生:
- 涉及收受贿赂、违规录取学生等行为,违反了学校的招生政策和程序,损害了公平竞争原则。
6. 财务管理不当:
- 管理层或财务人员滥用职权、挪用经费、虚报账目等违规行为,损害了学校的财务利益和声誉。
7. 性骚扰或歧视行为:
- 学生或教职员工在校园内进行性骚扰或歧视行为,违反了学校的尊重和平等原则。
8. 违规组织社团活动:
- 学生社团未经批准或违规组织活动,可能导致安全隐患或校园混乱。
这些案例反映了在高校环境中可能发生的一些违反组织纪律的情况。
学校通常会有相应的纪律和管理制度,以处理这些违规行为,并确保校园秩序和学术环境的良好状态。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摘要】高校腐败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潜规则、腐败分子集团化等方面。
高校腐败现象的成因分析包括制度不健全、管理漏洞等因素。
为了预防高校腐败现象,应加强管理监督、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和防范高校腐败现象,持续推动高校反腐倡廉工作。
高校腐败现象的根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支持。
【关键词】高校腐败现象、特点、预防对策、表现特点、成因分析、管理监督、制度机制、全社会关注、反腐倡廉、高校。
1. 引言1.1 高校腐败现象的特点及预防对策高校腐败现象是指在高校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出现的违法乱纪、腐化堕落现象。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腐败现象具有隐蔽性。
由于高校内部管理繁琐复杂,一些腐败行为往往不易被察觉,容易在暗处潜藏,难以被揭露和惩治。
高校腐败现象具有社会危害性。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一旦出现腐败现象,不仅影响到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更会破坏高校的声誉和社会形象,严重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
加强管理监督。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对一些容易滋生腐败现象的领域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章,明确各项管理职责和权限,规范管理流程,强化内部约束,减少腐败现象的滋生空间。
通过以上预防对策的落实,可以有效减少高校腐败现象,维护高校的正常秩序,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高校腐败现象的表现特点高校腐败现象往往表现为一些管理者、教师或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
他们可能通过违规招生、虚报科研成果、贪污挪用公款等手段来获取个人利益,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声誉和教育质量。
高校腐败现象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一些高校内部存在着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问题,导致资源被部分人垄断,而其他教师和学生则难以享受到应有的资源和机会,严重影响了高校内部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高校腐败现象还有可能破坏了高校的学术环境和学术诚信。
高校腐败案例选登
高校腐败案例选登供稿部门:纪委监察室供稿时间:2010-4-15 阅读次数:前言高等院校在人们心中原本应该是一片圣洁之地,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是品德高尚、甘于奉献的楷模。
然而,近年来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如同笼罩在这片“圣坛”上的阴影,令人心头沉重。
据统计,发生在高校及教育领域的腐败案件近年来成上升趋势,其数量之多,金额之巨,情节之恶劣,涉案人员职务级别之高,让人触目惊心!这些案件同时也为高教工作者敲响了长鸣的警钟!为加强我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现选登发生在高校的部分典型案例,以此作为“警示”。
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
四川省部分高校教材采购中职务犯罪案件2004 年2 月以来,四川省检察机关根据9 个书商交代和检举的线索,从调查高校教材购销问题入手,统一部署开展了查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的专项行动。
成都市有关区检察院、绵阳市检察院相继侦破了发生在辖区部分高校中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犯罪案件。
截止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派调查组进行调查时,总计涉及10 所高校和 2 所中专的51 起案件,共42 人(含书商行贿案9 件9 人)成都、绵阳两地涉案人员职务为县处级干部的有13 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人员14 人,涉案总金额1000 万元左右。
涉案金额较大的有西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等 3 名犯罪嫌疑人,涉嫌贪污168 万元案;电子科技大学教材发行中心科长,涉嫌受贿120 万元案;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院长,涉嫌贪污100 万元案;西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涉嫌贪污受贿105 万元案(含价值10 余万元捷达轿车一辆)。
目前正在侦察的案件有15 件,侦查终结移送起诉有31 件,开庭审理 5 件,其中一审已作出有罪判决的 2 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索贿案2004 年8 月初,一名广西的考生家长反映,他的孩子不久前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但是一位自称是北航赴广西招生联络员的人,却要求这位考生家长必须先交10 万元,才能拿到通知书,否则就要退回档案。
众多大学领导成腐败硕鼠说明啥
众多大学领导成腐败硕鼠说明啥武汉大学副校长陈昭方被免职,涉嫌受贿罪已被捕。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下通知免除陈昭方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以及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委员职务。
(新华网新闻2010年6月23 日)继近年四川多位大学校长“蛀虫”被捕判刑以后,全国各地连续出现大学领导腐败的“井喷现象”。
据报道,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李海婴、中南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汉昌、武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国民、武汉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永才、武汉科技学院院长张建刚、三峡大学党委书记陈少岚、湖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丁杰、湖北民族学院书记彭振坤、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李泽霖、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周世波、黄冈师范学院院长助理黄中贵、鄂州大学校长助理汪应元、广东湛江师院院长郭泽深、浙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白同平、浙江理工大学副校长夏金荣、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代宁、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吴世明、陕西理工学院原副院长黄祥林、陕西教育学院院长高安民、桂林电子科大赵永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原校长高勇、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助理马利华等,都因为贪污受贿先后被判无期或者有期刑。
杭州市江干区检察院统计,三年内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园区14所高校,居然有9所出现领导腐败案被查,13个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4名高校干部落马。
北京海淀区检察院曾对1998年至2008年10年间办理的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发生在高校的职务犯罪案件为46件55人,占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85%。
最近五年,高校职务犯罪案件82%的案件集中在基建、采购、财务、招生、后勤服务等部位和环节。
基建、教材订购和物资采购成为突出的三大“病灶”,并呈现出学历高、级别高、大要案比例高以及群体性腐败增多等特点。
发生在高校及教育领域的腐败案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数量之多,金额之巨,影响之恶劣,让人触目惊心!百年高校武汉大学剜出两“腐败蛀虫”拉开高校反腐帷幕。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反腐案例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反腐案例
1.湖北某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贪污。
2018年,湖北某高校后勤管理人员余某涉嫌贪污罪被当地纪委立案调查。
调查发现,余某利用职务之便,从该校后勤系统中挪用公款共计500余万元,用于购买房产、买车、送礼等个人行为。
目前,余某已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
2.成都某高校保安部门贪污案。
2017年,成都某高校保安部门负责人张某等人利用职务之便,在学校物资采购、后勤服务等方面存在贪污行为。
经过调查,张某等人涉嫌挪用公款、受贿、滥用职权等罪名,案涉金额超过1000万元。
目前,张某等人已被判刑,涉案资产也被追缴。
3.四川某高校后勤公司贪污案。
2016年,四川某高校后勤公司原总经理朱某被指控贪污、受贿等罪名。
根据调查,朱某在担任总经理期间,存在收取合同抽成和回扣、私自从公司账户划拨巨额资金等行为,涉案金额达到数千万元。
最终,朱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
4.河南某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收受礼品案。
2015年,河南某高校后勤管理人员李某因收受供应商送的礼品被纪委查处。
经过调查,发现李某违规收受了多家供应商的礼品、垫资等,共计近20万元。
目前,李某已被开除公职,并被追究刑事责任。
以上案例表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反腐工作任重道远,需要加强监督和管理,严惩违规行为,维护学校形象和声誉。
高校 违纪 典型案例
高校违纪典型案例高校违纪典型案例1. 学生作弊事件:某高校期末考试中,一名学生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作弊,通过隐藏在眼镜中的微型无线通讯设备接收考题答案。
该行为被监考教师发现并上报,学生被取消考试资格并面临严重的学术处分。
2. 学生贩卖违禁品:一名高校学生在校园内贩卖违禁品,如毒品、仿冒品等,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不良影响。
学校保安人员及时发现并报警,该学生被逮捕并遭到法律制裁。
3. 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在高校宿舍楼内,两名学生因琐事发生争吵并最终演变成了打架斗殴事件。
学校保安及时赶到制止,并将事件上报学校。
两名学生受到学校纪律处分,同时也受到了警方的处理。
4. 学生恶意损坏校园财物:某高校内,一名学生因个人原因恶意损坏了校园内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的书籍、实验室的仪器等。
学校及时发现并调查,该学生被要求赔偿损失,并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5. 学生违规参与赌博:一些高校学生违规参与线上赌博活动,不仅浪费了大量时间和金钱,还对学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学校对此进行严肃处理,对涉及学生进行警告、罚款或停学等处理措施。
6. 学生违规破坏考试秩序:在高校期末考试中,一些学生通过传纸条、传递答案等方式违规破坏考试秩序。
学校监考教师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制止,对涉事学生进行警告、记过等纪律处分。
7. 学生参与非法集会示威:一些高校学生在校园内组织非法集会示威活动,违反了校园秩序和法律法规。
学校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并对组织者和参与者进行严肃处理,包括警告、记过、停学等处分。
8. 学生在校园内散布谣言:某高校内,一名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散布谣言,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诋毁和造谣,引发了学生群体的不安和恐慌。
学校迅速调查清楚真相,并对该学生进行严肃处理,包括警告、记过等纪律处分。
9. 学生盗窃校园财物:某高校内,一名学生利用机会盗窃了校园内的贵重物品,如笔记本电脑、手机等。
学校保安及时发现并报警,该学生被逮捕并受到法律制裁,同时学校对其进行纪律处分。
媒体盘点近年来中国高校10大贪污腐败案件
媒体盘点近年来中国高校10大贪污腐败案件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因招生问题调查被媒体曝光,有关消息称,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
高校范围内存在的腐败问题再次引起公众关注,大众网根据媒体公开消息整理发现,2011年至今,已经发生多起“高校腐败”案件,其中包含多所“211院校”,且多数涉案问题与高校基建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2013年11月28日,据新华网消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对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被查问题做出回应,确认蔡荣生正在接受组织调查;之前媒体消息称,蔡荣生持假护照从深圳闯关,欲赴加拿大被截获,已交代招生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
南昌航空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国炎2013年8月23日,南昌航空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国炎受贿一案宣判,曾任江西师范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主任的王国炎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法院查明,1999年以来,其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折合人民币600余万元。
上海理工大学原校长许晓鸣2013年8月21日,上海理工大学原校长许晓鸣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30万元;违法所得的财物予以没收。
法院经审理查明,许晓明利用职务便利于2003至2011年期间,非法收受价值人民币113万余元的钱款。
成都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张忠元2013年7月24日,四川组织部门宣布免去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忠元的书记职务,并任命马跃荣为新的党委书记。
此前5月30日,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范昕建,及该校多位中层干部已因涉嫌违纪,被纪检部门调查。
同一时间段内校长和党委书记双双“落马”,为高校多年来非常罕见的事件。
据悉,范昕建及张忠元案,基本为同一窝案,均与成都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建设等基建腐败相关。
南昌大学(微博招生办)原校长周文斌2013年5月,江西省纪委对外宣布,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因涉嫌严重违纪,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2023年高校违纪违法案例
2023年高校违纪违法案例
2023年,中国高校系统中有多起违纪违法案例被查处。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案例摘要:
1.南方医科大学校长陈敏生落马被查,成为当年被称为“高校反腐第一虎”的重
要案件。
2.截至2023年8月底,至少有22名高校领导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而接受调查,
其中包括西安理工大学原校长李孝廉等多位校长(院长)或党委书记。
3.湖南省湘潭市和山西省阳泉市的教育系统也出现了违纪违法情况,如湘潭市
某局长胡湘南、阳泉市原党组书记、局长高巨海等均被查。
4.教育部通报了7起典型案例,其中涉及到东南大学某学院院长可能涉及师德
失范问题,具体情况有待深入调查后公布。
5.另外,还有湖南科技学院职业技能鉴定所所长胡某某等人因滥发加班费等问
题被查处,违纪所得已被收缴。
这些案例表明2023年教育系统的反腐力度加大,对高校内部的腐败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旨在净化校园环境,维护教育公平与正义。
高校学术腐败七大现象
高校学术腐败七大现象有人说,大学应是一片净土,那些在净土中、象牙塔里做着高雅学术的大学教授们正因为探究着世界的普遍真理,教育着曾被冠以“天之骄子”的中国大学生而成为这个世界上最终净也最受尊敬的人。
然而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那就错了。
当你真的步入中国的大学校园,你会发现这里面除了知真向善爱美的学人以外,也有造假邪恶乃至极其丑陋的东西,而那些最应该受到人们尊敬的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格也是如此卑下,集中的体现到是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大曝光中国高校的学术腐败可谓别有洞天,他们给人的感受是四个字:触目惊心。
现象之一:七拼八凑编教材数十年来不换“芯”据报道,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已经达到500多种,仅北京图书馆收藏的书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高校教材就有100种之多。
一些理科的基础教材也大多如此。
那么,这些教材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记者采访了一位同门师兄,这位师兄硕士毕业5年,已经参与编辑或者主编过5部教材,他向记者透露,一开始还是极其认真,找了大概不下100多本的参考资料,在翻看参考资料的过程中,他发现许多书的章节、甚至内容都是雷同的,于是他也找到了窍门,后来编教材简直成了套路。
他告诉记者,编教材既不要搞研究也不用做调查,更不用钻故纸堆查资料,只要找来三四本已有的教科书,框架体系上略微变动,章节顺序上稍作调整,材料内容上综合综合,文字叙述上处理处理,一本新的教材便诞生了!我国大学的许多文科教材和理科基础教材,普遍都存在着“严重老化”的问题,目前使用的教材不仅有七八十年代编写的,还有五六十年代编写的。
一项对上海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将近63%的大学生对现有文科教材的陈旧和老化表示抱怨和不满。
据目前在校的新闻系学生反映,他们使用的《新闻采访学》是1983年兰鸿文教授编写的,《文学理论》的蓝本还是60年代以群等编写的修订本,至于中国文学史的蓝本还是60年代游国恩等教授编写的。
高 校 腐 败 案 件 警 示 录
高校腐败案件警示录高校腐败案件警示录——象牙塔染上“腐败病毒”前言高等院校在人们心目中原本应该是一片圣洁之地,担当着“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是品德高尚、甘于奉献的楷模。
然而,近年来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如同笼罩在这片“圣坛”上的阴影,令人心头沉重!据统计,发生在高校及教育领域的腐败案件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其数量之多,金额之巨,情节之恶劣,涉案人员职务级别之高,让人触目惊心!这些案件同时也为高教工作者敲响了长鸣的警钟!纪委、监察室将发生在高校的部分典型案例整理展示,以此作为“警示”。
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对腐败行为时刻保持警惕,增强“一岗双责”意识,共同推动我校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生索贿案2004年8月初,一名广西的考生家长反映,他的孩子不久前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但是一位自称是北航赴广西招生联络员的人,却要求这位考生家长必须先交10万元,才能拿到通知书,否则就要退回档案。
该家长拒绝了这一要求后,第二天就发现自己的孩子被退档。
无奈,这位家长只能被迫口头同意对方的要求,表示愿意交出10万元。
经查,向考生家长索取高额费用的庞宏冰、刘天平和高峰三人均系北航教职员工。
其中庞宏冰原是北航计算机系副教授,现为北航天宏电子科学技术有限公司经理,刘天平是北航天宏公司的一名员工,高峰是北航汽车工程系教授。
据庞宏冰本人交代和广西公安机关查实,在今年的招生中,庞宏冰等人总共收取考生额外费用55万元。
8月16日,在央视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中,北航校长李未就招生丑闻公开表示道歉。
四川省部分高校教材采购中职务犯罪案件2004年2月以来,四川省检察机关根据9个书商交代和检举的线索,从调查高校教材购销问题入手,统一部署开展了查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的专项行动。
成都市有关区检察院、绵阳市检察院相继侦破了发生在辖区部分高校中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犯罪案件。
截止中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派调查组进行调查时,总计涉及10所高校和2所中专的51起案件,共42人(含书商行贿案9件9人)。
部分高校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和案件通报
三、部分高校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和案件通报天津大学前校长单平被给予留党察看二年处分新华网天津频道2006年11月23日电天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21日举行第三十三次会议,投票表决通过了罢免天津大学原校长单平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的决定,并将此决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查并公告。
会议审议通过终止单平天津市人大代表资格的报告,其担任的天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职务相应撤销。
天津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胜玉主持会议并讲话。
他说,单平同志在担任天津大学校长期间,存在严重失职错误,给党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失,教训十分深刻,必须引以为戒。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有利于加强党内监督,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防止滥用权力、失职渎职。
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在党的领导下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地位重要、责任重大。
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市委的有关规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警钟长鸣,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保持高尚的政治品格,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在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作出表率。
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贯彻“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模范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证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正确行使和正常运行。
从天津大学了解到,2000年初,该校决定对校办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争取上市,以提高学校校办企业的科技实力和发展后劲。
于是学校有关负责人和深圳某公司洽谈,在未考察该公司资信状况,未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未经校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未报有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便与该公司签订了委托其在证券市场运作的协议,并于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期间,将1亿元资金分三批委托给该公司。
该公司收到学校资金并购买股票后,将所购股票用于质押融资。
高校腐败案例警示录20年2月整理-PPT精品
二、媒体上暴光的发生腐败问题的高校
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招生索贿案
广东省
广东省外语外贸大学:基建处原处长冯贵权受贿案 暨南大学体育部副主任李兆森受贿案。 广东工业大学设备处原处长黄松发受贿案 广东商学院设备科科长黎明芳受贿案
高校领导干部贪污腐败,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些钱, 更重要的是对千万学生道德上的不利影响。这关系 到国家的未来!
高等院校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圣洁净土,担当着 “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是 品德高尚、甘于奉献的楷模。
随着高校领导干部权力的增大,一些受过良好教育 的知识分子也成了腐败“毒瘤”的牺牲品。近年来 连续发生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如同笼罩 在这片“圣坛”上的阴影,令人心头沉重!
高校腐败案例警示录
2019年2月整理
从媒体的评价看高校腐败的严重性
警钟长鸣——高校腐败案件展示录 腐败瘟疫入侵高校 “净土”缘何长出“毒瘤” 从“总督学受贿千万”看高校反腐 党风不正,影响校风;校风不正,影响教风;教风不
正,影响学风。校风、教风、学风不正,人才培养 的环境就得不到优化。
高校腐败烈度逐年升级:权力过大 制约过小
湖北大学基建招投标案(副校长李金和受贿案) 武汉科大校长书记双落马(原校长刘光临、原党委书记吴国 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资产管理处处长马振杰(22万多元)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刘其泰(22万 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网络与实验中心主任陈家华 湖北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主任刘居富 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后勤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开明 黄冈师范学院院长助理黄中贵
武大弊案高校腐败冰山一角
武大弊案高校腐败冰山一角作者:周范才来源:《记者观察》2009年第23期6月3日,武汉大学原后勤职工周凯提着手枪冲进该校行政楼,要求与校领导直接对话。
在遭到工作人员劝阻后,周凯在党委办公室内劫持了一名女同志为人质。
“我早就听说了。
”武汉大学2006届毕业生杨菲菲告诉本刊记者,“但武大还是武大。
”杨菲菲“早就听说”的事情是,该校第三、第四把手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双双被捕,这一消息在国庆长假之后轰动全国。
和杨菲菲有着同样看法的人还有不少。
记者连续几天在武汉大学走访时也发现,这所有着“中国最美丽大学”美誉的校园运转如常。
然而,与学生的看法不同,武汉大学不少教职工认为平静的背后却可能是暗流涌动。
“现在是静观其变。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尚重生表示,最近两年武大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但问题始终都没有彻底解决。
“现在是彻底揭开盖子的时候了。
”尚重生说。
“地震”10月9日,武汉大学在其学校主页上挂出消息,证实“我校原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和原校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受贿罪,先后于9月13日和9月26日被湖北省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事实上,此前的一个多月甚至更早,该消息就已经在武汉大学校内疯传。
武汉大学大四学生杨维维首次听说这一消息是在9月16日。
那天上午,正坐在教室倒数第二排昏昏入睡的她被老师的“爆料”所惊醒。
“我还是知道得比较晚的。
”杨维维告诉记者,早在9月初有关校领导被捕的消息就已经传开了。
此时,武大的学生已从校领导的日程安排上看出了蛛丝马迹。
武汉大学校团委下属学生媒体未来网的学生记者张晴发现,在9月11日的新生开学典礼上,身为常务副校长的陈昭方未按惯例露面,而龙小乐则出席了该活动。
此后一个月,武汉大学主页上挂出的新闻也称,“陈昭方被捕后已被免去常务副校长职务,龙小乐在被拘留前已被免去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职务”。
早在今年3月,张晴试图采访时任该校“樱花节”负责人的陈昭方,遭到婉拒。
武汉大学学生金德庆认为,开学初听说这一消息后,全校传言四起,“很多武大人开始陷入了一种无意识的疯狂状态。
高校招生腐败究竟有多严重
高校招生腐败究竟有多严重?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被证实正接受有关纪检部门调查。
网络传言称,蔡荣生手持假护照,意图从深圳闯关被截获,并交代招生腐败等问题,“涉案金额达数亿元”。
高校招生腐败人们听闻已久,但“数亿元”仍然让大家感到吃惊,问题已经严重到这种程度了吗?…[详细]高校招生腐败众所周知,但到什么程度并无权威说法前人大校长纪宝成:“(招生腐败)跟官员腐败一样……几率一定是很小的”被调查的人大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高校招生存在腐败,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现象。
但比起官员腐败、司法腐败等,教育领域的腐败受到关注的程度相对不够,人们对此多有感性认识,但高校招生腐败程度究竟有多严重,现象有多普遍,迄今并没有非常权威的说法。
高考的严厉,象牙塔的崇高,还使不少人留下大学校园是“净土”的印象。
这次被调查的人大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传闻在出逃前留书举报了人大前任校长纪宝成。
2011年,纪宝成曾为大学的形象做出了担保。
在反驳“自主招生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质疑声时,纪宝成称:“如果对一个学校完全不信任,那就一切都无从谈起,要建立对学校的基本的信任,也要明白任何学校都爱惜自己的荣誉。
对于有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也就像政府官员发生腐败一样,无法保证完全杜绝此类现象,但几率一定是很小的。
”…[详细]而有关部门曾不断警示高校招生是腐败重灾区纪宝成认为招生腐败“几率一定很小”,但纪检部门却一直在这个问题上兴师动众。
如2010年,北京市检察院官员透露,此前三年,该市查处高校腐败案猛增,案发数上升一倍,案件近一半涉及招生、人事等问题,“高校招生领域成为职务犯罪的高发区”。
中纪委警示招生是教育腐败重点领域,教育部则设立“十不准”,规定领导干部不准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招生、录取工作。
这使得近年来每到招生季节,北京市检察院就会组织人员到各个学校宣讲,用全国教育系统发生的各种招生职务犯罪来警示负责招生的人员。
今年3月31日,教育部专门针对自主招生下发了一份《意见》,称如果违规招生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将一律取消学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资格,并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
学术腐败案例
学术腐败案例学术腐败是指在学术界内发生的不诚信行为和违规操作。
这一现象在许多领域都存在,包括科研、论文发表、学术评估等。
学术腐败破坏了学术的公正性和可信度,对整个学术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讨论几个典型的学术腐败案例,以期引发对学术道德的思考,并呼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一、科研造假案例科研造假是指科研人员在研究中故意篡改数据、伪造实验结果或者故意省略不利于自己研究结论的数据,以获取不当的研究成果或荣誉。
2018年,中国南方科技大学教师骆建华因在多篇论文中存在严重的数据造假行为,被撤销学术头衔,并受到终身禁用科研经费的处罚。
这一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揭示了某些学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现象。
二、论文抄袭案例论文抄袭是指在学术研究中,学者未经充分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将他人的研究结果、观点或者文字直接引用为自己的创新成果。
2013年,德国科学杂志《自然》发现多名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存在大量抄袭行为,其中最突出的案例是一篇论文的超过80%的内容被疑为剽窃。
这一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国学术界的声誉,也引发了论文抄袭问题的广泛讨论。
三、学术评估腐败案例学术评估腐败指的是在各种评选、评审活动中,学者通过行贿、拉关系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评价和地位。
2019年,中国福建师范大学团队在“中南地区高校图书馆领导力与管理现代化计划项目”评选中,因行贿评审专家被查处。
这一事件揭示了学术评估过程中存在的腐败问题,严重损害了学术界的公正性与公信力。
四、学术圈权力滥用案例学术圈权力滥用是指学术上位者利用其职权地位对下级学者进行打压、排斥等行为。
2017年,美国波士顿大学学术圈知名人物因滥用职权和性骚扰下属而引发丑闻。
这一案例暴露了学术圈权力滥用问题的存在,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并对整个学术界的信任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科研经费管理失职案例科研经费管理失职是指负责科研经费分配和管理的机构或个人滥用、挪用科研经费。
高校腐败现象及原因对策分析
高校腐败现象及原因对策分析刘倩琪、黄雅雯2015年11月24日下午,教育部党组研究决定,对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校长苏志武、副校长吕志胜等8名党员领导干部违纪问题进行通报,按照程序分别给予纪律处分和组织处理。
这一惊人举措是党和政府给予社会各界的警示:反腐工作深入高等学府,象牙塔的身份不能成为其逃避反腐败的借口。
高校腐败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其腐败现象和形式也多种多样,像卷席而来的阴霾,触角无处不在。
一、高校腐败“重灾区”(一)自主招生陷入腐败泥潭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是我国教育的一大进步,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考招生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看似公平的自主招生在近年来却屡屡爆出存在腐败问题。
“钱学交易”愈演愈烈,13年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处处长蔡荣生被带走调查,被指利用手中的自主招生权通过破格录取、补录等行为收受巨额贿赂。
高校自主招生与我国千千万万的学子息息相关,高校必须肩负起责任保护考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建立完善的自主招生制度。
(二)科研经费沦为“糊涂账”近年我国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大,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的高校必定是承载着很多的科研项目获得更多的教育经费。
然而立项国家重点课题却成了一些人的圈钱之道。
中科院何杰利用20元发票套出30万经费,北京某高校教师冒用学生名义领用劳务费占为己有等案例都轰动一时,经费被恶意套取、支出不合理、使用效率低,这些问题都是高校经费管理的难点。
这些精英人物沦落为阶下囚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我国科研经费监管的漏洞。
(三)基础建设缺乏有效监管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办学规模的扩大,人们对高校的基础设施配备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校对于基本设施建设投入的是相对与其他项目来说也是最大的投入资金最大的项目。
从现在来看高校基建已经成为高校腐败的“重灾区”,有些意志薄弱的人员不能抵抗外界巨大的诱惑收受贿赂,谋取暴利。
从基建的特征来看,基建工作专业性强,工作流程长,监管不能完全落实,使得基础建设成为了高校腐败的高发领域。
教育部七大案例
教育部七大案例教育部七大案例是指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发生的重大案例,涉及到学校教育、师资队伍、学生管理、教育投入等多个方面。
这些案例所涉及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改革,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下面就教育部七大案例进行介绍和分析,阐述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1. 云南矿区师生山洞教学案云南是我国贫困地区之一,许多学校的教学条件相对较差。
有一所学校,由于地处偏远,学生和老师长期在山洞中进行教学活动,这一情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案例,暴露了我国一些贫困地区教育条件严峻的现实。
教育部对此案例高度重视,立即开展了相关调查和整改工作,督促当地教育部门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确保学生和教师的生命安全。
这也引起了对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反思,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2. 山东招生体系涉嫌舞弊案山东省一所名牌中学的招生体系涉嫌舞弊,学生家长通过行贿等手段获取入学资格。
这一案件揭露了招生体系的腐败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这一案例揭示了目前我国中小学招生体系中存在的严重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迅速介入,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并对全国各地的招生体系进行全面排查,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确保招生过程的公平和透明。
此案也为全社会提出了警示,教育部门需要进一步改进招生制度并完善相关监管机制。
3. 上海家长维权上访事件在上海,有几起家长因为对学校教育质量不满而上访维权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这一事件暴露了一些学校在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暴露了一些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
对于这一事件,教育部高度重视,立即派出专人进行调查,并要求相关学校进行整改。
也引发了关于教育质量评价和家校沟通机制的讨论。
教育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家校合作和家长教育活动,加强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4. 辽宁校园暴力事件辽宁省一所学校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一些学生遭受欺凌和虐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目惊心的高校腐败近日,科学网刊登了一篇题为《痕量灌溉颠覆滴灌意义重大》的文章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文章作者诸钧声称自己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2013年研发出一项国际领先的灌溉技术。
经新疆哈密地区的实验证明,“同等产量比滴灌节水30% ~ 40%,而且不容易老化。
”笔者搜索了相关信息,据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该技术在节水增产,降低化肥使用量方面都有明显效果。
然而,文章作者诸钧却控诉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他诸钧质疑《农业工程学报》作为国家核心学术期刊,没有按照规范刊登了一篇批判痕量灌溉技术的“不合格”的学术论文。
笔者翻阅了该领域的核心期刊后发现,该期刊的确很不寻常地专门为为一篇质疑该项技术的论文开辟了一个《讨论与争鸣》栏目。
有趣的是,辑在栏目说明中解释他们开设该栏目是为了促进学术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甚至还特意公布同行的审稿结果:10 位专家中,有5位同意发表,3位不同意发表,2位要求修改后再审。
更有趣的是,之后该期刊并没有刊登诸钧的回应文章。
在学术期刊中,编辑的权力非常大,甚至可以无视专家的拒稿意见刊登论文。
有时候是因为编辑对自己的判断力有足够的自信,有的时候是因为“关系”,或者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在该事件当中,很显然《农业工程学报》的编辑本人并不认为该论文合格,不然也不会专门开辟一个特殊的栏目。
对此,诸钧在文中指出,个别专家在利用体制资源打压该项初创技术。
学术不端背后的食利群体笔者没有对该事件有深入的调查,因此不能妄下判断。
但就论文发表一事而言,《农业工程学报》的所作所为的确违反学术原则。
然而实际上,这样的现象却在中国屡见不鲜。
虽然中国学术界内外对期刊充斥着大量不合格论文的现象早已怨声载道,但却不见丝毫改善,甚至比10年前更为恶劣。
媒体和学术界早已指出,高校“论文大跃进”是导致该现象的直接原因。
由于高校无论对年轻教师还是博士研究生都有硬性的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要求,在版面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很多期刊便利用市场——收取“版面费”来调节供求关系。
随之一条完整的论文产业链就逐渐诞生了。
这条产业链将学术期刊、学者、博士生、专业写手、中介机构、高校全部纳入其中。
参与者雨露均沾,或生意兴隆,或步步高升。
2009年,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曾发表文章指出,中国论文造假市场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
仅仅在两年前,该产业的产值才1.8万亿。
除此之外,据有关学者的保守估计,国际OA期刊市场每年也从中国收取数十亿的“版面费”。
而“2015年全世界发表了约17万篇被SCI收录的OA期刊论文,其中中国作者贡献1/5左右。
”“论文大跃进”确实带来中国论文数量的急速上升。
根据有关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发表SCI论文数量已连续六年位居世界第二。
不过,论文质量却并没有与数量一样令人欣喜。
论文引用率系衡量一篇论文质量高低的关键指标之一。
虽然有研究表明我国发表的SCI论文引用排名全世界名列前茅,但另一方面,根据付晓霞等人的研究显示,2000年至2007年间中国SCI论文“零被引”的增速却高达20.67%。
尤其考虑到中国学者或研究人员产出的论文自引率偏高且存在大量非正常引用,中国产出的论文质量可能更加令人担忧。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2016年1月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统计结果显示,中国产出的论文的国际引用比例由1996年的51.5%下降至2012年的38.6%。
这意味着,中国学者发表的许多SCI期刊还是以国内引用为主。
然而,这些只是学术不端的冰山一角。
论文抄袭、学历造假、经费贪污、公款挪用、伪造数据、贪污行贿、拉帮结派、权色交易等现象已经深深地腐蚀整个学术界。
据中国科协2009年7月发布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半数科技人员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过半数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
2014年《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科研人员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报告揭示“79.35%的人身边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过违背科研道德与诚信的事件。
其中,42.25%的人经历过最严重的事件是‘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其次为‘伪造、篡改数据或结论’与‘骗取科研经费或学术荣誉’,占比分别为19.99%与16.44%。
”学术不端严重侵蚀了学术人员的信心和希望。
2015年发布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下面简称“报告”)显示,“69.6%的科研人员认为科技工作者队伍中不安心做科研的情况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高于2008年的62.0%。
虽然学术界和媒体对该现象的揭露和批评不绝于耳,但相比公务员,学者腐败的机会成本则低得多。
他们的不端行为即便被媒体曝光,很多时候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光是笔者,就已知道至少两名非常知名的学者有过严重抄袭和学历造假行为却依然活跃在“一线”。
“报告”数据显示,“5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行评价制度驱使学术不端行为频频出现”。
有效打击学术不端的行为最重要的是改革学术资源分配方式和评价机制。
不少学者对具体的改革方案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笔者对此无需赘言。
然而,目前社会和学术界对一种现象的讨论却非常少,那就是学阀现象。
学阀系中国现有学术体系中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但无论是媒体还是学术圈都少揭露学阀现象的危害性。
学阀横行的中国学术界所谓学阀,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指凭借势力把持教育界或学术界的人。
对于一个想成为学阀的教授来说,他们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才能实现目标:拥有博导资格,掌握行政职务(或权力)以及善于跑关系。
学阀赖以成功的三大基石便是他们的学缘,也就是教出来的学生,尤其是博士生。
因为相比本科生,博士生对导师有更强的依附关系和更高的亲密度,因此拥有博导资格对于一名想成为学阀的学者来说至关重要。
学阀手下必须有博士生和年轻教师,因为学阀们往往忙于拉关系,跑课题,演讲,真正的研究者常常是这些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经验的年轻学者。
这些年轻学者完成论文后,学阀们面不改色地在将自己的名字放在第一作者,尽管他们对论文或课题内容的参与很少甚至没有。
第二个基本条件是博导必须拥有学校某个行政职务。
与行政职务相对应的是匹配的学术资源,级别越高,资源越丰厚。
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曾指出,“学校内部的‘行政化’主要是受官本位的影响太重。
有些时候处长们会影响着太多的学术资源”。
每年国家各类科研项目公布的结果当中,拥有行政职务的学者占的比重往往奇高。
这当中就是因为高校的行政权力对资源分配拥有主导作用。
当然,想要成为一名学阀还必须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通俗地讲,就是会混。
必须处理好跟行政人员、政府部门、企业等机构和人物的关系,从而为自己建立一个发达的人脉网络。
这样不仅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项目,甚至可以通过一些政府项目实现“融资”和“再融资”。
笔者在与一些年轻和资深教师访谈时发现,学阀广泛存在于诸多高校的众多学科之中。
这些学阀除了满足上述三大基本条件之外,弟子成功留校任教的现象亦司空见惯。
如果说,一个普通教授的团队相当于一个工作室,那么一个学阀的团队则相当于一个门派或门阀,有些甚至表现得更像团伙。
一般而言,学阀“门下”等级分明。
由于学门成员之间以学缘关系为构成基础,博导的弟子按照入门时间分为大弟子、二弟子······以此类推。
各师兄姐弟妹之间虽有师门情谊,但在那些想进入学术界的人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
尤其是那些一心想要继承学阀衣钵的弟子,更是处心积虑。
学阀一般负责拉项目,其弟子按照学术能力、研究领域、关系亲疏组成项目组负责具体执行。
学阀在其中很多时候仅仅贡献其思想,但是署名则必须以其为首。
与普通的教授“工作室”相比,学阀会充分利用其手上掌握的行政权力捞取更多的学术资源。
正如上文所说,由于高校的学术资源分配方式是由行政权力主导的,那么有行政职务的学阀很自然获得更多的资源。
这种不正当的权力使用帮助学阀更容易地获取国家社科基金、长江学者、评优评先等等,其弟子们也常常与有荣焉、鸡犬升天。
正是得益于行政权力的市场化机制,学阀拥有比普通更高的收入。
根据《高校教师收入分配与激励机制改革研究》显示,“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授其年工资收入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教授高18%;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比不担任行政职务的副教授高25%”,前者的年均课题收入也比后者高36%。
当然,担任或兼任行政职务的教授不一定是学阀,因为学阀的产生有赖于所在高校的环境,也得看个人选择。
但这组数据至少揭示出行政权力在高校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学阀的隐形收入和灰色收入甚至腐败收益根本无法估量。
每年国家拨付的项目经费存在大量的贪污现象,但却罕见有人被查出来。
除此之外,学阀现象对高校正常学术秩序的干扰还表现在其它三个方面:结党营私,阻碍学术自由,浪费学术资源。
首先,学阀门第观助长了高校拉帮结派的现象。
由于学阀需要有其内部的利益分配机制,因而门第必须有一定封闭性以优先保证内部成员的利益。
一旦与行政权力结合,门第就变成了门阀。
为了维持门阀垄断地位和学术权威,学阀及其弟子会本能地产生打击学院内资源竞争者和学术挑战者的行为。
这就严重干扰了高校的学术自由。
在高校内,观点、思想、理论、方法的争鸣有助于学术创新和精进。
但是学阀的存在不仅使得门第之内难以出现挑战者,也大大增加了门第之外挑战者的创新成本。
门第之内弟子往往不敢挑战自己的老师,若只是小修小补倒还好,学阀将成果署上自己的大名还能博得“老当益壮”、“不减当年”的美誉——即便他们早已不做学问。
若是颠覆性的创新,弟子则要考虑老师的颜面。
门第之外,挑战者忌惮于学阀手握行政权力或权威,正常的学术讨论不得不有所保留,不敢轻言批评或批判过重。
除非另辟蹊径做其它领域,否则很难不受到学阀们的左右。
但在实践上并非易事,譬如某学阀把该校整个学科变成某学派的大本营这种事就屡见不鲜。
第三,学阀严重浪费学术资源。
许多学阀在公关、行政上耗费了大量时间,在学术上自然就投入更少。
即便他们依然有着不凡的学术造诣,但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下,更为优秀的人才则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这本身就是一种低效资源利用。
更令人无奈的是,项目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使得政府和纳税人无法对学阀的研究成果进行严谨的验收,这就使得学阀可以应付了事。
学阀产生的土壤学阀现象广泛存在于全世界的高校。
有研究认为,该现象在东亚高校比欧美高校更为普遍。
最典型的解释莫过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内独特的师承观念和等级森严的文化属性。
但在中国,除了其文化因素之外,经济、历史、政治环境因素以及高效内部因素都是导致学阀现象普遍的重要原因。
下文选取了四个重要方面进行论述:微博的薪水与高昂的物价、房价、医疗费用使得学者感受到了巨大的生活压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薪酬管理研究分会课题组针对高校教师收入水平做了一项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47.7%,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下的占到总人数的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