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经验探讨

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经验探讨
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经验探讨

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后颈部血肿并发症管理体会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后颈部血肿与术中、术后肝素用量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 年4 月至2015 年7 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展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3 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颈部血肿并发症情况,分析与术中应用肝素剂量和术后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

结果:13 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病人中1 例在术后第二天出现颈部血肿,急

诊行气管切开和切口部分拆线,术后恢复良好。该例术中常规应用肝素3000 单位,因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为防止术后脑缺血事件发生,术后继续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100mg 口服和低分子肝素4200 单位皮下注射,一天2 次。低分子肝素在颈部血肿发生当天停止使用。其余12 例术中静脉注射肝素3000~5000 单位,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未用低分子肝素。所有病例术前常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持续3 天以上,2 例术中颈动脉切口缝合后用鱼精蛋白拮抗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抗凝药低分子肝素可能是导致术后颈部血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字颈动脉,手术,并发症

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经验探讨

【摘要】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在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从2013 年5 月—2015 年5 月共6 例行Onyx 胶介入栓塞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评价疗效。

结果:2 例单次达到完全栓塞,1 例分次达到完全检塞,3 例大部分栓塞后

进行伽马刀治疗。

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目前治疗脑A VM 的主要方法,随着现代影像学和血管内栓塞技术的进步,能够提高Spetzler-Martin 高级别脑AVM 的治愈率,降

低手术风险;是大型的和位于重要功能区的脑AVM 的安全、有效治疗方式。良好的手术麻醉,娴熟的血管内栓塞操作,可以减少周围重要神经及血管的副损伤,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既可单独进行治疗也是综合治疗中的首选治疗手段。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介入 onyx 胶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传统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手术的高风险和术后神经功能

的废损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近年来血管内介人栓塞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已经成为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首选方法或综合治疗中的首先治疗方法。我科从2013—2015 年,通过神经放射介人栓塞方法治疗6 例脑动静脉畸形。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 例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其中,女2 例,平均35 岁;男4 例,平均32 岁。5 例患者表现自发性颅内出血。1 例患者为癫痫发作。自发性出血中,脑实质内出血3 例。脑室内出血2 例,均行非手术住院治疗后好转。

1.2 方法:①常规在DSA 机下经右股动脉穿刺并置动脉鞘,行左、右颈内

和椎动脉全脑造影。根据结果再加作特殊位置照片。②根据造影结果,择期行单侧或双侧股动脉置管,沿脑血管畸形病变主要供血动脉的位置上行至病变位置,经反复左、右或特殊位置造影后,排除正常供血动脉后,注入Onyx 胶,退出后再次全脑造影。评价效果。

1.3 疗效评价:栓塞后再次全脑造影显示AVM 消失>90% 为完全栓塞,AVM 消失60%-90% 为大部分栓塞,AVM 消失<60% 为小部分栓塞。

2 结果

6 例患者经脑造影结果显示,从位置上看,血管畸形病变位于脑实质内5 例,1 例位于硬膜下和脑皮质内。从显示的病变大小看, 3-6cm 3 例,>6cm 3 例。从显示供血情况看,仅1 例是单一动脉供血,余均为多支血管供血,在多支血管供血中,1 例为颈内动脉多支供血,1 例为颅内颅外动脉同时供血。有3 例是同侧颈内动脉+ 椎动脉供血。在栓塞治疗中,单一动脉供血者采用一次性全栓塞治疗,多动脉供血者根据畸形血管团的供血情况,从主要供血血管进入首先栓塞,再根据栓塞情况选择进入其余供血动脉进行栓塞,以安全、不造成新的损害为条件。

6 例患者中,经栓塞治疗后,2 例单次达到完全栓塞,1 例分次达到完全检塞,3 例大部分栓塞后进行伽马刀治疗。

6 例患者中,其中1 例术后出现偏瘫失语较术前加重,经CT 检查提示基底节及脑室内有新鲜出血,考虑大部分栓塞后灌注压突破引起出血,经保守治疗后明显恢复。1 例术后CT 显示为内囊区一小区域软化灶,可能系反复插、拔管而致血管痉挛所致,患者有轻度失语表现,治疗后好转。另有2 例术后有渐进性头痛,经对症处理后好转,余患者无不适,经住院观察5-10d 后出院。

3. 讨论:

脑动静脉畸形是一种脑发育障碍引起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并对正常脑血流产生影响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0.02%~005%【1】。传统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部分以姑息治疗为辅。但在特殊部位(如脑干、丘脑、功能区)、大范围多支动脉供血或复杂静脉引流或特殊方式供血(高血流量动.静脉畸形) 等情况下,手术治疗常给患者带来极高的风险和术后神经功能废损而致术后生存质量的下降【2】。近年来随对脑血管畸形疾病认识的深入和治疗科技的发展,多采用综合治疗为主即序贯治疗,即以多种不同治疗方式按先后秩序对脑血管畸形的进行治疗,如先介入栓塞后外科手术或放射外科,或先介入栓塞一外科手术一放射外科等,以克服单一治疗的局限性,既能提高疗效,又能减少对患者的损害【3】。

治疗策略:AVM 的治疗目的是消除颅内出血风险,最大限度保护神经功能。推荐AVM 治疗遵循如下策略:位于浅表非功能区的小型AVM,建议显微外科手术切除;位于重要功能区或深部的小型 AVM,建议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位于非功能区的大型 AVM,建议有目的的部分栓塞结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可结合术中功能影像导航);位于功能区的大型 AVM,建议分次栓塞使其体积缩小到适合于放射外科治疗。而对于无症状的功能区的大型脑 AVM,仍然建议以保守观察为主【4】。

治疗方法和选择:对Sp e t z l e r-M a r ti n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尽可能的彻底治愈。在不影响神经功能的情况下,以一次性完全栓塞为主,以达到彻底治愈。本组Ⅰ-Ⅱ级共2例,均能达到一次性完全栓塞,且无神经功能损害。而对Sp e t z l e rⅢ级以上的患者,治疗以降低出血风险和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而非彻底栓塞治疗。故分批、分次进行治疗;以先易后难、先主要后次要、逐步分期栓塞。

栓塞技巧:大型脑 AVM 供血通常来自颈内动脉(包括颈外动脉)和椎基底

动脉多系统,通常双侧股动脉穿剌置鞘,有利于栓塞过程监测全部供血动脉。

栓塞途径的选择:应尽量选择粗大且走形较直的供血动脉作为栓塞途径。若微导

管造影发现供血动脉远端发出分支供应正常脑实质,返流可能闭塞正常支,尽量

选择其他供血动脉栓塞。如果有明显的颈外动脉供血,也是很好的栓塞途径,且

拔管较为安全。

工作角度的选择:注射Onyx 胶之前,必须选择好工作角度,以便看清返流

的路径,根据路径血管的粗细和扭曲程度估计好安全拔管所允许返流的长度。栓

塞过程中反复使用空白路途,了解注射过程的弥散方向和判断有无返流。

推注速度:应缓慢推注使Onyx 充分弥散入畸形血管团内产电发现Onyx 返流

应停止注射,等待30-60 秒后,再进行推注。若Onyx 在畸形血管团内继续弥散,则保持相同的速度;一旦返流停止推注。阻断和前推技术:通过多次的注射、返流、停顿、再注射,直至Onyx 在微导管头端有相当量的返流(>1.0cm),等待1-2 分,使得Onyx 固化,围绕微导管头端产生完全封堵血流的效应,然后继续缓慢注射,O nyx 在畸形血管团内不断弥散,直至将畸形团大部分或完全栓塞。若出现Onyx 向引流静脉弥散,等待30s 后再继续推注,使Onyx 在畸形团内弥散,避免引流静脉的过早堵塞。

球囊辅助:在髙流量的动静脉瘘、微导管不能进人畸形团内、“过路型”供

血不允许返流等情况下,应用球囊辅助Onyx 栓塞可以有效治疗难治性脑AVM。

并发症的防治:1.脑出血:栓塞术中、术后有时可发生脑出血的严重并发常见原因包括:(1)微导管、微导丝操作不当,导致血管破裂。(2)栓塞时推注

压力过大,使畸形血管团破裂;(3)拔管时畸形血管团明显移位,导致血管断裂。(4)引流静脉闭塞,导致残余畴形团静脉引流不杨。(5)栓塞术后出现正常灌

注压突破(NPPB),继而引发脑出血. 预防方法如下:(1)微导丝不要进人畸形团内,易致出血。(2)若有多支供血动脉,不必强求仅通过—支供血动脉获得大范围的栓塞,以避免栓塞晚期需要很大的推力才能使Onyx 继续弥散,通过多支路径栓塞更为安全。(3)术中注意防止Onyx 向静脉扩散,若出现向静脉弥散立即停止推注,等待30s 后续推。(4)对于大型高流童病灶,应分期栓塞治疗。注意控制每次栓塞的体积和术后的降压处理,以降低 NPPB 脑出血的危险。【5】。

2.脑缺血:原因包括:(1)导管内形成凝血块或栓子;(2)O n yx返流或

远处弥散到畸形团邻近的正常血管内,导致误栓。预防对策如下:(1)术中一

旦发现O n yx弥散超出畸形团范围,应立即停止推注O n yx。造影机多角度观察,

避免栓塞正常血管。(2)尽量不采用“过路型”血管栓塞。经此路径栓塞时,

一旦返流则要迅速拔管【5】。

因此,提倡应用Onyx 胶栓塞结合显微外科手术或放射外科有效治疗脑AVM,并发症率低。另外,新材料以及诸如双导管技术、高压锅技术、球囊封堵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栓塞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脑室镜辅助下8 例脑室出血外引流手术治疗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脑室镜在脑室出血外引流手术治疗中的作用和临床疗效。

方法 : 回顾性分析2013 年5 月至2015 年5 月8 例脑室出血病例,其中原发性脑室出血3 例,继发性脑室出血5 例,均意识障碍,2 例脑疝,均采用全身麻醉后行脑室额角穿刺置入 STORZ 脑室镜,直视下行凝血块吸除、活动性出血电凝止血及36-37 乳酸钠林格氏液持续冲洗,并置管持续引流。

结果:8 例病例均有大小不等凝血块吸出,5 例脑室镜下有活动性出血,予止血,GOS5 分3 例,4 分2 例,3 分2 例,1 分1 例。

结论:在脑室镜辅助下行脑室钻孔引流术可以直视下行脑室内血肿清除,立即解除血块引起的急性占位效应及血块堵塞脑脊液通路引起的梗阻性脑积水. 在脑室镜辅助下行脑室钻孔引流术可以直视下行电凝止血,效果可靠,减少术后再出血发生率. 在脑室镜辅助下行脑室钻孔引流术可以直视下放置脑室外引流管于室间孔区,避免了以往脑室钻孔置管位置不满意的发生。

关键字脑室内出血,内镜,血肿清除

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经验探讨

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后颈部血肿并发症管理体会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后颈部血肿与术中、术后肝素用量之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 年4 月至2015 年7 月绍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展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3 例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颈部血肿并发症情况,分析与术中应用肝素剂量和术后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之间的关系。 结果:13 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病人中1 例在术后第二天出现颈部血肿,急 诊行气管切开和切口部分拆线,术后恢复良好。该例术中常规应用肝素3000 单位,因双侧颈动脉重度狭窄,为防止术后脑缺血事件发生,术后继续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天100mg 口服和低分子肝素4200 单位皮下注射,一天2 次。低分子肝素在颈部血肿发生当天停止使用。其余12 例术中静脉注射肝素3000~5000 单位,术后继续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未用低分子肝素。所有病例术前常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持续3 天以上,2 例术中颈动脉切口缝合后用鱼精蛋白拮抗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抗凝药低分子肝素可能是导致术后颈部血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字颈动脉,手术,并发症 脑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经验探讨 【摘要】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在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我科从2013 年5 月—2015 年5 月共6 例行Onyx 胶介入栓塞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评价疗效。 结果:2 例单次达到完全栓塞,1 例分次达到完全检塞,3 例大部分栓塞后

进行伽马刀治疗。 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目前治疗脑A VM 的主要方法,随着现代影像学和血管内栓塞技术的进步,能够提高Spetzler-Martin 高级别脑AVM 的治愈率,降 低手术风险;是大型的和位于重要功能区的脑AVM 的安全、有效治疗方式。良好的手术麻醉,娴熟的血管内栓塞操作,可以减少周围重要神经及血管的副损伤,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既可单独进行治疗也是综合治疗中的首选治疗手段。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介入 onyx 胶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传统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手术的高风险和术后神经功能 的废损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下降。近年来血管内介人栓塞治疗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已经成为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首选方法或综合治疗中的首先治疗方法。我科从2013—2015 年,通过神经放射介人栓塞方法治疗6 例脑动静脉畸形。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 例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其中,女2 例,平均35 岁;男4 例,平均32 岁。5 例患者表现自发性颅内出血。1 例患者为癫痫发作。自发性出血中,脑实质内出血3 例。脑室内出血2 例,均行非手术住院治疗后好转。 1.2 方法:①常规在DSA 机下经右股动脉穿刺并置动脉鞘,行左、右颈内 和椎动脉全脑造影。根据结果再加作特殊位置照片。②根据造影结果,择期行单侧或双侧股动脉置管,沿脑血管畸形病变主要供血动脉的位置上行至病变位置,经反复左、右或特殊位置造影后,排除正常供血动脉后,注入Onyx 胶,退出后再次全脑造影。评价效果。 1.3 疗效评价:栓塞后再次全脑造影显示AVM 消失>90% 为完全栓塞,AVM 消失60%-90% 为大部分栓塞,AVM 消失<60% 为小部分栓塞。 2 结果 6 例患者经脑造影结果显示,从位置上看,血管畸形病变位于脑实质内5 例,1 例位于硬膜下和脑皮质内。从显示的病变大小看, 3-6cm 3 例,>6cm 3 例。从显示供血情况看,仅1 例是单一动脉供血,余均为多支血管供血,在多支血管供血中,1 例为颈内动脉多支供血,1 例为颅内颅外动脉同时供血。有3 例是同侧颈内动脉+ 椎动脉供血。在栓塞治疗中,单一动脉供血者采用一次性全栓塞治疗,多动脉供血者根据畸形血管团的供血情况,从主要供血血管进入首先栓塞,再根据栓塞情况选择进入其余供血动脉进行栓塞,以安全、不造成新的损害为条件。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护理配合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护理配合 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28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与积极的护理配合。结果 28例患者全 部治愈,有效率为100%,治疗并发症少。结论对脑动静脉畸形进行血管内栓塞 治疗患者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对保证栓塞的疗效 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护理配合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242-02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胎儿时期脑血管形成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疾患。脑动静脉畸形常可导致脑出血、脑缺血等一系列脑功能障碍。一般发生在蛛网膜下腔、脑 内或脑室内,甚至形成脑内血肿。多见于中青年,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微 创介入手段经血管内栓塞术对脑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痛苦小, 操作简单,治愈率较高,目前多被应用于AVM介入治疗。同时配合高效正确的 护理,更能够提高AVM的治愈率。现将本院收治的28例AVM患者进行介入治 疗和护理经过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共收治28例AVM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9~46岁,平均27.5岁。 1.2临床资料 剧烈头痛、头昏20例,神经功能障碍1例,癫痫发作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 1.3辅助功能检查 全部患者进行CT或MRl、MEA检查后,进行了全脑血管数字减影(DSA)确诊 检查。AVM位于颞顶叶15例,顶枕叶6例,顶叶4例,枕叶和额叶3例。 1.4 S&M分级 Ⅱ级16例,Ⅲ级12例。 1.5手术方法 根据影像学资料,了解畸形血管团的大小、供血动脉来源、位置、走向等制 定治疗方案。常规消毒右侧腹股沟,给予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由DSA引导下经右股动脉穿刺留置6F动脉鞘管。然后再从鞘管插入6F引导管至 颈内动脉于椎动脉2椎体以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以便了解和判断AVM部位、大小、形态、供血情况和引流静脉情况。再送入微导管、微导丝,漂浮至畸形血 管团内,进行选择造影检查,在DSA机透视下缓慢注射ONYX,将病灶填塞。栓 塞后在透视下多角度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栓塞情况,然后撤出导丝、导管及鞘管。术中密切观察,防止畸形团的引流静脉阻塞。 2 护理配合 2.1术前准备 2.1.1护理人员准备 对于复杂的AVM,护理人员参加术前讨论,了解病变特点及畸形团的供血动 脉和引流静脉情况,了解介入治疗方案及其潜在危险性,对可能发生的颅内出血 等并发症做好应急准备,制定详细而全面的护理计划。

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是目前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尤其是位于重要功能区、位置特别深的脑内或巨大病灶,可采取在数字减影下动脉内栓塞的方法,以减少畸形血管病灶的血液供应,使病变消失、减小或有利于进一步的手术或放射切除。 一、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适应症 (1)单纯畸形血管及供应动脉栓塞术:适用于非功能区,小血管畸形,只有一支供应动脉的单纯病变。 (2)术前畸形血管供应动脉栓塞术;适用于高血流的广泛或多发性病变不能切除者,或用于广泛血管畸形切除术前,作为一种预备性手术,可防止术后高灌流合并症。 (3)愕斗派渲瘟魄暗脑ぶ瘟啤J跚巴ü 窝 芩ㄈ 够 窝 芩跣〉揭欢ù笮『?(小于3厘米)行愕斗派渲瘟啤£ 二、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通过微导管把各种栓塞物质(真丝线段, NBCA,ONYX胶等)导入到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或畸形团内,从而达到消除病灶或缩小畸形血管团的一种。 经动脉栓塞 经动脉栓塞时,如果使患者治愈或得到相对长期的缓解,必须使用液体栓塞材料,并且液体栓塞材料进入瘘口,甚至至引流静脉近端。常用于静脉途径难以到达,或引流静脉不能闭塞的患者。一般而言,除海绵窦区外,均可经动脉注射NBCA进行栓塞。 经静脉途径栓塞

安全、有效,可以通过显影的静脉窦栓塞、不显影的静脉窦栓塞、钻孔直接穿刺填塞。凡是脑血管造影证明引流静脉不再引流正常脑组织的静脉血,即不具有正常引流功能均可闭塞,但闭塞的前提是微导管能进入临近瘘口的引流静脉。钻孔直接穿刺填塞适用于静脉窦闭塞,无法进入引流静脉窦内,或经静脉窦路径过长,难以到位者。 三、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优点 (1)对全身的低侵蚀性。可在局部麻醉下经大腿根部股动脉进行穿刺并导入治疗导管。 (2)对脑组织创伤小,不开颅。 (3)手术时间短。 (4)不损伤血管周围的正常穿通血管,可降低手术并发症。 结语: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对于病程病情不同的患者,发挥的作用并不一样。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进展和需求选择合适自己的治疗方式。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nous malfo rmation,bAVM)为先天性疾病,年发生率约为1.12~1.42/10万人[1-4]。脑出血是bAVM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年出血率约为2.10%~4.12%,初次就诊时出血的患者约占36%~68%。初次脑出血后再出血的风险增高,第1年约为9.65%~15.42%,以后逐年下降,5年后为1.70%~3.67%[5-6]。bAVM出血后的年致残率和致死率分别约为1.7%和1.0%[7]。鉴于破裂bAVM有较高的再出血率,破裂bAVM需要积极治疗已经得到广泛认可,而未破裂bAVM是否需要治疗及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尚有争议。 目前对bAVM的干预性治疗方式主要有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治疗及多种方式联合治疗。作为单独治疗方式或联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介入治疗在多数情况下可作为bAVM的首选治疗方法[8-9],尤其是对于外科手术风险较大的位于颅内深部、功能区及破裂并伴有动脉瘤的畸形团,在bAVM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bAVM的治疗较为复杂,目前对bAVM介入治疗的适应证选择及具体治疗策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了给神经介入医生提供参考依据,bAVM介入治疗编写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在循证医学及编写委员会专家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使bAVM介入治疗更加规范化和系统化,提高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病因、病理及诊断 bAVM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普遍认为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胚胎时期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研究表明,有超过900种基因与bAVM有关,其中约300种基因表达上调,560种基因表达下调[10-11]。bAVM的形成由这些基因控制的复杂血管生成调控网络异常引起,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生长因子受体、转化因子家族、表皮生长因子和蛋白激酶等。脑组织缺血、缺氧可能在引发上述因子异常表达中起关键作用[12]。在各种血管生成调控因子及内皮细胞、细胞外基质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下,整合蛋白、免疫球蛋白、钙黏素及层黏连蛋白等一系列蛋白的表达异常导致血管发生异常和血管重建异常[13]。另外,血流动力学因素在bAVM形成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各种因素导致的局部毛细血管发育异常,以动静脉直接沟通的形式遗留下来,导致静脉压力过大而扩张,加上侧支循环的形成和扩大,形成缠绕迂曲的畸形血管团。目前尚没有一种机制能够解释bAVM的确切成因及血管生成发育异常的根源。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上传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上传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脉管畸形和脉管瘤的介入治疗、硬化剂注射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心血管二科胡佳心 脉管瘤(vascular tumor)亦称管型瘤,是婴幼儿常见的发生于血管和淋巴管系统的良性肿瘤,分别称和。但近来发现,有的脉管病变并非真性肿瘤,没有内皮细胞增生,只能称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所以,更准确说脉管性疾病系来源于血管或淋巴管的肿瘤或畸形。 脉管畸形包括血管畸形和淋巴管畸形,先天性血管畸形(congenital vascular malformation,CVM)是胚胎发育阶段的“原始血管系统发育异常”引起的几乎累及循环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包括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的复杂病变。病变可发生于人体任何部位,但以下肢和头颈多见。这类病变虽然出生时即存在,但进展相当缓慢,有时到青春期或更晚才发现。一些病例病变复杂,或者病灶部位过大、过深,或者累及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或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不仅常规治疗难以见效,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一般地说,血管畸形是一团异常的成熟的血管有一定的占位性质,其危害主要是由于破裂出血,或血管栓塞。还有一些病例因血流动力学严重异常,贸然进行手术切除或结扎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难以再处理的严重后果。 一、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的治疗:超过90%的脉管性疾病可介入治疗。最复杂的脉管性疾 病-动静脉畸形:首先介入治疗。 1. 手术切除:优点是:一次性切除病变。缺点:创伤大、出血多、有疤痕、恢复慢、风险较大。 (1) 对于肿块局限于某一部位、解剖结构清晰且未累及深部组织、切除不影响功能、能缝合或植皮而无皮肤缺损、术前经彩超或CT了解血流动力学情况估计不会大出血者给予手术切除。其中包括婴幼儿体表血管瘤、局限性低流量血管畸形、局限性高流量血管畸形等。 (2) 对于颈部血管淋巴混合瘤累及深部,与咽喉,口底等重要器官或腺体毗邻的患者,术前行三维CT血管成像精确定位。术中仔细分离,最大限度地切除瘤体。

动静脉畸形

?继续医学教育? 动静脉畸形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 Randolph S. Marshall 著 孔令学 刘伟 郑鲁 译 1 引言 1.1背景 脑动静脉畸形(AVM)出血占所有卒中的2%。因为AVM是青年人脑出血的原因之一,故有必要对与AVM处理有关的诊断和治疗步骤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脑AVM有关的病死率为10%,致残率约为50%。 1.2病理生理学 AVM是一种先天性病变,是许多动脉与静脉纠结在一起形成的复杂血管团,其间通过瘘道直接连接。动脉的肌层不完整,引流静脉通常因通过瘘道的高速血流冲击而扩张,二者之间没有毛细血管床。这些异常血管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还不清楚。目前正在研究血管活性蛋白的无序生产情况,以找出血管形成与病理生理学之间的联系。 AVM通过3种主要途径导致神经功能缺损。(1)出血最常见于脑实质内,也可见于蛛网膜下腔或脑室;(2)对于未发生出血的患者,AVM通常可导致癫痫发作,大约50%的患者会发生癫痫;(3)很少一部分患者在几个月到几年内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这种缓慢进展的神经功能缺损与AVM的血流虹吸作用使毗邻脑组织缺血(盗血现象)有关。另一种解释是逐渐增大的A V M的占位效应或引流静脉的静脉高压引起了神经功能缺损。 1.3频度 在美国,脑AVM的发病率还不清楚,总体人群的终生检出率约为1/10万。A V M的全球发病率也不清楚,通常认为与美国的发病率相近。 1.4病死率和致残率 虽然美国大约有30万人患脑A V M,但估计只有12%出现症状。出血后病死率为10%~15%,致残率约为50%。 1.4.1出血 AVM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总体危险性为每年2%~4%。具有某些特殊血管造影特点的A V M首次或再出血的危险性增加,这些特点包括:存在回流至脑深部小的引流静脉,AVM病灶内动静脉压力相对较高。后一特点只能利用超选择导管血管造影才能测定。再出血发生率为15%~20%,通常发生在出血后第1年内。虽然A V M出血的最初症状与其他原因的脑出血难以区别,但其恢复相对较好,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AVM患者较年轻,部分是由于脑功能重组造成的。 1.4.2癫痫 以癫痫作为首发症状的A V M患者占1/4~1/2。癫痫可以是局灶性发作或进一步发展为大发作。通常应用抗惊厥药就能取得满意疗效。 1.4.3偏头痛 10%~50%的AVM患者会出现头痛。如果没有癫痫或出血,顽固性头痛可能是惟一的临床症状。头痛可能表现为典型偏头痛或表现为非特异性无显著特征的头痛。 1.5种族 尚未发现有种族差异性。 1.6性别 无性别差异。 1.7年龄 尽管普遍认为A V M是先天性的,但临床症状最常见于青年人。AVM导致的出血或癫痫发作作为一种突发现象可发生在儿童或40岁以上的成人,不过儿童时期以偏头痛较为常见。66%的成年AVM患者在年轻时曾有过轻微的学习障碍史,提示AVM早期表现主要是亚临床性的,容易漏诊。

大脑动静脉畸形影像表现

---------------------------------------------------------------最新资料推荐------------------------------------------------------ 大脑动静脉畸形影像表现 王峰大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学表现 1/ 54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是脑血管畸形中最多见的一种(其他三种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症、静脉畸形),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约72%在40岁前起病,男女比例约1.1-1.2:1

---------------------------------------------------------------最新资料推荐------------------------------------------------------ 3/ 54

病因? 胚胎时期,原始动静脉并行排列,紧密邻接,如果此时脑血管正常发育受阻,动静脉之间直接沟通,其间无毛细血管网相隔,即形成动静脉畸形 ? 有人发现动静脉畸形中的动脉业已发育成熟,而静脉内皮细胞在形态上停留于胚胎时期的水平,认为动静脉畸形是静脉发育障碍所致

---------------------------------------------------------------最新资料推荐------------------------------------------------------ (一)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年龄:72%在40岁前起病 ? 部位:85%幕上,15%幕下 ? 98%单发,多发者见于Wyburn-Mason和Rendu-Osler-Weber综合征 5/ 54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

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Onyx胶介入栓塞术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22例脑动静脉畸形Onyx胶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护理。结果:所有病例愈合良好,仅2例在术后出现穿刺点渗血。结论:术前护理充分、术中紧密配合,术后护理到位是确保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nursing care in 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with embolization.Methods:To analyze the clinical data of 22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rteriovenous.Results:All patients achieved successful treatments. Only 2 of them occurred the complications of bleeds.Conclusions:Adequate preparation and relevant nursing care are the main elements in a successful embolization.[key words]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Embolization;Nursing care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 VM)为一种先天性脑血管病,由相互缠结、迂回扩张的血管团构成,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之间存在一个或多个瘘口,其间缺乏毛细血管床,从而使动脉之间的瘘口产生快速高流量的分流。其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伽马刀治疗及非手术治疗[1]。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日趋成熟[2]。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非常重要[3-5]。本课题旨在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在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术治疗的重要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脑动静脉畸形患者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9~35岁。所有病例均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确诊为脑动静脉畸形。其中10例表现为脑出血,12例表现为癫痫。主要临床症状有反复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呕吐、抽搐、意识障碍、肢体无力等。22例患者中,10例患者知情同意,12例家属知情同意。 1.2 介入相关材料及药品的准备 超滑丝、交换导丝、6F脑造影管、6FMPD导引导管、6F导管鞘、1.2F微导管;仪器准备:数字减影机、高压注射器、心电监护仪、血管穿刺包、另加无菌中单、治疗碗、输血管2条、三通管2个、5ml注射器、10ml注射器。各种急救物品及药品:氧气,吸痰机保持应急状态,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异丙嗪、安定、利多卡因、造影剂、肝素钠、罂粟碱、Onyx胶、5%葡萄糖液等。 1.3 治疗结果 22例A VM患者经医生精心操作及术中护理密切配合,顺利完成介入栓塞治

大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原则

大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原则 大脑动静脉畸形(AVM)是大脑中连接动脉和静脉的异常血管的一种混乱。动脉负责将富含氧气的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大脑。静脉将缺氧的血液送回肺部和心脏。大脑的AVM干扰了这个重要的过程。动静脉畸形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最常发生在大脑或脊柱。即便如此,脑部avm仍然很罕见,只影响不到1%的人口。AVMs的原因尚不清楚。大多数人天生就有,但偶尔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形成。它们很少在家族间遗传。脑avm的治疗原则。 一些大脑AVM患者会出现一些症状和体征,比如头痛或癫痫。AVMs通常是在脑部扫描后发现另一个健康问题或血管破裂后导致脑部出血(出血)。一旦确诊,大脑AVM通常可以成功治疗,以防止并发症,如脑损伤或中风。 脑AVM的治疗原则 脑AVM的治疗是为了防止出血、清除血肿、改善盗血和控制癫痫。目前为止,脑AVM治疗策略有四种:显微神经外科、介入血管内技术、放射外科、栓塞后手术的联合治疗。 选择治疗要考虑到利弊。一般来讲,对于Spetzler-MartinⅠ级、Ⅱ级病变,首选外科手术切除。对于小病灶,由于部位和供血血管解剖情况,手术可能危险性增大:可考虑放射外科治疗。对于1级病变,常选择栓塞后手术的联合治疗。对于IV、V级病变,单纯外科手术危险度高,不主张推荐。 对于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高危的病变,可考虑放射外科治疗。放射外科对小病灶效果更好:故此方法主要用于小病灶而非大病灶。然而,病变体积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病灶的部位、患者年龄、症状、血管周围解剖情况也要考虑到。对于可用手术治疗的小病灶( Spetzler-Martin I、II级),手术比放射外科危险度小。对于大病灶( Spetzler-MartinIl~V级),若目标是完全闭塞病灶,可考虑联合放射外科治疗。放射外科和栓塞介入部分治疗大型病灶并不能消除出血的危险。 手术治疗:目前仍然是首选的根治方法 显微外科技术和麻醉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完全切除病灶甚至功能区附近的AVM,只有很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血管内介入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扩大了手术适应症和安全性。 1、外科手术时机选择 AVM最好是进行择期手术。有时因血肿大、危及生命,需急诊手术清除。此时,只有容易控制的浅表AVMs可随血肿一并切除。著AVM复杂,清除血肿、患者恢复段时间后,复查血管造影,再进行二次手术。 标准的手术是显微镜下切除病变。通常首先阻断供血动脉,接着切除异常血管团,最后切除

脑动静脉畸形

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选择 前言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脑血管发生变异而形成的;是一团相互缠绕的异常脑血管,其内部动脉与静脉之间无毛细血管;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构成;是脑血管发育异常所导致的畸形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本病的发病率约为2/10万,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多,比例约为2:1。发病的高峰年龄为20-39岁。颅内动静脉畸形可于脑的任何部位发生,左右两侧的发病率基本一致,90%以上位于小脑幕上,小脑幕下的脑动静脉畸形约占10%左右,A VM按照发病部位,脑动静脉畸形大致可分为6个不同的区域:单纯硬脑膜、脑皮层到脑室、大脑半球深部、小脑及脑干。脑动静脉畸形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出血的症状,抽搐,头痛,进行性的神经功能障碍等。 流行病学 来自国内外的文献中,关于脑动静脉畸形的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其结论也不一致。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3大类:(1)以尸体解剖为基础的研究(2)以就诊情况为基础的研究(3)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但现有的脑动静脉畸形的流行病学资料都存在样本的选择,统计方法不恰当等问题,结论可能存在偏差。同时,由于脑脑动静脉畸形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出现晚等限制,我们很难得到准确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尽管我们不知道确切的患病率,但基于人群研究显示,患病率的范围或不高于10.3/10万,或在16-23/10万之间。现有的有关脑动静脉畸形(A VM)的流行病学的研究结论不甚一致,尚需前瞻性的、基于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病因学及病理学 脑A VM在形态学上由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三部分组成 脑动静脉畸形(A VM)发病年龄轻,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部分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仍非常棘手,因此,恰当地选择治疗方案是提高脑动静脉畸形(A VM)预后的关键。

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进展

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进展 发表时间:2016-07-23T13:35:57.067Z 来源:《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作者:黄永福 [导读] 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vous malformation)是一团发言异常的病理脑血管。 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神经外科广西防城港 538021 【摘要】脑动静脉畸形(Brain arteriovevous malformation)是一团发言异常的病理脑血管,由一团动脉、静脉及动脉化的静脉样学过组成,动脉直接与静脉交通。近年来,随着治疗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使得对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文就目前脑动静脉急性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单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立体定向放疗、联合治疗。 对于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临床上存在不同的观点。对于已有破裂出血的AVM患者,由于其较高的死亡率,使得进行侵入性的治疗被广为接受;但是对于未破裂的AVM患者是否进行侵入性的治疗,各方观点尚未统一。Mohr JP等[1] [2]进行了一个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ARUBA)的随机试验,比较未破裂脑动静脉畸形病人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或药物联合介入治疗后的死亡和症状性脑卒中的风险,结果显示单纯接受药物治疗组的显著优于接受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组。而对于已有出血的AVM患者选用何种治疗方法,也有较多的争论。治疗方法的选择会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畸形血管的大小、位置、引流静脉等,术者的对该治疗的熟练程度也是一个很重要因素。各项治疗技术都在发展,技术的进展影响着治疗方案的选择,每项治疗方式都有各自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多种治疗方式联合治疗。Van Beijnum J 等[3]进行了一个大样本的meta分析,分析了137个临床研究,包括有血管内栓塞、外科手术、立体定向放疗,共13698个病人,显示血管内栓塞和立体定向放疗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死亡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可能是得益于技术和经验的发展。 1.单纯药物治疗 单纯药物治疗较多用于未破裂的AVM患者,较少用于已有破裂出血的AVM患者。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缓解头痛、控制高血压、预防和控制癫痫等。单纯药物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的变化,注意定期行影像学检查,至少一至两年复查一次头颅核磁共振检查。 Geibprasert 等[4]认为单纯药物治疗除了应用于出血风险很低的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外,也适用于选择其他治疗引起并发症的风险很高的患者,比如比较大的AVM。Kim 等[5]认为只要患者手术治疗的风险大于保守治疗的风险就可选择保守观察。 2.介入治疗 由于介入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应用该治疗方法的患者越来越多。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得益于微导管的设计的改进和栓塞材料的改进。超选微导管的应用使得导管能到达弯曲血管的远端,使得部分以往不能处理的病灶也能够应用介入治疗。既往采用硅胶微粒、聚乙烯醇颗粒、丝线段、聚乙烯等栓塞治疗,缺点是不能完全闭塞畸形血管团,目前液体栓塞剂作为永久性栓塞材料得到广泛应用。Onyx 胶的出现使得脑动静脉畸形治愈性栓塞率明显升高。Van Rooij 等[6] 报道Onyx 胶栓塞44例脑动静脉畸形,完全栓塞7例,完全栓塞率为16%;Hauck 等[7]报道Onyx 胶栓塞94例脑动静脉畸形完全栓塞19例,完全栓塞率为20%,术后3个月再通2 例,最后完全栓塞率为18%。 体积小的脑动静脉畸形可以直接栓塞,对于体积大的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治疗能够让畸形血管团体积缩小,为其行手术切除或立体定向放疗做准备。 介入治疗的优点有:创伤小、栓塞后畸形血管立即闭塞、术中造影迅速评价栓塞效果。介入治疗的不足有:很多脑动静脉畸形不能完全栓塞、无法处理颅内血肿。介入治疗的风险有:血栓形成继发脑梗死,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继发脑肿胀,甚至脑出血。 3.外科切除 大多数观点仍然认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最主要、最有效方法[8]。术切除脑AVM除可以切除畸形血管病灶,达到消灭出血隐患,改善周围脑组织血供的目的,术中尚可以切除癫痫病灶,减少术后癫痫发生的机会。 决定是否行显微外科手术的可参照Spetzler-Martin评分分级[9],它能评估手术切除AVM的手术风险。3个因素是大小、静脉引流和位置。越高级别的患者手术死亡率会越高。Spetzler-Martin分级I、II级脑AVM的自然出血危险性高于外科手术干预的危险性手术治疗对于低级别脑AVM有突出的优势,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手术目标应力争脑AVM全切除。III-IV级以上的脑AVM外科手术危险性高于自然出血危险性,并且危险性与脑AVM级别成正比,宜谨慎选择手术。Ledezma CJ等[10]进行了一个mata分析,统计了2425例患者,从1990至2000,显示手术的死亡率是3.3%,术后永久残疾率是8.6%,显示死亡率和Spetzler-Martin分级呈正相关。 手术切除的优点是高根治率。手术并发症主要有术中大出血及术后出血、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NPPB)、脑水肿、血管痉挛、神经功能缺损等。术中大出血的原因有引流静脉过早闭塞、血管损伤、误入畸形血管团等,应根据出血的来源进行处理,若较大的供血动脉破裂出血,可压迫同侧颈内动脉,用动脉夹临时夹闭供血动脉后,用双极电凝烧灼血管止血;若主要引流静脉破裂出血,则应迅速分离供血动脉并离断;如为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可进行控制性低血压,并用大号吸引器清除术野血块,暴露出血点,以棉片压迫止血为主,并尽快找到供血动脉进行分离、夹闭。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0%对于高级别的大型的高流速的脑动静脉畸形在术前进行血管内栓塞,可使手术前后局部脑皮层血流变化减少,从而预防正常灌注压突破综合征发生[11]。 4.立体定向放疗 立体定向放疗通过局部高剂量的射线传送到畸形血管团,引起血管损害反应。逐渐的血管硬化继发血管栓塞在1至2年的时间。AVM小于3.5cm被认为更适合立体定向治疗。目前放射治疗主要用于[12]:血管畸形位于脑深部和功能区者;手术治疗高度危险、治疗的并发症多者;血管内治疗难度较大者;开颅手术和血管内栓塞后残留者。 Flickinger JC[13]等作了一个多中心分析,1255病例接受放疗,结果显示102(8%)病例出现了放疗后的神经功能缺失。成功的放疗依赖多种因素,包括AVM体积;血管构铸,包括病灶的密度;AVM位置;放射剂量。 立体定向放疗的长处在于该治疗为非侵入性治疗,并且有较高的闭塞率。立体定向放疗的不足有:治疗后1-2年内仍有出血风险,不同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护理配合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护理配合 发表时间:2013-02-25T15:52:20.2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李宗业柯欣伍秀娟[导读] 栓塞结束后中和肝素,根据肝素化时间计算其残余量,按lmg鱼精蛋白中和肝素lmg(125U)计算,静脉注射。 李宗业柯欣伍秀娟(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放射科介入室广东江门 529030)【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28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与积极的护理配合。结果 28例患者全部治愈,有效率为100%,治疗并发症少。结论对脑动静脉畸形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患者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对保证栓塞的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治疗护理配合【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242-02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胎儿时期脑血管形成异常导致的先天性疾患。脑动静脉畸形常可导致脑出血、脑缺血等一系列脑功能障碍。一般发生在蛛网膜下腔、脑内或脑室内,甚至形成脑内血肿。多见于中青年,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微创介入手段经血管内栓塞术对脑动静脉畸形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痛苦小,操作简单,治愈率较高,目前多被应用于AVM介入治疗。同时配合高效正确的护理,更能够提高AVM的治愈率。现将本院收治的28例AVM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和护理经过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本院共收治28例AVM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9~46岁,平均27.5岁。 1.2临床资料 剧烈头痛、头昏20例,神经功能障碍1例,癫痫发作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 1.3辅助功能检查 全部患者进行CT或MRl、MEA检查后,进行了全脑血管数字减影(DSA)确诊检查。AVM位于颞顶叶15例,顶枕叶6例,顶叶4例,枕叶和额叶3例。 1.4 S&M分级 Ⅱ级16例,Ⅲ级12例。 1.5手术方法 根据影像学资料,了解畸形血管团的大小、供血动脉来源、位置、走向等制定治疗方案。常规消毒右侧腹股沟,给予患者进行全身麻醉,采用Seldinger技术。由DSA引导下经右股动脉穿刺留置6F动脉鞘管。然后再从鞘管插入6F引导管至颈内动脉于椎动脉2椎体以下,进行全脑血管造影,以便了解和判断AVM部位、大小、形态、供血情况和引流静脉情况。再送入微导管、微导丝,漂浮至畸形血管团内,进行选择造影检查,在DSA机透视下缓慢注射ONYX,将病灶填塞。栓塞后在透视下多角度造影显示畸形血管团栓塞情况,然后撤出导丝、导管及鞘管。术中密切观察,防止畸形团的引流静脉阻塞。 2 护理配合 2.1术前准备 2.1.1护理人员准备 对于复杂的AVM,护理人员参加术前讨论,了解病变特点及畸形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情况,了解介入治疗方案及其潜在危险性,对可能发生的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做好应急准备,制定详细而全面的护理计划。 2.1.2材料准备 材料包括:①栓塞材料:美国EV3/MTI公司的微导管;微导丝;0NYXl8/20液态栓塞系统,每一系统包括ONYX1.5Ml ×1瓶,DMS01.5mL×1瓶,ONYX专用注射器2个,DMSO专用注射器1个。②备用栓塞材料:Magic微导管,NBCA,超液化碘油。③普通材料:心电监护仪,压力泵,微量泵,电磁炉,水壶,震荡机。④药物:肝素钠,鱼精蛋白,罂粟碱,尼莫地平。 2.2术中护理 2.2.1一般护理 热情接待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缓解其紧张及恐惧心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简单的手术操作步骤,于左侧足部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套管针及三通,以利于2路液体同时输入,便于术中给药及抢救。留置球囊导尿管,避免术中膀胱涨满不适,也便于观察尿量。 2.2.2微导管塑型 准备电磁炉和水壶,烧开水并保温,以备术中微导管塑型。在全脑血管造影结束并决定AVM栓塞方案后,选用合适的微导管,将电磁炉由保温状态调至加热,使水沸腾,利用壶嘴冒出的水蒸汽进行微导管塑型。 2.2.3防止颅内出血 ①给予心电监护、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血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尿量,并注意观察显示屏上的影像学变化,协助术者及时发现异常。②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70~80mmHg,高血压病人则控制在基础血压的2/3,以防止部分栓塞后残存畸形团内压过高而破裂,以及防止由于动静脉短路被阻断,原处于低灌注状态的正常脑组织的血流量突然增加,发生NPPB突破,而导致严重的脑肿胀甚至颅内出血。 2.2.4防止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①穿刺成功后即给予全身肝素化,首次静脉注射肝素钠的剂量为mg一病人体重(kg)×0.7,1h后静推首次量的50%,接下来每小时静推10mg。②备压力泵及导管内冲洗用生理盐水2套,压力泵加压至300mmHg,术中连接Y形阀,持续冲洗导引导管和微导管,防止血栓形成、脱落而造成脑梗死。密切观察压力泵的压力变化,及时加压和补充生理盐水。③术中发生脑血管痉挛时,应用罂粟碱、尼莫地平等扩张血管,解除痉挛。静脉输注尼莫地平时要用微量泵,严格控制滴速,以防血压骤降。 2.2.5栓塞结束护理

脑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脑动静脉畸形的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畸形的超声诊断。方法:选取临床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大、中型脑动静脉畸形检出符合率96%,使供血动脉血流速度加快,供脑组织的血液也转向畸形血管团中,从而引起正常供血区脑组织缺血,这种窃血现象可以引起局部缺血。结论:脑动静脉畸形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有较明显特征性表现,大多数病例超声检查可作出诊断。 关键词:脑动脉畸形;超声诊断;频谱多普勒超声【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672-8602(2014)03-0216-01 脑动静脉畸形(A VM)是是一种先天性、非肿瘤性脑血管发育异常,约占脑血管畸形80%以上,临床以颅出血、癫痫、头痛为首发症状。通过测定大脑中、大脑前、大脑后动脉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可初步判断脑A VM存在[1]。选取临床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超声诊断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5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

男27例,女23例,年龄9~52岁,平均32岁。临床表现头痛25例,癫痫22例,意识障碍16例,偏瘫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 1.2 检查方法:通过双侧半球和椎-基底动脉血流检测,确定供血动脉。检测供血动脉的特征性血流多普勒频谱。颈总动脉压迫试验,观察供血动脉的自动调节功能。过度换气和屏气试验,观察供血动脉的血管舒缩反应力。供血动脉的血流速度呈收缩期与舒期流速非对称性增加。患侧收缩与舒比值(S/D)<2:1,正常脑血流的S/D为2~ 2.4:1。血流多普勒频谱形态表现舒期流速增加,频谱增宽,舒期血流下降无平滑线形特征。频谱部声强分布不均,出现涡流或湍流频谱。血流多普勒信号呈高低强度声频混杂。供血动脉血管搏动指数明显减低,呈低搏动性改变。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前后脑血流无明显变化,提示供血动脉的自动调节功能减低或丧失。过度换气和屏气试验,供血动脉血流变化不明显,提示脑血管舒缩功能下降或丧失。 2 多普勒超声表现 2.1 经颅多普勒彩色血流图:颅有较大的动静脉畸形时,在相应部位可见多彩的血流彩斑、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等血管,供血动脉血管增粗,因血流速度快而显示较明亮的色彩。 2.2 多普勒频谱:因病变动静脉之间经瘘管相通,因而

椎管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术

39.7901

椎管内动静脉畸形的确诊主要靠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由于脊髓动脉的供血来源,一是来自椎动脉的脊髓前、后动脉,二是来自颈升、颈深、肋间、腰、髂腰与骶外侧动脉的脊髓支构成的脊髓前、后动脉链(图4.11.6-4,4.11.6-5),因此行选择性造影时应遵循:病变位于颈段与上胸段,应选择两侧椎动脉、肋颈干的颈深动脉、甲状颈干的颈升动脉造影;病变位于中胸段,应行经双侧第4~7肋间动脉的根动脉造影;病变位于下胸段与腰骶段,应行经双侧第8~12肋间动脉;第1~4腰动脉及骶中动脉的根动脉造影。造影前用铅字码贴在病人体表,标出相应椎体,便于造影中在透视下寻找相应的肋间和腰动脉开口,并在造影片上标出椎体的部位。根动脉造影注射剂量为1ml/s,总量2~5ml。采用数字减影和放大技术,每秒1张。动脉期照相3s,静脉期照相6s,共9s,当显示出Adamkiewicz动脉时,摄片时间延长10~20s,以研究回流静脉。通过造影了解病变部位、范围、类型、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循环时间等,从而明确诊断。在脊髓血管造影片上,髓内动静脉畸形,可有明确的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位于髓内或髓周。髓周动静脉瘘脊髓血管造影可清楚地显示瘘口部位、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循环速度等。造影分为三型:1型,纤细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之间仅有一小瘘口,血流速度缓慢,常见于马尾部。2型,有多根供血动脉,脊髓前动脉可扩张纡曲,瘘口处血流速度较快,静脉端可有静脉瘤样扩张,引流静脉也有纡曲扩张。3型,瘘口往往很大,流速极快,有多支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呈瘤样扩张。硬脊膜动静脉瘘向脊髓引流,脊髓血管造影瘘口常为一个,可位于胸腰段的任何平面;供血动脉可来自肋间动脉,腰动脉和骶动脉,造影时见血流缓慢地从1至数根纤细的硬脊膜动脉,通过硬脊膜内微小的瘘口,

脑动静脉畸形诊疗规范(最新版)

4 脑动静脉畸形 脑动静脉畸形(A VM)是脑血管畸形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其产生是由于胚胎期脑原始动脉及静脉并行,紧密相连,中间隔以两层血管内皮细胞。如两者之间发生瘘道,血液就直接从动脉流入静脉,形成血流短路,而引起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显微镜下畸形组织呈一大堆较成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结构,其间夹杂有硬化的脑组织。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头痛:多数病人主要症状为长期头痛,常为偏头痛样,但部位并不固定而且与病变的定位无关。当畸形出血时,头痛加剧,且伴有呕吐。 2.癫痫:约1/3以上的病人以发作起病,多呈限局性抽搐。该症状有一定定位意义。确诊年龄越小,越容易出现癫痫症状。癫痫发生风险统计:10-19岁;20-29岁,30-60岁。偶然发现或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的病人多无癫痫发作。 3.出血:可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和硬脑膜下出血等。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亦可无任何原因。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出血的高峰期为15-20岁,每次出血的死亡率为10%,病残率为30-50%。小的动静脉畸形常比大的更易表现为出血。 4.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及智力减退:由于脑盗血现象病变远端和邻近脑组织缺血,旧之对侧肢体可出现进行性肌力减弱,并发生萎缩。在儿童期发病,当病变大而累及脑组织广泛者可导致智力减退。 5.颅内杂音:当畸形体积大、部位表浅,特别是伴有硬脑膜动静脉畸形时可听到。6.占位效应:比如小脑桥脑角(CPA)的A VMs引起的三叉神经痛7.儿童动静脉畸形常有大的中线位置的动静脉畸形并引流入增大的大脑大静脉(Gale静脉,即"Galen 静脉动脉瘤")。还可伴有: A.脑积水合并大头畸形:多由于增大的Galen静脉压迫中脑导水管所致。 B.心功能衰竭伴随心脏肥大。 C.前额静脉突起,多因静脉压增加所致 8.临床分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