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5讲
最新《传播学原理》第五章资料教学讲义PPT课件

1987年
“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是我国电视发展史上第一次全 国范围的城乡观众调查
20世纪90年代 随着媒介受众调查受到更高重视。1991年中央台创建了
后
“全国电视观众调查网”
1995年
“央视调查咨询中心”作为独立法人正式宣告成立,迈出 市场化的第一步
把受众置于社会环境、社会网络中,研究更加 整体化和具体化,受众调查更准确及时
二、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
1.个人差异论(个人身处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不同,造成差异) 2.社会分类论(具有共同特征的社会群体持相似社会观、价
值观和见解)
3.社会关系论(对媒介信息的接受受其社会关系的影响)
4.文化规范论(媒介通过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长期塑
第二节 受众的类型和特征
一、受众的类型:
“广”:对一切媒介及信息都有兴趣接触和使用,但没有明确 的接受方向和固定的接受重点
“窄”:对信息的兴趣、需求方面显示出某种共同的接受倾向 注意:两者间并非泾渭分明和绝对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相互渗透,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决定受众社会特征的主要因素:
1.文化特征(最突出的是民族特征) 2.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受众的 社会角色和不同特征) 3.群体影响(信息与群体的关系、受者与群体的关系、 群体的亲和度、群体的约束力等对个体产生影响)
(1)众多(2)分散 (3)匿名 (4)流动 (5)异质
二、 受众观的历史变迁
变迁时间
变迁原因
主要观点
20世纪20、 新兴传播工具在社会生活
30年代
中崭露头脚,带来变化
20世纪中 媒介公司化、集团化经营 期以后 成为主流,跨行业媒介垄 断集团出现
20世纪40 年代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3讲

历次传播革 命的反思与
总结
◊从五次传播革命的历程所呈现的形态看,我们认为有四种状态 应引起传播学界的重视: 1.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一直呈加速度状态发展;
2.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始终呈叠加状态发展;
3.叠加性状态又导致了整合性状态;
4.信息和知识的增长与积累呈金字塔状态发展。
◊从五次传播革命所形成的结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 个新的境界、新的时代。
优秀传播模 式的功能
(3)引导功能。即引导研究者、决策者以及实际操作人员密切关注传 播过程中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从而积极主动地干预之,调控之,使 自己的工作能始终沿着一条比较正确的轨道前进。 (4)简化功能。即接受该研究模式的传播学者的研究工作,不再需要 从起码的原则和基础开始,他可以跳过一些要素,简化一些步骤,集 中精力和时间深入到这门学科最微妙、最深奥的理论前沿去寻金觅宝。 (5)预示功能。也就是说,它可以对某一项将要进行的传播活动的进 程或者结果进行预示和预测。至少,它能够为估算信息传播的各种不 同结果可能发生的概率提供依据,传播研究者因而可以据此建立假说, 提出增强传播效果的可行性建议。
播,传达性传播、解释性传播、劝服性传播与鼓动性传播、
娱乐性传播,等等。
◊依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对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等予以简单描述和论析。 1.内向传播; 2.人际传播; 3.组织传播; 4.大众传播; 5.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传播类型
1、内向传播
◊人际内传播,I&Me 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程性、思维性的特点。 ◊内向传播是一种最隐蔽、最自由的传播。 ◊通过它,个人既可以自我调适、避免错误、纠正缺点,也可能陷入
(完整word版)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邵培仁著《传播学》(第3版)问题解答2015.docx

《传播学》( 第3版) 中的概念、问题与解答———————————————————————————教材:邵培仁著,《传播学》(第 3 版)“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教参:1. 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年版。
2.[ 英 ] 丹尼斯·麦奎尔, [ 瑞典 ] 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版。
3.[ 美 ] 赛佛林、坦卡特著 ,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年版。
4.[ 美 ] 塞伦·麦克莱著, 《传媒社会学》,曾静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美 ] 斯蒂芬· 李特约翰著 ,《人类传播理论》,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6.[ 美] 鲁伯特· W·麦克切斯尼著 , 《富媒体,穷民主》,谢兵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年版。
7.[ 英 ] 丹尼斯·麦奎尔著,《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崔保国、李昆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8.[ 美 ] 梅尔文?L?德弗勒埃弗雷特?E?丹尼斯著,《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王怡红张跃宏刘逎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年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邵培仁著《传播学》( 第 3 版 ) 内容简介和声明内容简介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 21 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指定用书。
全书从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纵向展示了传播学的学科概貌,从传播者、信息、符号、媒介、传播谋略、传播技巧、受众、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横向阐述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展示了世界传播学的学术前沿成果,也有中国传播学界和作者的最新思考。
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4讲

一是分离的关系。在这一模式中,传播者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它与信源
之间相距遥远或不常联系或分属不同党派,它从信源处得到信息,但又
不依赖信源,他们对新闻价值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二是合作的关系。虽然传播者和信源分属不同的社会系统,而且代表不 同的机构,但是他们在传播上所扮演的角色却是可以相互合作的。他们 对传播观念和媒介功能的理解,比较接近。因此,在大众传播中,传播 者与信源往往互相利用、互相帮忙,共同达成彼此认可的目标。 三是同化的关系。在这种模式中,传播者与消息来源所处的体系是完全 相同的,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再各自独立,而且对新闻价值和媒介功 能的看法完全相同。
媒介组织 与 媒介文化
“霸权”主要是指统治阶级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和领导,可被视为
一种强制的统治与控制。
媒介组织 与 霸权理论 霸权理论是解释传播者尤其是大众媒介组织如何为社会权力所操纵、 进而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的一种观念,带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色彩。 社会乃是通过一系列霸权手段得以维持稳定,而大众媒介则是当今统 治阶级实现意识形态合法化的支配性工具。统治者并非依赖于行政或 者暴力手段对公共辩论与传播自由进行约束,而是以修正文化政策方
奋斗目标具有导向作用。
社会大众对职业记者角色的期望和描绘反映和说明了什么?
第二节 媒介组织
媒介组织及其地位
定
所谓媒介组织,是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
义
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对于这一定义,应从九个方面加以理解:
媒介组织及其地位
独 特
媒介组织就其本性而言是双元的、混合的,具有双重性、兼容
性的特点和特殊的地位。
3.加强整体协调;
4.发现和培养传播人才。
第三节 传播制度研究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2015

《传播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25120030 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任课教师:学分:3 周学时 3面向对象:2015学年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编导、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摄影、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预修课程要求:《新闻基础知识》,《大众媒介概论》一、课程介绍(一)中文简介本课程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内容:一、传播学的历史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和意义、传播学的渊源与孕育、传播学地位的产生与确立、传播学的现状和趋势。
二、传播过程及其相关要素:传播的概念、特点、分类、革命、模式和功能;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符号、传播媒介、受众和传播环境。
三、传播谋略和效果监测:介绍传播的技巧和计谋、传播效果理论研究和模型建构。
(二)英文简介This course is a degree program fo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t includes three parts: a) The history and object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research object, system and meaning; the origi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establishment of status;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b) Process and elements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concept, characteristic, classification, revolution, mod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science; disseminators, information, symbol, media and audienc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c) Communication strategy and effect: 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trategy, media effect theory and mode construction.The Methods of discussion and case study will be used in this course.二、教学目标(一)学习目标传播学(Communicology/Communication Science),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学研究者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圣才出品】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传播)【圣才出品】第二章传播1.如何理解传播的定义?答:传播的定义一般概括为: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对于这个定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人是传播的主体和轴心。
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既是行为的施控者,又是行为的受控者;既是产生传播的原因,又是导致传播的结果。
对此,施拉姆和波特论述道:“人类传播是人做的某种事。
它本身是没有生命的。
它本身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除非是传播关系中的人使之成为不可思议。
讯息本身并无含义,除非是人使之有含义。
”传播与人如影相随,不可分开。
人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是人类的创造和特权,传播也是形成人性和人格的建筑材料。
在人类的各种行为和技能中,只有传播是最富有人性的。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传播学的目的是理解人类如何创制、交换和解读信息。
在人类传播活动中,信息是最核心的东西。
在这一过程中,传播者不是简单地输出信息,还应含有复杂的双向交流;受传者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还应包括主动地反馈信息。
信息作为传播的内容,就像没有货物即无需搬运和运输一样,没有它即没有传播。
所以,传播的过程既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交替作用的过程。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
换句话说,符号就是信息的具体袒露,而媒介又是符号的物化载体。
没有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和视听符号,信息内容就无所依附;同样,没有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以及其他物质载体,符号就无法进入人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
所以,符号与媒介是一切传播活动赖以实现的中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不论是传播信息还是接受信息,每一个参与活动的人,都是有意图、有目的和有自觉性的动机的,而不管他是否意识到。
只要人在传播中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那么至少可以说明三点:传者送出了信息,受者收到了信息,并且产生了传播效果。
传播学 PPT26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与媒介生态

三、北美媒介生态学派
1、戈夫曼的媒介场所论
欧文.戈夫曼(1922-1982),美国符号互动论者,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中将 “场所”的概念提到了突出的地位。
他把人际交往比作演出,把“场所”(社会)比作剧场,社会成员在这里按照社会剧本的需要扮演角 色,以取得别人的赞许,而演出又受到十分警觉的现场观众的鉴定。
在媒介生态学的范畴,西方学者有两个关注点: 一是技术或者说是以媒介为代表的技术力量对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影响; 二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反思技术理性,企图恢复人的本性和人类与社会各子系统和谐健康的关系。
CONTENTS
01 媒介生态环境
02 媒介
04 媒介生态的基本观念
二、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
媒介生态研究的原动力,不是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建设成就和生活状况不满意,而是人对自己过去的 “人的形象”和“人的行为”的不满意,需要对它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和重新评判。至少人在过去的 征服自然和争夺资源的斗争中,缺少生态考量和生命意识,有点自私、残酷、不理性和不人道。
《尚书》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由过去的崇拜 自然、征服自然转变到“顺应天时”、协调自然的意识上来,应该由同天地作斗争的时代回归到视天地为 “万物父母”的时代,进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和实生物”的理想境界。
三、北美媒介生态学派
CONTENTS
01 媒介生态环境
02 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
目
03 北美媒介生态学派
录
04 媒介生态的基本观念
“在意识形态的天空,生态主义是一颗新星”,这是布赖恩.巴克斯特在他的生态政治学著作中写下的 第一句话。传播活动必然要依赖一定的环境来存在,或者说,它必然要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一定的生态之中。 媒介生态,是传播环境研究中无法规避的问题之一。
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绪论1.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绪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
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
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这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
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
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
传播学(第三版) 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4讲

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密切,两者的 互动也正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一种杂陈的媒介和文化形态以及两者之间逐步升温的复杂关系, 似乎在骤然间提升了媒介文化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时速,使媒介 文化在传播的集中化、垄断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碎片化和零 散化,在专业化、科技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同质化和庸俗化, 媒介文化的产生和消费日益快餐化,媒介景象通过传播得到放 大并演变为媒介奇观。 媒体文化既是快餐生产和消费的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又是文化 教育和意识形态霸权的重要表现形式。 如何重新构筑当代媒介空间的科学谱系?如何重新组合媒介形 态和文化形态的互动链条?如何重新分配媒介时间和空间与文 化流质和流量的资源版图,使媒介文化的生态保持良性循环?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问题。
媒介组织的运作
与受众 的 四种关系
1.支配的关系:传播者根据自己的目标或意图将思想、观点或
信息强行灌输给特定受众的传播情境。
2.疏离的关系:传播者将其与受众的关系看得很淡,往往缺乏 为受众而采集信息、传播信息的意识。他们主要是为自己、为
知音、为获奖、为政治、为私利而写作和传播。
媒介组织的运作
与受众 的 四种关系
可见,在传播活动中,只要传播者多露面、增加与受众接触的
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会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 亲近的倾向。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
传播者 的 赢效因素
5、悦目性
一般认为,传播者容貌漂亮、风度翩翩,对受众具有悦目性,
那么他(她)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特别 漂亮的形体往往会使人只专注于其形体本身,而忽视传播内容
诚实是增强可信性的首要因素。
信誉作为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经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良好感 觉,也可以增强可信性和传播效果。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教程第三版课件)

01
播效果的实证研究。
受众是具有主动性的主体,媒介和信息是受
02
众选择的对象。
传播内容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应注
03
重对传播内容的分析和研究。
REPORT
RESUME
C ATA LOG
D AT E
ANAL YSIS
批判 学派
03
SUMMARY
代表人物
马克斯·韦伯 德国社会学家,被认为是现代社 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传播学批 判学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符号和文本进行 比较研究,揭示文化 差异和传播规律。
符号是社会文化的基石,具有表征 意义的功能。
符号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 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
传播的本质是符号的交流和意义的 共享,而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
主要观点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
初创期(1930s-1950s)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传播效果研究,代表人物有 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等。
批判期(1950s-1970s)
这一阶段主要关注传媒内容和社会结构的关系,代表 人物有默多克、麦克卢汉等。
多元期(1970s至今)
这一阶段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涉及文化研究、 媒介效果、受众研究等多个方面,代表人物有 费斯克、布尔迪厄等。
REPORT
ANALYSIS
SUMMARY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 教程第三版课件)
RESUME
CATALOG DATE
目 录CONTENTS
1 传播学研究史 2 经验学派 3 批判学派 4 认知学派 5 社会符号学派
CONTENTS
《传播学》(第三版)邵培仁 传播学概论高教版第1讲

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何谓“传播学术金字塔”?
传播学的研 究对象和宗
旨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 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它应该既包 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总之,凡是 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 象。 ◊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 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 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 在的稳定的联系。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 和必然趋势。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 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传播学 与
其他学科 关系
1、传播学与社会学 社会学是以社会组织、社会行为、社会问题等为研究对象,范 围较广泛;而传播学者重研究传播过程、传播行为、传播意识 和传播关系等现象,对象较集中。传播学在行程中吸取、借用 了社会学的一些知识和方法,但也从其他许多新兴学科中吸取 养料。 曾有人将传播学看作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有道理吗? 2、传播学与人类学 传播学与人类学都是“关于人的科学”,目的都在于描述和解 释人类这一特殊的横跨整个地球。贯穿整个历史的自然和社会 现象。但是,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 面,传播学的主题是研究人类的传播行为和文化世代流传的基 本媒介。
◊媒介发展的规律:(1)由低到高的螺旋规律;(2)波浪起 伏的浪潮规律;(3)由慢到快的加速规律;(4)互动互助 的共进规律;(5)取长补短的整合(互补)规律。
◊信息传播的规律:(1)协同合作的规律;(2)双向传播的
传播学 邵培仁 笔记

邵培仁《传播学》阅读笔记绪论第一节主要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凡是客观存在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特点是整体性、互动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第一点整体性,传播过程不是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个相关的因素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其次,互动性而言,传播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过程。
开放性是指,传播学不是只面对个别孤立的传播现象,它的方法吸收容纳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
最后,综合性是指传播学在分析现象和规律时,不会只限制于一两种方法和手段,而是立体关照与分析。
第二节主讲传播学的研究体系。
传播学研究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传播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传播学的知识层次、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首先,传播学体系的依据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新闻学和历史学中找到依据。
按照知识的构成,我们可以把传播学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和边缘传播学。
其中我们比较陌生的是边缘传播学,它既是传播学向外扩张的产物,又是传播学向外联姻的结晶。
比如,当传播学和其他学科连接,会出现传播心理学,传播社会学等。
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由八大理论板块组成: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第三节主讲学习与研究传播学意义。
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科学的传播学;有助于正确解释当代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有助于提高传播传播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有利于增强信息传播效果;有助于人们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第一章传播学得回顾与展望这一章介绍了传播学的产生和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这一时期却是传播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历史上四位杰出的传播学创始人:Harold lasswell(1902-1977),Kurt lewin(1890-1947),Carl hovland(1912-1961),Paul F. lzarsfeld(1901-1976).对传播学起到完善作用的是Wlibur Schramm(1907-1987),他的另一个译名为大家所熟知——宣伟伯,他把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来审视,他的《大众传播》出版,标志着传播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传播学第五部分PPT

受众设想成许多不同的解释群体,每一个群体对它 所读到的、看到的或听到的东西都有自己的意义阐 释。解释群体存在于具体的媒介和内容的周围。一 个群体又形成在共同的认识类型周围,有其共同的 认识和共同的结果。
1. 解释性群体特有的第一种风格是内容; 2. 围绕共同意义的阐释风格。 3. 社会风格是针对所讨论媒体的共同系统行 为,不仅包括媒体内容是怎么样被认识的,还 要包括它影响该群体的成员的行为方式。
人类历史的三个发展阶段: 1. 口头传播时期; 2. 文字传播时期; 3. 电子传播时期。 总结:每一媒介对人体相应官能的延伸,都会 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 方式,进而影响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变革。
热媒介—具有高清晰度和低参与度的媒介。例 如,照片、广播、电影等。 冷媒介—有高参与度、低清晰度的媒介。例如, 图书、报刊、电话、电视、漫画等。
3500年前的甲古文22传受信息媒介的改进传受信息媒介的改进走路马匹车船烽火鼓笛号角旗语手语空间型媒介石头金属泥土羊皮纸时间型媒介脱离了动物的境界具有了独特的传播媒介实质是以自身为媒介的亲身传播33复制技术的演进以及社会结构的变革复制技术的演进以及社会结构的变革木字印刷术金属活字印刷术19世纪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型印刷机大众化的报纸产生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与人国与国的联系空前密切化传播的要求迫切化
走路----马匹、车船-----烽火、鼓、笛、号角、 旗语、手语(空间型媒介)----石头、金属、 泥土、羊皮纸(时间型媒介) 脱离了动物的境界,具有了独特的传播媒介, 实质是以自身为媒介的“亲身传播”
实现大众传播的条件: (1)复制技术水准的提高:要求——快、远、多、精 木字印刷术-----金属活字印刷术——19世纪以蒸汽机为动力 的新型印刷机,大众化的报纸产生 (2)社会结构的变革 时间:18世纪末、19世纪初 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与人、国与国的联系 空前密切化,传播的要求迫切化。 长期以来的“愚民政策”所造成的高文盲率,逐步得到改善, 获得受众。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容忍了相对比较宽松的文 化体制,导致媒介发展。
传播学 PPT26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与媒介生态

文档序号26/总29
PPT内容说明
本页仅为文档补充说明 删除不影响文档内容
二、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
媒介生态研究的原动力,不是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建设成就和生活状况不满意,而是人对自己过去的 “人的形象”和“人的行为”的不满意,需要对它进行重新思考、重新认识和重新评判。至少人在过去的 征服自然和争夺资源的斗争中,缺少生态考量和生命意识,有点自私、残酷、不理性和不人道。
《尚书》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由过去的崇拜 自然、征服自然转变到“顺应天时”、协调自然的意识上来,应该由同天地作斗争的时代回归到视天地为 “万物父母”的时代,进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和实生物”的理想境界。
林文刚评价说:如果说麦克卢汉是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将“媒介生态”一词作为比喻的学者,那么波 兹曼就是首先将“媒介生态学”命名为媒介研究中一个正式学术领域的学者。
波兹曼在《教学是一种保存性行为》(1979)中指出,电视已经成为一种与传统学校相抗争的现代课 程,一种视像传达胜过文字传播的课程,吸引注意战胜了文化的连贯性。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学校被迫 改变原有姿态以适应被电视和其它电子媒介所控制的文化环境。他在《童年的消逝》(1982)中认为,电 视袒露了我们原来极力向儿童保密的东西,成人世界被电视毫无保留地向儿童开放,结果儿童原本十分珍 视的“文字、学校、羞耻心”三种重要灵物变得一文不值,直接造成了l6 世纪在印刷术的刺激下形成起来 的儿童概念趋于消逝。
邵培仁版《传播学》教案 (自动保存的)

教师备课本院部:传媒学院专业:广播电视编导课程:传播学班级:12级广电编3、4班教师:刘萍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南昌理工学院教务处< 传播学 > 课程教学进度安排表2012--2013学年度一学期班级:11级广电编3、4班第1周课程内容重要概念:传播学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传播本质传播规律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学的定义传播研究(Communication Studies),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传播理论(Communication Theory),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传播科学,是一门探索揭示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二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和宗旨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它是由传播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三传播学的学科特点1 整体性2 互动性3 开放性4 综合性5发展性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体系一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传播学与社会学2 传播学与人类学3 传播学与文化学4 传播学与心理学5 传播学与宣传学6 传播学与新闻学7 传播学与历史学8传播学与地理学二传播学的知识层次按照知识的构成或抽绎层次,我们可以把传播学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和边缘传播学。
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

邵培仁《传播学》第三版课后答案绪论1.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2.传播研究传播研究是人类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审视、探究和思考,是通过“事实陈述”而得出“价值判断”的一个命题论述。
3.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传播研究者对某些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系统解释和集中探讨,是由与该现象有关的一组命题组成的体系,是有助于弄清该现象的任何一种思想。
4.传播本质传播本质是传播活动的根本性质,是指传播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内在的稳定的联系。
5.传播规律传播规律是指传播活动中内在矛盾诸方面的联系和斗争的客观法则和必然趋势。
其根本特点就在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重复性和隐蔽性。
绪论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包括哪些现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传播现象。
它应该既包括传播活动现象,也包括传播意识现象、传播关系现象和传播规范现象;人类传播也是既包括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又包括内向传播、人际传播。
总之,凡是客观地存在于传播活动中的并构成影响的现象,都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传播学的研究宗旨是什么?传播学的研究宗旨,就是从人类社会的普遍联系中,从人类传播的内在机制和外在联系以及各种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
3.传播学与传播研究、传播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科学是走向成熟的标志。
传播学也是传播研究、传播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这三者的关系犹如一座“传播学术金字塔”,传播科学位于塔顶,传播理论位于塔腰,传播研究位于塔基。
任何华丽的塔顶都离不开稳固的塔基支撑,而没有塔顶、只有塔基,只能算是正在施工的建筑。
这就是传播研究最先出现、传播理论延后诞生、传播科学姗姗来迟的一个重要原因。
换句话说,传播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即逐步由应用研究转向基础研究、由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与信息
信 息 匮 乏
信息匮乏的表现有哪些? 信息匮乏的主要表现有:(1)真相信息匮乏;(2)重要信息匮 乏;(3)知识信息匮乏。
产生信息匮乏的原因有哪些?
在当代大众传播中,为什么会在信息爆炸的同时出现信息匮乏的 现象呢?这是由于下列原因:(1)人的惰性;(2)市场取向;
(3)传受失衡。
有人说:这是一个“信息虽发达,知识却贫乏”的时代,对这句话作何理解?
信息爆炸 产生 不良后果
传播与信息
信 息 匮 乏
什么叫信息匮乏? 信息匮乏是指大众媒介提供的巨量信息中严重缺乏受众所需要的 “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爆炸并不等于知识满溢? 知识是一种信息,但它是人们理解了数据和信息的意思后,以高 度活用的形式加以编排和提炼的系统信息;是人类在对自然和社 会运行形态与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基础上形成的信息高级形态。信 息不等于知识,生产、传播和接受知识的难度也远远地大于生产、 传播和接受信息的难度。 何况今日社会正日益成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在当代社会中, “最该读书的时候没人读书,最该读书的人不读书,最该读的书 没人读”,阅读危机正向人类逼近,知识信息匮乏正愈演愈烈。
信 息 侵 略
讨论题:如何提高中国在国际舆论上的地位?
案例:赵启正:中国需提高国际舆论地位
记者:吴蔚 《新京报》2003年12月5日
“我们坐在沙发上听着美国之音,等站起来的时候发现南斯拉夫已经垮了”。在昨天下午的 外交学院论坛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引用了米拉·乌尔科维奇(前南斯拉夫领导人 米洛舍维奇的夫人)的话阐述了国际舆论环境的重要性。他表示,“目前中国对国际舆论的影 响还十分有限,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地位也并不突出。” 赵启正称,好的国际舆论关系,就像好的同学关系一样,有事情大家都好商量,有困难大家一起 解决。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际上很多人仍然不了解甚至敌视中国。赵启正称,现在西方很 多人都希望小布什能够扮演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角色,像当年瓦解前苏联一样对付中国。所以, 我们必须要建设有利于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我们要回答针对中国的问题,反击针对中国的攻 击,提高对突发事件报道和对外辟谣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赵启正还透露,针对国际上对中国核 问题的疑问,昨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发表《中国的防扩散政策和措施》白皮书。 赵启正说,目前,发达国家要占到全球信息发布总数的76%以上。中国所发布的消息在这总数 当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少,就在这很少的比例当中,还有将近80%的原始消息来自发达国家。在 整个互联网上中文的消息只占到了所有消息的4%,这里还包括了新加坡等使用中文的国家和 地区。文化作品上,我们和美国也有相当的逆差,中美两国的输出输入比例大概是1:14。
O 对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信息,我们可以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和研究需要将其分为各种不同的种类,如: O 过去信息、现在信息和未来信息; O 意见性信息、事实性信息和情绪性信息;
O 指导性信息、确认性信息和娱乐性信息。
第四节 信息爆炸与信息匮乏
信 息 爆 炸
信息爆炸,是指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超越了媒介空间 的容纳而产生的剧烈传播反应或社会影响。信息爆炸既是人们 对当代社会大量出现并加速增长的各种信息现象的一种形象化 描述,也是人们对信息在单位空间内的急剧增加和剧烈反应可 能对媒介生态造成巨大破坏的担忧。 信息爆炸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新闻信息飞速增加;(2)
O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革命‛。这场‚革命‛已经渗透到 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不仅真切地感受到她的冲击和影响,而 且分明看到了她正推动人类社会大踏步向前发展。 O 信息,就是这场‚革命‛的重要动力。她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和新技 术,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真正财富和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并且将
把21世纪带入高度的信息化社会。
O 菲斯克和泰勒:‚社会认知即关于他人与自我的思考‛。
社会认知 理论
O 社会认知为探索大众传播如何影响人类想法、情感和行动 提供了有利的分析框架。 O 社会认知论视域中的受众往往是自我组织、自我表达、自 我治理的积极个体,人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受到不间 断的自我影响(self-influence)而被推动与调节。
第三节 信息的特征与分类
一般信息 的 特征
O 所谓信息,是指进行存贮、传递和能够被人感知的非实体
性的情况和内容。它的特点是:
O 1、客观性 O 2、抽象性 O 3、感知性 O 4、传递性
O 5、存贮性
O 6、共享性
大众媒介信 息的特征与 种类
O 大众媒介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是传播者对社会信息所作 的有目的的选择性的抽样,也是受众对抽样传播所作合目 的性、选择性的抽样。它的特点是:新闻性、娱悦性、知 识性、价值性、真实性和时效性。
O 个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主要依据三个原则。
O 人们处理、记忆、编码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4个维度。
框架 分析
O 戈夫曼:社会事件原本混乱无序,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有限 的,正是框架这一‚解释图式‛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寻找、 感知、确认以及标签化社会事件与信息。 O Gamson和Wolfsfeld:‚事件不会自己‘说话’,而需要 从它们本身所嵌入的框架中呈现意义。‛ O 进行框架分析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其一,框架有层次之 分,对于特定议题的框架,研究者往往需要通过聚合或者 拆解的方式提取合适的层次;其二,框架并非静态的,而 是一个建构意义的过程。 O 传播学研究通常将框架划分为媒介框架(media frames) 与受众框架(audience frames)。 O 框架分析案例:谈如何使用‚框架‛进行传播分析。
信息与讯息、 文本、知识、 数据的关系
1、信息与讯息、文本/讯息‚是指传播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符 号与符码所组成的某一表意结构。‛文本是指那种具有自身 的物质形态由表述性符号所组成的一则讯息。 2、信息与知识、数据/从定义的形式看,数据是以‚怎样、
多少、哪个、是或不是‛的描述方式来表现的;信息是以
‚何事、何时、何地、谁‛来表现的,而知识是以‚怎么办、 为什么‛的追问方式形成的。
1、信息过程论/过程论者从信息研究中看到了大众传播媒介操纵人心、 增强传播效果的巨大可能性。
信息研究的 断面观照
2、信息仪式论/凯瑞:新闻不是信息,而是戏剧。舒德逊:媒介的力 量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真实的内容,更在于它提供真实内容的形式。
3、信息崇拜论/许多人误以为信息无所不能、魔力无边,可以给人类 带来各种好处,而人类则可以坐享其成。 4、信息经济论/昭示了信息或知识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重要资源的巨 大经济力量和信息商品化的发展趋势。 5、信息社会论/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这个社会的动力和核能,是人 类生活的重要内容,即既是人们工作、生活的指南,又是人们赖以谋 生的工作。 6、信息公平论/信息公平论也可以叫信息均衡论或世界信息新秩序, 是指在全球传播进程中或世界文化关系中专门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一 系列试图改变信息不平衡或文化帝国主义状态的改革理论。
信息侵略:没有硝烟的星球大战
信 息 侵 略
信息侵略,是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
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
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
信息交流,通常双方是善意平等的、自觉自愿的,是以相互 信任、相互学习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对方的信息特别是精华信 息。
为什么说语言是抵御外来侵略的一道防线?
传播与信息
如何抵抗西方的信息侵略? 首先,要健全和强化大众传播法制,对信息的品质、级次和传播范 围、比例等做出严格规定; 其次,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用正确思想和理论武装人民群众,使 其能自觉抵御外来的信息侵略,提高辨别力和免疫力,既不要把外 来文化的渣滓当精华来吸收,也不要把外来文化的精华当糟粕来拒 绝; 第三,要发展和完善本国的传播体系,形成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传播 特色,从而增强它同西方传播的竞争力; 第四,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资源,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 文化、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向受众提供适合其需要的健康的精神 食粮; 第五,要创立和发展本国的跨国传播网络,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利 用各国华人社团,积极在海外布点设台,从天上到地下,从有线到 无线,与各媒介强国展开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竞争,切实改变以往那 种消极被动的局面。
第一节 信息研究简述
信息研究的 纵向扫描
1、技术信息论 O 技术信息论是指将通讯系统传输信息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研究 的观点用于描述、解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某些现象的观点 2、语义信息论 O 语义信息论是指研究信息交流中‚被传输的符号怎样准确地 运载欲表达的意义‛的理论 3、效用信息论 O 效用信息论是指研究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如收信人) 收到后所起的效果和作用的理论,即研究信息的实效、效用 (如信息的价值)问题。
传播与信息
信 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污 染
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有害性、欺骗性、
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
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 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
信息污染主要包括6类信息:(1)低俗性和危害性信息;(2) 虚假性和伪劣性信息;(3)重复性和图像性信息。
传播与信息
信 息 侵 略
信息侵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星球大战,其实质是政治斗争
的手段。它所涉及的不是导弹,不是商品,而是通过跨国
传播所进行的“思想的征服”、“意识的竞争”、“文化 的渗透”和“语言的剥夺”。 形成信息侵略的条件是:强大传播网络,先进的传播科技, 庞大的采编队伍,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劲的信息优势。
实施信息低保能否实现信息公平?
第二节 信息的传播分析
1、信息与物质/欧廷格:‚没有物质,就什么东西也不存在; 信息与物质、 没有能量,就什么事情也不发生;没有信息,就什么东西也 媒介、符号 无意义。‛
的关系
2、信息与媒介/肖伯纳:‚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 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 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而我们 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这句 话既揭示了信息与物质(媒介)的区别,又说明了信息所具 有的复制性、重复性、无限性的特点。 3、信息与符号/信息需要以物质(如纸张、胶片)为载体,以 符号(如语言文字)来表现。符号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是信息 的感性袒露,而信息则是符号的表现内容,是符号的特定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