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自己整理)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归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格发展、认知过程、动机和动机、社会行为等等。
以下是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归纳:1.神经科学:神经科学是关于神经系统如何控制行为和思维的研究。
它探索了大脑结构和功能、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以及记忆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
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从婴儿到成人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
研究领域包括婴儿认知和情感、儿童和青少年行为问题,以及成人智力和性格发展等。
3.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特质和长期模式。
它研究了人格特征、人格理论,以及人格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4.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过程。
它关注思维的结构和组织、决策和问题解决,以及记忆和学习等方面。
5.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如何被社会和群体影响。
它探索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认知和态度形成等问题。
6.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它研究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和干预技术等。
7.注意力和意识:注意力是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研究了注意力的分配、注意力缺陷和意识的不同状态。
8.情绪和情感:情绪是人类行为和思维中的强烈体验。
心理学研究了情绪的产生、表达和调节,以及情感的不同类型和功能。
9.学习和记忆:学习和记忆是人类获取和保持知识的重要过程。
心理学研究了学习的不同类型、记忆的存储和检索机制,以及学习困难和记忆问题的应对策略。
10.动机和动机:动机是个体行为和思维背后的驱动力。
心理学研究了动机的不同类型、动机如何影响行为和决策,以及如何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自我动力。
除了上述知识点,心理学还涉及其他重要主题,如认知失调、人类性别和性别差异、社会认知、语言和沟通等。
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复杂性。
发展心理学自我整理
发展心理学自我整理一章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发展心理学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
(发展:指个体在生命期间,因年龄与经验的增加,所发生的有规律有层次的行为变化过程。
) 2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Preyer)于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The mind of the child)最具价值,被看作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3、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研究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生命全程的发展率先进行研究荣格:是最早对成年期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4发展心理学的四个研究问题关于遗传与环境(含教育)在心理发展的作用问题关于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内因问题关于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问题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生命全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年龄特征的划分⏹年龄特征的研究5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和研究霍林沃斯,1930年,《发展心理学概论》,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
古德伊洛弗,1935年,《发展心理学》。
1957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了“儿童心理学”习题:1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2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
三研究方法:1横向研究是在一特定时间同时观测不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来探索其发展状况优点:获得信息量大,研究时间短,花费少缺陷:世代效应(cohort effects)----(指由于出生时代不一样,使得对每一年龄段被试观测的结果不一定是由于年龄差异或发展的结果,其间混淆着社会历史与文化变量)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变化的数据资料2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个(或一组)个体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年龄)上反复地进行观测,从而取得相继年龄上的变化资料。
优点:能够更加确切或精确地揭示心理发展的过程与规律能够看到心理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消除横向研究中的世代效应主要缺陷:研究时间长,花费大,被试流失,时代效应3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
普通心理学重点整理1
第六章感觉1、感觉:是个体对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所产生的体内外的初级经验或觉知。
即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2、感觉阈限;在刺激情境下感觉经验产生与否的界限。
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4、绝对阈限: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心理学家通常把有50%的次数被觉察到的那个刺激值规定为绝对阈限。
5、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6、韦伯常数:K=ΔI/I 其中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Δ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差别感觉阈限。
K 为一个常数称为韦伯分数。
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
7、费希纳定律:S=KlogR+C,这里,S是感觉强度,R是刺激强度,K和C均是常数。
感觉的大小是刺激强度的对数函数,即当刺激强度按照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9、暗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晚上从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时,开始我们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一段时间后就能够分辨出黑暗中的物体了10、光适应:一种视觉适应,比如由漆黑的室外走到明亮的室内时,开始就感到炫目耀眼,什么都看不到,后来就能清楚看清了11、感觉后效: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印象并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12、感觉的基本规律,举例说明:①感受性和感觉阈限②感觉的一般特征⑴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⑵感觉对比:从同一张灰纸上剪下的四个小的正方形,分别放在不同背景纸上,由于背景的灰度不同,感觉对比的效果也不同。
⑶感觉的相互作用:听觉影响痛觉温度觉影响味觉⑷联觉:红橙黄暖色调;蓝青绿冷色调⑸感受性的发展和补偿:③感觉后效④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先后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对比现象13、除视觉和听觉外,还有哪些感觉?各有什么特点:(1)皮肤感觉①触压觉——触觉与压觉②温度觉——冷觉与热觉(2)痛觉(3)嗅觉和味觉(4)内部感觉(机体觉)(5)运动感觉(动觉)(5)平衡感觉(静觉);(6)内脏感觉—饥、渴、痛、温等机体状态的感觉第七章知觉1、知觉:是个体把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转化为有意义对象的心理过程2、知觉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人对物体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3、空间知觉:是物体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初级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全)
初级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全)知觉与注意力-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理解-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模式- 下意识和意识层面的知觉- 注意力:个体有意识地选择和集中精力在某些感知范围之内记忆与研究- 记忆:将信息编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感知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形式记忆和语义记忆- 研究: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逻辑研究和经验研究思维与智力- 思维:人类产生和组织思想的过程- 形象思维、符号思维和概念思维- 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 智力:个体用于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智力测验、智商和智力发展情感与情绪- 情感:个体对环境和事件的主观体验- 快乐、悲伤、恐惧等情感体验- 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 情绪:具有较强主观体验和生理反应的情感状态- 情绪识别、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发展与人格- 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的变化和成长- 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发展- 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个体特定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人格理论和人格特质- 人格测量和人格发展社会心理学- 社会认知: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过程- 社会知觉、自我概念、他人知觉- 面孔识别和情境辨别- 人际关系: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社会接触、社会影响和社会支持- 亲近关系和社会认同心理障碍与治疗- 心理障碍:心理功能异常或疾病状态- 焦虑障碍、情绪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心理障碍的诊断和评估-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干预来帮助患者康复- 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精神分析-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以上是初级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整理,涵盖了知觉与注意力、记忆与学习、思维与智力、情感与情绪、发展与人格、社会心理学以及心理障碍与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教育心理学(自己整理完整版详细版)
知识点(选择题+填空题):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科又具有极为鲜明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3、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与发展美·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人的本性》、《学习心理》、)标志教育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德·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心理学的诞生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的思想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思想,主张因能力施教,主张从教育实践中探索和研究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并于教育具体改革结合赫尔巴特,近代第一次教学理论的研究要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上俄·乌申斯基,近代最早在教育工作中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第二章4、学习类别加涅,按学习结果划分:言语信息的学习,智力技能的学习,认知策略的学习,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五类;奥苏贝尔,按学习活动的性质划分,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或者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5、不同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行为主义桑代克,试误-联结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
(饿猫开迷箱)(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华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的基本观点: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有机体在某种自发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起稿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映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实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问题的基本看法就是,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目录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 心理学174个现象【个人整理版】
心理学的166个效应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2阿伦森效应3暗示效应4安泰效应5暗示效应6 安慰剂效应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8巴霖效应9半途效应10贝尔效应11贝尔纳效应12贝勃规律13比马龙效应14彼得原理15边际效应16边际效益递减效应17波纹效应18布里丹毛驴效应19不值得定律20财富效应21蔡格尼克效应22长尾效应23超限效应24拆屋效应25超限效应26成败效应27重叠效应:28刺猬法则29从众效应30淬火效应31达维多定律32搭便车效应33答布效应:34德西效应35得寸进尺效应36等待效应37第一印象效应38定势效应39 定型效应40多看效应41多米诺骨牌效应42范畴效应43凡勃伦效应44非零和效应45飞去来器效应46改宗效应47共生效应48古烈治效应49 关系场效应50光环效应51过度理由效应52哈奇森效应53海潮效应54海格力斯效应55赫洛克效应56黑暗效应57华盛顿合作规律58蝴蝶效应59环境效应60霍布森选择效应61霍桑效应62棘轮效应63缄默效应64奖惩效应65结伴效应66进门坎效应67禁果效应68近因效应69金鱼缸法则70竞争优势效应71酒·污水效应72角色效应73刻板效应74空白效应75库里肖夫效应76冷热水效应77连带效应78链状效应79临近效应80零和游戏原理81留面子效应82流言的心理效应83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84罗森塔尔的负效应(反期望)85蚂蚁效应86马太效应87 毛毛虫效应88美女效应89门槛效应90免疫效应91名片效应92名人效应93莫扎特效应94墨菲定律95摩西奶奶效应96木桶法则97南风效应98鲶鱼效应99鸟笼效应100 牛鞭效应101 拍球效应102 旁观者效应103 泡菜效应104 培哥效应105 配套效应106 皮格马利翁效应107 破窗效应108 瀑布心理效应109 齐加尼克效应110 期望效应111 青蛙效应112 情绪效应113 权威效应114 热手效应132 睡眠效应133 顺序效应134 Stroop效应135 苏东坡效应136 态度效应137 替代效应138 停滞效应139 通感效应140 投射效应141 同体效应142 洼地效应143 瓦拉赫效应144 翁格玛丽效应145 武器效应146 系列位置效应(serialposition effect)147心理定势148心理摆效应149猩猩实验150迟延满足效应151羊群效应152易感效应153异性效应:154优势效应155邮票效应156月曜效应157乐队花车效应:158 约翰逊效应159 酝酿效应160 晕轮效应161 增减效应162 植物心理学和巴克斯特效应BACKSTER163自己人效应164紫格尼克效应165自我参照效应166自我选择效应心理学174个现象【个人整理版】 1詹森效应2迟延满足效应3暗示效应4安泰效应5暗示效应6安慰剂效应7阿伦森效应8巴霖效应9半途效应10贝尔效应11贝尔纳效应12贝勃规律13比马龙效应14苏东坡效应。
心理学知识整理
心理学知识总结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人格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4、普通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或总学科,它阐明心理现象中各种最基本的事实和最一般的问题,探索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它是一门理论学科。
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的特点与规律,探究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它也是一门理论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工作中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用以指导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应用学科。
(5)心理学的产生、独立与发展(选择)(1)构造主义: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等。
主张应该研究意识,主张采用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和构造,主张人的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
(元素主义)(2)机能主义: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等。
机能主义也是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反对构造主义把意识看成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持续不断的过程,即意识流。
(3)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等。
由于影响力大,学者众多,被称为心理学“第一势力”。
行为主义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研究强化效应。
(4)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
格式塔学派被称为完型学派。
此学派反对把意识分析为不同的元素,认为心理是一个整体,整体不能单纯作为各部分之和。
(5)精神分析: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心理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心理是一个整体,整体不能单纯作为各部分之和。
(6)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等。
该学派猛烈冲击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人人都渴望潜能充分发挥,最终得到自我实现。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一、心理学概述。
1. 心理学的定义。
-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心理过程。
-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如通过眼睛看到红色(视觉),通过耳朵听到声音(听觉)等。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例如把苹果的红色、圆形、甜味等个别属性综合起来认识到这是一个苹果。
-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例如,当我们取得好成绩时会感到高兴(积极情绪),当失去重要东西时会感到悲伤(消极情绪)。
- 意志过程: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学生为了考上理想大学,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坚持每天学习。
- 个性心理。
-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
例如,人有对食物的需要(生理需要),也有对尊重的需要(社会需要)。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由需要转化而来。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
-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如绘画能力、音乐能力等。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如胆汁质的人热情直率、精力旺盛;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等。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如诚实、勇敢等。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例如,在幼儿园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来研究儿童的社交发展。
- 实验法。
-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内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个人整理的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
个人整理的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第一章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2.心理动力决定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方向,它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时间观等心理成分。
3.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事物及其相互关系。
4.认知过程是个体认识世界、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5.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认知决定人的情绪和意志,“知之深,爱之切”,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才会付出意志努力;另一方面,情绪和意志又影响人的认知,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对情绪认知的影响,坚强的意志能促进认知的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认知成效。
情绪可以加强或减弱意志,而意志也可以控制情绪。
6.心理状态时人的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其持续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更长时间。
7.人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总是由注意状态相伴随。
注意作为一种比较积极的心理状态,使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使人对注意的事物进行清晰的反映。
8.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9.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10.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如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这些特征与生俱来,很少受个人活动的目的、动机和内容的影响。
11.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心理学除了研究人的意识外,还研究人的无意识。
人的绝大多数活动是有意识支配的,也有一些是无意识的(如笔误、做梦等)。
1.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完整版)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第⼀章⼼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法(⼀)⼼理学的研究对象1、⼼理学——⼼理学是研究⼈的⼼理现象发⽣、发展规律的科学。
2、⼼理现象——⼼理现象是⼼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理过程和个性⼼理特征的统⼀体。
3、⼼理过程——是指⼈的⼼理活动发⽣、发展的过程,具体⽽⾔,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下,在⼀定的时间内⼤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理特征——个体⾝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理特点,包括能⼒、⽓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个统⼀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产⽣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①⼈的情感对意志⾏动有⼀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的情感。
7、⼼理学真正成为⼀门独⽴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理学家冯特在莱⽐锡建⽴⼼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理学是⼀门与⾃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的⼼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的⼼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如体温的⾼低或饥渴等等;③⼼理因素,即⼼理对⼼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的⼼理对今天发⽣的⼼理的影响。
10、⼈的⼼理实质:⼈脑是产⽣⼼理的器官,⼼理是⼈脑的机能。
⼈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1、⼼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理学规律。
2、⼼理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主义做⽃争;⼼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定的理论意义;⼼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个人整理背诵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铁钦纳;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认知心理学(皮亚杰);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进化心理学(达尔文)。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4、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着严重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他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S---R)来表示。
5、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精神分析学派非常注重人的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他还提出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6、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其研究方法是计算机模拟。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试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科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1908年房宗岳翻译的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7、(P1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注意:实例解释)8、教育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组成:确定教育目标、分析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教学。
心理学 自己整理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答:(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2)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7、简述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
答: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汇总1. 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旨在解释、预测和影响人类的行为。
2. 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心理学与哲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生物学为心理学提供了神经生理学基础,社会学为心理学提供了社会文化背景。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观察、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
实验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控制变量来研究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观察法则是通过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来研究心理现象。
调查法则通过问卷或访谈来收集数据,进而分析特定群体的心理特征。
案例研究法则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4. 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模式,发展心理学关注人类从胎儿到老年的发展过程,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影响的心理机制,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和行为模式,临床心理学则侧重于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5.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教育、工业/组织管理、咨询、临床治疗、商业和营销等。
教育领域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工业/组织管理领域则利用心理学原理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员工满意度,咨询领域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增强心理健康,临床治疗领域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来治疗心理障碍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商业和营销领域则利用心理学原理来了解消费者行为和市场趋势,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商业策略。
6. 心理学的历史背景:心理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的思考,如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
然而,现代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以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自此以后,心理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
7.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心理学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分析等。
心理学概论知识要点整理(全)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一、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根据研究的目的(以建立系统的理论还是实际应用)把心理学分为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类。
理论心理学旨在探讨人或动物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应用心理学旨在研究心理学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理论心理学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普通心理学探讨心理学基本原理(心理的实质问题与心理的结构问题)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它主要是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来揭示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按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进一步分为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
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心理学分支。
应用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过程、原则、技巧和方法的心理学分支。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消费心理学是以大众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学科。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法律心理学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二、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自然科学的性质,可从研究对象、历史渊源和研究方法方面得到说明。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自己整理版本)
⼼理卫⽣与⼼理辅导(⾃⼰整理版本)第⼀章⼼理卫⽣概述⼀、⼼理卫⽣概述(1)⼼理:可称为⼼理活动或⼼理现象,可⼈为地分成⼼理状态、⼼理过程和个性⼼理(2)⼼理状态:是对某⼀时刻个体全部⼼理活动综合⽔平的描述,反映了⼼理的时间性、⽅向性、能动性(3)⼼理过程:是对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为活动的概括.反映了个体⼼理的历程性、动⼒性。
(4)个性⼼理:由个性倾向性、个性⼼理特征两部分构成.反映个体⼼理的稳定性、独特性、完整性及动⼒⽅向性。
(5)⼼理卫⽣:⼜称精神卫⽣,包括⼀切旨在改进及保持⼼理健康的措施。
有两重含义。
⼀重含义:⼼理卫⽣是⼈的⼼理健康状态;另⼀重含义是增进⼈的⼼理健康。
卫⽣:世界卫⽣组织认为“健康是指⽣理、⼼理和社会适应能⼒的完满状态”。
⼼理卫⽣:《⼤不列颠百科全书》:包括⼀切旨在改进和保持⼼理健康的措施。
⽐如精神疾病预防和康复、压⼒缓解等。
⼆、⼼理健康的⽬标是什么?⽬标之⼀:⼼理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与处理。
⽬标之⼆:继续保持并增进个⼈健康状态。
对内,培养个⼈⼼理的抵抗⼒,防⽌不良适应的产⽣;对外,应培养个⼈与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适应能⼒。
三、保持⼼理卫⽣的原则:(1)⾃我意识良好:⾃知和⾃爱(实现⽅式:⾃我观察、⾃我认定、⾃我判断、⾃我评价)(2)社会功能良好(3)良好的⼈际关系(4)积极劳动实践四、⼼理卫⽣思想的产⽣1.西⽅思想渊源西⽅:(1)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学说”。
⼈体包括四种体液分别对应四种⼈格特征,分别为:⿊胆汁、黄胆汁、红⾎液、黏液;(2)柏拉图:健康⼈格需要理性、精神、⾷欲能⼒、“性爱”的协调⼀致。
精神失常主要由躯体因素造成,部分⼼理因素和神学因素。
2.中国思想渊源(1)春秋之初的管仲在《管⼦.内业》把善⼼、定⼼、全⼼、⼤⼼作为内⼼修养的标准,并提出养⼼之术:正静、平正、守⼀。
(2)孔⼦思想:“少之时,⾎⽓未定,戒之在⾊;及其壮也,⾎⽓⽅刚,戒之在⽃;及其⽼也,⾎⽓既衰,戒之在得”;“兴于《诗》,⽴于礼,成于乐”。
心理学基础的知识点整理
心理学基础的知识点整理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学概述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经历、思维和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具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要紧流派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詹姆斯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魏特海墨等的完形心理学、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西蒙等的认知心理学以及神经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与进展。
●感知与注意(一)感受1、啥是感受: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截了当作用之下,对其个不属性的反映。
2、感受的种类外部感受五种: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内部感受:机体觉、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1、啥是知觉:人脑在客观事物的直截了当作用之下对其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是指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征的反应。
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刻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
运动知觉: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诱动行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错觉:指对客观事物的斜曲的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1)挑选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楚地反映。
(2)整体性:(3)明白性: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志出来,这种感性认识时期的明白就叫知觉的明白性。
(4)恒常性:在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别变。
4、知觉的组织原则接近性、相似性、延续性、封闭性。
(三)注意1、注意概述(1)啥是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挑选,整合,维持,调节)2、注意的种类:3、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在一眨眼内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普通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特征: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任务:陈述人的心理现象,解释人的心理现象,预测人的心理现象,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5、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晤谈法),测验法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1、神经元结构主要由胞体和突起(树突和轴突)两部分组成。
2、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叫突触。
3、神经回路: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两种,辐射式,聚合式。
4、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神经。
5、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脑干,间脑,小脑)。
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7、抑制过程分为:无条件性抑制(外抑制和超限抑制),条件性抑制(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8、动力定型:指由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依次出现。
9、第一信号体系:用具体事物作为前提刺激而建立的前提反射体系。
10、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11、内分泌系统:是一种整合性的调节机制,通过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来实现对有机体的控制与调节。
12、人有两种腺体:导管腺体(外分泌腺),无导管腺体(内分泌腺----激素)。
1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脑垂体、甲状腺、胰腺、肾上腺和性腺。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1、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初级阶段的属性,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感应性:是指生物有机体能够对与其生命活动具有直接关系的刺激作出反应,表现为趋利避害的生物特性。
3、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4、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已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5、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1、意识有对客观环境的意识和自我意识,人类能够把自己同自然界相互区别开来,使人作为主体而与客观天下对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心理学第一章.心理过程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任何心理活动都产生于脑,即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机能的表现;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所有心理活动的内容都来源于外界环境;心理是外界事物在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2.社会化: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一个自然人形成适应于社会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认同的方式,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3.感觉(sensa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sensitivity):各种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敏感程度和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强度。
差别阈限: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感受性的高低与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关系感受性变化的一般规律:⑴感觉的适应⑵感觉的相互作用⑶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4.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⒈选择性⒉整体性⒊理解性⒋恒常性⒌定势,即心向5.错觉(illusion)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6.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等方式在人脑中积累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7.识记(memorization)个体获取知识经验,记住事物的过程。
也是外界信息输入大脑并进行编码的过程。
8.再认是指对于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可以识别出来的心理过程。
再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出现,由其他刺激作用而在大脑中重现的过程。
9.遗忘(amnesia)是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再现,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再现,称为遗忘。
10.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艾宾浩斯曲线)11.遗忘的影响因素:(1)材料的性质。
(2)材料的长度。
(3)个体的心理状态。
(4)个体的学习程度。
(5)个体的学习方式。
12.思维:人的思维是借助抽象、表象和动作,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认识事物的乙苯和本质特征及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是人脑间接地概括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间接性、概括性//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13.想象:对大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4.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虽然是由客观事物刺激而产生,但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只有那些与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才能引起。
虽然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不是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15.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和情感的联系:1.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2.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
16.情绪与情感的功能:(一)社会适应的功能(二)服务人际交往的功能(三)动机激发的功能(四)心理活动组织的功能17.情绪和情感的分类㈠、基本的情绪形式快乐------愿望得以实现悲哀------失去心爱事物愤怒------目标行为受挫恐惧------临危无力应对㈡、情绪状态的分类1.心境(mood)是一种渲染性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2.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爆发性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3.应激(stress)当人们遇到某种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
㈢、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moral feeling)是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时产生的情感。
2.理智感(rational feeling)是在认识和评价事物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
3.美感(aesthetic feeling)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
18.意志(will)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首要特征是目的性19.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㈠、采取决定阶段(初始阶段)——确定行动的目标,选择行动的方法,做出行动的决定。
㈡、执行决定阶段(完成阶段)——1.坚持执行预定的目标和行为程序;2.制止和修改那些不利于达到预定目标的行动。
20.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⑴、意志行动具有自觉的目的性(意志活动的前提)⑵、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⑶、意志行动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意志活动的核心)。
21.意志品质:1.自觉性主动地支配行动,使其能达到既定目标。
2.果断性明辨是非,决断迅速合理,实现目的。
3.坚韧性保持精力,不屈不挠实现既定目的。
4.自制性自觉控制情绪动机,约束行动和语言。
第二章.人格1.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人格的特征:1.独特性与共同性2.社会性与生物性3.稳定性与可塑性4.整体性3.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教育因素。
4.人格心理结构:人格倾向性——决定人态度行为的基本动力: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格特征——反映人心理活动的独特性:气质,性格,能力自我调节系统——核心是自我意识。
5.需要:是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了个体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它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需要是个体对生理的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本动力。
)6.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内在价值。
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人的潜能或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应该得到释放。
他按需要出现先后和力量强弱顺序,将人类的主要需要划分为一个层次:生理的需要(最基本的,也是最有力量的),安全的需要(指对生活在无威胁、能预测、有秩序的环境中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层次的需要;只有所有的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支配一个人的意识,成为组织行为的核心力量。
只有人类中的少数人才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的曲线关系。
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7.动机(motivation): 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动力。
两个条件: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
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
8.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常常存在着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或相互矛盾的动机,这就是动机斗争,也称为动机冲突。
四种基本形式: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9.挫折(frustration):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在实现目标中受到阻碍时,可产生以下几种情况:1. 加倍努力,克服障碍,达到目标;2.改变行为,绕过障碍,达到目标;3.如果障碍难以逾越,寻求替代目标;4.如果障碍难以逾越,又无法寻求替代目标,走投无路,不能实现目标。
只有第四种情况时才会产生挫折感。
)10.能力(ability)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1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则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了的已经“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①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②能力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从掌握的速度和质量中,可评定出一个人能力的高低③能力是在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发展的。
12.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因素:1.遗传素质2.营养状况3.教育4.社会实践13.能力分类:①一般能力:智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②特殊能力:音乐,身体,空间,语言,逻辑(数算),个人,人际等。
14.智力(intelligence)属于一般能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其核心是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15.智力三要素:速度,知识,动手。
16.气质(temperament)是指人生来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是不以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
气质比性格、能力更具有稳定性,相当于日常所说的性情、脾气、秉性。
17.动力特征影响心理活动的速度,稳定性,强度,指向性。
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情绪的稳定性,思维和动作速度的快慢,灵活或不灵活,思想、情感外露的程度等。
18.巴甫洛夫提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认为高等动物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过程。
具有三种基本特性:强度,灵活性,平衡性19.气质类型的特征:①感受性②耐受性③反应的敏捷性④可塑性⑤情绪兴奋性⑥外倾性与内倾性。
20.气质类型的构成: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多血质:注意力容易转移,志趣容易变化,灵活好动,有较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语言表达能力,感染力较强,直爽热情,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活动中行动敏捷,精力充沛。
缺乏耐心,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胆汁质:动作迅速,情绪易于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心境变化大。
活动中缺乏耐心,可塑性差。
思维粗糙,不求甚解,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粘液质:安静稳重,注意力稳定但难以转移,喜怒不形于色。
动作反应慢,不灵活,对工作有条理,易于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忍耐力强。
抑郁质:对事物体验深刻,善于觉察他人难以发现的细小环节,对事物和他人羞怯,孤僻内向。
动作迟钝,多愁善感。
自制力强,细腻持久,软弱胆小,不善交往。
21.性格(character)是个体在生活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22.性格的特征:1.性格的态度特征(1)对现实的态度。
包括①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如爱集体、善交际、有礼貌;②对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如勤劳、认真、创造精神;③对自己的态度,如自信或自卑,羞怯或大方等。
2.性格的情绪特征(1)情绪活动的强度(2)情绪的稳定性(3)情绪的持久性(4)主导心境 3.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在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4.性格的理智特征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
23.气质与性格的关系:㈠、气质与性格的区别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而性格则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和行为方式。
①从概念内涵看,性格的好与坏取决于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但气质不依据心理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转移②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表现范围广泛,几乎概括了人的社会方面的心理特点③从形成、发展上看,气质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取决于个体神经类型的特点,比较稳定;而性格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是在环境、教育、家庭和自身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