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赏析于谦《上太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高三2010-11-18 23:18古代诗歌鉴赏---“形象鉴赏”知识生成性练习学案一、考点解析:高考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可分为景、物、人。

解题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用什么方法来表现;(4)形象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思想和社会意义)。

(视所提问题而定)二出题角度(一)景1、描写了哪些意象(景象、景物)有什么作用(效果)?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8分)余干旅舍刘长卿摇落暮天迥,清风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2、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江上王安石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上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摩挲:用于抚摸。

两首诗各按什么顺序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各自的景物特点如何?3、哪些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解】:1、灞上:又作“霸上”,唐长安东。

2、郊扉:犹郊居。

3、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4运用什么方法写景物?马戴(灞上秋居)第三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分析。

(4分)(二)物1、表现的对象是什么,有何特点?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2运用什么方法来塑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元代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目录1.高启《梅花》2.王守仁《龙潭夜坐》3.谢榛《秋日怀弟》4.扬基《春草》5.高启《黄氏延绿轩》6.薛慧《泛舟》7.李梦阳《秋望》8.刘羽《一鹭图》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10.屈大均《摄山秋夕》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13.于谦《上太行》14.李攀龙《平凉》15.孙承宗《二月闻雁》16.吴承恩《舟行》17.谢榛《苦雨后感怀》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19.袁中道《夜泉》20.沈周《栀子花诗》21.徐祯卿《济上作》22.张弼《渡江》23.高启《春暮西园》24.李攀龙《出郭》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27.袁中道《朝耕》28.贝琼《经故内》29.徐渭《题墨葡萄诗》30.粱辰鱼《屈原墓》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32.扬基《闻邻船吹笛》33.于谦《咏煤炭》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35.王世贞《登太白楼》36.吴嘉纪《落叶》37.刘基《过南旺守闸》38.徐贲《写意》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41.陶安《泊江州》42.黄峨《又寄升庵》43.李东阳《九日渡江》44.高翥《秋日》45.戴珙《盟台夕照》46.茅坤《夜泊钱塘》47.孙承宗《渔家》48.袁凯《江上早行》49.高启《孤雁》50.王灿《客中》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53.王稚登《新春感事》54.徐祯卿《偶见》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56.何景明《竹枝词》57.徐渭《龛山凯歌》58.金銮《柳堤》59.高启《卖花词》60.顾文昱《白雁》61.戚继光《马上作》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竹枝词·其二》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64.丘浚《五指山》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66.王阳明《寻春》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68.唐寅《画鸡》69.高启《晚次西陵馆》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71.杨基《梦游西湖》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73.高启《寻胡隐君》74.孟洋《烟》75.韩洽《闻雁》76.何景明《雨夜》77.戚继光《登舍身台》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79.谢榛《秋兴》杜甫《秋兴(其三)》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81.夏完淳《别云间》82.谢榛《渡黄河》83.袁凯《白燕》84.王世贞《宿香山寺》86.康海《冬》87.李昌祺《归自南阳》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89.孙承宗《二月闻雁》90.邵亨贞《贞溪初夏》91.夏完淳《即事(其二)》92.夏完淳《即事》93. 马中锡《晚渡咸阳》94.谢榛《怨歌行》95.高启《秋望》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97.【明】高启《咏蔺相如》【宋】范成大《蔺相如墓》98. 吴宪章《访客舟中》杜甫《客至》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100.杜庠《赤壁》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

部编八上语文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

部编八上语文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

部编八上语文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八上古诗鉴赏(课内)2020年中考题汇编答案版1. 202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5~6题。

(5分)赤壁幽州台歌杜牧陈子昂折戟沉沙铁未销,前不见古人,自将磨洗认前朝。

后不见来者。

东风不与周郎便,念天地之悠悠,铜雀春深锁二乔。

独怆然而涕下!5.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

(2分)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未被销蚀,自己拿来磨洗后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

6.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3分)示例:诗人独自站在高高的幽州台上,面对广阔的原野和辽远的天空,思绪万千,不禁落泪。

本题考查情境描绘。

画面描述,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或情感。

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特点、抓住意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

2. 2020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语文试卷9.(4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问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1)下列各项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的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

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颔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诗歌鉴赏素材积累·明朝诗歌100首赏析

目录1、高启《梅花》2、王守仁《龙潭夜坐》3、谢榛《秋日怀弟》4、扬基《春草》5、高启《黄氏延绿轩》6、薛慧《泛舟》7、李梦阳《秋望》8、刘羽《一鹭图》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10、屈大均《摄山秋夕》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13、于谦《上太行》14、李攀龙《平凉》15、孙承宗《二月闻雁》16、吴承恩《舟行》17、谢榛《苦雨后感怀》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19、袁中道《夜泉》20、沈周《栀子花诗》21、徐祯卿《济上作》22、张弼《渡江》23、高启《春暮西园》24、李攀龙《出郭》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27、袁中道《朝耕》28、贝琼《经故内》29、徐渭《题墨葡萄诗》30、粱辰鱼《屈原墓》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32、扬基《闻邻船吹笛》33、于谦《咏煤炭》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35、王世贞《登太白楼》36、吴嘉纪《落叶》37、刘基《过南旺守闸》38、徐贲《写意》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40、唐寅《与沈石田落花诗》41、陶安《泊江州》42、黄峨《又寄升庵》43、李东阳《九日渡江》44、高翥《秋日》45、戴珙《盟台夕照》46、茅坤《夜泊钱塘》47、孙承宗《渔家》48、袁凯《江上早行》49、高启《孤雁》50、王灿《客中》51、李攀龙《与聂仪部明妃曲》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53、王稚登《新春感事》54、徐祯卿《偶见》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56、何景明《竹枝词》57、徐渭《龛山凯歌》58、金銮《柳堤》59、高启《卖花词》60、顾文昱《白雁》61、戚继光《马上作》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 《竹枝词·其二》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64、丘浚《五指山》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ﻫ66、王阳明《寻春》ﻫ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ﻫ68、唐寅《画鸡》69、高启《晚次西陵馆》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ﻫ71、杨基《梦游西湖》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73、高启《寻胡隐君》74、孟洋《烟》75、韩洽《闻雁》ﻫ76、何景明《雨夜》ﻫ77、戚继光《登舍身台》78、钱谦益《与盛集陶落叶》79、谢榛《秋兴》 杜甫《秋兴(其三)》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81、夏完淳《别云间》82、谢榛《渡黄河》ﻫ83、袁凯《白燕》ﻫ84、王世贞《宿香山寺》 86、康海《冬》87、李昌祺《归自南阳》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ﻫ89、孙承宗《二月闻雁》90、邵亨贞《贞溪初夏》91、夏完淳《即事(其二)》92、夏完淳《即事》93、 马中锡《晚渡咸阳》ﻫ94、谢榛《怨歌行》ﻫ95、高启《秋望》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97、【明】高启《咏蔺相如》 【宋】范成大《蔺相如墓》ﻫ98、 吴宪章《访客舟中》 杜甫《客至》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100、杜庠《赤壁》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

2015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

2015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

2015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明诗鉴赏100例目录1.高启《梅花》2.王守仁《龙潭夜坐》3.谢榛《秋日怀弟》4.扬基《春草》5.高启《黄氏延绿轩》6.薛慧《泛舟》7.李梦阳《秋望》8.刘羽《一鹭图》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10.屈大均《摄山秋夕》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13.于谦《上太行》14.李攀龙《平凉》15.孙承宗《二月闻雁》16.吴承恩《舟行》17.谢榛《苦雨后感怀》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19.袁中道《夜泉》20.沈周《栀子花诗》21.徐祯卿《济上作》22.张弼《渡江》23.高启《春暮西园》24.李攀龙《出郭》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27.袁中道《朝耕》28.贝琼《经故内》29.徐渭《题墨葡萄诗》30.粱辰鱼《屈原墓》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32.扬基《闻邻船吹笛》33.于谦《咏煤炭》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35.王世贞《登太白楼》36.吴嘉纪《落叶》37.刘基《过南旺守闸》38.徐贲《写意》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41.陶安《泊江州》42.黄峨《又寄升庵》43.李东阳《九日渡江》44.高翥《秋日》45.戴珙《盟台夕照》46.茅坤《夜泊钱塘》47.孙承宗《渔家》48.袁凯《江上早行》49.高启《孤雁》50.王灿《客中》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52.【明】杨基《天平山中》【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53.王稚登《新春感事》54.徐祯卿《偶见》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56.何景明《竹枝词》57.徐渭《龛山凯歌》58.金銮《柳堤》59.高启《卖花词》60.顾文昱《白雁》61.戚继光《马上作》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竹枝词〃其二》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64.丘浚《五指山》65.王稚登《湖上梅花歌(其二)》66.王阳明《寻春》67.蓝仁《题古木苍藤图》68.唐寅《画鸡》69.高启《晚次西陵馆》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71.杨基《梦游西湖》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73.高启《寻胡隐君》74.孟洋《烟》75.韩洽《闻雁》76.何景明《雨夜》77.戚继光《登舍身台》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79.谢榛《秋兴》杜甫《秋兴(其三)》8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81.夏完淳《别云间》82.谢榛《渡黄河》83.袁凯《白燕》84.王世贞《宿香山寺》86.康海《冬》87.李昌祺《归自南阳》88.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89.孙承宗《二月闻雁》90.邵亨贞《贞溪初夏》91.夏完淳《即事(其二)》92.夏完淳《即事》93.马中锡《晚渡咸阳》94.谢榛《怨歌行》95.高启《秋望》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97.【明】高启《咏蔺相如》【宋】范成大《蔺相如墓》98.吴宪章《访客舟中》杜甫《客至》99.吴文泰《送人之巴蜀》100.杜庠《赤壁》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

【专项300练】北京第一零五中学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专项300练】北京第一零五中学统编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杜甫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②桃花红似锦,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

路六侍御是杜甫几时旧友。

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

“分”,一作“忿”。

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前四句写送别之情,诗人由“过去”想到“现在”,再由“现在”想到“未来”,有明显的时间层次B.首联中“四十年”,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

C.“忽漫相逢是别筵”一句,在“相逢”和“别筵”之间着一“是”字,使会合的欢娱,转化为别离的愁思。

笔力千钧,直透纸背。

D.尾联结句“触忤愁人到酒边”的“酒”,正是“别筵”饯别之酒;“酒边”的“剑南春色”,也就是诗人的眼前风光。

(2)有人评价颈联“看似无理,实则情深”,请对这一说法作简要分析。

【答案】(1)B(2)“桃红似锦”“絮白于棉”,这本是春天最正常最明艳动人的风光,而诗人却表现出“不分”“生憎”等反感态度,似乎不合常理;而结合全诗可知,诗人之所以烦闷恼怒春色是因为自感与友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这乐景触忤了他的哀情(或“用反衬手法表达了他的哀情”)。

颈联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情谊。

【解析】【分析】⑴B“也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随着四十年漫长岁月的迁流而慢慢归于淡忘了“错误,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时代的友情不因时间久隔而淡薄。

⑴《送路六侍御入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此诗借聚散离合之情,写迟暮飘零的身世之感。

前四句写送别之情,后四句写别时之景。

全诗跌宕起伏,一气运转,脉络贯通,丝丝入扣,在宏大中体现了精细的特点。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现在我不去赞美桃花秀丽的如锦缎一般,却反而憎恶柳絮比棉花还要白。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专题9 习题课1 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分类练习.doc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同步训练:专题9 习题课1 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分类练习.doc

习题课1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分类练习题组一形象类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于谦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飞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

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阮郎归俞紫芝钓鱼船上谢三郎。

双鬓已苍苍。

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①。

汀草畔,浦花旁。

静鸣榔②。

自来好个,渔父家风,一片潇湘③。

【注】①金章:此处指高官的服装。

②鸣榔:即鸣桹,犹扣舷而歌。

③潇湘:清深的湘水。

词中的“谢三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谢三郎是一个隐士形象。

他白发苍苍,蓑衣垂钓;气节清高,不愿出仕;寄情潇湘碧水,自得其乐,闲适自在。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

【专项300练】北京第二十中学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专项300练】北京第二十中学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阴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⑴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古诗文阅读及诗歌鉴赏

古诗文阅读及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

回答问题。

梅花高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

1.这首咏梅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

(4分)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3分)参考答案:1.诗人以高士、美人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

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

(手法:比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

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相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

(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龙潭夜坐王守仁①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

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

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

(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

(1分)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

(1分)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语文(江苏专用):第3部分专题2考点四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

语文(江苏专用):第3部分专题2考点四迁移运用巩固提升 Word版含解析.docx

一、(2016·徐州高三摸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醉太行从维熙在我过去的认知里,太行山有雄无秀,虽然有直立的万丈悬崖,但一个个山头犹如和尚的秃头,是秃山、秃岭形成的大山之魂。

去年金秋十月,全国自然生态文学会议在太行山石板岩乡召开,使我有机缘钻进它的躯体之内,去扫描它的生存形态。

汽车刚开进大山之腹,我就发现了自己认知上的谬误,十月的太行山,不仅不是秃头和尚,简直像是个醉酒后初醒的俊俏丽人。

汽车沿着陡峭的S形山路,盘旋地向上攀登,每每拐过一个弯道,绿色便变换一个层次,由山下的浓绿,变成苍劲之绿;再由苍劲之绿中,发现秋天的橙黄;又在橙黄之中,绽露出一片片艳红——那是红枫在向人间展示苦夏已经远去,秋意已染上太行的额头和眉梢。

过去的文人墨客抒写的多是南方的灵山秀水,如黄山之灵秀,雁荡之奇伟;庐山之恬雅,泰山之巍高,几乎从文字中难以找到对太行抒情的表达。

倒是有写到太行山的文字,无一例外地都与战争发生联系,“金戈铁马”“兵家必争”一类的字眼溢满书页,这实在是对太行山太“色盲”——至少是一种认知上的斜视。

从河南一侧看太行,它不仅有万峰争雄的阳刚之魂魄,还充满了阴柔之灵秀。

依山而行的百里大峡谷中,不仅林木丛生,还浪花飞溅地流淌着一条名叫露水河的溪流,这条河在林虑山下形成一个美丽的湖泊;有几只白色飞艇在湖泊中戏水,一下就把我们这些远方来者惊呆了。

一个来自南方的“老广”,在车上竟然惊叫起来:“哇!我的天哪,这不是高山峡谷出平湖么,能不能停一会儿车,让我把这些奇丽风景带到广东去,发表在报纸上,让‘老广’们都来这儿观光?”不仅南方来客对此情此景神情愕然,就连我们这些北方来者,也都为之瞠目结舌。

我的心已沸腾起来:我做梦也想不到太行峡谷中,能有这样一片碧蓝的湖水。

可以想象,它是露水河的浪花汇流而成,如同为太行峡谷镶嵌了一面明镜。

车子开到下榻的石板岩山村了,这里的石墙石屋石碾石磨,浑然一幅古老风情画卷。

早上起来,听到有人高喊:太行山峰戴上银冠了!凭窗外望,发现那银冠不是什么帽子,而是压在山尖上的一轮明月。

《齐天乐 三荣人日游龙洞作》《塞下曲》《浪淘沙 中秋雨》《上太行》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齐天乐 三荣人日游龙洞作》《塞下曲》《浪淘沙 中秋雨》《上太行》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陆游《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阅读答案解析【阅读理解题目】:齐天乐•三荣人日游龙洞作陆游客中随处闲消闷,来寻啸台龙岫。

路敛春泥,山开翠雾,行乐年年依旧。

天工妙手,放轻绿萱芽,淡黄杨柳。

笑问东君,为人能染鬓丝否?西州催去近也,帽檐风软,且看市楼沽酒。

宛转巴歌,凄凉塞管,携客何妨频奏。

征尘暗袖,漫禁得梅花,伴人疏瘦。

几日东归,画船平放溜。

注:三荣:荣州,今四川荣县。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

词人正月初一得到调任成都的文书,于正月初十离荣。

萱芽:萱,也作谖,萱草或谖草。

古人认为此草可以使人忘忧,故称忘忧草。

东君:太阳神名,亦指太阳;司春之神。

这里指后者。

西州:指成都。

(1)上片用什么表现手法写了什么情景?请简要回答。

(4分)(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上片写词人人日出游龙洞的情景(1分)。

作者像往年一样在人日郊游行乐,只是今年宦居荣州。

一路上春泥敛路,山上苍郁的雾气渐渐散开,萱草添绿,杨柳染黄,新年伊始,春意已现(1分)。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这幅春景归结为“天工妙手”(1分);作者面对季节轮回,感叹自己生年华已逝,希望春神也能染黑已经花白的鬓发。

(1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在诗歌众多表现手法中怎样判别诗句运用哪种具体手法,一方面要对表现手法的分类烂熟于心,另一方面要在鉴赏诗歌时善于抓住诗歌突出的特征筛选定位,确定诗歌或诗句运用了哪一种或几种表现手法。

上片最突出的特征是拟人手法。

拟人的作用是描写对象人格化,形象生动。

(2)[答案]①上片“闲消闷”、“行乐”、“笑问”几词表达了诗人新春佳节闲游龙洞愉快心情。

(2分)②正是这种愉快的心情,使得帽檐风也“软”,带着闲适的心境“看市楼沽酒”听“宛转巴歌,凄凉塞管”。

(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

这首词写景抒情,作者的写作目的多半是怀古伤今或借古讽今。

《山行》《闲行》《上太行》《眼儿媚 元夕》《水调歌头》《八声甘州》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山行》《闲行》《上太行》《眼儿媚 元夕》《水调歌头》《八声甘州》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项斯《山行》阅读答案及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山行项斯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①项斯,生当唐末乱世,自觉怀才不遇,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自身居草野,很熟悉山野风光。

②缲(S面)丝:从泡在开水里的蚕茧中抽出丝。

(1)有人认为颔联虽然选取了“山当日午”、“草带泥痕”两种寻常事物,却写出了极不寻常的诗境来。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结合诗的内容简要赏析。

(3分)(2)尾联“不惜”一词中隐含着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参考答案】:(1)同意。

乍看“山当日午”,似乎平淡无奇,可以经“回峰影”渲染,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

同样,“草带泥痕”,也是平常得很,可一经“过鹿群”渲染,那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的喜人景象,立刻如映眼帘。

这一联的两幅画面顿时为读者展示出了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2)诗人没有走进热气腾腾的制茶抽丝的山村,而随同卖药材回来的药农遁迹空寂的云山。

“不惜”二字隐隐透露了他的苦衷,表现了诗人不惜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态。

【问题】①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绘山间村落:枥木已蔚成深林,但并非杳无人烟;有一条溪水流过,被几户人家共同分享着。

B、颈联写村民如何烘茶和抽茧,茅舍飘出蒸茗的气味,隔着竹篱传来缲丝的声音,从而表现了山村农民生活的艰辛凄苦。

C、尾联写诗人行走在山路上,邂逅了一位卖药材回来的人,最后随同这位药农一道进入那烟霭茫茫的深山岛云中去了。

D、末句的“不惜”是抒情的关键:山村风景已然如此明丽,那么山中的景色应该更为迷人吧!这样的结尾使感情更加深蕴而隽永。

③这首诗颔联的景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颔联的妙处。

4、请从表达技巧或诗人情感的角度进行赏析。

古诗人物形象习题

古诗人物形象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上太行①于谦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轻骑遍历部所,延访父老”。

而且年年出巡。

(1)(6分)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分)请结合诗的后两句简要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玉楼春•和吴见山韵宋•吴文英阑干独倚天涯客,心影暗凋风叶寂。

千山秋入雨中青,一雁暮随云去急。

霜花强弄春颜色,相吊年光浇大白①。

海烟沈处倒残霞,一杼鲛绡和泪织。

【注】①大白,酒名。

(1)联系全词,说明首句中的“天涯客”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分)答:(2)词的下阕“霜花强弄春颜色”句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答:(3)这首词的末句用了什么典故?本句表达了什么情感?(2分)答: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7分)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3分)答:(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4分)答:诗词鉴赏人物形象专项10题练习答案解析1. (1)夕阳、西风、衰草、秋空、薄云、飞鸟。

(2分)以肃穆空阔的自然风光衬托诗人不畏肃杀、勇于进取的豪情。

(2分)用孤鸟还巢衬托诗人应有的思乡之情。

(2分)(2)诗人在任上年年出巡,现在两鬓斑白又一次登上了太行山,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勤政不倦、为国奔忙的政治家形象。

于谦《上太行山》和《明史—于谦传》古诗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于谦《上太行山》和《明史—于谦传》古诗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于谦《上太行山》和《明史—于谦传》古诗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后面小题(甲)上太行山【明】于谦京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乙)《明史·于谦传》(节选有删改)于谦,字廷益,钱塘人。

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

”……十四年秋,也先①大入寇,帝亲征。

及驾陷土木②,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

郕王监国③,命群臣议战守。

侍讲徐珵言当南迁。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

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

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乐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

谦请诸地被操军④、运粮军,亟⑤赴京师。

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

王即迁本部尚书。

也先深入,窥德胜门。

谦令将设伏空舍,遣数骑诱敌。

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也先弟孛罗中炮死。

相持五日,也先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西去。

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

……谦既死,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

恭顺侯吴瑾侍,进曰:“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

”帝为默然。

【注释】①也先:蒙古大汗。

①驾陷土木:指土木堡之变,明王朝兵败明英宗被俘。

①郕王监国:明英宗出征,其弟朱祁钰(后来的明代宗)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①备操军:正在训练的预备部队。

①亟:急速,赶快。

1.《上太行山》“云薄.秋空鸟独还”和《于谦传》“敌以万骑来薄”中,均有一个“薄”字,小希查阅词典,找到以下解释,请你为这两个“薄”字确定合适的义项。

①云薄.秋空鸟独还()①敌以万骑来薄.()A.稀薄,浅淡。

B.看不起,慢待。

C.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与“厚”相对。

D.迫近:靠近。

2.小希发现《上太行山》第一联与陶渊明《饮酒·其五》“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都写到了相同的景物,如飞鸟,落日,而氛围却很不同,陶诗显得宁静悠然,而于谦诗句中因为“______________”等词的应用,读来让人感觉_____________。

2013学年 粤教版 语文5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二)含答案

2013学年 粤教版 语文5电子题库:单元综合检测(二)含答案

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面靥.(yè)枷.锁(jiā)肥瘠.(jí) 战栗.(lì)B.讣.告(fù) 抨.击(pēnɡ)搭讪.(shàn)草茎.(jīnɡ)C.水渍.(zì)宽宥.(yòu)秽亵.(xiè) 刹.那(shà)D.收敛.(liǎn) 僭.过(jiàn)(pián xiān) 贪婪.(lán)蹁跹..解析:选C。

“刹”读chà。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温哥华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中国选手申雪、赵宏博不孚众望,以216。

57分的总成绩夺得冠军。

....B.面对三聚氰胺奶粉重现市场这样的事件,政府各职能部门应闻风而动,上下其手,彻底追查,促进食品市场环境安全有序。

....C.去年,很多地方政府“卖土地”的收入占其财政收入的六七成,这种依靠“土地财政”维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行为,简直是竭泽而...渔..D.参加冬奥会选拔赛那天,李佳很紧张,感觉压力很大,是的照顾和关心使她逐渐减轻了心理其他选手和老师们对她无所不至....压力。

解析:选C。

A。

“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与语境不符。

B.“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作弊。

含贬义。

C。

“竭泽而渔"比喻只图眼前利益,而不考虑长期的收效.D.“无所不至”指凡能做到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在此应用“无微不至”。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据史料记载,蒙军攻打钓鱼城时,合州军民曾三次修筑城墙抵御进攻,但却一直没有发现当时修筑的城墙实物。

B.昆曲是一种精致、典雅的“小众"艺术,但是奇怪之处在于,它虽然是小众的艺术,却能以苏州为中心,进行并非纯粹小众的传播.C.烟花是中国引以为傲的发明之一,但是在制造、运输和燃放等方面却有着令人可悲的安全纪录。

2024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三语文(上)期中练习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三语文(上)期中练习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4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三语文(上)期中练习试卷2024.11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括地志》云:“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尚书·禹贡》中已出现“太行”之名:“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在古人的理解中,太行山直通碣石山及海域,不仅绵长,而且广大。

比大更甚谓之“太”,古代地理学者有“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的共识。

太行山从北向南呈“S”形,东西宽40-50公里,由群山组成一个极大的“矩阵”。

其中名山荟萃,诸峰林立,王屋、云台、狼牙、五台等山峰自南而北牵手耸立,仿佛华夏大地上的另一道长城。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蚀水侵,使太行山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深山峡谷,形成了多样的自然地貌。

山顶平台、山崖平台、山崖陡坎组成了阶梯状地形,高峻壁立、连绵不绝的长崖三面围合形成了围谷或瓮形山谷,还有百转深幽的曲峡、一线天式的地缝,棱角鲜明、嶙峋峥嵘的塔峰丛、岩墙、孤峰、石柱等。

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貌被称为“太行地貌”。

太行山东麓群峰拔地,列嶂摩天。

尤其是南太行,与平原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犹如被直接劈开了一样。

而西麓则黄土深厚,相对徐缓。

这样差别巨大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北宋沈括登太行山时,在山崖间发现了一些海螺贝壳,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现代地质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240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隆起,东侧盆地则不断沉陷,东麓的大断裂便造成了地形上的一升一降。

新生的太行山如一道巨型城墙,阻挡了西北季风带来的滚滚沙尘,在太行山西侧沉积成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

众多的河流又硬生生在墙体上冲出一条条孔道,将滚滚泥沙一股脑儿倾泻入古华北海,长出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

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巍巍八百里太行用它的铮铮铁骨支撑起了摇篮中的中华文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