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电影对小说的选择及其改编艺术的特色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3aa7fbc9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c2.png)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张艺谋是一位备受世人关注的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的各种奖项。
在他的电影中,常常能够看到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现手法的巧妙运用。
在他的电影中,常常会从文学作品中获取灵感,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题材等元素引入到自己的电影中,这不仅能够为电影增添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够提升电影的艺术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剖析他是如何借鉴文学作品并且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电影中的。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之一就是剧情引用。
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常常能够看到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剧情的引用。
比如他的作品《红高粱》就是根据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将小说中的红高粱田描绘得极为细腻,通过红高粱的热烈与似血的红色,让观众感受到了饱经战乱的年代里人们的痛苦和挣扎。
他的作品《梁祝》也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学《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改编而来。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经典的爱情故事进行改编,使得电影在传承经典的也为这个古老的爱情故事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这些例子都表明了张艺谋在电影中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剧情进行引用,并且通过自己的创作手法将其娓娓道来,从而使得电影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刻。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剧情引用、人物角色刻画和题材选择等方面。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剧情、人物、题材等元素进行借鉴和改编,张艺谋成功地丰富了自己的电影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使得电影作品更加具有深刻的时代感和文化底蕴。
他的这种文学表现手法不仅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信在未来的创作中,张艺谋会更加巧妙地运用文学表现手法,为我们带来更多精彩的电影作品。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18235970561252d380eb6ee0.png)
W ENXUE 艺 ANHUI 术 人 生
张艺谋电器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严 爱 慈
深 圳信 息职 业技 术学 院
摘
要: 张艺谋是 一位 文学气质浓郁的导演 , 在2 0多年的电影创作 中, 他一直钟情 于文学这一 “ 源头活水” , 从
中挖掘 再创 作的素材 。 在其执 导的 2 0部 电影 中, 有 1 4部 改编 自文学作品。 在 创作过程 中, 张 艺谋把 文学性作 为电影 的制 胜法宝 , 从 中汲取 营养 , 借助文学 的各种表现手 法 , 彰显 自己独特 的 电影 艺术风格 , 从 而实现 审美 传播与 经济效益的双赢。 本文从 以小见 大、 细节铺 陈、 象征表 达三方面, 分析张艺谋 电影 中的文学表现手 法。 关键词 : 张艺谋 电影 文 学 表现手法 细节 象征 张艺谋是一位文学气质浓郁的导演 ,在 2 0多年 的电影 创作 中, 他一直钟情 于文学这一 “ 源头 活水 ” , 从 中挖掘再创作 的素材。 纵 观他 的 电影作 品 , 我们不 难发现 , 迄今 为止 , 其执导的 2 0部 电影 中, 有 1 4部改 编 自文学作 品。 如《 红 高粱 》 改 编 自莫 言 的长篇 小说 路叙述开来 , 即由小说大 幅度 的时空交错变成 了简单 的顺 叙 。 两 相 比较 , 电影 并 没 有 因 为 这 样 的 变 化 , 思 想 和意义就微不 足道。 相反 , 它 以细现著 , 以小见 大 , 内 涵丰富 。 小说也 因为电影 的成功被更多人知晓 、 阅读 。 《 归来》 改编 自严歌苓 的长篇小说 《 陆犯焉识》 , 张 《 红高梁》 、 《 大红灯笼高高挂》 改编 自苏童的 中篇小说 艺 谋同样做 了减 法 。小说 聚焦 陆焉识 的整 个人生经 故 事从 2 0世 纪 2 0 — 3 0 年代 描述至 8 0年代 , 跨度 《 妻妾成群》 、 《 我的父亲母亲》 改编 自鲍十的 中篇小说 历 , 《 纪念》 、 《 归来》 改编 自严歌苓 的长篇小说《 陆犯焉识》 很大 。 在原著中 , 陆焉识 回家后 , 他 的家 已经变成 了一 等 。张艺谋不仅把文学当做电影创作 的坚 实基础 , 而 个包含妻子 、 女儿 、 儿子 、 儿媳 、 孙女 的大家庭 。 电影要 且 在创 作 过 程 中 ,他 也 把 文 学 性 当 做 电影 的 制 胜 法 在 两 个 小 时 左 右 的 时 间里 , 刻画这么 多的人物 , 表现 宝, 从 中汲取 营养 , 借助文学的各种表 现手 法 , 彰显 自 他们之 间复杂微妙 的感情 , 那是根本不 可能做到 的事 己独特 的电影艺术风格 , 实现审美传播与经济效益 的 情 。 张艺谋做了改动 , 删减 了人物和故事 , 仅选择 了小 双赢 。 说结尾 的~部分作为改编 内容 , 把原著小说 中的家庭 以 小 见 大 故事高度浓缩 , 追求 简单化 。 电影只选择 了丈夫 陆焉 “ 以小见 大”是文学 常用 的表现手法 。它 以简代 识 、 妻子冯婉瑜 、 女儿丹丹作为主要人物 . 舍弃 了其他 繁, 以平凡道出非凡 , 具有 四两拨 千斤 的功 效。 文学作 人 物 ; 故 事情节 围绕爱情 、 亲情 和家族这 三方面 的题 品往往 内涵深厚 、 意味深长 , 承 载着丰 富信 息与复杂 材 展开 , 对于其他 的素材和情节 则作 为多余 的枝叶 , 思 想。 至于电影 , 张艺谋则认 为其不应该负 载太多 的 大刀阔斧地修剪掉 ,只讲述 了 “ 偷跑 回家” 、 “ 相约见
张艺谋电影改编论
![张艺谋电影改编论](https://img.taocdn.com/s3/m/11cb5f8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e.png)
张艺谋电影改编论张艺谋电影改编论张艺谋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以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大胆的创新著称于世。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经常使用文学作品作为他的电影的基础,进行改编。
因此,讨论张艺谋电影改编的话题是非常有趣和具有深刻意义的。
首先,我们需要谈谈为什么张艺谋选择改编文学作品。
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他为什么钟情于该方法。
首先,文学作品通常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度的主题。
通过将文学作品移植到大银幕上,张艺谋能够更好地传达这些情感和主题,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
其次,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大批的忠实读者群体,通过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张艺谋可以吸引这些读者,使他们与电影产生更紧密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推广和传播他的作品。
而且,张艺谋对于文学作品的尊重和敏感度也是他改编成功的关键。
他能够从原著中感受到作家的意图和情感,并将其转化为电影的语言。
例如,他的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充满战争伤痕的农村的故事。
张艺谋通过镜头的运用和演员的表演,使观众深切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和痛苦。
他通过电影语言呈现出莫言小说中的细致描写和独特风格,使人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小说所要表达的东西。
此外,张艺谋的电影改编也经常进行与之相适应的题材和风格的改变。
他能够根据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对原著进行删减、增添和调整,使之更符合电影的需要。
例如,他的电影《黄土地》改编自六六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农村女革命者的故事。
为了更加突出女主角的坚韧和勇敢,张艺谋将电影中的戏剧冲突和张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有意识地通过人物塑造和剧情的调整来实现这一目的,使电影更加吸引人并具有张艺谋的特点。
当然,张艺谋的电影改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一部个人喜好的文学作品并不一定适合改编成电影。
有时,原著中的情感和主题在电影中无法完全呈现,或者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和取舍。
这可能会引起原著的读者的不满和争议。
其次,电影改编涉及版本的选择和改动的程度,这要求导演有足够的敏锐度和判断力来把握平衡。
浅析张艺谋电影改编特色——文学的影像诠释
![浅析张艺谋电影改编特色——文学的影像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180a33691711cc7931b71629.png)
小说 《 红 高粱 》的 开头 交 待时 间 、地 点、 事件 。 ”u 岁的 小
说 的灵魂: 更 重 要 的 是 , 张 艺 谋 用 导 演 的 眼 光 看 小说 ,找 到 了 小 说 与 孩 、传 奇 英雄 、伏 击汽 车 队 ,这简 洁 的交待 为 小说 定下 了抗 日的
电影的最佳契合点 ,用 电影的方式表迭作 家通过文字表达的 东西 ,在 基 调 ,整 篇作 品是 以打 日本 人 为主 线的 。而 电影 《 红高 粱 》的 开 小说 的 影 像 转 换 上 作 了可 贵 的 创 新 ,独 树 一 帜 。 头 是年 轻 漂亮 、灵 气逼 人 的我 奶奶那 张 充满 生命 的 红润 的脸 ,接
一
、
在2 0 世 纪 的众 多艺 术样 式 中 ,要论 普及 性和 影 响力 ,当 然是
首推 诞 生仅 一 百年 的年 轻 的艺 术形 式—— 电影 。列 宁 曾说 ,在 一 着 ”似 乎 是一种 没有 起 点也 没有 终 点的行 为 。时 代作 为人 性浮 雕 切 艺术 中 ,对我 们最 有 用 的是 电影 。他 看重 的 ,似 乎主 要是 这一 的 陪衬 和底 色被 刻 意淡化 ,比如 “ 大 跃进 ”和 “ 文革 ” ,虽然 发
关键词 :张艺谋 ;文学 ;电影 ;改编 张 艺谋 对文 学改编 的挚 爱
着 就是 占满 银幕 的 红盖 头 、热烈 饱满 的 红轿 子 ,然后 是 娶亲 、轿
颠 、野 合 ,意在 突 出 “ 我爷 爷 ”与 “ 我奶 奶 ” 的情 事 , 意在 赞烦 生 命、展 示痛 快淋 漓 的人生态 度 。 另 一种情 况 是 强化 时 间。小 说 《 活着 》有 意模 糊 时 间 , “ 活
影 的拐杖 ,张 艺谋 电影是 凭借 小说 ,才取得 如此 巨大的成 功。他 自 张艺谋 按 照他 自己 的理 解 对小 说 时间进 行 了处 理 ,主要 有 两种 情
论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
![论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5064dc02195f312b3069a549.png)
论张艺谋电影的改编艺术张艺谋,这位可以号称是中国电影导演界的旗帜性的人物,在上个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的电影史创造了一个另人瞠目结舌的成绩,纵观他迄今导演的十七部电影,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张艺谋是一个离不开小说的导演。
小说《山楂树之恋》,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作品完成后,因先在网络上拥有了大量“粉丝”,才出版成小说在市面上广泛发行。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该故事凭借其纯美浪漫的爱情故事和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收到广大读者的热捧,该小说的无意为拍摄电影做铺陈,然其凭借人物形象和场景营造上优异的画面感,为以画面见长的张艺谋的电影提供了最初的触动和必要的过渡。
本文将以电影《山楂树之恋》为例,从三个方面,分别是:改编人物的对比、改编意象的对比、改编情节的对比,来分析张艺谋电影中对于小说文本的改编艺术。
一、由小说改编至电影中的人物的对比由小说改编成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电影面临来自两方面的参照:一方面是小说的作者;一方面是小说的读者。
作为广大读者中的一员的笔者来说,是在欣赏完了电影之后才阅读的小说,那么,跟笔者有着相同的经历的观众似乎也并不在少数,就这种从电影的人物形象设计来看,在没有阅读小说的前提下欣赏电影,似乎就已经把静秋与老三的形象框定在了张导所精心挑选的周冬雨和窦骁身上了。
在笔者看来,电影中所刻画两位主人公形象只是导演心目中的静秋与老三,小说《山楂树之恋》为什么那么火?正是因为小说很强的画面感以及鲜明的形象塑造在读者中如此深入人心,电影中的静秋是个单薄瘦弱的女孩,而小说中的饱满风韵的静秋与演员“静秋”完全搭不上边,甚至可以说完全就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女孩。
连小说的原著者艾米也流露不平,她在自己的博客中似乎失望地劝“山楂迷”们“洗洗睡吧” [1] ,这无疑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某种意义上一时失灵。
这不免使人感到遗憾,却也很有意味。
毋庸置疑,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
因小说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读者阅读时将文字还原为想象,进而产生相应形象。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827a166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20.png)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张艺谋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中常常运用文学表现手法,通过影像语言来表达文学意境,营造出深沉的艺术氛围。
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文学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叙事方式张艺谋的电影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闪回、倒叙、并行叙事等手法来展现故事情节,这种叙事方式常常可以营造一种悬念和复杂的情感交织,使观众在影片中体验到不同的时间维度和情感层面。
比如在《红高粱》中,张艺谋运用了倒叙的手法,通过前后不同的时间点来展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和爱情纠葛,增加了影片的戏剧张力和情感厚度。
二、意象的运用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常常运用大量的意象来表达情感与思想,这些意象体现了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法。
比如在《菊豆》中,夏小宇的眼睛成为影片中的重要意象,代表了希望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在《一代宗师》中,雨水成为了影片中的重要意象,象征着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和成长历程。
这些意象的运用,使影片更具有诗意和深度。
三、对话的精致张艺谋的电影中对话的精致经常能呈现出文学上的特色,对话语言常常婉转、含蓄,通过对话来表达角色之间的情感和思想。
在《一个都不能少》中,影片中的对话多以小学生的朴实的语言来呈现,这种朴实的对话语言透露出小学生们内心的纯真和对未来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导演对人性的关怀和呵护。
四、情感的表达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对于情感的表达常常十分细腻、深刻。
通过镜头语言和动作表演来展现角色的内心情感,从而营造出浓厚的文学氛围。
比如在《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最后的挑灯夜读和纪录片中的苦心经营,展现了其对京剧和事业的痴迷与执着,同时也表现出一个女子对爱情的无奈和坚守。
这种对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使观众产生共鸣,从而感同身受。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文学表现手法丰富多样,通过叙事方式、意象的运用、对话的精致、情感的深刻表达和音乐的运用等方面来营造文学化的氛围,使影片更具有诗意与艺术感。
这种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使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更具有深度与内涵,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瑰宝。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5ac72f8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15.png)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张艺谋是中国著名的导演,以其出色的电影作品和独特的影视风格著称于世。
他的电影作品中,不仅呈现着辉煌的画面和深刻的情感,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法,使得他的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和思想深度。
本文将从叙事技巧、人物刻画、意象运用和对话构建等几个方面探讨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在电影中的叙事技巧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
他擅长运用叙事的跳跃和叠加,通过回忆、幻想、穿插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展示得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以《红高粱》为例,影片中通过回忆的方式呈现了女主角少妇宋丽的成长和情感经历,通过叙述和短暂的情节闪回,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张艺谋还擅长运用暗示和悬念,通过一些模糊的细节和情节线索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张艺谋对人物的刻画也非常出色。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复杂的人物性格设计,使得电影中的人物更加丰满和立体。
无论是《红高粱》中的宋丽、牡丹、樵夫大福,还是《英雄》中的荆轲、秦王、孔雀,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心世界。
张艺谋用镜头语言和动作表演来揭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生活境遇,使得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复杂的人物性格设计,张艺谋成功地赋予了他的电影作品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
张艺谋在电影中的意象运用上也具有独到之处。
他善于运用象征性的意象,通过影像、颜色、音效等多种形式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在《卧虎藏龙》中,雪景和青林的意象运用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和追求;而在《活着》中,白色的鸡蛋意象展现了人物的苦难和坚韧。
这些意象既为故事情节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视觉效果,又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到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张艺谋在对话构建方面也有着独到之处。
他擅长通过简洁而有力的对话来传达思想和情感,使得对话更加贴近人物形象和情感内核。
在《让子弹飞》中,主要人物间的对话极具戏剧性和喜剧性,让电影更加生动有趣。
而在《菊豆》中,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与父亲的对话,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牵挂。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0c73f4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2.png)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张艺谋是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和编剧,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强烈的象征意味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而著称。
他在电影中运用了许多文学表现手法,使其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张艺谋在电影中经常使用寓言和象征手法。
他通过精巧的叙事和画面语言,将社会现实隐喻成动物或其他形式的象征物,以表达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批判。
在电影《红高粱》中,张艺谋将战争、冲突和人性的丑恶通过红高粱这个象征物来呈现,使观众得以深入思考和感受其背后的意义。
张艺谋在电影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引用,增强了电影的文学性。
他擅长将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并在其中巧妙地融入了文学中的经典语句和情节,使电影的文学气息更加浓厚。
他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改编成电影,并在电影中引用了小说中的一些重要情节和台词,使电影具有了更加深入的内涵和情感。
张艺谋的电影中还经常运用诗意的叙事手法。
他善于用画面和音乐来渲染电影的氛围和情感,给人以一种诗意的感受。
在电影《活着》中,他通过对光影的运用和优美的音乐配乐,将影片渲染成一幅幅诗意的画面,使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感受到诗的力量。
张艺谋还善于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他在电影中经常运用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来展现其内心世界,使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
他也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表达人物之间的关系和心理状态,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和文学性。
张艺谋在电影中运用了许多文学表现手法,使其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的电影通过寓言和象征手法、文学作品的改编和引用、诗意的叙事手法以及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将世界观和人生观融入到作品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被誉为中国电影界的文艺才子,其电影作品成为中国文学表现手法的瑰宝。
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的差异浅析
![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的差异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ea02b1284ac850ad024238.png)
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的差异浅析细读余华的小说《活着》,细品张艺谋的电影《活着》,我们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的些许差异,这种差异是余华和张艺谋两个不同领域的大家的身份决定的,也是小说文本和电影文本的性质与要求所决定的。
作为读者,都能感受到小说中充满着悲凉、苦闷、阴郁的色彩,而作为观众,则能感受到这种悲重色调被导演有意识地淡化了,相反有一种淡淡温情的亮色在影片中出现。
这种改变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完成的:(一)叙事角度的不同余华的《活着》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
作品开始写“我”以一个民歌收集者的身份在充斥着阳光和知了的村舍田间游荡。
余华用一种轻盈、恣肆的语调描述“我”在乡间的所见所闻,充溢着快乐、美好与原生的活力。
然后“我”发现了福贵——小说的主人公,也是另一个叙述者。
于是福贵取代“我”走入读者的视线,作品的叙事者就在“我”与福贵之间灵活转换。
当然,更多的时候,少不更事的“我”只是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倾听福贵无比坎坷的一生。
在老人漫长而宁静的回述中,我们不仅体悟了福贵丧亲失子的剧痛,更看到福贵由一个嗜赌成性、毫不体恤父母妻儿的纨绔子弟如何在死亡与苦难的威压下,苏醒出人性中善良与慈爱的光辉,磨砺成柔韧与博大的襟怀。
他像一株挺立于深秋旷野中的老树,花叶尽凋,伤痕累累,却依然精神矍铄,空明澄净。
亲人离去的痛苦被最大限度地克制,代之以平和与宽容的回望。
而“我”在老人叙述间隙中的恰当插入,形成一种奇妙的“间离”效果,使读者超脱于福贵的悲情往事,达到对生命存在的哲学沉思。
在双重的叙事过程中,福贵穿越死亡与苦难后的坚韧与通达、智慧与诙谐拥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作品因此升华为一个关于生命存在的寓言故事。
而张艺谋的《活着》则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展示福贵一家的悲欢离合,将福贵及其家人的苦难悲欢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追求原生态的生活真实,凸显的是底层民众生存的艰辛和伤痛,是荒谬现实对无辜生命的摧损,影片因此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可观性与感染力。
张艺谋文学改编电影的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内涵和
![张艺谋文学改编电影的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内涵和](https://img.taocdn.com/s3/m/ec5bb9dd0975f46526d3e105.png)
张艺谋文学改编电影的主题和艺术价值的内涵和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所执导的文艺大片《归来》改编于著名小说《陆犯焉识》,整部电影主要选取的是陆焉识逃狱回家,之后又被捕,以及“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他回到家中的部分进行讲述。
电影《归来》创造了国产文艺电影的票房新纪录,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它当之无愧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如果观众能够将其与小说《陆犯焉识》相结合来欣赏,那这就将文学创作和电影改编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一、文学改编电影的主题突出小说《陆犯焉识》里描绘的,“没有自由的男性知识青年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彷徨”。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一个陆焉识,而是将一个年代的人通通联系到同一个贯彻爱与真实的命运中来。
作者自己也认为《陆犯焉识》是她小说水平的巅峰。
小说里的故事讲述了在半个世纪的日子里,上海某家富少爷和他家里人的故事。
而且,小说里的角色关系也是交错复杂的,小说中叙述了陆焉识对恩娘和冯婉瑜的禁锢所实施的对抗,他渴望倜傥地拥有自己期盼的自由。
他在美国读书的生活是那么的无拘无束,不用考虑那些旧规陈俗,在自己的妻子不知道的情况下与另外两位女孩你侬我侬,但最后他还是回到了像“笼子”一样的家。
不过,正因为他这种不羁放纵爱自由的个性,让他得到了无期徒刑的审判。
在被监禁的那些日子里,他反而体会到了在婉瑜身边才会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才发觉自己对婉瑜的漠视是多么的愚蠢。
在被监禁的生活中,他的心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思想变得细腻起来,他能从那么艰难的境地里归来,和他对婉瑜的爱意和悔恨不无关系,他所有的力量都是源自于这些发自心灵的领悟。
在影片里面,关于爱的意义被放大,陆焉识年少时的轻狂与家庭对他的禁锢并没有太多的体现,只是展现了逃狱被捕和奋起反抗的一些情节,而且进行了一些修改。
影片没有小说的那些铺垫,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被大大地简单化。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简析 (1)
![小说《红高粱》和电影《红高粱》艺术特色简析 (1)](https://img.taocdn.com/s3/m/26cb78285acfa1c7aa00ccd9.png)
题目:小说《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电影《红高粱》是张艺谋的代表作,请运用所学的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比较分析二者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并着重分析电影《红高粱》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
答:《红高梁》是莫言非常著名的小说之一,也因为被张艺谋导演搬上屏幕而声名大噪,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小说的主要内涵,并且在表现上通过声光影视等等的现代化手段,将这样的小说活生生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更加直观的带给人们冲击。
但是对于小说原著的《红高梁》和电影版本的《红高梁》进行分析之后,可以看出,电影版本的《红高梁》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与小说原版有所区别,这主要是电影改编带来的不同所导致的。
小说《红高粱》的主题是种特殊的“寻根”,是在“陌生化”的前提下,倡导民族主义和民族生命力而电影版本的《红高粱》则在此基础上,更加突出了民族主义,并且提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首先在叙事结构上,电影版本的《红高粱》采取了按照时间顺序的线性的叙事结构,从原本的小说的历时性切割结构转化成为了电影的共时性结构。
叙事结构是建立在故事的叙述线索之上的,通过矛盾和冲突的组构成为一种时空上的组合,在叙事结构上,小说在情节和时间安排,组合上都具有更强的自由:而电影则需要比较直观的叙事结构,以减少拍摄的难度。
因此,在小说《红高粱》被改变成为电影的过程当中,一些情节结构经过了调整和增删。
小说《红高粱》的叙事结构是时空交叠式的,通过“我”的叙述将伏击日本鬼子作为主线,在其中随意插入回忆:而这样的时空切割在电影当中比较困难,因此电影《红高粱》采取了线性的叙事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将“我爷爷”和“我奶奶”之间的故事进行了整理,在空间上也就是集中在高梁地和酒坊之间的转换,将小说的历时性切割结构转化成为了共时性的结构。
其次是浓烈的色彩从《红高影》开始对色彩的大胆都张的运用在张艺谋电影中开始运用比如后来的英维等当我们面对《红高粱》时就会感知到全片都被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大阳血高粱酒的色彩。
张艺谋电影风格全解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全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6c1d7b915f804d2a16c107.png)
张艺谋电影风格全解析一、电影类型1、改编类电影张艺谋很多的电影都改编自小说,通过小说的手法讲述电影内容,比如《一个和八个》改编自郭小川的《一个和八个》,《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羲伏羲》,《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活着》,《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的《金陵十三钗》等等。
电影作为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多少会带有导演的个人风格,有时会对原著造成极大的改动,甚至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2、写实类电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在我看来,所有的电影,其情节和人物完全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反映现实的题材电影,具有真实感人的特性,能真正的打动人心,体现人情世故。
比如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红高粱》、《活着》、《活着》、《我的父亲母亲》都是非常写实类的电影,极具观赏价值。
3、反思类电影张艺谋拍过《红高粱》、《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一个都不能少》等这些反思类题材的电影,电影中充满了深刻的社会思考和文化内蕴以及人性的探讨,如《菊豆》反思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对人性的压抑,《活着》反思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关系。
4、商业类电影商业类电影的特征就是场景绚丽,演员阵营强大,特技运用较多,但是情节较为简单,缺乏艺术内涵。
他后期拍的电影,越来越喜欢大场景,大明星,这些都是票房的基础。
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部电影的剧情完全和外国人的审美观念一致,剧中炫目多彩的场景根本只是为吸引观众的眼球,来争取票房,而一部好的电影是不需要这些的。
二、艺术特点1、悲剧情节这其实不算是张艺谋的个人风格,第五代导演都偏爱悲剧。
可能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导致的。
张艺谋电影中,直面个人人生悲剧的影片是其电影艺术的代表,比如巩俐在影片中饰演的菊豆,就是封建家族背景下的牺牲品,影片中天青的懦弱就是造成影片悲剧的主要原因,即便曾经他内心有非常多的想法,但是传统家庭观念的根深蒂固,让他不得不去面对现实。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6956f09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25.png)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张艺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导演,在其众多作品中,文学表现手法一直是其创作的重要特点之一。
张艺谋的电影作品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对话语言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文学特色,体现出他对文学的深刻理解与运用。
下面将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对话语言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叙事结构是文学作品中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它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整体格局和故事情节的展开,张艺谋在其电影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壮丽的叙事结构,使整个影片呈现出文学性的特点。
以1990年代的《红高粱》为例,该片采用了多条时间线并行叙事的手法,通过对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切换来讲述故事,这种叙事结构不仅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和张力,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和人物的命运。
在叙事结构上,张艺谋还常常运用倒叙、引子、回环等手法,如《英雄》中通过多个角度去解构“草原三绝”,使影片的时间轴更加错落有致,展现出复杂的文学性。
在人物塑造方面,张艺谋更是运用了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法。
他热衷于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活而深刻,通过对人物的表现来揭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引发观众对人性、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王佳芝、《活着》中的徐福贵等形象都体现了他的这一创作理念。
张艺谋还通过人物关系的抽丝剥茧来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如《一个都不能少》中的宋祖英和小学生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红高粱》中的红端子和村民们之间的情感纠葛,这种处理方式更具有文学性的张力。
对话语言作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表现手法,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他善于通过对话来呈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和态度,使得电影更具有文学的情感表达。
《霸王别姬》中的对白带有浓郁的京味和戏曲感,不仅增添了影片的文学气息,也将观众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
《金陵十三钗》中的精彩对白更是体现了张艺谋对于文学语言的驾驭能力,使影片不仅仅是一个情感的抒发,更是一个充满文学性的鲜活故事。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不仅体现在叙事结构上,也贯穿于人物塑造和对话语言的方方面面。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07fc5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2.png)
张艺谋电影风格分析张艺谋是中国著名的电影导演,他的电影作品风格独特,深受观众的喜爱,同时也获得了国内外的赞誉。
他的电影作品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兼具实验性和戏剧性,他注重对个体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首先,张艺谋的电影作品风格鲜明,他通常善于运用大胆的视觉表现手法来创作电影,例如《红高粱》中的色彩构图和视觉冲击力、《活着》中的饱满的镜头语言、《英雄》中的色彩运用和美学风格等等,这些都是张艺谋电影的标志。
他的色彩运用饱满丰富,通过对比和碰撞不同颜色的运用,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他的构图和镜头语言也非常有力,通过对人物的位置和角度的安排,使得画面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视觉张力。
其次,张艺谋的电影多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他善于从身边的生活和社会现实中找到戏剧性和艺术性,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他关注个体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苦涩。
例如《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70年代至90年代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艰辛,揭示了人的生活被众多的外部因素所左右,同时也带给观众对生命的思考和启示。
此外,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也运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手法,通过对对象、符号和场景的选择和组合,传达出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红高粱》中的红色高粱、《英雄》中的色彩运用和降雨场景等,都具有象征意义,使得电影具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
这种象征性的呈现方式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具有了更多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也使得观众更易于体悟和理解他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内涵。
总的来说,张艺谋的电影风格独特,既注重对个体生活状态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又善于运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他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他的电影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原则,也兼具实验性和戏剧性,通过对色彩、构图和镜头语言的运用,创造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和戏剧性。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7b3f97a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eb.png)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张艺谋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导演,其电影作品一直以来备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誉。
他的电影作品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震撼,同时在文学表现手法上也颇具特色。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不仅丰富多样,而且深刻有力,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之一就是叙事技巧的精湛运用。
在他的电影作品中,叙事常常是错综复杂的,不拘一格,通过回溯、倒叙等手法带领观众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秘密。
他的代表作之一《活着》就运用了倒叙的手法,通过主人公讲述自己一生的经历,让观众逐步了解他的人生轨迹,直至最后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通过这种手法,张艺谋不仅展现了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更是展示了他对于影片节奏把握的精准.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也表现在对于人物性格描写的深刻刻画上。
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深刻而生动。
比如在《红高粱》中,张艺谋通过对女主角菊仙的塑造,展现了在乱世中女性自立自强的形象,在《菊豆》中则通过妇女庙和妈祖坛两大象征女性角色的意义展开了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挖掘。
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刻画,使得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更具有文学艺术的魅力。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还体现在对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准确把握上。
他擅长将历史与人物的故事相结合,通过历史的百年变迁,展现人物命运的曲折起伏。
比如在《卧虎藏龙》中,张艺谋通过对于清朝末年社会政治状况的描绘,刻画了许多为了爱情、为了生存而奋斗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的动荡和演变。
在《英雄》中,他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残酷。
这些深刻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描绘,让他的电影更具有文学的艺术价值。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还体现在对于人物语言的精准运用上。
他擅长通过人物的日常对话、内心独白等方式,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比如在《千里走单骑》中,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刻画了主人公从绝望到希望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的坚韧和乐观。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dfa41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8.png)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张艺谋是中国现当代知名导演,他的电影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电影节的奖项。
他的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表现手法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重点介绍张艺谋电影中常见的文学表现手法。
一、故事结构的变化张艺谋的电影故事结构常常通过非线性叙事、多时间线同时展开,或者采用后期剪辑的手法,使得故事呈现出错综复杂、跳跃式的态势。
例如《红高粱》中,故事的时间跨度长达40年,通过时间、地点、人物的不同变化,将人物命运的曲线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符号象征的运用张艺谋电影中常常使用符号象征的手法,通过场景、道具、服装等来代表某种意义。
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元素代表着权力、受虐和痛苦;《活着》中,白鬼子的象征意义是侵略、残忍和死亡。
三、色彩的运用张艺谋电影中对于色彩的运用非常讲究,通过色彩表达人物的情感、内心的痛苦或者幸福。
例如《红高粱》中,红色象征着热血、鲜血和中华民族的情感;《卧虎藏龙》中,蓝色象征着自由、追求和亲情。
四、对话与内心独白的运用张艺谋电影中的对话与内心独白经常以寓言的形式出现,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或者人物自己的内心独白展现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的矛盾。
例如《英雄》中的对话,让人物之间的观点、情感以一种丰富、深刻的方式呈现。
五、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张艺谋电影中的音乐与画面的结合非常精彩,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和画面的动静对比,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和情感共鸣。
例如《卡布奇诺》中,音乐的温柔缠绵与画面的温馨亲密相得益彰,使得观众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张艺谋电影中的文学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充满创意与想象力。
他的电影作品不仅关注现实社会问题,还将人物的情感、内心矛盾等抽象概念以生动有力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赋予电影更多的文学艺术感。
这些独特的文学表现手法使得他的电影作品在国内外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有明显欠缺)。在影片的叙事方面,常常极 想法变成了现实。实际上,天白是在代替父
端运用某种方法,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权行使这监督和生杀大权,天青还等于死在
与原作频频使用预叙相反,恰恰是大量使用 金山之手。这一改动强化了父子间的冲突,
省略法,叙事颇为生涩以至于难以流畅地叙 突出了叛逆者与封建礼教的尖锐对立,使冲
作走向的变化。
灯笼高高挂》、《菊豆》等等)不断地确认而大
二、张艺谋电影的小说改编艺术
获成功。但是,以极端化为核心的个性、风格 可能因自身的偏执而拒绝接受审美视野之
1.极端化策略。在强大的文学叙事面 外的存在。极端化风格因其独特而鲜明的特
前,张艺谋借助“极端化”的改编策略成功突 点备受关注与青睐,但极端化风格因其偏执
演越烈。在画面造型方面,追求极端的唯美, 凑。其次,为了通过情节及尖锐的冲突来表
甚至不惜以人物符号化为代价,如《大红灯 现人物,电影着力选择了小说中处于质变状
笼高高挂》中面貌模糊的陈佐千,《英雄》优 态的冲突加以浓缩,并作了一系列处理。比
美的动作造型与过多的山水展示淹没了人 如小说中的天青是自杀而死的,因为儿子不
与当下社会思潮呼应。 然而怎样的作品让他有心动感觉呢?在
小说《红高粱》中,作家莫言把土地的生命血 统与文化传统并置,让生命之火焚毁捆绑生 命躯体的封建礼教绳索,让生命之血冲决淤 塞生命血脉的封建伦理病毒,让窒息人的生 命活力的封建文化大厦在生命力的原始爆 发中坍塌倾颓。莫言笔下一个个“土匪种”演 出了诡谲壮丽的人生戏剧,以至于连他们的 死亡都无不放出奇诡的生命之光,无不成为 惊世骇俗的绝响,在汪洋态肆的泼墨中,作 家淋漓酣畅地发掘出了中华民族生命深处 那种千百年来被封建文明驯服而昏睡着的 生命血性,高拔健迈的红高粱意象与蓬勃茁 壮的生命精神互映,融而为一,汇聚成汹涌 澎湃的生命洪流.很少有作家能够像莫言这 样铺张生命的勃发意象,很少有作家能够像 莫言这样状绘生命的酒神风度。“我一口气 就读完了它,并深深地被小说中那种生命的 冲动,那片无边无际的红高粱地里生长出的 男人和女人所感染,他们的豪爽开朗,他们 的旷达豁然,他们如火如荼的爱情,都深深 吸引着我。小说的故事很传统,比如劫道,抬 轿之类,过去小说里很多,它的新意就在于 字里行间透出的一种做人的洒脱,一种自由 而强烈的生命意识。”“我由衷地欣赏和赞美 那生命的舒展和辉煌,并渴望将这一感情在 艺术中加以抒发。”[1],于是乎,一部灌注、洋 溢着强烈生命意识的电影喷涌而出,令人啧 啧称奇!
[3]],这种极致不仅包括了张艺谋对人性的 一起,对原著进行浓缩,使影片结构紧凑,情
理解,而且也涵盖了他对艺术的理解。不可 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比如影片《红高粱》、
否认,充满锐利之气的极端化改编的确能将 《菊豆》、《一个都不能少》、《幸福时光》等对
视觉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功地从文学叙 小说的改编,都体现了对分解性美学的回归
总之,张艺谋电影对小说的选择体现了 他独特的审美的趣味与品位,以及他对社会 语境的敏锐感悟及适应的能力。而张艺谋的 电影改编艺术,则迸发出具有很深艺术魅力 和美学光芒的电影导演艺术特色。
注释: [1]李尔威《: 直面张艺谋》第31页,经济日报出版 社,2002年版。 [2]饶朔光《: 论新时期后10年电影思潮的演进》, 《当代电影》,1999年6期。。 [3]李尔威,《以“小”搏“大”,坚守一方净土》,(电 影艺术),2000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张剑鸣.美学追求:张艺谋改编中的多元探 索.北华大学学报.2003,(9):19. [2]冯清贵.无望的人性探索.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3, (2): 17. [3]陈墨.张艺谋电影论.第210-212页,北京:中国 电影出版社.1995年. [4](美)普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 社.1981年.
事的压力下突围出来,形成了鲜明的创作风 与张扬。其中,《菊豆》对小说《伏羲伏羲》的
格。
改 编 所 体 现 出 的 分 解 性 美 学 尤 其 明 显 。首
众所周知,张艺谋的影片内容不可谓 先,电影缩短了小说的时间跨度。小说中的
不广泛,而且竭力追求多变的艺术风格。然 时间从1944年一直延伸到文革后,描写了
张艺谋早期的作品往往都是从大的文 化背景入手,以讲述一个遥远的封闭的象征 的“家庭中国”或是“乡土中国”的故事来表 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人性的关注。这样 的作品中,人物往往只是表现主题的一个符 号,一个类别(如执拗不驯的女性、忍辱负重 的男人和专横残酷的长者),往往缺乏独立 的个性。这样的作品虽然表现出对人性理想
《有话好好说》讲述都市几个年轻人的故事, 创作重复。这种重复是必要的:个性因重复得
1998年《一个都不能少》选择了乡村教育题 以强调,风格因重复得以彰显。张艺谋影片
材,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渲染普通人的爱 的叙事策略、创作个性、美学风格正是由一
情——这种选材上的变化反映出张艺谋创 系列熟悉而陌生的电影(如《红高粱》、《大红
而,极端化却一直顽固地隐藏在所有的影片 杨天青从少年到中年的命运。而电影中,杨
中。视觉冲击的极端化追求、大面积的色块 天青出场即是三十几岁的老光棍,少年时的
运用,导致色彩的风格化。这种倾向从《红高 故事删掉了,集中表现主人公近十年间的遭
粱》、《菊豆》到《英雄》、《十面埋伏》,可谓越 遇,这样就使电影叙事的时空显得更加紧
影视评论
泉州师范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谢德俊
张艺谋电影对小说的选择 及其改编艺术的特色
[摘要] 研究张艺谋的电影,不能不研究他的改编艺术。改编小说是张艺谋电影成功的基
础和关键。本文从其对小说选择艺术和小说改编艺术两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 张艺谋电影 小说 选择艺术 改编艺术
张 艺 谋 这 个 名 字 ,在 上 世 纪 的 中 国 影 坛创造了一个近乎“神话”的效应。从1988 年2月23日,柏林金熊奖被搬回中国的那一 刻起,张艺谋和他的电影作品就接连给国人 和世人带来惊喜和惊奇。要研究张艺谋的电 影,则不能不研究它的小说改编艺术。这是 因为,纵观他迄今导演的十二部电影,不难 发现一个明显的规律:除了1988年的《代号 “美洲豹”》和2002年的武侠巨片《英雄》以 外,他所执导的十部影片,全是改编自当代 小 说 。改 编 小 说 是 张 艺 谋 成 功 的 基 础 和 关 键 。他 在 改 编 过 程 中 进 行 了 多 元 的 美 学 探 索,首先继承了分解性美学创作方法,保留 原著的故事性,并强化情节、集中矛盾,从而 克服了第五代电影的局限。
一、张艺谋电影的小说选择艺术
1.选择“坚实的”“令人心动的”小说作 品。结合张艺谋的言论以及对于原著的考察 可以看出张艺谋导演选择小说时坚持的基 本原则“: 坚实”和“心动”。一是“坚实”。“坚 实”也就是指小说有一条实实在在的情节线 索,“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张艺谋大部分 作品中我们都可发现一条起伏动人的情节 线索,而且这些线索基本上都是由小说原著 提供的《: 红高粱》中野合的经历《; 伏羲伏羲》 中婶侄偷情《; 妻妾成群》中的四房争宠《; 万 家诉讼》中的村妇告官《; 活着》中一生宿命的 传奇《;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的黑帮争斗; 《一个都不能少》中寻找失学儿童。二是“ 心 动”。“很注重心动的感觉”可理解为导演非 常注重作品的内容和思想的力度,作品本身 首先能够打动导演,与导演内心的欲念或渴 望相契合,与他对社会人生赞颂或批判的态 度契合;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后能打动观众,
述一个复杂的黑帮故事;而《大红灯笼高高 突达到了极致。
挂》中比比皆是的静止拍摄,缓慢的镜头运
对 分 解 性 美 学 的 回 归 ,还 体 现 在 影 片
动,暗示了一个古老的压抑故事。凡此种种, 《大红灯笼》对苏童小说的改编上。张艺谋
认为苏童的《妻妾成群》写出了人与人之间 与生俱来的敌意和仇视,以及那种有意无意 的自相损害和相互摧残,因此影片将妻妾间 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情节集中起来,使得 电影情节冲突一个接一个,并不断加强,同 时这些冲突是环环相扣的。影片中颂莲为巩 固 地 位 而 假 装 怀 孕 ,这 是 小 说 中 没 有 的 情 节。这一情节的增加,使颂莲的命运出现极 大的起伏,假孕的败露使她的命运从巅峰跌 到了低谷,地位一落千丈。颂莲因此郁郁寡 欢,在酒醉后吐露了梅珊与高医生的私情, 致使梅珊惨死,而小说中梅珊之死完全是卓 云所为,与颂莲无关。电影情节的改动增加 了颂莲的心理压力,同时也表明了陈府内斗 争的残酷,即使是无意的泄漏也足以让对手 抓住把柄,致人于死地,这也为颂莲的疯掉 作了环境铺垫。影片为了集中表现妻妾间的 矛盾,还删去了许多颂莲与大少爷飞浦间的 交 流 以 及 许 多 日 常 生 活 的 描 写 。经 过 改 编 后,电影情节变得曲折跌宕、变化多端,具有 扣人心弦的异常美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 象。
张艺谋因为“决不重复,求新求变”而放 弃了《美穴地》,之后又选择了刘震云的《一 地鸡毛》,最终因难以找到感觉还是选择了 陈源斌的《万家诉讼》。导演开始培养对人的 关注,把叙述和对人的关注推到了前景,希 望能弥补此前影片的某些不足。以选择《活 着》来实现对自己的一个彻底的反动,“向过 去挑战”:用朴实的手法,用平常人的心态拍 平常人的故事。在拍完《活着》之后,张艺谋 便开始尝试都市题材小说。他选择了上海作 家李晓的《门规》和述平的《晚报新闻》拍成 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有话好好说》, 以一今一古,一实一虚两个故事完成了“张 艺谋进城”的转移……
10
的追求,但往往缺乏对作为个体的普通人的 均能证明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层面的
真诚关注。而从1992年的《秋菊打官司》开 存在。
始,他所选择的题材除了1995年的《摇啊摇,
极端化策略挟带着导演锐利的个人意
摇到外婆桥》以外,都是反映普通人的生活 志,在形成鲜明的创作个性与风格方面极具
状况,有着比较明显的世俗倾向。1996年的 优势,而且创作个性一旦形成,由此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