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课程标准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课程编码:50132908课程类型:理实一体化开课部门:信息工程系规定课时:64一、前言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由江苏省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参与,属于校企合作课程。

通过以工作任务导向以及典型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平台的实际项目教学,使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和特点,能够熟练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根据实际的项目需求,搭建无线传感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项目需求分析能力、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设计能力、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集成与维护能力。

2.课程定位本课程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应用,能把无线传感器网络平台应用到生产线产品检测等领域。

本课程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物联网管理员这一岗位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组建与管理这一职业能力来设置的。

前导课程:《物联网技术概论》、《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后续课程:《物联网系统集成》3.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内容设计重在培养学生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建与管理能力,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组建的特点和岗位能力要求,以实际项目“机械零件检测系统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组建”为载体,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方案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组建”、“无线传感器网络管理与维护”等三个子项目来完成教学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过程中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本课程针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信息技术方向共开设64课时,其中实践课时占40课时。

二、课程目标1.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以工作任务导向以及典型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平台的实际项目教学,使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和特点,能够熟练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根据实际的项目需求,搭建无线传感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项目需求分析能力、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设计能力、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集成与维护能力。

无线传感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无线传感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无线传感网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808090530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时: 36学分:2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物联网通信技术计算机适用专业:物联网工程课程简介:本课程是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无线传感网体系结构、通信协议和关键技术,以及无线传感网部署和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无线传感网络的体系结构、通信协议、命名与寻址、拓扑控制、时间同步、能耗控制、数据处理等技术及应用模式;掌握常见无线传感网的应用及部署。

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核心内容、典型应用和应用热点.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科研思路、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与实践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无线网络领域的进一步学习、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研究、工作作风,为今后的再学习、研究或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重点、难点课程的重点和难度主要包括无线传感基础网络的实现,网络的无线体系结构、路由协议,MAC层协议、节点定位和安全等的基本原理及相关技术三、整体课时分配四、课程内容安排(一)第一章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主要内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程、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性能指标、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范围。

教学要求:1.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历程2.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结构3。

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性能指标和关键技术重点和难点:重点: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性能指标难点:传感器网络的特征。

(二)第二章物理层及MAC层协议—IEEE802。

15.4主要内容:无线传感器网络物理层协议、MAC协议、IEEE802。

15。

4。

教学要求:1。

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理层协议2.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层协议3。

了解IEEE802。

15.4标准。

重点和难点:重点: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难点:无线传感器网络MAC协议(三)第三章网络层及应用层协议—ZigBee主要内容:路由协议分类,能量感知路由,基于查询的路由,地理位置路由,可靠路由协议,拓扑结构、能量控制、ZigBee协议标准。

传感器网络教案

传感器网络教案

传感器网络教案教案标题:传感器网络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和应用领域。

2. 掌握传感器网络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3. 学习传感器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优势。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课程教材:传感器网络相关的教材或参考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实验设备:传感器节点、无线通信模块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传感器网络应用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传感器网络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传感器网络的了解程度,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传感器网络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如环境监测、智能交通等。

2. 解释传感器网络的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节点、无线通信模块和数据处理中心等。

3. 讲解传感器网络的工作原理,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的过程。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传感器网络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2. 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案例,包括案例的背景、问题和解决方案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传感器网络在该案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与其他解决方案进行比较。

四、实验操作(3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传感器网络的实验操作。

2.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应用场景,搭建传感器网络实验平台并进行数据采集和传输。

3.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传感器网络工作原理的理解,并体验传感器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五、总结和展望(10分钟)1. 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体会,总结传感器网络的优势和局限性。

2. 引导学生思考传感器网络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传感器网络应用的小论文,包括传感器网络的定义、应用案例分析和个人对传感器网络的看法。

2. 提供一些参考文献和网站链接供学生查阅。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中的表现,评估其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传感器网络》教学大纲

《传感器网络》教学大纲

《传感器网络》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传感器网络是集传感器技术、微电机技术、现代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由于传感器节点由于计算能力、存储开销、处理能力、能量供应等方面的限制,传感器网络中在路由、定位、时间同步、安全等方案变得极具挑战性。

《传感器网络》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方向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网络管理技术,着重掌握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了解传感器网络的节点定位、目标跟踪、时间同步和安全等几大支撑技术,为在基于传感器网络的系统开发和应用中,深入利用关键技术,设计优质的应用系统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1.掌握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网络管理技术。

2.掌握典型的路由算法、定位算法、时间同步算法、密钥预分配方案。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概述(一)基本教学内容1.1引言1.2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1.3传感器网络的特征1.4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1.5传感器网络的发展历史(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掌握传感器节点的组织结构、掌握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了解组网特征与限制条件、应用领域及发展史。

教学重点:重点讲解传感器节点的组织结构、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教学难点: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微型传感器的基本知识(一)基本教学内容2.1传感器概述2.2常见传感器的类型介绍2.3传感器的一般特性和选型2.4微型传感器应用示例(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了解常用传感器的类型与工作原理、初步掌握传感器的特性和选型原则。

教学重点:传感器节点的工作原理、传感器节点选型原则教学难点:传感器节点的工作原理第三章传感器网络的通信与组网技术(一)基本教学内容3.1物理层3.2 MAC协议3.3路由协议(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了解通信传输介质的类型、掌握IEEE 802.11MAC协议与S-MAC协议、掌握传感器网络分组传输路由协议与定向扩散路由教学重点:IEEE 802.11MAC协议、S-MAC协议、定向扩散路由教学难点:S-MAC协议、定向扩散路由第四章传感器网络的支撑技术(一)基本教学内容4.1时间同步机制4.2定位技术4.3数据融合4.4能量管理4.5安全机制(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掌握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机制与安全机制、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定位方法、掌握数据融合和能量管理方法。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选修的专业基础课,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它涉及到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领域。

课程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无线网络的基本传输技术、无线局域网、无线个人网、ad hoc网、移动网络、传感器网络等网络技术及其基本原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这一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和分析、设计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通讯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程目标以及与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1)理解无线传感网络的基本概念,初步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析设计方法;(2)掌握与团队中其他成员良好沟通合作能力,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相关学习任务;表1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2 毕业要求与课程对应关系三、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

主要内容包括:详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无线网络的兴起;全面介绍网络体系结构、协议参考模型和网络相关的标准化组织。

第二章无线传输技术基础。

该部分的内容包括:无线传输媒体、天线和传播方式,直线传输系统中的损伤、移动环境中的衰退、多普勒效应、信号编码技术、扩频技术和差错控制技术。

第三章无线局域网。

该部分的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无线局域网的体系结构与服务、无线局域网的协议体系、IEEE 802.11的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以及其他IEEE 802.11标准和Wi-Fi保护接入参考文献。

无线局域网的实践教学和编程实现。

第四章无线个域网。

该部分内容包括:IEEE 802.15.4标准,zigbee技术、蓝牙无线电规范、蓝牙基带规范、蓝牙链路管理器规范、蓝牙逻辑链路控制和自适应协议、蓝牙服务发现协议。

该部分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多节点无线个域网的组网和实现。

第五章无线城域网。

该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无线城域网的概念、802.16协议体系802.16的物理层和MAC层、MAC层的链路自适应机制、802.16系统的QoS架构和移动性,以及WiMAX与其他技术的比较。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名称中文:无线传感器网络英文:Wireless Sensor Networks2.课程代码3.课程性质学科大类专业课选修4.学时与学分总学时:32(理论学时30学时、课堂作业2学时)学分:25.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开设。

6. 课程教学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微型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电通信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里被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涉及传感器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嵌入式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子制造技术、软件编程技术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继因特网之后,将对21世纪人类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IT技术之一。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为:向学生介绍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与应用进展,使学生初步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所面临的挑战,了解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设计和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路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深化学生对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电子传感技术等相关专业基础技术的具体认识,并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实际应用和面临的不同挑战,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电子传感技术等相关专业领域及物联网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7. 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重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网络基础、体系结构、各层协议、应用相关性、跨层设计、拓扑管理、时钟同步、节点定位、网内信息处理等。

课程难点:应用相关性、跨层设计、协议与核心支撑技术。

8. 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教学形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重点内容通过课堂问答、小测验等形式进行强化教学,其结果纳入平时成绩记录;基本知识:以电子教案为主介绍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应用,重点、难点问题辅助以板书形式。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概论》课程标准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概论》课程标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概论课程标准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它们的设计、实现和应用。

学生将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和应用领域,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并研究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

研究目标本课程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包括:- 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基本组成部分;- 熟悉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和通信协议;- 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巧;- 能够针对特定需求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并具备实际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第一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述1.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和特点1.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领域1.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成部分第二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硬件设计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节点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感器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管理第三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软件设计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操作系统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编程语言3.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仿真软件第四章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通信协议4.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协议栈4.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协议4.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协议第五章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巧5.1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实验平台5.2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程序设计5.3 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的实际应用案例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培养。

考核方式学生的考核将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设计案例报告以及课程论文等形式。

其中,实验和设计部分的考核占主要比重。

参考书目-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 第2版 教学大纲[3页]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 第2版 教学大纲[3页]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英文名称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课程类别通识教育()大类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课程性质必修()任选(√)总学时24(其中理论教学20学时,实验4学时)本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贡献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综合应用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编写简单应用程序。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信息科学领域的一个全新发展方向,是物联网的支撑技术之一。

传感器技术在遥控、监测、传感和智能化等高科技应用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与通信技术,及以时间同步、定位技术、数据管理、目标跟踪、拓扑控制、覆盖技术、安全技术等为支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软硬件设计,新型的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家居、智能温室系统和远程医疗监护系统中的应用;最后是工程实践指导,且给出了完整的实现细节。

本课程适用于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可以适用于建筑电气、网络管理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从事智能物联网等工作的技术人员学习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基本教学内容(一)概述 2学时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概述,主要内容:WSN的发展历程、基本概念、应用领域、特点、关键技术。

(二)网络与通信技术2学时1、物理层概述、链路特性、物理层设计、低俗物理层、中高速物理层;2、MAC概述、基于竞争的MAC协议、基于时分复用的MAC协议、其它MAC协议;3、路由协议概述、平面路由协议、分簇路由协议、其它路由协议、路由协议自主切换;4、传输协议概述、拥塞控制协议、可靠保证协议;5、ZigBee与IEEE 802.15.4的区分、ZigBee协议框架和特点、网络层规范、应用层规范。

传感网络技术教学大纲

传感网络技术教学大纲

传感网络技术教学大纲一、引言传感网络技术是当今信息和通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它通过将传感器节点互联,构建起一个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愈合等特性的网络,实现对环境的监测、控制和数据传输等功能。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传感网络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应用这一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传感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传感网络的结构、协议和应用;3. 能够设计和实现简单的传感网络系统;4. 能够应用传感网络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传感网络技术概述(1)传感网络技术基本概念和特点;(2)传感器节点和无线通信技术;(3)传感网络的组成和结构。

2. 传感网络协议与路由(1)传感网络通信协议介绍;(2)传感网络路由算法与策略;(3)数据融合与传输技术。

3. 传感网络应用(1)传感网络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2)传感网络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3)传感网络在农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4. 传感网络安全与管理(1)传感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2)传感网络能耗优化与管理;(3)传感网络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分析。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授课、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其中实验操作环节占比较大。

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感网络技术。

五、教学考核1. 课堂学习成绩占比50%,包括平时表现和期中考试成绩;2. 实验操作成绩占比30%,包括实验报告和实验成绩;3. 期末考试成绩占比2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传感网络技术导论》参考书目:1. 《传感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2. 《无线传感网技术与应用》3. 《传感网络技术实验指导》七、教学时长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每周上课3学时。

八、教学团队本课程由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的教授和助教承担,具有丰富的传感网络技术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

以上为传感网络技术教学大纲,希本同学们在学习本专业课程时能够严谨认真,努力掌握传感网络技术,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器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Sensor Network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045228101,课程总学时51,周学时3,学分2.0,开课学期7。

1.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2.适用专业:
适用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宋体五号字)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宋体五号字加粗)
《传感器网络》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它涉及到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领域。

学生通过对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了解这一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结构和分析、设计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通信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先修课程:《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高频电路与实验》。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 高守玮.ZIGBEE技术实践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
[2] 李文仲段朝玉.ZigBee 无线网络技术入门与实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1 6.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理论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采用专题讨论、应用研讨等多种教学形式。

7.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宋体五号字加粗)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

理论课程成绩占30%,实验课程成绩占60%。

平时考核(课堂讨论、作业、出勤)占10%。

8.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实验一 CC2430基础实验1
实验二 CC2430基础实验2
实验三 CC2430基础实验3
实验四点对点无线通信实验
实验五光敏、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实验
实验六远程医疗健康监护网络设计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
(一)无线传感器网络概述(2学时)
1、主要内容
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体系结构以及关键技术。

2、基本要求
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历程,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特点及体系结构以及关键技术。

(二)短距离无线数据网络基础(5学时)
1、主要内容
典型的短距离无线数据网络技术;典型的无线网络结构和网络拓扑;多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

2、基本要求
掌握典型的短距离无线数据网络技术、网络结构和网络拓扑多,了解IEEE802.15.4通信标准和ZIGBEE 技术。

(三)CC2430及无线硬件平台、软件平台(18学时)
1、主要内容
CC2430/CC2431无线单片机,ZIGBEE无线硬件平台、软件平台。

2、基本要求
熟悉CC2430/CC2431无线单片机的结构及功能,掌握CC2430/CC2431无线单片机软、硬件设计方法,掌握ZIGBEE无线硬件平台的应用技术。

实验一 CC2430基础实验1
实验二 CC2430基础实验2
实验三 CC2430基础实验3
实验四点对点无线通信实验
(四)ZIGBEE基础实验(12学时)
1、主要内容
ZigBee协议栈结构和原理。

2、基本要求
了解ZIGBEE应用开发的基本概念,掌握ZIGBEE物理层、MAC层、网络层、应用层的基本结构以及相应的硬件、软件设计方法。

实验五光敏、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及数据传输实验
(五)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15学时)
1、主要内容
远程医疗健康监护系统;智能家居系统。

2、基本要求
了解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的应用,以远程医疗健康监护系统设计为重点掌握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具体应用方法。

实验六远程医疗健康监护网络设计
撰写人:审核人:学院主管领导:
年月日
传感器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中(英)文名称:(宋体5号字)
《传感器网络》Sensor Network
二、课程编码:045225101
三、课程总学时 51 学时 [理论: 17 学时;实验: 34 学时]
四、课程总学分 2.0 学分 [理论: 1学分;实验: 1 学分]
五、适用专业和年级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四年级
六、实验的目的与任务
传感器网络是一门理论与技术并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
课程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通信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台(套)数
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 30套
八、主要实验教材(指导书)及参考用书
[1] 自编讲义
[2] 高守玮.ZIGBEE技术实践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6
[3] 李文仲段朝玉.ZigBee 无线网络技术入门与实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1
九、成绩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
根据实验过程、结果及实验报告进行考核;成绩组成:实验表现50%,实验报告50%。

十、实验开出率
100%。

十一、实验项目与要求
注:1、项目要求:必修、选修、其他;2、项目类型:演示、操作、模拟;3、项目性质:验证、综合、设计、研究。

撰写人:审核人:学院主管领导:
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