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1)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几何》习题一题多解与多变

浅谈初中《几何》习题一题多解与多变

浅谈初中《几何》习题一题多解与多变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具备更强的科学素养,着重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不断地拓宽认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而学科数学,更是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学科,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合适的、有效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就以学科数学几何中的一个典型习题“一题多解与多变”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习题的学习价值,与初中学生学习几何数学的深入性、逻辑性和创新性。

一、一题多解及其学习意义一题多解是指,某一问题接受着不同的解决方式,这样的习题有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结果,但这些结果依然正确无误。

学习数学的关键是搞清楚问题本身是什么这里,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几何图形中,求解某个特定的元素。

如果能够发现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意味着学生正在思考、联想,它们有可能想出新的解法,这样的习题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一题多变及其学习意义一题多变指的是一道数学习题有多种变形,不只是改变原有问题的内容,而是根据原题的各个环节的条件变化,将该题的变化体现在这个新的习题上,新的习题和原题拥有同样的解法,但是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学生能在解题过程中发现一题有多变,并能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把握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答案,这将有助于学生在解题中学习数学的逻辑性及深度,从而更好的处理复杂的数学问题。

三、适应初中学生的教学模式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在几何习题中,能给学生更多的探究机会,鼓励他们更主动地发现规律,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教师在提问、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可以发挥出归纳、说明、示范等方式,对学生异思维技能,如设计思维、模式匹配、解决冲突等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再次强调,一题多解与多变的几何习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改革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发现习题的多样性和多变,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以此来激发学生进行更多创新性和分析性的思维、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数学中的应用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数学中的应用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数学中的应用摘要:数学这门学科在当代素质教育和学术教育统一的义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门自由学科,但同时也是既复杂困难又富有逻辑的学科。

也许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是一道难题。

因此,数学学科的教育传授者在教学中如何传授这门学科的方法、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学一、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数学中的应用的重要性数学学习最重要的是逻辑性问题,并且经过对比分析,发散思维,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方法的应用恰恰能达到这个目标和目的,他们能够不断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分析能力。

一题多解指的是面对一道数学题,因为有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在脑海中搜寻不相同的解决方法,多种多样的思路,从而有多种多样的可用的解决方案,这样能够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分析和解决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掌握分析的方法,能用多种的方法思考问题,从中找到不同的解决策略。

下面我将用具体的习题,更好地解释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案例分析例题:已知:f(某)=某3+a某2+(a-1)某+1,若在区间[1,4]单调递减,求a范围?方法一:解题思路问题转化为导函数f"(某)≤0在区间[1,4]恒成立,f"(某)≤0解集为A,只需[1,4]是集合A的子集解:f"(某)=某2+a某+(a-1)因为f(某)在区间[1,4]单调递减所以f"(某)≤0在区间[1,4]恒成立某2+a某+(a-1)≤0(某+1)[某+(a-1)]≤01.当a<2时,f"(某)≤0解集为[-1,1-a]所以[1,4]是[-1,1-a]的子集4≤1-a解得a≤–32.当a≥2时,f"(某)≤0解集为[1-a,-1]不满足[1,4]是[1-a,-1]的子集所以解集是空集综上所述:a≤-3方法二:解题思路问题转化为导函数f"(某)≤0在区间[1,4]恒成立,导函数y=f"(某)为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只需f"(4)≤0,f"(1)≤0同时成立即可解:f"(某)=某2+a某+(a-1)因为f(某)在区间[1,4]单调递减所以f"(某)≤0在区间[1,4]恒成立由二次函数图像可知,只需即解得所以a≤–3一题多变例题例题:已知椭圆标准方程+=1,A(0,3),直线l:y=k某-3与椭圆相交于C,D两点,若|AC|=|AD|,求k的值?解题思路:直线与椭圆联立,消元,设C(某1,y1)D(某2,y2),韦达定理:因为|AC|=|AD|,取C,D中点M,则AM垂直CD,即KAMKCD=-1解:消y得:(9+25k2)某2-150k某=0,Δ>0设C(某1,y1)D(某2,y2),由韦达定理得:某1+某2=某1某2=0y1+y2=k(某1+某2)-6=k2-6=设M(某0,y0)为CD中点,则某0=(某1+某2)=,y0=(y1+y2)=因为|AC|=|AD|,所以AM垂直CD,即KAMKCD=-1k=-1整理得:=-,k2=,k=在一题多变的思维下,我们可以将|AC|=|AD|改成以下两种形式:1.以AC,AD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为菱形2.(AC+AD)CD=0这两种已知虽然与原例题有很大区别,但通过转化最终都能转化为AM垂直CD,解题思路与过程非常相似,结果一样。

最新初中数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最新初中数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CBAS 2S 3S 1CBAS 3S 2S 1S 3S 2S 1CBA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原题条件或结论的变化所谓条件或结论的变化,就是对某一问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化探讨,并针对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深入与拓展,从而得到一类变式题组。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使我们掌握某类问题的题型结构,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提高解题能力。

例1 求证: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式1 求证:顺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变式2 求证:顺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变式3 求证:顺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变式4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 变式5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矩形? 变式6 顺次连接什么四边形各边中点可以得到菱形? ……通过这样一系列变式训练,使学生充分掌握了四边形这一章节所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强化沟通了常见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定理、判定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兴趣。

一、几何图形形状的变化如图1,分别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则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图1 图2 图3E S 3S 2S 1DCBAS 3S 2S 1ABCDABCD S 3S 2S 1变式1:如图2,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直径向外作三个半圆,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则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变式2:如图3,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则321S S S 、、之间的关系是变式3:如果以Rt ∆ABC 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一般三角形,其面积分别为321S S S 、、,为使321S S S 、、之间仍具有上述这种关系,所作三角形应满足什么条件?证明你的结论。

初中几何的习题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最新文档(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初中几何的习题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最新文档(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初中几何的习题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经历站在不同角度,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重要过程。

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方式,能够掌握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数学中“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被普遍看作是培养学生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智力,最佳途径之一,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对几何的学习兴趣。

一、初中几何“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相关问题初中生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鉴于其概念和定理繁多,又要求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力,且巧妙多变的解题方法,导致学生学习的时候,有一种困难的感觉,提高了教师实施教学的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理清概念和定理的条件、结论,而且有效将其系统化、条理化,进而建立较为完整的、独立的知识结构体系。

其中,为之重要的是要牢固掌握课本习题灵活多变的解题方法,比较各种方法,更深刻的领悟相关的概念与定理,归纳各种习题的解决方法,灵动的掌握各种题型,以至于可以轻巧熟练地运用相关的概念和定理来推理论证,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通过课本习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题的一般规律,从而引领学生入门。

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需注重学生“猜测”能力“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在教学之中,往往能起到一座桥的作用,在最近发展区之中,将学生从已知的彼岸,渡到未知的彼岸。

教师在教学生平面几何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证明,而且重点是教会学生猜测和思考。

因为猜测可以导致发现,所有证题者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都要猜测,都是先猜测后证明的。

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创立一个激发学生积极性思维、主动猜测的意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为了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形成有益的思维方式,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去猜,千万不要制止,哪怕是不合理的猜测,更不要把全部的秘密立即说出来,由学生自己猜测出来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证题的思路,而且对培养学生探究以及深究问题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开题报告2000字》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开题报告2000字》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是数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对于一道问题进行多种解答,从而在其中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感受到自己学习的主体地位,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创造和自学能力,这样能使学生大大的提高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让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反复的思考,从中联想各个知识点的联系,让其融会贯通,找出最简洁、最优化的解题思路。
[4] 黄跃惠.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 试题与研究:高考版, 2019(28):1.
[5] 宫代印. 浅谈"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9(2):1.
[6] 王菊香. 一题多变和多解成就智慧课堂[J]. 考试周刊, 2019(87):2.
[13] 江猷敏.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应用策略探析[J]. 考试周刊, 2020(66).
[14] 章勇.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应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0(24):2.
八.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九.系意见
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十.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意见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7] 颜天伦. 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渗透[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
[8] 张海玲. 谈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新智慧, 2021(6):2.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教学研究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教学研究

㊀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08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教学研究初中数学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教学研究Һ陈㊀斌㊀(昆山市新镇中学,江苏㊀苏州㊀215300)㊀㊀ʌ摘要ɔ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是数学教师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这两种解题训练模式的构建可以突破原有解题教学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数学习题的解题方法,这对其解题能力的提升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构建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教学课堂,教师需要对其价值进行分析研究,再从实际教学的开展出发探寻有效教学设计的方法,对初中数学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教学的开展方法进行探究.ʌ关键词ɔ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教学研究数学是初中阶段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学科,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分数比例,为了帮助学生成功通过中考的考验,教师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数学习题的筛选,引领学生进行 一题多解 的研究,带领学生思考解题的多种方法,再通过习题变形设计的研究,来设计变式问题,以此推动学生的解题思考,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解析原题结构㊁融合数学思想㊁设置多解训练㊁构建多变训练㊁引领学生归纳五个方面来开展教学.一㊁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的价值分析一题多解 是多元解题方法的显现,其可以让学生针对一道习题进行多种解题方法的思考.一般而言,每一种解题方法都印证着一条不同的解题思路.多解题的展示与引导解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习题的解法与其背后隐含的解题思维,进而开阔学生的解题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题多变 是变式思想的显现,在 一题多变 的训练设计中,教师将选取典型的习题作为原式,通过题目条件调整㊁问题新拟㊁题目信息倒置等方法将原本的习题转化为多道表现形式不同的习题.此时,教师就可以从习题的不同特征出发引领学生进行训练,并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这一类习题的解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习题的特征进行归纳,并围绕习题的快速解答进行建模设计,构建合理化的解题模型.二㊁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教学的开展方法(一)解析原题结构,分析习题特征原题的解析与研究是帮助学生进行 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 的基础,教师要展示原题,帮助学生认识原题的突出特点,并引领学生深入解析原题.在实际的展示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课前时间进行检索,搜集教学展示所需的习题,并在课上对习题进行展现,重点围绕习题的考查点进行分析,解析相关习题解答需要的条件.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展示如下原题:例题㊀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出这两个数.分析㊀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习题考查的内容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习题的解题关键是条件中给出的描述语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 .学生可以从一元二次方程的不同未知数设列出发得出多种不同的解法.其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 将较小的奇数设为x 将较大的奇数设为x 将x设为任意整数 将两个连续奇数设为x-1和x+1 ,这四种设列方法可以对应四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四种解题方法看似都是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但其切入思考的角度存在差异.通过这一展示,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系统的认识与理解,为之后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的思索研究做好铺垫.为了让学生了解 一题多变 的意义,使其了解相关题目的特点,教师可以选择原题进行调整,构建一些简单的变式题.在变式题的设计上,针对该习题,教师通过调整问法的形式即可生成多个变式,如教师可以将习题改制为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99,求出这两个数 ,通过调整题干的数字大小来实现对题目的简单变更,让学生进行解答.教师也可以将习题改制为 两个连续偶数的积是440,求出这两个数 ,通过题目条件的对应变更,生成与原题相似的变式题.在完成变式题的设计后,教师可将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就变式题与原题的差别进行分析,使其探析题目发生的变化.(二)融合数学思想,研究解题方法解题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关注 一题多解 的教学,从解题方法的内涵思想入手进行解析,让学生联系解题方法进行分析,找出方法中隐含的解题理念.在实际教学中, 一题多解 的研究需要教师为学生创建相应空间,帮助学生探寻解答题目的多种解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选择适于学生进行多解探究的例题,并结合问题的解法分析进行多方面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08展示.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展示如下习题,引导学生从习题的特点出发来研究相关题目的多种解法:例题㊀某人买13个鸡蛋㊁5个鸭蛋㊁9个鹅蛋,共用去9.25元;若买2个鸡蛋,4个鸭蛋,3个鹅蛋,则会用3.20元,若每种蛋只买一个,需要用多少钱?分析㊀通过简要分析可以得出该题目考查的是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但由于题目中只提供了两组等量关系,因此若想分别求出三种蛋的单价是不现实的,但题目所求的内容为三种蛋的共价,所以可以通过式子的变形来求解.在明确了这一思路后,学生就可以围绕学过的数学方法选择方向,寻找有效列式解答的方法.方法一㊀凑整法解:设鸡㊁鸭㊁鹅三种蛋的单价分别为x元㊁y元㊁z元,根据题意可以列出一个由两个式子组成的方程组:13x+5y+9z=9.25㊀①2x+4y+3z=3.20㊀②{通过将方程式相加化简的方式可以得到新式子,①+②3:5x+3y+4z=4.15㊀③将②和③相加可以得到7x+7y+7z=7.35,化简可以得到x+y+z=1.05.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方法应用了化归的数学思想,利用这一思想可以转换与调整题目的条件,让算式简化,从而得出可以计算解答的式子.在讲授这一解题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开展数学思想的拓展活动,让学生了解化归思想及其在解题中的实际应用.方法二㊀主元法这一方法是对函数方程思想与化归思想的融合运用,其核心在于将方程的三个未知数进行区别看待,将x,y作为未知数处理,将z视为一个常数,以此对方程变形:通过设列未知数的方式得出方程组:13x+5y+9z=9.25㊀①2x+4y+3z=3.20㊀②{此时视x,y为主未知数,z为常数,使用移项代数的方法可以得到x=0.5-0.5z,y=0.55-0.5z,此时,x+y+z=(0.5-0.5z)+(0.55-0.5z)+z=1.05.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主元法实质上是对函数与方程的运用,选择适当的字母作为主元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在上述习题解答中所使用的主元法,其特征是将未知数进行区别看待,形成一个特殊的数学关系,符合方程思想的构成要求,即从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入手,运用数学语言将问题中的条件转化为数学模型(方程(组)㊁不等式(组)㊁或方程与不等式的混合组),然后通过解方程(组)或不等式(组)来使问题获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解读函数方程思想的构成,并展现函数方程思想在常见问题中的运用实例.方法三㊀参数法通过设列未知数的方式得出方程组:13x+5y+9z=9.25㊀①2x+4y+3z=3.20㊀②{再设x+y+z=k,此时可以得到新的方程组:13x+5y+9z=9.25㊀①2x+4y+3z=3.20㊀②x+y+z=k㊀③ìîíïïï观察式子之间的关系,得①-②ˑ3可以消去z,再化简可得x-y=-0.05㊀④③ˑ3-②可以得到x-y=3k-3.20㊀⑤此时通过式子④和⑤可以得到3k-3.20=-0.05,所以k=1.05,此时可以得到x+y+z=1.05.解析㊀上述三种方法对应了三种解题思路,而每一种解题思路还可以延伸出新的解题方法,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赘述,教师在进行解析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寻找额外的习题解答方法.参数法是指在解题过程中通过引入一些与题目研究的数学对象发生联系的新变量(参数),再进行分析和综合,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数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其同样运用了化归的数学思想,通过参数的引入,用参数代指一部分数学量,从而将算式转换为有利于解答的形式,从而实现有效解答.通过上述三种解题方法与其对应数学思想的解读,学生就可以在不同解法的研究中认识数学思想的拓展应用价值,获得解题意识和认知的提升.为了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让 一题多解 真正发挥作用,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设计针对性的练习,用练习推动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与发展.(三)设置多解训练,推动学生探究一题多解 的训练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多种解题方法,从解题方法的探究入手,带领学生认识数学习题解答的多种思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情况,选取难度合理且解法较多的习题进行展示,构建有效的多解训练,帮助学生学习解答问题的多种解法.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便可以给学生展示如下习题:练习题1㊀已知a,b满足ab=1,那么1a2+1+1b2+1=.练习题2㊀已知x+y=1,求x3+y3+3xy的值.㊀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3 08练习题3㊀甲㊁乙㊁丙三种货物,若甲3件㊁乙7件㊁丙1件共需3.15元;若甲4件㊁乙10件㊁丙1件共需4.20元.请问:买甲㊁乙㊁丙各一件需要多少钱?在展示了上述练习题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解答题目,并要求每名学生至少找出两种解法.在这一环节,为了渗透分层理念,教师可以要求发展较好的学生最少找出3种解题方法,并要求其对解题方法的思路进行整理分析,以便在班级中进行汇报与展示.在学生实际解题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情况,分析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发展情况,并借助引导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点拨,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四)构建多变训练,促进学生拓展一题多变 的训练需要教师秉持 万变不离其宗 的核心思想,对习题的题干信息㊁提问方式㊁条件构成进行调整,并从学生的实际解答出发来引领学生分析相关的变式题组.在学生解答前,教师需要围绕解题模型的建立与公共解题思路的明确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进行思考.为确保变式题具有较高的质量,教师在设计变式题时要从原式的各个角度思考延伸,选择不同的方向来设置对应的题目.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展示如下习题:原式㊀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可称为中点四边形.求证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变式一㊀按照原式所给条件,求证矩形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变式二㊀按照原式所给条件,求证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正方形.变式三㊀一个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请问这个四边形可能是什么图形?原式㊀一个宽为50cm的长方形图案由10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试求出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变式一㊀一个宽为50cm的长方形图案由20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试求出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变式二㊀一个宽为100cm的长方形图案由10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试求出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变式三㊀一个宽为50cm㊁长为100cm的长方形图案由8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成,试求出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给出变式练习后,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的题目进行分析㊁求解.在学生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情况,并予以帮助与引导,让学生总结各个变式题与原题的不同之处.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教师要认真判定,并引导学生回顾与整理.在学生完成变式题的解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让其尝试着对原式进行变形,然后采用同桌互换的方式来完成相关习题的解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为开阔,其创造能力也能得到培养与发展.(五)引领学生归纳,培养模型意识模型意识与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构成,新课标强调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模型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题能力的发展,具有较强建模能力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一类习题的解答.为了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与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题多变习题进行分析思考,让其对比原式与变式题,逐一分析其差异,对相关习题进行二次分类.在分类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一类习题的解题方法进行系统总结与整理,构建解答相关题目的有效数学模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便可以依托一题多变教学的进行,引领学生对数学一题多变习题的原式与变式题进行归纳,从公共解答思路中总结出解题的通用方法,建立解题模型.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发挥学生群体的主动性,让其进行协作探究,教师可以从学生发展入手划分学生小组,并布置针对性的探究任务,让其合作完成整理探究任务.学生在探究思考中,其能力可以得到逐步的提升与发展.结㊀语综上所述,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是开展数学解题教学的一种有效模式.通过解题教学的进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解题理念的发展,有效地推动其解题能力水平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进行习题的解析研究,从解题方法的多元介绍与习题的变式展示两个方面进行系统构建,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相关习题的有效解答方法.在学生了解了相关的内容后,教师还要依托教学的进行,推动学生进行归纳,发展并培养其模型意识.ʌ参考文献ɔ[1]黄跃惠.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试题与研究,2019(28):145.[2]王茁力.初中数学 一题多解 的教学价值[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8(Z3):99-100.[3]罗春梅. 一题多解 与 一题多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中两道习题“为例[J].散文百家,2019(01):162.[4]秦小刚.初中数学一题多解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01):21.[5]张秀霞.一题多解与 一题多变 在人教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智力,2020(10):50-51.。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沉淀学生的严谨思维;一题多变:引导学生知识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讲解,要做到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也就是先要做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进行拓展廷伸,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问题一:设AB 是抛物线px y 22=的弦,O 为原点,若OA ⊥OB ,则直线AB 恒过定点。

证明之。

分析:1、若过定点,则定点应在何处?——根据对称性,应可猜想到定点应在x 轴上。

2、怎样利用已知条件? 主要是OA ⊥OB 的作用:①1-=⋅OB OAk k②设()()2211,,y x 、B y x A,则02121=+y y x x3、可从那些方面入手? ①从设点的坐标入手由点A 、B 在抛物线上,可设点A ⎪⎪⎭⎫⎝⎛a p a ,22、B ⎪⎪⎭⎫⎝⎛b p b ,22, ②从设直线AB 的方程入手1)设直线AB 的方程为x=my+b 2)设直线AB 的方程为ax+by=1 ③从OA ⊥OB 入手 设OA 的斜率为k ,则OB 的斜率为k1- 方法一:设A ⎪⎪⎭⎫⎝⎛a p a ,22、B ⎪⎪⎭⎫⎝⎛b p b ,22,则OA 、OB 的 斜率分别为a p 2、bp 2,由OA ⊥OB 得:24p ab -=,又AB 的斜率为∶ba pk +=2,∴AB 方程为∶ ⎪⎪⎭⎫ ⎝⎛-+=-p a x b a p a y 222,即()p x b a py 22-+=, 显然AB 过定点(2p ,0)。

ABO方法二∶设直线AB 的方程为x=my+b ,(注意这样设直线方程有两大优点:①不必考虑斜率不存在,②代入消x 简便),代入抛物线的方程消x 得:0222=--pb mpy y又设A ()11,y x 、B ()22,y x ,则pb y y 221-=,又,2121px y =,2222px y = ∴()()222222121424b ppb py y x x =-==,由OA ⊥OB 得02121=+y y x x ,∴022=-pb b,∵b ≠0,∴b=2p ,即AB 的方程为x=my+2p ,显然AB 过定点(2p ,0)。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教学片段及反思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教学片段及反思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教学片段及反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是数学教师在几何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它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开阔学生思维,能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思考问题,把握问题的整体,即抓住它的基本特征,又能抓住它的细节和特殊因素,从而放开思路进行思考。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

”因此,在课堂上抓好例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教学这一关无疑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契机,那么,如何设计有效地例题教学策略使之发挥应有的功能,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和努力地研究课题。

现就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例题的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想法及反思。

(1)《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

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

创新的心理基础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形式,它的思维活动的高级水平。

数学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它是人脑和数学对象交互作用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内在理性活动,是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性的综合表现。

由于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是数学思维的最根本、最核心的智力品质。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完善人的数学思维的智力品质。

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和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思考问题,也是对我们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提出了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在求同证法中及时捕捉到激发学生求异的思维亮点,将学生思维从特殊引向一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同时教师能站在一题多解的“同”和“异”两个视角进行变式创新,无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2024年1月上半月㊀解法探究㊀㊀㊀㊀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一道有关抛物线焦半径问题的探究∗◉江苏省新沂市第一中学㊀吴玉章㊀苗庆硕㊀㊀抛物线的焦半径问题是抛物线综合问题中的一类特殊类型,其可以联系起抛物线的定义(问题的本质)㊁几何性质( 数 的属性)与几何特征( 形 的特征)㊁焦半径公式(三角形式)等, 串联 起平面解析几何㊁平面几何㊁函数与方程㊁三角函数等众多相关知识,为问题的切入与解决提供较多的思维视角,给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方案与技巧方法,是有效发散数学思维,考查学生 四基 ㊁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等方面比较有效的一个重要载体,备受各方关注.1问题呈现问题㊀已知抛物线y2=8x的焦点为F,准线与x 轴的交点为C,过点C的直线l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若øA F B=øC F B,则|A F|=.此题以抛物线为问题场景,通过设置过准线与x 轴交点的直线l与抛物线交于两点,利用两个角相等来创设定交点问题,进而求解相应焦半径的长度.涉及抛物线的焦半径问题,可以从解析几何的实质入手,利用解析几何思维来合理进行数学运算与分析处理;也可以从平面几何的图形入手,利用平面几何思维进行逻辑推理与分析处理;还可以从焦半径的公式入手,利用三角函数思维来合理数学运算㊁逻辑推理与综合应用等.不同思维视角的切入,都给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巧与方法,实现问题的巧妙解决.2问题破解2.1解析几何思维解法1:设线法.依题意可得p=4,则F(2,0),C(-2,0).根据已知可得直线l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不失一般性,设点A,B位于x轴的上方,如图1所示.设直线l的方程为x=m y-2,其中m>0.设A(x1,y1),B(x2,y2),y1>y2>0.图1联立x=m y-2,y2=8x,{消去参数x并整理,可得y2-8m y+16=0.利用韦达定理,可得y1+y2=8m,y1y2=16,则|A B|=1+m2|y1-y2|=1+m2 64m2-64=8m4-1,|B C|=1+m2|y2|=1+m2 y2.由抛物线的定义,可得|A F|=x1+p2=m y1-2+2=m y1.由于øA F B=øC F B,则F B是øA F C的角平分线.由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得|C F||A F|=|B C||A B|,即4m y1=1+m2 y28m4-1.整理并化简,可得m y1y2=32m2-1,即16m=32m2-1,则m2=43,解得m=233.所以y1+y2=8m=1633,又y1y2=16,解得y1=43,则|A F|=m y1=233ˑ43=8.解后反思:设线法是借助解析几何思维处理问题的一种 通性通法 ,成为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问题时首选的一种基本方法.2.2平面几何思维解法2:几何法.依题意可得,p=4.根据已知可得直线l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不失一般性,设点A,B位于x轴的上方,如图2所示.过点A,B作抛物线准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38∗课题信息: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普教重点课题 指向关键能力的高中数学主题单元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为B/2021/02/34;江苏省教研室第十一期立项课题 差异教学在课程基地中应用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为2015J K11GL O42.解法探究2024年1月上半月㊀㊀㊀图2E,延长E B交A F于点G.由于E GʊC F,因此øG B F=øC F B,又øA F B=øC F B,所以øA F B=øG B F,可得|B G|=|F G|.由øA F B=øC F B,则F B是øA F C的角平分线,利用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可得|A B||B C|=|A F||C F|.结合抛物线的定义有|A D|=|A F|,可得|A B||C F|=|B C| |A D|.由于E GʊC FʊD A,因此|B G||C F|=|A B||A C|,|B E||A D|=|B C||A C|.所以有|B G| |A C|=|B E| |A C|,可得|B G|=|B E|,又结合抛物线的定义有|B E|=|B F|,故|B G|=|F G|=|B F|,即әB F G是正三角形,从而øB F G=60ʎ,可得øA F x=60ʎ.利用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可得|A F|=p1-c o sθ=41-c o s60ʎ=8.解后反思:平面解析几何侧重 数 与 形 的结合与转化,借助代数思维中的数学运算来处理几何图形中的逻辑推理问题等,实现问题的突破与应用.2.3三角函数思维解法3:性质法.依题意可得,p=4.图3根据已知可得直线l的斜率存在且不为0,利用图形的对称性,不失一般性,设点A,B位于x轴的上方,如图3所示,过点A,B作抛物线的准线的垂线,垂足分别为D,E.设øA F x=θ,其中θ为锐角.结合øA F B=øC F B,利用抛物线的焦半径公式可得|A F|=p1-c o sθ=p2s i n2θ2,|B F|=p1-c o s(θ+π-θ2)=p1+s i nθ2.由øA F B=øC F B知,F B是øA F C的角平分线,则利用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可得|C F||A F|=|B C||A B|.结合比例性质,可得|C F||A F|+|C F|=|B C||A B|+|B C|=|B C||A C|.而由E BʊD A,可得|B E||A D|=|B C||A C|.结合抛物线的定义有|A D|=|A F|,|B E|=|B F|,即|B C||A C|=|B E||A D|=|B F||A F|,所以|C F||A F|+|C F|=|B F||A F|,即pp2s i n2θ2+p=p1+s i nθ2p2s i n2θ2,整理可得s i nθ2-2s i n2θ2=0.解得s i nθ2=12,或s i nθ2=0(舍去),结合θ为锐角,解得θ=60ʎ.所以|A F|=p1-c o sθ=41-c o s60ʎ=8.解后反思:抛物线的焦半径三角公式|A F|=p1-c o sθ(θ为直线A F的倾斜角),是解决与抛物线的焦半径相关问题常用的结论.借助三角函数思维,结合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来巧妙综合与应用.3变式拓展3.1同源变式变式1㊀己知抛物线y2=8x的焦点为F,准线与x轴的交点为C,过点C的直线l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若øA F B=øC F B,则|B F|=.在此基础上,可以对问题进行一般化的归纳与总结.结论:已知抛物线y2=2p x(p>0)的焦点为F,准线与x轴交于点C,过点C的直线l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若øA F B=øC F B,则|A F|=2p,|B F|=2p3.变式2㊀己知抛物线y2=8x的焦点为F,准线与x轴交于点C,过点C的直线l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若øA F B=øC F B,则|A B|=.3.2同阶变式变式3㊀已知抛物线y2=8x的焦点为F,准线与x轴交于点C,过点C的直线l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若øA F B=øC F B,则直线A F的斜率为.变式1,2,3的参考答案分别为:83,873,ʃ3.4教学启示此类涉及抛物线的焦半径问题,往往是多知识点交汇与融合的产物,这样的创设契合高考数学命题精神,而多知识点交汇也为问题的切入提供了更多的思维视角,给各层面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而更加有效地体现数学试题的选拔性与区分性.在数学学习中,针对此类涉及圆锥曲线的焦半径问题,要深刻体会并加以系统学习,把握问题的实质与内涵,构建知识体系,理解技巧方法,形成解题习惯,培养数学品质.Z48。

拓展思维,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一题多解

拓展思维,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一题多解

拓展思维,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一题多解初三数学总复习是大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确立复习的指导思想,选择正确的复习方法,使学生在毕业前把基础知识系统化,对所学教学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得到综合和提高,以便为升学考试打好基础.在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的情况下,选择典型题目进行精讲精练,探索研究揭示规律,训练解题技巧,以拓展学生思维,达到举一反三之功效,使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在复习解题中,应做到三个“一”,即一题多变,多题一解,一题多解.下面就举例说明.一、一题多变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都是十分有效的如:农机厂职工距工厂15千米的农村检修农机,一部分人骑自行车先走40分钟后,其余的人乘汽车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求两种车的速度.分析:设自行车的速度是x千米/时,则汽车的速度是3x千米/时,速度、时间、路程三者间的关系如下表:■因为汽车晚开出40分钟(即■小时),与自行车同时到达,说明行驶15千米,汽车比自行车少用■小时,即有如下等量关系:汽车所用时间=自行车所用时间-■小时于是得■=■-■,此题可变换成如下题目:变换1:若把条件中“他们同时到达”分别变换成如下条件:(1)汽车比自行车早到10分钟;(2)汽车到达时,自行车距目的地2千米.则可根据时间关系列出方程:设自行车速度是x千米/时,有:(1)■=■-■-■;(2)■=■-■.变换2:若把条件“汽车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分别作如下变换:(1)已知汽车的速度是自行车的3倍多0.5千米;(2)汽车与自行车相同路程所用时间比为1∶3,则可列出方程:设自行车速度为x千米/时,有:(1)■=■-■;(2)■=■-■.变换3:农机厂职工骑自行车到距工厂15千米的农村检修农机.(1)行车5千米后,因有人车坏,因而以比原速度少1千米/时的速度骑行,结果比原计划晚15分钟到达;(2)行车5千米后,以后以速度的1.2倍骑行,因而比原计划早20分钟到达;(3)在回来的路中,用原速度行了半小时后,因事停留半小时,以后每小时多骑2千米,结果往来时间一样.分别求骑自行车原来的速度.设自行车原来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可列出相应的方程:(1)■=■+■;(2)■=■-■;(3)■=■-■.以上一组题都是同向而行,也可变换成异向而行,此时,只要掌握异向、相向而行与同向而行的区别,仍可按时间关系列出方程.又如:已知:如图1,点c为线段ab上一点,△acm,△cbn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n=bm.■分析:为证结论,首先可按题中条件画出图形,让学生从直观上比较an与bm的大小关系,然后给予证明.证明:由∠acm=∠bcn得∠acn=∠bcm,又ac=mc,bc=nc,故△can≌△mcb,从而an=bm.此题可作如下变换:变换1:设an、bm交于d点,试求∠adb的度数.分析: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可得∠adb=120°.变换2:若an交cm于e,bm交cn于f,求证ce=cf.分析:△cen≌△cfb不难得出ce=cf.变换3:若连结ef,试证fe∥ab.分析:由ce与cf的关系和∠ecf为60°,可知△ecf是等边三角形,进而可得ef∥ab.变换4:若an的中点为p,bm的中点为q,试证:cp=cq.分析:因为cp是△can的一边an上的中线,而cq是△mcb的一边bm上的中线,又△acn≌△mcb,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相等,故cp=cq.变换5:如图2,点c为线段ab上一点,且ac∶cb=2∶1,△acm、△cbn是等边三角形,连结mn,试证mn⊥cn.■分析:利用已知条件,ac∶cb=2∶1,再取ac中点h,连结mh,显然mh为等边△acm的中线,故可知mh⊥ac,由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sas)可得△mcn≌△mch,故mn⊥cn.变换6:如图3,若ac=3,cb=1,试计算△cef的面积.■分析:仍从条件ac∶cb=3∶1入手,不难发现ec∥nb,故有ce∶bn=ac∶ab,即ce∶1=3∶4,解得ce=■,因为△cef为等边三角形,用勾股定理,可迅速求得s△cef=■.对这道几何题,从各个方面进行变换,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下面一组题是利用图形位置的变化进行变换的,变换后的题与原题证法完全相似.例.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ae⊥bf,求证:ae=bf.■本题利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不难给出证明,若将bf平移,则有: 变换1:如图5,在正方形abcd中,ae⊥mn,求证:ae=mn.■若再将ae作类似的平移,即有:变换2:如图6,在正方形abcd中,若mn⊥gh,求证:mn=gh.■这两个变题,只需利用平行的有关知识,作出如各自图中所示的辅助线,即可仿照原题给出证明.本题还可给出下列变式:变换3:点h在正方形的一边上,将纸片折叠,使点h正好与所在边的对边上一点g重合,若折痕长10cm,试求hg的长度.在几何教学中,使用从一些基本题出发变换的相关题组,可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知识间的联系,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解题效率.二、多题一解能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揭示各方面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而加深对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知识融会贯通如:如果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根之比为2∶3,求证6b2=25ac.本题有多种证法,这里从略.若将两根之比推广到一般,即有命题: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比为m∶n,求证mnb2=(m+n)2ac.证明:设已知方程的两根分别为mk、nk,则mk+nk=-■,mk·nk=■(m+n)k=-■,①mnk2=■②若m+n=0,则b=0,等式仍然成立;若m+n≠0,则由①得:k=-■,③将③代入②中,消去k,得:mn-■2=■.所以mnb2=(m+n)2ac,综上可知,命题成立.特别地,若m=n,这个等式就是b2=4ac,与方程有等根的条件一致. 利用此结论,解某些与一元二次方程两根之比有关的问题非常简单。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中的应用-最新文档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中的应用-最新文档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中的应用引言:在数学教学中,常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创造性能力。

所谓“一题多解”,就是尽可能用多种例外方法去解决同一道题,更严重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所谓“一题多变”就是指一个题目反复变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求知欲。

一、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例外答案的思维过程,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等。

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例外的角度、例外的观点审视分析同一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例外解法求得相同结果,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去创造的强烈欲望,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熟练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利用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广漠思维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严重教学手段。

通过“一题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中,通过一题多解的表现形式对于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创造能力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即通过对习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换,而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来研究。

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漠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品质。

三、在例题讲解中运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一)在例题讲解中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解,一道数学题,因思考的角度例外可得到多种例外的思路,广漠寻求多种解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题多变,对一道数学题或联想,可以得到一系列新的题目,积极开展多种变式题的求解,有助于增强学生面对新问题敢于联想分析予以解决的意识。

下面仅举一例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来说明:例:已知x、y≥0且x+y=1,求x2+y2的取值范围。

解答此题的方法比较多,下面给出几种多见的思想方法,以作示例。

解法一:(函数思想)由x+y=1得y=1-x,则由于x∈[0,1],根据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知当x=时,x2+y2取最小值;当x=0或1时,x2+y2取最大值1。

初中数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

初中数学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

“一题多变”(一)一、“一题多变”的作用:在平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1、新课中,实施一题多变,以简单题入手由浅入深,可使大部分学生对当堂课内容产生兴趣。

2、习题课中,把较难题改成多变题目,让学生找到突破口,对难题也产生兴趣。

3、学生自己能够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改变,对知识进行重组,自己将题目中的问题或某一条件进行改变,对已学知识进行重组,探索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不就题论题,能多思多变。

在完成一个数学题的解答时,有必要对该题的内容、形式、条件、结论,做进一步的探讨,以真正掌握该题所反映的问题的实质。

如果能对一个普通的数学题进行一题多变,从变中总结解题方法;从变中发现解题规律,从变中发现“不变”,必将使人受益匪浅。

二、“一题多变”的常用方法有:1、变换命题的条件与结论;2、变换题型;3、深化条件,保留结论;4、减弱条件,加强结论;5、探讨命题的推广;6、考查命题的特例;7、生根伸枝,图形变换;8、接力赛,一变再变等等。

三、一题多变,挖掘习题涵量:1、变换命题的条件与结论即通过对习题的条件或结论进行变换,而对同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来研究。

这种训练可以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品质。

例1、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C=AB+CD,E是AD中点。

求证:∠BEC=90°.变换1: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C=AB+CD,E是AD中点。

求证:CE⊥BE.变换2: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CE⊥BE., E是AD中点.求证:BC=AB+CD.变换3: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C=AB+CD, CE⊥BE.判断E是AD中点吗?为什么?变换4: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BC=AB+CD,CE⊥BE.求证:AE=ED.2、变换题型即将原题重新包装成新的题型,改变单调的习题模式,从而训练学生解各种题型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应用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应用

“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应用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常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

下面我将结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浅析如下:一题多解所谓“一题多解”,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不同的方位,运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运算过程,解答同一道数学问题。

教学中适当的一题多解,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和去创造的强烈欲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训练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娴熟运用,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你们的折法相同吗?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异中求同,从而揭示出分数的本质。

一、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实际练习。

一题多解训练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解题,而是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口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口述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就是只要求学生说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不用具体解答,让学生动脑动口。

三、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最简便的解法。

在学生求得多种解题方法之后,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比较,可以相互讨论,也允许相互争论,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

一题多解训练,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目的要明确。

(2)要注意把握上这种课的时机。

(3)选题要得当,方法要灵活。

一题多变所谓“一题多变”就是指一个题目反复变换,使学生学会用联想旧知,联想同类,改变事情,改变问题中的条件或问题等等变题方法,从中悟出解题规律、方法。

通过“一题多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避免题海战术,巩固数学知识,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可以增强学生解题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品质。

“一题多解、多变”练思维 “多解、多题归一”悟本质

“一题多解、多变”练思维  “多解、多题归一”悟本质

文/王永坚近年来,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已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系统论指出: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它的启示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以某一主题为中心,注意把“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等方法组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综合整体,更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深化,提高解题技巧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一、一题多解,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

例1: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恰好拼成了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30平方厘米。

如果把这两个长方体改拼成一个大长方体,那么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解法1】30-30÷6+30÷6×2=30-5+10=35(平方厘米)。

或:30+30÷6×(2-1)=30+5=35(平方厘米)。

【解法2】30+30÷6=30+5=35(平方厘米)。

【解法3】30÷6×(6+1)=30÷6×7=35(平方厘米)。

【评注】比较以上三种解法,解法2和解法3是本题较好的解法。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一题多解”训练拓宽自己的思路,在遇到新的问题时能顺利挖掘出新旧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培养求异思维,使自己的思维具有流畅性。

二、一题多变,激励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应变性。

把习题通过条件变换、因果变换等,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

这种习题,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的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促进和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
北兴中学 王成录
时代在变迁,教育在进步,理念在更新。

前两年提出考试要改革,有了《指导意见》,于是一批批探索性、开放性和应用性试题不断涌现;如今又提出课程要改革,有了《课程标准》,其中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强调应用数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创造性教学,学生学会学习。

面临这种崭新的教育形势,我们会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要如何从静态转为动态?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效益?该如何引导和组织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等。

我个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作过一些深思和一些尝试,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

下面,我提出几个实例来分析其引导过程与方法,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一、一题多解,多解归一
对于"一题多解",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解释的:其一,同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其二,同一个问题,其结论是多元的,即结论开放性问题。

一题多解,有利于沟通各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知识,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多解归一,有利于提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从中择优,培养聚合思维。

例1:如图,已知D 、E 在BC 上,AB=AC ,AD=AE , 求证:BD=CE.
E D C B A
(本题来自《几何》第2册69页例3)
思路与解法一:从△ABC和△A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这一重要性质,便得三种证法,即过点A作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顶角的平分线。

其通法是"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三线合一",证得BH=CH.
思路与解法二:从证线段相等常用三角形全等这一角度出发,本题可设法证△ABD≌△ACE或证△ABE≌△ACD,于是又得两种证法,而证这两对三角形全等又都可用AAS、ASA、SAS进行证明,所以实际是六种证法。

其通性是"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思路与解法三:从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这一角度出发,于是用叠合法可证。

例2:已知,如图,在⊙O中,AD是直径,BC是弦,AD⊥BC,E 为垂足,由这些条件你能推出哪些结论?(要求:不添加辅助线,不添加字母,不写推理过程)
思路与解法一:从相等的线段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1.OA=OD;
A Array 2.BE=CE;
3.AB=AC;
4.BD=CD.
D
思路与解法二:从相等的角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1.∠AEC=∠AEB=∠BED=∠CED =∠ABD=∠ACD=Rt∠;
2.∠ABC=∠ACB;
3.∠DBC=∠DCB;
4.∠BAD=∠CAD;
5.∠BDA=∠CDA;
6.∠BAD=∠BCD;
7.∠CBD=∠CAD;
8.∠ABC=∠ADC;
9.∠ACB=∠ADB.
思路与解法三:从相等的弧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1.弧AB=弧AC;
2.弧BD=弧CD;
3.弧ABD=弧ACD;
4.弧ABC=弧ACB;
5.弧BAD=弧DAC.
思路与解法四:从全等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1.△AEB≌△AEC;
2.△BED≌△CED;
3.△ABD≌△ACD.
思路与解法五:从相似三角形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ABE∽△ACE∽△CDE∽△BDE∽△ABD∽△ACD,即图中所有
的直角三角形两两相似。

思路与解法六:从比例线段这一角度出发,可得如下结论: 1. AE ·DE=EB ·EC 2. BE 2=EA ·ED=EC 2 3. AB 2=AE ·AD=AC 2 4. BD 2=DE ·DA=DC 2
思路与解法七:从其它一些角度去思考,还可得如下一些结论: 1. AE 2+BE 2=AB 2=AC 2=AE 2+EC 2 2. BE 2+ED 2=BD 2=CD 2=CE 2+DE 2 3. ∠BAC+∠BDC=180º 4. ∠BAE+∠ABE=90º 5. BC AD S ABCD ⨯=2
1
四边形 6. ACB ABC S S 弓形弓形=
以上两例分别从解法和结论发散性地分析与解决问题,其中例2虽然不要求写推理过程,但实际在分析过程中蕴含着异常丰富的思维和推断过程,如此便能很好地锻炼观察、猜想、推断、验证等探求能力和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一题多变,多题归一
知识是静态的,思维是活动的;例、习题是固定的,而它的变化却是无穷的。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对课本的例、习题进行变式,如:
改变条件、改变结论、改变数据或图形;条件引申或结论拓展;条件开放或结论开放或条件、结论同时开放等。

通过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训练,可以把各个阶段所学的知识、知识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和体会数学是一个整体,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以一当十,解一道题懂一类题,提高效率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会学习。

例3:已知,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弦,AE⊥CD,垂足为E,BF⊥CD,垂足为F,
求证:EC=DF.
变式一: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CD是弦,AE⊥CD于E,BF⊥CD于F,BF交⊙O于G,下面的结论:1.EC=DF;2.DE=CF;
3.AE=GF;
4.AE+BF=AB中,正确的有()
4
A.1、4
B.2、3、4
C.1、2、3
D.1、2、3、
变式二:把直线EF和直径AB的相对位置加以变化,即图形变化,条件和结论均不变,便得新题,变化后的图形如下:
变式三:把直线EF和圆的位置关系由一般的相交变为相切,即图形特殊化处理,原题可以引申为:如图,直线MN和⊙O切于点C,AB是⊙O的直径,AC是弦,AE⊥MN于E,BF⊥MN于F,
N
(1)求证:AC平分∠BAE;
(2)求证:AB=AE+BF;
(3)求证:BF
2
=4
EA
EF⨯
(4)如果⊙O的半径为5,AC=6,试写出以AE、BF的长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
变式四:把直线EF动起来,由相切变为相交,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猜想并推断原有的结论是否仍成立,即把原来的封闭型试题演变为动态几何探索题。

题目如下:
(1)如图,AB是⊙O的直径,直线L与⊙O有一个公共点C,过A、B分别作L的垂线,垂足为E、F,则EC=CF.
(2)上题中当直线L向上平行移动时,与⊙O有了两个交点C1 、C2 ,其它条件不变,如图,经过推证,我们会得到与原题相
应的结论:EC1=FC2;
(3)把L继续向上平行移动,使与弦C1C2与AB交于点P(P不与
A、B重合),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形下,请你在圆中将变化后
的图形画出来,标好对应的字母,并写出与(1)、(2)相应的
结论等式,判断你写的结论是否成立,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若成立,给予证明。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结论成立或不成立的理由:
象以上这种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题例,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意识的去分析和研究,是举不胜举、美不胜收的。

我想,拿到一个题目,如果这样深入去观察、分析、解决与反思,那必能起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增大课堂的容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特别是自主探索,创新思维的能力,也就无需茫茫的题海,唯恐学生不学了。

我会继续努力并也建议老师们深入去研究课本的例、习题和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象学生一样,不断追求新知,完善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