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守仁《梁仲用默斋说》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北京市各城区2018年中考二模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译[答案]

北京市各城区2018年中考二模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译[答案]

北京市各城区2018年中考二模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及参考译[答案]文言文阅读及参考译文【西城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

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

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

庄王归,过申侯之邑。

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

”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

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

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①,不谷恐亡无日也。

吾闻之,世不绝贤。

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

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

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

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

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

吾困宜矣。

”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

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

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

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

”御者乃进清酒。

曰:“吾饥而欲食。

”御进腶脯粱糗。

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

”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

”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

”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

”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

”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

”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

”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

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容斋随笔·容斋续笔》译文与赏析

《容斋随笔·容斋续笔》译文与赏析

《容斋随笔·容斋续笔》译文与赏析容斋续笔戒石铭【原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太宗皇帝书此以赐郡国,立于厅事之南,谓之《戒石铭》。

按成都人景焕[1],有《野人闲话》一书,乾德三年所作。

其首篇《颁令箴》,载蜀王孟昶为文颁诸邑云:“朕念赤子[2],旰食宵衣[3]。

言之令长,抚养惠绥。

政存三异[4],道在七丝。

驱鸡为理,留犊[5]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

可令侵削,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赋舆是切,军国是资。

朕之赏罚,固不逾时。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民父母,莫不仁慈。

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凡二十四句。

昶区区爱民之心,在五季[6]诸僭伪之君为可称也,但语言皆不工[7],唯经表出者,词简理尽,遂成王言,盖诗家所谓夺胎换骨法也。

【注释】[1]景焕:着名北宋官吏。

着有《野人寒语》、《牧竖闲谈》等。

宋乾德年间,朝中立郡国戒石碑,上面就刻有《野人寒语》中的句子:“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2]念:关心,想念。

赤子,忠于朝廷的百姓。

[3]旰食宵衣:天色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来。

形容勤于政事。

例如,南朝陈文人徐陵《陈文帝哀策文》:“勤民听政,旰食宵衣。

”[4]政存三异:处理政务要达到三种现象出现,即蝗虫不入境,鸟兽懂礼仪,儿童有仁心。

[5]留犊:三国时时苗出任寿春县令,驾黄牛赴任,离任时将牛犊留下。

比喻为官清廉。

[6]五季:五代。

[7]不工:不够精炼。

【译文】“你们的俸禄,都来自民膏民脂;百姓虽然容易欺负,上天却很难欺骗。

”宋太宗把他写的这四句赐给各郡的官员,立碑在公堂南面,称作《戒石铭》。

成都人景焕,在宋太祖乾德三年时,写了一本名为《野人闲话》的书。

第一篇名《颁令箴》,记载了蜀国国君孟昶曾写文章颁给各地方官员,他说:“寡人体恤关心百姓疾苦,夜里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起床。

之所以给你们讲这番话,是希望你们要关心爱护百姓。

治理地方要达到‘三异’即没有蝗虫入境,鸟兽懂礼仪,儿童有仁心,治理的方法不同,但道理差不多都是一样的。

《为人大须学问》原文和翻译译文

《为人大须学问》原文和翻译译文

《为人大须学问》原文和翻译译文《《为人大须学问》原文和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为人大须学问》原文和翻译译文《为人大须学问》原文和翻译7.为人大须学问原文:(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

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

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不徒言也。

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译文: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

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

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

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

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

’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

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

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

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

不止于佑,其它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

《容斋随笔》原文及译文(下),十八年精力完成的经典

《容斋随笔》原文及译文(下),十八年精力完成的经典

《容斋随笔》原文及译文(下),十八年精力完成的经典汉封禅记【原文】应劭[1]《汉官仪》载马第伯《封禅仪记》[2],正纪建武东封事,每称天子为国家,其叙山势峭筜、登陟[3]劳困之状极工,予喜诵之。

其略云:'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

至中观,留马,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

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

遥望其人,端如[4]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

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

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亦赖赍[5]酒脯,处处有泉水。

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

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

其道旁山胁,仰视岸石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

俯视谿谷,碌碌不可见丈尺。

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6]名曰环道,往往有祗索,可得而登也。

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

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7]。

稍疲,咽唇燋[8],五六步一休,牒牒[9]据顿地,不避暗湿,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

'又云:'封毕,诏百官以次下,国家随后。

道迫小,步从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骆驿[10]。

步从触击大石,石声正欢,但欢石无相应和者。

肠不能已,口不能默。

明日,太医令问起居,国家云:'昨上下山,欲行迫前人,欲休则后人所蹈,道峻危险,国家不劳。

''又云:'东山名曰日观,鸡一鸣时,见日欲出,长三丈所。

秦观者望见长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

'凡记文之工悉如此,而未尝见称于昔贤;秦、吴、周三观,亦无曾用之者。

今应劭书脱略[11],唯刘昭补注《东汉志》仅有之,亦非全篇也。

【注释】[1]应劭:东汉学者,字仲远,少年好学,博览群书。

灵帝时,以孝廉被征召。

现存著作有《汉官仪》、《风俗通义》等。

《风俗通义》内有大量泰山史料,如《封泰山禅梁父》、《五岳》等。

[2]《封禅仪记》:留存于世的最早的游记,由马第伯作,记叙了建武三十二年(56)的泰山封禅仪式。

梁书文言文翻译

梁书文言文翻译

梁书,原名《梁史》,为南朝梁萧统所著,记载了南朝梁自武帝建国至敬帝逊位的历史。

以下为《梁书》中一则文言文的翻译,字数约五百字。

原文:武帝天监四年,吴郡钱塘人范云,少有才辩,博学多识。

年二十,举孝廉,对策高第,拜中书郎。

云性恬淡,不喜与世浮沉,每自谓“吾生有奇才,当自见之,不假借他人”。

故虽居显位,而常以布衣之节自守。

译文: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吴郡钱塘人范云,自幼聪慧,能言善辩,博学多才。

二十岁时,被举荐为孝廉,对策考试成绩优异,被任命为中书郎。

范云性情淡泊,不喜欢随波逐流,常常自谓:“我生来有非凡之才,应当自行显现,无需借助他人。

”因此,尽管他身居显赫之位,却始终保持着布衣之节。

云既居中书,以才学闻于朝廷,遂迁尚书右仆射。

时武帝好文学,云与沈约、徐勉等,皆以文才被召,参预机务。

云每与约、勉论议,辄能洞悉机要,识见深远,武帝甚器重之。

译文:范云担任中书郎后,凭借其才学在朝廷中声名远扬,于是被提升为尚书右仆射。

当时武帝喜好文学,范云与沈约、徐勉等人,皆因文学才华被征召,参与机要事务。

范云每次与沈约、徐勉讨论国家大事,总能洞察关键,见识深远,武帝非常器重他。

云性简静,不喜奢华,常以清廉自守。

一日,武帝赐云金千两,云固辞不受。

武帝曰:“朕以卿才学,故赐卿金,何故辞之?”云对曰:“臣闻君子以义为贵,不取非其有。

今臣虽居显位,然所得者,皆朝廷所赐,非臣所取。

是以不敢受赐。

”武帝闻言,深为感动,乃曰:“卿真乃忠臣也。

”译文:范云性格简约宁静,不喜欢奢华,常常以清廉自守。

有一天,武帝赐给范云千金,范云坚决推辞不接受。

武帝说:“我因为你的才学,所以赐给你金子,为什么推辞?”范云回答说:“我听说君子以道义为贵,不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现在臣虽然身居显位,但我所得到的,都是朝廷赐予的,并非我所取得。

因此,我不敢接受这份赏赐。

”武帝听后,深为感动,说:“你真是个忠臣啊。

”云在位十有余年,历仕武帝、简文帝、元帝三朝,以清正廉明著称。

文言文《容斋随笔卷四送孟东野序》的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容斋随笔卷四送孟东野序》的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容斋随笔卷四送孟东野序》的原文及翻译
韩文公《送孟东野序》云:“物不得其平则鸣。

”然其文云:“在唐、虞时,咎陶、禹其善鸣者,而假之以鸣。

夔假于《韶》以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

”又云:“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

”然则非所谓不得其平也。

翻译
韩文公(韩愈)《送孟东野序》说:“事物得不到公平就会呼喊。

”然而他在文中却说:“在唐尧、虞舜时代,咎陶、禹是最善于呼喊的,而上天凭借他们呼喊,禹的臣夔凭借《韶乐》呼喊,殷朝凭借伊尹呼喊国家的兴盛。

”那么从这些例*看,呼喊并不是遇到不公平啊。

默记文言文全文翻译

默记文言文全文翻译

原文:范仲淹,字希文,吴郡吴人也。

少好学,有志于圣贤之道。

及长,以文章名世,为时所重。

仕宋,历官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右谏议大夫,以直言敢谏,敢犯颜危,故时人号为“铁面先生”。

仲淹性刚毅,不苟合,好论当世之务,尤善治兵。

尝出守西京,边事紧急,乃以身作则,亲率士卒,破敌有功。

后迁知制诰,以直言敢谏,数忤宰相,遂罢归田里。

居乡里,乐善好施,周急不继,人称“范先生”。

元丰二年,仁宗崩,神宗即位。

时仲淹已老,不能朝。

乃上疏请归田里,以养老自娱。

神宗闻之,特赐金帛,慰劳其意。

仲淹辞不受,曰:“臣自以微功,得备员职,尚不能报国恩,何敢望赐?”神宗益嘉之,乃命其为枢密使,进封鲁国公。

仲淹在位,勤于政事,不畏强权,以仁义为本,力求治平。

时西夏犯边,朝廷议和。

仲淹以为和为非计,主张抗敌。

神宗从之,遂兴师讨伐。

仲淹督师有功,进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仲淹在朝,屡次请辞,神宗不许。

后因疾辞官,归居洛阳。

居数年,疾愈,复召入朝。

时西夏犯边,仲淹又请抗敌。

神宗不听,乃罢其枢密使之职,令其守西京。

仲淹忧国忧民,虽居闲职,仍关心国事,屡次上疏,力陈抗敌之策。

元祐元年,神宗崩,哲宗即位。

仲淹以年老,不能朝。

哲宗念其功高,特赐金帛,以示优待。

仲淹辞不受,曰:“臣自以微功,得备员职,尚不能报国恩,何敢望赐?”哲宗嘉之,乃命其为太子太师,进封鲁国公。

仲淹在世,以忠义著称,善治兵,敢犯颜危。

然其生平好学,尤喜论当世之务。

著有《范文正公集》,为后世传颂。

译文:范仲淹,字希文,是吴郡吴人。

少年时期热爱学习,立志于圣贤之道。

成年后,凭借文章名扬天下,受到世人的重视。

在宋朝做官,历任太常博士、秘书省正字、右谏议大夫,因直言敢谏,敢于触怒权贵,所以时人称他为“铁面先生”。

范仲淹性格刚毅,不随波逐流,喜欢议论时事,尤其擅长治军。

曾出守西京,边疆事务紧急,他以身作则,亲自率领士兵,击败敌人,立下战功。

后来升任知制诰,因直言敢谏,多次触怒宰相,最终被罢官回乡。

《容斋续笔》原文及译文赏析

《容斋续笔》原文及译文赏析

《容斋续笔》原文及译文赏析《容斋续笔》戒石铭【原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太宗皇帝书此以赐郡国,立于厅事之南,谓之《戒石铭》。

按成都人景焕,有《野人闲话》一书,乾德三年所作,其首篇《颁令箴》,载蜀王孟昶为文颁诸邑云:'朕念赤子[1],旰食宵衣[2]。

言之令长,抚养惠绥[3]。

政存三异[4],道在七丝[5]。

驱鸡为理,留犊为规。

宽猛得所,风俗可移[6]。

无令侵削,无使疮痍。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赋舆是切,军国是资[7]。

朕之赏罚,固不逾时。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为民父母,莫不仁慈。

勉尔为戒[8],体朕深思。

'凡二十四句。

昶区区爱民之心,在五季诸僭伪之君为可称也[9],但语言皆不工,唯经表出者,词简理尽,遂成王言,盖诗家所谓夺胎换骨法也。

【注释】[1]念:关心、想念。

赤子:对君主忠诚的百姓。

[2]旰食宵衣:天很晚才吃饭,天不亮就穿衣起床。

形容勤于政务。

[3]惠绥:安抚。

[4]政存三异:处理政务要达到三种奇迹出现,即蝗虫不入境内,鸟兽也知礼仪教化,儿童也明了仁厚之心。

[5]道在七丝:治理地方如同拨弦弄琴一样。

七丝,古琴的七根弦,也借指七弦琴。

[6]宽猛得所,风俗可移:处理政事要松紧适当,这样才能移风易俗。

[7]赋舆是切,军国是资:田赋收入是国家切身要事,军队和政府都要靠这些来养活。

[8]勉尔为戒:劝导你们要以此为戒。

[9]五季:五代。

僭伪:割据一方的非正统的王朝政权。

五代十国时候,群雄并起,大多文人都认为这些政权不是正统皇室,所以称之为僭伪。

【译文】'你们做官得的薪俸,都是人民血汗膏脂;虽然百姓容易虐待,上天却难欺骗。

'宋太宗写了这四句,颁发给各地方官员,立碑在公堂南面,称做《戒石铭》。

过去成都人景焕,著有《野人闲话》一书,是宋太祖乾德三年时作的。

第一篇名《颁令箴》,记载了后蜀国主孟昶曾作文颁给各地方长官,说:'寡人十分关心百姓,为他们很晚才吃饭,天不明就起床。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守仁教约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王守仁教约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王守仁《教约》原文及翻译王守仁原文:每日清晨,诸生参揖毕,教读以次,偏询谐生:“在家所以爱亲敬畏之心,得无懈忽、未能填切否?温清定省之仪,得无亏缺、未能实贱否?往来街衢,步趋礼节,得无放荡、未能谨饰否?一应言行心术,得无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笃敬否?”诸童子务要各以实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教读复随时就事,曲加诲谕开发,然后各退就席肄业。

凡歌诗,须要整容定气,清朗其声音,均审其节调,毋躁而急,毋荡而嚣,毋馁而慑;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

每学量童生多寡,分为四班。

每日轮一班歌诗,其余皆就席,敛容肃听;每五日则总四班递歌于本学。

每朔望,集各学会歌于书院。

凡习礼需要澄心肃虑,审其仪节,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径而野,从容而不失之迂缓,修谨而不矢之拘局。

久则礼貌习熟,德性坚定矣。

童生班次,皆如歌诗。

每闲一日,则轮一班习礼,其余皆就席,敛容肃观。

习礼之日,免其课仿。

每十日则总四班递习于本学。

每朔望,则集各学会习于书院。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

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讽诵之际;务令专心一志,口诵心惟,字字句句紬绎反复,抑扬其音节,宽虚其心意,久则义礼浃洽,聪明日开矣。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

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凡习礼歌诗之数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瑕及于邪僻。

教者如此,则知所施矣。

虽然,此其大略也;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

(选自《阳明传习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译文:每天早上,学生向老师行过礼后,教师按次序讲课之前,要向全体学生提问:“你们在家的时候,自己那尊敬热爱父母的心,有没有懈怠的时候?能不能情真意切?每天早晚侍奉父母的礼节,有没有亏欠和疏漏?能不能按照礼仪的要求一一做到?在路上过往的时候,步履姿态有没有不检点的地方?能不能谨慎小心?言语行动和内心活动,有没有欺骗狂妄和非礼之处,能不能做到忠实守信坚定诚敬?”学生一定要如实回答这些问题,如果存在问题和缺点就要努力改正,没有问题也要提醒自己不去犯这些错误。

古诗词

古诗词

终南山(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注释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

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

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5.海隅:海边。

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

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The people who get on in this world are the people who get up and look for circumstances they want, and if they cannot find them, make them. 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就的人,都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如果找不到机会,他们便自己创造机会。

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 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

We improve ourselves by victories over ourselves. There must be contests, and we must win.我们通过战胜自己来改进自我。

那里一定有竞赛,我们一定要赢!The failures and reverses which await men - and one after another sadden the brow of youth - add a dignity to the prospect of human life, which no Arcadian success would do.尽管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次地夺走青春的容颜,但却给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严,这是任何顺利的成功都不能做到的。

《容斋随笔》原文及译文(中),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史必读之书

《容斋随笔》原文及译文(中),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史必读之书

《容斋随笔》原文及译文(中),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史必读之书将军官称【原文】《前汉书百官表》:'将军皆周末官,秦因[1]之。

'予按《国语》:'郑文公以詹伯为将军。

'又:'吴夫差十旌一将军。

'《左传》:'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

'《檀弓》[2]:'卫将军'。

《文子》:'鲁使慎子为将军'。

然则[3]其名久矣。

彭宠为奴所缚,呼其妻曰:'趣[4]为诸将军办装。

'《东汉书》注云:'呼奴为将军。

欲其赦己也。

'今吴人语犹谓小苍头[5]为将军,盖本诸此。

【注释】[1]因:因袭,沿用。

[2]《檀弓》:《札记》中的篇章。

[3]然则:由此可见。

[4]趣:通'促',赶紧,赶快。

诸将军:诸位将军。

这里指各位奴隶。

办装:置办行装。

[5]小苍头:级别很低的奴婢。

【译文】《汉书·百官表》中载:'将军都是周代末年的官。

秦代沿用了这个称号。

'据查,《国语》里有载:'郑文公以詹伯为将军。

'又载:'吴王夫差十旌一将军。

'《左传》里记有'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

'《檀弓》里有'卫将军'语。

《文子》里亦有'鲁国任用慎子为将军'。

可见,将军的称号时间很久了。

东汉时,彭宠为奴隶缚捆,他急忙喊叫他的妻子说:'快去为各位将军置办行装。

'《后汉书》中在这一句下作注说:'称呼奴隶为将军,是为了要他们释放自己。

'现在吴(今江苏苏州)人仍称名叫小苍头的奴隶为将军,其根据也在于此。

孟子书百里奚[1]【原文】柳子厚[2]《复杜温夫书》云:'生用助字,不当律令,所谓乎、欤、耶、哉、夫也者,疑辞[3]也。

矣、耳、焉也者,决辞[4]也。

今生则一[5]之,宜考前闻人所使用,与吾言类且异,精思之则益也。

恒斋文集文言文及翻译

恒斋文集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
恒斋者,吾友也。

性恬淡,好读书,不喜与俗人为伍。

每遇幽静之地,辄流连忘返。

恒斋之文,多抒发其胸中块垒,或咏物寄怀,或论道抒怀,或抒写人生感悟。

其文辞典雅,意境深远,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余尝谓恒斋:“子之文,如清泉石上流,幽兰空谷香。

”诚哉斯言!
夫人生于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然恒斋独能以宁静之心,领略世间繁华,而不为所扰。

其文集所载,或述山水之美,或赞人物之德,或抒心灵之境。

读其文,如与古人对话,能使人领略古人智慧,感悟人生真谛。

【翻译】
恒斋文集
恒斋,是我的朋友。

他性格恬淡,热爱读书,不喜欢与俗人交往。

每当遇到幽静的地方,他总是流连忘返。

恒斋的文集,大多抒发他胸中的块垒,有的通过咏物寄托情感,有的议论道德表达情感,有的抒写人生的感悟。

他的文辞典雅,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我曾对恒斋说:“你的文章,就像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淌,幽香的兰花在空旷的山谷中散发出香气。

”这话说得真对啊!
人生在世,就像飞驰的骏马在缝隙中穿过,转瞬即逝。

然而,恒斋却能以宁静的心态,领略世间的繁华,而不被其所扰。

他的文集中所收录的文章,有的描述山水之美,有的赞美人物的品德,有的抒写心灵的境界。

阅读他的文章,就像与古人对话,能够让人领略古人的智慧,感悟人生的真谛。

小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小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昔者,孔子游于泰山之下,见一老者,须发皆白,衣褐而冠,背负斧,行于山林之间。

孔子问曰:“老丈,子何以自食?”老者笑而答曰:“吾以耕种为食,以渔猎为饮,采樵为炊,树果为蔬,自给自足,何求于人?”孔子曰:“吾闻君子之道,莫大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何以自修乎?”老者曰:“修身之道,莫大于知足。

知足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孔子闻之,默然良久,遂与老者同行。

行至一水之滨,见一渔夫,垂钓于水,悠然自得。

孔子又问老者:“此渔夫何为?”老者曰:“此渔夫亦知足之人也。

日得鱼数尾,足以养家糊口,何须多求?”孔子再问:“然则,吾等何以自处?”老者曰:“君子之行,在于适中。

不忧贫,不贪富,不慕名,不逐利,但求无愧于心,此乃真君子也。

”孔子叹曰:“吾闻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君子之道,亦如是也。

水之载舟,在于其深;君子之载德,在于其厚。

水之覆舟,在于其浅;君子之覆德,在于其薄。

故君子宜深其德,广其量,虚其心,平其气,以处世间。

”老者曰:“子所言,甚是。

然君子之道,非一日之功,须积德累善,方能成器。

子欲学君子之道,当从修身始,渐次及家、国、天下。

”孔子稽首曰:“谨受教。

”自此,孔子遂留心于修身之道,日夜不息,终成一代圣贤。

翻译:从前,孔子在泰山脚下游玩,见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他穿着粗布衣服戴着帽子,背着斧头,在山林间行走。

孔子问道:“老先生,您靠什么生活?”老者笑着回答:“我靠耕种为食,靠渔猎为饮,砍柴为炊,种植果树为蔬菜,自给自足,还需要向人索取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君子之道,没有比修身更重要的了。

您是如何修身呢?”老者说:“修身之道,没有比知足更重要的了。

知足的人,不会因为外物而喜悦,也不会因为自己而悲伤。

贫贱不能使我改变,威武不能使我屈服,这才叫大丈夫。

”孔子听后,沉默了很久,于是与老者同行。

走到一条河边,看到一位渔夫,在水中垂钓,悠然自得。

孔子又问老者:“这位渔夫在做什么?”老者说:“这位渔夫也是知足的人。

原文及译文赏析_3

原文及译文赏析_3

原文及译文赏析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

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

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

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

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

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

放得辟谷术,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

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

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采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

值月夕或至宵分,自豹林抵州郭七十里,徒步与樵人往返。

性不喜浮图氏,尝裂佛经以制帷帐。

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其才行,诏使召之。

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

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

”放称疾不起。

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

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

咸平元年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

翰林学士宋湜、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贫不克葬,诏赐钱三万、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助其丧。

大中祥符四年四月,求归山,又赐宴遣之。

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采,特诏禁止。

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观侧,遣内侍就兴唐观基起第赐之。

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

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规算粮具之直,时议浸薄之。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而卒。

讣闻,上甚嗟悼,亲制文遣内侍朱允中致祭。

归葬终南,赠工部尚书,录其侄世雍同学究出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六》,有删改)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B.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C.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D.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束脩,古代学生入学与教师初风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所以后来用束脩指入学。

《梁仲用默斋说》阅读练习

《梁仲用默斋说》阅读练习

《梁仲用默斋说》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仲用默斋说王守仁[注]①仲用识高而气豪,既举进士,锐然有志天下之务。

一旦责其志曰:“于呼!予乃太早。

乌有己之弗治而能治人□!”于是专心为己之学,深思其气质之偏,而病其言之易也,以“默”名庵,过予而请其方。

予亦天下之多言人也,岂足以知默之道!然予尝自验之,气浮则多言,志轻则多言。

气浮者耀于外,志轻者放其中。

予请诵古之训而仲用自取之。

②夫默有四伪:疑而不知问,蔽而不知辩,冥然以自罔,谓之默之愚;以不言餂人者,谓之默之狡;虑人之觇其长短也,掩覆以为默,谓之默之诬;深为之情,厚为之貌,渊毒阱狠,自托于默以售其奸者,谓之默之贼。

夫是之谓四伪。

③又有八诚焉。

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故诚知耻,而后知默。

又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夫诚敏于行,而后欲默矣。

仁者言也讱,非以为默而默存焉。

又曰:“默而识之”,是故必有所识也,终日不违如愚者也。

“默而成之”,是故必有所成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者也。

故善默者莫如颜子。

“暗然而日章”,默之积也。

“不言而信”,而默之道成矣。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而默之道至矣。

非圣人其孰能与于此哉!夫是之谓八诚。

仲用盍亦知所以自取之? [注]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朝著名思想家。

其学说“阳明心学”是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所发展创立,是明朝中晚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23.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A. 也B. 者C. 乎D. 矣24. 对第②段中“四伪”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无知而又自我欺骗,是默之愚。

B. 用不言来讨好他人,是默之狡。

C. 借沉默来窥视他人,是默之诬。

D. 外表沉默内心狠毒,是默之贼。

25. 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 仁者言语迟缓,这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沉默。

B. 仁者言语中肯,不是自认为沉默就拥有沉默了。

C. 仁者言语中肯,行动敏捷,并不只是一味地沉默。

【初中文言文阅读】“秀才何岳,号畏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秀才何岳,号畏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秀才何岳,号畏斋”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秀才何岳,号畏斋。

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

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

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③他日来取。

”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④;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注释]:① 封识(zhǐ):封存的标记。

②利:贪图。

③俟工(sì):等待。

④暂犹可勉: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4分)不敢与家人言之()遂以还之()又尝教书于宦官家()闻其侄有他事南来()【2】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3】最后一句中哪一个字有点睛之效?为什么?(2分)4:请各用四个字概括这两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参考答案【1】这件事于是(就)曾经听说(4分)【2】那官把银子寄在他家多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2分)【3】穷,拾金不昧与寄金不昧足以表现何岳的人品,尽管“穷”,在重金面前不动心。

4、拾金不昧,寄金不昧(贪)参考译文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

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

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写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

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

勤训恒斋文集文言文翻译

勤训恒斋文集文言文翻译

勤训恒斋文集文言文翻译1. 勤训文言文翻译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言虽近而旨则远。

无如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媮衣,玩日愒岁。

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效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而立行;徒然食息于天地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

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之情也。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贤不若彼者乎?(选自《恒斋文集》)译文谋生的正确方法,莫过于勤快了,因此邵雍说:“一天的计划在于早晨的决定,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的决定,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劳的决定。

”这些话虽然说的浅显,但意义却很深远!无奈一般人的习性,厌恶劳苦而喜好安乐,只顾眼前吃得好、穿得好,玩掉时间,荒废岁月,让他去当农夫,却不能把土耕深把草除尽;让他去做工人,却不能计算日期来求工作的成效;让他去做商人,却不能把握时机而追求利润;让他去当读书人,却不能坚定志向努力实践。

白白生活在人间,好像一只蛀虫罢了!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是天天更新就不会败坏。

因此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蛀蚀,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实在是上天不想要万物常常安逸啊!人的心思和力量,不是也一样吗?劳苦了就会用心思考,安逸了就会迷惑昏乱,这是一般人的常情。

像大禹那样的圣人,尚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那样贤明的人,尚且爱惜每一分的光阴;又何况在才能、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2. 《勤训》文言文翻译勤训《恒斋文集》【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言虽近,而旨则远矣!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译文】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

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守仁《梁仲用默斋说》原文及翻译
王守仁
原文
①仲用识高而气豪,既举进士,锐然有志天下之务。

一旦责其志曰:“于呼!予乃太早。

乌有己之弗治而能治人□!”于是专心为己之学,深思其气质之偏,而病其言之易也,以“默”名庵,过予而请其方。

予亦天下之多言人也,岂足以知默之道!然予尝自验之,气浮则多言,志轻则多言。

气浮者耀于外,志轻者放其中。

予请诵古之训而仲用自取之。

②夫默有四伪:疑而不知问,蔽而不知辩,冥然以自罔,谓之默之愚;以不言餂人者,谓之默之狡;虑人之觇其长短也,掩覆以为默,谓之默之诬;深为之情,厚为之貌,渊毒阱狠,自托于默以售其奸者,谓之默之贼。

夫是之谓四伪。

③又有八诚焉。

孔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故诚知耻,而后知默。

又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夫诚敏于行,而后欲默矣。

仁者言也讱,非以为默而默存焉。

又曰:“默而识之”,是故必有所识也,终日不违如愚者也。

“默而成之”,是故必有所成也,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者也。

故善默者莫如颜子。

“暗然而日章”,默之积也。

“不言而信”,而默之道成矣。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而默之道至矣。

非圣人其孰能与于此哉!夫是之谓八诚。

仲用盍亦知所以自取之?
[注]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明朝著名思想家。

其学说“阳明心学”是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所发展创立,是明朝中晚期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译文:
梁仲用是一个有见识高意气豪的人,中了进士之后,更是勇往直前,有志于天下大事。

忽然有一天自责说:“哎!我太躁进了。

哪有不管好自己而能管别人的呢!”于是专心于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深刻反思自己在个性上的偏颇,认为自己有说话轻率随便的毛病,所以用“默”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拜访我来讨教改正毛病的办法。

我也是天下多话的人,哪里知道沉默的方法!但我的亲身经验是,气浮的人话多,志轻的人话多。

气浮的人喜欢外在的炫耀,志轻的人容易自满而放松自己。

请允许我诵一些古训让仲用自己选用。

默有四伪:有疑问而不知要问,受蒙蔽而不知要论争是非,无知而糊涂,是默之愚;用不说话来诱取讨好别人,是默之狡;担心别人看出他的长短,用沉默来遮掩自己,是默之诬;表面宽厚内心狠毒,用沉默来推行他的奸诈,是默之贼。

这就是所说的四伪。

默还有八诚。

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古人不轻易乱说话,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

”所以要知耻,而后才能懂得沉默。

孔子还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果敢”,所以要行动敏捷,而后就会言语谨慎。

仁者言语迟缓,行动敏捷,这才是真正的沉默。

孔子还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所以必然要有所学习有所记取,而不是成天不知道提出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蠢的人。

“默默地成事”,所以必定有所成就,考察其日常的言行,其作为也充分发挥了所学的知识与经验。

因此最善沉默的莫过于颜回。

“君子之道深藏不露却日益彰明”,这是沉默中的积累凝聚。

“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获得崇高的声望”,那样沉默之道就已经成就了。

“上天说过些什么呢?不过让四季周而复始地运转,任由百物蓬勃生长。

”这已经达到沉默之道的极致了。

只有圣人才能领略其中的奥妙!这就是所说的八诚。

仲用何不也了解一下,用来采纳参考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