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健《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报 纸【圣才出品】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网络新闻评论)【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网络新闻评论2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庖丁解牛)】【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考点:网络新闻评论★★★1.网络新闻评论概述(见表25-1)表25-1 网络新闻评论概述2.微博新闻评论(见表25-2)表25-2 微博新闻评论【考点拓展(触类旁通)】网络评论专题(见表25-3)表25-3 网络评论专题25.2 课后习题详解1.网络新闻评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何在?答:网络新闻评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如下:(1)社会背景①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是互联网。
互联网进入现代人们的生活后,不仅成为了一种工具,而且正在演化为一种政治。
网络媒体的出现,揭开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互联网是连接领导和网民的一个重要通道,是领导听取百姓意见的开放空间。
中国网络媒体所显示出来的社会影响力、政治认可度、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能力都清楚地表明,它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之一。
②互联网出现以来,网络新闻以其及时性、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和畅通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受众。
它的发展速度之快,信息量之大,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深,使传统媒体只能望其项背。
③网络以其极强的互动性,为公众的言论自由和表达自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
这一方面刺激了受众的表现欲和发言权,活跃了政治生活中的民主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新闻评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新闻评论应运而生,而且呈蓬勃发展之势。
(2)现实意义①网络评论和传统媒体的评论相比,有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网络评论能及时把握社会的思想动向,敏锐地捕捉有倾向性的、有前瞻性的问题,研究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最大特点就是快速反应,网上热评;公众参与,各抒己见;由小见大,点到即止。
网络评论的迅猛发展,点击率的日益增长,既表明公众对话语权的珍惜,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又说明网民已不再满足于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还期望通过网络评论来得到对新闻事件的最新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说理论述的原则与艺术【圣才出品】
第五章说理论述的原则与艺术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说理论述的原则和要求1.论点与论据统一(1)相关概念论点,是指评论要告诉读者的见解、观点、论断、意向、结论。
论据,是指用来阐明论点的材料,是评论论点的依据,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
它的功用在于形成论点、引发议论和说明论点。
论据包括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数字论据和故事、典故论据。
(2)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论点以及说理论述或论证,是构成新闻评论的要素。
在一篇评论中,论点是观点,是立场和态度,是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据是材料、是证据、是基础;论点支配论据又依赖于论据。
(3)如何使论据和论点统一①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是全面掌握材料,“求是”是从占有的大量材料中研究事物的内部联系,掌握其规律。
坚持这条原则才能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才能使论据和论点的统一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②正确处理好论据和论点的辩证关系a.写作前的构思阶段对待材料和论点的正确态度是材料在先,论点在后,从充分的材料中引申出论点。
这个阶段,材料越多越好。
这样形成论点的把握才越充分,也便于从众多的材料中筛选出最能说明论点的典型论据。
b.论述阶段作者要把论点告诉读者、说服读者,自然要举出相应的材料作为论据。
论点要统率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因此,论据不在多而贵在精。
2.虚与实统一(1)虚,指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实,指事实、实践、业务、材料。
评论要和当前实际问题相结合,力求虚实并举,善于务虚。
(2)本质上讲,虚与实统一就是现象和本质的结合,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政治与业务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3)虚与实统一的表现形态①在论述具体的工作问题和业务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透过具体的业务问题,从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的高度做出分析;②在论述理论政策性的问题时,则不能空泛议论,而要联系当前的工作实际和读者的思想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说明。
3.破与立统一立,是正面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破,是反驳和纠正错误的观点。
李彬《传播学引论》笔记、考研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受众分析)【圣才出品】
第七章受众分析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大众社会与乌合之众大众社会(mass society)的本真意义,原指“乌合之众”的社会。
1.乌合之众这是指生活在法理社会中的芸芸众生互不相干,成分复杂,他们之间不存在亲情的纽带,只有法律的关系,每个人都以完全独立的个人身份投身社会,因此在心理上都陷入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状态中。
有人又把这种乌合之众称为“孤独的群体”。
在大众社会中尽管有群体网络,但人们的内心深处却是彼此隔绝、十分孤独的。
2.布卢默曾给大众一词做过以下四层描述:(1)大众分布广泛,差别很多。
(2)大众是个不知名的群体,由不知名的芸芸众生组成。
(3)大众互不往来,很少沟通,谁也不知别人的存在。
(4)他们独断独行,很少采取一致的行动。
二、魔弹或靶子论1.魔弹论或靶子论媒介传播的内容就像射出的一发发威力强大的魔弹,而受众好比射击场上孤零零的靶子,任由媒介扫射,毫无抵御能力,只要被魔弹击中,便会应声而倒,其意思就是媒介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他产生媒介所预期的效果。
用施拉姆的话说,“情况就像在一个射击场上那样,需要的就只是对准靶子射击,靶子就会倒下”。
2.刺激—反应论德弗勒把早期的“魔弹或靶子论”这套受众理论概括为机械的刺激—反应论。
指的是对某个对象施加一定的刺激,便会引起一种固定的、可以预见的反应。
3.魔弹论或靶子论的实质过分扩大大众传播的影响力,认为受众在这种非常强大的传播势头面前除了束手就范,别无其他选择。
三、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德弗勒把受众与媒介之间的缓冲体大致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在魔弹论看来,受众之间没有什么个性差异可言。
只要信息的刺激相同,受众的反应就会相同,或者说不同的受众对同一传播内容有基本一致的反应。
后来的研究则表明,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不容忽略,因为它使受众对同样的信息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2.社会类型(social categories)社会类型强调的是不同的群体对相同信息的不同反应。
张子让《新闻编辑教程》(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特性1.新闻传播的主导性工作编辑工作的主导性体现在报道的定位、策划和报社的编前会制度上。
2.新闻传播的整合性工作新闻传播是集合传播,新闻报道刊播之前,通常都要经过整合,以版面、节目或网页这种“组合产品”的形式提供给受众。
在此过程中,编辑工作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3.新闻传播的把关性工作编辑的把关是全程性、综合性和终身性的把关。
二、互联网络与新闻编辑1.编辑地位与职责的变化编辑工作依然是网络新闻报道中最主要、最重要的业务,网络新闻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编辑工作的竞争。
2.编辑思维与观念的变化(1)互联网新闻编辑人员不仅要熟悉平面思维和线性思维,还要懂得超文本思维。
(2)互联网交互功能的凸显,需要编辑人员树立互动传播的新观念。
(3)独家新闻是媒体的掌上明珠,网络新闻编辑应改变对独家新闻的传统理解,不是单纯地追求它的时效性,而应更多地解读和开发其对网民的接近性和重要性。
3.编辑手段与方式的变化(1)编辑方式的变化最主要表现为动态化。
网络传播不仅流量特大,而且滚动性极强。
(2)编辑方式的不同还表现在网站首页和主页的设置。
便于用户选择和搜寻,是所有网页或同类网页中最重要的页面。
(3)借助巨大的空间优势,网络新闻的分类更加细化,同一新闻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归入不同的栏目,栏目和子栏目明显增多。
三、媒介融合与新闻编辑1.媒介融合的概念与实践(1)媒介融合的概念①媒介融合的概念来源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来源于美国,有的学者认为媒介融合由《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提出。
他指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
而较多的学者认为,媒介融合首先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②媒介融合的两层含义综合学者们给出的定义,媒介融合可作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大众传播学笔记
二、媒体分析麦克卢汉的媒介观P118-121关于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社会影响的著名理论,由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
著作:《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
(1)“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①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诞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②媒介是人的延伸。
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综合的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
③“热媒介”和“冷媒介”。
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这个观点,在于说明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不同。
把关理论(结合实际)P131-134(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即在大众传媒中可以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传播多少及怎样传播的人或机构。
最早是卢因1947年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提出的,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出现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怀特将其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
但怀特的“把关”模式只强调编辑的“把关”作用,而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是一个整体过程。
(2)“把关”过程的实质:大众传播对新闻”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要考虑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进来.①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②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③传媒的“把关”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李永健《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媒体与新技术【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新媒体与新技术1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数字通信1.数字通信的定义数字通信技术是指把需要传送的消息转化为简单的数字形式,用“0”和“1”两种符号来传递各式各样信息的通信方式。
2.莫尔斯电报与现代数字通信的异同(1)莫尔斯电报传递信息的原理在拍发电报时,电键将电路接通或断开,信息是以“点”和“划”的电码形式来传递的。
发一个“点”需0.1秒,发一“划”时需合0.3秒。
在这种情况下,电信号的状态只有两种:按键时有电流,不按键时无电流。
有电流时称为传号,用数字“1”表示,无电流时叫空号,用数字“0”表示。
一个“点”就用“1、0”来表示,一个“划”就用“1、1、1、0”来表示。
莫尔斯电报将要传送的字母或数字用不同排列顺序的“点和划”来表示,这就是莫尔斯电码。
(2)现代数字通信的原理现代数字通信的原理和烽火台通信的原理是一样的,也是利用“0”和“1”两种符号来传送数据、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
前面说的电报就是其中的一种,用“0”和“1”两种符号组成的“代码”(也称为电码)来传送信息。
同样,原本是传输模拟信号的电话经过“数字化”以后传送的话音也可以用“0”和“1”两种符号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成的“代码”来传送,这称为数字电话,又称脉码通信。
它是先将电话信号进行前述的数字化处理,变成和电报信号相似的一串电码,然后把电码传送到对方那。
对方收到电码后,把它还原为原来的电话信号,实现了传送信息的目的。
这种用数字信号来传输语言的脉码技术,同样可以用到电视和传真通信中去,于是出现了数字电视和数字传真。
3.脉码通信与现代数字通信之间的联系脉码通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数字通信方式,目前正在迅速发展和大力普及的过程中。
利用数字通信可以开通电话、电报、传真等电信业务,也可以传输电视电话、彩色电视以及各种数据。
数字通信不仅可以用于地面通信,而且还可以用于宇宙通信以及遥控、遥测等方面。
数字通信将成为通信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通信工具。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8-12章)【圣才出品】
刘建明《新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8-12章)【圣才出品】第八章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8.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自由思想的历史1.古典新闻自由思想的产生古典新闻自由是指封建社会末期欧洲各国积极争取的出版自由。
(1)《论出版自由》核心思想:①谴责压制真理。
②呼吁给予人们发言权。
③提出出版自由的“天赋论”。
④人们运用理性可以辨识真理和错误,真理是可以表达出来的,让真理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真理就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
⑤提出出版自由是人类幸福的保证。
⑥反对书报检查制。
(2)《论出版自由》意义:①它批判了思想专制主义,捍卫了民众的基本权利,成为人权理论的奠基作。
②它传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动摇了封建专制权力的统治,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③它顺应人类本性的要求,反映时代的潮流,指明人类解放的思想道路,因为没有出版自由,就不可能反抗任何阶级压迫。
④它推动了出版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为人类科学文化的进步开辟了道路。
但它提倡绝对的自由,反对限制言论自由的任何措施,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3)古典新闻自由古典新闻自由是指争取出版物的自由,是在17世纪欧洲各国反对皇权特许出版制和罗马教皇印刷品审查制中提出的自由传播出版物的要求,以1644年英国思想家弥尔顿出版的《论出版自由》一书为代表。
2.现代新闻自由的思想成果(1)概念现代新闻自由是指从18世纪起在西方兴起的以讨论政治问题、批评政府为主要内容的、争取发表意见的自由。
(2)密尔两个原理①人的错误是能够改正的;②借着讨论和经验,人能够纠正他的错误。
(3)密尔的新闻自由思想道德原则①防止似是而非的论证、对事实或论据的压制、对案情的各项因素举陈错误、或者错误地表述反对意见;②防止谩骂、讽刺、人身攻击以及诸如此类的态度,为了真理和正义的利益,限制使用辱骂性的语言比限制使用其他武器重要得多。
③每个人,不论他持什么意见,只要他能够冷静地观察、诚实地说出他反对的意见,既不掩藏足以损害他们相信的东西,也不夸大为他们辩护或者想为他们辩护的东西,那就要给以应得的尊敬。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新闻传播受众【圣才出品】
第八章新闻传播受众8.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角色定位、角色特征、角色期待新闻传播受众现实受众、潜在受众、隐在受众受众的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新闻传播受众的接受受众接受的从众心理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求知、求新、求同新闻传播受众的心理机制求异、求趣、求美传受双方的心理调谐传播领域的公民权利新闻传播受众的权利付酬阅听的消费者权利机关媒介受众的成员权利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权利传播领域的公民责任新闻传播受众的责任付酬阅听的消费者责任机关媒介受众的成员责任新闻传播受众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责任【重点难点归纳】一、新闻传播受众的角色定位1.受众及其角色定位受众,是大众传播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又称受传者、阅听人。
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受众习惯上泛指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以及互联网的收受者。
(1)受众的角色特征①受传者是无定向、模糊的,这给新闻传播的致效追求造成困难;②一种媒介的受传者又往往同时阅听其他媒介;③新闻信息传播的接收不具有强制性,新闻受众完全依据自己的需求、喜好、动机、态度、意志选择媒介,选择信息;④新闻传播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受传者对这些信息与意见的心理反应,及其对之所采取的相应行动;⑤在新闻信息的传受过程中,受众的心理反应,他们所表示的意见及其所采取的行动,构成了传播过程中信息反馈的来源;⑥受众既可以对自己所接触的媒介和信息独立地作出有根据的评价,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所在阶级、阶层、团体、组织和社区的共同立场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以至压力;⑦受众收受新闻信息后,可能会向他人转述这些信息,从而成了新闻信息再次传递的中介,其本人则成了人际传播中的信息传播者。
(2)受众的角色定位①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流程中的终端,是新闻媒介及其承载信息的消费者,又是对于新闻媒介、新闻信息和新闻传播者本身的检验人。
②受众是新闻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复杂的子系统,他们是新闻信息的受传者,又是反馈信息的发布者。
如果他们把自己所收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制作之后再次转传于他人,他们则成了下一级传播的起始者。
南师大新传笔记新闻学导论(高教版)B
南师大新传笔记新闻学导论(高教版)B《新闻学导论》(高教版)李良荣绪论[知识点详解]一、新闻学1、新闻学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2、新闻学的内容。
⑴、新闻理论:总结、阐明人类新闻活动(主要是新闻事业)的基本规律。
它从新闻实践中抽象出来,又指导新闻实践。
⑵、新闻史:评述和研究有史以来人类的新闻活动的历史,重点是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历史。
它提供理论学科的历史材料,可为当前的新闻工作者作借鉴。
⑶、新闻业务:总结、研究各种业务知识和新闻工作的技能技巧,包括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报刊发行等。
3、构成中国新闻学的基础框架的三部著作(详见《中国新闻史》相关章节)◆徐宝璜的《新闻学大纲》◆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二、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第一、指导新闻工作者自觉地从事创造性的工作;第二、指导新闻事业不断地进行正确的改革;第三、指导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国外新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第四、指导我们正确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成果。
第一章新闻活动[知识点详解]一、新闻活动——社会现象1、大众传播媒介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
报纸、广播、电视在新闻学上统称新闻事业。
在传播学上总称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
2、广义的新闻活动不仅限于和大众传播工具的直接接触,而且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二、新闻活动——求生存图发展的需要1、新闻传播活动的演变与发展进程。
⑴、原始社会的新闻活动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①、客观世界的一系列变动直接关系到原始人的生存。
他们必须随时了解外界的变动,并且相互传递情况,以便商量对策,协调一致、采取行动。
在原始社会,新闻活动纯粹服务于人类的生存斗争。
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配发言论的效应与依据【圣才出品】
第七章配发言论的效应与依据7.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配发言论的效应1.强调的效应新闻稿件有言论的配合,有助于突出报道的意义和地位,而且能够使新闻宣传虚实结合,红花配绿叶,加重报道的分量。
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显示报道的新闻价值,增强舆论的引导功能。
2.深化的效应新闻的特性表现在以事实说话,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
新闻唯有与评论配合,才有可能借助评论的说理优势,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报道思想,使读者不仅了解事实,而且理解事实。
3.协调的效应为报道配写评论,可从宣传报道的宏观上对报道发挥协调和平衡的功效。
评论可与新闻采取不同的立论角度和表述方式,有助于补充新闻报道的某些欠缺,启迪人们辩证的思维和意识,调控舆论温度,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1)失利时鼓劲,胜利时提醒,以平衡人们心态。
(2)调剂舆论温度。
二、哪些新闻事实需要配评论1.方向性新闻(1)定义方向性新闻是指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人物、事物、经验、风尚、成就等客观现实。
(2)衡量方向性的标准①以党中央的最新决定、方针、政策为准绳;②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准绳;③以是否有利于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准绳。
(3)为方向性新闻事实配写评论时,要着重揭示其内涵的积极意义,热情予以扶持。
注重并善于抵制和澄清来自旧观念旧的习惯势力方面的种种非难,并尽可能地提出积极的希望和建议,以促使其不断发展。
2.批评性新闻(1)定义批评性新闻是指批评和揭露具有代表性而又有普遍教育意义的违法乱纪、玩忽职守、侵害公众利益、扰乱社会治安、道德败坏等歪风邪气为内容的各种事件。
(2)给批评性新闻稿件配写评论的原因①借助评论可直接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交代背景,揭示其危害性,通过个别教育一般;②借助评论可引起社会普遍重视,引导社会舆论予以谴责,从中引出教训,引以为戒;③可以借助评论对错误言行分析批评,以达到批评个别、教育一片的宣传效应。
2021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学很多人担心报考的学校会不会歧视二本三本的孩子,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是不会歧视本科,只要你进了复试,自己很优秀,出身不受影响。
法大的特点是总成绩由初试分数的百分之五十+复试分数的百分之五十组成,所以能进复试就有逆袭的可能。
而且可能性很大。
一、专业课篇参考书: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这本书是神书,基本所有新传院校都要考这本书,我背了10遍+。
如果这本书刚开始看觉得吃力,我建议先看一下《传播学引论》(李彬),很接地气,看完以后有个大概,再回过头背这本书。
2.《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3.《新闻学概论》李良荣4. 《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李永健,展江这四本书最最重要,你可以先看一遍书再做新闻专题背,也可以买新闻专题的笔记背,靠背记和平时论文和热点积累能拿高分的~5.《新闻采访学》蓝鸿文6.《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徐泓,张征7.《报纸编辑学教程》郑兴东8.《新闻评论教程》胡文龙9.《广告策划与创意》蒋旭峰10.《广告学教程》倪宁11.《危机传播管理》胡百精12.《公共关系学》居延安13.《新媒体概论》匡文波另外,法大的老师论文要看的,因为你如果论述题用上老师的论文,又有自己的观点,分数直接就会提高一个档次啊!!老师最爱这种孩子了,有自己的想法又积极学习老师观点的孩子。
陆小华老师:他的论文产量最多,数量特别多,内容很接地气,很多论文的内容可以直接用到论述题里。
刘斌老师:他的《论传媒与司法公正》我看了好多遍,而且复试的笔试连续两年都考了“传媒和司法的关系”,可见重要。
王天铮老师:她是传播所所长,也很认真敬业,学术功底很强。
王佳航老师,姚广宜老师的论文也很重要。
除了法大老师的论文,还有新传学术邻域大牛的论文也要看,喻国明,展江,陈力丹,李良荣,杨保军。
这部分参考书看了一遍,整理出自己认为会考的名词解释啥的,广告公关那些也别慌,自己觉得会考的就先整理出来,然后可以利用微信里面的搜一搜,看看有没有新传考研公众号曾经推过该考点的名词解释。
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
公关0801 傅思静080200106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童兵绪论拉斯韦尔公式“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一.传播和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二.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意义以学事术,指导人们驾驭新闻传播规律,能动地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提高新闻实践经验总结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平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基础性理论为特色的骨干课程,是应用课程和历史课程的先修课三.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方法1.一般方法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观察与分析错综复杂的传播现象与传播社会关系实事求是地评估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资产阶级报刊活动家的业务经验,为我所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作风和方法,在新闻传播活动和学术讨论中掌握新闻传播规律2.特殊方法科学抽象和理论思维定性和定量方法规范新闻传播质量新闻—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考察这个是我从网上下的了。
不过不记得是在哪里下的了。
现在把它发出来,希望能给考新闻的朋友们带来一些帮助。
如果原作者看到还请见谅!《新闻传播学原理》童兵展江郭青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童兵教授和展江、郭青春三人合作撰写的理论新闻学新作《新闻传播学原理》近日由中央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新作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将新闻学和传播学提升为国家一级学科的新要求,力争结合传播学的知识与方法,突破传统新闻理论思维模式,阐发架构新闻传播的科学体系。
全书设上、中、下三编,共14章41节。
上编为新闻传受编,阐述新闻传播起源、过程、要求、选择、新闻传受心理机制等5章。
中编为新闻媒介编,分析新闻传播演进、新闻事业性质功能、当代新闻媒介、新闻媒介的有机运行(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等5章。
下编为操作规范编,论说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等3章传播学《传播学教程》郭庆光本书是教育部“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它运用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原理,阐释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现象,注重概念的明晰性和理论的系统性,对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以及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领域中的主要理论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和梳理,从而色勒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框架。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10.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本章概要】
本章梳理了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大众”的概念及主要特点、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伊里调查、作为“市场”的受众、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分众理论、“使用与满足”研究。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1.“大众”的概念及主要特点(见表10-1)★★★
表10-1 “大众”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2.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见表10-2)★★
表10-2 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3.清水几太郎的“拷贝支配”论(见表10-3)★★
表10-3 清水几太郎的“拷贝支配”论
要点具体内容
考点二: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见表10-4)
表10-4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观
2.作为“市场”的受众(见表10-5)
表10-5 作为“市场”的受众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见表10-6)
表10-6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要点具体内容主要观点
考点三:分众理论(见表10-7)★★★★
表10-7 分众理论。
大众传媒与新闻通论复习
大众传媒与新闻通论复习第一篇:大众传媒与新闻通论复习第一章:概论1、什么是新闻和信息,新闻与信息有哪些异同?软新闻、硬新闻。
2、什么是信息社会,有哪些特征?3、传播类型主要有哪些?4、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传播的要求各有哪些?5、什么是传播、新闻和宣传?三者有怎样的关系?6、什么是传播媒介?新闻传媒与大众传媒的关系如何?7、根据历史演进时序,我们可以将传播媒介分为六大类8、传播分为哪些层次?大众传播有什么特点,意义与局限何在?9、加拿大传播学者哈罗德·伊尼斯、麦克卢汉第二章:报纸1、什么是报纸、它的媒介特点是什么2、中国报纸上的新闻通常分为三类,即消息、通讯和特稿。
5、倒金字塔结构、《华尔街日报》体6、报纸评论的体裁分为哪几类。
7、简要说明报纸的“二次销售”及其过程。
8、简要说明杂志与报纸的主要差别。
9、《新京报》、《京华时报》或《北京青年报》的头版特点10、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新闻评论第三章:杂志1、什么是杂志,其媒介特征是什么?和其他媒介的共性和区别是什么?2、试以一份新闻刊物来论述新闻刊物编辑出版的特色。
3、杂志和图书的差别。
4、关于杂志的策划。
第四章:图书1、什么是图书,媒介特点是什么?2、图书的结构。
3、什么是中国标准书号、国际标准书号、书名页、图书版权页4、图书选题策划。
5、试分析图书的“跟风出版现象”。
在图书市场上,当一本书红火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形成一股出版潮流,这种现象,人们把它命名为“跟风出版”。
第六章:广播1、什么是广播,它的媒介特性是什么?和报纸媒介相比较优势是什么?2、广播新闻的结构形式有哪几种。
3、广播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
4、“炉边谈话”、“火星人入侵地球”等广播事件第七章:电视1、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2、电视的媒介特点、与电影比较媒介特点的差异性。
3、麦克卢汉冷媒介、热媒介的观点4、电视的谈话节目第八章:电影1、电影诞生2、蒙太奇理论、长镜头(景深镜头)理论、场面调度3、电影的媒介材料及其特点是什么?第九章:网络1、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域名?2、网络传播的特点。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播媒介【圣才出品】
第五章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播媒介1.如何认识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答: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大众传播受到社会各种力量的制约,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运行。
具体表现如下:(1)大众传播必须依赖社会而存在,没有社会就没有大众传播。
(2)大众传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即大众传播技术的进步,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
(3)大众传播必然被打上社会阶层、阶级的烙印。
(4)大众媒介必然受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包括受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受大众的监督等。
大众媒介既是现代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维系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试想,如果没有大众传播所提供的及时、广泛、大量、公开的信息交流,现代社会生活如何进行?但反过来,大众媒介也不可能凌驾于社会之上,而总是置身于社会各种力量的制约之中。
具体而言,一方面,大众媒介通过传播信息,满足社会各个系统的信息需求,使社会有机体之间保持沟通与交流,大众媒介因此与社会各个子系统发生密切的互动关系,成为各种社会关系的连接者;另一方面,大众媒介作为一种既定的社会组织,处于整个社会框架和社会制度的制约中,这种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媒介机构的基本面貌、运作方式、内部规则、职业理念等。
2.试述媒介的全球化趋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答:媒介全球化是指一种对媒介经营活动进行全球性的而非只局限于本地范围内的认识及其活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媒介生产、销售和传播的全球化,以及媒介管理、法规和影响的全球化。
全球媒体的出现是其重要表现。
(1)媒介的全球化趋势真正的全球媒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立,到20世纪90年代完全成形。
全球媒体系统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技术因素:①媒体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全球化的需要,也是世界经济信息化和经济一体化时代媒体发展的大趋势。
②跨国广告、贸易和投资的迅速增长,扩大了对媒体和其他通讯服务的需求。
③许多传统的机构障碍和禁止跨国传播经营媒介的法律障碍在减少和消除。
胡文龙《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15章)【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杂文1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什么是杂文1.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1)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文艺作品,还具有政论的性质;(2)杂文兼有文学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于文学和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3)杂文是文艺性的政论。
2.鲁迅的杂文鲁迅的杂文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典范。
对敌斗争的内容较多,这由当时的形势所决定;隐晦曲折较多,这因为在黑暗势力统治下,没有言论自由。
二、杂文的主要特点1.敏锐地反映现实斗争杂文作为一种政论,要紧密联系实际,对现实斗争及时做出反应。
(1)“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2)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3)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锋利隽永的文风杂文的内容应当接触面广,丰富多彩,而它的风格一般都具有尖锐泼辣、生动隽永的特色。
(1)“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2)“砭锢弊常取类型”,是人们通常指的形象化说理。
(3)内容与技巧并进。
锋利、切实、隽永的文风,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问题。
要注意内容的充实,言之有物才能写好杂文。
3.简洁多样的形式杂文的表现形式应当多样化,杂感、日记、书信、断想、随笔等都可采用,这样才能称得上“杂”。
(1)简洁而有骨力;(2)画眼睛,抓要害;(3)可省的处所决不硬添。
三、杂文的写作笔法(1)选材要严,开掘要深;(2)突出重点,具体分析;(3)形象说理,善取类型;(4)主题严肃,论述风趣。
13.2课后习题详解1.为什么说杂文是文艺性政论?答: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政论的性质,是介于文学与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兼有二者的特点,融文艺性与政论性于一体,是一种特殊的政论——文艺性政论。
(1)杂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是散文的一种。
它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战斗的文体。
杂文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
(2)革命作家的广泛运用,提升了杂文的战斗力和政治性。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4 / 7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 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元化,这不 仅使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而且提高了人们的参与认识,人们迫切要求有更多的知情权、表 达权和话语权。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 绪 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庖丁解牛)】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一:新闻评论学的定义和学习评论写作应有的态度(见表 1-1) ★★
表 1-1 新闻评论学的定义和学习评论写作应有的态度
3 / 7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多,有关新闻评论的各种现象、各个方面,新闻评论的过程、规律,都在它研究的视野之内。” 他还大胆提出了新闻评论学应涵盖本体论、创作主体论、对象论、创作论、文体论、媒体论、 接受主体与传播环境论以及新闻评论史等的主张。
(3)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新闻传播更加快捷,方式更加多样,这既拓 展了信息与思想交流的空间和渠道,提供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公共话语平台,也给传统 媒体(尤其是党报)整合新闻资源、做大做强自身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4.提高评论素养,对搞好新闻报道有什么帮助? 答:(1)评论素养的内涵 评论素养是指新闻工作者首先应当具备的素养,新闻工作者应当是具有高尚人格的思想 政治工作者,是社会活动家,应当具有灵敏的政治嗅觉,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周围 的一切,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有自己的判断和估价,有发言的 主动权。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
传播学通论背诵笔记一、总论1.历史上关于传播的定义大体上有共享说、劝服说、反应说三种:(1)共享说:认为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不足:人类传播是借助符号传播信息,人们共享的不是符号,而是符号所代表的意义,许多传播是无法达到共享的。
(2)劝服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传播是有目的的行为,突出了传播的功利性。
不足:在传播过程中影响是相互的,传播的角色关系会发生变化,传播者和受传者有时是相互转换的,传播者在影响他人的同时,也在受他人影响。
(3)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各不相同的反应。
不足:刺激反应不仅是人类的传播行为,动植物都有刺激反应问题。
2.通论的传播定义:传播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的移动和变化。
3.对通论传播定义的认识:(1)传播具有信息性质(2)传播具有可流动性和可测度:(3)信息具有可转换性4.传播学产生的诱因和基础:(1)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2)政治与战争的需要(3)新闻学的发展5.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传播学的发展基础是20世纪崛起的行为科学和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三论是传播学的方法论。
6. 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和集大成者(1)拉斯维尔(政治学家):①他首先用政治学的观点对传播进行系统的研究。
②他提出了着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的三功能说。
③他用定量语义学的方法,比较了有意义的政治符号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在主要新闻机构的分布。
(2)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①他把社会学实地调查的方法和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范围扩大到传播学领域。
②他是首先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效果的社会学家之一。
③在从受众角度研究传播效果的过程中,提出了两级传播论、有限效果论和使用与满足论等着名观点。
主要着作:《人民的选择》1944(3)库尔特-卢因(社会心理学家):①他把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同时,实际上也给传播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②他对人们行为和群体的研究中,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的影响时,要充分注意社会环境和个人所属群体的作用。
大众传播通论课件02总论(新闻学)资料
“克里空奖” 接近性——相关性,不一定成正比(民生新闻出现鸡毛蒜皮、一
地鸡毛) 趣味性——娱乐性,吸引受众,但三俗与荒唐、虚构的出现 冲突性——具有可读性、可视性,但骇人新闻,宣扬暴力
家庭口角不是新闻,当导致谋杀案就成为新闻,当一个叫洛雷
2.客观性: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如实报道的特性
1928年美国新闻编辑协会首次提出客观性原则。 “ 野心勃勃的年轻州审计员希尔弗今天说……”(负面) “精力充沛的年轻州审计员希尔弗今天说……”(正面)
客观性VS客观主义
自然主义描写(对性过程;暴力场景等);缺乏正义感。 南方日报:《断指双方各有说法——爱家:她是惯偷;卢某:我 被冤枉》
1.5新闻传播的原则
1.真实性:指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相符的程度。
(1) 新闻真实的主客观统一:A.记者认识的结果;B.取决于反映能力;C. 选择不同,真实程度不同。 (2)新闻真实具有易逝性: A.非直接参与易逝;B.不寻求真相极限易逝; C.陈述不准确易逝。 (3)单一事实的真实与整体真实
单一事实真实 : A.经受住核实;B.每个要素被确认;C.真实复写表象。 新闻的整体事实: A.连续报道的真实——反映全貌;B.事实的量比真实— —大量与少量事实的正确反映;C.反映真实与假象的真实——假象的真实、 真象 的真实。
案例分析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首批获救矿工功升井 179小时
王家岭见证生命奇迹
• 本报山西乡宁4月5日凌晨电 (记者安洋、刘鑫炎)经过 179个小时全力救援,截至凌晨1时15分,王家岭煤矿透水 事故首批9名获救者被陆续抬出井口,送往位于河津市的山 西铝厂职工医院。据医务人员介绍,9名获救者意识清醒。 零时40分,获悉4名矿工获救升井后,中共中央政治 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发来慰问电,代表党中央、 国务院,代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向获救矿工表 示亲切慰问,向所有参加救援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希望同志们再接再厉、争分夺秒,继续加大救援力度,全 力以赴解救被困矿工。
新闻学导论笔记(完整版)
新闻学导论笔记(完整版)绪论◎ 1新闻学:定义、中心议题、研究内容◎ 2新闻学和新闻工作:新闻工作极其相关涉及内容◎ 3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4学习新闻理论的意义一、名词解释: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2、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世界的诸条件对人类社会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3、新闻主导理论:是各国新闻立法、制定新闻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影响新闻人观念的一个决定理论主张。
世界各国新闻学主导理论有四种: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论、发展新闻学、党报理论。
二、简答1、新闻学和新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第一、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新闻工作是多种学科和新闻工作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
第二、新闻语言要求准确、简洁,让人一看(听)就懂;新闻工作设计到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历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是新闻工作最重要的素质。
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内涵和原则是什么, 第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
其主要内涵是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
第二、其主要内涵是: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
政府不得采取任何措施干涉、收买或控制报刊,唯一措施是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
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
3)"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休整"理论。
让人民群众和各党派都利用报纸充分自由地表达各自的意见。
前提是给予人民各项事务的充分信息。
4)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第三、本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报纸
2.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报纸概述
1.报纸的定义
报纸的英文是newspaper,直译为“新闻纸”,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很精练的定义。
综合种种定义和说法,报纸是具有以下五种特质的出版物:
(1)主要登载新闻和评论;
(2)面向普通公众;
(3)定期连续出版(至少每周一次);
(4)有固定名称;
(5)一般为散页装订。
2.报纸的特点
报纸的五种特点:(1)受众面广,数量庞大;(2)信息量大;(3)时效性强;(4)价格低廉;(5)社会影响力大。
3.报纸的类型
(1)根据报纸出版的周期分为日报、周报。
就日报而言,根据出版时间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早报和晚报两大基本形态。
(2)根据报纸发行的地域范围,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两种。
(3)按照报纸的内容可以将它们分为综合性的和专门性的两种。
二、报纸的历史
1.外国报业发展历程回顾
(1)近代报业的诞生
①近代报纸的前身,是欧洲的手抄新闻信,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抄录古罗马帝国通报元老院投票情况和公共事件的《每日纪闻》(公元前59年由恺撒大帝下令创办)。
②1450年前后,德国工匠古登堡改进印刷术,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使信息得以大量迅速复制,为报业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③16世纪,欧洲——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地——出现了手抄小报和新闻信,它们被看作是近代报刊的雏形。
④17世纪,技术手段的提高、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增加使手抄小报、新闻信向定期化发展,出现了定期报刊。
它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业的诞生。
定期报刊的发源地有两处:一是德国,1609年,世界上最早的周报在那里问世;另一处是尼德兰(荷兰)。
⑤在定期报刊的基础上,日报开始出现。
世界上第一份日报是1650年创办于德国莱比锡的《收入新闻》。
英国的第一份日报是1702年伦敦出版的《每日新闻报》。
法国的第一份日报是1777年创办的《巴黎日报》。
美国第一份日报出现在1783年。
从定期报刊的出现到17、18世纪日报的陆续创办,这是近代报业的初创时期。
(2)报纸与资产阶级革命
①1570年,英国星法院颁布特别法律,严厉管制出版活动,成为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压制出版自由的机构。
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几经反复,到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传统的出版禁限被取消,报业恢复生机。
③1702年,英国第一份日报《每日新闻报》在伦敦创办。
但英国革命并不彻底,当局继续用多种手段如知识税、诽谤法、政府津贴等来控制报业。
③北美第一份报纸是1690年由本杰明·哈里斯创办的《国内外公共事件》,该报仅出版了一期就被当局查封。
1704年,在官方批准下,波士顿邮局局长出版了北美第一份连续出版的报纸《波士顿新闻信》。
④1783年,创办于1775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改为日报,成为美国第一份日报。
到1833年,美国报纸总数达1200家,远远超过英法。
⑤法国早期报纸同样在封建统治下出现。
第一张持续出版的周报是1631年出现的《公报》,它由勒诺多创办。
⑥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同年8月的国民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其中第十一条
明确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承担责任。
”一时间,各种报刊、传单纷纷涌现。
整个革命过程中共出现过1350多种报刊,著名的有斐扬派米拉波主办的《普罗旺斯邮报》,雅各宾派马拉主办的《人民之友报》等。
(3)政党报纸时期
①英国报业最早进入政党报纸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报业逐步活跃。
18世纪初,英国政治形成托利党和辉格党两党对峙局面,为影响选举,争权夺利,它们分别创办报纸,报业史上由此出现第一批政党报纸。
②美国独立后,立宪过程中出现两派: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派和以杰斐逊为首的反联邦派(民主共和派)。
两大派对峙,报纸的党派性加强,美国报业进入政党报刊时期。
两派的主要报纸分别为《国民通讯员报》和《纽约晚邮报》。
③法国大革命结束到19世纪中期,官报和政党报刊占报业的统治地位。
19世纪中后期,廉价报纸兴起,但直到19世纪末政党报刊都是报业的主力。
(4)大众化报纸诞生的历史条件
大众化报纸是在以下历史条件的共同作用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①18世纪后期起,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给近代报业带来重大影响。
②教育有所普及,识字平民增多,形成新的读者群。
③邮政、通信、印刷出版、交通运输有了新的进步,新闻的采集传递更加迅速便捷,报纸能印得更快、更多,发行更及时。
④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时壮大,推动了各国政治改革的进程,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⑤工商业日益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加,报纸成为赚钱的企业。
政党报刊占报坛主导的局面被打破。
⑥19世纪初,英国就出现了面向平民的报纸,但由于“知识税”的重压,它们不能顺利发展。
1855年,英国“知识税”中的印花税取消后,大众化报纸兴起,当年有好几家便士报创办。
⑦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经济发展迅速。
19世纪二三十年代又出现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浪潮,社会中下层文化层次逐步提高。
三四十年代,美国出现面向平民的廉价报纸。
南北战争前后,独立民营报纸全面取代政党报纸。
(5)报业集中和垄断加剧时期
19世纪末,西方主要国家先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些国家的报业也经历了重大变化,由近代报业演进为现代报业。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商业化、社会化不断加强,报纸在相互竞争中兼并集中,出现了报业集团。
②第二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英、美、法等国报业竞争和兼并加剧。
“一城一报”现象日渐普遍。
报团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
美、英等国先后形成报业垄断的局面,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的报业则走上了法西斯国家垄断道路。
③第三阶段是二战后。
尽管发展、增长的速度不同,但所有发达国家的报业垄断局面都在加深,出现了跨行业、跨地区和跨国的垄断。
2.中国报业发展历程回顾
(1)古代纸媒体
①“邸”是古代地方政府在首都的派驻机构,“邸报”就是这些派驻机构发回给地方长官的“首都信息汇编”,内容以朝廷政事为主,兼及其他。
现存的最早的邸报是唐朝的《敦
煌进奏院状》,原件存于英国伦敦。
②宋朝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小报”的记载。
这是一种在民间私自流传的新闻信,它已经具有相当社会影响,以致出现了许多要查禁它的议论。
③明清两朝,出现了《京报》。
这是一种流传甚广的民间出版物,并且有了专门的“报房”从事《京报》的经营以获利。
《京报》还是以抄录官方发布的材料为主,没有自己制作的新闻和评论。
(2)来华外人将近代报业引入中国
①中国境内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是葡萄牙人于1822年在澳门创办的葡文周报《蜜蜂华报》。
②1815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米怜于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它被公认为是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
(3)早期的国人自办报纸
①19世纪60年代后,洋务运动出现,一些观点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改良政治的主张,他们把办报作为推动运动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产生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批近代报刊。
②早期的洋务派是这时期办报的主力,如容闳、王韬等。
③1874年,王韬于香港创办《循环日报》。
该报的显著特点是重视政论,王韬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
中国人自己办报,能长期生存,并取得相当成就,实则始于这份报纸。
(4)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①1894年,甲午战败,次年,《马关条约》签订。
维新变法运动全面展开,同时出现了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在此期间比较重要的报纸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