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

合集下载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轨道交通职业意识的培养》的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轨道交通职业意识的培养》的课程开发
面进行 了创新 。
学 习 1 、让学生了解轨道交通业的发展史和发展规划,树立服务企业的信心; 目标 2 、培养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活动内容 1 、了解铁路 的发展史和发展规划 2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规划 数学方法和建议 采用多媒 体澡堂数学形式 . 请同学们任选一个轨道交通企业, 分组收集
在于 : 学生是 学习过程 的中心 , 师是学 习过程 的组织者 与协 调 教
学习情境:走进企业 学时:1 2
学习情境~
了解企业

了解轨道交通业的发展历程
学习 1 、理解轨道交通行业的特点和企业韵精神;

理解轨道交通业的行业特征 对职工的素
质要 求
目标 2 、明确轨道交通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掌握轨道交通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3 瑟 生的淘 力、 、 养学 通能 表达能 力、创 力及收 息和 新能 集信 处理信息 力 的能
学 习情境 :了解企业 学时:6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 的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一 种新 的模式 , 但多见于专业课程的开发 。《 轨道交通职业意识的 培养》 是一门素质教育课程 , 本文通过对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开发理念的学 习 ,对该课程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
开发进行 了探索和实践 。 和传统课程相 比, 本课程在 以下几个方
4 、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团队协作意识,漫纪守法意识。
活 动 内窖 教学 方 法和 建 议
学习情境二

领悟铁魂
走进企业
4 5 6

认识道德和轨道交通业道德的内涵 掌握轨道交通业的职业道德的特点和规范 轨道交遭业在嚣心中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的体会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的体会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的体会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的特征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内涵,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4个要求:改变思路与转变观念,精心进行项目课程设计,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师内涵与素质。

关键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体会一、高职教育的特征教高[2006]16号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模拟真实工作过程,将教、学、做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高职教育的教学,不是教课本,而是教做事以及怎么样把事情做好,除了培养专业能力,更要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高职课程设计应考虑的问题是:“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教?什么时候教?在哪里教?”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的内涵德国劳耐尔教授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行动导向与工学结合是其最本质的东西。

该理论强调以学生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都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

它以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中心构建一定的教学项目,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灵活运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在校期间就能到“真实的企业”中工作,大大缩短学生的职业适应期。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步骤如下:市场调研,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设计,课程体系转换,行动导向的学习情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数字课程的构建与教学实践--以《平面设计综合

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数字课程的构建与教学实践--以《平面设计综合

GUANGDONGJIAOYU广东教育·职教 2020年第3期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数字课程的构建与教学实践———以《平面设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文/中山市建斌职业技术学校 赵英娇 姜大源教授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改革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采用基于行动导向、建构优先的原则,在教学模式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与传统项目教学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将求知和做事很好地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图1 基于工作过程数字课程构建总框架图表1 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适合从事的岗位群统计表岗位名称印前包装设计照片处理与设计淘宝美工户外广告设计产品销售广告其他百分比15%10%20%20%30%5%我校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积极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教学改革,构建学习领域课程,编写学习情境,开发校本教材,取得了一定成效。

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深入,微课、翻转课堂、教学平台、学习APP等兴起,给我校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数字课程的构建下面以《平面设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从课程重构、实训室改造、数字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实践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课程岗位调研论证深入企业,进行岗位调研。

通过走访、座谈、组织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相关企业、同行中职学校以及近三年毕业生进行调查,详细了解企业平面设计职业岗位群、岗位任务、工作环境、生产流程、岗位技能和能力要求。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职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广告设计、淘宝美工、包装设计等岗位。

近几年,随着电商的发展,淘宝产品设计的岗位需求明显增加。

(二)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实训室改造1.课程对接岗位,重新编写学习情境,开发校本教材盘活、整合原有课程资源,按照“项目对应任务,教学过程对应工作过程”的原则,重新引进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甄选项目案例,编写学习情境,开发《平面设计综合实训》校本教材,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一步与岗位需求对接。

姜大源教授系列论述

姜大源教授系列论述

姜大源系列论述职业教育:评估与示范辨评估,一般被理解为根据特定的目的和掌握的资料,对某一事物的价值或现实状态进行充分、客观和科学的定性定量分析、说明与评价的过程。

评估所得出的结论,是对评估对象的价值或现实状态,在某一特定领域里给定的一种意见和判断,可为相关机构提供可靠的决策参考的依据。

而示范,一般被理解为按照特定的目的和基本的条件,对某一事物的创新或未来状态实施合理、精细和具体的范例形式的推介、加工与迁移的过程。

示范所得到的结果,是将示范主体的创新或未来状态,在某一特定领域里树立成一种榜样和典范,可为相关机构提供可靠的发展参照的模版。

显然,评估是对事物生存状态的质量进行诊断的工具,而示范则是对发展,趋势的质量进行预测的手段。

教育作为国家为满足社会需求和个性需求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科学地、辩证地、有意识地使用评估和示范这两个工具或手段,就能通过评估清醒地把握现实教育发展的状态,通过示范清晰地认识未来教育改革的趋势。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实践和理论都证明,教育评估和教育示范,是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推动改革、促进创新的需要。

评估已不仅是一种常用工具,而且也成为一种常规制度。

示范也不仅是一种激励手段,而且更成为一种创新活动。

教育评估与教育示范相辅相成而又相异相干,对加强职业教育管理、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职业教育评估的意义解读如果把教育看作是‚实践的科学‛(Schleiermacher/Schmied—Kowazik),那么教育评估总是涉及对教育实践的分析、改善,尤其是评价(Schadish)。

它包括:从系统维度开展对宏观层面的职业教育体系、中观层面的职业教育机构和微观层面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评价;从范畴维度开展对职业教育行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评价;从对象维度开展对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专项活动和院校发展的评价;从主体维度开展基于机构或专家监控的总结性的职业教育外部评价和基于自我独立调控的形成性的职业教育内部评价。

对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问题的探讨

对高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与课程开发”问题的探讨

的 培 养 ;其 四 是 “ 么 时 候 ” 什 ,也 就 是 根 据 学 生 的 学 习 能 力 确 定 课 程 及 教 学 内 容 的 时 间 顺 序 ; 五 是 “ 哪 里 、用什 么” 在 ,也 就 是 根 据 教 学 要 求 确 定 教 学
础 、可 编码 、可传 递 、可反 思 的理论 知识 ,也 就是 在 课 堂上 以教 师讲 授为 主 的书本 知识 。而 主观 性知
力者 、熟 练者 和专家 五个层次 ,究竟 定位在哪个 层
次 ,是课 程开发 的关键 问题 。并 且 ,对于不 同企业 的需 要 、不同 学 院的 实 际条 件 、不 同专业 的 性质 ,
定位 的角度 与层 次都是需 要考虑 的问题 。
4 关 于快 、留得住 ,才 能干得 好 、有 发展 。如 何解决企 业
的 现 实 需 求 与 学 生 综 合 能 力 培 养 之 间 的 差 距 ,适 应 企 业 的 需 求 ,是 需 要 研 究 解 决 的 问 题 。
2 关 于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 课 程 与 课 程 开 发 的 适 .
用 性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 课 程 与 课 程 开 发 基 本 理 论 认
为 ,无 论是 大 到某 一专 业 的课程 设 置 ,小 至每一 次 课 的 教学设 计 ,都 应 当包 括 以下 五 个 方 面 的 内容 : 其一 是 “ 教什 么 ” ,也 就 是 根据 必要 的专 业 技 术 资 格要 求确 定教 学 内容 ;其 二 是 “ 么 程 度 ” 什 ,也 就 是 以必要 性为 原则 确定 教 学 目标 和教学 意 图 ;其三 是 “ 么教” 怎 ,也 就 是 确 定 教 学 方法 与 教学 组 织 方
位 ,要 求 学 生 要 有 较 强 的 首 岗 能 力 ,认 为 只 有 上 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开发摘要:在高职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改革开发过程中,首先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结合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找出其所需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构筑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教学实施方法设计,使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汽车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开发一、开发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具有极强的职业性和科学性。

我们以著名职教课程建设专家姜大源教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理念、方法、步骤为指导,进行了本门课程的开发工作。

1.研究与设定目标职业岗位我们专业团队教师深入汽车行业、电子信息行业市场,与企业人员一起进行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研究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导向,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设定为“汽车技术服务”“汽车电子产品生产与质量管理”两个主岗和“汽车配件营销”“汽车电子产品设计助理”两个拓展岗位共计四个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

2.对工作岗位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我们通过企业调研、专家—技术人员访谈、毕业生反馈等方式了解该工作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每个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由专业团队教师一起研究分析要具备这些职业能力需要开设哪些课程,并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进行序化,最后由专家评审、修改、调整、确定。

并根据本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定位及课程培养目标,设计学习情境。

二、课程定位与能力培养1.课程定位根据本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汽车车身电控系统检修》课程是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属于专业必修课,总共68学时,安排在第四学期。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汽车车身电控安全系统、电控舒适娱乐系统、通信与智能化控制系统及其他车身电控新技术各系统电路连接、检测、常见故障的诊断排除能力。

2.课程能力培养课程能力培养包括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开发[摘要]目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研究已成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

可以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论应用到“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a开发中,具体研究课程开发的意义、职业岗位分析、挖掘典型工作任务、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以及学习情境分析。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通信电子电路学习情境[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2)12-0083-02一、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式,自2011年初起,本课程完全按照骨干校建设任务书的建设要求重新建设:“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强调以工作过程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采用项目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通过实际分析、制作和调试通信电子电路,使学生真正掌握现代通信电子技术专业技能,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二、职业岗位分析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之上对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找出其所包含的典型工作任务,这是整个课程开发建设的起点。

在“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开发中,建设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北京多家企业,分别与一线员工、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层进行了交流,参观了相关工作岗位,了解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并对所调研的岗位进行了分类汇总,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工作岗位汇总■三、挖掘典型工作任务以企业调研为基础,建设团队教师遴选出了“技术支持工程师”和“硬件研发设计工程师”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工作岗位,并与企业专家一起从工作环境、劳动组织、质量标准、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等方面进行剖析,如表2所示。

挖掘出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红外遥控开关和无线对讲机的设计与制作。

表2 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岗位分析■四、课程培养目标分析通过企业工作岗位调研以及与企业专家研讨,再结合本课程的岗位定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建设团队逐步明确了完成“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目标,并依此确定了“通信电子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具体为:1.能够正确识别、检测和选用常用电子元器件。

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的课程的开发

高职院校基于“工作过程”项目导向的课程的开发






2 — 28

科教文化 I I 6
开发 ’ 项目
( 黑龙江建筑职业技 术学院, 黑龙江 哈 尔滨 l0 2 1 5 05
接 要. 于 基 工作过程 目导向的课程的开发, 项 以姥力为 目 , 标 以学生为主体 , 以素质为基硅 , 成行动过程 为逢 轻, 芹生互动为方式 , 究 高 I 研 等职生院校 热通风与空调 工程技术专生 目 供 项 导白课程与教 学的开发 , 跨原有自课程进行拆 解重组 , 建鹰 的核心诨 程, § 构 并探 讨 在实 室进行如 何组织单元教学。 关键谪: 目 培养 标滴 系; 程体 课程设置; 工作过程 l 概述 具有宽 广的知识蕊 全厩的职业技 筐, 一定 的 步发展为策略 , 即以尽可鼹 小的代价获取尽可 近十年的发展 。 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 造畿力 , 我 较强的应用和发展髓力。高等职业教育 能大的效益的知识。 主要解决。 怎么傲 经验) ( 和 革 已经取得—定的成果, 社会经济 的发展l 铷略提 强调以畿力 位,以 酗 滓 功 为 目的, ‘ 课 怎么徽更好 策略 ) ‘ 的同题。 这是培养职业型人 出了对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的人才需求, 但是高 程设置注重 以职业需要为主线 可根 据社会对职 才台 景 主要途径。 职 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还存在着系统性偏 韭 的 要求 瓣整 _ 课程 。 为 差, 当靖我国高职薮育发展的梭心任 务 尉帮 改 — —对应 , = l 程 ; 艟力本 倒 在课程体系开发时考虑列应满足以下要求 : 革。 日标 。 在 t 突 出应用 性、 实践 性的原赠重组 课程结构 。 更 高职教育 目标的礁定 、功髓的发挥在很大 荔教学内容 , 建立技 能受课程体系 , 增强学生社 程度 匕 也依旗于其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和应 变 的知识 嚆 与态度为 目 标而没汁 幕醣 ; 会遗 生 - 态。 。h 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 使学 能 力的发挥。而 —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课程 目 2 就业 目 . 3 标 职业教育 苦 程度 E 说是 生获得的知识、 技能 , 正满足职 业岗盥c 真 矗 发展 I 标、 课程内容 、 曜. 构和潞 陧 商 £ I珏 , 就韭教育、 i 鲒 哥 j 巨 成 f 谋生教育。以就韭为 目 标的课程设置 的需求 。 - j c 翅蠹酬殴和技能的结合。基砖理 i 色 知 课程内容是由知识 、 技畿与态 度三个 誊奉 要素组 识以 } 蟹用 度, 需、 以掌攮 念、 馥t 强化应用为 成的。谓E 程内容三萼 的各 自内涵与比例 铜 , 程不是针对某 —专韭丽盖均 , 潆 丽是针对某一职业 重点; 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雕 生 。也皤养学 形成了不同教育 类型课程的不同特点。 岗位和职业群所需要的知识和技筐而言的, 教学 生综合篦力。强能孝_ 职业能力湖练 , 生 综舌 发 必要、 够用 、 。即满足当前某一 实用 ,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学生 内容不仅要 今后就业的岗位 。 职业岗位对从业者构要求 ,还要重视 其前瞻性 , 出发点, 合理 构建高职教育l 课程体系 , 其课程应 印未来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 课程设置 位资格考证 锚度 。 由基本素质课程、 专业 素质课程 、 岗位技能类课 要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着眼于为继续学习 通过重组课 程体 系, 开发了 给水播水工程 程组 成 。 打 基磕 , 着眼于专业技术训练 着眼于转岗能力 技术 、 与锅炉房设 备技术 风与空调 、通 I 基本素质类课程。 . I 基本素质课程是对学 和关键良力的培养。 舌 模块。 撇 是指为 工程技术 门优质核心课程 , 三 并对每 门优质核 生进行文化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 以专业技术训 心课程进行 基于工作过程。 的课程开发 , 教学内 生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 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 练为主, 以职业资格为导向, 通过综合化 , 学 容 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 冲破 完全打酸了原有的教学 科体系多 盈啦 的约束 , 充分体既断知识、 新技术 、 计魁和模式 , 对课程进行了精 选和整合 , 大大加 基 础、 形势政策、 语、 英 计算机 、 大学语文 、 体育、 新工艺和新方法 , 把理沦知识、 实践技能 筻 用环 强 了实践性教学环 节。以。 必需 够用 和。 为度 。 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境三_ 者绍台j 来 融为—体 , 接指 向职 能力 把基础理 论融 ^ 业曝 之中。 — 直 专 完垒屡脱了原有课 l 专业素质 课程 肇 专业素质澡陉足 对学 的提高 多方 向。 多方 向 是为就业服务的。 它 程完整性 、 系统性的束缚 , 成与职业或 岗位实 形 生进 行专业基础知识 、 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培训 是指学生在进行 l 2年的文化基础知识 和专业 际鬻要相匹配的澡程。 H 的—类课程 , 基础加以学 习后 ,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行业 的要 结束语 能深入地理解 基础课程。学生只 , 才 求 , 根据学生个人的发展方向、 兴趣 、 特长 , 有针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应基于 “ 工作过 同时进行 程” 以职业活动为导 向, , 以能力为 目标 。 以学生 有利于学生职业 以 方向 适 为主体 , 以素质为基础, 以项 目 为载体, 做到理 论 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 。 本位 。 d人 人本位 是指 与实践— - 教、 做 合一, 化, 学、 理论、 实陂紧略融 1 3岗位技能类 课程。岗位技能课 程是按照 以完善学生个体 人 。 高学生个体素质为目标 合 , 格 提 相互支持, 相互促进 。在整个教等 陧中, 充 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某一岗位所 需要的基本职 的课程内容结构模式 。它注重文理学科的渗透 , 分体现了学生在 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 业技能要求设置的—类课程。 这些课程可以由若 着眼于人 的全面发展 和人 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 导作用 , 学生为 主体 、 是“ 教师为主导” 的教育模 提高。 它让学生“ 学会认知 。 学会做 事, 学会生存 , 式以独立地计划 、 独立地实旋 与独立地评估即 自 岗位的能力要求 , 学生只有掌握了高职专业的一 学 会发展 致力于完善学生的人格 。笔者认为 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 , 以师生及学生之问互动的 个或多个岗位技能 , 才能适应今后所从事职业的 就业 目标取向是促进学生从职业人走向社会人 , 合作行动为方式 , 以强调学习中学生 自 我构建 的 要求 。 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高职学生 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 以专业能 力、 方法能力、 社 2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的取向 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技能 , 而且要有健 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 评 隹。 2 J以人为本 职业教育的功能表现 :具 有 康 的职业人格 、 a 自主创业 的意识 、 终身发展的能 参考 文 截 持续开发实 践型 ^ 力资源的功能 。 是开发实践型 力 , 这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 目标。 】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I : j京 教1科 人才资源的基本手段 ; 有转化现实生产力 的 b 具 3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研究 学出版社,0 7 20. 功能 , 是先进的科技、 设备 和人力 资源转化为现 般来说 , 课程内容可分为两大类 : 一类是 I 戴士弘_ 2 I 职业教 育课程教学改革【 J M. : 北京 清华 实生产力的直接桥梁 ;具有对人 的职业能力的 涉及事实、 a 概念以及理解 、 原理方面的“ 陈述性知 大学出版社 。0 7 20. 调适功能 , 是劳动就业 、 岗的重要途径 :. 转 d具有 识”一类是涉及经验 以及策略方面的“ , 过程性知 I 辉碌 程与课程体 系的设计和评价 实用指 南 3 滁 促进人的智能优势发展 的功能 , 是促进一大类人 识” 事实与概念” 。“ 解答的是 “ 是什 么” 的问题 , f . 州: 杭 浙江大学 出 版社 。 0 . 2 6 0 作者简介 : 吕君 , , 龙 江 建 筑 职 业 技 术 男 黑 的个性优势发展的活动。因此 , 高等职业教育课 “ 解与 原 理 ” 理 回答 的是 “ 为什 么 ” 问题 。而 “ 的 经 程体系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 满足学生的 验” 指的是 “ 怎么做 ” 的问题 ,策略” 调的则是 学院, “ 强 热能工程技术学院 , 副教授, 从事供 热通风 需要 , 发展学生 的个性 , 促进学生就业和可持续 “ 怎样做更好” 的问题 。 由实践情境构成 的以过程 与 空调教 学研 究 。 发展。 逻辑为 中心的行动体 系, 强调的是获取 自我建构 2 _ 2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 的隐性知识 ——过程性知识 , 一般指经验并可进

姜大源中山火炬课程

姜大源中山火炬课程

学习领域1 (课程)
具体工作过程 资讯、决策 (形式上的工 计划、实施 作过程) 检查、评价
… …
… … …
具体工作过程 资讯、决策 (形式上的工 计划、实施 作过程) 检查、评价
学习领域2 … (课程) …
N=10-20
(主题)单元
(隐喻、类比、建模)
… …

载体…
学习领域N … (课程)


基于开放性载体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
车内外圆柱 面 阶台 面、阶台、 锥面、圆弧 面、螺纹的 程序设计
车椭圆弧 面的宏程 序设计
利用 利用CAM CAM软 软 件设计程 序
济宁职业学院
工程机械CAD/CAM 学习情境设计
载体:零件(任务)
学习情境3 (20学时) 盘盖类零件 CAD/CAM 学习情境4 (20学时) 叉架类零件 CAD/CAM 学习情境5 (40学时) 部件装配 CAD 学习情境6 (20学时) 行走装置总装 CAD
1.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考核与评价 1 本课程的 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 考核与评价 2.执行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工艺文件和安全操作规程 3.观看教学视频录像;现场机械加工设备、钳工基本工具 4、给定无公差板件的制作与测量。 /任务书、制作的零件实物、检验单、作业单 1.划针、锯、锉的功用 2.工作平台、划针、锯、锉的使用方法 3.零件Ljsgzz-02的制作与测量 /任务书、工艺单、制作的零件实物、检验单、作业单 1.孔(钻孔、扩孔、锪孔、铰孔)、螺纹(内外螺纹)的加 工方法 2.钻头刃磨、钻头、丝锥、板牙、钻床等的基本操作知识 3.零件Ljsgzz-03的制作与测量 /任务书 工艺单 制作的零件实物 检验单 作业单 /任务书、工艺单、制作的零件实物、检验单、作业单 1.錾削的基本操作方法 2.加工工艺的制定方法 3.零件Ljsgzz-04的制作与测量 /任务书、工艺单、制作的零件实物、检验单、作业单 1.锥度、相关形位公差的术语及定义 2.内、外角,内、外圆弧制作方法 3.角度、圆弧的测量方法 4.锥度的测量方法 5 零件Ljsgzz-05 的制作与测量 5.零件 /任务书、工艺单、制作的零件实物、检验单、作业单 1.钳工操作综合训练; 2.团队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3.装配工艺的基本知识; 4.装配的基本方法; 5.普通机床加工方法; 6.机构零件的制作。 /全套工艺(小组)、制作的零件实物(个人)、检验单、 作业单(个人) 注:红字部分根据不同地区、学校作取舍

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中药调剂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作者:李忠芳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第22期摘要:中药调剂主要有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6个工作流程[1],传统的中药调剂技术课程大多是按照这6个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现结合姜大源教授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思路以及中药传统技能大赛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入专业教学,让学生由浅入深,熟练掌握中药调剂技能。

关键词:中药调剂技术;中药学专业;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46(2018)22-0084-021 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思路设计教学情境姜大源教授就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曾指出[2],判断一个课程的设计是不是遵循学习原则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有3条原则:第一,比较必须3个以上;第二,比较必须同一范畴;第三,比较中重复的是步骤而不是内容。

依据这3条原则,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中的一些思考,认为中药调剂技术可以做如下设计。

1.1 以处方的类别作为载体按照处方的难易和复杂程度设计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1:无特殊处理药方调剂;学习情境2:含特殊处理药方调剂;学习情境3:含毒麻药方调剂。

进行以上设计时,要通过重复调剂的步骤(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包装、发药)来强化学生中药调剂技能。

优选无特殊处理药方调剂,代表方如六味地黄丸,此方中药只需按量调配,此类处方主要训练学生对中药调剂程序的熟练度。

优选含特殊处理药方调剂,代表方如大承气汤,此方中大黄需后下、芒硝要溶服,这两味药在煎服时需特殊处理。

此类处方调剂除加强学生对中药调剂程序的熟练度之外,还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药物在应用时的特殊处理,否则会影响疗效。

优选含毒麻药方调剂,代表方如十枣汤,此类处方调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调剂基础,特别对毒麻类中药要慎之又慎,这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学生要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处理好。

通过设计以上3个学习情境,学生由易到难,反复进行6个操作步骤,最终熟练掌握中药调剂技能。

课程开发简介-姜大源-2010.5讲解

课程开发简介-姜大源-2010.5讲解
尽管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工具(六 要素)均会发生变化,但完成工作任务的六个步 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则 相对固定。
学生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不断学习,学到了具有 普适性的工作思路,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所能 完成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越来越综合。于是学 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培养目标得到实现。
姜大源,2007
课程开发要素
课程内容 选择标准
课程内容 排序标准
姜大源,2005
课程开发
姜大源,2003
学科体系 课课 课 课 程程 程 程 12
构成说--并行体系
n ……
行动体系
典 工序1


职 工序2






工序n
与 技 能 集 成 的 教 学 内 容
生成说--串行体系
由上可知: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 的核心、关键词是:
行动领域 归纳:
根据能力 复杂程度 整合典型 工作任务 形成综合 能力领域
学习领域 转换:
根据认知 及职业成 长规律递 进重构行 动领域转 换为课程
学习情境 设计:
根据完整 思维及职 业特征分 解学习领 域为主题 学习单元
工作分析
课程设置
教学实施
姜大源 2008
实际的工作任务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描述)
学习情境: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 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 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 案例、产品等。
姜大源 2007
工作任务 分析:
根据专业 对应工作 岗位及岗 位群实施 典型工作 任务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的难点及对策——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的难点及对策——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
二 、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课 程 体 系 开 发 的
体 工 作 过 程 和 完 成 工 作 任 务 所 需 要 的创 造 力 。 于 工 作 过 程 的 课 程 体 系 开 发应 以 基 完 整 的职 业 分 析 为基 础 , 以典 型 工 作任 务
不 同 , 对 具 体 工 程 确 定计 算 工 程 量 的 规 针 则、 法不 同。 方 三 、 于 工 作 过 程 系 统 化 的课 程 体 系 基
课 程体 系 难 点 对策
从微观层面上分析 了了基 于工作过程 系化的课程体 系和课程 开发 的难点和对策。 关键词: 工作 体 系开 发 的
应 该 将 工 作看 作 为 一 个 整 体 , 注 的是 整 关
现状 分析
我 国 的高 等 职 业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从 未停 止 过 改革 的脚 步 , 姜大 源 为 代 表 以 的 教 育 家 在 借 鉴 国外 职 业 教 育 的 成 功 经 验 的 基础 上 , 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 ” 程 提 基 课 体 系 开 发 理 论 , 多 高 职 院 在“ 于 工 作 许 基 过 程 ”课 程体 系开 发 进 行 了研 究 与 探 索 。 在“ 于 工 作 过 程 系 统 化 ” 程 体 系 开 发 基 课 过 程 中 , 方 法 和 手 段都 有 了一定 的成 功 其 的经验 , 决 了宏观 层面 的 问题 , 课程 体 解 即: 系基于行 业 、 业 岗位工 作过 程 中的典 型工 企 作任 务 、 典型 行动 领域 而 产 生 的 ; 从 微 观 但 层 面 上看 , 程结 构 、 程在 工 作 过程 中 的 课 课 作用 、 程所 要解 决 的 问题 、 程 的 内涵 与 课 课 系统化 的工 作过 程之 间的 关系等 如何 解 决, 每 门课 程 的 目标 定 位 、 现 方 法 、 程 标 实 课 准 和 能 力 评 价 方 法 如 何 与 工 作 过 程 系 统 化 相 结合 是 困扰 改革 的难 题 。 通 过 本课 题 的研 究 与 实 践 , 即在 完 成 了基 于 工 作 过 程 课 程 体 系 开 发 的 前 期 分 析 工 作 后 , 学 习 领 域 建 设 过 程 中 , 分 在 充 考 虑 学 生 的 职 业 成 长规 律 、认 知 规 律 , 确 定 人 才 培 养 的 总 体 目标 和 职 业 成 长 各 阶 段 的职 业 能 力 目标 。 课 程 体 系 构 建 过 程 在 中, 以真 实 的 项 目系 统 为 载 体 , 构 课 程 重 体 系 。项 目系 统 中 以贯 穿 项 目为 主干 , 具 体项 目为支 干 , 主干 项 目的作 用 是 实 现 才 培养 的 总体 目标 ; 干 项 目的作 用 是 实 现 支 具 体 的职 业 能力 目标 。项 F的 先 后 排 序 , I 是 以学 生 的认 知 规 律 、 业成 长规 律 为基 职 本 出发 点 , 个 项 E所承 载 的 课程 先 后 搭 每 l 接是基于 工作过程 的先后流程进 行科 学 的 排序 , 程 的 内涵 是 以解 决 项 目任 务而 课 延 伸 的 , 项 目之 间 即 有 区别 又 有 内在 联 系, 以实 现 课 程 为 项 目服 务 , 个 项 E覆 一 l 盖 多 门课 程 , 目是 课 程 的载 体 。通 过 项 项 目系 统 的 实 施 , 使 学 生 的成 长 像 大 树 一 样 , 系 与枝 干 同 时发 育 成 长。 根

工作过程系统化_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_姜大源

工作过程系统化_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_姜大源

把应用知识的教育称之为行动导向的教育,把与之 相应的应用知识的教学体系称之为行动体系,也就 是做事的体系,或者更普适地、更确切地说,是工 作的体系。这就意味着,除了存储知识的学科体 系,还应该有一个应用知识的行动体系,换言之, 还应存在一个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内容的排序方式。 基于行动体系的排序结构,就是工作过程。它 所关注的是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 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按照工作过程排序的课程, 是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关注的是做事的过程、行 动的过程。 如果学习只是为了记忆,为了存储,那么存储 知识的最好结构,就是学科体系及学科知识结构。 这是课程开发的一种范式。但如果是为了做事,为 了应用,那么应用知识的最好结构,就是行动体系 及工作过程结构。职业教育致力于基于工作过程的 课程开发,使得工作过程开始作为一个普适性的概 念进入了教育学的领域。 有人认为,工作过程适用于中等职业教育,但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技术活动。这里必须回答的 一个问题是:技术活动是不是工作?如果是,它就 必然遵循作为一个工作过程的基本规律。所谓工作 过程,泛指从事一切职业的活动过程。作为一个普 适性的概念,适用于一切职业,不管是技能的、技 术的、科研的,或是操作的、管理的、教学的,等 等,莫不如此。 还有人认为,工作过程是德国人的东西,不适 合中国。其实,工作过程这一概念,中国人早就提 出来了。在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陶行知博物馆 里,保存着一份陶行知先生的手稿,它记录了陶老 先生这位中国职业教育先哲的一句话: “职业学校之 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例如种豆,则种豆 始终一切应行之手续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 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 再学一事,是为升课。自易至难、从简入繁,所定 诸课,皆依次学毕,是谓毕课。定课程者必使每课 为一生利单位,俾学生毕一课,即生一利;毕百课 则生百利,然后方无愧于职业之课程。 ”[2]

“课岗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课岗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课岗对接”:基于工作过程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作者:钟飞燕来源:《河北职业教育》2018年第01期摘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合作,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和企业岗位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文章以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外贸跟单实务》课程改革为例,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以期更好地实现“课岗对接”,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的实操能力。

关键词:课岗对接; 工作过程; 校企合作; 开发课程; 外贸跟单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的开发与改革是教学改革推进的关键。

教育部姜大源研究员指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检验“适度、够用”的标准,是技能、理论、价值观的融合体,而不是技能模块与理论模块的简单叠加。

这里所说的“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1]。

课程开发设计则需要将课程系统中各个知识点和要素之间系统联系,通过一套具有连贯性的工作程序串联起来,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一、课程开发背景建国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中的课程开发研究方面一直存在“课岗脱节”现象,例如课程目标与职业能力目标不符,课程标准与行业标准不一致,教学内容施教过程与实际工作过程脱节,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吻合,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分离,课程开发存在学科化、断片化,缺乏系统化等诸多问题,导致不少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

针对目前高职教育在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好市场调研和行业岗位分析等准备工作,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课程,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对课程开发进行有效评估,从而实现“课岗对接”,将学生培养成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2]。

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解读及辩四篇

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解读及辩四篇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解读[姜大源](根据姜大源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讲话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前言:首先祝贺咱们学校进入第三批100所示范高职,我更多的想对校长和老师们说:进去不容易,进去后更难,如果你上了这个船你想打退堂鼓,想下船就肯定被淹死了。

进入示范校很难,真正做示范更难,你们的方案写完是否能够通过,一定会折腾得半死。

第一批申报成功的学校两年多了,几乎没有放过假。

实际上就是这个过程很困难,但是对每个学校,对每个老师提高都很快。

在两年前谈高职和现在谈高职,在全国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我们说职业教育是什么?职业教育是二流、三流的教育,还是一流的教育?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对象是我们传统的认为是不聪明者,或者是失败者、淘汰者,还是可能具有另外一种智力特点?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是什么?所以我今天给大家做个汇报,和大家交流一下。

什么是工作过程导向?什么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工作过程导向是个朴实性的东西,谋划课程的实训课也可以作为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更可以做工作过程导向,但是工作过程系统化很可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一个更新的发展。

如果我们说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知识作为系统化开发课程的,高等职业教育很可能是一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概念格式。

所以,一个学科知识系统化,一个工作过程系统化,这是两个不同类型教育的最高范式。

请大家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

我在2005年写过12个《观》,每个月写一篇卷首语,2006年写12个《说》;2007写了12个《论》;今年写了12个《辩》,现在写完了10个《辩》了还差2个《辩》。

《观》——第一年写的《观》,举例来讲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句式和字数完全一样,就标题写了12个。

《说》——2006年《十二个说》。

比如职业教育创新说、职业教育结构说、职业教育功能说,句式和字数也是完全一样的。

《论》——去年写12个《论》,职业教育方法与职业教育教学原理论、职业教育技术教学论、职业教育经济教学论,也是句式和字数完全一样。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已成为现今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一个重要形式。

本文从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开展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课程开发三个阶段,论述如何构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

所以,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受到广泛的关注,一些职业院校也对此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笔者所在的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也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下面结合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改革实践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作一探讨。

1.开展市场调研1.1开展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定位问题。

首先组织由骨干教师、专业任课教师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岗位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分析,同时对比其他职业院校在本专业方面的教学现状,寻找之间的差距,编写出调研报告。

然后,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及专业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明确中职机电技术应用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

1.2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机电技术应用职业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召开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大量列举出本专业的各种工作任务;然后,对所列举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般化职业能力要求,形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

2.人才培养模式论证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与途径。

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作者:姜大源来源:《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2年第06期编者按:根据姜大源教授的采访录音整理而成的《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为我们阐明了工作过程系统化与职教课程开发之间的有机联系。

上期围绕职业课程的选择和制定标准展开探索,为工作过程系统化与职教课程开发的融合寻找理论基础,本期连载后续内容。

第三步,就是学习领域课程,就是课程名称。

它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认知学习的规律,另一个是职业成长规律。

什么是职业成长规律:从入门到熟练,从新手到专家,从单一到综合,所以学习领域就是课程。

第四步,精品课程的出现,学习情境的设计。

情境就是单元,学习领域就是课程,情境作为单元是对领域的具体化。

它也遵循两个规律:一个是完整的思维过程,如制造业对应的是没有生命的零件系统,服务业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人,农业针对的是有生命、没有思想的植物,或活着有生命、有一点思想的动物。

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间是讲工作任务的类型,第二到第三步的是课程体系和课程门类设置,第三到第四步就是教学设置和实施。

前面关注的是工作过程分析,后面是教学工作过程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这是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工作过程、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力与实施能力。

第一个是行动领域,它实际上是为了建立一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平台;第二个是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目标、内容和时间。

目标是用能力来描述的,内容是用任务描述的,时间是一体化的时间;第三个是学习情境,情境是对课程的具体化,就是单元。

它可以用项目、任务来做,可以用案例来做。

我们没有体会同一范畴三个以上独立的完整思维过程,而总是把工作步骤作为情景设置是不对的,形成不了概念。

根据笔者对几百门课程的归纳,结果呈现三个关系:平行、递进和包容。

所谓平行——三个独立的,同一个范畴的单元在难度上是平行的;所谓递进——情境2的难度大于情境1的难度,情境3大于情境2;所谓包容——情境3包容情境1和情境2,1和2做完了才能做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 教育的 课程观
姜大源,2007
课程开发要素
课程内容 选择标准
课程内容 排序标准
学科体系
学科知识系统
行动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
知识构成要素: 范畴、结构、内容、 方法、组织以及理论 的历史发展
工作过程要素: 对象、方式、内容、 方法、组织以及工具 的历史发展
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
基于知识应用的课程
姜大源,2007
铸铁、碳钢、合金钢、工具钢、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等。 调质、退火、正火、淬火等。表面处理要求(含涂、镀)。 长度和直径的尺寸精度,圆度、圆 柱度、直线度和平面度等形状精度, 同轴度、圆跳动、垂直度和平行度 等位置精度。 确定工艺装备:设备选用,轴类零 件的装夹方法,轴类零件加工刀具 选用,量具、辅具等。毛坯选择。 孔径、内沟槽直径和宽度的尺寸精 度,孔的圆度和圆柱度,径向圆跳 动、端面圆跳动及端面对轴线的垂 直度等。 确定工艺装备:设备选用,套类零 件的装夹方法、套类零件加工刀具 选用,量具、辅具等。毛坯选择。
未来的职业资格 Zukunftliche Qualifikation
对学习的 对课程的 理解 对专业的 理解 Erkenntnis 理解 Erkenntnis Ueber Erkenntnis Ueber Lernen Ueber Fach Curriculum und Beruf
现实的职业资格 Aktuelle Qualifikation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
工作过程要素
姜大源,2007
变 未来的职业资格 具体的工作过程
(六要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
不变 普适的职业资格 抽象的工作过程
(六步骤: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
变 现实的职业资格 具体的工作过程
(六要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
姜大源 2007
不变的是实现工作未来的 职业资格 具体的 工作过程
应对
普适性的工作过程
姜大源 2007
姜大源 2007
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框架图2
要 求
社会 企业 顾客
工作任务分析
资讯 决策 计划 实施 检查 评价
项目、案例、设备 任务、产品、工序 …(教学方案:3-10)
行动 普适的工作过程 领域
(思维六步骤)
具体的工作过程 学习领域:10-20
要 对象、手段 素 方法、组织
产品、环境
工作六要素:
学习 情境
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 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
姜大源,2007
一个专业之所以能够 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 具有特殊的知识系统,即 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 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 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 的独到之处。
课程结构
学科知识 结构

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 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 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 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 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 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 的独到之处。
姜大源,2003
课程开发
学科体系 行动体系 工序1 工序2 … 工序n 生成说--串行体系 与 技 能 集 成 的 教 学 内 容
课 程 1
课 程 2
课 程
课 程
典 型 的 职 业 工 作 过 程
构成说--并行体系
……
n
案例:数控机床课程
工作过程 (按照时间顺 序描述,尽可 能准确) 1工序一 2工序二 3工序三 4工序四 学生的学习任 务(尽可能准 确描述) 任务1 任务2 任务3 任务4 驱动系统 控制系统 机械原理
机械设计基础,生产调度, 工具管理,生产物流,相 关法律、法规知识
工作过程要素:工作任务—工作结果,包括: 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品、工作环境
苑海燕,2007
实际的工作任务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描述) 整合的工作任务归纳 (基于工作过程的描述)
依据:基于职业资格标准 方法:采用问卷、访谈、研讨等方式 地点:企业 人员:技术工人、技术员或工程师、职业院校教师、课程专家


课程结构
??? 结构
姜大源,2007
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
主题导向的课程结构
学科整合的课程结构
行动体系的课程结构
姜大源,2005
姜大源,2005
经验性 知 识
过程性知识
策略性 知 识
行动体系
体型思维—多向度
形象思维
逻辑思维 事实性 概念性 知 识
线型思维—单向度
学科体系
陈述性知识
理解性 论证性 知 识
课 时 1
课 时 n
课 时 1

课 时 n
课 时 1
课 时 n 解构 重构
步骤1 步骤1 重构 解构
步骤2 步骤2
步骤n 步骤n
工作 过程N-1
工作 过程N
学科结构系统化
工作过程系统化
理论知识的总量没有发生变化,但其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
姜大源,2006
学科体系课程
理论
组合模块课程
数控原理及数控机床,数 控实习,计算机辅助制造, CAD实训,液压传动及气 动,职业道德
公差及技术测量, 质量管理知识,
技术系统与生产过程优化:数控系统技术优化、工夹具设计与优化。为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 本和管理成本、优化生产流程和生产节拍、增大生产设备的效能,对技术系统与生产过程进行优化。
依据:基于工作过程要素:工作任务—工作结果(工作对象、工作 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品、工作环境) 方法:采用六步法(普适性工作过程——思维过程完整性: 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 形式:项目、任务、范例、案例、设备、实验、厂家等 地点:学校 人员:职业院校教师、课程专家 依据:基于认识规律编排:简单—复杂;单一—综合;低级—高级 方法:采用研讨(头脑风暴)等方式 形式:活页、工作页、手册、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课件等资源 地点:学校+出版社 人员:职业院校教师、课程专家、出版社编辑
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课程名称), 是一个由职业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陈述的学习内 容和实践理论综合的学习时间(基本学时)三部分构成的学 习单元。
学习情境: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是在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将学习领域中的能力 目标和学习内容进行基于教学论和方法论转换后,在学习领 域框架内构成的“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例如,项目、任务、 案例、产品等。
行动领域
学习性的工作任务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描述)
依据:基于职业资格标准、 方法:采用研讨(头脑风暴)等方式 地点:企业 +学校 人员:技术工人、技术员或工程师、职业院校教师、课程专家 依据:基于认识规律排序:简单—复杂;单一—综合;低级—高级 方法:采用研讨(头脑风暴)等方式 地点:学校 人员:职业院校教师、课程专家
实施
检查 评估
加工准备(领取刀、量、夹具等、调试机床设备),开机前的检查,设备润滑和冷却液的使用,工具、夹具、 量具的使用与维护。数控车床的操作步骤,加工过程的监控,机床日常维护,安全操作与劳动保护知识,文明 生产和环境保护知识。
零件的测量:尺寸精度、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的检验,零件的质量分析:零件超差原因及预防措施。
姜大源 2007
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 (排序:平行或递进) 由 简 单 到 复 杂 的 工 作 过 程
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 … 1 2 学习领域 1 学习领域 2 … 学习领域 N
学习情境 M
姜大源 2007
数控车削加工的工作过程 工作 过程
资 讯 ( 信 息 采 集)
零件形 状 尺寸要 求和表 面粗糙 度要求 材料及 热处理 尺寸精 度和形 位公差 要求
姜大源,2003
材料科学
……
……
行动体系课程(工作过程导向)
工作过程的定义: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 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工作过程的特点: 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 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工作过程的表述: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 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
理论
技能
工作过程课程

技能
工 作
理论
过 程
价值
方案:任务、项目、 案例、设备…
姜大源,2006
任 务
项 目
案 例
设 备
实 验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方案(实现形式)
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思想(理论基础)
课 程 体 系
姜大源,2007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
工作内容 工作任务 工作结果
工作对象
工作组织
工作产品
工作手段
工程材料及金属热 处理 公差及技术测量
决策 计划
确定工艺装备(机床、刀具、夹具、 机械制造基础、机制工艺 量具、辅具等): 及夹具,机制工艺及夹具 课设,机加工实习 复杂形面零件的CAM数控自动编程, 程序的传输。 数控编程,数控实习,计 算机辅助制造,CAD实训
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确定加工阶段、加工方法,制定工艺流程、工序内 容和各工步加工参数(加工余量、切削用量、工序尺寸及公差和工时定 额等)。编制程序,填写工艺表格等。
工作任务
轴类件
外圆柱面,外圆锥面,外圆弧面, 外螺纹,沟槽等。有否尺寸配合要 求 Ra1.6μ m。
相关的理论和 实践知识
其他类零件
轮廓形状特别复杂(如非圆插补) 的回转体零件,
套类件
内圆柱面,内圆锥面,内圆弧面, 内螺纹,内沟槽等。有否尺寸配合 要求 Ra3.2~0.2μ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