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
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
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1对教学准备的反思:能设计一定的实例让学生在课前巩固动能和势能的内容,对学习“机械能及其转化”有较好的铺垫作用。
在课堂中能设计一定的动能与势能的转化的实验让学生观察体验,是学生学习这样的抽象的内容所必须的。
在多媒体课件中也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大量的动能与势能转化的实例,这一点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设计了《课堂导学》,让学生边学边练,能及时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向我反馈必要的信息,这一点也起到了应用的作用。
课堂小测中,也检查了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情况,但设计的题目量可能偏少和偏易了,起到的作用没有预期的好,这一点是需要好好考虑的。
对教法学法的反思:这节课的内容相对是比较抽象的,要上好这节课,必须想办法把抽象的知识用实例反映出来,将它形象化。
因此,这节课应用了实验法、观察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练习法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实验、实例的观察,真正理解机械能之间的转化。
再通过练习来检查和巩固新学的知识,通过讨论和老师的讲授来突破认识的误区。
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才能有效率,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课堂小测》的结果是:42人100分,6人90分,3人80分。
基本上到底预定的要求。
但考虑到设计的题目较少和较易,真正的掌握程度可能会要打一些折扣。
对于像“篮球着地后弹起”这样的例子,刚开始时学生分析的太简单了,经过用动画模拟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分析清楚其中的机械能的转化了。
功和机械能教学反思2本节课,学生比较难理解,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首先给与充分的肯定,称赞他们尊重客观事实,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善于利用实验,眼睛物理问题。
同时告诉学生:眼睛物理问题一般是从简单到复杂,假定在理想情况下是为了简化实际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第四节《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
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体会到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
让学生体会到重力势能有大小之分,并做出猜想
选择仪器,利用合理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完成实验报告
交流,分析,评估
学生阅读
从生活走向物理组内角色分工要明确
(思考,交流,回答问题、使知识顺利迁移,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2.动能
(1)动能的定义
课件展示:具有动能的事例,让学生分析共同点是,引入动能的定义
(2)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①学生阅读《一铁路职工“中弹”昏倒》和《火车“吻”肥猪,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培养兴趣避免盲目操作产生消极心理组内角色分工要明确,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力势能
(1)重力势能的定义
课件展示图片:地面上的大石头和高山上的大石头,让学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资源优势,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新的教学理念,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3.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在课堂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的:
1.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的指导不够细致。
2.学生在观察视频后,应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老师包办的不要过多。
(2)探究: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①课件展示:木锤和打桩机的重锤,引导学生猜想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②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小物品设计实验,要注意采取什么研究方法,怎么比较重力势能的大小。
③教师巡视指导。
④引发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适时激励。
(3)让学生阅读《高空坠物再次敲响警钟》的报导,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反思郑朝霞
《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郑朝霞
首先,我用了美国物理课上的一个有惊无险的实验作为新课导入,效果很好,学生很快被吸引了。
紧接着对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等概念进行简单的复习,承上启下,为本节课做了必要的知识准备。
之后,我用问题的形式,告诉学生本节课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寻找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目的明确。
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然后利用动画让学生感性认识到,动能和势能在转化的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即机械能守恒。
接着,从理论上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
为了降低推导难度,我给学生搭了个台阶,先推导自由落体运动,再推导曲面运动。
很多学生都能完成,效果非常理想。
在得到守恒定律之后,我通过几幅图片考查学生对守恒条件的掌握的情况,效果很好。
又通过”节能车站”,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从情感上使学生更加热爱对物理的学习。
最后,通过两道习题让学生掌握,如何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它与牛顿定律比较的优势在哪里。
学生在求解这两道习题时,效果不是很好。
而这恰恰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我在想,是我在处理时没有将问题讲到位,解题的基本思路引导的不够明确,时间上也仓促点,以后要注意。
还有,对于物体系机械能守恒的问题没有讲到,学生如遇到此类问题时将不知如何处理。
所以,今后我一定要做到延伸到位。
在时间的安排上,我做得不够合理,前面慢了,导致后面的问题没有讲透;内容也讲多了,
使得本节课学生很累。
以上这些不足的地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改正。
高中物理_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7.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动能的定义式,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②.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②.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归纳推导,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具与教学媒体】多媒体投影、ppt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本章第一节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复习重力势能的表达式和动能的定义。
重力势能:mgh P =E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例如:跑动的人、下落的重物。
二、新课教学思考:物体的动能与哪些量有关?情景1:让滑块A 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A 滑下时所处的高度越高,碰撞后B 运动的越远。
情景2: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光滑的导轨上同一高度滑下,与木块B 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滑块质量越大,碰撞后木块运动的越远。
师:根据以上两个情景,说明物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且随着速度和质量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动能的表达式应该满足这样的特征。
另外,物体能量的变化一定伴随着力对物体做功,所以我们还是从力对物体做功来探究物体动能的表达式。
(一)动能的表达式首先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设物体的质量为m ,在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 的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l ,速度由v 1增加到v 2,如图所示。
试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力F 对物体做功的表达式(用m 、v 1、v 2表示)。
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ma F =又根据运动学规律 al v v 22122=- 得av v l 22122-= 则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21222122212221212)(2mv mv v v m a v v ma Fl w -=-=-⋅== (1)从这个式子可以看出,“221mv ”是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物理量,它的特殊意义在于:①与力对物体做的功密切相关;②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大、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合集15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的重点,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应该有明确的认识。
这是能够用这个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这些内容,因此,我分三步完成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步要使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通过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第二步从理论上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步要使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成立的条件。
1、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这部分内容教材的编写特点是很注意从生活中的典型实例入手导入课题。
为此,我选择设计了几个的演示实验:烧杯倒水冲刷叶轮转动和竖直上抛小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了解到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通过重力做功实现相互转化,并作了适当的拓展:由以上演示实验联想到东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的水车磨坊和现代大型的水力发电站;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也可以通过弹力做功来实现相互转化的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物理教学提倡实验、观察、思考的特点,又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学设计发掘了教材资源,又不拘泥于教材,演示实验新颖,操作顺利流畅,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的定性关系,知道一种能量减少,必然导致另一种能量的增加;然后提出动能和势能转化有什么定量关系,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并提出猜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担心时间进度,处理不是很细致,提出的问题层次性不强。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论推导教材以小球的自由落体为例的教学设计,利用动能定理和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要求学生自行独立分析并推导出在只有重力做功情况下的机械能守恒定律。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集合10篇)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集合10篇)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1)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将多半的时间用在学生实验探究上,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环节,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学会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选择科学探究的方法及选择所需要的器材的能力,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二、是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能驾驭简单的实验器材,正确合理地操作实验的能力;三、是分析与论证环节,培养学生能从经历过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正确的科学规律的能力;四、是评估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有改进实验方案的意识。
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说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于学生来说概念的理解始终是抽象的,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何乐而不为了,对重力势能理解为物体本身储存的能量,不管物体是否下落都具有能量,也就是说物体能够做功,就具有能量,而并不是说要正在做功才有能量。
这节课利用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做有两个利处:一是利用最简单的器材,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全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操作方法。
二是用少量简单器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不是一种多余,而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动能和势能教学反思(2)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比较多。
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在教学中不单纯靠学生列举事例巩固所学知识,还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实验探究、看动画等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单能从物理角度看待问题,还能从爱护我们的环境、增强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人们的素质角度出发看待问题。
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学生比较好的掌握。
《机械能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机械能》导学案一、导入引思(5分钟)1. 请同砚们回顾一下上节课进修的内容,什么是动能?什么是势能?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2. 请同砚们举例说明动能和势能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二、观点讲解(15分钟)1. 请同砚们思考:什么是机械能?机械能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 请同砚们分别介绍机械能的两种形式:动能和势能。
3. 请同砚们讨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观点及其意义。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请同砚们观看视频,分析一个小车从山顶滑下的情况。
小车在山顶时具有哪些能量?在滑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如何互相转化?2. 请同砚们结合案例,计算小车在不同位置的机械能,并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否扶植。
四、实验探究(30分钟)1. 请同砚们分组进行实验:应用弹簧秤和滑轮,测量不同高度下的小球重量,并计算其势能。
2. 请同砚们观察小球滑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计算其动能。
3. 请同砚们绘制实验结果曲线,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规律。
五、知识拓展(15分钟)1. 请同砚们思考:如何利用机械能的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能转打扮置?2. 请同砚们展示自己设计的机械能转打扮置,并诠释其工作原理。
六、总结反思(10分钟)1. 请同砚们总结本节课进修的重点内容,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机械能?机械能的转化过程有哪些?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意义是什么?2. 请同砚们思考:机械能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如何更好地利用机械能来实现节能减排?七、课后作业(5分钟)1. 完成课后习题,稳固机械能相关知识。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3. 查阅资料,了解机械能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八、反馈评判(5分钟)1. 请同砚们就本节课的收获和怀疑进行反馈。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判和指导。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机械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应用和实践机械能的知识。
希望同砚们在平时生活中多加利用机械能,为节能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案 动能 势能 机械能
教案:动能、势能、机械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动能、势能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 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4. 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关系5. 动能、势能、机械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动能、势能、机械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利用示例,分析动能、势能、机械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讨论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动能、势能、机械能现象。
2. 讲解动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KE = 1/2 mv²,其中m 为物体质量,v 为物体速度。
3. 讲解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重力势能计算公式为PE = mgh,其中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h 为物体的高度;弹性势能计算公式为PE = 1/2 kx²,其中k 为弹簧系数,x 为弹簧的压缩或拉伸量。
4. 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机械能是指动能和势能的总和,计算公式为ME = KE + PE。
5. 分析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关系: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总量保持不变。
在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6. 讨论动能、势能、机械能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滚摆、抛物线运动、弹性碰撞等。
7.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不同位置、速度下的动能、势能、机械能。
8.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8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教案:动能、势能、机械能第一章:动能1.1 动能的概念引入动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1.2 动能的计算讲解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 1/2 质量速度的平方。
进行动能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物体的动能。
1.3 动能的影响因素讨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进行实验或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质量越大、速度越快的物体具有更大的动能。
第二章:势能2.1 势能的概念引入势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2.2 重力势能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重力势能= 质量重力加速度高度。
进行重力势能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3 弹性势能讲解弹性势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进行弹性势能的实验或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弹性势能的产生和释放。
第三章:机械能3.1 机械能的定义引入机械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让学生了解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3.2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讲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让学生理解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如何转化为势能,反之亦然。
进行动能和势能转化实验或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转化的过程。
3.3 机械能的守恒讲解机械能守恒的概念和条件。
进行机械能守恒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第四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实验探究4.1 动能实验进行动能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物体的动能。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4.2 势能实验进行势能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物体的势能。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4.3 机械能实验进行机械能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物体的机械能。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并掌握机械能守恒的原理。
8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8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 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3. 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2. 势能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3. 机械能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4. 动能、势能、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及关系。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3.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动能、势能、机械能概念的理解。
2. 布置课后习题,巩固学生对动能、势能、机械能计算方法的掌握。
第二章:动能教学目标:1. 掌握动能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动能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动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动能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详细讲解动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动能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动能定义及计算公式的掌握。
2. 布置课后习题,巩固学生对动能公式的应用。
第三章:势能教学目标:1. 掌握势能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势能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势能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详细讲解势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势能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势能定义及计算公式的掌握。
2. 布置课后习题,巩固学生对势能公式的应用。
第四章:机械能教学目标:1. 掌握机械能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机械能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机械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机械能公式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详细讲解机械能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机械能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机械能定义及计算公式的掌握。
初中人教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18篇)
初中人教版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18篇)篇1: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学习指导一、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自主预习:阅读课本第67面、68面和69面内容,完成下面问题: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列举有能量的物体:被拦河大坝拦住的河水、从山上流下的瀑布。
3.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小组讨论:现象:1.静止的子弹没有杀伤力,而高速射出的子弹具有很大的杀伤力;2.你能用手接住一飞来的乒乓球,但你不敢也不能用手直接接住一个飞来的铅球。
探究:影响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观察: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猜想: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实验:①将同一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大的,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越多,钢球的动能越大。
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进一步说明: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②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结论: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速度和质量。
在质量相同时,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在速度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问题:1.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钢球做没做功?试验中怎样比较动能的大小?2.在研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关系时为什么要用同一个铁球?3.在研究动能大小与质量关系时为什么要让大小不同的铁球从同一高度滚下?●教师点拨:1.利用木块被推动的距离表示钢球动能的大小运用的是转换法;2.此实验还运用到控制变量法。
课题:动能 势能 机械能
课题:动能势能机械能[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机械能和机械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方法与过程:(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机械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换(3)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性。
(2)通过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学习重点] (1)能量概念的建立;(2)动能和势能概念的建立[学习难点](1)探究动能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2)探究重力势能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学法指导]自学、实验探究、关键点拨、练习巩固等相结合[学习过程]一、导入谈话:自然界的物体和能量是分不开的,那我们今天就来好好研究一下。
二、自学自测: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1)、江河里流动的水具有能。
如果在江河上修筑拦河坝,抬高坝内水位就能增大坝内水的能。
当这些水流下带动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能。
(2)、“跳高”是一项常见的体育运动,跳高运动员在比赛中都是先助跑一段距离后才起跳,助跑是为了()A.增大运动员的惯性B.增强运动员表演的观赏性C.增大运动员的动能D.避免运动员受伤(3)一游客在乘缆车匀速上山的过程中,他的动能______,机械能______。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三、互学互助: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初中物理_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功和机械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小组的形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建构知识体系。
2.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会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3.结合实例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现象。
4.理解机械能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5.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法与学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展示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能根据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判断物体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变化。
3.能根据实例说明物体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4.能用功、功率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程序设计提出目标(1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从而引出我们今天这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及要求。
一、知识回顾,抓基础(15分钟)1、功(5分钟)教师一一说明并板书。
师:做功的两个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板书)学生思考、回答。
2、功率(5分钟)学生:回答师:弄清功率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板书)根据公式P=W/t进行计算。
公式应用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且与力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1牛·米=1焦)。
3、机械能(5分钟)学生:先阅读课本课堂:小组交流答案老师:(板书)二、课堂训练、强化知识巩固提高(10分钟)教师:先巡视学生做题情况,然后个别点拨。
学生:完成练习,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答案。
三、考点聚焦:(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合作交流。
教师:出示答案,重点点拨。
教师:强调解题注意事项,学生应对中考能有的放矢。
关注社会热点,利用物理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四、巩固检测(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换批改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功和功率功的计算公式功和机械能功率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公式动能及其影响因素2、机械能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课后反思本章的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清楚。
教案 动能 势能 机械能
教案:动能、势能、机械能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1.2 教学内容动能的定义和计算。
势能的定义和计算。
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
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采用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1.4 教学评估学生能正确回答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学生能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第二章:动能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掌握动能的影响因素。
2.2 教学内容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动能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动能实验,观察动能的变化。
2.4 教学评估学生能正确回答动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学生能理解动能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势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让学生掌握势能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3.2 教学内容势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势能的分类: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势能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高度(对于重力势能)以及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形变量(对于弹性势能)。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势能实验,观察势能的变化。
3.4 教学评估学生能正确回答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学生能理解势能的分类和影响因素。
第四章:机械能的守恒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能守恒的概念和原理。
让学生掌握机械能守恒的证明方法。
4.2 教学内容机械能守恒的定义和原理。
机械能守恒的证明方法:动能和势能的变化之和等于零。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机械能守恒的概念和原理。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进行机械能守恒实验,观察机械能的变化。
4.4 教学评估学生能正确回答机械能守恒的定义和原理。
学生能理解机械能守恒的证明方法。
第五章: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原理。
《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动能和势能》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动能和势能》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
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
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
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
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
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1希望通过这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对我现在乃至今后的教学有一次提升,使我对新课标下的教学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把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这节课我付出了自己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整体框架来看我能够开发教材,对教材二次处理,同时也能够突显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挖掘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少遗憾和漏洞,现结合其他老师的指导和个人的一些想法归纳如下:第一、新知识的引入我使用了有关动能的两个视频,但在视频所展示的物理现象中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利用率不高,同时我也发现也许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今后我应该更多关注和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和内容。
第二、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是应该更多的使用一些赞赏性的语句,让他们在获得肯定的同时树立信心,为学习的持续性埋下伏笔。
第三、继续提高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使自己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反思2在高一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
下面是我对此的一点反思。
在第七章学习了探究功与速度的变化关系后,教材研究了动能和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主要从功和动能的变化的两个方面来入手。
里面包含了:功、能、质量、速度、力、位移等物理量,综合性很高。
并且动能定理几乎贯穿了高中物理的所有章节、是物理课程的重头戏。
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1、落实不到位。
本来应该当时落实没能及时落实。
2、探究程度不够,平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到底。
3、不给学生机会出错,而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在这次探究中是我感受到:1、探究是全方面的,不一定仅仅体现在实验探究。
2、学生的积极性要在合适的环境中、用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调动的。
以后我如果再上这节课,我会多从生活入手,将理论渗透到实际的事例中,这样会更通俗易懂。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
《动能和势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动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理解势能的概念以及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
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掌握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通过合作探究,养成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与人共处、合作学习的习惯。
通过”学以致用”环节,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以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探究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势能的概念教学方法采用双主互动、小循环多反馈、分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斜槽、钢球、木块、水性笔、白纸、橡皮、透明胶布、米尺、弓箭一、导入新课(一)、能量PPT课件播放:泥石流冲垮房屋,龙卷风席卷沙砾和农舍的视频。
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功的知识分别描述视频的最后看到的情景,引出能量的概念。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高处下落的钢球砸向花泥。
花泥被砸出一个坑。
设计意图:加深对能量概念的理解。
四级风能使大树“前仰后合”,而飓风能把大树连根拔起。
提问:谁做的功多?由于飓风的能量巨大所以它对大树做的功多。
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设计意图: 使学生知道用物体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能量的大小,以及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而引出能量的单位。
二、推进新课(二) 动能PPT课件出示图片:风吹帆船航行,急速的水流冲击皮筏、飞行的子弹射穿木版。
提问:风、急速的水流和飞行的子弹它们在状态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后又认真思考问题,积极理解动能概念。
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说明它具有能量。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对“动能势能机械能”一课的评价
高 潮
3 . 情境 的创 设 。本 节课 曹老 师 提供 了与教 学 内容 密 和 张
切相关的视频和充足 的实验器材, 创设出学生易学乐学 带着
的“ 物理情境” , 以“ 具体情境” 作为 学生学习的“ 路径” ,
(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进一步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课 堂主阵地有效渗透社会
主 义核 心价值 观教 育 。) 编辑 / 王一鸣
E- ma i l : 51 21 31 4 8@qq. c or n
2 . 课 堂充 满尊重。曹老师对实验 的设计和实验的操作
全面放手 , 让 学生充分体验 。 学生感受着师生的平等 , 感 学生
生4 : 小车爬坡时重力势能增 大 , 说 明弹性势
能、 动能 和重 力势 能是 可 以转 化 的 ( 设计意图: 进一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
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 从 身边事例
出发 , 体会从 生活走 向物理 , 从物理走 向社会 。引 出新 问题 , 走 出课 堂。
了积极的情感。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 被教师引导
让 学 生从课 堂之始 就 有 了较 为 明确 的学 习方 向。 相 关联 的德育 渗透 点。
一
2 . 全 面开放 实验探 究。本课对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探
理采 用教 师演 示 、 学 生验 证 的方 法 , 归纳和 演 绎 于 一课 ,
引发学生思维, 启迪学生“ 心智” 。学生在这种情境 中 自
学, 学生不知不觉地沉浸其中, 享受着探究的乐趣。 二、 设计巧妙。 充分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德育素材
动能 势能 机械能教学反思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
课本从“公路限速”和“滑板下滑”两个实例直接告诉学生,能够做功的物体就具有了能,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这样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醒了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
在进行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和课堂演示实验,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上台操作演示实验,失败时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完善实验效果。
在探究弹性势能时,我采用让学生分组讨论,课前进行小制作,展示自己的成果,如“会跳的卡片”,“魔罐”等,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课堂气氛比拟活泼。
“模拟打桩”演示实验中,提醒演示的同学注意控制重锤下落的高度,使实验效果明显。
在“观察摆球的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教学中,先让学生进行演示,通过实验观察和实例分析得出结论。
为了加深这一概念,我又增加了“滚摆”实验让学生演示,并且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相关的录像(如过山车,荡秋千)等,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我把我在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演示实验的模式,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改一套实验仪器为多套实验仪器,把老师演示变为学生演示,将实验设计过程交给学生完成,并用多媒体展示配合,多方面给学生创造时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比照之下发现,这样课堂比拟活泼,同学们争先恐后要求演示,并自找合作伙伴,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当然也突显了一些缺乏.在完成演示实验时,发现学生上台操作的同时配合讲解的能力不够,我就注意适当的鼓励,鼓励他们失败了重新开始,培养面对挫折的本领.有些问题同学们虽然发挥了想象,但是参与面不广泛(例如小制作),上台交流实验成果的时候,胆子也不够大,遇到这种情况,我通过小组讨论,同学合作互助的形式,使课堂气氛活泼起来.由于本节课演示实验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并在课前作了一些准备,因此,在问题质疑这个环节,学生能较好的答复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并且还能自己提出一些疑问.当然,在研究并具体在课堂上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从课堂实际出发,为了节省时间,有的问题我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直接给出了结果,课后反思下来,感觉到如果能够多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得出实验的最终结论,教学效果应该更好一些.。
机械能教学反思
机械能教学反思【重点内容及对重点内容的理解】1.对能量的认识:在物理学中,动和能是紧密相关的两个物理量。
在认识能量这个概念时,要紧紧抓住能量定义中“能够做功”这个关键要点,即“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
特别是要注意一个物体具有能,不一定正在做功,不是正在做功的物体,只要能够做功,就具有能。
同样道理,一个物体具有的能的大小,可以由它能够做功的多少来量度。
即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2.对机械能的种类及大小的认识:不同种类的机械能的形式不同,要根据其形式、特点来判断机械能的种类。
要研究物体是否具有动能时,只需分析物体是否运动;要研究物体是否具有重力势能时,只需分析物体是否被举高;要研究物体是否具有弹性势能时,只需分析物体是否发生弹性形变。
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所具有能的种类。
需要注意的是:(1)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重力势能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重力势能的零点。
(2)一个物体所具有的机械能可能是一种形式,也可能有多种形式。
例如:在空中飞行的飞机既有动能,又有重力势能。
判断物体的机械能的大小,要根据不同种类机械能的大小由哪些因素有关来确定。
例如:动能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大小及速度大小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不同的物体,若质量不同,即使速度大小相同,它的动能也不同;若同一物体,则质量不变,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3.对机械能的变化、转化及守恒的认识:(1)自然界中的物体是在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机械能也在不断地变化。
在分析物体动能的变化时,因为一个物体的质量是不变的,所以它的运动速度的变化引起了动能的变化。
在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的运动的动能不变。
分析物体的重力势能的变化时,因物体质量不变,则物体被举高的高度的变化引起重力势能的变化。
若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运动时,物体的重力势能不变。
分析物体弹性形变的变化时,就注意物体弹性形变的变化而引起弹性势能的变化。
(2)物体的机械能不仅在不断地变化,而且在相互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反思
郭云洁
《动能和势能》这一节课是《机械能》的第一节课。
机械能属于力学的范畴,另外“能”又可以看作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初中阶段要接触的能量包括机械能、内能、电能、核能等等。
这一章内容并不太重要,本节主要讲机械能的各种类型,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并不困难,但是内容较多较杂。
一、对教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1、大量选择网络资源,2、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3、纲要信号图示,4、演示实验等方法进行教学。
在选择网络资源方面,我所选的大部分动画都很明白地说明了问题,但是对于“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这个问题,我选的动画效果不是很好,需要教师在学生看动画进行点播才能让学生明白相关知识点。
在课堂语言简洁化、形象化方面,我本来打算不说无用处的话,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一出现困难我就忍不住给学生说出了结果,有点越俎代疱。
在纲要信号图示方面,主要表现在板书设计上,对本节内容的总结是很成功的。
在演示实验方面,我主要演示了“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和“弹性势能的定义”这两个实验,实验都较成功。
二、对学法的反思:
在学法上,我引导学生运用1、观察法,2、阅读法,3、讨论法,4、训练法等方法进行学习。
在观察法方面,我主要让学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和链接的几个动画。
学生的观察能力不强,他们有观察的兴趣,没有观察的良好方法,往往看了却没有多大收获。
以后需要在这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在阅读法方面,我让学生通过阅读得出
了以下几个问题的答案:“能量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弹性形变,”以及“为什么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
让学生阅读较少,要求阅读的问题也简单。
在讨论法方面,我让学生展开了较多的讨论,比如每看完一个动画我都让学生讨论动画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的讨论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讨论放不开,有的同学不参加讨论,不善于同别人合作。
在训练法方面,主要是让学生做了伴你学上部分习题,题目的选择也较好,只是在处理时方式没有变化,显得较平板。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新授和训练三个方面。
导入包括章题的导入和节题的导入两部分,新授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我动用了各种方式,力求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训练是新授的延伸,是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必要途径之一。
我的整个教学显得比较流畅,学生配合也较好。
从中反映出的不足之处有:
1、对于影响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这几个问题,我本打算让学生在观看动画和教师相关的演示实验后通过自己的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好是自己的结论。
但是学生只满足于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而不去自己思考,用自己语言总结自己的所得。
我想这是长期以来我们都是以课本为本进行教学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过
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不成熟的甚至不正确的观点,并且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失误和错误进行嘲笑。
2、在训练方面,我所选的题目典型,尤其是其中的讨论题,对于学生理解本节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但是我觉得漏掉了一个方面,那就是在机械能的组成方面没有设计一道相关的计算题。
对于“机械能的组成和单位”的巩固就显得不够。
3、本节课若能结合白板效果会更好些,特别是引课和结尾中结合了白板,学生兴趣会更高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