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课程大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及其产生的离子机制;阈值;阈电位;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熟悉局部电位;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改变;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骨骼肌细胞收缩的 机制;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了解细胞 膜的基本结构;钠、钾、钙离子通道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影响;心肌的兴奋 -收缩偶联;平滑肌的收缩功能。 课程内容:
第三章 血 液
课程目标:Hale Waihona Puke Baidu掌握红细胞生理及红细胞生成的调节,血小板生理特性,生理性止血与血液
凝固的过程与机制;纤维蛋白溶解;ABO 血型、Rh 血型和输血原则。熟悉白细 胞的生理特性、功能和生成的调节;血型鉴定的生物学意义。了解血液的组成、 血浆及有形成分的功能,白细胞生理。 课程内容:
1. 人体血量、血液成分、功能及其正常值。 2. 血浆渗透压及其在水分移动中的作用。 3.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造血微环境与造血干细胞的作用、调控及其新进展, 促红细胞生成素;细胞集落生成刺激因子与抑制因子。 4. 红细胞生理特征与功能:特性: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渗透脆性; 功能:运输 O2 和 CO2,参与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的缓冲及免疫复合物的清除。 5. 血小板生理特性: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6. 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生理性止血的一般过程:血管收缩、血小板止 血栓形成、血液凝固;血液凝固的一般过程: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 原的激活、纤维蛋白的生成。 7. 血型、输血及生物学意义:人类血型的分类及其依据;ABO 血型、Rh 血型的鉴定原理与方法及生物学意义。 8. 纤维蛋白溶解:纤溶酶原的激活、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9. 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破环,生成与调 节。 10. 血小板的形态、数量与功能,寿命与破环,生成及调节。 课程时数:5 学时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组成及意义,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血型与输血原则。 2.难点: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生理性止血与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思考题或练习题:
1.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2. ABO 血型系统分型的依据是什么?
3. 何谓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 各有何生理意义?
4. 试述生理性止血过程。
5. 输血的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
血液循环
课程目标: 掌握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制、心动周期、搏出量、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
指数、心力储备概念;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心脏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 机制;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有效不应期的生理意义;动脉血压概念、 正常值、形成和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功能;中心静脉 压概念、正常值、意义;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熟悉体表心电图,心音及 其产生的原因,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血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急性失血 时的生理反应,组织液生成、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冠脉循环解剖特点、血流 特点、血流量的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新进展:功能、调控及与临床的关系。 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动脉脉搏波形及意义,静脉血压(外周静脉压),淋 巴液的生成、影响因素、回流及其生理意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其他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激肽释放酶 -激肽系统,前列腺素,阿片肽,心钠素,心钠素组织胺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自身调节,肺循环,脑循环。 课程内容:
电位产生机制),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减压反射 的调节过程及特点。 思考题或练习题:
1. 简述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2. 简述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产生机制? 3. 简述前负荷对心脏搏出量的影响。 4.何为等长调节?决定等长调节的环节有哪些? 5. 简述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6.简述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 4 期自动去极的机制。 7.何谓血压?动脉血压时如何形成的? 8. 简述微循环通路及其意义。 9. 何谓中心静脉压,其受哪些因素影响? 10. 试述每搏输出量的调节机制。 11. 以心室肌细胞为例,试述心脏工作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3. 试述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 14.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其机理如何? 15. 论述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16.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有何特点? 血管内皮释放哪些血管活性物质?有何生理作用?
课程时数:2 学时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生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的任务,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机体生理功 能的调节方式;
2.难点: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思考题或练习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2.何谓反馈?何谓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 3.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课程目标: 掌握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和影响因素;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特
1. 呼吸的意义:呼吸的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与内呼吸。
2. 实现肺通气的结构基础与功能:呼吸道、肺泡、呼吸膜;胸廓:平静与 用力呼吸。
3. 肺通气:肺通气的动力,肺内压的变化,胸内压的变化;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顺应性与比顺应性;非弹性阻力: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呼吸时气道 阻力的变化。
1. 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单纯扩散、经载体和通道的易化扩散、原发 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的概念;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和 K+平衡电位)及其研究实验方法。
3.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概念;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值、兴奋性和兴奋; 阈电位与局部兴奋;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 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锋电位与 Na+平衡电位)及 其研究实验方法(平衡电位、改变离子浓度;通道阻断剂;电压钳与膜片钳等); 兴奋的传播: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或者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 的特点及其意义。
3.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心肌的兴奋性及其影响因素;心肌的自律性及决定 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以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 的因素。
4. 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及其影响因素。 5.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 受性反射;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血管 升压素,内皮素,肾上腺髓质素,内皮舒张因子)。 6. 体表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 7. 心音及其产生的原因。 8. 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9. 血量的调节(神经和体液因素,急性失血时的生理反应)。 10. 组织液(生成、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11. 冠脉循环(解剖特点,血流特点,血流量的调节)。 12. 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新进展:功能、调控及与临床的关系。 13.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动脉脉搏(波形及意 义);静脉血压(外周静脉压);微循环(组成、毛细血管血压、血液和组织液 之间的物质交换);淋巴液(生成,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 14.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其他 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脑缺血反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前列腺素, 阿片肽,心钠素,心钠素组织胺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自身调节(肌原学说、局 部代谢产物学说)。 15. 肺循环(生理特点、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生理特点、血流量的调 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课程时数:14 学时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动脉血 压的影响因素,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肌的生物电活动心室肌细胞,(浦肯野细胞, 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2.难点:心肌的生物电活动心室肌细胞,(浦肯野细胞,窦房结细胞的动作
1. 心脏泵血功能:心动周期的概念;泵血的机制与过程(左心室射血与充 盈过程,房压变化、房室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等容收缩期、等容舒张期);泵 功能的评价(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泵功能储备、搏功与分功);泵功 能的调节(异长自身调节、心肌收缩能力)。
2. 心脏的电生理学和生理特性: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 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机制(浦肯野细胞及窦房结 P 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 制)。
4. 气道上皮的生理作用与临床。 5.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产生、作用机制、临床意义及其新进展。 6. 肺通气功能评价指标:肺活量与用力肺活量、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功能 余气量、肺泡通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最大 通气量,通气储量百分比,呼吸功,无效腔及其影响因素。 7. 呼吸气体的交换:气体交换的动力-分压差,肺泡,血液和组织液内气体 的分压值;肺换气与组织换气的过程;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气体的分子量、溶 解度、气体交换的面积,温度、通气/血流比值。 8.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及其影响因素。 9. 节律性呼吸运动的起源。 10. 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脑干呼吸相关神经元的定位和联系,延髓 背侧组和腹侧组呼吸相关神经元,脑桥上部呼吸调整中枢的概念;呼吸节律的产 生;肺牵张反射;化学因素对呼吸活动的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与中枢化学敏感 区,血液 CO2、H+、O2 浓度的变化对呼吸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11. 呼吸肌的本体感受器反射,肺毛细血管旁细胞感受器反射;咳嗽反射、 喷嚏反射。 12. 异常呼吸:陈-施呼吸、Boit 呼吸、呼吸暂停的产生机制与意义。 13. 人工呼吸的原理与方法。 14. 肺功能的检查原理与方法:肺活量与时间肺活量的测定、肺功能余气量 的测定。 课程时数:6 学时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和直接动力)及阻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 产生、作用及其生理意义,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与血红 蛋白结合特征,血液 CO2、 H+、O2 浓度的变化对呼吸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肺
4. 局部电位:局部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特点及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5. 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终板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特 征。
6. 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兴奋-收缩耦联、张力-速度关系曲线,长度张力关系曲线,最适初长度。
7. 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单收缩、强直 收缩;前负荷、后负荷;肌肉的收缩能力。
第五章 呼 吸
课程目标: 掌握呼吸的概念、过程及其生理意义;肺通气的原理及其功能评价;胸膜腔
内压;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肺容积与肺容量;肺泡通气量;O2 和 CO2 在血液中 的运输;呼吸中枢;肺牵张反射;呼吸的化学感受性调节。熟悉肺通气的阻力和 顺应性;呼吸气体的交换原理和交换过程;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氧解离曲 线。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了解凡列入教学内容,除掌握、熟悉的,其余 均为了解。 课程内容:
8. 钙离子在兴奋-收缩耦联中的作用。 9. 细胞膜的分子组成,液态镶嵌模型。 10. 骨骼肌的细微结构,肌节,粗肌丝和细肌丝,肌管系统。 课程时数:12 学时 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 2.难点: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影响 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思考题或练习题: 1.需要膜蛋白参与的物质跨膜转运方式有哪些? 2. 何谓原发性主动转运?举例说明。 3.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形式有哪些?各举例说明。 4.何谓局部反应和局部兴奋?其产生的局部电位有何特点? 5.试比较局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特点。 6.简述神经动作电位去极化的产生机制。 7.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8. 简述横纹肌 Ca2+触发 Ca2+释放的机制。 9. 何谓 AP 的“全或无”现象? 10.何谓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11.何谓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12.试述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 13.试述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机制。 14.影响骨骼肌收缩效能的因素有哪些?其机制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