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2)--杜绝不良行为
遵纪守法杜绝不良行为教案

遵纪守法杜绝不良行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分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 不良行为的识别与预防。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2. 如何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反省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分辨是非、自我约束的能力。
3. 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遵守法律法规。
五、教学内容:1. 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讲解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遵纪守法对个人和社会的益处。
2. 不良行为的识别与预防:分析常见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识别并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4. 自我约束、自我反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约束,提高自我反省能力,预防和纠正不良行为。
5.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遵守法律法规,杜绝不良行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案例分析:分享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人物为何会走上不良道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4.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会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杜绝不良行为。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对遵纪守法的认识和自觉性。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景模拟:观察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法律法规运用能力。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深入,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实践。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件》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承担法 律责任
分、行政 处罚)
谨记:违法无小事
第九课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2.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最常见的一般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那什么是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呢?
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 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 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 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 给予治安处罚的行为。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二、杜绝不良行为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2.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九课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一)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1.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
研习新课 地 震 传 言 案
探究活动二:生活中法律的“雷区
”
由于听信“地震”传言,2010年2月20日晚至21日凌晨,许多山 西人离家,躲避在广场、公园等地,夜不归宿,甚至开车逃往外 乡。 朱某某,男,24岁,山西省平定县人,工人。经查, 201同、长治地震死亡100万人”。平定县公安局对 其作出行政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的处罚。
市 民 涌 上 街 头 等 地 震
一、“蛆橘事件”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 二、地震谣言令山西数百万人街头“避难” 三、响水县“爆炸谣言”引发大逃亡4人遇难 四、“皮革奶粉”传言重创国产乳制品 五、QQ群里散布谣言引发全国“抢盐风波” 六、伪造传播“47号公告”被拘15天 七、一大学生网上散布“针刺”谣言被拘 八、“滴血食物传播病毒”传言引发恐慌 九、散布非典谣言被劳教两年 十、造谣“军车进京”6人被拘16家网站被关
杜绝不良行为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不良行为的表现,认识“黄、赌、毒、网瘾”的危害。
②过程与方法:明辨是非,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不良行为,做到依法律己。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在内心筑起防线,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2谈谈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思考本该与大家共享快乐,与父母共享幸福的他们,为什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揭示课题〕杜绝不良行为
●设计意图:两组图片和歌曲的对比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创设积极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由此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35min)
1环节一:认识不良行为(约5min)
◆活动1:〔提出问题〕什么是不良行为?
◆活动3:考验关
(1)角色扮演:人生AB剧
(2)承诺书:请同学们制定抗拒“黄赌毒网瘾”的宣传语。
★教师总结:要筑起内心的防线,做到:
1.防微杜渐:正确对待父母和师长的教育。
2.遵纪守法:学法知法,增强法纪观念。
3.勇担责任: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摒弃丑恶行为。
4.志存高远:理解勇敢的真谛,做一个自我主宰的人。
2环节二:远离这些魔鬼(约12min)
任务一:听故事,PPT展示“黄赌毒网瘾”危害的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冲击学生眼球,让学生觉得“恶心”的同时从心里排斥这种行为。
任务二:走近“黄赌毒网瘾”危害
◆活动1:导学平台
要求:下发课堂活动记录表,各组分别完成分配任务。(记录表内容见附件)
◆活动2:交流平台
2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别不良行为及严重不良行为的危害,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难点:增强自我防范意识,自觉杜绝不良行为。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 问题②:李某的犯罪案例对你有什么启示? • 分析提示:预防犯罪从抵制不良诱惑,杜
绝不良行为开始 • 问题③:杜绝不良行为,我们应该怎么 做呢? • 分析提示:(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 (2)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 (3)发现任何人对自己实施不良行 为时,要及时报告
四、课堂小结
• 1.全社会共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 行为
五、布置作业
•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自觉依法规
范自己的行为”为题,写一篇自我警示录。 (不少于200字)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节、杜绝不良行为
一、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 长 • 1.未成年人 • 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 2.为什么全社会都要保护未成年人? • ①儿童和少年的权利应当得到保护,他
二、违反治安管理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 2.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是什
么? • (1)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及其危害性。 • 如:谎报地震灾情,使部分公众产生了恐慌 情绪,破坏了社会稳定,导致正常的社会活动无 法进行,损害他人的合法利益,给国家和人民造 成损失,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受到法律处罚。 • (2)妨害公共安全行为 • 即是故意或者过失导致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健康 和公私财产造成损失的行为。 • (3)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 即是故意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妨害社 会秩序的行为。
二、严重不良行为危及未成年人健 康成长
• 案例 • “东方兄弟”中的李某原来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初中生,
自从在溜冰场结识了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 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 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 偷窃学校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 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 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弄到钱 去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东方兄弟”成员拦路抢 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三年。
九年级安全教育课《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教案

九年级安全教育课《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够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违法和犯罪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不做法律禁止的事情,避免违法犯罪。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思想上树立避免违法犯罪的观念,在人生的花季健康成长。
【教学重点与难点】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认识到如果任其发展容易导致违法犯罪。
【教学过程】(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前兆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渐变过程,此间必然会出现诸多前兆与信号。
“小错不断,大错必犯”,一些青少年由于长期养成了诸多不良习惯,比如旷课、喝酒、吸毒、交损友、强拿硬要、贪小便宜、偷拿家中钱财、上网等,放任自己而又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一般来说,违法犯罪的前兆有如下几种:1、言语:经常骂街、谈男论女、隐语黑话、好说谎话、脏话不断。
2、举止:衣帽不整、精神不振、吊儿郎当、蛮横无理、顶撞师长、爱打群架、强行索物、哥们义气、逞强跋扈、轻佻放纵、坐卧不安、行踪诡秘、大把花钱,喜怒无常。
3、结交“哥们、姐们”、口哨唤人、纸条传情、纹身标志。
4、起居:生活懒散、饭量骤减、出没无常、结群闲逛。
5、打扮:注重打扮,过度化妆、讲究发型、统一装束。
6、嗜好:抽烟喝酒、参与赌博、混迹舞场、偷阅书刊、迷恋网吧。
7、携物回家、护身器具、异性物件、书包异物。
8、学业:旷课逃学、成绩突降、考试作弊、课堂捣乱、课上睡觉。
1999年11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列出了九种青少年的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带管制道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教案

品味名言: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恶也是恶,任其发展,终会酿成大恶;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害人害已,坚决杜绝违法行为。
教学
方法
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教具
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学资料。
教
学
过
程
导入:“着落前的意外”。
讨论问题: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意外吗对我们有何启示
归纳:千克的泡沫将航天飞机左翼防热瓦砸了一个小洞,热量进入机体引起爆炸;这是人为的一点点失误,却酿成了机毁人亡的悲剧。
生活中法律的“雷区”:“地震传言案”、“球迷闹事案”、“故意杀人案”
提出问题:三个案例中当事人的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需承担何种责任告诉了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我们什么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归纳:生活中法律的“雷区”随处可见,上述三个案例只是生活中各类违法案件之中的点滴。刘小乐的连刺三刀是一种犯罪行为和侵权行为,需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地震传言和球场闹事是行政违法行为,需承担行政责任;违法行为的重要特点是社会危害性。今天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懂得: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守法光荣、违法可耻;严格自律,自我防范,杜绝违法行为。
课后
练习
或
作业
教学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九课

1.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2.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3.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违法行为的内涵和分类 凡是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或者不履行 法律规定的义务,都是违法行为。
违宪行为
违 性质、情节 刑事违法行为 法 民事违法行为 危害程度 行 行政违法行为 为
康发展。
二、杜绝不良行为
3.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第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 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 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二、杜绝不良行为
1.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保护未成年人的方式: 学校保护 家庭保护
方式
司法保护
社会保护
二、杜绝不良行为
1.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
1.应当遵循保障未成年人的 合法权益原则 2.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的原则 3.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 特点的原则 4.坚持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 原则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违法行为含义、类别、后果、不同点与共同点
含 义 类 别 后 果 刑事处罚 民事责任 不同点 共同点 刑事违法行为 出于过错 违反法律、 民事违法行为 法规的规 定,危害 社会的行 行政违法行为 为
犯罪行 为
承担法 一般违 律责任 行政制裁 法行为 (行政处分、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共37张ppt)(2)

盗窃罪 抢劫罪
侵财类犯罪
故意杀人罪 故意伤害罪 寻讯滋事罪
暴力犯罪
强奸罪 性犯罪
不良 行为
违法
犯罪
所以违法犯罪是由于什么产生的?
青少年不良行为有哪些?
(一)旷课、夜不归宿、抽烟、喝酒; (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 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 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 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 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 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性和随意性。 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
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 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 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 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 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 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 己。
18岁学生王某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嘻嘻哈哈,又说又闹,扰 乱课堂秩序。班长上前制止,他不仅不听,反而拿起凳子向班 长头部砸去,致使班长受重伤在被送往医院的路上死亡。
满十六财周产岁,的侵人犯,公犯民的人身权利、 故意杀民人主、权故利意和伤其害他权利,以及 致人重其伤他或危者害死社亡会、的行为,依照
强奸、法抢律劫应、当贩受卖刑毒罚处罚的,都
品、放是火犯、罪爆,炸但、是投情节显著轻微 毒罪的危,害应不当大负的刑,事不认为是犯罪。
责任。
二、什么是青少年犯罪
• 青少年犯罪集中的罪名
一、青少年犯罪离我们有多远
“药八刀”PK“汪九刀”
一、青少年犯罪离我们有多远
痴迷暴力游戏,刀捅身边人
2011年3月11日晚,16岁的少年胡 某在网吧里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 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胡某每次 都被别人“捅”倒。坐在胡某旁边 的一名同龄的少年也在玩同一种游 戏,他忍不住对胡某冷嘲热讽。在 网络上“杀”红了眼的胡某当即火 冒三丈,抽出随身携带的半尺长的 尖刀,捅向受害人的胸口 ,致受 害人当场死亡,而胡某依旧沉浸在 暴力游戏中。直到警方赶到现场, 胡某才惊醒:“我是不是杀死了人, 会不会坐牢?”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胡某沉迷在血腥的暴力游戏中,已 经失去理智,分不清虚拟网络和现 实世界了。
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2
3 社会应当树 立尊重、保护 、教育未成年 人的良好风尚 ,关心、爱护 未成年人
学校应当做好 未成年人的教育 工作,引导其在 德智体等全面发 展;有关国家机 关应当依法履行 职责,保护未成 年人的合法权益
小 小 书 签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历来为党和 政府高度重视,同时也为社会各界所密切 关注。1999年6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主要规定 了八章内容,即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 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 对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 的预防、法律责任、附则。
第四单元 自觉依法律己 避免违法犯罪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本课概要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二、杜绝不良行为
一、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1、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违法行为: 严重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案例一: 同住一院的工人刘某和某单位技术员张某两家各
案 例 导
入
订了一份报纸。有一天,张的姑娘到报箱取报时,发现报纸被
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的背后往往是未成年人心理扭 曲或者是反社会倾向的初步体现,相对于未 成年人犯罪来说,这些不良行为是最初形态 的犯罪源头。 此时如果忽视了及时的教育与监督,未 成年人就很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果 在不良行为阶段就对他们有足够的重视,并 投入充分的精力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能够 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2、违法治安管理的行为要受法律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及种类 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四类: 违宪行为是违反宪法的行为,属于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反刑法的行为,也即犯罪。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民事法律。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的是行政法律法规。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图文

殷切的希望
• 1、勤奋学习,掌握必要的政治、文化、科学、法律知识 和劳动技能,提高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 2、遵守社会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爱社会主义,敬爱父母、尊重老师、敬老爱幼,艰苦朴素, 不做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事情,应当诚实谦虚,接受 别人的帮助教育,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 4:从小骄生惯养,在家是小皇帝,在外称王称霸乃 至行凶打人。
• 5:小偷小摸会发展成盗窃抢劫。
自我预防—— 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
• 正身避邪,防微杜渐 大量事实证明,不良行为习惯正是走向
违法犯罪的开始。青少年要从小事和日常 生活做起,堂堂正正走好人生每一步,坚 决摒弃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六、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 适宜进行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 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场所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营业性歌舞厅、酒吧、夜总会、通宵影剧 院;(二)带有赌博性的娱乐室、游戏厅;
• (三)营业性台球房;
• (四)卡拉OK厅和电子游戏厅在学校上课期间, 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
• 未成年人识别能力较差,缺乏社会经验,辨别是 非的能力不强,进入这些场所易受到负面影响。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死囚犯写给弟弟的一封信》
• 弟弟,父母这一辈子,养了你我两个孩子,现在我走了,孝敬父母的重担 全靠你一个人挑,哥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你。我现在唯一能够做的,是给 你留一句话:千万要学好,决不可做坏事,就是很小很小的坏事也不可做。 自从我被送进死牢房里,就一直在想,我是怎么落得这样可悲的下场?追根 寻源,就是开始干坏事的时候,一点也不在乎,总认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记得我第一次做的坏事,是在小摊贩那里偷了两个苹果,虽然心里害怕,但 没有被人发现,平安无事,心里觉得占了便宜,所以后来就不断地干些小偷 小摸的事。占了一点小便宜,慢慢地就想占大一点的便宜,在后来就想占更 大的便宜。见了好的东西,眼睛就盯住不放,心里发痒,手也痒了,总控制 不住自己。有时也很害怕,心里说别干了,别干了,可手伸出去了。偷得多 了,十次八次不被发现,但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为此,我两次被送劳教。 本来,这是改掉坏毛病的好机会,管教干部也都很和气,天天组织学习,讲 道理,也尽了心。好多像我这样的人都改好了,重新做人了,可我表面装着 改好了,但心里没改,出来后干得更厉害,心也变得狠了,终有今日的结局。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案下学期法制教育主题班会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不良行为可能演变为违法犯罪行为。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3. 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二、教学重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如何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三、教学难点1. 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良行为可能演变为违法犯罪的过程。
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行为。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讨如何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3. 采用情境教学法,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
五、教学内容1. 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可能演变为违法犯罪的过程,认识到不良行为的严重性。
3. 远离违法犯罪的策略:教育学生提高法制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远离违法犯罪。
4. 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5. 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强调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共同努力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
2. 案例分析:介绍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可能演变为违法犯罪的过程。
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4. 情境教学: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性。
2. 案例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了解其对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关系的认识。
3.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情境教学中的表现,检验其是否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行为。
《杜绝不良行为》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杜绝不良行为》2. 课程类型:德育课程3. 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4. 授课对象:初中一年级5.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的定义和危害;(2)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的良好习惯;(3) 提高学生自我约束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a.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不良行为?b.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不良行为是指违背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的行为。
2. 学习不良行为的危害(5分钟)a. 教师讲解不良行为的危害,如影响个人成长、破坏人际关系、危害社会安全等。
b.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不良行为的严重后果。
3. 学习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5分钟)a. 教师介绍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的重要性。
b.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
4. 讨论如何杜绝不良行为(10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
b.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方法和经验。
c.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给予评价。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a.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b.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c.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不良行为定义和危害的理解。
2.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的认识。
3. 分组讨论:观察学生讨论过程中是否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杜绝不良行为的方法。
四、教学资源1. 教材:《道德与法治》2. 案例素材:涉及不良行为的案例资料。
3. 课件:展示不良行为危害、法律法规和学校纪律等内容。
五、教学建议1. 注重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不良行为的危害。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观看视频:播放一部关于不良行为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良行为的表现及其危害。
第九课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课时 杜绝不良行为

以 案 说 法
李某是怎样 走上犯罪道 路的?
他的失足给 我们什么警 示?
快乐探索
根据自身实际,结合课本, 讨论青少年如何加强自我防 范,杜绝不良行为。
15
三、筑起内心防线,增强自我防范的能力
防微 杜渐
正确对待父母和师长的教育,勿以恶小而为之。
遵纪 守法
学法知法,增强法纪观念,依法自律。
勇担
树立强烈的责任感,拒绝做不负责任的事, 摒弃丑恶行为。
敬请您能真心帮助我,监督我,对我的不 良行为诚意的 提醒,严肃的批评。 我的签名: 监督人签名:
杜绝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
防微杜渐 遵纪守法 勇担责任
识别 不良 行为
远离 这些 魔鬼
筑起 内心 防线
25
远离这些魔鬼
www.themegallery.co m
黄 色 的 杀 手
吸毒瘦弱不堪
毒瘾发作时自残手臂
吸毒败家后全家纵火自毁
吸毒母亲生下残疾儿
讨论:“黄、赌、 毒有哪些危害”?
11
“黄、赌、毒”的危害
1.毒害人的身心健康。 2.破坏人的家庭和幸福。 3.诱使人犯罪。
12
三、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1.十五、六岁的年龄,应该在做什么?
2.他们宝贵的青春为什么要在监狱里度过?
一、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课前利用电脑或网络资源查找并了解《未成年人保 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相关知识。 1.法律上对未成年人是怎样定义的? 2.全社会为什么要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3.保护未成年人的方式有哪些?
②上网危害大,青少年应严禁上网
③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④青少年要培养高雅的情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杜绝不良行为简案

杜绝不良行为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2009版),本书包括前言《走进<职业道德与法律>》及《习礼仪,讲文明》《知荣辱,有道德》《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依法从事民事经济活动,维护公平正义》五个单元。
本部分属于第四单元《自觉依法律己,避免违法犯罪》中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的第二个内容。
本单元是对前几个单元的延伸,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引导学生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避免违法犯罪,进而学会与违法犯罪做斗争。
本单元由第九课“预防一般违法行为”和第十课“避免误入犯罪企图”两课内容组成。
第九课围绕“预防一般违法行为”分两框分别说明了违法的危害、如何杜绝不良行为。
本节内容“杜绝不良行为”包括三部分内容,即“识别不良行为”、“远离这些魔鬼”、“筑起内心的防线”。
这节课主要让职校生认识不良行为,不良行为的危害,以及如何杜绝不良行为。
因为很多学生往往存有“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心理,不能很好的约束自己,经常是“不拘小节”,再加之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不良诱惑,学生又易受环境的影响,这些都容易使学生养成某些不良行为,如不提高认识,及时进行纠正,便会滑向严重不良行为的范围乃至发生犯罪行为。
本课主要结合学生校园生活常见的普遍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分析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不良行为以及它的危害,一方面引导学生筑起内心的防线,加强自我防范,积极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依法律己,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防微杜渐,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由于本节内容中“远离这些魔鬼”黄、赌、毒的危害较大,对于这部分内容将单列一节课学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含义和内容,认识其危害,获得杜绝不良行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观察分析和讨论,训练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提高对不良行为的认知水平和防范能力。
第九课__杜绝不良行为 (2)

探究活动三:竹生会怎么做?
观看小品表演“竹生会怎么做”,分析几种可 能出现的结局并谈感想。
树立对待不良行为的正确态度, 是要知法守法,要有责任感,敢于同
不良行为作斗争。
畅所欲言
朗读一位服刑人员写给 父母的信,你有什么感想? 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父母 师长的教育?
父母、师长的教育 蕴含了做人的真理,要 耐心倾听,细细品味。
魏某身上哪些属于轻微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 这些不良行为是否违法?是否构成犯罪?有哪些危害?
应用分析 16岁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但自从结识了 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开始逃课, 学会了吸烟,喝酒。还经常泡网吧。由于花钱越来 越多,零花钱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于是他开始小偷 小摸。多次到超市“拿”几罐饮料,偷几件文具, 卖给一些小同学。为此,魏某曾被公安机关拘留。 后来,他开始撬门破锁,盗窃钱财。他先后七 次到同学家行窃,窃得现金4000余元和价值2000余 元的财物。一次,当他潜入一同学家行窃时,被当 场抓住并扭送到派出所。最后,人民法院依法以盗 窃罪判处魏某有期徒刑。
行为养成:填写“扫雷”监督卡
我身上的不良行为:
这种行为给我带来的危害:
我的改正计划:
我的改正措施:
年
月
日
布置作业
写一篇500字左右小短文: 《中职生身上的不良行为及防范》。
品味名言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 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第九课
预防一般违法行为
二、杜绝不良行为
导入新课
有人说:“小事不断,大事不犯,气 死公安局,难死法院。” 讨论: 1.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2.这段话中的“小事”、“大事”分别是指 什么?二者有什么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方兄弟”中的李某原来是一个品学兼
小
优的初中生,自从在溜冰场结识了一帮游手 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
作业,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
小 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
曾因偷窃学校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
书
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 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
含义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 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 歌舞厅等场所; (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 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 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 任感。
2未成年人保护的方式及原则
(1)未成年保护的方式 (2)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二)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三)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的生活,也不规范子女的朋友圈有关。
【引思明理】
思考问题:十五、六岁的年龄,应该在做 什么?
思考问题:他们是怎样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的呢?
思考问题:他们却为何宝贵的青春要在监 狱里度过
1、全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 成长
(1)未成年人 第六条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
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 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3加强自我防范,杜绝不良行为
案例: 有一天,哥哥把弟弟送进解毒所.生活 在同一个家庭,为什么哥哥不吸毒,而弟弟却 染上了毒瘾呢?原来,这哥俩各自都有自己喜 欢的朋友.哥哥的朋友是一群小科技爱好者, 他们经常在一起搞小发明、小制作.而弟弟 则经常同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在一起吸烟 、喝酒.有个朋友拿了一些白粉让大家吸,弟 弟没有拒绝,就这样慢慢陷入吸毒的泥潭.
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弄到钱去网
签 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东方兄弟”成员
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中就作案三起,最
终因抢劫罪被判刑三年。
我思我想
李某身上有一些不好的行为 ,法律上称为不良行为和严 重不良行为。请你说说李某 的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 那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
活动在线,实话实说
⑴你或周围的人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吗? ⑵这些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会带来哪些危害? ⑶有什么好办法加以预防?
辩一辩:
好友邀我去喝酒,拒绝还是尝试?(正方:勇敢的拒绝; 反方:偶尔喝一次也没什么)
考考你:
如果遇到下面情况,自己会怎样想?怎样拒绝? 有人约自己在上课时间去录象室看录象. 有人邀自己赌博、玩乐. 有人送一颗摇头丸让自己尝尝. 有人拿一本 “黄”书给自己看.
克服猎奇和盲目从众心理,提高自己的控制力
等。另有5名未成年人获缓刑。18名被告人全是清一
导 色的男性,脸上都稚气未脱,他们的年龄都仅仅在
15--20岁之间,可是就在一年多前,抢劫、泡吧、咳
入 药,流连在外,却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
宝贵的青春不得不在监狱里度过,真是让人痛心。”
检察官分析称,“东方兄弟”之所以走上犯罪,和他
们的父母平日工作繁忙缺乏对子女的管教,放任子女
2、严重不良行为危急未成年人健康 成长
1999年11月1日实施的(未成年保护法》第三十四规定严 重不良行为
名
言
儿童第一步走向邪恶,大抵
是由于他那善良的本性被人引入 警 歧途的缘故。
句
——卢梭
拒绝“黄赌毒”
未成年人尤其应当注意“黄赌毒”对于自 身 的危害,自觉抵制其侵蚀。
远离这些魔鬼
毒害人的身心健康 诱使人违法犯罪 破坏家庭幸福
点拨:
面对不良诱惑,我们不仅要自觉抵制 ,还要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同他们进行 坚决的斗争不给它们以滋生蔓延的机 会,以净化我们成长的环境.
当然,现实生活中,除了上述三种做 法外,还有很多抵制不良诱惑的好方 法.
《水调歌头》
法律几时有,昂首问苍天,不知法 是何物,今朝要守法,我欲学习法律, 又因无人相教,不懂法,今夕已知法, 当然要守法。
未成年人社会经验少,易上当,自控能力相对较弱, 往往因为一时失察,成为毒品的受害者和毒贩的“猎物” 。事后,当未成年人知道了事情的始末,却又因已沾染上 了毒瘾而难以自拔。吸毒与犯罪是孪生兄弟。毒品的刺激 本身就容易导致犯罪;又加上毒品价格昂贵,而未成年人 没有金钱收入,只好能偷就偷,能骗就骗,偷不到骗不到 就抢,只要能搞到钱,就不择手段。因此,未成年人应当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有一天放学后,某校初中一年级的五位同 学一同回家.当他们走出校门时,发现有 许多同学在一起,好奇心促使他们走了过 去.原来是一个青年人正在向同学们出售 书刊.他们随便拿起翻看,其中有一位同 学说:“这个人卖的好象是些淫秽、凶杀 一类的书刊.”这句话引起了其他几位同 学的警觉.
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可通过那些方法进行 抵制?
学法规,懂道德,知遵守,法制法 规,公民权益的保障,人有法律底线, 法有道德准绳,二者相制约,但愿人长 久,共同来守法!
行为养成:填写“扫雷”监督卡
我身上的不良行为:
这些行为给我带来的危害:
我的改正计划和措施:
我准备请
做我这项计划的监督人。
敬请您能真心帮助我,监督我,对我的不
良行为诚意的提醒,严肃的批评。
我的签名:
监督人签名:
第九课 二、杜绝不良行为
第二课时:杜绝不良行为
十多岁正是花季年龄,可是佛山一帮少年却相互称兄
道弟,甚至以东方广场一带为地盘进行抢劫。2009
案 年5月6日,禅城区法院对备受外界关注的“东方兄弟”
青少年团伙抢劫犯罪案进行一审宣判,在名被告人
例
中,多次参与抢劫的年满18周岁的朱某、钟某被判处 有期徒刑十年,11人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二至七年不
总结:
由于弟弟认识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不强,交了一些不好的朋友.抵挡不 住诱惑,误入歧途,陷入吸毒的泥潭 ,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 和科学素养,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 慎交朋友
识别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 容易引发未成年人犯罪,严 重违背社会公德或严重危害 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 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