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探究活动设计

合集下载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2. 探讨古代文化中的传统价值观;3. 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古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2. 古代文化中的四举礼;3. 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4. 古代文化中的佛教影响。

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2. 小组讨论;3. 板书和课堂讲解;4. 视觉教学。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你认为文化是什么?你认为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影响?”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点评。

Step 2:展示古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 展示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古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

2. 让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并讨论古代文化的特点。

Step 3:学习古代文化中的四举礼(15分钟)1. 讲解四举礼的含义和来历。

2.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四举礼的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做一个简单的报告。

Step 4:学习古代文化中的儒家思想(20分钟)1. 讲解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影响。

2.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儒家思想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Step 5:学习古代文化中的佛教影响(20分钟)1. 展示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向学生介绍佛教在古代文化中的影响。

2. 让学生观看图片和视频,并讨论佛教的影响。

Step 6:学生总结和概括(10分钟)1. 学生回答问题:“古代文化中的四举礼是什么?儒家思想和佛教在古代文化中有什么影响?”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Step 7:教师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点评。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自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要点:1. 需要让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2. 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 需要进行多媒体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古代文化常识;4. 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言阅读水平。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古为今用。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比较下面三组地名,说说你的感想。

兰陵(古)——枣庄(今)庐州(古)——合肥(今)修水(古)——艾邑、分宁(今)点播:历史上有颇负盛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微博上有人吐槽说,“兰陵王”搁现在是“枣庄王”,“兰陵王入阵曲”就成了“枣庄王入阵曲”,意蕴全无。

古时的才子之乡——安徽庐州,现在叫合肥。

结果呢,庐州才子被称作合肥才子,清逸俊秀的翩翩少年一下多了大腹便便之感。

艾邑、分宁和“修水”相比怎么样?颇具古风古韵的城市名称,经过现代的加工改造,反而少了一些味道。

对于古今地名的沿革,大多数网友也表现出对古地名的钟爱,认为这些古地名更具文化底蕴。

2、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今天我们尝试结合课本上“古代文化常识”这一专题,对我国传统文化作些初步的梳理探究。

二、重点探究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中两幅图片,比较异同,要求学生从古代文化角度加以解释。

提示:发式:古代男子15岁束发;20岁行弱冠礼,代表成年。

服装颜色:达官贵人一般穿艳丽的颜色;平民只能穿素色。

服装材质:有钱人穿丝帛;平民只能穿粗布麻衣,称布衣。

服装纹饰:平民不能有纹饰;龙袍是皇帝专用,私造龙袍要满门抄斩。

跪坐姿势:严肃隆重的场合里的标准坐姿。

教师补充:“左衽”和“右衽”:“右衽”:前襟向右,左襟在上,右衽是汉族的象征;少数民族的服装相反,称“左衽”。

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右任”这一笔名,就是取“右衽”的谐音。

名字中体现了他年轻时反清救国的决心和志向。

“左衽”还代表死人(在陪葬的壁画和先人的画像中使用,以示阴阳有别。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常识,如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基本文化常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代文化常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运用这些古代文化常识。

四、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 合作探究: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查阅的资料,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拓展1. 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化在其他领域的体现,如艺术、建筑、民俗等。

2. 组织一次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古迹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等,给予相应评价。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小组讨论,梳理探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探求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了解古代文化所体现的和谐美与人情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立足现代社会,探求古代文化的现实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激趣导入
古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

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应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

今天就让我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古代文化常识的大观园,去看看那里的别样风景。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94-97黑体字内容,初步感知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

2【活动】合作交流与探究
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对古代文化常识这座大观园有了初步的印象,接下来就是仔细赏玩的时刻了。

(出示课件1)
合作交流:
全班分四个组,根据导学案分组完成知识梳理与探究。

第一组:“天文地理”
第二组:“纪年纪时”
第三组:“姓名字号”
第四组:“礼仪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探究活动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探究活动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探究活动设计活动目的:1、知识与能力:梳理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知识2、过程与方法:联系文本,挑选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知识,学习小组查找资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活动重点:与课程教材中文言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化常识,如古代天文、姓氏称谓等活动难点:对古代文化常识资料的查阅、思考和归纳活动安排:一课时活动设想:我和郑文娟是同桌,在平时的阅读中都对古代的文化知识很感兴趣,正好这学期的语文课本必修5中“梳理探究”部分涉及到了《古代文化常识》这个专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通过对教材所列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我们两个了解到这个专题主要是让同学们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探究,从中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是我们也发现,课本上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虽然比较多,包括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等,但仅仅是对各方面的常识进行了简明解说,要想完成这个专题的梳理探究,仍然需要同学们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思考、归纳。

于是我们就和桂老师商量了一下,由我们两个负责整个专题梳理探究活动的设计,桂老师很高兴地同意了,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与学过的古诗文阅读紧密联系,保证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

接下我和郑文娟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课余时间对同学们进行问卷调查,选择了几个同学们都比较感兴趣的专题内容,删繁就简,将同学们按照这几个小专题分成了四个兴趣小组。

我和郑文娟也分别加入了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并综合大家的意见,给每个小组明确了相关的探究选题,一方面注重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结合了同学们的实际。

在整个活动设计过程中,桂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建议和意见,而在课堂上,主要是由各小组进行活动,桂老师则负责引导、指正和补充。

活动过程预设:布置活动内容:1、成立不同类别的兴趣小组2、各小组搜集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系统梳理3、各小组根据需要制作幻灯片4、明确各小组组织的探究选题:兴趣小组一——结合文本,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与星宿有关的诗句。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纪年说课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纪年说课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思考题:2008年是戊子年,那么2012年是什么年?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 5 6 7 8 9 0 1 2 3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 如: 2071年(尾数1表示天干数是“辛”) 2071/12=172…… 7(余数7表示地支数是“卯”) 验证:请问1949年是什么年?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 王昌龄《芙蓉楼送 辛渐》)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暮春之初。 (王羲之《兰亭集序》)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滕王阁序》)
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与下列纪时名称有关的诗句
平明:
夜阑:
暮春:
三春:
三秋:
自主学习 阅读第96页“姓名字号”部分,梳理姓、名、字、号分别指的是什么。
姓名 字号
1、也叫姓氏;
2、春秋以前,姓氏分开;
3、秦以后,姓氏不分;
4、汉代,统称为姓。
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
一般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或长者或有威望的人命名;
标题文本预设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 (建议使用主题字体)。
标题文本预设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 (建议使用主题字体)。
标题文本预设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 (建议使用主题字体)。
标题文本预设
此部分内容作为文字排版占位显示 (建议使用主题字体)。
标题文本预设
Please replace text, click add relevant headline, modify the text content, also can copy your content to this directly.

古代文学常识活动教案

古代文学常识活动教案

古代文学常识活动教案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古代文学常识活动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导课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古代纪年方法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XX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2、帝王年号纪年法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

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

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古代纪月的方法1、序数纪月法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采草药》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

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杜甫《草堂纪事诗》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庾信《哀江南赋》3、时令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清楚的区别开。

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代纪日法1、序数纪日法。

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2、天干地支纪日法。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梳理探究”中《古代文化常识》的专题,对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做了系统梳理,以此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学习的乐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

课文对古人的姓名字号作了简明阐释,重点解说了名与字的关联及古人谥号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古人的姓名字号,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古人姓氏名字号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古人姓名字号文化内涵的并不多。

由于古人姓名字号十分复杂,因此在对古人姓名字号进行探究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是有些难度的。

【教学目标】1.了解姓氏的来源。

2.掌握古人的名、字、号的相关知识。

3.提高学生对古人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梳理探究,明确古人名与字的关联。

教学重点:通过梳理探究,把握古人谥号的作用和分类。

【教学方法】梳理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教学准备】学习任务单,微课,智慧课堂【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刚才,当老师喊出“上课”两个字的时候,同学们都全体起立统一向老师问好,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的课堂礼仪和常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之古人姓名字号”。

【设计意图】即景导入,拉近师生距离,并拉近学生与文化常识的距离,让学生明白文化常识就在我们身边。

2预习检查,回顾旧知请大家说说黑板上这几组词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板书:苏轼子瞻东坡居士)预设:苏是姓,轼是名,子瞻是字,东坡居士是号【设计意图】回顾古人的姓名字号,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对古人姓名字号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

3梳理探究合作展示(一)姓——考其源1.请一位同学说说以下姓氏的来源。

①姬、姜、嬴、姚②郑、陈、越、秦③东郭、南郭、西门④司徒、司马、司空⑤巫、卜、陶、屠⑥马、牛、柳、梅预设:① 母系氏族社会女性崇拜的反映。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常识,如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天文常识:如天干地支、星宿、历法等。

2. 中国古代地理常识:如地理名著《山海经》、《水经注》等,以及古代地理名称和地貌特点。

3. 中国古代历史常识:如封建制度、官职名称、历史事件等。

4. 中国古代哲学常识:如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5. 中国古代礼仪常识:如婚礼、丧葬、宫廷礼仪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常识。

2. 教学难点: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古代文化常识的内涵和外延。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常识。

4. 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问、解答问题,提高课堂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和价值。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古代文化常识的内涵和外延。

4.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案例分析。

5. 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问、解答问题。

6. 总结提高: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探讨的表现。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案标题: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并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3.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化的定义和范围。

2. 古代文化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观。

3. 古代文化的主要代表作品和人物。

4. 古代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联系和影响。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与学生分享一段古代文化的故事或文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向学生详细介绍古代文化的定义、范围、重要理念和价值观,并举例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点。

步骤三:小组讨论与分享(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品或人物进行研究。

每个小组要讨论该作品或人物的背景、意义和影响,并准备一个简短的报告。

步骤四:小组展示与合作评价(2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简短的展示。

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进行展示,让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并了解不同的古代文化常识。

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和评价,教师也可以进行评价和点评。

步骤五:思考与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让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收获,并与他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进行对比。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拓展他们的思维。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研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评价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五、拓展活动:1. 邀请专家或者相关从业者来学校进行古代文化讲座或工作坊。

2. 组织学生参观与古代文化相关的博物馆、展览或古迹。

3.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古代文化研究,轻松的方式有阅读古代文化常识读物、观看历史纪录片等。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课件。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影响。

认识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如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内容: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古代文学:诗词、散文、小说等。

古代艺术:绘画、书法、陶瓷、建筑等。

古代哲学: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

古代科技: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药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古代文化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或视频中的文化元素吗?它们代表了什么时期的文化?二、新课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历史背景。

分别讲解古代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元素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三、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文化的影响和价值。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四、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强调古代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了解。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古代文化元素,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学生将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学生更加热爱和尊重传统文化。

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最新《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

最新《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学习目标:1、立足教材,掌握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

2、通过思考与练习,初步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提高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3、体会古代文化的内涵,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重点: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学习难点:提高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过程】梳理探究一:纪年纪时●请分别写出“干支纪法”中的十天干、十二地支。

十天干:十二地支:1、纪年:请分别找出例句中的年份: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③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④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兰亭集序》纪年法小结:●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年号纪年的?哪一个年号纪年的时间最长?查找历史年表等相关资料,探究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之间的关系。

2、纪月:请分别找出例句中的月份: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杜甫《草堂纪事诗》)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

(庾信《哀江南赋》)③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古诗十九首之一》)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归去来兮辞并序》)纪月法小结:3、纪日请分别找出例句中的日子: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赤壁赋》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记承天寺夜游》③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石钟山记》④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逍遥游》纪日法小结:4、纪时⑴请分别找出例句中的时刻:①日中扶杖憩树阴,仿佛形容认相识。

(薛逢《追昔行》)②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白居易《人定》)③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

(杜甫《示从孙济》)④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劝学诗》)⑤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纪时法小结:⑵将以下天色纪时一一对应填入表格:鸡鸣、日入、平明、夜半、日出、食时、人定、日昳(dié)、晡时(bū)、黄昏、日中、隅中梳理探究二:姓名字号1、思考:先秦前后的姓氏有何不同?2、找出下列例句当中的名字:①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导学案高中新课程(人教版)编写:钱序宜【学习目标】1.基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2.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预习导学】一、整体感知1。

1.称杜甫为杜工部,称左光斗为左忠毅公,称陆游为陆放翁,分别是以、、来称呼人。

2."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在称别人的父亲时,敬词有令父、等;称自己的母亲时,谦词有家母、等。

3.古代男子年20行"",女子年15行"",以示成年,这时才能取""。

4."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是一幅写给岁老人的寿联。

5.古代兄弟之间用""表示排行。

""表示最大,""表示最小。

1.官职谥号号2.令尊家慈3.冠礼笄礼字4.141二、问题呈现【合作探究】一、小组活动:我们在课文和生活中,有哪些词是古人用来纪日和纪时的?上古时代纪日,不是像现在这样,以初一、初二、初三……十一、十二、十三……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的顺序纪日,这是稍后才使用的方法。

最早是用天干纪日,如夏代后期几个帝王使用“孔甲”“胤甲”“履癸”等名号,即可为证。

殷代已使用干支配合纪日法。

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有一块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的牛胛骨,上面刻有完整的六十甲子,很可能就是当时为计算日数所使用的干支表。

据考证,春秋时期第一次日食发生在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现经科学推算,这个日期是准确的。

而从那以后,各代史书都使用干支纪日法,一直延续下来,没有间断。

而民间则主要使用顺序纪日法。

近人还有使用韵目纪日法的。

取平水韵之106韵目依次分别代表一个月中的某一天,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等。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古代文化常识》(第一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古代文化常识》(第一课时)
提炼的课题
梳理 探究
教学重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
教 学 过 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导入
对古代文化常识产生探究的欲望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天文地理和纪年纪时的相关知识。
3、分野(如: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滕王阁序》)
地理:
1、六合:天地四方(上、下、东、南、西、北)。如: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
2、九州:徐州、冀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
3、八方:四方(东、西、南、北)+ 四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如: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司马相如传》)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预习内容布置
预习《中国建筑的特征》
思考
交流
目标解读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天文
地理
学生了解天文地理的相关知识
天文:
1、二十八星宿:古代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如: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范进中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从古代诗歌中了解传统节日文化》一、教学目的1、通过引导学生欣赏我国古典诗歌,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节日文化,激发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传统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中蕴涵着的民族文化传统。

2、品味鉴赏学生所收集到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初步认识我国古代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从而了解诗歌文学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学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学过许多古代诗歌,同学们大多是从鉴赏角度来学习的,比如鉴赏诗歌形象、语言、情感和表达技巧,其实古人写诗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后人来鉴赏,而是要表达他们当时的心情,反映他们的生活现状,所以从流传至今的古代诗歌里,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人生活的精彩画面,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习俗。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古诗的学习,来了解并积累一些古代传统节日文化的常识。

我们先看下面这幅对联:“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请猜一猜这是说的哪一个夜晚?——除夕夜(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虽然是两年,但只隔着一夜,一夜五更就把两年分开了。

)(一)传统节日——除夕1、从下面一首诗中我们看到除夕夜有什么习俗?宋·郑望《除夕》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

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

这首诗写的是年夜饭中喝屠苏酒的情景。

在一个数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大家欢聚在一起,儿孙们无拘无束,一个接一个地畅饮屠苏酒。

等轮到这位长者喝酒时,元日的太阳已经升起老高。

在家庭关系上,封建社会一向是长者为尊,儿孙辈是不能跟长者平起平坐的。

可是在除夕夜家欢聚喝饮屠苏酒时,却可打破这一戒律,先从年少的小儿开始,年纪较长的在后,逐人饮少许。

有人不明白这种习惯的意义,董勋解释说:“少者得岁,故贺之;老者失岁,故罚之”。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常识,如古代称谓、礼仪、官职、建筑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古代称谓:了解古代的姓名字号、尊卑称谓等。

2. 礼仪习俗:掌握古代的礼仪制度、节日习俗等。

3. 官职体系:了解古代的官职设置、选拔制度等。

4. 建筑风格:认识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5. 经典著作:了解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和著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代称谓、礼仪习俗、官职体系、建筑风格等基本文化常识。

2. 教学难点: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化常识的内涵和意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化常识。

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代文化常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古代称谓、礼仪、官职、建筑等基本文化常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化常识的内涵和意义。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化常识。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思考能力。

3. 课后作业: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2. 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传承方式;3.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古代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涵;3.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方式;4.中国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准备一段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2.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古代文化?古代文化有何特点?步骤二:讲授(3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就导入部分的问题进行讨论,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2.教师讲解古代文化的概念和特点,并使用图表或图片进行具体说明;3.结合具体例子,讲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涵,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步骤三:练习(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方式,并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报;2.教师指导学生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形成一份小结;步骤四:巩固(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积极参与,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提供一些与古代文化相关的活动或实践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进行讨论;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邀请一位古代文化研究专家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2.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古代文化的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小论文或报告。

四、教学评价:1.通过教师的观察和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在导入环节是否能准确地表述古代文化的概念和特点;2.考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3.评价学生的文化知识竞赛成绩;4.评价学生的小论文或报告的写作水平和研究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概念和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传承方式。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方式,增加了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云南省优质课赛一等奖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云南省优质课赛一等奖教案)

编号:10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通过师生对相关语句的梳理和解析过程,在专题的学习方法上得到一定的训练和启示。

2、通过对课内外承载文化常识的具体语句的梳理探讨,为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古诗文文本的理解扫清障碍,以期对提高阅读和欣赏能力有所助益。

3、激趣。

增添对古代文化的温情与敬意,为将来的传承与转换工作作一些文化上的积累和态度上的铺垫。

教学重点:1、2教学难点:3指导方法:自主预习、合作讨论、梳理探究课堂用时:1课时(40分钟)教学流程一、导入今天当老师喊出“上课”两个字的时候,同学们都全体起立,统一向老师问好,并没有一个人特意提醒大家这么做,但大家都一起做了,而且自自然然,顺理成章。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大家今天都习以为常了的课堂礼仪和上课文化,是深入到每个人骨子里的文化常识。

上下四方,古往今来,文化无处不在,也无时不在,今天就我们一起来试着对中学语文中出现的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做一些梳理探究。

上篇二、检查课前自主学习效果,抢答:(维度一:为什么?)请对下列现象做文化分析,并简单说说它们分别属于那些文化类别?完成后进行总结性思考: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习古代文化?(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思茅一中牌楼式建筑,上书“棂星门”三字明确:写到日食的自然现象,“棂星门”和天文有关,“棂星”即灵星,也就文星,又名天田星。

二十八宿之一“龙宿”的左角,因为角是天门,门形为窗棂,故而称门为棂星门。

以棂星命名孔庙大门,象征施行教化、广育英才,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学的门下。

归属:天文地理(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林黛玉把“敏”字读成“密”字,写“敏”字或多一笔,或少一笔。

明确:坐次有尊卑,是传统师生礼仪;林黛玉避母讳,是传统家庭伦理归属:礼仪制度(3)桃花太红李太白,诗书可诵史可法一个刚学中文的外国人跟朋友招呼:再见,寡人要买菜去了!明确:姓名字号称谓不符合传统尊卑归属:姓氏称谓(4)数学家华罗庚的对联: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明确:双关,兼有历史文化意味,指战国七雄中的三大强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梳理探究活动设计活动目的:1、知识与能力:梳理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知识2、过程与方法:联系文本,挑选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知识,学习小组查找资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活动重点:与课程教材中文言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化常识,如古代天文、姓氏称谓等活动难点:对古代文化常识资料的查阅、思考和归纳活动安排:一课时活动设想:我和郑文娟是同桌,在平时的阅读中都对古代的文化知识很感兴趣,正好这学期的语文课本必修5中“梳理探究”部分涉及到了《古代文化常识》这个专题,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通过对教材所列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我们两个了解到这个专题主要是让同学们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探究,从中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但是我们也发现,课本上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虽然比较多,包括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等,但仅仅是对各方面的常识进行了简明解说,要想完成这个专题的梳理探究,仍然需要同学们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思考、归纳。

于是我们就和桂老师商量了一下,由我们两个负责整个专题梳理探究活动的设计,桂老师很高兴地同意了,并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与学过的古诗文阅读紧密联系,保证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

接下我和郑文娟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课余时间对同学们进行问卷调查,选择了几个同学们都比较感兴趣的专题内容,删繁就简,将同学们按照这几个小专题分成了四个兴趣小组。

我和郑文娟也分别加入了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并综合大家的意见,给每个小组明确了相关的探究选题,一方面注重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结合了同学们的实际。

在整个活动设计过程中,桂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建议和意见,而在课堂上,主要是由各小组进行活动,桂老师则负责引导、指正和补充。

活动过程预设:布置活动内容:1、成立不同类别的兴趣小组2、各小组搜集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系统梳理3、各小组根据需要制作幻灯片4、明确各小组组织的探究选题:兴趣小组一——结合文本,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与星宿有关的诗句。

兴趣小组二——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相关的诗歌名句。

兴趣小组三——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与古代纪时名称有关的诗句。

兴趣小组四——结合古代名人的名、字,探究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结合《论语》中称名、称字的现象,谈谈称名、称字的文化现象;活动步骤:一、情景导入:由班级里喜欢表演有表演天分的几位同学将《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诸葛亮病重一节改编成简短的剧本并表演。

附改编剧本如下:诸葛亮(诸葛亮病重,夜观天象,长长地弹力一口气)我的命就要到尽头了。

姜维这是何故?诸葛亮我见三星中,旁边的星星很明亮,主要的那颗星星却很昏暗,天象既然是这样。

我就知道了我的命。

姜维丞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什么不用祈福的方法挽回这样的命运?诸葛亮我打算用祈福的方法挽回,但是不知道天意是什么样的。

这样吧,你带兵甲四十九人,各自拿着皂旗,穿着皂衣,环绕在帐外,我自己在帐中向北斗星祈福。

若是七日之内主灯不灭,我的寿命可增加一纪;如果主灯灭了,我必死无疑,这期间,闲杂人等不要入内,凡我需要的东西命令二名小童搬运进来即可。

姜维“诺”(立刻去安排)当时正当八月中秋时节,银河灿灿,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诸葛亮在帐中设置了一个香花祭物,地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围分布四十九盏小灯,围边安设了本命灯一盏诸葛亮(拜祝)我生于乱世,受昭烈皇帝三顾茅庐之恩和托付孤儿的重任,不敢不尽犬马之劳,我发誓要征讨国贼,不料将星将要坠落,阳寿将要到头,希望上苍慈悲,延长我的寿命,使得我可以上报君恩,下救人民,延长汉朝命运。

不是我贪心非要祈福延寿,实在是情非得已啊。

之后几日,诸葛亮白天商议军机大事,晚上则在阵中。

到了第六天晚上,诸葛亮见主灯还很明亮,心中非常高兴,心想再有几个时辰,祈福延寿的计划就大功告成。

忽然间,听到帐外呐喊声起,诸葛亮刚想派人去问个究竟魏延(飞步闯入帐中)魏兵来了。

由于魏延脚步很快,竟然把主灯给扑灭了。

诸葛亮(弃剑叹息)天要亡我!天要亡我啊!姜维见魏延将主灯给扑灭了,大怒,拔剑而出想杀魏延。

诸葛亮唉,我命该如此,不是魏延的错啊!二、具体过程:(一)古代天文兴趣小组一:1、梳理——总体介绍古代天文的有关知识:五纬与七政、星宿与二十八宿、四象与分野等。

《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是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

在春秋战国时代,占星家将天上星宿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

如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提到的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

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古人建立分野的目的在观察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

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

如日食是上帝对当政者的警告。

2、探究——组织其他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回顾学过的古诗文中与星宿有关的诗句,每说出一句,所在小组得一分。

(二)风俗民情兴趣小组二:1、梳理——播放春节的动画短片,让同学们说说春节的风俗,讲解春节名称的由来。

2、由黄梅戏《夫妻观灯》引出正月十五元宵节,由班里景颇族学生介绍正月十五这天景颇族“目脑节”的节日风俗民情: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景颇族人民传统节日“目脑纵歌”盛会。

它是一个追溯自己民族起源祭祠性节日,后逐渐演变成庆贺丰收的歌舞盛会。

“目脑”是“大伙跳舞”的意思,“纵歌”是尽情欢乐。

这一天,目脑广场中心高高竖立着4棵巨大的“纵牌”立柱,它是世代沿袭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旗帜。

立柱上绘制有巨大厥纹、云雷纹、三角形及两柱间交叉的长刀等图案。

主柱顶绘山峰,下部画满了与生产有关的图案,表示欢乐吉祥,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在“目脑纵歌”的盛会上,景颇族男女老少要围着四棵巨大的“纵牌”和“主柱”跳目脑舞,喝甘醇的米酒,尽情欢乐。

庆祝活动通宵达旦,人们沉浸在无比欢乐的气氛之中。

3、在歌曲《五月五是端阳》的背景音乐中,介绍端午节的来历,组织其他兴趣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回忆小说《边城》中提到的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与端午节有关的诗歌名句,每说出一句,其小组的一分。

(三)纪年纪时兴趣小组三:1、介绍古代常用的纪年法,讲述古代干支纪年法与现代公元纪年法之间的转换公式: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2 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如1840年,末位定天干:1840——0——庚除以12的余数定地支:1840/12余4——子所以1840年是庚子年。

请同学们推算1949、1978、2008、2010年分别是什么年?2、简介古代纪月、纪日、纪时法以及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现代纪时的对应关系。

3、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请同学们在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与下列纪时名称有关的诗句,体会古人纪时的“文化韵味”:平明、日中、人定、日暮、更定、夜阑、暮春、三春、三秋,每说出一句,其小组得一分。

(四)姓名字号兴趣小组四:1、梳理——声情并茂地介绍苏轼名字的来历,并由此明确:古人的名字要比现代人的名字复杂,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

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2、探究——古人的名与字的关系: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古人的名和字是有关联的。

请同学们根据下列古代名人的名与字,分析古人名与字的相关原则:(1)班固,字孟坚(2)钱谦益,字受之(3)韩愈,字退之(4)晁补之,字无咎(5)张衡,字平子(6)秦观,字少游(7)胡东皋,字汝登(8)梁鸿,字伯鸾(9)朱熹,字元晦(10)张孟词,字腾蛟(11)李渔,字笠翁(12)管同,字异之3、探究——以小组竞赛方式,请同学们结合选修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的内容,分析孔子及其弟子之间称名、称字的现象,说出古人不同辈分间名与字的称呼规则,每举出一例,该小组得一分。

4、梳理——教师补充:古人关于“名”的避讳、古人的“号”。

三、课外拓展通过梳理探究,我们了解到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有的名与字是协同关系,有的名与字则是相反相成的关系,请同学们试着给自己取一个字(或为协同关系,或为相反相成关系),并进行解释。

教师指导和点评:《古代文化常识》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梳理探究”这一部分的一个专题。

这个专题的目的是就中学语文课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作一些梳理,借此以提高同学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加深对古代社会生活的了解,提高学生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促进学生梳理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来我是想按照教材和教参上的思路,自己挑选一些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内容给学生们进行讲解。

没想到在我正准备着手备课的时候,班级里的翟炳楠和郑文娟同学找到了我,说他们对《古代文化常识》这一探究专题很感兴趣,也仔细看过了教材中涉及的相关资料,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利用课余时间对同学们进行问卷调查,从而真正选出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专题内容,而不是我自己主观认为的有意思的内容再强加给他们。

我很高兴他们能有这样的积极性,也很赞同他们的新想法,于是将这次梳理探究活动的设计任务很放心地交给了他们两个,并提出了我的要求:要与学过的古诗文阅读紧密联系,保证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

因为我要求活动设计必须能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他们又想出了新的策略。

在问卷调查结束后,郑文娟找到我说,要想真正做到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就得打破原先我给大家分配的语文兴趣小组,单就这节课将同学们按照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成古代天文、风俗民情、纪年纪时、姓名字号四个兴趣小组,号召每个小组各个成员搜集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系统梳理。

我对她的这个想法给予了赞赏,并答应帮助积极协调,对当天的座位进行调整。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我每天都能看到同学们积极搜集各类资料,有的还跑到办公室来借用电脑,将搜集到的资料整合成幻灯片。

而翟炳楠和郑文娟在为自己的小组搜集资料的同时,加班加点,结合各组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与各组负责人商讨过后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思路,完成了此次梳理探究活动设计的初稿。

看完初稿之后,我有一点失望,因为我发现各个小组都把重点放在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梳理上。

每个小组的活动都是热火朝天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文化常识,虽然很热闹,却缺少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于是,我给翟炳楠和郑文娟详细地讲了学习过程中探究活动的重要意义——在教师指导下,在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在摄取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知识、新能力,发展创新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