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适宜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土壤、水资源、气候以及其他因素等方面来介绍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概念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适宜用于某种特定的农作物种植、养殖或其他农业生产活动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估,来确定土地的适宜与否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评价的结果将会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1. 土壤评价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土壤的质地、肥力、透气性和排水性等因素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土壤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并结合相关的农作物耐盐碱性等因素,来判断土地是否适宜农作物的种植。
2. 水资源评价水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农作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和水质。
因此,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水资源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水量和水文特征等进行评价,能够判断土地的灌溉潜力和水资源利用的可能性,从而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3. 气候评价气候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不同农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气候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如温度、日照、降水等,可以评估农作物在该地区适应的可能性和生长发育的潜力,从而判断土地的适宜性。
4. 其他因素评价除了土壤、水资源和气候等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土地适宜性产生影响,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气象灾害等。
这些因素通过对地理、地貌、土地利用和气象等数据的分析,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来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1. 优化资源配置土地适宜性评价能够明确土地的适宜与否,从而帮助农业规划者和决策者优化资源的配置。
第四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应用(08)
单元 (subclass) (unit) ) ) S2m … S3e … N1m N1e … S2m-1 S2m-2 … N1m-1 N1m-2 … 亚类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1 二、《纲要》的评价系统简介 纲要》 1972年荷兰瓦格宁根会议拟定 1976年公 年荷兰瓦格宁根会议拟定, 1. 1972年荷兰瓦格宁根会议拟定,1976年公 布 2. 评价系统 纲(order)、级(class)、亚级(subclass) order)、级 class)、亚级(subclass) )、 )、亚级 和单元(unit) 和单元(unit)四级 3. 系统解释 (1)土地适宜纲 -适宜(S)和不适宜(N) 适宜( 和不适宜(
养分的有效性、发芽条件、灾害性天气、 养分的有效性、发芽条件、灾害性天气、盐渍化程 度、大田病虫害等);
B. 管理需求(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械化潜力、 管理需求(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械化潜力、
土地备耕和清理状况、 土地备耕和清理状况、管理单位的规模及增长状况 以及区位条件等);
C. 保护需求(侵蚀危险、土地退化等) 保护需求(侵蚀危险、
例如2: 例如 :分析用材林对土地的需求可从以下 几个方面入手: 几个方面入手: A. 生产需求(辐射、温度、湿度、土壤排水能力、 生产需求(辐射、温度、湿度、土壤排水能力、
养分状况、根系条件、土壤毒性、森林密度、 养分状况、根系条件、土壤毒性、森林密度、森林 病虫害、 病虫害、洪水及滑坡等灾害);
(2)土地适宜级 -适宜(S):S1(高度适宜)、S2(中 适宜( ):S1(高度适宜)、S2( S1 )、S2 等适宜)、S3(临界)勉强适宜; )、S3 等适宜)、S3(临界)勉强适宜; -不适宜(N):当前不适宜(N1)、永 不适宜( ):当前不适宜(N1)、永 当前不适宜 )、 久不适宜(N2) 久不适宜(N2) (3)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类别, 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的类别, 一般用有帮助记忆的小写字母来表示, 一般用有帮助记忆的小写字母来表示,如m表 示土壤水分的限制性, 示土壤水分的限制性,e表示侵蚀性危险的限 制性。S1下面没有亚级。 制性。S1下面没有亚级。 下面没有亚级
土地的适宜性名词解释
土地的适宜性名词解释土地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薄的外壳,它孕育了各种生命和文明的起源。
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于不同目的的利用所具备的适合程度。
这是人类在利用土地资源时所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
适宜性的判断可以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自然条件、气候、土壤质量、水资源以及可持续性等。
只有了解土地适宜性,才能更好地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土地的适宜性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山地、平原、丘陵、河谷等不同地形对土地的适宜性有着重要影响。
比如,山区的土地适宜用于水源涵养和林业的发展;平原地区则适宜用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
此外,土地的适宜性还与土壤质量、地下水资源、植被覆盖等自然因素息息相关。
优质土壤和丰富水资源的地区更适宜于农田开发和灌溉,而荒漠化地区则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土地修复和保护。
其次,气候是影响土地适宜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地的适宜性也存在差异。
例如,热带气候适宜于热带作物的种植,而寒带气候则适宜于冷作物的生长。
此外,气候条件还与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有密切关系。
干旱地区需要特殊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以确保农业灌溉和人类生活的需求。
因此,在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
可持续性是评估土地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可持续性强调了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长期性。
一方面,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合理的土地管理可以减少土地退化和生态破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另一方面,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需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科学合理的农业、工业和城市规划,可以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基础,并确保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福祉。
总体来说,土地的适宜性是一个综合考量土地质量、气候、水资源和可持续性等多个因素的概念。
它对于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益加剧的土地资源竞争与环境压力下,科学评估土地适宜性,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管理和保护,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后代子孙留下宜居的家园。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案例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壤、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
性和人为管理因素,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科学评价,以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
本文将以某地区农田土地适宜性评价为例,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我们对该地区的土壤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经过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发现该地区土壤属于淤泥土,质地细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透水性良好。
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我们对地形和水文条件进行了考察。
该地区地势平坦,水文条件良好,
灌溉便利。
这为农田的水利设施建设提供了便利,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水。
再者,我们对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
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降
水充沛。
这为各类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温度条件。
最后,我们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和市场需求,对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经
过综合分析,我们认为该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也适宜发展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
综上所述,通过对该地区农田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我们得出结论,该地区适宜
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同时也适宜发展农业旅游和生态农业。
这将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也将有利于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将为土地
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希望通过本案例的分析,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中国1:100万土
地资源图》项目的评价系统,将全国土地共分为 8个土地适宜类: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 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 、宜 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
农林牧土地。
土地适宜类与FAO不同,FAO在土地适宜性纲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 … …
适宜性单元
适宜(S)
中等适宜(S2) S2侵蚀限制(S2e) … …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永久不适宜(N2)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适宜范围: FAO: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 土地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 树等;
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 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 途。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要对土地进行潜力区的划分? 2. FAO《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与中国土 地农业适宜性分类系统 有什么异同点?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表示方法:连接号“—”按阿拉伯数字 列于亚级符号后,如:S2w-6.
土地资源学63第六章 FAO适宜性评价(2012)
土地管 理条件 状况
自然保 护要求
· · · 土地保护适宜性· · ·
自然保 护状况
综合土地对作物生态、管理、自然保护等的适宜性 判断土地对土地利用的总体适宜性
从纵横两个角度看表格,你能读出什么?
i 有效土层厚度
《纲要》工作方法和步骤
第一阶段 : 确定评价的具体目标,搜集和分析现有资 料,并在确定基本概念和假设之后制定调 查计划。
不适宜纲内的土地也可按其限制性划分为亚级, 但是实际上这种划分是没有必要的,因为:
?
这种土地不投入经营使用。
同样也没有必要再将其划分为适宜单元。
(四)土地适宜性单元
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的是亚级内经营管理 的细小差别。同一亚级内所有单元在级这一层 次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在亚级层次表现为 相似的限制性,而在单元之间则存在生产特点 或经营条件的细微差别。
没有这种表示。 非常适宜级,又称高度适宜度 S1,无明显限 制因素,故不设亚级。
对中等适宜级S2和勉强适宜级S3均划分适宜性 亚级。例如:
S2e表示:中等适宜级,侵蚀限制亚级。
S2me 表示:中等适宜级,有效水分 侵蚀限制 亚级。
实际工作中设置亚级的原则: 亚级的数目越少越好; 符号中应尽量少用限制因素,一般只用一个 字母就够了,如果可能只列出主要符号,如果 两种限制因素同样重要就同时列出两者。
3.有条件适宜纲(Sc) 表示有些小面积土地在规定的经营管理条件 下,可能不适宜某种用途,但由于经营管理情 况的某些变化(如改变了经营方针,提供了某 些必要投资,选择的作物改变,土地改良等) ,又可以成为适宜的。
为了避免给人们带来含糊不清,除了迫 不得已,一般尽量避免使用有条件适宜这 一类别。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级 高度适宜(S1)
中等适宜(S2)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永久不适宜(N2)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S2侵蚀限制(S2e)
…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适宜性单元
… … …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不适宜纲(N):
①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 制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 水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②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限制性十分严 重,目前和将来都难以克服。
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因素的种类,如土壤水 分不足,土壤侵蚀危险等。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S2m——表示受水份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2o ——表示受土壤通气性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3e——表示受侵蚀因素限制的勉强适宜级土地 N1m ——表示水分缺乏使得土地暂时不适宜
宜牧土地
Ⅰ等地:水土条件好,产草量高,草质好,易于建成基本牧场。
Ⅱ等地:产草量低,草质较差或草场轻度退化,水土条件尚好,易于恢复。
Ⅲ等地:产草量低,草质差,草场退化,需大力改造。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2.4《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体系
2.4.2土地适宜类 土地适宜类是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依据土地对于农、林
、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划分时,尽可能按主要适宜方面 划分,但对那些主要利用方向尚难明确的多宜性土地,则作 多宜性评价。共划分八个土地适宜类,即宜农耕地类、宜农 宜林宜牧土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宜林 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 。
2.3 FAO 《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
适宜纲(Order)、适宜级(Class)、
适宜亚级(Subclass)和适宜单元(Unit)
2.3 FAO 《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
•土地适宜纲(Orders)
指土地适宜性的种类,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 方式是适宜还是不适宜。 –适宜纲(S)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达到预期的效 益,在经济上是合算的,而且对土地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 破坏后果。 –不适宜纲(N)是指土地不能满足所考虑的土地用途对 土地的要求,亦即土地质量显示该土地不能按所考虑的用 途进行持久利用。
2.1.1美国农业部潜力分级评价系统
潜力单元(Capability Unit),
①在相同经营管理措施下,可生产相同的农作物、牧草或林木; ②在种类相同的植被条件下,采取相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经营管理
方法; ③相近的生产潜力(在相似的经营管理制度下,同一潜力单元内各
土地的平均产量的变率不超过25%)。
2.3 FAO 《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
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s)
是亚级的续分,反映亚级以内土地经营管理方面的次 要差别。亚级内各单元均有相同的适宜性和亚级水平的 相同限制性种类。不同适宜单元之间在生产特点或经营 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不同。适宜性单元是用阿拉伯数字 表示,置于适宜亚级之后。如S2e-1 、S2e-2等。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单元四个层次。
1.土地适宜纲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
经济原因居多,土地的适宜或不适宜即以这些原则划分。
2.土地适宜级反映适宜性的程度,可按照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一般分三级:S1、S2、S3。
•S1级是高度适宜。
•S2级是中等适宜。
•S3级是临界(勉强)适宜。
•适宜性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投入和收益的相互关系。
•在不适宜纲内通常分为两级:当前不适宜类(N1)和永久不适宜类(N2)。
•当前不适宜类(N1):当前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
•永久不适宜类 (N2):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3.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级用小写字母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的方法来表示,如S2m。
S1级无适宜亚级。
4.土地适宜单元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级的续分,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都有差别。
适宜单元的划分对于农场一级的土地规划很有意义。
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级之后,如S2e-1、S2e-2。
二.评价规则• 1.评价的深度• 2.参评因素• 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种类• 4.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5.土地利用与土地属性的比较•⑴要求的匹配。
•⑵环境影响•⑶社会经济分析•⑷实地验证三.具体评价步骤为:1.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确定:划分方法:一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二是以土地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三是土壤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以上几种方法均有其可取之处和不同程度的缺陷,为此,可以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影响土地质量的参评因子分级图层进行叠加,选取最小图斑作为基本的评价单元。
2.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的划分: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综合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因地制宜将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和等级。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标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二、评价的工作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
一般而言,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室内准备及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个阶段,具体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如下:(1)明确的评价目的(2)组织技术力量及准备评价用品(3)评价对象的选择(4)资料的收集(5)评价因素的选择(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与指标分级(7)评价因子图的制作(8)评价单元的划分(9)评价因素权重的确定(10)土地适宜类的确定(11)土地适宜等的确定(12)土地限制型的确定(13)评价结果的核对(14)面积量算、平差与统计(15)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制作(16)评价成果的分析与评述三、资料收集四、评价方法(一)评价系统的拟定本次实习的评价系统由农业土地适宜类和适宜等两方面组成,其中土地适宜类分为:(1)宜耕土地类(2)宜园土地类(3)宜林土地类(4)不宜土地类;土地适宜等分为:(1)一等地(高度适宜等)(2)二等地(一般适宜等)(3)三等地(勉强适宜等)(二)评价对象的选择为了保证评价工作能做到省时省工省费用,且达到质量好、准确度高的要求,通常应进行评价对象的选择,即根据评价的目的,剔除一些不必要参与评价的土地利用现状类型。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等因素的系统分析和评估,来确定土地在特定用途下的适宜程度。
它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自然条件评价和人为干扰评价。
自然条件评价是对土地的生态环境、气候状况、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评估。
人为干扰评价则主要从土地利用历史、土地管理措施等角度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估。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土地的适宜性,从而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自然条件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土地质量、土壤水分条件、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评估。
土地类型是指土地的基本分类,不同类型的土地适宜用于不同的用途。
土地质量是指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对于农业和园林绿化等领域的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水分条件是指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排水能力,对于种植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地形评价是指地势高低和地形起伏的特征,对于建设和农业的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评价则是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土地所处气候条件的特点,从而确定土地适宜的用途。
其次,人为干扰评价对土地适宜性的评估也非常重要。
人为干扰评价主要考虑土地的利用历史和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土地利用历史可以反映出土地利用的变迁和土地的质量变化情况,从而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估。
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耕种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方面。
这些因素都对土地的适宜性产生影响,评估这些因素可以帮助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的评价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土地的适宜性,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土地适宜性评价还可以帮助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一节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与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 所谓土地的适宜性是指某种土地类型对特定土地用途或作物 的适应状况,也就是说,在正常生产条件下, 的适应状况,也就是说,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土地的永续利用不 受限制,并对当地和临近环境也没有不利的影响的土地特性。 受限制,并对当地和临近环境也没有不利的影响的土地特性。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单宜性和土地多宜性评价两种。 土地单宜性评价是根据某种具体目的和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对土 地进行的适宜性评价 。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
2.级 2.级 土地级是反映土地的适宜性或不适宜性的程度。 土地级是反映土地的适宜性或不适宜性的程度。 3.亚级 3.亚级 土地适宜性亚级是反映土地受到限制性因素的种类。 土地适宜性亚级是反映土地受到限制性因素的种类。 4.单元 4.单元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指同一亚级内根据生产特点、 土地适宜性单元是指同一亚级内根据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 理条件的差异而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土地适宜性单元。 理条件的差异而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土地适宜性单元。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1 100万土 (二)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编制全国1/100万土 图拟定的分类系统为五级分类制。 地资源 图拟定的分类系统为五级分类制。 1.土地潜力区 1.土地潜力区 2.土地适宜类 2.土地适宜类 3.土地质量等 3.土地质量等 4.土地限制型 4.土地限制型 5.土地资源单元 5.土地资源单元
(三)模糊聚类法
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大致有四步: 用模糊聚类法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大致有四步: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种中文名】:沙打旺 【种拉丁名】: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种别名】 :直立黄芪、斜茎黄芪、
强度< 20cm
水源严重不足
5
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 >1.0%,暂时不能改良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力、区 位和交通运输。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在对城镇的 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 用地进行综合的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 适用程度。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一般分三类(见表5.1):
4.各限制因素所划分的数量级,在土地的限制强 度上应互相保持一致。如: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 度、侵蚀强度等,应与有效土层厚度等紧密关联 的因素大体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
评级 坡度(p)
水侵蚀(e)
风蚀(v) 有效土层(d)
0 <3°
不明显
不明显 >100cm
1
3°-5°
S2m-2
S3e
…
…
N1m
N1m-1
N1e
N1m-2
…
…
适宜性
适宜程度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1. 土地适宜性纲:表示土地对某种用途是适合还 是不适合。可分两个纲:适宜纲、不适宜纲。
适宜纲(S)——这类土地长期用于某种用 途时(如发展农业),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并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不适宜纲(N)——不适宜于某种用途。通 常可分2级 : ①暂时不适宜级 、 ②永久不适宜 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素指标
选取因素和确定指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选取因素时应 考虑以下几方面:
1. 必须选取较长时期影响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质
土地适宜性评价
1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 A land quality is a complex attribute of land which acts in a distinct manner in its influence on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for a specific kind of use. Land qualities may be expressed in a positive or negative way. Examples are moisture availability, erosion resistance, flooding hazard, nutritive value of pastures, accessibility.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土地质量,就是土地多种土地性质的综合性 描述,仅可供比较的土地特性。一般用土地质 量作为土地评价的基础。
1.根据一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2.用一组土地性质中的某一起主要限制性作用 的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3.综合多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优点: 1。针对性强 2。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缺点: 1。难以考虑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 2。定性为主,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
分 类
土地 潜力区
土地 适宜类
土地 质量等
土地 限制型
土地 资源 单位
分类 气候、 对农、林、 适宜性程度 限制因素、 依据 水热 限制程度 牧业的适 宜性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④土地限制型
在土地等的范围内,按其限制因素及其深度划分, 在同一限制型内,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 同的主要改造措施。在同一等内,型与型之间只 反映限制因素不同,而没有质上的差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类别
按方法:定性,定量,定性+定量按目的:当前适宜性评价,潜在适宜性评价按对象:单适宜性评价,多适宜性评价,综合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的分类方法:根据不同用途:宜农宜林宜牧宜渔业宜灌溉;根据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适宜,较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
不适宜纲内的土地也可以按照其限制性划分亚级,但实际意义不大,因为这种土地不投入经营使用。
4)土地适宜单元
土地适宜单元式土地适宜亚级的续分。每一适宜亚级内所有的适宜单元具有同样的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不同适宜单元之间在生产特点或经营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不同。适宜单元的划分对于农场一级土地规划时很有意义的。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级之后。如S2e-1。
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的限制性相当严重,以致在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对这两类土地一般不需要作经济上的定量分析,因为它们所指定的用途从经济角度来说都是不适合的。当前不适宜级的上限正是适宜纲内的临界适宜级的下限,它可随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而变化。而永久不适宜级的上限主要由自然条件决定的,因而一般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土地潜力区:根据水热条件,全国划分9个潜力区,同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和适宜作物、牧草、林木
综合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级:依据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进行划分,共8种适宜级,主要是主宜性划分8种适宜级
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宜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
2.土地适宜性与利用潜力评价的比较
区别:潜力评价规定土地利用方式的先后次序,适宜性评价可针对多种方式评价;前者主要关心土地自然属性,后者重视土地经济属性
联系:两个评价成果可进行比较、协调
二、我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1、评价系统
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级、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5级组成。
土地适宜性:某种土地类型满足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如何所作出的等级评定。
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
基本原理: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反映出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适宜用来干什么,适宜某种用途的等级
评价的一般程序分为 :工作准备和资料收集、适宜性评价、成果整理三阶段
(一)《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土地适宜性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有四个等级:适宜纲(order)、适宜级(class)、适宜亚级(subclass)和适宜单元(unit)。
(二)确定土地利用的种类,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确定土地利用类型:预先确定和工作中确定两类方法-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的需求:不同的环境条件、耕作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
详细调查及描述(作物种类、品种,管理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
(三)调查研究区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与土地利用类型调查平行开展的是自然资源调查,目的有两个: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相对一致的单元,以此作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另一个就是获得每个这种相对一致性单元的有关信息,用其对所考虑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适宜性评价.前者的成果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图件,后者的成果是每个单元的有关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
《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和方法
规划土地评价——评价目标——评价区情况(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地势、目前土地状况、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等)——资料和假设(资料的限度、资料的可靠性)
——工作计划(评价土地的范围和边界、评价的类别、工作方式选择、工作时段划分、任务安排)
总之,规划土地评价是任何土地评价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确目标和假设之后才有可能计划以后的评价工作,使各项活动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最后产生与评价目标有关的成果,同时避免无效劳动,特别是避免费用多,耗时间的野外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做出的某些决定,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有所改变,因此,对这些决定应该留有余地.
2.土地质量的选择:
在一个具体地区进行某一类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时,不必全部使用上述土地质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种土地质量也不是只限于对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影响.因此,在适宜性评价时,必须对土地质量有所选择.
土地质量的选择要满足三个条件:对所研究的作物或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有影响;在研究区内出现对土地利用施加不利影响的临界值;可进行计量或估量,即有可行的收集资料方法.
3.评定土地质量:在确定采用哪些土地质量之后,接着要对这些土地质量进行评定.
如何评定土地质量呢?通过土地性状评价土地质量。
步骤包括:A. 选择适当的土地性状因子; B. 排列选定的评价因子; C. 编制土地质量评价表
一土地评价单元分别评定每一项土地质量的适宜等级后,还必须将它们加以综合,即评出总的土地适宜等级.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土地利用与土地的比较,更确切地说是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的要求与每一个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的比较.包括四个步骤:
(1)“供需”的匹配(2)土地利用对土地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3)社会经济分析(4)实地验证
(五)提交评价成果(1)成果的表现形式-文字、图表、数据(2)成果的载体形式:硬拷贝、电子文件等。
临界适宜级(S3):土地有限制性,对某种用途的持续利用是严酷的,将降低生产能力或效益,或者需要增加投入,而这种投入从经济上说只能算勉强合理的。
上述适宜程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费用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土地不适宜级通常可分成两类:
当前不适宜级(N1):土地有限制性,但终究可加以克服,而在目前的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或限制性相当严重,以致在一定条件下不能确保对土地进行有效而持久的利用。
土地质量评级:利用评价因子的限制等级对不同土地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将土地质量按优劣分为5级(表)
土地适宜性评价及调整方向:根据不同土地利用单元的条件(目前利用情况,主要障碍因素、目前利用适度情况),明确土地改造利用的方向,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土地利用与土地的匹配比较
土地性状: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FAO,1976)”
与农林牧三种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的土地质量:(1)与农作物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2)与畜牧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3)与林业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4)与土地经营管理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
2)土地适宜级
土地适宜级反映土地对某些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用阿拉伯字母按适宜纲内的适宜程度递减顺序编列。类的数目不加具体规定。最常见的是在适宜纲内分出三类:
非常适宜级(S1):土地可持久应用于某种用途而不受重要限制,或受限制较小,不至于降低生产力或效益,不需要增加超出可承担水平的费用。
中等适宜级(S2):土地有限制性,持久利用会出现中等程度的不利,降低生产力或效益并增加投资及费用,但仍能获得利益。
对《纲要》的评述
在一个土地单元内不能仅对一种利用方式作出评定;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有不同的要求;评价时使用土地质量,而不只是土地性质;评价时在相当程度上考虑到土地利用的管理水平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特点:针对性较强,实用性较大;多宜性评价,供土地利用规划参考;评价考虑土地自然属性和土地利用的经济背景
1)土地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S)或者不适宜(N)。回答适宜(S)还是不适宜(N),是从自然属性、经济属性两方面,一方面不符合即不适宜。
适宜纲是指在此土地上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预期所产生的效益值得进行投资,而对土地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破坏危险。
不适宜纲是指土地质量显示不能按所考虑的用途进行持久利用。土地被列入不适宜纲原因很多,如提出的用途可能在技术上不能实行,例如在裸岩山耕作,但经济原因往往居多,即预期投资获得的效益小,得不偿失。
1)经验法:评价人员与当地科技人员和有实际经验的人讨论,并依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决定如何将各别单项土地质量的适宜等级综合为总的土地适宜等级.
2)极限条件法:如同土地潜力评价中的做法那样,将级别最低的土地质量等级作为总的土地适宜性等级.即最小因子法.
3)运算法.将每个适宜等级规定一个数值,进行乘法或加法运算得到总的土地适宜性等级.
3)土地适宜亚级
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类别的差异,如土壤侵蚀危害。亚级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高度适宜级无明显限制因素,故不设亚级。在实际工作中设置亚级有两个原则:
亚级的数目愈少愈好,只要能区分开适宜级的不同质量的土地就可以;
对于任何亚级而言,在符号中应尽可能少用限制因素。一般只用一个字母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