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漫谈
许多中文论文题目中都有“漫谈……”“试论……”“浅析……”“管见……”“……的一瞥”“……的初探”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探讨不同学科领域谦词的翻译策 略
开展跨学科合作,共同推进谦词 翻译的研究
THANK YOU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01/01
案例四:“本文”的英译处理 案例五:“本文”的英译处理 案例六:“本文”的英译处理
处理方式的优缺点
直译法:优点是保持原文风格,缺点是可能导致语义不清或误解
意译法:优点是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缺点是可能失去原文的韵味
音译法:优点是保留原文发音,缺点是可能导致目标语言读者难以理解 混合译法:优点是结合直译和意译的优点,缺点是可能导致翻译不够准确 或流畅
言简意赅的翻译原则
准确理解原文含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避免过度翻译,保持原文的简洁性
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 译等
注意文化差异,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 境
确保翻译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使读者易于 理解
遵循翻译规范和标准,确保翻译的质量和 一致性
PART 3
英译处理的实际应用
具体案例分析
案例一:“本研究”的英译处理 案例二:“本文”的英译处理 案例三:“笔者”的英译处理
谦词:指在语言表达中,用于表示谦虚、礼貌的词语 含义:谦词在中文论文题目中,用于表示作者的谦虚态度和对他人的尊重 作用:谦词可以增强论文的学术性和严谨性,提高论文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例子:“浅谈”、“探讨”、“初步研究”等
常见的谦词类型
自谦词:如“拙 作”、“鄙人” 等,用于表示谦 虚和自谦
他谦词:如“贵 校”、“贵公司” 等,用于表示对 他人的尊重和敬 意
谦敬词:如“敬 请”、“敬请赐 教”等,用于表 示请求和希望得 到对方的帮助
英语翻译词类转换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形合与意合主要指句与句之间起连接作用的 成分是否保留的问题. 成分是否保留的问题 If I had known it would come to this, 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早知如此, 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 It was quite late when we got back, nearly seven o’clock in the evening. (我们到家已经很晚 快晚上七点了 我们到家已经很晚,快晚上七点了 我们到家已经很晚 快晚上七点了.)
reference
1. 这么多非洲人在忍饥挨饿,而一些政客却陶醉 这么多非洲人在忍饥挨饿,
在世界表面上的富足之中。这真实荒唐。 在世界表面上的富足之中。这真实荒唐。
1. 雷德太太一家人从我第一次住在她们家里
开始,就一直对我很关切。我们既是邻居, 开始,就一直对我很关切。我们既是邻居, 又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来往始终未断。 又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来往始终未断。 2. 从山顶远眺 这儿风景绝佳 遐迩闻名 从山顶远眺,这儿风景绝佳 遐迩闻名. 这儿风景绝佳,遐迩闻名
三、英语静态,汉语动态 英语静态 汉语动态
The very sight of you makes me nervous. (一看见你就让我感觉不自在。) 一看见你就让我感觉不自在。 一看见你就让我感觉不自在 The quick arrival of the engineers sent by them and their careful examination of all facilities brought about the very speedy restoration of the factory’s production. (他们派来的工程师迅速到达,并检查了所 他们派来的工程师迅速到达, 他们派来的工程师迅速到达 有的设备, 有的设备,工厂很快恢复了生产 。 )
翻译的标准
一、翻译的标准1.清代翻译家严复1895年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
2.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译文取明深意,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文本。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4.在严复的翻译标准里,“信”就是译文意义“不倍原文”。
为了能“达”,译者应“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至于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为了求“雅”,严复主张“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反对“用近世利俗文字”。
在严复看来,“信”、“达”、“雅”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达”是为了“信”、“雅”是为了“达”。
5. “信”就是忠实原文。
忠实原文的前提是读懂原文;此外还要让读者通过你的译文去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如果你的译文人家看了如在云里雾里,半天不知所云,那么人们就不知道原作者在说些什么。
6.”达”就是通顺。
“达”不仅要语法正确,最重要的是要看语感。
凡是符合中国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中文;同样,凡是符合说英语的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英文。
(如译文过分拘泥于原文就不会达到“达”的要求。
)7.”雅”即是“美”。
翻译中对“雅”的追求就应表现为努力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来表现原文的风格。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把翻译标准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这翻译的三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之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
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至于翻译与艺术文(诗文戏曲)的关系,当然不是“雅”字所能包括。
但为叫起来方便起见,就以极典雅的“信、达、雅”三字包括这三方面,也无不可。
但是我们须记得所以求“信达雅”的道理,却不是如是的简单。
翻译漫谈
改为:滑冰的时间太长,我的脚趾冻伤了。
改动虽然不大,译文弄得比较通顺了,这也是对词典的贡献。
翻译有没有苦恼,有的。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说过:“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象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译者这时的确感到心急如焚,焦头烂额,可是一旦找到合适的译文,就会感到格外痛快。
更为可贵的是原译者提供的修订译文。把修订后的译文和原译文比较一下,看译者是怎样修改自己的译文的,往往可以看出许多问题。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这样开始的: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这段话,在杨宪益和戴乃迭译的Lu Xun Selected Works (1956, 1980)里是这样译的:
不过我还是要强调,只看别人怎样翻译,自己并不动手译,是不行的。我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编过一套翻译教程,有些学校办了辅导班。有一次,一位老师告诉我,他的学生只看我的书,并不作练习。我听了大为惊讶,连忙写了一篇短文,登在《英语学习》杂志上。我说,学翻译犹如学游泳。只在岸边看别人游,或只听教练讲解,是学不会的。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翻译漫谈(三) 翻译重在实践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留学法国,攻读法国文学和绘画,回国后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译成中文,介绍给国人。他在1957年给《文学报》写的一篇题为《翻译经验点滴》的文章里就曾说过:“翻译重在实践。”
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一定要通过实践。实践可以分为两类,直接的实践和间接的实践。
几年以后,忽然有一天出版社的责编打来电话,说我的书快要出版了。我兴奋极了。取回样书的那一天,我对老伴说,我又有了一个儿子,我已经把他接回来了,他的名字就叫“大卫”。
漫谈翻译莫言[美]葛浩文
156上世纪80年代初,为研究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我在东北度过了不少时光,不仅接触了一大批中国作家,还读了不少当代小说。
80年代是“文革”后的十年,出版的小说不如后来的多,好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后来读到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其颠覆性的语言、充满张力的叙述和幽暗的氛围,深深地打动了我。
回国后我又在杂志上读了他的《天堂蒜薹之歌》,小说是全文刊登的, 就像赫尔歇在《纽约客》上发表的《广岛》,是一次发出来的。
《天堂蒜薹之歌》与我读过的中国小说大不相同,那种写法我还从来没碰到过,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于是通过中国作协(当时莫言还是解放军的军官)给莫言写信,问他可不可以把小说翻成英文。
他回信说可以。
小说还没译完,又读到了《红高粱家族》。
读完后,我认为《红高粱》可能是将中国当代文学引进西方的第一部作品。
所以我暂时放下《天堂蒜薹之歌》,改译《红高粱》。
此后我开始翻译莫言的作品。
有趣的是,我最先读到的《红萝卜》,到目前为止却是最后翻译出版的。
翻译与变通相信大家都知道,有些中文用语或词句,是无法翻译或者译不好的。
究其原因,既有语言层面的也有文化层面的。
当然译者也可以变通,但效果并不完全理想。
译者可以选择略过不翻,也可以加脚注,但脚注多漫谈翻译莫言[美]葛浩文译者:史国强. All Rights Reserved.少要影响可读性,一般商业出版社是不同意的。
再就是在不妨碍叙述的前提下,添上解释性的文字。
偶尔也需要你创造性地翻译。
我翻译台湾的讽刺小说《玫瑰,玫瑰,我爱你》遇上一个双关语,要是翻成英语的话,双关的意思就没了。
我在英语里也找了个双关语加入译文,可谓天衣无缝,但译者并不总是这么幸运。
小说的语调、幽默、双关当然是不能逐字翻译的,但至少要能让读者感受到小说的风趣特色。
我读译成英文的外国小说,有时会遇上没翻译的文字,比如德文小说翻译成英文,有些德语用词直接引入英译,我不懂德语,但并不感到陌生或甚至反感,只要能通过上下文猜出来就没有问题。
翻译漫谈(六)信与达
翻译漫谈(六)信与达做事情都有个要求,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翻译也不例外。
那么什么样的译文算是好的译文呢?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标准作为努力的目标呢?1980年出版了张培基等四位学者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
作者在“翻译的标准”一节中写道:“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
”“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1983年出版了吕瑞昌等五位学者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
关于翻译标准的论述,与第一本书是一致的。
书中写道:“我们不妨用‘信、顺’两字来概括我们今天汉英翻译的标准。
所谓‘信’是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包括思想、感情、风格等,即把原文完整而准确地表达于译文中,对原文内容尽可能不增不减。
所谓‘顺’,是指用词正确得体,行文流畅通顺,符合英语习惯;避免逐字死译、生搬硬套,使不懂汉语的英语读本也能看懂。
”这两本书是受教育部委托编写的高校通用教材,一本讲英译汉,一本讲汉译英,二十多年来,一直在我国高校广泛使用。
我基本上同意这两本书关于翻译标准的提法,但我不赞成把风格放在忠实里面来谈。
我们不必因为严复提出了“信、达、雅”,谈翻译标准就一定要谈风格。
因为风格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把原文的风格完全翻译过来,这恐怕是不大可能的,但也不是说风格就完全不能翻。
译者只能尽力而为。
译文的风格除了包含一部分与原文的风格,必然还包含其他因素。
而且翻译不同类型的作品,对风格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英译汉还比较好办,汉译英就更难把握了。
我在99年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编写了一套教材,题为《英汉翻译教程》。
关于翻译标准,我是这样写的:“对我们初学翻译的人来说,我想可以提出两条要求:(一)忠实;(二)通顺。
‘忠实’主要是指内容……要力求准确地表达原作者的意思。
‘通顺’指的是语言。
如果原文是通顺易懂的,那么译文也要尽量做到通顺、易懂。
”我认为,真正做到上述两条,也并不容易。
论语》翻译漫谈
孔子“学而不厌”,故能尽悉本末, 洞晓天下。学贵在力行致用,勤 于思考。诚如孔子所言:“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此 乃孔子为学之精神,古今学人, 皆当效法,顺之则进,逆之则退, 学思并举,不可偏废。
学习在于志诚,所以孔子说: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知也。”毛泽东亦说:“学习上来 不得半点虚假。”他在致其师徐 特立的信中说:“有的人只有半 桶水,却篇要淌得很。”此亦圣 人警世之言,为学者不可不慎。
Confucius said, “Gentlemen unite instead of conspiring; petty men conspire instead of uniting.”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onfucius said, “You (given name of Zi Lu, a disciple of Confucius), shall I teach you knowledge is? When you know a thing, to recognize that you know it, and when you do not know a thing, to recognize that you do not know it. That is knowledge.”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Confucius said, “When one’s parents are alive, one should not go far away. If one has to, one should tell them where one is going.”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 喜,一则以惧。”
10大翻译技巧+专业翻译必看书籍
10大翻译技巧+专业翻译必看书籍梦游的松鼠2013-11-29 00:11:07※网站推荐1.中国翻译协会/tran/index.htm2.中国科技翻译/2002/magazine/index.asp?MagID=19173.译路网/html/e/2006-11/10/12_47_12_734.html4.译商网/Resourcehtml/Resource413.html5.词汇术语网/news/a1/1.htm6.英语之声/englishstudy/ch/jgmc/index2.html7.舍生取译网/5※参考书目翻译杂志类:中国翻译,2003(6).王占斌,《上海翻译》2005( 1), 32-35.王方路,《中国科技翻译》2005(1),45-47.陈恪清,《中国科技翻译》2004(2),39-40.苏淑惠, 《外国语》1996: (2) “广告英语的文体功能与翻译标准”,魏彩霞, 浅谈国际贸易中商标的翻译. 中国翻译, 1997, (3)教程类:张培基等,1980.《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范仲英, 1994.《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冯庆华,2002.《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梅德明,2000,高级口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厦门大学外文系,1999.中英英语合作项目小组编著.新编英语口译教程(学生用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厦门大学外文系, 1999.中英英语合作项目小组编著.新编英语口译教程(教师用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吕瑞昌喻云根等,1983.《汉英翻译教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郭著章李庆生,《英汉互译实用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杨莉黎,1993.《英汉互译教程》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吴冰,2004.现代汉译英口译教程练习册.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曾诚,2002.实用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陈宏薇.李亚丹,2004.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翻译技巧类:钱歌川,1980.《翻译漫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刘重德编著,1991.《文学翻译十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金圣华、黄国彬主编,1998.《困难见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古今明,1997.《英汉翻译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译作赏析类:刘士聪,2002.《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译林出版社.崔永禄,2001.《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南开大学出版社.喻云根,1996.《英美名著翻译比较》.湖北教育出版社.黄源深、周立人,2003.《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翻译理论类:Newmark,P.2001.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Newmark,Peter. 2001.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陈福康,1992.《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陈玉刚,1989.中国翻译文学史稿.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谭载喜,2004.《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商务印书馆.金缇,1998.《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廖七一,2001.《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郭建中,2000.《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郭著章,1999.翻译名家研究.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罗新璋, 1994.翻译论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马祖毅, 2001.中国翻译简史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买提尼牙孜, 热扎克, 1994.西域翻译史. 新疆: 新疆大学出版社.孟昭毅, 李载道, 1995.中国翻译文学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秉钦, 2004.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王建开, 2003.五四一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宏印, 2003.中国传统议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严复. 湖北: 湖北教育出版社.王宏志, 1999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谢天振, 2004.查明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 上海: 上海外语出版社.张力等,1997.中国历代高僧. 吉林: 吉林教育出版社.周发祥, 李岫, 1999.中外文学交流史. 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邹振环, 1996.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黄国文, 2001.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贾文波, 2004.应用翻译功能论.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金堤, 1997.等效翻译探索.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靳涵身, 2004.诗型广告翻译研究. 四川: 四川大学出版社.刘宓庆, 1999.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秦秀白, 2002.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王佐良, 1997.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年8月.蒙兴灿.孔令翠,2002.实用英汉翻译[M].四川的大学出版社.王佐良,1998.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杨自俭.李淑华,1999.英汉对比研究论文集[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5※翻译大家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是我国"五四"时期涌现的著名作家,文学家和翻译家。
翻译专业考研 怎样提高翻译效率?
翻译专业考研怎样提高翻译效率?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译员追求的重要目标。
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高译教育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文摘自译者余晟所著的《翻译漫谈——怎样翻译更地道》,这是一本“熟手”译者的经验分享录,是一本技术人员阅读、翻译英文资料的指导书。
文中,作者总结了自己的翻译步骤,按照这样的步骤,他可以获得最高的翻译效率。
第一步:通读通读很重要,却被许多译者忽视。
他们往往认为,原文的“意思”没什么难的,自己英文又够好,可以直接下笔,遇到问题“见招拆招”即可,翻译前通读原文完全是浪费时间。
事实却非如此。
翻译文章要做的并不是“代替作者写文章”,而是“解释/传达作者的文字”。
文字本身是内涵丰富的,除去“意思”本身,还有用词、结构和风格等诸多方面。
边看边翻,见招拆招,很有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比如用词,原作者可能用一些双关语、多义词,在不同场合重复出现,表达的却是不同的意思,这时候译者应当尽力找到“对应”的双关语、多义词,这是个苦差,因此就更需要译者有大局观,知道原文中该词出现在哪些场合,都表示什么意思,才好取舍。
再比如结构,原文中很可能有前后关联的典故/故事,有时甚至横跨几个章节,如果没有通读原文,翻译时就容易遗失原文的逻辑结构。
还有风格也是如此,好的翻译讲究贴合原文,这种“贴合”,当然也包括风格的贴合,原文是轻快的,就不能翻译成沉重的;原文是严肃的,就不能翻译成平淡的。
了解这些信息,都要求译者通读全文,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然后才谈得上下笔翻译。
在通读阶段,译者绝不应涉足翻译的细枝末节,只需要认真扮演好原文读者的角色,仔细阅读原文即可。
通读虽然看似与翻译无关,其实非常重要,不通读原文,是绝不可能“把握”原文,也就做不好称职翻译的。
要想提高自己的通读效率,可以参考郝明义先生翻译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二步:翻译通读完成,对原文有了整体的把握,就可以动笔了。
通常所说的“翻译”就是这种狭义的翻译,即语言的转换过程。
我国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分类书目选编》3
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专论.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评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99页.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38页.刘洪潮主编.怎样做新闻翻译(文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443页.刘华文.汉诗英译的主体审美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36页.刘季春.实用翻译教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2007.刘健.电力英语阅读与翻译.第2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141页.刘靖之.和谐的乐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477页.刘靖之,林戊荪,金圣华主编.翻译教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翻译学会,2000.569页.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刘宓庆.文体与翻译.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608页.刘宓庆.文体与翻译.第2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483页.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613页.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刘宓庆.英汉翻译技能指引.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655页.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301页.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14页.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559页.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371页.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2007.317页/288页.刘宓庆.翻译与语言哲学.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2007.547页/536页.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2007.614页/586页.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34页.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546页.刘宓庆.刘宓庆翻译散论.王建国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457页.刘牟尼.汉译英指南.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刘全福.翻译家周作人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40页.刘润清,汤德馨,王贵明编.当代研究生英语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66页. 刘绍龙.翻译心理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87页.刘绍龙,何家宁,王柳琪.翻译实证研究方法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刘绍铭.文字岂是东西.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211页.刘世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546页.刘世聪主编.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597页.刘世聪.英汉•汉英美文翻译与鉴赏(新编版).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231页.刘文彬,张崇言主编.汉英词句多译例析.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159页.刘文捷主编.翻译入门——英译汉.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91页.刘训成.新闻英文编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324页.刘涌泉.机器翻译浅说.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出版社,1964.刘涌泉等.机器翻译论文选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79.刘涌泉等.中国的机器翻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4.刘煜宗编.英译汉概论(上、下册)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刘振前,黄德新.经贸英语翻译与写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46页.刘重德.翻译漫谈.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英文本)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刘重德.浑金璞玉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刘重德主编.三湘译论.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刘重德.西方译论研究.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166页.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522页.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2).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458页.刘重德.翻译论稿.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34页.刘宗和主编.论翻译教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60页.卢炳群.英汉辞格比较与唐诗英译散论.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300页.卢红梅.华夏文化与汉英翻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42页.卢红梅.英汉语篇回指对比研究与翻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卢思源主编.新编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卢伟,高永主编.新实践英语翻译.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359页.卢信朝主编.挑战口译——听辨.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05页.陆殿扬.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上、下册).北京:时代出版社,1958.356页/384页.陆谷孙.余墨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87页.陆乃圣.英汉差异及翻译.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3.陆乃圣主编.新编大学翻译教程.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11页.陆文慧主编.法律翻译——从实践出发(文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71页.陆钰明.汉英翻译指导.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75页.吕炳华主编.汉英双向口译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7页.吕国军.口译与口译教学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吕昊等编.商务合同写作及翻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317页.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360页.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282页. 吕俊,李德凤编.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方法.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吕瑞昌等编.汉英翻译教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吕天石.汉英翻译新探.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英文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250页.罗磊.医学英汉互译技巧与实践.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罗磊.现代中医药学汉英翻译技巧.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4.罗斯编.英汉、汉英新编翻译手册.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490页.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罗杏焕.基础口译教程(B级).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6.罗选民主编.外语•翻译•文化(第二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罗选民主编.中华翻译文摘(2000卷,汉英对照)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81页.罗选民主编.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罗选民主编.中华翻译文摘(2001年卷,汉英对照).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30页. 罗选民编.文学翻译与文学批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罗选民编.语言认知与翻译研究.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罗选民主编.中华翻译文摘(2002—2003卷,汉英对照)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48页.罗选民编.文化批评与翻译研究.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罗选民,佘协斌主编.外语•翻译•文化(第一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罗选民,屠国元主编.阐释与解构:翻译研究文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麻争旗.影视译制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329页.马爱英.中英文化翻译——当代中国文本译释个案研究(英文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60页.马秉义.汉译英入门——科技文章译法.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马秉义编.汉译英基础教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410页.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224页.马红军.从文学翻译到翻译文学——许渊冲的译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27页.马乐梅.中文和合本圣经翻译原则之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马祖毅.英译汉技巧浅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马祖毅.中国翻译史话.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运动以前部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331页.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运动以前部分.第2版(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458页.马祖毅等编.汉籍外译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717页.马祖毅.中国翻译史(上卷,周代——清代).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796页.马祖毅等.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一卷;现当代部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精装本〉.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古代部分全一卷538页;现当代部分第一卷729页、第二卷857页、第三卷474页、第四卷411页。
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英译本漫谈
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英译本漫谈作者:吴涛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4期⊙吴涛[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昆明 650500]摘要:杨宪益、戴乃迭是中国最早译介《史记》的翻译名家。
学界长期以来对他们翻译的《史记》选译本关注不够,鲜有文章论及这两位翻译大师的《史记》译本。
本文梳理了杨氏夫妇出版的各种《史记选》英译本,期待译界能进一步关注和研究这两位大师的《史记》英译。
关键词:杨宪益戴乃迭《史记选》英译本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英译的《史记》(Records of the Historian)选译本于1974年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
杨氏选译了《史记》中许多文学名篇,英译文简洁朴素,几乎不用脚注,主要针对西方普通读者。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倪豪士教授认为杨宪益、戴乃迭的《史记》英译是在1958年至1970年间进行的。
倪豪士认为他们选译的篇目受王伯祥选注的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史记选》影响。
王伯祥先生曾给杨氏夫妇的《史记》英译本写过序。
他们在翻译时主要参考了王伯祥《史记选》中的篇目。
王伯祥对选取的每卷篇目都做了若干校记,即根据手头容易得到的多个《史记》权威版本,如覆刻《百衲本》和日本陇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等版本进行相互对照,对其中出现的文字异同正误进行校记,同时还对其中涉及的音读、字义、地名、人名、官名等做了简单注释,这些注释和校记合并起来称为校释。
王伯祥选注的《史记选》突出的是《史记》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同时兼顾其史学意义,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内地学者对《史记》进行评注的杰出学术研究成果。
王伯祥在该书《史记选序例》里详细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成就,对所选注的篇章进行标点,注释详备,配上多幅《史记》地图分插在每个选篇前面。
他的这部著作半个世纪来颇受专家学者与普通读者的欢迎,出版后经久不衰,成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当时翻译《史记》时在中国内地能够找到的较优秀的《史记》评注版本。
钱歌川翻译思想简介
钱歌川在台湾、新加坡、美国 发表了大量的散文和英语教学资料。 译作: 《地狱》、《安娜哀史》、《娱 妻记》等 译学论著: 《翻译漫谈》、《翻译的技巧》、 《英文疑难详解》(已为台湾大学 用作教本)
译文第一要通达 翻译是要字斟句酌的 一切译文必须以逻辑为标准 平心而论,创作困难,翻译也不容易。作家 只须精通一种母语,翻译家至少须畅晓两种以 上的文字。虽然作家还需搜索枯肠,博访周询, 找出许多材料来证实他的理论,而译者却可节 省这些麻烦,把人家既成的作品拿来照译,但 是在行文上,作家可以自由发挥,而翻译家须 受原文的限制,有的可译,有的不可译。
钱歌川(1903—1990),原名慕祖, 笔名歌川、味橄等。湖南湘潭人。著 名的散文家、翻译家。1920年赴曰留 学。1930年进上海中华书局做编辑。 1931年参与主编《新中华》杂志。 1936年人英国伦敦大学研究英美语言 文学。1939年回国后任武汉、东吴等 大学教授。曾与鲁迅、矛盾、田汉、 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化名人交往,参 与文化运动。1947年春,前往台北创 办台湾大学文学院并任院长。1972年 Hale Waihona Puke ,以70高龄退出讲台,移居美国纽 约。
翻译漫谈十二:翻译意思
翻译漫谈(十二) 翻译意思翻译意思,而不要翻译字,这在原则上,大家都会同意的。
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不尽然。
有时我们会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原文的字面上,并不深入思考原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翻译起来就参照原文的说法,把英文词换上汉字,稍微调整一下顺序就完事了。
这样的译文,不是歪曲原意,就是词不达意,或者听着别扭,不像中文。
我在高教自考《英汉翻译教程》一书中推荐过一位英国学者,名叫西奥多·萨沃里(Theodore Savory)。
他在1957年发表的The Act of Translation一书中写道:A fair conclusion from these ideas is that the translator’s work may be analysed into the answering of three questions. Faced with a passage in its original language, he must ask himself:(ⅰ) What does the author say?(ⅱ) What does he mean?(ⅲ) How does he say it?This method of analysis may be applied to the paragraph, to the sentence, or even to the phrase.要想翻译意思,必须先弄清楚原文的意思。
正如萨沃里所说,译者必须先问自己第一个问题:作者说的是什么?但若到此为止,那是很不够的。
因为这时你看到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若动手翻译,难免弄出机械的字对字的译文。
因此,译者还必须问自己第二个问题: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只有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才抓住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时动手翻译,才能真心做到翻译意思。
一.深入考虑关键词语的含义。
我们学英语,往往喜欢在一个英语词和一个汉语词之间划等号,对一个词的某一个意思印象较深,一见这个词,须首先想到这个意思。
漫谈翻译标准中的“雅”
漫谈翻译标准中的“雅”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已提出一百余年。
翻译界对“雅”的标准争论不断,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认为这一理论已经过时的人也不在少数。
本文通过分析严复翻译原则的提出背景,解释“雅”的内涵意义,阐明这一原则的重要性。
“雅”的理论并未过时,只是需要译者以发展的眼光对其解读,动态地理解“雅”的内涵。
标签:理解翻译翻译标准动态雅一、引言中国的翻译研究由来已久,从西汉末期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全球化发展,从起初的《诗经》翻译到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翻译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也存在差异。
在汉朝,译作多以佛经翻译为主,翻译方法主要是直译。
清末民国初年,社会面临巨大变革,为引进西方先进翻译思想,大量的西方作品的译作问世,在这个时期,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到现代,中国翻译理论中较为重要的理论当属林语堂的“忠顺美”,傅雷先生的“神似理论”以及钱钟书的“化境”思想,但这些理论基本是在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影响力较有限。
纵观整个中国翻译发展史,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翻译准则,久而久之,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就成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然而,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发展,再加上中西方交流的日益频繁,很多先进的西方翻译理论被引入中国,一些人开始质疑严复的翻译三原则是否仍然能为人受用。
本文认为严复先生的翻译理论既然能在翻译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不应该轻易地予以否定,而应以发展的眼光重新解读。
二、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的提出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的提出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
清朝末年,中国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无法招架,尽管有一些有志之士主张维新,力求变革,但对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已是回天乏术。
资本主义的入侵带来了众多的西方思想和文化,大量的西方作品在这一时期进入中国,当然,中国在寻求变革之路的过程中也开始逐渐接触西方文化。
计算机辅助翻译漫谈
上海科技翻译S hang ha i J ou rna l of T ransla tors f or S cience and T echnology 2002N o .1[收稿日期]2001210224[作者简介]章宜华(1956-),男,湖北襄樊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词典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国家重点文科基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研究中心”重大课题的主持人,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词典学和翻译学。
计算机辅助翻译漫谈章宜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摘要]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子词典和翻译软件,据称能解决外语阅读、写作和翻译的各种问题。
实际上,许多词典或软件并不像宣传的那样神奇,其质量参差不齐。
若选择使用得当对翻译等工作会有一些帮助,否则也会带来麻烦。
因此,认识和了解各类电子词典以及翻译软件的结构、功能和用途,有利于我们正确选择和有效利用这些工具。
[关键词]电子词典;翻译软件;计算机辅助翻译[中图分类号]T P 312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26141(2002)0120055203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电子词典和翻译软件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会借助计算机进行写作或翻译。
人们在文字工作中遇到不明白的事和词慢慢习惯于求助电子词典或网络词典。
那么,现在市场上众多的电子词典到底有什么样的功能?它们对翻译或用外语写作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选择什么样的电子词典或翻译软件对自己的工作更有利呢?本文拟从应用的角度来探讨电子词典和翻译软件的功能及其特征。
一、电子词典的类别电子词典按其承载介质或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芯片词典、单机光盘词典、计算机网络词典和翻译软件四种。
1.目前,我国市场上的芯片词典主要有快译通、好易通、商务通、名人、锦囊、佳能等系列,近来又出现了学习型的“雷登智典”。
“快译通”和“好易通”还有芯片插卡系列:一个芯片词典可配十多种单本词典或专业词典的插卡,如商务、机械、电子、经贸、建筑等。
翻译的标准
一、翻译的标准1.清代翻译家严复1895年在其《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
2.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译文取明深意,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文本。
……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4.在严复的翻译标准里,“信”就是译文意义“不倍原文”。
为了能“达”,译者应“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至于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为了求“雅”,严复主张“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反对“用近世利俗文字”。
在严复看来,“信”、“达”、“雅”三者关系密切,缺一不可,“达”是为了“信”、“雅”是为了“达”。
5. “信”就是忠实原文。
忠实原文的前提是读懂原文;此外还要让读者通过你的译文去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如果你的译文人家看了如在云里雾里,半天不知所云,那么人们就不知道原作者在说些什么。
6.”达”就是通顺。
“达”不仅要语法正确,最重要的是要看语感。
凡是符合中国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中文;同样,凡是符合说英语的人说话行文感觉的,就是通畅的英文。
(如译文过分拘泥于原文就不会达到“达”的要求。
)7.”雅”即是“美”。
翻译中对“雅”的追求就应表现为努力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来表现原文的风格。
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把翻译标准的问题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
这翻译的三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之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
忠实就是“信”,通顺就是“达”,至于翻译与艺术文(诗文戏曲)的关系,当然不是“雅”字所能包括。
但为叫起来方便起见,就以极典雅的“信、达、雅”三字包括这三方面,也无不可。
但是我们须记得所以求“信达雅”的道理,却不是如是的简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ith considerable justification,
environmental groups accuse the Administration of “destroying environmental laws by failing to enforce them or by enforcing them in ways that deliberately encourage non-compliance.” 某些环境保护组织批评政府“不执行环境法, 或者名为执行,实际上却在蓄意纵容犯法”。 这种批评是很有道理的。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An illustration is furnished by an editorial
in the Washington post. 《华盛顿邮报》的一篇社论提供了一个例证 Yet, what I say here will not be long remembered. 不过,我在这里所讲的话,人们是不会长久地 记住的
六、英语多复合句,汉语多简单句
As we lived near the road, we often had the traveler or stranger visit us to taste our gooseberry wine, for which we had great reputation, and I confess, with the veracity of an historian, that I never knew one of them to find fault with it.
形合(hypotaxis):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需
要一种语言形式如连词,或关联词连接起来, 表达一定的语法和逻辑意义; 意合(parataxis)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不 用语言学上手段进行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 或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来表达。
二、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
英语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重 心一般放在句前。
英汉语言比较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 英语静态,汉语动态 英语多物称,汉语多人称 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多复合句,汉语多简单句 英语重前饰,汉语多后饰 英语重时态,汉语轻时态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形合与意合主要指句与句之间起连接作用的 成分是否保留的问题. If I had known it would come to this, I 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It was quite late when we got back, nearly seven o’clock in the evening. (我们到家已经很晚,快晚上七点了.)
英汉翻译漫谈---问题与策略
翻译的定义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Eugene A. Nida)
reference
1. 这么多非洲人在忍饥挨饿,而一些政客却陶醉
在世界表面上的富足之中。这真实荒唐。
1. 雷德太太一家人从我第一次住在她们家里
开始,就一直对我很关切。我们既是邻居, 又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来往始终未断。 2. 从山顶远眺,这儿风景绝佳,遐迩闻名.
翻译技巧:词类转换(1)
名词转换成动词: 1.My admiration for him grew more. 2.They taught us the value of a dollar, took us to church, made us mind. 3. To some extent it gets into the question of the chicken or the egg.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 One problem in trying to discuss my reporting is its sheer volume. 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些悲剧。 我的报告篇幅特别长,若要讨论我的报告,这就 成 了一个问题。
翻译技巧:主语的确定
1.The opportunities are provided for the rise of Red political power in small areas. 2.Nightfall found him many mile short of his appointed preaching place. 3.The delight of the children at the sight of some dish on the table showed that it was a rarity.
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
以身作则不是影响人的主要方法而是影响人
的唯一方法。 双方已经达成默契,同意在解释条约中的字 眼的时候可以各作各的解释。
Exercise The sight and sound of our jet planes filled
me with special longing. They taught us the value of a dollar, took us to church, made us mind. Ford didn’t complain about his press reviews. While no one questioned his word, he was never a financial success.
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 Examples is not the main thing in influencing others. There has been a tacit agreement to agree to disagre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ing of the treaty.
八、英语重时态,汉语轻时态
Your eyes were unlided, your ears were
unstopped, to some part of the beauty and the strangeness of the world. 对于世界上某些美丽和新奇的事物,你的被 蒙住的眼睛现在睁开了,你的被塞住的耳朵 现在开启了.
我们就住在路边。过路人或外乡人常到我们家,尝尝 我们家酿的酸果酒。这种酒很有名气。我敢说,尝 过的人,从没有挑剔过。我这话像历史学家的话那 样可靠。
七、英语重后饰,汉语多前饰
It is a good plan to imagine an
argument with a person having a different bias. 想象与一个有不同想法的人辩论,这是一 个很好的计划。 The diagnosis seems in every case to correspond exactly with all the sensation that I have ever felt. 每次看病的诊断似乎都与我的感觉完全相
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 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 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 (小国人民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 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战胜大国的侵 略。)
看到我们的喷气式飞机,听见它那隆隆的声
音,令我心神往之。 他们教导我们要珍惜每一块钱,带我们去做 礼拜,还叫我们要主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报纸批评福特,而福特却无怨言。 尽管他有威信,他却始终没有发财。
动词—名词
Formality has always characterized their
四、英语多物称,汉语多人称
Bitterness fed on the man who had made the world laugh. (这位曾经给全世界带来笑声的人自己却饱 尝辛酸。) The seclusion in which they had kept themselves so long, had cut them off from a knowledge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ations. (他们与世事隔绝日久,对于国际间错综复 杂的关系已经一无所知。 )
reference
1.小地方的红色政权得以乘时产生。 2.夜幕降临时,他离他预定的布道地点还有好 几英里路呢。 3.孩子们看到某一道菜时就眉开眼笑,由此可 以推想到他们是难得吃这样一道菜的。
翻译技巧:句序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