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漫谈》书评
字幕翻译有关书籍
字幕翻译有关书籍一、翻译方法与工具书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第2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引进出版三十年,从原编者霍恩比为词典赋予语言学习功能,到第九版编者将会话与写作功能融入学习型词典,这部词典在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方面从未停止探索和创新。
全球销量最大的英语词典收录185000余条单词、短语、释义标注牛津3000核心词、学术词汇新加情景表达、联想词等用法说明内容新加牛津口语指南详解日常及应试等场景会话用语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CATTI英语二三级笔译必备工具书考试中心推荐用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2.翻译参考资料:姓名、地名译名手册系列《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第5版)《法语姓名译名手册》(第2版)《德语姓名译名手册》《俄语姓名译名手册》《西班牙语姓名译名手册》(第2版)《意大利语姓名译名手册》(第2版)《外国地名译名手册》《新编俄罗斯地名译名手册》《意大利语姓名译名手册》(第2版)3.《英汉翻译二十讲》(增订版)《汉英翻译二十讲》曹明伦教授多年翻译与教学实践每讲均包括英语原文、参考译文和翻译讲评选文典型,翻译考究,讲评细致对英语专业师生和翻译爱好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选文典型,翻译考究实战经验,细致讲评,教你避免中式英语每一讲翻译讲评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对比、分析和探讨重点例句的多版本译文指导读者在汉英翻译时走出中式思维译出地道的英文4.《汉语谚语名句法译辞典》谚语、习语和诗词名句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的难点收录汉语条目四千余条内容包括民间谚语、习语报刊杂志常引用的诗词名句给人们朗朗上口的汉语民间谚语习语添加准确的法语释义找到了两种文化的共通性5.《翻译学辞典》收词1900余条,分27个大类更适合翻译初学者使用中型本译学辞典增收口译研究、翻译技术、翻译教学和语言服务业等方面的词条增补传统译论的重要词条词条短小精悍,简便实用二、翻译理论与翻译史6.《翻译论集》(修订本)玄奘、严复、鲁迅、钱锺书、季羡林百位大师,百篇雄文大家手笔,一应俱全集中收辑自汉末至编定之日止散于书刊之中有关翻译的文论180余篇博采众说,百家争鸣翻译理论和翻译史研究人员的案头必备广大翻译工作者的重要参考书7.《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六卷本)800余篇文献均辑自一手资料记录约1700年间中国传统译论发展历程大量资料国内首次呈现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兼备翻译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必备参考资料严复《天演论》译例言8.《西方翻译简史》(增订版)一部系统研究西方翻译史的专著叙述简洁,可读性强涵盖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近现代和当代等各个历史时期西方的翻译实践史和翻译思想发展史9.《文学翻译的境界:译意·译味·译境》从金岳霖研究现状入手把中国传统译论中零散、孤立的范畴语境化、结构化、系统化对应文学作品的意义、意味与意境建构译意、译味、译境之间的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国传统译论提供一种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10.《翻译之耻》为译者发声译作的地位一定从属于原作吗?学界需要翻译,却将其边缘化本书探索了翻译与学术界之间的紧张关系从早期基督教的《圣经》翻译到日本现当代小说的翻译揭示了译本在构建翻译伦理的社会影响三、翻译家谈翻译11.《翻译漫谈》作者庄绎传,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历任北外英语系主任、副校长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收录作者不同时期学习翻译研究翻译、教授翻译的文章12.《严复变译思想考》第一部以语料库方法研究变译的翻译学专著从思想史和理论史角度重新认识严复的变译实践以“严”解“严”还译界、译学界乃至整个学术界一个真正的严复13.《翻译家梁实秋》梁实秋,著名文学家、文学评论家辞典编纂家、翻译家其译作《莎士比亚全集》成就了“赫九力士大业”学者白立平穷十年功力的心血结晶抽丝剥茧,探本溯源再现梁实秋翻译思想的全貌14.《诗人翻译家穆旦(查良铮)评传》穆旦(查良铮),“九叶派”诗人中国二十世纪桂冠诗人又以英语和俄语诗歌翻译而闻名传记作品,诗史互证学术视野宏阔,历史背景深厚借助大量的原始信件、回忆文献和创作诗歌真实再现查良铮曲折、苦难而丰富的一生15.《里昂译事》(增订本)著名翻译家、《红楼梦》法译本译者李治华先生的随笔集自述与《红楼梦》之间的奇妙渊源翻译时在两国文字与文化间斟酌思量的乐趣与心得辑录了几十年间在海外撰写的中文书评四、精品译作16.《故译新编》。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庄绎传(CATTI英语专家委员会顾问)漫谈翻译教程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庄绎传(CATTI英语专家委员会顾问)漫谈翻译2005年9月27日于北京翻译漫谈(一)翻译的乐趣我从小就喜欢翻译。
记得在青岛上中学的时候,曾把英语课本里的故事译成中文,不是为了发表,纯粹是觉得好玩儿,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大学毕业后,留在北外当老师,后来有幸参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著作的翻译和修订工作,参加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
当时我觉得学习外语,能做这样的工作,是无上的光荣,这种感受也鞭策我努力钻研。
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没想到天下竟有这样好的译文,它本身就像一句谚语,然而它又与原文如此接近,如此吻合,使我惊讶不已。
后来我又看到这样一句话: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To win this victory will not require much more time and effort, but to consolidate it will.原文里重复出现的词语,译文没有重复,一个小小的will竟然替代了原文用二十多个字表达的意思。
我在这里看到了道地的英语。
每当我看到这样好的译例,就回想起小时候在海边玩耍,捡拾贝壳。
阳光下,那贝壳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拿在手里,别提多么高兴了。
近年来,参加了几本词典的审定工作。
原书都是英英词典,加上汉语译文后,变成英汉双解词典。
译文对不对,顺不顺,这就是审定者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原文:The cold weather frosted up the track last night.译文:昨晚寒冷的天气使跑道上结了霜。
改为:昨晚天气寒冷,跑道上结了霜。
原文:My toes were frostbitten from skating too long.译文:滑冰的时间太长使我的脚趾冻伤了。
翻译漫谈
改为:滑冰的时间太长,我的脚趾冻伤了。
改动虽然不大,译文弄得比较通顺了,这也是对词典的贡献。
翻译有没有苦恼,有的。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说过:“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象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译者这时的确感到心急如焚,焦头烂额,可是一旦找到合适的译文,就会感到格外痛快。
更为可贵的是原译者提供的修订译文。把修订后的译文和原译文比较一下,看译者是怎样修改自己的译文的,往往可以看出许多问题。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是这样开始的: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这段话,在杨宪益和戴乃迭译的Lu Xun Selected Works (1956, 1980)里是这样译的:
不过我还是要强调,只看别人怎样翻译,自己并不动手译,是不行的。我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编过一套翻译教程,有些学校办了辅导班。有一次,一位老师告诉我,他的学生只看我的书,并不作练习。我听了大为惊讶,连忙写了一篇短文,登在《英语学习》杂志上。我说,学翻译犹如学游泳。只在岸边看别人游,或只听教练讲解,是学不会的。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翻译漫谈(三) 翻译重在实践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留学法国,攻读法国文学和绘画,回国后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译成中文,介绍给国人。他在1957年给《文学报》写的一篇题为《翻译经验点滴》的文章里就曾说过:“翻译重在实践。”
要想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一定要通过实践。实践可以分为两类,直接的实践和间接的实践。
几年以后,忽然有一天出版社的责编打来电话,说我的书快要出版了。我兴奋极了。取回样书的那一天,我对老伴说,我又有了一个儿子,我已经把他接回来了,他的名字就叫“大卫”。
英语翻译答辩技巧
英语翻译答辩技巧ﻭﻪﻭﻭﻪ五月到来,不少大四毕业生都面临着毕业前最后一道关卡――。
前期辛辛苦苦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的,终于要到最后“判决"的阶段了。
来看看毕业生们都关注的“答辩”英语该怎么说吧!ﻭ我们来看这句句子:ﻭAfter all of themitteemembers heapproved thethesis, the oral defense willbeofficially scheduledby the GraduateOffice.ﻪﻭ等到所有的委员会成员都通过了(审核),研究生办公室将会安排正式的答辩日期。
ﻭ从上面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答辩”就是“(thesis)oraldefe nse".有时候也会用“Viva—voce”来表示,但是多数情况下“Viva—voce”只针对博士生答辩.答辩委员会是“Thesis Defense mittee”。
比如说“答辩委员会”便是“Thesis Defense mittee for MasterDegree”。
ﻪ便是“thesis”,也有用“Dissertation"来表示的,但是一般来说,国外对于博士学位的才用“Dissertation”。
其他学位学术都用“Thesis"。
导师则是“Su pervisor”。
ﻭ来源:233网校-实用英语责编:yty评论纠错ﻭﻭﻭ英语翻译的标准研究ﻭﻭﻪ摘要:翻译的标准不仅是我们衡量译文质量的尺度,也是我们从事翻译时要努力达到的目标。
从事翻译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还要注意语言环境的影响,把“忠实”放在,同时要通顺、易懂。
关键词:翻译标准;语言环境;文化差异ﻭ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工作.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language)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庄绎传(CATTI英语专家委员会顾问)漫谈翻译
翻译漫谈(九)25点体会我在1984年出版的《英汉翻译练习集》前言中归纳了我在英译汉实践中的25点体会。
其中绝大多数是我对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特点的认识。
这些认识对我后来的工作,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是有帮助的。
现在我就把这25点体会连同有关的译例说一说。
⒈一词多义。
弄清原文的意思,在汉语中选用适当的词语。
例如:Born in 1879 in Ulm, Germany, Albert Einstein was two years old when his parents moved to Munich, where his father opened a business in electrical supplies.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的乌尔姆城。
在他两岁的时候,父母移居慕尼黑。
他的父亲在慕尼黑开了一家工厂,生产电气器材。
(句中business一词,据有关资料介绍是指factory,而不是store,故译作“工厂”。
)⒉英语名词和介词用得多,汉语动词用得多。
Psychologically there are two dangers to be guarded against in old age. One of these is undue absorption in the past.从心理方面来说,到了老年,有两种危险倾向需要注意防止。
一是过分地怀念过去。
(如译作“对过去的过分怀念”,则不顺。
)⒊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实词用得多。
在一个句子里,英语可以先出代词,后出实词;汉语则先出实词,后出代词。
One day, while I was playing with my new doll, Miss Sullivan put my big rag doll into my lap also, spelled “d-o-l-l” and tried to make me understand that “d-o-l-l” applied to both.有一天我正在玩一个新娃娃,沙利文小姐把我的大布娃娃也放在我腿上,然后写了“d-o-l-l”这几个字母,她是想让我知道“d-o-l-l”既可以指新娃娃,也可以指旧娃娃。
浅析《婴宁》两种英译本的翻译处理差异
浅析《婴宁》两种英译本的翻译处理差异【摘要】本文作者试从文化翻译的角度以及译者双方各自的语言优势入手,对《聊斋志异》的两种英译本进行探讨与分析,并提出了涉及到人名地名的翻译处理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由于各自文化背景以及语言理解上的差异导致的翻译处理差异。
【关键词】《婴宁》;文化翻译;语言优势;语感与理解;表达《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公元一六四零——一七一五年)一生的心血之作。
书中虽然谈狐说鬼,实际上却寄托了他的满腔悲愤。
正如《聊斋自誌》所说,是一部“孤愤之书”。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英译本目前在国内至少有两种版本。
一种是由Denis C. 和Victor H. Mair合作的英译本,另外一种则是由郭临,赫光锋等多人翻译的英文版本。
由于前者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学者翻译而成的,对他们来说,英语是source language, 即所谓的“源语”;而汉语则是他们的receipt language,即所谓的“译语”。
而后者则是由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译者翻译而成的,对他们来说,英语是receipt language,而汉语则是source language。
对双方来说,各自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又各有各的劣势。
对前者来说,由于英语本身就是他们的母语,因此首要问题不在于如何表达,而在于他们如何正确理解汉语语意及隐含的文化意义。
但由于《聊斋志异》是以白话文写就的,这样无疑增加了译者,特别是增加了其母语非汉语的译者在翻译中理解的难度;同样,对于后者,由于原著本身就是他们的母语——即汉语,因此在理解上当无大碍,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以正确的译语,即英语进行表达了。
鉴于两者之间明显的文化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具体语句的理解必然也有所不同,从而导致翻译上的误差。
更何况《聊斋志异》是一部文学性极强的经典作品。
文学作品的翻译,归根到底就是文化的翻译。
而由于两者各自的语言优势,又使他们在具体表达时存在明显的语感差异,因而在词语的具体选择时各有千秋。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参考文献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参考文献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Baker, M.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换言之:翻译教程2. Bell, 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Theory and Practice译文与翻译:理论与实践3.申雨平、戴宁、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4. 王克非从翻译史看文化差异5. 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2. 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3.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翻译问题探讨4. 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3rd ed.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5. 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 描述翻译学及其它6. Hatin, Basil and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语篇与译者7. Newmark, Peter: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翻译教程8.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9.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10. Hickey, Leo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语用学与翻译11. 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12. 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翻译学:问题与方法13. Nida, 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14. SnelI-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翻译研究:综合法15. Davis, Kathlee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解构主义与翻译16. Hermans, Thee: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 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 系统中的翻译:描写和系统理论解说17. Gull,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18.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19. Baker, Mona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百科全书20.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翻译科学探索21. Nida, Eugene A. & Charles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与实践22. Lefevere, Andre (ed.):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 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23. 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24. 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25. 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3rd edition) 翻译研究(第三版)26. Williams, Jenny & Andrew Chesterman: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27. Shullleworth, Mark & 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学词典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罗进德主编)1. 马祖毅著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增订版)2. 金 著等效翻译探索 (增订版)3. 刘宓庆著文体与翻译 (增订版)4. 金圣华、黄国彬主编困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5.周兆祥著翻译与人生6.陈生保编著英汉科技翻译指要7. 冯志杰著汉英科技翻译指要8. 陈忠诚著法窗译话9. 刘重德编著文学翻译十讲10. 陈定安编著英汉比较与翻译11. 谭载喜编著新编奈达论翻译12. 刘宓庆著当代翻译理论13. 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14. 陈忠诚著词语翻译丛谈15. 陈忠诚、吴幼娟著词语翻译丛谈续编16. 贾文波著汉英时文翻译17. 黄忠廉著翻译变体研究18. 马红军著翻译批评散论19.思果著翻译新究20. 李运兴著语篇翻译引论21. 包惠南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22. 刘宓庆著翻译与语言哲学23. 萧立明著新译学论稿四、其它:1. 《翻译论集》罗新璋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2. 《中国翻译史》(上卷) 马祖毅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4. 《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印,1984年版5. 《奈达论翻译》谭载喜编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6. 《语言与翻译》[苏]巴尔胡达罗夫著,蔡毅、虞杰、段京华编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7. 《文体与翻译》刘宓庆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版8. 《习语汉译英研究》张培基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9.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等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10. 《英汉翻译手册》钟述孔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1. 《翻译的技巧》钱歌川著,台湾开明书店印行,1972年版12. 《翻译漫谈》钱歌川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年版13. 《科技翻译工作手册》李维颐等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14. 《长安译论》王宏印主编,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15. 《跨语交际》谭载喜编译,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16.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7. 《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美]诺姆·乔姆斯基著,黄长著、林书武、沈家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18. 《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张汝伦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英汉翻译常用工具书(一)英汉类1.《新英汉词典》(增补本) 《新英汉词典》编写组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英华大辞典》(修订第二版) 郑易里等编并修订,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3.《英汉大辞典》(缩印本) 陆谷孙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4.《远东英汉大辞典》梁实秋主编,远东图书公司印行,1977年版5.《最新高级英汉词典》蔡文萦主编,李赋宁审校,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版(二)汉英类1.《汉英词典》(修订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词典组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l 995年版2.《汉英大辞典》(上、下卷) 吴光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远东汉英大辞典》梁实秋原主编,张芳杰主编,新华出版社,远东图书公司,1995年版(三)英语类1.Longman Dicit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 h,Longman Group Limited.19782.Chambers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new ed.,Edinburgh & London,1972.3.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New York.19754.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Springfield,Mass.,1961(Addenda 1966),19715.6,000 words:A Supplement to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Springfield,Mass.,19766.ORIGINS 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Englis h,by Eric Partridge,London,1990(四)汉语类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2.《现代汉语词林》(正反序编排)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汉语大字典》编委会,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4.《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五)专名类1.《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第二次修订本) 新华通讯社译名资料组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2.《世界姓名译名手册》《世界姓名译名手册》编译组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3.《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4.《世界地名译名手册》辛华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5.《世界报刊、通讯社、电台译名手册》(修订本) 辛华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六)略语类1.《英汉缩略语词典》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汉缩略语词典》编写组,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英语缩略词词典》史群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七)科技类1.《英汉技术词典》清华大学《英汉技术词典》编写组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78年版2.《英汉科技缩写词汇》阎庆甲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81年版3.《科技翻译工作手册》李维颐等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八)史地类1.《世界历史词典》勒文翰、郭圣铭、孙道天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2.《外国历史大事年表》(公元前4500年一公元1945年) 王治邦、曲培洛、唐承运、于庆和、王永本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世界现代史大事记》吴成平编著,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4.《美国两百年大事记》[美]加尔文·D·林顿编著,谢延光、储复耘、容再光、李祥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5.《各国概况》(1979年版) 《各国概况》编辑组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九)百科类1.《辞海》(缩印本)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2.《辞源》(修订本) (1—4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十卷本)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译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4.《中国大百科全书》(多卷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翻译专业考研 怎样提高翻译效率?
翻译专业考研怎样提高翻译效率?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译员追求的重要目标。
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高译教育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文摘自译者余晟所著的《翻译漫谈——怎样翻译更地道》,这是一本“熟手”译者的经验分享录,是一本技术人员阅读、翻译英文资料的指导书。
文中,作者总结了自己的翻译步骤,按照这样的步骤,他可以获得最高的翻译效率。
第一步:通读通读很重要,却被许多译者忽视。
他们往往认为,原文的“意思”没什么难的,自己英文又够好,可以直接下笔,遇到问题“见招拆招”即可,翻译前通读原文完全是浪费时间。
事实却非如此。
翻译文章要做的并不是“代替作者写文章”,而是“解释/传达作者的文字”。
文字本身是内涵丰富的,除去“意思”本身,还有用词、结构和风格等诸多方面。
边看边翻,见招拆招,很有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比如用词,原作者可能用一些双关语、多义词,在不同场合重复出现,表达的却是不同的意思,这时候译者应当尽力找到“对应”的双关语、多义词,这是个苦差,因此就更需要译者有大局观,知道原文中该词出现在哪些场合,都表示什么意思,才好取舍。
再比如结构,原文中很可能有前后关联的典故/故事,有时甚至横跨几个章节,如果没有通读原文,翻译时就容易遗失原文的逻辑结构。
还有风格也是如此,好的翻译讲究贴合原文,这种“贴合”,当然也包括风格的贴合,原文是轻快的,就不能翻译成沉重的;原文是严肃的,就不能翻译成平淡的。
了解这些信息,都要求译者通读全文,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然后才谈得上下笔翻译。
在通读阶段,译者绝不应涉足翻译的细枝末节,只需要认真扮演好原文读者的角色,仔细阅读原文即可。
通读虽然看似与翻译无关,其实非常重要,不通读原文,是绝不可能“把握”原文,也就做不好称职翻译的。
要想提高自己的通读效率,可以参考郝明义先生翻译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第二步:翻译通读完成,对原文有了整体的把握,就可以动笔了。
通常所说的“翻译”就是这种狭义的翻译,即语言的转换过程。
论饮食文化汉译英中的“意译”
论饮食文化汉译英中的“意译”作者:邝增乾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1期[摘要]把中国的饮食文化翻译为英语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
要把饮食文化,尤其是菜谱忠实地传达出来,要兼顾菜名的“形美、音美、意美”,又要考虑到西方人的饮食所讲究的内容和实质,同时还需要关注菜肴本身的材料、烹调方法和人们的饮食文化心理。
本文搜集了大量的菜谱英语译名并加以归纳,总结出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菜谱汉译英中的“意译”情况。
[关键词]菜谱翻译“意译”[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42-02引言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大事。
饮食文化也是世界各族人民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各族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工作,或者跟中国人打交道,而他们也在不断地了解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很多外国学者及外国游客对此兴趣浓厚。
要做好饮食文化的对外宣传,我们首先就要把我国的菜谱翻译出来、整理成文。
大多数中国食谱的命名方式都是“形美、音美、意美”,让食客看得舒服的同时,还充满着期待。
中式菜谱的翻译除了要求语义对等,还必须注重文化联系,这就要求翻译出来的菜名符合西方人的文化、语言、价值观等思维。
根据王秀芬在其论文《浅析中式菜谱的文化和翻译》的总结和归纳,我国的学者把菜名译成英文的常用方法有四种。
(1)写实型命名法。
如“烤乳猪”被译为 Roast Piglot,“糖醋排骨”被译为Spareribs with Sweet and Soysauce”(2)写意型命名法。
如“红烧狮子头”被译为Stewed Meat Balls with Brown Sauce.“芙蓉水晶虾”被译为Shrimps Cooked with Eggwhite.(3)典故型命名法。
如“东坡肉”被译为Dongpo Braised Pork.“叫花鸡”被译为Beggar’s Chicken.(4)以地名、数字命名法。
翻译专家北外教授庄绎传翻译漫谈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顾问庄绎传翻译漫谈一翻译的乐趣我从小就喜欢翻译。
记得在青岛上中学的时候,曾把英语课本里的故事译成中文,不是为了发表,纯粹是觉得好玩儿,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大学毕业后,留在北外当老师,后来有幸参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著作的翻译和修订工作,参加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
当时我觉得学习外语,能做这样的工作,是无上的光荣,这种感受也鞭策我努力钻研。
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没想到天下竟有这样好的译文,它本身就像一句谚语,然而它又与原文如此接近,如此吻合,使我惊讶不已。
后来我又看到这样一句话: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To win this victory will not require much more time and effort, but to consolidate it will.原文里重复出现的词语,译文没有重复,一个小小的will竟然替代了原文用二十多个字表达的意思。
我在这里看到了道地的英语。
每当我看到这样好的译例,就回想起小时候在海边玩耍,捡拾贝壳。
阳光下,那贝壳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拿在手里,别提多么高兴了。
近年来,参加了几本词典的审定工作。
原书都是英英词典,加上汉语译文后,变成英汉双解词典。
译文对不对,顺不顺,这就是审定者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原文:The cold weather frosted up the track last night.译文:昨晚寒冷的天气使跑道上结了霜。
改为:昨晚天气寒冷,跑道上结了霜。
原文:My toes were frostbitten from skating too long.译文:滑冰的时间太长使我的脚趾冻伤了。
学界泰斗 译苑奇才-缅怀著名学者、翻译家刘重德先生
刘老 认为译好诗有两个基本要求 , 缺一不可:其一,译诗必 须 和原诗保持一致,成为一件形神兼备的艺术的艺术品。其二,翻译 不是创造,也不是摹写,必须忠实于原作,就是要求译者将原诗的 和其他大家一样,刘老亦认为,严复的 “ 信达”两字不为过时 情绪、内容和形传达出来。此外,刘老还特别指出译诗决不可只满 可沿用 ,但 “ ”字应改为 “ 雅 切”字。因为他认为 ‘ ’只是风格 足于达意,必须力求传神。在此前提下,还应该字斟旬酌地使译诗 雅 中的一种, 在翻译实践中,不可~律要 ‘ ,应该实事求是,酌情 具有诗的形式和诗的韵律、 雅’ 节奏。 具体在谈到中国古诗的英译问题, 处理,恰如其分,切含原文风格。 他的见解是 “ 用格律诗译格律诗,如能讲求格律,又无损原意,自 18 92年,他在 ‘ 翻译通讯)上发表的 《 论翻译的忠实性》一文 属上乘,但在确实不能用格律诗来翻译的某些具体情况下,则不妨 中说, 译者在积译过程 中必须认真注意嗣译的真实性并严 守信达 切 考虑运用 自由诗体来译,以便尽量保留原诗的思想,情节、意境和 “ 三原则,力求自己的译文做到既保全原文意义的信,达如其分的达 形象,总比死守诗行的长度和韵律而对原诗的内容任意增删好得 和切含原文风格的切。 19 90年,刘老在他的 《 文字翻译十讲》 多。 ’ 书,又一次阐述了他的 “ 信达切”三原则,并将 “ 切”定义为英 总之,在涉及到诗歌翻译时,刘老首先指出诗可译,并进而指 文 c sns 贴近) 92年,刘老参加海峡两岸外国文学翻译研 出好的 “ l ee o s( 。19 译诗应当也是诗, 译诗应当忠于原诗,译诗必须信于内容, 究会,在 ‘ 翻译原则再议》的发言中,又一次全面论述了他的 “ 信 达如其分,切合风格,这也就是 ‘ 入于诗,出于诗,只见诗,不见 达切”三字原则。 人 ’的译诗观。 刘老的不懈追求及其大力推广,时至今日, “ 信达切”三原则 4再现文学作品风格的问题 . 已赢得不少赞同乃至赞誉。 如何重现原作风格是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对此问题,译 2直译和意译 . 界亦有不同看法。18 年,刘老受邀参加在香港举行的 “ 97 当代翻译 自东汉以来,我国翻译界对直译和意译孰优孰劣,有过几次大 研讨会” ,宣读了 题为 《 文学风格的可译性》的英文论文。该论文驳
论翻译的本质
2018年18期总第406期ENGLISH ON CAMPUS论翻译的本质文/侯利颖【摘要】古今中外有许多关于翻译本质的阐述,而讨论的焦点往往集中于翻译本质的艺术性与科学性两个方面。
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对这一问题的合理阐释是理解翻译本质的根本和关键。
本文对翻译本质的不同理解进行了阐述和分析,论证深化了“翻译学是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这一学术观点,指出翻译是一项具有艺术和科学双重属性的活动,并探讨了该观点对于翻译的意义与指导。
【关键词】翻译本质;艺术性;科学性;统一【作者简介】侯利颖(1988- ),女,贵州铜仁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英语翻译。
一、引言古今中外,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从来都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尤其是对于翻译本质是艺术性还是科学性的认识,几乎成了翻译方面“第一性”的问题。
中国向来侧重综合体验,自古有着翻译文艺美学的传统,直至当代才出现语言科学论,而侧重分析推理的西方,文艺美学观与语言科学观一直是并驾齐驱。
理论发展至今,关于翻译性质的争论:翻译究竟是艺术还是科学,抑或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仍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
二、从既有译言看翻译本质的艺术论与科学论翻译译言,尤其翻译定义,是对翻译活动的界定说明,反映了翻译家或翻译理论家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见解、认识。
翻译活动是涉及多门综合学科的双语转换活动,包括文化学、交际学、社会学、语言学、符号学、美学等等,每门学科下又还有许多分支,并且各学科都随着时间的推进而 不断更新,因此大家对翻译的认识从来就不是千篇一律、一层不变的,而是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的界说定义。
以下就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些译言进行评述,探究他们对翻译本质的艺术论与科学论的认识。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罗马西塞罗即提出,译者是“解释者(interpreter)”,是“演说者(orater)”。
这种翻译,强调的是修辞强辩的演说风格,译者不必贴合原文,以此树立了旗帜鲜明的文艺美学观。
“名人论断”效应引发的思考——以对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的评价为例
避免盲 目 跟风,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促进本领域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向前发展。
关键词 : 名人论 断 ; ; 效应 赛珍珠 ; 水浒传》 《 曾被誉为“ 沟通东 西方 文 明的人 桥 ” 的美 国作 家赛 珍 珠 ( er S uk 1 9 P a .B c ,82—17 ) 其创作 生涯一直行走 在东西 方 1 93 , 文化之间 , 一生致力 于向西方世界 推介 中国文化 , 中国古典 文 迅未读原文。其余 部分属 于鲁迅 对赛 译 的微辞。客观 而言 , “ 鲁迅虽然也是一位伟大的 翻译家 , 不精 通英文 , 于《 但并 对 水 浒传》 的英译按理是没有发言权 的 , 然而 由于他在 中国现代 文 学和翻译史 上的特殊地位 , 观 点却 在很 大程度 上左右 了我 其 国翻译 界半 个多世纪 以来对赛译 本 的评 价”2 由于他 的名 【。 J 人效应 , 以来 , 长期 很多赛 译 的批评者 以此 为理据 , 将鲁迅 两 次本无 联系的评价放到一起来否定赛译 , 当初鲁迅 “ 使得 对赛 译并无 恶 意 的微 辞 , 成 了 后 来 各 类 文 章 讨 伐 赛 译 的 利 却
器’ 。 ’ …
学名著《 水浒传》 的翻译 ( 以下简称赛译 ) 正是其 中的一个重 要 组成部 分 。赛译 ( lM nAe rhm) 13 出版 , Al e r Bo e 于 93年 t 立 刻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 , 今为 止 已分别 在美 国 、 国、 拿 迄 英 加 大等 地再 版 1 余次 , 中仅 在 2 世纪就再 版 3 0 其 1 次之 多 , 畅 其
国内学者 的几次 重要论 断 ( ) 一 鲁迅 的评 断 鲁迅对赛珍珠有过两 次评价 。第 一 次评价 与 13 9 3年 1 1 月1 1日姚克在《申报 ・自由谈》 上发 表 的《 国人 心 目中的 美 中国》 一文有关 。在这篇文章 中 , 克批评美 国学者诺拉 ・ 姚 沃 恩 ( oaw山 ) Nr 在其 自传 《 寄庐》中对 中 国的那 种失实 而荒 谬
庄绎传翻译漫谈20篇
庄绎传的翻译漫谈20篇庄绎传教授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顾问翻译漫谈(一)——翻译的乐趣翻译的乐趣我从小就喜欢翻译。
记得在青岛上中学的时候,曾把英语课本里的故事译成中文,不是为了发表,纯粹是觉得好玩儿,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大学毕业后,留在北外当老师,后来有幸参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著作的翻译和修订工作,参加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
当时我觉得学习外语,能做这样的工作,是无上的光荣,这种感受也鞭策我努力钻研。
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没想到天下竟有这样好的译文,它本身就像一句谚语,然而它又与原文如此接近,如此吻合,使我惊讶不已。
后来我又看到这样一句话: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To win this victory will not require much more time and effort, but to consolidate it will.原文里重复出现的词语,译文没有重复,一个小小的will竟然替代了原文用二十多个字表达的意思。
我在这里看到了道地的英语。
每当我看到这样好的译例,就回想起小时候在海边玩耍,捡拾贝壳。
阳光下,那贝壳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拿在手里,别提多么高兴了。
近年来,参加了几本词典的审定工作。
原书都是英英词典,加上汉语译文后,变成英汉双解词典。
译文对不对,顺不顺,这就是审定者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原文:The cold weather frosted up the track last night.译文:昨晚寒冷的天气使跑道上结了霜。
改为:昨晚天气寒冷,跑道上结了霜。
原文:My toes were frostbitten from skating too long.译文:滑冰的时间太长使我的脚趾冻伤了。
汉英文学翻译漫谈——从英译《灌园叟晚逢仙女》谈起
V0 . 5 No 3 1 1 . Ma 2 O y. 0 6
文章 编号 :6 1 6 2 20 )3 02—0 17 —9 6 (0 6 0 —0 7 4
汉 英 文 学 翻 译 漫 谈
从 英 译《 园叟晚逢 仙 女》 起 灌 谈
张 鲁艳
( 平项 山工 学院 , 南 平项 山 470 ) 河 60 1
译者通过自己对原作的审美体验进行创作性的艺术加工和艺术处理使自己的译作和原作在美感认识上达成契合这样译文读者读译作和原文读者读原作能得到尽可能一致的美感体验
维普资讯
第1 5卷第 3 期
20 O6年 5月
平 顶 山 工 学 院 学 报
Ju lo Pndn sa Is tt f eh oo y o ma f ig igh n, tueo T c n lg ni
摘 要 : 为数不 多的汉英文 学翻译作 品对传播 、 弘扬 中华文化起 了重要作 用 , 汉英 文学翻 译 的现 状 但 在 中国不容乐观。究其原 因对译者素质 的过 高要 求 以及 翻译 中 出现 的种 种复 杂 问题 使汉 英
翻 译难于英汉翻译 。
关键词 : 文学翻译 ; 者素质 ; 文功底 译 古
学 的东渐 , 西方科学技术 的输入 , 马克思 主义 的传播 , 中华文化增添 了新鲜血液 。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绵 延不绝 。 都为 至今 仍保有 旺盛 的生命力 , 与中 国吸收外来思想 , 精神财富 , 增加 容纳其他 民族 的优 秀文 化有密切的关系 。
中 国历史上 曾出现过三次 翻译 高潮 : 汉至唐宋 的佛 经翻译 、 东 明末 清初 的科技 翻译 和鸦 片 战争至 “ 四” 五 的西 学 翻
十大林译小说 中除< 巴黎茶花女 遗事= } 的原著是用法文 创作的 以外 , 均为英语 小说。他译 的< 奴 吁天 录》 < 其余 黑 、吟边燕 语 =< 因小传 =< 肉余生述 = }迦 、 }块 、 } 至今 日 等时 仍具有艺 术生命力 b。梁 实秋是 中国第一个独 自 】 翻译 < 莎士 比亚全 集》 翻 的
庄绎传的翻译漫谈_20篇剖析
庄绎传的翻译漫谈20篇庄绎传教授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顾问翻译漫谈(一)——翻译的乐趣翻译的乐趣我从小就喜欢翻译。
记得在青岛上中学的时候,曾把英语课本里的故事译成中文,不是为了发表,纯粹是觉得好玩儿,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大学毕业后,留在北外当老师,后来有幸参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著作的翻译和修订工作,参加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
当时我觉得学习外语,能做这样的工作,是无上的光荣,这种感受也鞭策我努力钻研。
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没想到天下竟有这样好的译文,它本身就像一句谚语,然而它又与原文如此接近,如此吻合,使我惊讶不已。
后来我又看到这样一句话: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To win this victory will not require much more time and effort, but to consolidate it will.原文里重复出现的词语,译文没有重复,一个小小的will竟然替代了原文用二十多个字表达的意思。
我在这里看到了道地的英语。
每当我看到这样好的译例,就回想起小时候在海边玩耍,捡拾贝壳。
阳光下,那贝壳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拿在手里,别提多么高兴了。
近年来,参加了几本词典的审定工作。
原书都是英英词典,加上汉语译文后,变成英汉双解词典。
译文对不对,顺不顺,这就是审定者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原文:The cold weather frosted up the track last night.译文:昨晚寒冷的天气使跑道上结了霜。
改为:昨晚天气寒冷,跑道上结了霜。
原文:My toes were frostbitten from skating too long.译文:滑冰的时间太长使我的脚趾冻伤了。
翻译漫谈(一) 翻译的乐趣
翻译漫谈(一)翻译的乐趣我从小就喜欢翻译。
记得在青岛上中学的时候,曾把英语课本里的故事译成中文,不是为了发表,纯粹是觉得好玩儿,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大学毕业后,留在北外当老师,后来有幸参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著作的翻译和修订工作,参加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
当时我觉得学习外语,能做这样的工作,是无上的光荣,这种感受也鞭策我努力钻研。
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没想到天下竟有这样好的译文,它本身就像一句谚语,然而它又与原文如此接近,如此吻合,使我惊讶不已。
后来我又看到这样一句话: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To win this victory will not require much more time and effort, but to consolidate it will.原文里重复出现的词语,译文没有重复,一个小小的will竟然替代了原文用二十多个字表达的意思。
我在这里看到了道地的英语。
每当我看到这样好的译例,就回想起小时候在海边玩耍,捡拾贝壳。
阳光下,那贝壳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拿在手里,别提多么高兴了。
近年来,参加了几本词典的审定工作。
原书都是英英词典,加上汉语译文后,变成英汉双解词典。
译文对不对,顺不顺,这就是审定者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原文:The cold weather frosted up the track last night.译文:昨晚寒冷的天气使跑道上结了霜。
改为:昨晚天气寒冷,跑道上结了霜。
原文:My toes were frostbitten from skating too long.译文:滑冰的时间太长使我的脚趾冻伤了。
改为:滑冰的时间太长,我的脚趾冻伤了。
改动虽然不大,译文弄得比较通顺了,这也是对词典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漫谈》书评︱月旦评︱品乐书会
A Book Review to On Translation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翻译漫谈》一书,是由庄绎传编著的,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作者。
庄绎传,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历任北外英语系主任、副校长和高级翻译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翻译实践和教学工作,曾参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著作英文版的翻译和修订以及国内重要文件的英译工作,还从事外国文学作品的汉译和双语词典的编审工作。
一、《翻译漫谈》一书的由来
今年元旦假期间,我出差去了上海,大学毕业后已在上海工作的女儿陪我去了繁华的南京路。
逃离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和女儿去了附近的一家外文书店,据说那是上海最大的外语书店。
就在那里,我遇到了这本《翻译漫谈》。
淡黄色的封面,清新典雅,厚厚的约有450页,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籍都是有深度和高度的作品,再者,编著者也是我熟悉的英语专家。
翻看了一下内容,甚是喜爱,可一看定价45.00元,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更不会打折。
在亚马逊上一般会打到八五折的,我便找了个借口没有买下。
回来后没过几天,我突然收到了这本书的快递。
原来是女儿在书店里拍下了这本书的照片,直接从网上给我买来了。
我曾为女儿的有心和善解人意还高兴了好一阵子。
二、《翻译漫谈》使我获益匪浅
时至今日,我才把这本书断断续续细细读了一遍,尽管时间稍长了一些,但我自认为学到了这本书的真谛、名家真传。
在我三十多年的英语学习中,这是我遇到的最实用,讲解也最透彻明了的翻译书籍。
1. 全书内容都是作者在不同时期在实践的基础上写成的,自然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独具匠心,也是每一个翻译爱好者要极力学习的东西。
作者几乎没有空洞的理论,只是通过一个个实例来讲解中英两种语言的不同,以及如何写出地道的译文来,详细解释又为何这样翻译。
同时,通过《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英译本,来分析学习优秀的经典译文。
这些著作涉及到了我们国家的方方面面,也最贴近我们的生活,著作的英译本也最能代表汉译英的最高水平,值得我们国人研读。
2. 尽管有的书籍也做过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但大都重理论,只指出两者的不同,却不讲述如何运用,使之形成地道的文字。
我感到特别受益的就是如何做到避免中式英语,而作者就给出了详细的说明:替代、主谓、主从,在英译中要使用这三种方法。
英译汉时,如何理解、如何选词、如何安排句子;汉译英时,如何断句、并句等等都做了详述。
作者讲述的要点都是通过大量的例句来加以说明的,容易理解记忆,就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动听而又难以忘怀。
3.这本书也让我接触到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说实话,在我30多年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许是我孤陋寡闻,还是首次遇到这样有趣恰当的论述。
这也促使我写成了那篇《有趣的翻译理论》。
这一理论是由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教授在其所著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的,同样由庄绎传教授翻译成中文,译本题为《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
乔治•斯坦纳认为翻译包括四个步骤:信任(trust)、进攻(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恢复(restitution)或补偿(compensation)。
也使我开始由环境的不同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是该书中“《鹿鼎记》英译本学习札记”一文教授给我的知识,也便有了我的那篇《中西方文化之差别》。
“学习过翻译的人都知道,老外喜欢开门见山,写作时都是先说什么人做什么事,然后再说周围的环境。
可我们国人喜欢转弯抹角,喜欢迂回,把周边的环境大加渲染、描绘,无非是为了引出一个人一件事来。
”
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翻译漫谈》是翻译爱好者、学习者的良师益友,让你学到了很多在其它地方学不到的东西。
三、一点拙见
如果我不自量力,真的要吹毛求疵找出这本书的一点不尽善尽美之处,那就是最后所附的两篇汉语的译文——《我和丈夫是怎样相识的》(汉译)和《大卫·科波菲尔》(汉译)选段。
这两篇汉译文章应是作者的译作,只是在没有英语原文的情况下,单纯去看汉译似乎对翻译学习难以有大的帮助,况且这部分占了40多页的篇幅,几乎占全书的十分之一了。
在以翻译对比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书籍中,单单附上两篇汉语的译文,总觉得有点牵强。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