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怎样对待风格

合集下载

英语翻译词类转换

英语翻译词类转换

译者的修养问题
二、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 三、了解翻译的不同种类:摘译、 了解翻译的不同种类:摘译、 编译、改译等 编译、 四、高度的责任感
英汉翻译中的问题
微观问题: 微观问题: 一、词语翻译问题 二、句子结构问题 三、时态问题 四、修辞问题 五、成语的处理问题 六、语篇问题
英汉语言比较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 英语前重心 汉语后重心 英语静态,汉语动态 英语静态 汉语动态 英语多物称,汉语多人称 英语多物称 汉语多人称 英语多被动, 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多复合句,汉语多简单句 英语多复合句 汉语多简单句 英语重前饰,汉语多后饰 英语重前饰 汉语多后饰 英语重时态,汉语轻时态 英语重时态 汉语轻时态
reference
1. 这么多非洲人在忍饥挨饿,而一些政客却陶醉 这么多非洲人在忍饥挨饿,
在世界表面上的富足之中。这真实荒唐。 在世界表面上的富足之中。这真实荒唐。
1. 雷德太太一家人从我第一次住在她们家里
开始,就一直对我很关切。我们既是邻居, 开始,就一直对我很关切。我们既是邻居, 又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来往始终未断。 又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来往始终未断。 2. 从山顶远眺 这儿风景绝佳 遐迩闻名 从山顶远眺,这儿风景绝佳 遐迩闻名. 这儿风景绝佳,遐迩闻名
reference
1.小地方的红色政权得以乘时产生。 小地方的红色政权得以乘时产生。 小地方的红色政权得以乘时产生 2.夜幕降临时,他离他预定的布道地点还有好 夜幕降临时, 夜幕降临时 几英里路呢。 几英里路呢。 3.孩子们看到某一道菜时就眉开眼笑,由此可 孩子们看到某一道菜时就眉开眼笑, 孩子们看到某一道菜时就眉开眼笑 以推想到他们是难得吃这样一道菜的。 以推想到他们是难得吃这样一道菜的。

翻译漫谈(编辑)

翻译漫谈(编辑)
“他以业余力量从事译莎是在一九 三五年春。……那些年月里,日本 帝国主义欺侮中国人民气焰很盛。 恰好讥笑中国文化落后到连莎氏全 集都没有译本的,又正是日本人。 因而,我认为他决定译莎,除了个 人兴趣等其它原因之外,在日本帝 国主义肆意欺凌中国的压力下,为 中华民族争一口气是重要的动力。”
傅雷: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译作约五百万言,译文以 传神为特色。“神似”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胡适:“严复是介绍近世思想的第 一人”。
林纾:1897年与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 事》。译作180 余种(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 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 康有为: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
鲁迅:200多万字。《域外小说集》;硬译;宁信而不 顺
抛扔 to throw to throw
带好:take good
英译汉:西化汉语
例:“Don’t cough more than you can help.”
[原译]“不要咳得多于你能不咳的。” [改译]“能不咳就不不咳。”
It is a curious fact, of which I can think of no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that enthusiasm for country life and love of natural scenery are strongest and most widely diffused precisely in those European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worst climate and where the search for the picturesque landscape involves the greatest discomfort.

翻译漫谈

翻译漫谈

汉英“动物文化”拾趣

许多动物的名称,除了代表动物本身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由于汉英两个民族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动物文化。

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在语言这一大千世界里,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人们探讨和研究。其中之一就是语言与动物的不解之缘。许多动物的名称,除了代表动物本身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1. 狗和dog

在汉民族传统心理中,狗是一种下贱的动物,常用来比喻卑鄙丑恶的人,引起“卑贱、恶劣”等联想,如“狗头军师”专指在背后出坏主意的人;“狗眼看人低”指为人势利、瞧不起一般人;“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狗皮膏药”是骗人的假货;“狗腿子”、“走狗”指恶势力、坏人的帮凶;“狗尾续貂”指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

dog在英语民族里却是一种爱畜、宠物,常当作“人类忠诚的朋友”。英语谚语里有“love me,love my dog”,译成中文是“爱屋及乌”。英语说“a lucky dog”相当于汉语的“幸运儿”。汉语的“老狗”是骂人的话,而英语的“old dog”往往指“年事已高的人”或“经验丰富的人”(相当于old hand),类似于汉语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的“老人言”、“老马识途”中的“老马”。“gay dog”指快乐的人,“top dog”指胜利者。

2.鱼和fish

汉语里的“鱼”,民族文化意义也不少,“鱼”表示坏人,如“鱼龙混杂”,指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表示受宰割,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表示关系十分亲密的“鱼水情”,比喻得到对自己很适合的环境的“如鱼得水”;利用“余、鱼”的谐音,产生“年年有余”的吉祥用语。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

摘要: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使译作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其风格是可译的。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其可译性受到限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留有自己的痕迹。成功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风格的最大再现,是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最大统一。

关键词:可译性;译者风格;原作风格;理解;表达

作者简介:闫凌(1983.10-),性别:女,民族:汉族,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1、研究现状

多年以来,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一直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中最困难的问题。翻译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争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还是不可译的?一部分人认为风格不可译,如:常乃慰、张中楹等,他们认为风格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好像是只在无形中使译者受到感染”(周煦良),而且一国语言的特点,不能与另一国的语言特点相提并论,因此风格是不可译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如:刘隆惠、冯世则等,他们则认为风格并非不能译,而是难译。语言和思维都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不同语言之间又有着共通的联系,同一思想内容是可以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找到艺术效果上对等的表达形式的。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但其可译性是有限度的,此外风格可译

的程度主要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和译者的表达水平。

2、文学作品的风格

关于风格,严迪昌在《文学风漫谈》中说:“文学风格是作家在一系列作品中,从整体、全面上透发出来的思想美与艺术美高度统一的一种境界美,是最为集中凝聚地体现着作家的艺术个性的外部特征”。《辞海》中风格的定义是这样的:“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作家、艺术家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修养、个性特征的不同,在处理题材、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表现手法和运用语言等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了作品的风格。风格体现在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中。”总的来说,风格的定义和构成有宽窄之分。“窄派认为风格仅见于文艺著作,且限于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风格所指无非写作方式。宽派认为:文章之有风格,是普遍性的,不限于文艺,也不限于优秀之作。至于风格的构成,宽派认为诚然主要在于语言表现的特点,但又与作品的题材、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冯世则)。”一部文艺作品的风格是由作者风格、文本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互相揉合而成的,“应该是指一个作家所有作品中经常重复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刘隆惠)。

翻译漫谈

翻译漫谈

三、英语静态,汉语动态
The very sight of you makes me nervous. (一看见你就让我感觉不自在。) The quick arrival of the engineers sent by them and their careful examination of all facilities brought about the very speedy restoration of the factory’s production. (他们派来的工程师迅速到达,并检查了所 有的设备,工厂很快恢复了生产 。 )
With considerable justification,
environmental groups accuse the Administration of “destroying environmental laws by failing to enforce them or by enforcing them in ways that deliberately encourage non-compliance.” 某些环境保护组织批评政府“不执行环境法, 或者名为执行,实际上却在蓄意纵容犯法”。 这种批评是很有道理的。
英汉语言比较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 英语静态,汉语动态 英语多物称,汉语多人称 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多复合句,汉语多简单句 英语重前饰,汉语多后饰 英语重时态,汉语轻时态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

:学翻译中风格问题

摘要:文学翻译的目的是使译作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及风格,其风格是可译的。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其可译性受到限制。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留有自己的痕迹。成功的翻译是译者对原作风格的最大再现,是译者风格与原作风格的最大统一。

关键词:可译性;译者风格;原作风格;理解;表达

作者简介:闫凌(1983.10-),性别:女,民族:汉族,学历:硕士,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1、研究现状

多年以来,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一直是译者进行翻译活动中最困难的问题。翻译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争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还是不可译的?一部分人认为风格不可译,如:常乃慰、张中楹等,他们认为风格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好像是只在无形中使译者受到感染”(周煦良),而且一国语言的特点,不能与另一国的语言特点相提并论,因此风格是不可译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风格是可译的,如:刘隆惠、冯世则等,他们则认为风格并非不能译,而是难译。语言和思维都是实际生活的反映,所以不同语言之间又有着共通的联系,同一思想内容是可以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中找到艺术效果上对等的表达形式的。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可译的,但其可译性是有限度的,此外风格可译的程度主要

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和译者的表达水平。

2、文学作品的风格

关于风格,严迪昌在《文学风漫谈》中说:“文学风格是作家在一系列作品中,从整体、全面上透发出来的思想美与艺术美高度统一的一种境界美,是最为集中凝聚地体现着作家的艺术个性的外部特征”。《辞海》中风格的定义是这样的:“风格,指作家、艺术家在

翻译漫谈汉译英:替代

翻译漫谈汉译英:替代

翻译漫谈(十四)汉译英:替代

关于汉译英,我想谈三个要点:1.替代(substitution );2.±ii (subject-predicate ); 3.主从(subordination)。这三个要点用英语表述,第一个字母都是S ,因此可以简称"三S要点〃。译文质量不高, 往往是因为这三个问题没有处理好。换言之,若这三个问题处理得较好,可以为译文增色不少。这一讲,就集中谈"替代〃。

英语不喜欢重复,如果在一句话里或相连的几句话里需要重复某个词语,则用代词来代替,或以其他手段来避免重复。汉语不怕重复, 连续使用某个词语是常见的事。所以汉译英时要干方百计避免重复,多用代称;英译汉时则要少用代称,多用实词。

说起"替代",我们当然首先想到代词。

代词的使用,在英语和汉语里有很大的不同。总的说来,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代词用得少。因此,英译汉时,有些代词可以不译。汉译英时则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代词,特别是物主代词。用代词以避免重复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例1・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In everything we do we must proceed from this reality, and all planning must be consistent with it

例2 •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

翻译专业考研 怎样提高翻译效率?

翻译专业考研 怎样提高翻译效率?

翻译专业考研怎样提高翻译效率?

不断提高自己的翻译效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译员追求的重要目标。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高译教育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文摘自译者余晟所著的《翻译漫谈——怎样翻译更地道》,这是一本“熟手”译者的经验分享录,是一本技术人员阅读、翻译英文资料的指导书。文中,作者总结了自己的翻译步骤,按照这样的步骤,他可以获得最高的翻译效率。

第一步:通读

通读很重要,却被许多译者忽视。他们往往认为,原文的“意思”没什么难的,自己英文又够好,可以直接下笔,遇到问题“见招拆招”即可,翻译前通读原文完全是浪费时间。

事实却非如此。翻译文章要做的并不是“代替作者写文章”,而是“解释/传达作者的文字”。文字本身是内涵丰富的,除去“意思”本身,还有用词、结构和风格等诸多方面。边看边翻,见招拆招,很有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用词,原作者可能用一些双关语、多义词,在不同场合重复出现,表达的却是不同的意思,这时候译者应当尽力找到“对应”的双关语、多义词,这是个苦差,因此就更需要译者有大局观,知道原文中该词出现在哪些场合,都表示什么意思,才好取舍。再比如结构,原文中很可能有前后关联的典故/故事,有时甚至横跨几个章节,如果没有通读原文,翻译时就容易遗失原文的逻辑结构。还有风格也是如此,好的翻译讲究贴合原文,这种“贴合”,当然也包括风格的贴合,原文是轻快的,就不能翻译成沉重的;原文是严肃的,就不能翻译成平淡的。了解这些信息,都要求译者通读全文,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然后才谈得上下笔翻译。

漫谈大学生汉英科技翻译中的常见错误

漫谈大学生汉英科技翻译中的常见错误

漫谈大学生汉英科技翻译中的常见错误

在大学生汉英科技翻译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错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错误和建议,以帮助大学生改善自己的翻译技巧。

错误一:词语选择错误

在汉英翻译中,经常出现选择错误的情况。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可能是词汇量不足或对语境理解不清楚。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建议大学生应该积累更多的词汇,并学会通过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词语。

错误二:语法错误

语法错误也是常见的问题。大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没有注意到语法结构的差异,导致翻译出现错误。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建议大学生应该多加练习,提高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错误三:固定搭配使用错误

在汉英科技翻译中,有些词语需要与特定的搭配词一起使用。如果搭配使用错误,就会造成翻译的不准确。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大学生应该学会一些常用的固定搭配,并且通过阅读和实践来提高对搭配的理解和正确使用。

错误四:语言风格不合适

在翻译时,大学生往往没有注意到不同语言的表达风格和特点。如果翻译过程中没有合理地调整语言风格,翻译结果就会听起来生硬或不流利。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建议大学生要多读一些相关的英文材料,了解和掌握英语的表达风格。

错误五:不准确的词义理解

在汉英翻译中,有时会发生词义理解不准确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不准确或对上下文语境的理解不清晰。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大学生应该学会通过上下文来理解词义,并通过阅读和实践来提高对词义的准确理解。

错误六:缺乏交际意识

在汉英科技翻译中,交际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在翻译时往往只关注语言的准确性,而忽视了表达意图和与读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为了避免这种错误,建议大学生在翻译时要兼顾语言准确性和交际意识,将读者的需求和理解放在首位。

漫谈翻译——精选推荐

漫谈翻译——精选推荐

 (⼀)翻译的艰⾟与创作之乐

《英汉⼤词典》的主编陆⾕孙教授说过“我把翻译看作‘⼆度创作’,把翻译家看作‘穿紧⾝⾐的作家’”(a straitjacketed writer)。复旦⼤学外⽂系教授张增健也说过:“要说翻译是门艺术,那也是⼀种‘有节制的艺术’(a modest art)。翻译中艺术创造的⾃由度⼗分有限。”闻⼀多先⽣在《诗的格律》⼀⽂中,将格律诗的创作喻为“戴着脚镣跳舞”。他认为:“越有魄⼒的作家,越是戴着脚镣才能跳得痛快。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觉得格律的缚束。”这段话说得很形象,⽤来⽐喻翻译实践也很贴切。译者在翻译时,⾃始⾄终受到原⽂内容和不同语⾔习惯的制约,的确是戴着⼀副脚镣在跳舞,活动空间极其有限。⾼明的译者往往能在“忠于原⽂”与“创造”的两难之境,出奇制胜,寻找到 “形神兼顾”的良策。不太⾼明的译者则被源语的结构框架紧紧束缚住,动弹不得。

试译下⾯词语成句⼦:

1、发展是硬道理。

2、拳头产品

3、精明⽽不聪敏

4、Parting with it means giving part of myself away.

5、Paula didn't need any lesson when it comes to office policies.

6、Tears in the Rain.

7、Gone with the Wind.

8、The Dog in the Flood.

9、The Bears and I.

(⼆)翻译的严谨性

具体翻译总是“⼤处着眼”——从宏观上认识⽂本。“⼩处着⼿”——最后落实到对⼀词⼀句的微观处理。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你做过语言对比吗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你做过语言对比吗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你做过语言对

比吗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你做过语言对比吗回忆我们学习汉语和英语的经历,就会发现我们是孤立地来学的。学汉语时,老师没有必要也从未鼓励我们去与英语做比较。学英语时,老师更是劝我们不要去与汉语比较,免得受汉语的影响而学不好英语。若让我们说一说汉语和英语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我们也许会感到茫然,因为我们从未对这两种语言加以比较。

翻译界有一个提法:翻译理论与实践。有人写书,以此为书名。有的学校开课,以此为课程名称。这个提法甚至进入了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学科目录。仿佛这个提法概括了翻译领域的全部内容。

其实,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之间,还有一个层次,那就是语言对比。所谓语言对比,就是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而看出英语和汉语各自的特点。相比之下,各自的特点就清楚了。

二十世纪中期,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第六章“欧化的语法”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进行语言对比,指出各自的特

点,探讨英语对汉语的影响。八十年代以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多了起来,出版了专著,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

我个人进行语言对比,是从对照着原文研究《毛选》的译文开始的。我在研究了大量的译例之后,得出了若干规律性的认识,分二十个题目,写成了《汉英翻译五百例》,于1980年出版。

例如,许多译例表明:“在一个汉语句子里或相连的几个句子里,往往有些词或词组重复出现。”“英语和汉语相反,在一般情况下是避免重复的。”“汉语重复,英语不重复,这是两种语言的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有了这点认识,汉译英时就多用代称,英译汉时就多用实称,不必拘泥于原文了。

英语翻译词类转换

英语翻译词类转换
seven o’clock in the evening. (我们到家已经很晚,快晚上七点了.)
wenku.baidu.com
二、英语前重心,汉语后重心
The people of a small country can certainly defeat aggression by a big country, if only they dare to rise in struggle, dare to take up arms and grasp in their own hands the destiny of their own country.
fluency than by the strength of his reasons. 动词转换为名词 1.Numerous abstentions marked the French
reference
1.并不是所有的部队都欢迎这个计划. 2. 温斯顿这个人最不讲究人家的社会等级. 3.中国向西方开放的政策是一项好政策,应该通
过加强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加以鼓励.
词类转换(4)
副词转换为动词 1. There are more people in India sleeping
in the streets than any place else in the world. A dominant power is dominant inherently. 2. I must be off now. 3. The performance is on.

庄绎传的翻译漫谈20篇

庄绎传的翻译漫谈20篇

庄绎传的翻译‎漫谈20篇

庄绎传教授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顾问

翻译漫谈(一)——翻译的乐趣

翻译的乐趣

我从小就喜欢‎翻译。记得在青岛上‎中学的时候,曾把英语课本‎里的故事译成‎中文,不是为了发表‎,纯粹是觉得好‎玩儿,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大学毕业后,留在北外当老‎师,后来有幸参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著作的翻译‎和修订工作,参加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当时我觉得学‎习外语,能做这样的工‎作,是无上的光荣‎,这种感受也鞭‎策我努力钻研‎。

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

“吃一堑,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没想到天下竟‎有这样好的译‎文,它本身就像一‎句谚语,然而它又与原‎文如此接近,如此吻合,使我惊讶不已‎。

后来我又看到‎这样一句话:

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To win this victor y will not requir e much more time and effort, but to consol i date it will.

原文里重复出‎现的词语,译文没有重复‎,一个小小的w‎i ll竟然替‎代了原文用二‎十多个字表达‎的意思。我在这里看到‎了道地的英语‎。

每当我看到这‎样好的译例,就回想起小时‎候在海边玩耍‎,捡拾贝壳。阳光下,那贝壳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拿在手里,别提多么高兴‎了。

漫谈文化翻译

漫谈文化翻译

文化翻译与翻译文化
Cultural translation is a translation in which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is changed to conform to the receptor culture in some way. Nida & Taber 1969 文化翻译是对原文的信息内容加以某 种改变使之符合译入语文化的翻译。
文化翻译与翻译文化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Culture
• 译者在两大文化之间活动,它不仅是不同文化 的搭桥人,而且是文化1(源语文化)和文化2 (译入语文化)之间中介文化的滋生者和运作 者。这种中介文化即翻译文化,它既不同于文 化1,又不同于文化2,但又跟两者有千丝万缕 的联系。 Pym 1998 • 文化翻译指处理文化信息的翻译过程与行为; 翻译文化则指翻译的结果与产品所展示的文化。
100%
0%
A Dynamic Continuum Translatability
Star A Christmas Tree William Burford If you are A love compassionate, You will walk with us this year. We face a glacial distance, who are here Huddled At your feet.

翻译漫谈(十五)汉译英:主谓

翻译漫谈(十五)汉译英:主谓

翻译漫谈(十五)汉译英:主谓

一.怎样处理无主句?

汉语有些句子没有主语,称为“无主句”。这种句子相当普遍。有时一句话根本没有主语;有时前面一句话有主语,始终管下去,后面几句话就没有主语了;有时后面的动作并不是前面的主语所做的,却没有新的主语消失。虽然如此,句子的意思还是清晰的,不会引起误会。根据同样的句子构造译成英语就不行了。

例1.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当把解放生产力和进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In the past, we only stressed expansion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under socialism, without mentioning the need to liberate them through reform. That conception was incomplete. Both the libera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are essential.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从英语的角度考虑,“只讲”前面缺主语,译文加了we作主语。在泛泛而谈的时候,加we是最便利的。接下去,“不完全”前面还缺一个主语,这里再用we就不行了。推敲一下就可以看出,这“不完全”三字指的是上面这种熟悉或说法,因此译文以That

conception为主语。最终,“应当”前面还缺一个主语。既然原文说应把两个方面讲全,译文就以Both the libera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作主语,把这两个方面放在突出的位置上,这就是把原文的宾语变为译文的主语了。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翻译的乐趣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翻译的乐趣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翻译的乐趣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翻译的乐趣

我从小就喜欢翻译。记得在青岛上中学的时候,曾把英语课本里的故事译成中文,不是为了发表,纯粹是觉得好玩儿,而且有一种成就感。

大学毕业后,留在北外当老师,后来有幸参加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著作的翻译和修订工作,参加重要文件的翻译工作。当时我觉得学习外语,能做这样的工作,是无上的光荣,这种感受也鞭策我努力钻研。

有一天,我看到这样一句话:

“吃一堑,长一智。”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没想到天下竟有这样好的译文,它本身就像一句谚语,然而它又与原文如此接近,如此吻合,使我惊讶不已。

后来我又看到这样一句话:

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

To win this victory will not require much more time

and effort, but to consolidate it will.

原文里重复出现的词语,译文没有重复,一个小小的

will竟然替代了原文用二十多个字表达的意思。我在这里看到了道地的英语。每当我看到这样好的译例,就回想起小时候在海边玩耍,捡拾贝壳。阳光下,那贝壳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拿在手里,别提多么高兴了。近年来,参加了几本词典的审定工作。原书都是英英词典,加上汉语译文后,变成英汉双解词典。译文对不对,顺不顺,这就是审定者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怎样对待风格

2013英语翻译网:翻译漫谈之怎样对待风格

说起风格,也许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的感觉。“风格”究竟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是不是只有文艺作品才有风格呢?许多人写文章讨论翻译中的风格问题,倒也的确大都涉及文学作品的翻译。风格能不能译,大体上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能译的。早在1922年茅盾就曾写道:“直译的意义若就浅处说,只是‘不妄改原文的字句’;就深处说,还求‘能保留原文的情调与风格’。”

1954年茅盾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道:“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

地再现出来。”

1980年茅盾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写道:“很重要的一点是能将他的风格翻译出来。譬如果戈理的作品与高尔基的作品风格就不同,肖伯纳的作品与同样是英国大作家的高尔斯华绥的作品的风格也不同。需将一个作家的风格翻译出来,这当然是相当困难的,需要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除信、达外,还要又文采。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面貌。这是对文学翻译的要求。”

这个意见是有人支持的。1961年刘隆惠在“谈谈文艺作品风格的翻译问题”一文中写道:“对于文学翻译,不仅要求通顺流畅,而且要求表达原作的风格。”他还说:“我认为风格并不是不能译,而是难译。其所以难是在于译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是要有认识风格的水平;其二是要有表现风格的能力。”

另一种意见认为风格是不能译的。1959年周熙良在“翻译与理论”一文中写道:“有人自诩翻译哪一个作家就能还出这个作家的面目或风格,我看这只是英雄欺人语;据我所知,就有翻译家对本文还不大能弄懂得,就大吹自己的翻译是旨在表现原作诗一般美丽的风格。依我看,对一个作家或者风格的认识也还是根据对作品本文的理解而来的,否则便是空话。教外国文学的人最喜欢谈风格,但是,对于一个搞

实际翻译的人来说,风格却是一个最难谈得清楚的东西。我觉得,在通常情形下,它好像只是在无形中使译者受到感染,而且译者也是无形中把这种风格通过他的译文去感染读者的,所以既然是这样情形,我看就让风格自己去照顾自己好了,翻译工作者大可不必为它多伤脑筋。……我觉得翻译工作者如果要花许多功夫去钻研作品的风格,还不如花点功夫去培养自己的外语感受能力好些,因为翻译工作究竟是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工作,而语言却不止是数字符号那样抽象而无情的东西。”

二十多年以后,周熙良依然坚持自己的这一看法。1982年他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严复只提雅,而不提原文风格,我们现在提文学翻译要有风格,也不宜要求译出原文风格:原文风格是无法转译的。……我仍旧认为风格是无法翻译的,风格离不开语言,不同的语言无法表达同样的风格。”

这一种意见也是有人支持的。1961年张中楹在“关于翻译中的风格问题”一文中写道:“在同一语言的领域里,尚且不宜摹访一个作者的风格;在翻译方面,把原作译成另一种语言而要保持同一风格,这是更不易做到的工作。……我是极为赞同周熙良同志的‘不必多伤脑筋’的说法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