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药代动力学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一、名词解释:1.药酶2.微粒体酶3.药酶诱导剂4.药酶抑制剂5.吸收6.分布7.代谢(生物转化) 8.排泄9.肝肠循环10.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11.血浆半衰期(T1/2) 12.坪值13.一室开放模型14.二室开放模型15.一级动力学16.零级动力学17.一级动力学消除18.零级动力学消除19.血脑屏障20.胎盘屏障21.生物利用度22.被动转运23.生物半衰期二、填空题1.药物必须穿透血脑屏障,才能对________________起作用。
2.药物的生物转化要靠________________的促进,主要是3.有的药物经_______随_______排入_______后,被肠腔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4.药物的消除包括_______、_______.5. 大多数药物为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它们以_______转运方式通过胃肠道粘膜吸收,其吸收速度和量与药物的_______和_______及胃肠道的_______有关.6.碱化尿液可以使苯巴比妥钠从肾排泄_______,使水杨酸钠从肾脏排泄_______。
7.多数药物在肝脏受_______的催化而发生化学变化.8.生物利用度是_______与_______ 的比例。
9.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药物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药物在体内_______、_______。
11.药物药理作用基本上取决于药物在_______的浓度,而药物的_______对此有决定性的影响。
12.欲加快药物的排泄速度可采取_______和_______的方法。
13.药物消除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___。
14。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后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
15.药物经肝药酶转化后一般其药理作用_______,极性_______。
16._______和_______是导致药物作用消除的主要原因.17.按—级动力学消除药物的特点是其T1/2_______,单位时间内消除的百分率_______,单位时间内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______.18.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ds/dt=KC
时间曲线下面积(AUC) 二、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下面积 以血浆药物浓度(简称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 为横坐标, 绘出的曲线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药-时曲线)。 坐标轴和药-时曲线之间所围成的面积称为血药 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area under the curve) 代表被吸收入血的总药量 是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决定因素
C
logC
T
T
一房室模型的药时曲线(血管外给药)
logC
T
二室模型
静注时药-时半对数曲线由二段不同的直线构成的。 包括中央室和周边室 中央室 : 药物首先进入的区域,如血液、组织液和血 流丰富的组织。 周边室 : 指一般血液供应较少,药物不易进入的组织 。
二室模型
中央室 Ka D D1 k12 k21 Kel或k10 D
一、速率过程与速率常数 (rate proce) (rate constant)
用药 部位 吸收 血液循环 结合型 代谢 肝脏等 肾脏等 游离型 排泄 分???
1. 一级动力学过程(first order kinetics) 2. 零级动力学过程(zero order kinetics) 3.非线性动力学过程(nonlinear kinetics process) Michaelis-Menten公式
n ( t1/2 ) 1 2 3 4 5 6 7
体内剩余量 50 25 % %
消除总量 50 75 % %
多次给药累积 50 75 % %
12.5 % 6.25 % 3.125 % 1.56 % 0.78 %
87.5 % 93.8 % 96.9 % 98.4 % 99.2 %
87.5 % 93.8 % 96.9 % 98.4 % 99.2 %
药动学

粪
代谢
代 谢
硝酸甘油, 90%失活
药物的首关消除示意图
口服给药的影响因素
•吸收环境---如个体差异、空腹、肠道
功能(蠕动快,吸收时间短,药物吸
收量少)、饮食影响、微生物环境等。
驱虫药应避免与油性食物同 服,为的是减少吸收,发挥 局部驱虫作用。
吸收环境的PH对吸收也有很大影响
PH--通过改变解离与 非解离分子的比值而影 响吸收。
PH对药物转运的影响
例1:某病人因故服用戊巴比妥钠(酸性药 物,Pka=7.4),马医生用维生素C抢救, 尿液酸化为5.4,另一位朱医生用苏打水使 尿液碱化为9.4,哪位医生处置正确? 例2:吗啡(弱碱性)中毒洗胃,促进毒物 的排除,为什么? 血液PH=7.4,胃:酸性,肠道:碱性 • 胃 (酸性)
原因?
诊断结果:脑血栓并发脑溢血
原因:
结合型
双香豆素 凝) 99%
游离型
1%(抗
+ 保泰松
凝过度)
98%
2%(抗
结合型
A药 B药 99% 98% 50% 49%
游离型
1% 2% 50% 51%
A、B同用,哪个药物作用明显? A、B同用时,对血浆蛋白结合率 高的药物作用要明显。
• 药物还可与体内物质竞争血浆蛋白结 合。 如:磺胺药可竞争胆红素与血浆
内侧并形成开口通道,将微粒排出胞外。
第二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 吸收、分布、转化、排泄 • 吸收、分布、排泄----转 运
• 转化、排泄----消 除
• 转 化----代 谢
一、吸收(Absorption) ---药物由给 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药理学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 + 蛋白质
复合物
无活性、贮存型、难进入组织
一、与血浆蛋白结合率
特点: ① 差异性。 ② 暂时失活和暂时贮存血液中 。 ③ 可逆性。 ④ 饱和性及竞争性。
由于血浆蛋白总量和结合能力有限,加上结合的非特异性,出现两个问题:①当药物结合达到饱和后,继续增加药量,游离型药物浓度增加,出现药物作用或不良反应增强;
二、细胞膜屏障
血脑屏障(BBB):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外液间的屏障和由脉络膜丛形成的血浆与脑脊液间的屏障。具有保护脑组织生理屏障作用。分子大、极性高的药物不能通过,流脑时SD易通过 。
01
胎盘屏障: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几乎所有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只是程度和快慢不同。 另外还有血-眼屏障、血-关节囊屏障
分为简单扩散和滤过扩散两种。
特点:(1)药物顺浓度差转运 不耗能 不需要载体 无饱和限速及竞争性抑制
被动转运(下山转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 (简单扩散):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该方式转运。
影响因素:①膜两侧浓度差:药物在脂质膜的一侧浓度越高,扩散速度越快,当膜两侧浓度相同时,扩散即停止。
代谢的结果:
大多数药物灭活成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 (灭活:药物经转化后活性降低或消失的现象) 少数药物仍有药理活性; (活化:药物经转化后,由无活性转变为有活性的现象。 ) 药物经代谢后水溶性和极性增加。
二、药物转化的酶系统 1、专一性酶:专一性强,主要催化水溶性较大的药物。如AchE、MAO。
2、肝药酶(非专一性酶) 是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促进多种脂溶性药物的转化,其中CYP450酶系统是促进药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
03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出体外 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 除(elimination)。
排
(一)肾脏排泄 :
泄 途 径
1.排泄方式
(1)肾小球滤过。
(2)肾小管被动重吸收,在远曲小管
(3)肾小管主动分泌,近曲小管(同时主动重吸 收营养物质). 2.肾排泄药物的特点 (1)尿药浓度高,有利也有弊
无吸收 过程
肌内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im) 。 2. 从鼻黏膜、支气管或肺泡吸收
气体、挥发性液体药物(如吸入麻醉药)或分散在空 气中的固体药物(如气雾剂) 4.从直肠吸收
给药方式与血药浓度的关系
二 .分
布
• 分布(distribution)是指吸收入血的药 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 • 药物的分布速率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 质、各器官组织的血流量与对药物的通透 性以及药物在组织与血浆的分配比。
药物在血液中的分布
1. 与血细胞结合 2. 与血浆蛋白结合 成为结合型药物
(bound drug),血浆白蛋白是最重要的
结合蛋白。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的,
游离型药物与结合型药物经常处在平衡状
态之中 。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
• 暂时失活性:结合后药理活性暂时消失,暂 时“储存”于血液中 • 可逆性
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时量关系(time-concentration relationship)是指血浆药物浓度 (C)随时间(t)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的规律。
曲线下面积(AUC)
坐标轴与时量曲线围成的面积 反应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F)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一、什么是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的量变规律。
二、药物分子跨膜转运的方式有哪些?被动转运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脂溶性物质直接溶于膜的类脂而通过l、转运速度与药物脂溶性(Lipid solubility)成正比2、顺浓度差,不耗能。
3、转运速度与浓度差成正比4、转运速度与药物解离度(pKa) 有关酸性药(Acidic drug):HA + D H+ +A- -碱性药(Alkaline drug):BH+ D H+ + B (分子型)1、碱性环境平衡正向移动2、酸性环境平衡逆向移动离子障(ion trapping):离子型药物:极性高,亲水,不溶于脂,不通过细胞膜分子型药物:极性低,疏水,溶于脂,可通过细胞膜PH值对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的影响结论:•弱酸性药物易从偏酸性环境转移到偏碱性环境•弱碱性药物易从偏碱性环境转移到偏酸性环境某人过量服用苯巴比妥(酸性药)中毒,有何办法加速脑内药物排至外周,并从尿内排出?跨膜转运的意义1、药物吸收、分布、排泄, 本质上是一种跨膜转运。
2、当弱酸性药物如阿司匹林过量中毒时, 使用碳酸氢纳碱化血液,促使药物排泄,是一种常用的解救措施。
3、哺乳妇女禁忌使用吗啡、阿托品等弱碱性药物。
为什么?(提示:血液较乳汁偏碱性)滤过(水溶性扩散)水溶性小分子药物通过细胞膜的水通道,受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影响肠粘膜上皮细胞及其它大多数细胞膜孔道4~8Å(=10-10m ),仅水、尿素等小分子水溶性物质能通过,分子量>100者即不能通过。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孔道约40Å,除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溶质均能通过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需依赖细胞膜内特异性载体转运,如5-氟脲嘧啶、甲基多巴等. 特点:1、逆浓度梯度,耗能2、特异性(选择性)3、饱和性4、竞争性5、易化扩散易化扩散,需特异性载体,如:Glucose, 顺浓度梯度,不耗能三、药物体内过程有哪些?吸收,即从给药部位进入全身血液循环。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 被动转运 (passive transport)
顺浓度梯度转运或下山转运(down-hill transport)
• 简单扩散(脂溶扩散) 脂溶性药物,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 膜孔转运(水溶扩散) 水溶性的药物,借助膜两侧流体静压
或渗透压而进行的跨膜转运。
如:尿素、乙醇、锂离子
血眼屏障 (blood-ocular barrier)
血-房水 血-视网膜 血-玻璃体
大部分治疗眼病的药物 采用局部给药
胎盘屏障 (placental barrier)
胎儿胎盘绒毛-孕妇子宫血窦
临床意义: 妊娠期禁止使用对胎儿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妊娠期尽量避免用药
四、代谢(metabolism)
横坐标围成的面积,与药物吸收总量成正比。
三、药动学模型
隔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又称房室模型
把机体假设为一个系统,药物进入体内分 布于其中,根据转运速率的快慢可区分为若干 隔室。
房室被视为一个假设空间,只要体内某些 部位的转运速率相同,均视为同一室。
一室模型
机体
药物
吸收 中央室
解离度 非离子型(脂溶)—— 自由跨膜,容易吸收 离子型(脂不溶) —— 带电荷,不易转运
解离度 pKa
弱酸性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在体液中的解离程度 取决于体液的pH值。
• 解离常数Ka的负对数值为pKa,表示药物的解离度。
• pKa指药物解离50%时所在体液的pH值。
• pKa与药物本身属于弱酸性或弱碱性无关 • 离子障:pKa < 3 和 pKa >10 的药物,几乎全部解
➢ 非专一性酶: 微粒体酶: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
药物代谢动力学

36
人类细胞色素P450家族
目前已证实的人CYP家族:
CYP 1-5, 7, 8, 11, 17, 19, 21, 24, 26, 27, 39, 46, 51
功能:
CYP 1, 2A, 2B, 2C, 2D, 2E, 3 外来物代谢 CYP 2G1, 7, 8B1, 11, 17, 19, 21, 27A1, 46, 51 内源性类固醇 激素的代谢 CYP 2J2, 4, 5, 8A1 脂肪酸代谢
8
解离性和离子障 (ion trapping)现象
解离性是指水溶性药物在溶液中溶解后 可生成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非离子型药物疏 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容易吸收。 离子型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不易跨 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一侧,形成离子障(ion trapping)现象。 临床应用的药物多属于弱酸性或弱碱性 药物,它们在不同pH值的溶液中的解离状态 不同。
P.O 门静脉入肝脏 如硝酸甘油不宜口服 药物浓度
首过效应愈强,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 浓度也愈低,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19
药物的首过效应
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到达肝脏,一部分药物将在代 谢酶作用下被代谢
20
① ②
舌下给药(sublingual) 直肠给药(per rectum) 注射给药 静注(intravenous injection,iv) 静滴(intravenous infusion)
30
四、药物代谢
指药物进入机体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 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 导致药物化学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称生 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发生转化的器官主要是肝脏,此外 肠黏膜、肾、肺、体液和血液等组织的酶参 与某些递质和药物的转化或灭活作用。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2

浓度(mg/L)
25 20 15 10 5 0 0 6 12 时间(h)
维持时间 残留期
18
24
潜伏期
4/20/2014
(一)吸收与浓度-时间曲线
1.同一药物不同给药途径,C-T曲线不同
血管内:呈坡形曲线 血管外:呈峰形曲线
4/20/2014
2.血管外给药的C-T曲线上升段的斜率反应吸 收速度 斜率大,吸收快 斜率小,吸收慢
4/20/2014
一、血药浓度-时间曲线(C-T曲线)
概念:在给药后不同时间采血,测定血药浓 度,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 绘出的图。 C-T曲线可分为3期: 1.潜伏期:指用药到出现疗效的一段时间(静 注给药一般无)。 2.持续期 3.残留期
4/20/2014
浓度-时间曲线
40 35 30
4/20/2014
血眼屏障
• 包括血液与防水,血液与视网膜,血液与 玻璃体屏障结构。 • 脂溶解性小的或者小分子药物比水溶性大 的分子容易通过。如:毒扁豆碱可以通过 而新斯的明不可以通过。
4/20/2014
三.药物代谢
• 部位: 主要发生在肝脏,部分药可以再肝外组织进行代谢。 • 代谢反应: I相代谢:氧化 还原 水解反应 II相代谢:结合反应 主要是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结合。 • 代谢酶: 专一性酶 非专一性酶:又称为药酶 其中以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最重 要
4/20/2014
(二 ) 、随胆汁排泄
• 肝肠循环:指自胆汁排进十二指肠的结合 型药物在肠中经水解后被再吸收的过程。 • 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利福平、红霉素等 主要经过胆汁排泄、故可用于敏感菌的肝 胆道感染 • 吗啡中毒采用洗胃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目标:1.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首关消除(首关效应)、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恒比消除和恒量消除、半衰期、稳态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等概念。
2.熟悉表观分布容积概念。
3.了解其他内容。
基础知识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一)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易化扩散。
(二)主动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一)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给药的途径:1.口服给药:首关消除(首关效应、首关代谢、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从胃肠道进入肠壁细胞和门静脉系统首次通过肝脏时被部分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2.舌下给药:3.直肠给药:4.皮下注射及肌内注射:5.静脉注射和静脉点滴:6.吸入给药:7.皮肤、粘膜给药:(二)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影响吸收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局部器官血流量、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体液PH值、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
(三)生物转化(代谢):进入机体内的药物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
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1.生物转化的意义:灭活和活化。
2.生物转化的方式:Ⅰ相反应: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Ⅱ相反应:结合反应。
3.药物生物转化酶系:(1)微粒体酶(2)非微粒体酶4.酶诱导与酶抑制(1)酶诱导:酶活性增强。
药酶诱导剂----凡能使肝药酶活性增强或合成增多的药物。
(2)酶抑制:酶活性降低。
药酶抑制剂----凡能使肝药酶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四)排泄:药物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经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1.肾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球重吸收。
2.胆汁排泄:肝肠循环(肠肝循环):药物随胆汁流入肠腔内重新被吸收入血。
3.乳汁排泄:4.其它:唾液、汗腺等。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些概念:(一)药物消除动力学:1.恒比消除(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
药理学 第三章 药动学

上升段:代表药物的吸收与分布。
下降段:代表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消除)。
药峰时间:血药浓度达到最高浓度的时间。
1)潜伏期:给药后到出现药效的时间,反映 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过程。
2)持续期:指药物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与 药物的吸收和消除速度有关。
3)残留期:指血药浓度降到最低有效浓度 以下至完全消除的时间。
酸性分泌通道 碱性分泌通道 —肾小管重吸收(tubular reabsorption)
尿液的pH影响重吸收
2)胆汁排泄(bile excretion)
分子量大于400-500的化合物主要直接从 胆汁排泄。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经胆汁排进小肠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
2、影响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结 ① 可逆性暂时的储存库,暂无生
合 理效应,且有饱和作用。
型 药 物
② 不能代谢和具竞争性 ③ 不能排泄,难转运
华法林:抗凝血药 结合99% 游离1%
华法林+保泰松 结合98% 游离2%
2)器官血流量(blood flow of organs)
血流丰富的组织,药物分布快且量多 再分布(redistribution):如硫喷妥钠
(metabolize many drugs)
➢具有个体差异 (have individual variation)
➢具有多种功能 (represent a mixed-function
oxidase system)
➢可以被诱导或抑制(can be induced or
inhibited)
③ 肝药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
药理学:第3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理化性质决定其固定的pKa值。 。
一个弱酸性药物(布洛芬,pKa=4.4)
胃液 (pH=2.4)
血液
尿液
(pH=7.4) (pH=8.4)
10pH-pKa
10-2
103
104
[离子型][A-] 0.01
1000 10000
[非离子型] [HA] 1
1
1
总量
1.01
1001 10001
胃肠道内影响吸收的因素
(2) 静脉注射给药(Intravenous,iv)
直接将药物注入血管,吸收完全
(3) 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 (Intramuscular and subcutaneous injection, im and sc)
被动扩散+过滤,吸收快而全
毛细血管壁孔半径40Å,大多水溶性药 可滤过
肝药酶的特性
1) 选择性低:能催化多种药物转化;
2) 变异性较大:常因遗传、年龄、营养 和疾病等机体状态的影响而存在明显的 个体差异;如CYP450多态性
3) 酶活性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增强 (酶诱导)或减弱(酶抑制)现象。
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
药酶诱导 (Induction):
苯巴比妥、利福平,环境污染物等
解离性是指水溶性药物在溶液中溶解后 可生成离子型或非离子型。
非离子型药物可自由跨膜转运,易吸收 离子型药物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不易跨 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一侧,形成离子 障(ion trapping)现象。
酸性药 (Acidic drug):
HA H+ + A
碱性药 (Alkaline drug):
logC Time
第四节 药物消除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节 体内药质变化的时间进程
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种静态的药 物转运进程,称为药物动力学进程或速率进程
一、药物浓度-时间曲线 给药后,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以时 间为横坐标,脚本浓度为纵坐标,所绘制的曲线为 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又叫时量关系曲线
时量关系曲线与横坐标所构成的面积,称为曲线 下面积AUC,与进入机体的药量成正比。
二、药代动力学模型
房室模型:一种数学模型 。有一室模型和二室模 型。
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后,首先进入血液量大的器官 如脑、肺、肝、肾,然后再向其他组织散布, 最后到达平衡。
三、药物消弭动力学
包括一级消弭动力学和零级消弭动力学。 药物随时间变化的基本通式:
CL总= CL 肝+CL肾+ CL其他
肝功用下降时,脂溶性药物肃清率下降,肾功用 下降时,水溶性药物的肃清率下降。
〔三〕表观散布容积 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 Vd
指静脉注射一定量A的的药物,到达平衡后,按测得的 血浆药物浓度计算内体的药物总量应该占有体液的容 积量。
2〕不需求载体。 3〕不消耗能量。 4〕小分子、脂溶性、极性小、非解离型。
离子障ion trapping:非离子型药物容易跨膜,离子型由 于带电荷,不易跨膜,被限制在膜的一侧。
大少数药物是弱酸性或弱碱性,离子化水平受pKa和溶液 pH的影响。〔pKa:酸性药物解离常数的负对数〕〔见 书p26)。
pH= pKa时:无论弱酸性还是弱碱性药物在溶液中都解离 50%。 每个药物有固定的pKa值。
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依照恒定的量消弭,又称恒量消 弭。
03(本)药物代谢动力学

口服给药 (Oral ingestion)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
�停留时间长,绒毛吸收面积大。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
●胃肠道各部位的 吸收面大小(m2)
�口腔 0.5-l .0 �直肠 0.02 �胃 0.1-0.2 �小肠 100 �大肠 0.04-0.07
●分子量; ●脂溶性; ●解离度;
问题:什么样的药物容易被吸收?
2. 给药途径
●常见的给药方式:
静脉 、吸入 、舌下和直肠、肌内注射 、皮下注射 、 口服 、皮肤
●吸收速度:?
(一)口服给药 per os,po
1. 最常用,方便、经济和安全;
2. 从胃肠粘膜吸收,主要在肠道;?
3. 吸收慢且不规则; 4. 不适于昏迷、抽搐或不合作的病人; 5. 受首过消除等许多因素影响。
●问题:首过消除高,则生物利用度 ? 低
(二)吸入(呼吸道给药,inhalation)
�定义:经口鼻吸入的药物从肺泡吸收的给药方式; 肺泡上皮细胞能吸收5 µm左右微粒, 肺泡表面积大(达200m2) ,
●适用于挥发性药物和气体药物,如鼻炎喷雾剂 ;
(三)局部用药
●完整的皮肤吸收能力差 ;
�适用于脂溶性高的药或加促皮吸收的药剂,如皮康王、无极膏 。 �问题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是局部给药?
肌内和皮下给药
●特点: □通过毛细血管壁吸收(简单扩散、滤过); □可避免胃肠液中酸碱及消化酶对药物的影响; □可避免首过消除现象; □给药剂量准确; □药物效应快速显著。
●影响因素: □药物在组织间液的溶解度; □注射部位血流量; □注射药物剂型。
血管内给药
□方式: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无吸收过程,可迅速起效; □适用于治疗指数小、药物容积大、不易吸收或刺激性强的药物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中毒浓度
有效浓度
0
1 2
(Tmax)
3
4
5
6
7
8
9
时间(T)
潜伏期
持续期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残留期
§3-3 药代动力学重要参数
稳态血药浓度
1.按照一级消除动力学的规律,连续给药5个(4~6)t1/2血浆 中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 CSS )——坪值 2.达到CSS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
§3-2 药物的体内过程
三、代谢(metabolism) 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及
药物的转化(transformation)或称生物 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的场所:肝脏、肠、肾、肺
§3-2 药物的体内过程
转化的结果
(1)
(2)
失活(inactivation) 活化(activation)
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kinetics)
dC dt
= -KC
C:原始浓度
药物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体内药物按恒比 消除。
§3-3 药代动力学重要参数
二、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的特点:
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量与血药浓度成正比;消 除的药量不恒定; t1/2恒定;为等比消除,消除速率不变; 纵坐标取对数时,时量关系消除呈直线;
(3)
仍保持活性,强度改变
§3-2 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代谢酶(drug metabolizing enzymes)
专一性酶(特异性酶) AChE 非专一性酶(非特异性酶) 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主要为细胞色素 P450(CYP)(肝药酶)
药物代谢动力学

利福平
香豆素类、地高辛、糖皮质激素类、美沙酮、
美托洛尔、口服避孕药、普萘洛尔、奥美拉唑
常用药酶抑制剂及受影响的药物
抑 制 剂 氯霉素、异烟肼 受 影 响 的 药 物 双香豆素、丙磺舒、甲苯磺 丁脲 氯氮卓、地西泮、华法林
西米替丁
五、排泄(excretion)
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物经机体的排泄 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弱酸性药物 阿司匹林 头孢噻啶 呋塞米 青霉素 噻嗪类利尿药 丙磺舒 弱碱性药物 吗啡 哌替啶 氨苯蝶啶 多巴胺
2、胆汁排泄 和 肝肠循环
Liver Bile duct
Gut Portal vein
Feces excretion
肝肠循环
有的药物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 合后分泌到胆汁中,随后排泄到小肠中被 水解,游离药物可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 经肝门静脉重新进入体循环,这种在小肠、 肝、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使药物 作用时间延长。
1.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药物借助于特殊的载体并需消耗能量
的跨膜转运,可以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 度高的一侧转运,又称逆梯度转运或上 山转运。
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需要载体
②消耗能量
③转运时有饱和现象
④不同药物同时转运时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⑤当膜一侧药物转运完毕后,转运即停止 如有机酸(或有机碱)药物的转运:青霉素 和丙磺舒在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药物/代谢产物 (血循环)
肾脏 体外 胆道,乳腺,汗腺,肺
1.肾排泄
肾小球滤过 (glomerular filtration)
肾小管主动分泌 (active tubule secretion)
肾小管被动重吸收 (passive tubule reabsorp-tion)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 of drug)。
代谢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 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第一节药物的跨膜转运生物膜:生物膜是细胞膜和细胞内各种细胞器膜(如核膜、线粒体膜、内质网膜和溶酶体膜等)的总称。
一、转运方式(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1.脂溶扩散(lipid diffusion;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2.水溶扩散(aqueous diffusion;滤过,filtration through pores)3.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无饱和、竞争抑制。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1.膜泵转运(pump transport)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需转运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2.膜动转运(cytopsis transport)(1)胞饮(pinocytosis)(2)胞吐(exocytosis)图3-2 药物转运方式示意图二、药物转运体易化扩散和膜泵转运均需要依赖生物膜上的载体介导,这些载体即药物转运体(drug transporter;药物转运蛋白)。
药物转运体分布广泛,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药理活性。
药物转运是药物在体内跨越生物膜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是应用动力学模型和数学公式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disposition)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
药物作用的启动决定于药物的吸收和分布,而作用时间则与药物的代谢、排泄及药物在体内的再分布有关。
大多数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时,其药理效应与血浆药物浓度有关。
临床上可应用药代动力学参数,设计及调整给药方案,做到给药个体化,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另外,药代动力学资料在指导新药设计、改进药物剂型、减少用药的不良反应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转化均需通过体内的生物膜(包括细胞膜及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
药物的跨膜转运能力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极性、解离度及分子量大小密切相关。
转运方式主要有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一被动转运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又称“下山”转运或顺浓度梯度转运,是指药物依赖于膜两侧的浓度差由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扩散过程。
该过程不需消耗能量,无饱和现象,转运速度与膜两侧的浓度差成正比。
被动转运又可分为简单扩散、滤过及易化扩散等方式。
(一)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又称被动扩散,其扩散速度决定于膜两侧药物浓度差及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脂溶性愈高、浓度差愈大,药物跨膜转运速度愈快。
大多数药物的转运属于简单扩散。
药物解离度对简单扩散有很大影响。
常用药物多为弱有机酸或弱有机碱,在体液中有解离型和非解离型两种形式。
药物的解离型脂溶性小、极性大、不易扩散;而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容易扩散。
解离型与非解离型两者的比值决定于体液的pH 及药物本身的pKa值。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说明。
弱酸性药物:pH-pKa=log 〔A-〕〔HA〕弱碱性药物:pKa-pH= log 〔BH+〕〔B〕式中A-为弱有机酸解离型,HA为弱有机酸非解离型。
BH+为弱有机碱解离型,B为弱有机碱非解离型。
当pH=pKa时,〔HA〕=〔A-〕,〔B〕=〔BH+〕,可见pKa值即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在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从药物本身的pKa及所处体液的pH可计算解离药物与非解离药物的比值(表3-1),当pH与pKa的差值以数学值增减时,解离型药物与非解离型药物的浓度差异比值则相应以指数值变化,故药物所处体液pH的微小变化即可引起药物解离度的明显改变,进而影响药物的体内转运。
通常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不易解离,在碱性环境中易解离。
与此相反,弱碱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易解离,碱性环境中难以解离。
表3-1药物解离度与pH及pKa的关系pH-pKa 弱酸性药物弱碱性药物非解离型:解离型非解离型:解离型-4 10000:1 1:10000-3 1000:1 1:1000-2 100:1 1:100-1 10:1 1:100 1:1 1:11 1:10 10:12 1:100 100:13 1:1000 1000:14 1:10000 10000:1各种药物均有其固定的pKa值(表3-2)。
通常,pKa3~7.5的弱酸性药物及pKa7~11的弱碱性药物其简单扩散受pH的影响较大。
表3-2 常用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pK a值弱酸性药物pKa 弱碱性药物pKa色甘酸钠 2.0 氨苯砜 1.0左旋多巴 2.3 地西泮 3.3氨苄西林 2.5 奎尼丁 4.0丙磺舒 3.4 利舍平 6.5阿斯匹林 3.5 卡那霉素7.2保泰松 5.0 吗啡7.9甲苯磺丁脲 5.3 去甲肾上腺素8.6苯巴比妥7.4 苯海拉明9.0苯妥英8.3 普萘洛尔9.4茶碱8.8 金刚烷胺10.1(二)滤过(filtration)是指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直径的水溶性的极性和非极性物质,在流体静压或渗透压的作用下,通过亲水膜孔的转运过程,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三)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是指药物的转运需要细胞膜上载体的帮助而扩散,该过程顺浓度梯度进行,不耗能,但存在饱和现象。
如转铁球蛋白对铁的转运作用。
二主动转运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又称“上山”转运或逆浓度梯度转运,是指药物需要载体或能量由低浓度侧经生物膜向高浓度侧的药物转运过程。
该过程不依赖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差,载体对药物具有特异的选择性,且转运能力存在饱和现象,两种由相同载体转运的药物间可出现竞争性抑制作用,如丙磺舒和青霉素自肾小管分泌过程出现的竞争性抑制,可延长青霉素的体内作用时间。
第二节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进入机体至排出体外的过程称药物的体内过程,它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简称为ADME系统(图3-1)。
其中吸收、分布及排泄过程统称为药物转运(transportation of drug),代谢过程又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的体内过程将影响药物血药浓度及临床药物效应。
吸收转化排泄再吸收图3-1 药物的体内过程一吸收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药物吸收速率主要与给药途径、药物的理化性质、剂型、剂量、吸收环境等有关。
(一)消化道吸收口服给药,药物可从胃肠道粘膜吸收,吸收的主要方式是简单扩散。
胃液pH 0.9~1.5,弱酸性药物如丙磺舒等在酸性胃内容物中大多不解离,故可在胃内吸收。
而弱碱性药物如奎宁在胃中解离型比值大,在胃内较难吸收。
由于胃吸收表面积小且药物在胃内滞留时间短,所以许多药物在胃内吸收量较少。
小肠是口服给药吸收的主要部位,这是由于肠粘膜吸收表面积大、肠蠕动快、肠壁血流量大等因素,从而有利于药物吸收。
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
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导致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此现象称为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或首过消除(first-pass elimination)。
如口服普奈洛尔约90%以上药物被肝脏代谢,仅10%的给药量进入体循环。
片剂舌下给药,药物溶解后经口腔粘膜吸收。
栓剂或溶液剂直肠给药,药物则经直肠粘膜吸收。
上述两种给药途径,如硝酸甘油舌下给药或水合氯醛灌肠,吸收表面积虽小,但血流供应充足,药物吸收迅速。
且药物吸收不通过或大部分不通过肝门静脉,避免或减少了首过消除。
(二)注射部位的吸收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药物无吸收过程,可很快达到较高血药浓度。
肌内或皮下注射,药物先沿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内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药物在肌内或皮下注射的吸收速率受药物脂溶性及注射部位血流量的影响,水溶液吸收迅速,油剂、混悬剂或胶体制剂吸收慢,作用时间持久。
肌肉组织的血流量比皮下组织丰富,因此肌内注射的吸收速度较皮下注射快。
(三)皮肤粘膜吸收完整皮肤粘膜吸收能力差。
脂溶性大的药物可通过皮肤角质层。
外用药物主要发挥局部的治疗作用。
(四)呼吸道吸收气体、挥发性液体及气雾剂等,可从肺泡上皮细胞迅速吸收。
在吸入给药时要注意药物的粒径大小。
二分布分布是指吸收入血的药物经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的过程。
大多数药物的分布过程属于被动转运,少数为主动转运。
药物的分布速率主要与药物的理化性质、器官血流量及膜的通透性有关。
药物分布即影响药物的储存及消除速率,也影响药物效应和毒性,对安全有效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一)血浆蛋白结合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可与血浆蛋白呈可逆性结合,该部分称结合型药物(bound drug),未与血浆蛋白结合的部分称游离型药物(free drug)。
弱酸性药物主要与血浆中白蛋白结合,弱碱性药物主要与血浆中少量的α球蛋白和β球蛋白结合,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对药物的转运和药理效应均具有很大的影响。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程度以血浆中结合型药物浓度与总药物浓度的百分比来表示。
各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可限制药物经生物膜的转运,结合型药物不能通过生物膜,仅游离型药物才能通过,转运到作用部位产生药理效应,并与药理作用强度密切相关。
如磺胺嘧啶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易透过脑脊液,为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
游离型药物与结合型药物经常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当游离型药物因被分布、代谢或排泄,使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降低时,结合型药物立即释放以维持游离型药物与结合型药物的动态平衡。
在血浆蛋白结合部位上药物之间可发生相互竞争。
如抗凝血药双香豆素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当与保泰松合用时,结合型双香豆素被置换,导致血浆中游离血药浓度明显增高,抗凝作用增强,甚至引起出血,危及生命。
故同时应用两种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应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临床上对用药剂量应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器官血流量和膜的通透性人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差别很大,其中肝、肾、脑、肺、心等为高血流灌注器官,药物分布快且含量较高,而脂肪、皮肤、肌肉等为低血流灌注器官,药物分布慢且含量较低。
如静脉注射脂溶性较高的硫贲妥钠,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量大且富含类脂质的脑组织而产生麻醉作用。
随后药物自脑向血流量少的脂肪组织转移,导致麻醉作用迅速消失,此谓药物在体内的再分布(redistribution)。
(三)组织亲和力药物对某些组织或细胞成分具有较高的亲和力,使药物分布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如碘主要在甲状腺浓集,四环素与钙的络合物主要沉积于骨和牙齿。
(四)体液pH值在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值为7.0,而细胞外液pH值为7.4。
弱酸性药物在细胞外液中解离增多,不易转运到细胞内。
弱碱性药物与弱酸性药物相反,在细胞内的浓度较高。
若提高血液pH值可促使弱酸性药物向细胞外转运,而降低血液pH值则有利其转运到细胞内。
如口服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及尿液可促进巴比妥类弱酸自脑组织向血浆的转运,加速药物随尿液排出,这可以作为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的解救措施。
同理,血液pH值的改变,也可改变弱碱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
(五)体内屏障体内屏障包括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和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血脑屏障由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三种屏障组成。
血脑屏障可阻止许多分子量较大、水溶性或解离型药物进入脑组织,有利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稳定。
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可通过简单扩散方式透过血脑屏障。
脑膜炎症也可改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如青霉素在健康人很难进入脑脊液,而在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则可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胎盘屏障可阻止脂溶性低、解离型或大分子的药物通过胎盘,但某些脂溶性高的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对胎儿产生毒性反应甚至可以引起畸胎,故孕妇用药应特殊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