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反思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反思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继学生学习了直线和圆的方程,对曲线的方程的概念有了一定了解,对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坐标法研究曲线。
椭圆的学习可以为后面研究双曲线、抛物线提供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 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章和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勇于探索,初步具备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但由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基础较差,思维能力较弱,导致自信心较弱,因此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也较弱。
而且对应用“坐标法”和“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只是初步了解,对“坐标法”解决问题掌握不够,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理解不够透彻,从研究圆到研究椭圆,跨度较大,学生思维上存在障碍,同时在求椭圆标准方程时,学生对根式方程的化简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在目前初中代数中都没有详细介绍,初中代数不能完全满足学习本节的需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进行细致的启发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三.教后感本节课按新课标的要求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在新知的讲解中紧扣关键词易错点,设置不同的疑问,通过师生共同探究,逐个完成对各个易错点的突破;例题的讲解中,鼓励学生主体参与,采取到黑板书写,既能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又能训练了学生书写以及正规答题格式。
课题的引入以及例题均采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和教学直观性。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使学生能很好的做到数形结合,启发他们利用已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知中,如椭圆定义的数学语言叙述,以及标准方程的推导。
通过实验研究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学会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让学生的数学的能力完成不同层次的提升。
本节课椭圆定义的形成过程十分重要,实际教学中学生很难做到能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椭圆定义,或许正是这种不完整的描述引来的一些易错点会加深学生印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y
2
x
2
1
25
x
2
9
y
2
1
36
32
例题
返回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x
2 2
b 4、已知椭圆 a ,F1、F2 是它的焦点,AB是过F1的直线被椭圆截 得的线段长,求 ABF2 的周长。
2
y
2
1 (ab0)
y
解: 由椭圆定义知
A
F1
o
F2
x
AF1 + AF2 =2a ; BF1 + BF2 =2a ; ABF2 的周长为4a 。
四、课型 新知探究课
五、教学媒体 1、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活动; 2、采集影、音、像素材,制作多媒体课 件.
六、教材处理和课程资源开发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对教材 作如下处理: 1、把本章开头的图和引言用微机以影像 、录音和图片的形式给出,生动体现出数学的 实用性; 2、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 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选配典型习题,巩固教学效果; 4、布置课后实验操作题,培养学生的科 研精神。
解:因为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所以设它 的标准方程为:
y a
2 2
x b
2 2
1 (ab0)
2a=10 , 2c=8, a=5 , c=4.
y
2
b2=a2-c2=52-4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x
2
所以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1. 25 9
返回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例1、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方程: 焦距为8, 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距离的和等于10。 解:当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时,标准方程为: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2)能运用“先定位,后定量”的方法求解椭圆的标准方程。
2.能力目标:通过“先定位,后定量”求解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索能力。
3.学科渗透:通过椭圆标准方程的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材分析1.重点: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求解方法。
2.难点:运用“先定位,后定量”求椭圆。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设轨迹上任一点M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和为常数2a,两定点间的距离为2c,由椭圆的定义,椭圆就是集合:M P={|MF1|+|MF2|=2a}(2a>2c=|F 1F2|)2.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x轴上和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比较:标准方程x2a2+y 2b2=1(a>b>0)y2a2+x2b2=1(a>b>0)不同点图形焦点坐标F1(−c,0),F2(c,0)F1(0,−c),F2(0,c)相同点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
a,b,c关系a2=b2+c2焦点位置判断分母哪个大,焦点就在哪个轴上。
(二)精准释难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分别是(-2,0),(2,0),并且经过P(52,−32),求它的标准方程。
法一:解:椭圆的焦点在x轴上,设它的标准方程为x2a2+y2b2=1(a>b>0)∵c=2,且c2=a2−b2∴a2−b2=4……①又∵椭圆经过点P(52,−32)∴(52)2a2+(−32)2b2=1 ……②xyMOxyMOxyF1F2P联立①②可求得:a 2=10,b 2=6 ∴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10+y 26=1法二: 解:椭圆的焦点在x 轴上, 设它的标准方程为x 2a2+y 2b 2=1(a >b >0)由椭圆的定义知,2a =√(52+2)2+(−32)2+√(52−2)2+(−32)2∴ a =√10 又∵ c =2∴ b 2=a 2−c 2=10−4=6 ∴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 210+y 26=1(三)课堂小结求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步骤:(1)首先要判断焦点位置,设出标准方程:先定位 (2)根据椭圆定义或待定系数法求a,b :后定量(四)课后作业写出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1.a =4,b =1,焦点在x 轴上;2.a =4,c =√15,焦点在y 轴上;3.a +b =10,c =2√5.4.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xyF 1F 2P(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4,0)和(4,0),且经过点(5,0).(2)焦点在y轴上,且经过点(0,2)和(1,0).(五)教学反思对学生的指导不够,有一个同学没有没有合作对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一、学习对象分析本节课是高二数学课程内容,经过前期学习,学生已具备探究有关点的轨迹问题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这个阶段的学生还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仍需要依赖一定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本节内容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掌握椭圆的定义(理解椭圆、椭圆的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2 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求,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增强运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及运算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3 会根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通过动手画椭圆、讨论探究椭圆定义、自主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过程,提高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通过对实际问题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归纳知识、逻辑思维以及建模方面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在引入椭圆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图,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 在椭圆定义的分析中,还可借助计算机实践操作,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小组积分的方式贯穿课堂,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3 通过椭圆方程的建模过程,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及其理性和严谨,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学习重、难点1重点:感受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
突破重点关键:运用道具演示椭圆的形成,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和应用。
突破难点关键:掌握建立坐标系与应用的方法。
四、教法、学法设计1教法新课标的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
由于高三1班的重点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又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和自制教具辅助教学,体现多媒体快捷、形象、大容量的优势与自制教具直观、实用优势的结合。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发现轨迹上点的特征的能力较强(数形结合),但计算
能力较弱,因此在方程的推导中会遇到障碍,成为本节
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设置情境、
问题诱导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新课标的理念倡导“以人
为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因此本节课给学
(二)动手实验,归纳概念 我用多媒体演示画椭圆,同时请学生拿出事先准备 好的自制教具:木板、细绳、图钉、铅笔,同桌一起合 作画椭圆.我在学生的绘图纸上精心设计了三个问题: 1、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两个图钉为定点, 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符合什么条件?其轨迹如何? 2、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 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 3、绳长能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吗?
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乐趣.
(一)设置情境、问题诱导
教学过程
首先,复习提问:圆的定义是什么?圆的标准方程
是什么形式?
接下来我用课件演示一些生活中的椭圆的例子,还 有一些天体运行的轨迹图,并提出问题:“这些天体运 行的轨迹是什么呢?”
学生经过观察,很直观地看出是椭圆,从而引出课 题.
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
重要作用.重点: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难点:椭
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1.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会根
据条件写出椭圆的标准方程;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探
求,再次熟悉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动手画椭圆、分组讨论探究 教学目标
椭圆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等过程,提高动手能力、
生提供以下 4 种机会:1.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用 教学策略选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3.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新课程人教A版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三章3.1《椭圆》的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继学习圆之后,继续采用坐标法,在探究圆锥曲线集合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它们的坐标,得到方程。
从知识上说,它是对前面所学的运用坐标法研究曲线的又一次实际演练,同时它也是进一步研究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从方法上说,它为我们研究双曲线、抛物线这两种圆锥曲线提供了基本模式和理论基础. 因此,这节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本节乃至本章的重点. 课标要求:“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椭圆的实际背景,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椭圆模型的过程;②理解椭圆的定义,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推导过程.(2)过程与方法:①亲身经历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的获取过程,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和数形结合的思想;②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研究问题,提高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培养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和乐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②通过椭圆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和谐美,几何图形的对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从生活经验储备来看:高二学生对椭圆实物实例有所了解,但只限于感性认识,缺少理性分析;从知识储备来看:已经掌握曲线和方程的关系,求曲线方程的方法和步骤,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认识了椭圆的实物,却无法像“圆”一样,定性、定量分析,产生概念;从学习心理方面来看:已具备了对几何图形的一定水平层次的想象能力,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个阶段的学生还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他们的思维正从属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仍需要依赖一定的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
从年龄特征上来看:高二学生身体和心理正趋于成熟,骨子里有一种敢创敢拼的冲劲,对新生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
关于“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由学生感兴趣的卫星运行轨道引出椭圆,很有趣味性,然后通过工具画椭圆图形,让学生感受到了椭圆的形成过程,很好的建立了知识探究的开端,最后通过直角坐标系将几何问题与代数问题联系起来,推导出了椭圆的标准方程,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比较积极,并能对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
通过引导讲解,学生对于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的产生过程比较明确,对于求椭圆标准方程的简单应用也比较熟练,较好的完成了课前预设的目标。
但由于课程内容密度大,过于追求教学的量,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留给学生探讨思考的时间不多,尤其对于方程的推导侧重在方法的指导而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今后应在课堂互动方面加以调整,多关注学生。
3.本节课在信息技术方面运用到的有视频文件,主要是为了引出椭圆的定义,还运用了几何画板动画演示,更生动的展示出当2a>2c时动点的轨迹是椭圆,当2a=2c时动点的轨迹是线段,当2a<2c时动点的轨迹不存在。
4.例题和练习题设计比较单一,主要是利用定义求解椭圆的标准方程,缺少对本节知识点应用的拓展,所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足。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椭圆的定义及焦点、焦距的概念,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2)掌握求椭圆标准方程的定义法和待定系数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椭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观点,训练学生的动手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联系曲线方程的求法,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培养学生运用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友爱精神,体验成功的快乐.(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二、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理解坐标法的基本思想;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与化简.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f启发讨论f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f归纳抽象f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绘图板、图钉、细绳.五、教学设计情景引入学习探究(一)材料2: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材料3:“嫦娥三号”升空录像.引入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动手实验:(1)取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个端点固定在黑板的同一点处,套上铅笔,拉紧绳子,旋转一周,会得到什么图形?(2)把绳子的两个端点拉开一段距离,再套上铅笔旋转,又会得到什么图形?(3)继续拉远两个端点的距离,直到把绳子拉直,又会得到什么图形?(4)动画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师:引导学生观察:椭圆在实际生活中是很常见师:引导学生观察动画,地球运行轨道是椭圆;问“嫦娥三号”的运行轨道是什么?生:常娥三号着陆先是按椭圆轨道运行,再直线着陆.师:板书课题.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硬纸板、细线、铅笔实验(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实验(2)、(3),各小组学生利用手中工具在图板上进行实验,一起合作画椭圆.利用学生熟知的地理规律:地球围绕太阳转引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通过“嫦娥三号”的升空录像,让学生感受现实,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爱国思想.通过做实验,让学生动手实践,体验椭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通过分组讨论、研究,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探究(二)【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建系如下几种情况:方案一:把匚、F2建在X轴上,以FF的中点为原点;12方案二:把匚、F2建在X轴上,以匚为原点;方案三:把匚、F2建在x轴上,以F原点;2方案四:把匚、F2建在X轴上,以.F2与x轴的左交点为原点;方案五:把匚、F2建在x轴上,以FF与x轴的右交点为原点;12经过比较确定方案一.下面我们来建立椭圆的方程建系:以F,F所在的直线为x轴,以12线段F]F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xOy.设点:设点M(x,y)是椭圆上的任意一点,点M到F,F的距离和为2a,焦距12为2c(c〉0),则.(—c,0),F2(C,0)列式:由定义:|M「1+叫=2a,即(2)如何设点?(3)怎样列式?⑷如何化简?建立椭圆的方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降低难度,让学生回顾求曲线方程的步骤,以已有的知识来探求新的知识,温故知新,教师再加以正确的引导,新知会自然形成.生:回顾求曲线方程的步骤:⑴建系,⑵设点,⑶列式,⑷化简.师:引导学生按求曲线方程的步骤建立椭圆的方程.生:思考,回答:(1)怎样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生:分析化简的方法,在J(x+c)2+y2+J(x-c)2+y2=2a练习本上完成化简.化简:整理,得(a2一c2)x2+a2y2=a2(a2一c2)•.•a〉0,c〉0,2a〉2c a2(a2—c2)>0.方程的两边都除以a2(a2—c2),得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设计思想学习探究(二)OF=OF=c12则|MO|=、.;a2-c2,令b=\;'a2-c2,则b2=a2-c2,那么方程变为:=1(a>b>0).多媒体展示动画:将椭圆的焦点放在y轴上结论:当焦点在y轴是时,椭圆的方程为:y2x2—+一=1(a>b>0).a2b2多媒体展示图表:让学生对照图形、方程理解记忆.师: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长度等于a,c的线段,则师:引导学生推出椭圆的标准方程.师:指出其焦点在x轴上,坐标为F](―c,0),F2(C,0)生:观察图像,识记方程.活动过程:点拨-----板演-----点评师:若焦点放在y轴上,方程又怎样?生:小组讨论椭圆的方程,相互交流、补充,得出结论.生:分析方程、图形,识记椭圆的标准方程.师:引导学生如何根据方程判断焦点的位置?实践体验1、你能判断下列椭圆的焦点位置生:根据所学椭圆的标吗?并写出焦点坐标.⑵25x2+16y2=400.准方程,思考后回答.师生共同矫正.生:总结如何判断焦点的位置?椭圆的标准方程的导出,放手给学生有很大的难度,这里采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教师对照图形,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方程中字母的几何意义,对方程的理解有很大的作用.展示动画,通过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对照焦点在x轴的情形,写出焦点在y轴上时,椭圆的标准方程.通过图表便于对比,加深学生对两个方程及几何意义的认识.尝试练习,加深对方程及几何意义的理解.六、板书设计:七、布置作业:。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精选3篇)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精选3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整个解析几何部分的重要基础学问。
这一节课是在《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基础上,将讨论曲线的方法拓展到椭圆,又是连续学习椭圆几何性质的基础,同时还为后面学习双曲线和抛物线作好预备。
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所以椭圆是同学学习解析几何由浅入深的一个台阶,它在整章中具有承前起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高中二班级同学正值身心进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学问基础,所以他们乐于探究、敢于探究。
但高中生的规律思维力量尚属阅历型,运算力量不是很强,有待于训练。
基于上述分析,我实行的是“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讨论-----结论应用巩固”的一种讨论性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纳激发爱好、主动参加、乐观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使同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设计思想1、把章头图和引言用微机以影像、录音和图片的形式给出,生动体现出数学的有用性;2、进行分组试验,让同学亲自动手,体验学问的发生过程,并培育团队协作精神;3、利用《几何画板》进行动态演示,增加直观性;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目标:理解椭圆定义、把握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注意数形结合,把握解析法讨论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注意探究力量的培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探究方法激发同学的求知欲,培育深厚的学习爱好。
(2)进行数学美育的渗透,用哲学的观点指导学习。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椭圆定义的理解及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推导。
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3分钟)1、利用微机放映“彗星运行”资料片,引入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带有椭圆外形的物体?对同学的回答进行筛选,并利用微机放映几个例子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影音资料,一方面使同学简洁了解椭圆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产生问题意识,对讨论椭圆产生心理期盼。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通用4篇)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通用4篇)《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教具准备:多媒体和自制教具:绘图板、图钉、细绳.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出课题问题:XX年10月12日上午9时,“神州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实现多人多天飞行,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请问:“神州六号”飞船的运行轨道是什么?多媒体展示“神州六号”运行轨道图片.(二)启发诱导,推陈出新复习旧知识:圆的定义是什么?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形式?提出新问题:椭圆是怎么画出来的?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它的标准方程又是什么形式?引出课题: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三)小组合作,形成概念动画演示椭圆形成过程.提问:点m运动时,f1、f2移动了吗?点m按照什么条件运动形成的轨迹是椭圆?下面请同学们在绘图板上作图,思考绘图板上提出的问题:1.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两个图钉为定点,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符合什么条件?其轨迹如何?2.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3.当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时,还能画出图形吗?学生经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共同交流的探究过程,得出这样三个结论:椭圆线段不存在并归纳出椭圆的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四)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1.回顾: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2.提问:如何建系,使求出的方程最简?由各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汇报研讨结果.各组分别选定一种方案:(以下过程按照第一种方案)①建系:以所在直线为x轴,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椭圆几何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
《椭圆几何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椭圆几何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简要介绍教学课程及目标]教学方法选择在教授《椭圆几何及其标准方程》课程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研究需求。
其中包括讲解、示范、讨论和练等。
教学过程回顾讲解与示范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我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了椭圆几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我使用了图形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提高了课程的可视化性和直观性。
讨论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互动。
我引导学生一起思考和解决一些椭圆几何问题,并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这种互动的方式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促进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练与应用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练题和应用题。
学生通过练,不仅可以巩固概念和公式,还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我鼓励学生独立解题,并在课后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发现和纠正错误。
教学效果评估为了评估教学效果,我采用了定期小测验和作业的方式。
这些评估方式可以检验学生对椭圆几何及其标准方程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通过评估结果,我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 consollear 进一步加强。
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讲解过程中,一些抽象概念的解释可能还不够清晰明了,需要更多的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 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我计划采用更多的小组活动和讨论,鼓励学生更多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 练题的设计可以更有针对性,更贴近实际应用情境。
综上所述,通过对《椭圆几何及其标准方程》课程的教学反思,我意识到了一些改进的空间,并制定了相关的改进计划。
我将继续努力创造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主动参与度。
[可选:补充其他相关信息]。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2)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3)能够运用椭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利用数形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椭圆的定义:椭圆是平面上到两个固定点(焦点)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
2. 椭圆的性质:(1)椭圆的两个焦点在x轴上,且距离为2c;(2)椭圆的长轴为2a,短轴为2b,其中a>b>0;(3)椭圆的标准方程为:x^2/a^2 + y^2/b^2 = 1。
3. 椭圆的标准方程求法:(1)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坐标和长轴、短轴长度,求椭圆的标准方程;(2)已知椭圆的离心率e和长轴、短轴长度,求椭圆的标准方程;(3)已知椭圆上的三点坐标,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椭圆的定义及其性质;(2)椭圆的标准方程及其求法。
2. 教学难点:(1)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2)椭圆性质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椭圆的定义、性质和标准方程;2. 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椭圆的性质和标准方程;3.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椭圆的实际应用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椭圆的定义;2. 讲解:讲解椭圆的性质和标准方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3. 例题:讲解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分析解题思路,让学生跟随解题过程;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椭圆的性质和标准方程,增强学生的理解;3. 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4.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椭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_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单位姓名《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本课时学生初接触圆锥曲线的内容,圆锥曲线是平面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解析几何中代数与几何相结合的基本思想.椭圆作为圆锥曲线的典型代表,将这一基本数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若能够掌握好研究椭圆的基本方法,学习其余两种曲线时就会得心应手.故掌握好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对学生学习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教学目标:(1)借助丰富的实例,让学生从探究中抽象出椭圆的定义,并体会其在现实中的实际应用;(2)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中,首先从典型的几何特征入手,选取合适的坐标系,其次利用轨迹问题的本质(抓住不变量),创建适当的方程.(3)明确用代数研究几何的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学生课前活动(1)收集生活中的椭圆,从网上搜集我国嫦娥系列卫星的运行轨迹;(2)复习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推导过程)。
三、课堂教学活动《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学情分析高二年级的学生个性活泼,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概括能力,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独立思考和与人沟通、协商、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探究问题,并能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问题,还能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时是圆锥曲线部分第一课时,难度也不大,高一学习过圆的定义及其方程,类比圆的定义与标准方程学生预习效果较好。
本课时教学的内容不是很难,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均可掌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效果分析1、根据授课过程,通过探究活动引出定义,学生印象深刻,对定义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通过课上回答问题和限时训练看,学生掌握还不错;2、根据课后学生的作业,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学生掌握和理解还是很好的,绝大部分的学生能通过椭圆定义和标准方程解决相关问题。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材分析圆锥曲线是平面解析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数学选修1-2中,圆锥曲线被安排在第二章中,其包含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三部分内容.“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椭圆位于三种曲线之首,对这三种曲线而言,研究的问题基本一致、研究方法相似,若能够掌握好研究椭圆的基本方法,学习其余两种曲线时就会得心应手.并且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又是学习好椭圆的基础。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共3篇 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共3篇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下面是分享的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共3篇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供大家品鉴。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共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薛翠萍一、教学内容解析椭圆的定义是一种发生性定义,教学内容属概念性知识,是通过描述椭圆形成过程进行定义的作为椭圆本质属性的揭示和椭圆方程建立的基石,理应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椭圆的标准方程作为今后研究椭圆性质的根本依据,自然成为本节课的另一教学重点学生对“曲线与方程”的内在联系(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表现)仅在“圆的方程”一节中有过一次感性认识但由于学生比较了解圆的性质,从“曲线与方程”的内在联系角度来看,学生并未真正有所感受所以,椭圆定义和椭圆标准方程的联系成为了本堂课的教学难点圆锥曲线是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对象圆锥曲线的有关知识不仅在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数学的基础教科书以椭圆为学习圆锥曲线的开始和重点,并以之来介绍求圆锥曲线方程和利用方程讨论几何性质的一般方法,可见本节内容所处的重要地位通过本节学习,学生一方面认识到一般椭圆与圆的区别与联系,另一方面也为后面利用方程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以及为学生类比椭圆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习双曲线、抛物线奠定了基础学习过程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二、教学目标设置: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掌握椭圆的定义明确焦点、焦距的概念.(2)学生能推导并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曲线方程的概念,体会建立曲线方程的基本方法,运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通过经历椭圆形成的情境感知椭圆的定义并亲自参与归纳.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认识规律的能力.(2)学生类比圆的方程的推导过程尝试推导椭圆标准方程,培养学生利用已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椭圆定义的获得和其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中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椭圆定义的获得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并感受数学美的熏陶.(2)通过标准方程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运算能力和求简意识并能懂得欣赏数学的“简洁美”.(3)通过师生、生生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三、学生学情分析1.能力分析①学生已初步掌握用坐标法研究直线和圆的方程,②对含有两个根式方程的化简能力薄弱.2.认知分析①学生已初步熟悉求曲线方程的基本步骤,②学生已经掌握直线和圆的方程,对曲线的方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③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研究直线和圆的基本方法.3.情感分析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强烈的探究欲望,能主动参与研究.四、教学策略分析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创设情境——总结概括——启发引导——探究完善——实际应用” 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思维品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原则.根据这样的原则及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引导发现法:用课件演示动点的轨迹,启发学生归纳、概括椭圆定义.2.探索讨论法:由学生通过联想、归纳把原有的求轨迹方法迁移到新情况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其创造性.这两种方法是适应新课程体系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它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师生、生生交流,体现课堂的开放性与公平性.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动感及直观感,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说一说你对生活中椭圆的认识.伴随图片展示使同学们感到椭圆就在我们身边.意图:(1)、从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2)、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后面要学的内容;2.手工操作演示椭圆的形成:取一条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同一定点,套上笔拉紧绳子,移动笔尖画出的轨迹是圆.再将这一条定长的细绳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两定点,当绳长大于两点间的距离时,用铅笔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随后动画呈现.意图:(1)通过画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多媒体演示向学生说明椭圆的具体画法,更直观形象.(二)讲解新课由学生画图及教师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归纳定义.1 椭圆定义:平面内与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2a的点的轨迹叫作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练习1:已知两个定点坐标分别是(-4,0)、(4,0),动点P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8,则P点的轨迹是练习2:已知两个定点坐标分别是(-4,0)、(4,0),动点P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6,则P点的轨迹是通过两个练习思考:椭圆定义需要注意什么(2a大于意图:让学生通过练习反思画图,归纳定义,理解定义,突破了重点.(1)、当2a|F1F2|时,是椭圆;(2)、当2a=|F1F2|时,是线段;(3)、当2a)2.根据定义推导椭圆标准方程:要求(1)学生在画板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2)根据定义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同时引导学生类比圆回顾解析几何研究问题的特点及求轨迹方程步骤意图:让学生自己去建系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给学生较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简洁美”为“发现简洁美”.教师结合猜想加以引导.化简无理方程为难点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难点.正确推导过程如下:解:取过焦点设则,又设M与距离之和等于()(常数)为椭圆上的任意一点,椭圆的焦距是().的直线为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轴,,化简,得由定义义)令代入,得,,(学生通过自己画图建系的过程找到的几何意,两边同除得此即为椭圆的一个标准方程它所表示的椭圆的焦点在轴上,焦点是程学生思考:若坐标系的选取不同,可得到椭圆的不同的方程如果椭圆的焦点在轴上(选取方式不同,调换轴)焦点则变成,中心在坐标原点的椭圆方,只要将方程中的调换,即可得,也是椭圆的标准方程请学生观察归纳两个方程的特征,从而区别焦点在不同坐标轴上的椭圆标方程;过程中要渗透数学对称美教学.理解:所谓椭圆标准方程,一定指的是焦点在坐标轴上,且两焦点的中点为坐标原点;在个轴上即看与这两个标准方程中,都有分母的大小的要求,因而焦点在哪3.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突破重难点:(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表上椭圆,若是,求出的值① ;②;③;④意图:学生感悟椭圆标准方程的结构特点.(2)椭圆上一点P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5,则P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A.5B.6 C.4D.10意图:学生理解椭圆定义与标准方程关系.(3)椭圆的焦点坐标是()A.(±5,0)B.(0,±5) C.(0,±12)意图:学生感悟椭圆标准方程中焦点位置以及a,b,c的关系.(4)化简方程:意图: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0) (D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共2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反思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讲解椭圆定义及标准方程的推导;第二课时主要介绍椭圆定义及其标准方程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及反思
扶风高中任海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能正确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类比、分类讨论、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椭圆的定义和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难点: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即教师通过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引导学生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自制教具:绘图板、图钉、细绳.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出课题:
1.对椭圆的感性认识.通过演示课前老师和学生共同准备的有关椭圆的实
物和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椭圆.
2.通过动画设计,展示椭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椭圆是点按一定“规律”运动的轨迹。
提问:点M运动时,F
1、F
2
移动了吗?点M按照什么条件运动形成的轨迹是
椭圆?
下面请同学们在绘图板上作图,思考绘图板上提出的问题:
1.在作图时,视笔尖为动点,两个图钉为定点,动点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符合什么条件?其轨迹如何?
2.改变两图钉之间的距离,使其与绳长相等,画出的图形还是椭圆吗?
3.当绳长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时,还能画出图形吗?
.(二)研讨探究,推导方程
1、知识回顾:利用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2、研讨探究
问题:如图已知焦点为的椭圆,且=2c,对椭圆上任一点M,有
,尝试推导椭圆的方程。
思考:如何建立坐标系,使求出的方程更为简单?
将各组学生的讨论方案归纳起来评议,选定以下两种方案,由各组学生自己完成设点、列式、化简。
方案一方案二
列式:∴
化简:(这里,教师为突破难点,进行设问:我们怎么化简带根式的式子?对于本式是直接平方好还是整理后再平方好呢?)
两边平方,得:
即
两边平方,得:
整理,得:
令,则方程可简化为:
整理成:
指出:方程叫做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轴上,焦点是
讨论:如果以所在直线为轴,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为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焦点是,椭圆的方程又如何呢?
让按照另外方案推导椭圆标准方程的同学发言并演示动画进行讨论得出:
为椭圆的另一标准方程,而其他建系方案得出的椭圆方程没有标准方程形式简单.
引导学生思考:已知椭圆标准方程,如何判断焦点位置?
讨论得出:看,的分母大小,哪个分母大就在哪一条轴上.
选定方案二建立坐标系,由学生完成方程化简过程,可得出+=1,同样也有a2-c2 = b2 ( b > 0 )。
教师指出:我们所得的两个方程+=1和+=1()都是椭圆的标准方程。
(三)归纳概括,方程特征
1、观察椭圆图形及其标准方程,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1)椭圆标准方程对应的椭圆中心在原点,以焦点所在轴为坐标轴;
(2)椭圆标准方程形式:左边是两个分式的平方和,右边是1;
(3)椭圆标准方程中三个参数a,b,c关系:;
(4)椭圆焦点的位置由标准方程中分母的大小确定;
(5)求椭圆标准方程时,可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出a,b的值。
2、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填下表
标准方程
+=1
+=1
图形
a,b,c关系
焦点坐标
焦点位置在x轴上在y轴上
(四)例题研讨,变式精析
例1、已知一个贮油罐横截面的外轮廓是一个椭圆,它的焦距为2.4m,外轮廓线上的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的和为3m,求这个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2、将圆的点的横坐标保持不变,纵坐标变为原来的一半,求所得曲线的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曲线。
例3、求满足条件的下列方程
(1)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椭圆上一点P到两焦点距离和等于10。
(2)两焦点坐标分别是,并且椭圆经过点。
(3)
(五)课堂小结
(1)椭圆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标准方程中的关系;
(3)焦点所在的轴与标准方程形式之间的关系
(六)作业布置:P28 习题 2.2.(1) 2
教学反思:
本节借助几何画板的演示功能,使学生通过点的运动,观察到椭圆的轨迹的特征。
多媒体创设问题的情境,让探究式教学走进课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学生虽然对椭圆图形有所了解,但只限于感性认识,缺少理性的思考、探索和创新,这与缺乏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密切相关.本节课从实例出发,用多媒体结合本课题设计了一对动点有规律的运动作一些理性的探索和研究.
在教材处理上,大胆创新,根据椭圆定义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习惯在概念的理解上,先突出“和”,在此基础上再完善“常数”取值范围.在标准方程的推导上,并不是直接给出教材中的“建系”方式,而是让学生自主地“建系”,通过所得方程的比较,得到标准方程,从中去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中的对称美和简洁美.
在对教材中“令”的处理并不是生硬地过渡,而是通过课件让学生观察在当为椭圆短轴端点时(但这一几何性质并不向学生交待),特征三角形所体现出来的几何关系,再做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