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青岛版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青岛版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青岛版2023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教学目标: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生成问题激兴导入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
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
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0.009米=(9)毫米①0.09米=(90)毫米②0.9米=(900)毫米③ 9米=(9000)毫米④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
《森林聚会——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本次我执教的是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第一个信息窗—《森林聚会》的内容。
这部分教材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习除法的第一课,本节教材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为后续除法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串。
本节课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在知识技能方面:1、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感知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在培养能力方面:1、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3、让学生在分东西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帮助别人和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我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和小动物们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
借此激发兴趣:你想去参加吗?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用从图中获取到的信息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引出第一个红点“怎样分竹笋”的问题。
导课在课堂的开始就吸引住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体会领悟1、活动一:分竹笋“这两只大熊猫遇到问题了,你愿意帮助他们吗?你想怎样分?”让学生用10个学具代替竹笋,按自己的想法,分给两只大熊猫。
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纪录学生汇报的分法,并对学生的各种分法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有一种分法两只熊猫分得的同样多,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五四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除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律。
2.掌握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
3.能够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律,掌握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能够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通过例题的演示,引导学生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概念及符号:÷。
例:有8个小球需要平分到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分几个?解:这个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8÷2=4,每个盒子里分4个。
2.讲解除法的运算规律(1)除数为0时,没有答案,除不尽。
(2)一正数除以一正数,商为正数。
(3)一负数除以一正数或一负数除以一负数,商为正数。
(4)零除以所有非零数均无解。
3.演示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向学生演示除法的运算方法,并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注意事项。
例:计算20÷5。
解:先写竖式,被除数20写在上面,除数5写在下面,商写在中间的空白处,余数写在最右边。
4----5|2020--所以20÷5=4。
4.练习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让学生自行完成简单除法的计算题目,如12÷4、15÷3等。
5.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演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除法,并培养学生应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某商店有一批参考书,共100本,要均分给5个班级,每个班级分几本?解:100÷5=20,每个班级分20本。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除法的概念及符号,理解除法的运算规律,掌握简单除法的运算方法,能够应用简单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相关作业1.完成课堂上的练习题。
2.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2 青岛五年制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2前言本次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掌握简单的除法计算方法,为建立数学思维打下基础。
本次上课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减法思路解决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除法思路更快更准确地解决问题。
准备工作教材准备•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教具准备•除法试卷学生学前准备•学生在课前应该对整除概念和的意思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步骤步骤1:回顾上一次课•通过复习生动有趣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上一次课,重新复习一遍上文提到编辑内容。
步骤2:引出新课•引出本次课程,通过类比的方式引出减法,让学生思考和回答,“我们用减法解决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引出除法,让学生思考和回答,“我们可以用除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步骤3: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老师出题或选择题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并试用除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减法思路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除法思路更快更准确地解决问题。
步骤4:锻炼学生练习题目•让学生通过做试卷的形式来回顾和深入掌握除法。
•引导学生在计算中灵活掌握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
•对于学生较难的问题,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协作完成。
步骤5:归纳总结•通过试题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除法的基本计算法则。
•提高学生发现和综合问题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本次课程的教学,学生对除法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掌握了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通过课后练习和老师的点评,学生的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教学效果比较满意。
参考文献无。
以上是本人的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参考人员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小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除法的初步认识》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中“分一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可以分成几份”,这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学生今后学好除法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意思,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
2、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是: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四、说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⒈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⒉尝试法:通过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知识规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使学生在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⒊演示操作法:直观演示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通过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建立表象,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
⒋练习法:通过各种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熟练的解题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5、小组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五、说学法:古人云:“教之以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受用终生”,教师既管教,又要管学,把教落在学上,重点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乐学、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并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有:⒈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除法的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2.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3.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入除法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引出除法。
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除法算式,让学生发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2)让学生举例说明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分配物品、计算时间等。
(3)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除法的概念和运用。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除法的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除法的掌握情况。
2.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除法的理解程度。
3. 定期进行测试,检测学生对除法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理解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并能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数学思维。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新知环节详细补充和说明:探究新知环节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它关系到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一」一、探索导入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1)要求: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2)指名说说。
(3)学生操作,完成P、1表格。
(4)班内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讨论:看着表格,谁能把刚才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3、讨论并讲述: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二、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
(板书:有余数的除法)三、探索新知1、写平均分后没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板书:10÷2=5(人)10÷5=2(人)2、指名说说10÷2=5(人)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3、学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写,教师指导写法:如:根据表格,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边说边写10÷3=3(人)),还剩1枝,就接着写6个小圆点,然后再写1(枝)10÷3=3(人)1(枝)4、学习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师:根据1(枝)的意思,谁能给它起个名字?(板书:余数)5、学习了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的读法。
学生试读,指导读法:10除以3等于3余1。
6、学生试着写出表格中其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1)写算式。
(2)读算式。
(3)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四、巩固深化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读题,按要求先动手摆摆,再把书中的()和算式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读出算式,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想想做做”第2题: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比较两题的异同。
3、“想想做做”第3题:先把要求读读,然后同座位说说,再指名说说。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二」【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最新】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课件.ppt
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1、加深认识
加深认识
做一做 把10个糖果平均分成5分,每份有( )个糖果?
把10个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 )个糖果?
把15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 )根小棒?
同学们:判断一下,哪组是平均分?
x x
√
( √) ( x) ( x) ( √)
体验平均分
这些辣椒一共有(16)个; 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8)
三、说学情
•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除法的知识,但实际生活中有些学生已经听说过“平均分”, 甚至对平均分还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 主发现平均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 帮助学生掌握“平均分”。
四、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 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观 察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概念,体会平均分的意义 。 【教学难点】:具体操作平均分 。
•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0/7/252020/7/252020/7/252020/7/257/25/2020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说课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1、结合情景图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说教材1、教材分析: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单元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初学关于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会感到有些困难。
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
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3、教材的编写特点1、内容安排依据《课程标准》,素材选取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本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教学内容为依据。
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2、呈现方式注意丰富多彩,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本册教材在编写时除了注意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外,还注意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教材除了文字呈3、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除了教师讲解示范、模仿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册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三、说建议1、教学建议1、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课程名称: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材版本:青岛版学年:2023-2024学年单元:第五单元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2. 除法算式的读写3. 简单的除法计算4. 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1. 除法的概念2. 除法算式的读写3. 简单的除法计算教学难点:1. 除法的概念2. 除法算式的读写教学准备:1. 教材2.PPT3. 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乘法和除法有什么关系?二、新课讲解1. 讲解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讲解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3. 讲解简单的除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除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老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总结除法的概念、读写方法和计算方法。
2. 提醒学生注意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2. 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总结,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除法的概念、读写方法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除法的基本技能。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关注的细节:除法的概念除法的概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在讲解除法的概念时,详细补充和说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除法的含义。
一、除法的定义除法是一种数学运算,用来表示将一个数(被除数)平均分成若干份(除数),求每份是多少(商)的过程。
在除法中,被除数是被分成若干份的数,除数是分成的份数,商是每份的大小。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 单元说课稿
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大家好,我是滕飞,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单元选自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本册共有八个单元,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了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教学的,是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除法的基础。
教材以发生在森林里的小动物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森林聚会”、“动物联欢”、“水中救援”、“猴子捞月”等一系列故事为我们依次呈现了平均分、平均分的方法、除法的意义、关于0的除法,4个信息窗。
二、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体会平均分的操作方法。
2、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体会除法和乘法的关系。
3、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各部分名称。
能力目标:1、能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3、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成果的乐趣。
3、培养探索精神,和合作意思。
重点:1、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2、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
3、在理解平均分含义的基础上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4、提高除法的计算能力。
难点:1、能够根据数学问题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2、感受除法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于“分”的经验,但对于怎么分才是公平的,学生还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如何平均分”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在教学时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创设大量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再动手操作中,感知平均分,体验平均分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除法,进而理解出发的意义。
四、教学建议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建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本单元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森林里的童话故事。
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素材。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青岛版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除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除法运算方法。
2.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包括单个除数的除法和两位数的除法。
二、教学重点1.除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单个除数的除法运算方法。
3.两位数的除法运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两位数的除法运算方法。
2.能够解决简单数学问题。
四、教学内容1. 除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1.除法是数学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方法,用来求一个数被另一个数除后的商和余数。
2.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例子来说明除法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例如,将一条长长的绳子分成若干段等长的断,那么每一段的长度就是绳子的长度除以段数所得到的商。
2. 单个除数的除法运算方法1.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回顾一年级已经学过的加减法,鼓励学生归纳分析出除法的最基本过程就是反复做减法,直到减数小于除数为止。
2.此处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练习,以使他们掌握使用减法来完成除法的基本思路。
3. 两位数的除法运算方法1.教师首先需要介绍两个概念:商、余数,并且要求学生了解两数相除所得的商比被除数小,所得余数不可能大于除数。
2.然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些计算两位数的除法运算的例子,比如:–84 ÷ 2 = 42–96 ÷ 3 = 324. 能够解决简单数学问题1.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比如:–龟兔赛跑,若兔子比龟子先走100米,且兔子每秒钟比龟子多跑2米,那么兔子跑多久后,龟兔回到起点?五、教学方法1.问答法,让学生直接回答问题。
2.归纳法,让学生自然地探讨解题思路。
3.对比法,让学生理解除法与加减法的联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除法。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七、教学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如学生对除法概念的理解困难、除法计算的错误、口诀记忆的混淆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对于除法概念的理解困难,我将通过更多实际操作和例子来解释和巩固;2.对于除法计算的错误,我将强调计算步骤,引导学生仔细检查;3.对于口诀记忆的混淆,我将设计一些记忆技巧和练习来帮助学生记忆。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如调整教学方法、增加练习量、改进板书设计等。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清晰、简洁、直观为原则,注重知识结构的呈现和学生的视觉体验。板书主要包括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及除法符号、除法口诀、除法计算步骤等关键知识点。布局上,我将板书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标题和内容,以便学生能够快速抓住重点。板书风格简洁明了,尽量减少文字,使用图示、符号等直观元素,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巩固知识,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回顾和总结。为确保板书清晰易懂,我会注意字迹工整、颜色搭配、符号规范,并在必要时进行解释和补充。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简单的加减法和初步的数数能力。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1.对除法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除法算式的构成,学生可能对除法符号及算式的读写存在困难;3.除法口诀的记忆,学生可能不易记忆口诀,特别是对于韵律感较强的口诀;4.除法计算的方法,学生可能对除法的计算步骤不熟悉,难以熟练进行计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方式是通过一个森林里的故事情境。故事中,小猴子要分苹果给小动物们,但它不知道怎么分才公平。这时,我提问学生:“你们说小猴子应该怎么分呢?”学生们会回答:“把它平均分给每个小动物。”接着,我引出除法的概念:“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种新的方法,可以帮助小猴子平均分苹果,那就是除法。”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我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教学目标•了解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运算符号“÷”的含义。
•能够初步运用心算和竖式计算两种方法进行除法运算。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和运算符号“÷”的含义。
•除法的两种计算方法:心算和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竖式计算中的位值概念和进位原理。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印制相关习题和练习册。
•计算器。
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认识除法1.引入问题:小明手里有12个糖果,他要分给2个小朋友各几个,问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多少颗糖果?2.学生思考后,设计好问题和表示方法,多叫几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
3.教师观察并指导,引导同学们认识到这是一道除法题。
讲解:解释除法的意义和符号1.引导学生回忆小学一年级的“加减乘除四大运算”,加减乘处理已经学过,除法是什么意思呢?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若干个小部分的方法。
2.显示除法符号:“÷”,让学生读出来。
3.总结讲解下,如果想知道12 ÷ 2 等于多少,就要求两个小朋友每人得到几颗糖果。
操练:进行心算小练习1.引导学生脑力训练,让他们快速脑算30 ÷ 5,25 ÷ 5,24 ÷ 4,28 ÷ 7 等算式。
2.逐个核对答案,并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计算方法。
讲解:介绍竖式计算方法1.显示例题12 ÷ 3 = ,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2.向学生展示一个流程图或者示意图,讲解竖式计算的基本原理。
3.围绕竖式计算的核心概念“位值”和“进位”,讲解除法计算的实质和方法。
操练:小组配合练习竖式除法1.认真读题,互相纠正。
2.通过小组打破松散的局面,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
融合:将除法与生活情境融合1.典型情境故事撰写,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运用直观的感受、透彻的领会和心灵深处的体悟;2.学生消化,深思,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验,配合练习,提高运用除法的实际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上册 青岛版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第2课时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出除法算式,并能够用乘法口诀来计算除法。
3.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除法的概念。
2. 除法算式的读写。
3. 运用乘法口诀计算除法。
教学难点:1. 理解除法的意义。
2. 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小组活动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回顾乘法的基本知识。
2.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那么乘法的逆运算是什么呢?二、新课讲解1. 讲解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讲解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表达除法算式。
3. 讲解如何运用乘法口诀来计算除法,让学生掌握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案例分析1. 出示一些除法算式,让学生试着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2. 引导学生发现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四、小组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小组活动。
2. 每组发一张活动卡,上面有一些除法算式,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算。
3. 活动结束后,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计算结果和计算过程。
五、总结与反思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除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在课后继续练习。
教学延伸: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练习一些除法算式,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了除法,并学会了除法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除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意义。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掌握除法的基本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巩固除法知识详细补充和说明:在以上教案中,小组活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除法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加深理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 使学生能够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用来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过程。
2. 除法符号:÷,表示除法运算。
3. 除法算式的组成:被除数、除数、商。
4.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乘法和除法是互为逆运算的两种运算方法。
5.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能够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除法算式的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除法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除法。
2. 新课导入:讲解除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除法算式,让学生分析算式的组成。
4. 动手操作:让学生分组合作,用学具进行除法运算的实践操作。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除法与乘法的关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与除法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2. 板书内容:- 除法的概念: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用来表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过程。
- 除法符号:÷,表示除法运算。
- 除法算式的组成:被除数、除数、商。
- 除法与乘法的关系:乘法和除法是互为逆运算的两种运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除法算式的填空题。
2. 提高练习:让学生解决一些与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3. 拓展练习:让学生探讨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概念,掌握了除法算式的组成。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第一篇: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除法,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2、能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对学生进行团结互助的教育。
4、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体会除法和平均分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实物展台、小棒等学具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男女分组,充分感知连环画的两幅图,编一个数学故事,每组各选一个代表,评出优胜者。
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动手操作,解决问题1、仔细观察图画,你了解到哪些信息?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要求学生能完整地提出问题。
①有15只小鹿,每条船能坐3只,救小鹿需要几条船?②平均每组几只狮子?③有8只熊,每条船能坐2只,救熊需要几条船?3、重点解决第1个问题。
①动手操作:学生独立用学具摆一摆。
②小组内交流。
③全班展示交流。
④对学生的分法和结果表示肯定,引出除法算式,表示:15÷3=5(条)4、板书算式,介绍除号:÷。
这个算式读作:15除以3等于5。
请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并介绍除号是怎样产生的。
讲解除号的写法和意义:用一根线把两个圆点分开,就是除号。
线的上面和下面都是一个点,表示平均分,所以除法算式是平均分的数学表达。
5、想一想,这个除法算式是怎样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明确:15表示15只小鹿,除号表示平均分,3表示每条船做3只小鹿,5表示需要5条船。
学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6、解决第2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把信息连起来说一说。
①小组合作:动手摆一摆,看一看与第1个题有什么不同?②列出算式:10÷5= 想一想怎样写得数?引导学生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除法”概念及其意义;2.能运用除法解决具体问题;3.掌握用除法检验算式正确性的方法。
2.能力目标1.能自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能独立思考并解决简单的数字运算问题。
3.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于数学思维的兴趣;2.提高学生在运算中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1.除法的概念和意义;2.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3.选用合适的除法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1.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除法计算方法;2.运用除法检验算式正确性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将两组数(15和3,10和2)分别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两组数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除法的存在。
2.讲授(25分钟)Step 1:除法概念和意义教师通过简单生动的例子,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除法,以及除法的实际意义。
例如,有一条长为20米的绳子,让我们把它剪成5段,每段有多长?这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来进行自如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除法,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掌握除法的概念和意义。
Step 2: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引入一个简单的除法算式:8÷2=?教师通过旁边设立的形象化分组图,向学生讲解解题的步骤:1.根据被除数8,一次分出2个相等的部分,每个部分就是2;分组图分组图2.剩下的部分再继续分组,每次分出2个相等的部分,直到分不出为止;分组过程图分组过程图3.最后得到的就是商4。
之后教师会让学生自主做几个类似的算式,安排丰富而简单的练习活动,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Step 3:选用合适的除法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几个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的解决,比方说,一间房间长8米,宽4米,面积是多少?通过调动学生的作答积极性,引导他们熟练了解如何选用合适的除法计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几个道题,让学生根据前几个问题考虑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答案。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公开课教案
青岛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第一个红点---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为今后理解除法的意义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充分感知平均分,教材通过分6个竹笋,借助同样多,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通过动手分实物,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情景图让学生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等分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4.德育目标: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课堂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等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具体操作中学会平均分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小圆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谈话: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丰收了,可是熊猫兄弟却愁眉苦脸的,他们在为怎么分竹笋而发愁,孩子们,大家能帮帮他们吗?【环节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听课氛围。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情境图找出相关的信息,并能够从信息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点评:在具有童趣的情境中教学,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有利于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理解平均分的含义(1)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平均分。
请学生说出自己的分法:“该怎样分竹笋呢?”你是怎么想的?预设1:每只熊猫分3个,因为这样都一样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说课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第五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结合情景图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探索平均分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
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单元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初学关于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会感到有些困难。
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关于平均分的题目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教学难点是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如何列除法算式。
这也是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3、教材的编写特点
1、内容安排依据《课程标准》,素材选取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本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教学内容为依据。
既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以及认知发展水平,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2、呈现方式注意丰富多彩,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本册教材在编写时除了注意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外,还注意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创设情境生动有趣。
教材除了文字呈3、重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现算法多样化。
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除了教师讲解示范、模仿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册教材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1、适当的教学方法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保持较久的学习热情,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摆学具、互相交流分的方法,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平均分”的印象,这样学生才会对平均分有较深的感知,然后抓住最佳教学时机,从生活中分实物的问题中及时抽象出除法,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2、启发引导法:教师步步启发、层层设问,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
3、讨论法:运用讨论法,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密切合作的能力。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
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探索、尝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5、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将“除法的认识”这一知识点拓展延伸,如“剪跳绳”、“摆菊花”,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2、评价建议
1、要给学生充分的语言表达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达到发散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我想教师说10遍,不如学生实际说一遍。
2、在教材处理上,充分创设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去解决身边的问题。
在教学思想上,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始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重视操作对学生理解的支持作用,并适时进行整合
对“平均分”含义、除法意义及有余数除法的理解都是以操作为基础的,操作使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并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教材编写或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操作让学生理解。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要使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整合的基础上,例如,使学生理解不论采用两种分法中的哪一种方法,结果都是“平均分”,只是分的方法不同,从而使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教法上,可运用观察、思考、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在教学时特别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
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多创设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特别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前准备有关这个内容所设计的习题,使练习更有针对性。
教师准备好展示结果的图,在对于结果进行交流时有更强的直观性,有利于中下游的孩子掌握知识。
3、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4、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以达到既巩固知识,又开发智力的目的。
“你想说什么?”、“联系生活实际”等活动发生于对“平均分”知识的有趣问题,探究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学习有生命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