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孔孟两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孔孟两章 教学设计

孔孟两章 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八十一中学第二学期教学案(填教学内容)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年级高一备课组:语文班级姓名学号寡人之于国也知识与能力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归纳“数”“发”“兵”“胜”乖多义词的义项。

2、分析常见文言句式“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文言句式的的特点。

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时代意义。

过程与方法遵循处方探究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自己解决一些浅近的文言现象;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主要文言现象作一些归纳,对规律性的知识作适当的小结;比较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评价孟子的“仁政”思想,正确理解“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课文。

三、教学难点:孟子“仁政”思想具有的时代意义。

四、教学方法:文言文分析与解读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时数:2课时七、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朗读课文,疏通讨论分析1-3段。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教学导入:同学们,前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文德服人”的治国原则,了解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了解一下孟子的“仁政”思想,看看孟子对儒家思想做了哪些发展。

二、《孟子》介绍:孟轲(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邹人,名轲,字子舆,孔子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儒家大师。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

与孔孟合称“孔孟”。

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

三、预习检测:1、正音练习。

数罟(gu)洿池(wu)鱼鳖(bie)河豚(tun)狗彘(zhi)庠序(xiang)孝悌(ti)饿莩(piao)2、朗读课文,注意断句。

①、上\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③、斯\天下之民\至焉四、分析课文第一段:1.“寡人之于国也”中“之”和“于”是什么用法?答:“之”是助词,无意义(另有一种解释:“这样”,亦通);于”是对于的意思。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分析并理解《孟子》两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孟子简介:生平、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两章:选定两章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文言文阅读技巧:推测词义、分析句子结构、理解修辞手法等。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背景。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孟子》两章的观点。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言文句子,培养阅读技巧。

2.2 教学手段投影仪:展示孟子生平图片、文言文文本等。

白板:记录学生讨论的重点和问题。

教学PPT:提供相关资料和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导入播放孟子生平介绍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孟子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3.2 学习孟子生平及思想背景讲解孟子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学术成就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背景,如战国时期的特点、儒家思想的发展等。

3.3 深入解读《孟子》两章学生自读选定的两章,理解主要观点和论据。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章的内容和孟子的思想。

3.4 学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推测词义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词性等。

分析句子结构,讲解常见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课堂讨论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记录学生的讨论重点和问题,以便进行后续的教学调整。

4.2 阅读理解评估设计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评估学生对《孟子》两章的理解程度。

学生提交阅读笔记或小论文,评估他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对比孟子的思想与其他儒家学者的观点,如孔子、荀子等。

分析孟子的思想在后世的影响,如宋明理学等。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孟子纪念馆或相关历史遗址,加深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方案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方案

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孟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2)掌握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理解其内涵;(3)学会分析、归纳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讨论、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孟子思想的尊重和认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激发学生对古代哲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3)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内涵;(2)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等。

2. 教学难点:(1)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内涵;(2)分析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孟子生平简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提问:孟子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2. 课堂讲授(1)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内涵①讲解孟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②分析孟子“性善论”的内涵;③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性善论”的意义是什么?(2)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政治主张①介绍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念;②讲解孟子政治主张的内涵;③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是什么?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孟子“性善论”的内涵进行讨论;(2)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思想应用于现实生活中?(3)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孟子》选段,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提问等表现;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3.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测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程度。

《〈孟子〉两章》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孟子〉两章》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积累古汉语知识。

⑵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⑶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⑴了解孟子和《孟子》;⑵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 亲戚畔之(pàn) 域(yù) 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gé) 百里奚(xī) 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 通过阅读理解、课堂讨论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其对智慧、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1. 概述《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2. 解读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3. 分析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意图;2. 辨析作者的论述和观点。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3. 分析法: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的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述《孟子一章》的主要观点。

2. 提问学生:你们对孟子有怎样的了解?他所讲的哲学思想与其他思想家有何不同?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孟子二章》。

2.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你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什么?三、精读与解读(30分钟)1. 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述进行解读和分析。

2. 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分组讨论,并在全班分享你们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异同之分,这是什么意思?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孟子提到的“哀不能入人之怀”和“乐不能入人之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四、总结(10分钟)1. 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孟子二章》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2. 通过总结,回答开篇提问: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与本文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展示。

2. 鼓励学生从其他文本中寻找与孟子相似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高中语文《孔孟》优质教案【两篇】

高中语文《孔孟》优质教案【两篇】

高中语文《孔孟》优质教案【两篇】《孔孟》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4.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孔孟思想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教学设想]由孔孟之说引出话题的历史原因,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

思考孔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

并从文中找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

[媒体设计]运用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属于自读篇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清晰,阐述的观点也并不深奥,再加上高三学生此时对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也比较熟识,因此本文比较适合于自学。

自学并不等于放羊,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在45分钟内尽可能收到吸收文化和培养能力的最大益处。

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比较适合于作为边阅读边思考的激发点使用,应该充分运用,这样学习本课的效果似乎更加切实些。

在教材处理上,这一课时把教学内容切分成三大板块,先是整合课文内容,其次是晶词味句重点突破,然后适当扩展,温故知新。

课后提供一篇逆向思考类文章,为的是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训练。

一、导入语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庄子,其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

同时,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

提到大成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

其实,孟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

据《史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于思的学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让我们一同来阅读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初步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3、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1、反复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在读中品味文言韵味,在读中感知内容要点。

2、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要有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共同探讨,解决疑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哲人的非凡才智和他们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启迪学生明白“人才是在艰难的环境中磨炼出来的”道理,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于读准节奏、读出气势、疏通文意、理解主旨。

2、难点:在于两篇短论的论证结构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理解与思考,合作研讨,集体探究。

四、教学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一、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二、设喻论证:城小------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城高------兵利粮足而不守(举例论证)失道寡助三、治国之道:域民------固国------威天下(排比说理)四、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亲戚畔之君子不战,战必胜矣(正反对比------“人和”实质)(注:第二课时略)附:一、孟子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让老百姓有生活上的基本保障。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他反对暴政,称历史上的暴君为独夫民贼,赞成“商汤伐夏桀”、“武王伐纣”的正义行动。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生活于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孔孟两章教案1粤教版教案

孔孟两章教案1粤教版教案

.孔孟两章(教课设计)普宁华侨中学秦淑珠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课目的:、认识孔子德政礼治的政治主张。

、学习本文用对话方式频频辩难且富裕雄辩的表达方法。

、持续累积文言实词与句式。

教课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课难点:孔子鼓动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课时安排:课时第一课时教课重点:简析孔子平生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课过程:.导入新课:假如你想认识中国的历史,你就不可以不认识孔子;假如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可以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

它那广博精湛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

年代,全球诺贝尔奖获取者集合巴黎,发布宣言说:“假如人类要在世纪持续生计下去,一定回头两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们一同走近孔子,去洗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吧!. 孔子平生:孔子(公元前~前)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首创人,公认为世界文假名人之一。

他一生漫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怜悯人民疾苦,拥有必定的开通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暮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不厌其烦,首开个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有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论语》简介:最《》就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是孔弟子(包含再弟子)依据自己的或耳的写下来的,体。

内容波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出身的道理等多方面。

全共篇,后代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若干章,章的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的达数百字,如《季氏将伐臾》),前后章之不必定有什么系,有些章有重出象,可它是一个片断的会合体,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孔子的言大概上有四种体式:()用“子曰”开直其言,可称格言体,如“子曰:‘学而之⋯⋯不亦君子乎?’”()先指出者和,再孔子的回答,可称答体,如“子曰:“孔文子何以之文也?”子曰:”敏而勤学,不耻下,是以之文也。

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第14课孔孟两章教学案粤教版

2018版高中语文第4单元文言文第14课孔孟两章教学案粤教版

第4单元文言文(2)◆14 孔孟两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

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他提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主张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并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

孔子学琴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首曲子练练了。

”孔子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首曲子练了。

”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呢。

”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一个人一样。

不待师襄发问,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

”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微感言: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一、作者视窗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孟子是孤独高傲的。

他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起“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

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

他还把人民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孟子两章教学设计(精选10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

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两个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二、课时安排:本教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背景。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轻重音,进行朗读训练。

4.解析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个观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强调人民团结、君主仁爱的治国理念。

5.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拓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为期末论文撰写做准备。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孟子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念。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孟子两章》的优秀教学设计5篇《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孔孟两章 教案

孔孟两章 教案

14.孔孟两章(燕)【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归纳文言词语、掌握文言句式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解课文,以合作探究的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王道”“仁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孔孟的政治理念;初步了解儒家之“和”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1.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2.对孔子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对于孔子,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了。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有写过什么书?体现孔子思想的《论语》并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在他逝世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其言行的文集。

从宋朝开始,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

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沐浴他那神圣的智慧之光。

二、背景介绍大家知道,孔子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

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

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

问:同学们,如果你们是季氏,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季氏肯定会扩大势力,取代鲁国公,进而吞并天下。

)那如果遇到障碍或将成的祸患,又该怎么办?(遇神杀神、遇佛杀佛!)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季康子(就是课本中的“季氏”)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另一方面,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形成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

14.《孔孟两章》学案

14.《孔孟两章》学案

14.《孔孟两章》学案第一课时一.背景介绍: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基础积累:1.论语》是记录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体,凡篇,为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北宋时,朱熹把《论语》同编在一起,称为“”。

2.给加点字注音:(1)颛臾..()()(2)社稷.()(3)虎兕.()(4)椟.()(5)冉.有()(6)柙.()(7)近于费.()4.一词多义:见: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5.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7.判断下列文言句式并翻译出来:8.成语积累:祸起萧墙不患寡而患不均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三.文本分析:1.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共几次对话?2.孔子从弟子那得知“季氏将伐颛臾”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3.在文中第二段中,孔子的话是什么作用?其中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4.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第二课时一.背景介绍: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孟子 二章》优秀教案

《孟子 二章》优秀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重点和难点】重点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难点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

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材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

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两篇文章,感受孟子的思想魅力。

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三、文本链接《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四、课文精读学习《富贵不能淫》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

(1)听读。

(音频朗读)认识生字,读准节奏。

丈夫之冠(guàn)富贵不能淫(yín)(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言词句的意思。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孔孟两章》教学设计高一语文第11周五——第12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学习了解孔子、孟子的仁政思想及政治主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译读课文,学习孔子和孟子运用比喻、排比的方式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孔子、孟子的仁政思想及政治主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代圣人的语言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1.自学课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孔子与孟子的说理方式;了解二人的治国主张以及仁政思想。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季氏将伐颛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读并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和政治主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译读课文,学习孔子运用比喻的方式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孔子以德治国、以理服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1.文言多义词与文言句式的辨识和积累。

2.了解孔子的治国主张及仁政思想。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臾》。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三.朗读感知:1.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2.听配乐朗诵,正音:颛臾(zhuānyú)冉rǎn有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兔毁于椟(dú)社稷(jì)之臣费bì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3.教师朗读指导,注意人物语气的变化,尤其是孔子面对弟子们推卸责任时,对他们义正词严的指责。

4.学生分组自读。

5.全班齐读。

四.疏通文意: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借助课下注释以及学案预习翻译课文,重点解决以下问题:1.把握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省略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无乃……与”“何以……为”等固定格式及“是、疾、止、见、相、过”等词语的意思。

(见辅助课件)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①无乃尔是过与?②何以伐为?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小组内自行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出来,教师点拨解决。

4.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文本探究:1.文章中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开的?明确:该不该伐颛臾2.哪些话表达了孔子的态度?他反对讨伐颛臾的理由是什么?明确:“无乃尔是过与”一句。

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的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责怪。

“何以伐为”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该攻打颛臾的理由,反对征伐。

颛臾是受先王之封,不可伐;是鲁国的附庸,不必伐;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这三条理由体现了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

3.为了说明冉有、季路应对季氏的行为负责,孔子引用了哪些话,用用了哪些比喻?这样说理有什么好处?明确:孔子首先引用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则止”,指出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该尸位素餐。

孔子用了三个形象的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教育冉有和季路认识自己的失职。

一用辅相应尽的责任作比,一用看守柙和椟的人作比,说明冉有、季路不能推卸讨伐颛臾的责任。

这样说理没有直接批评冉有、季路的过失,但又实实在在的抓住了二人的要害,使冉有、季路难以推脱自己的责任,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

4.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明确:“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

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5.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

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六.小结: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

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

孔子虽然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但是面对原则问题时,他却又有“当仁不让”的精神,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格。

七.作业:1.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练习”题一,背诵课文。

2.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应内容。

第二课时《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熟读的基础上感受、学习文章善用比喻、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感受孟子能言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1.文言词语和句式的归纳掌握。

2.感受孟子语言的雄辩风格。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关于孟子的名言你知道多少呢?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二.孟子生平及孟子思想简介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学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

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

课文题目“寡人之于国也”是编者加的。

本是梁惠王向孟子说的一句话:“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意思是“我对于梁国的治理,已经费尽心力了。

”孟子针对梁惠王“尽心焉”的自诩之言,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辛辣的嘲弄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的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确实“率兽而食人”的人,是人民的灾星。

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三.朗读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

2.听读课文,并正音。

弃甲曳(yâ)兵涂( tú)有饿(piǎo)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数(cù)罟(gǔ)不入(wū)池无( wù)失其时谨庠( xiáng)序之教颁(bān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申之以孝(tì)之义然而不王(wàng)者3.学生再读课文,直至读熟。

4.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及学案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2.按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学生遇到问题,向小组其他组员提出,组内自行解决,如解决不了,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3. 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明确:“民不加多。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4. 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并据此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梁惠王说“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说“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是对梁惠王行为的评价,指出“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孟子说“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提出了解决“民不加多”的途径。

由此可以将文章分为三层。

第一部分(第一段):问政: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议政: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指望人口劳力比邻国多是不可能的。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第七段):议政:民加多的措施: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终会使天下归服。

第三课时《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深入分析了解文意,熟读课文至背诵;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政治主张。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熟读的基础上感受学习孟子善用比喻、排比来增强文章气势的说理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孟子能言善辩的语言风格,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古代圣人的语言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孟子仁政思想以及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朗读进入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