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其预防(生物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分类,掌握传染病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2.使学生掌握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常见病原体的特点及其引起的传染病,如流感、肺结核、乙肝、艾滋病等。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4.通过实验、观察和调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讨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实践活动,加深理解:
-安排实验、观察和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染病防治的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宣传,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
4.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4.讲解疫苗、隔离、消毒等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以及我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就。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传染病,分析其传播途径、病原体特点及预防措施。
2.各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学习成果,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八年级生物下册《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教学设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防传染病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练习题,涵盖传染病的基本概念、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等方面,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强调预防传染病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4.常见传染病的介绍
-分析几种常见传染病(如流感、肺结核、乙肝、手足口病等)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通过图片、案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些传染病的特点和危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如何预防流感?”、“为什么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传染病?”等。
3.常见传染病的识别和了解,以及其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这部分内容涉及面广,容易混淆,是学生的学习难点。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案例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传染病相关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利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形式,梳理传染病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和特长,教师应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环节,这是本章节的核心知识,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预防措施的掌握和运用,特别是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等方面的知识,对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需作为教学重点加以强调。
1.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
-解释传染病的定义,强调传染性、流行性等特点。
传染病及其预防(生物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第一章:传染病概述1.1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1.2 传染病的特征传染性: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
流行性:具有一定的流行季节和地域分布。
感染后免疫:感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免疫力。
1.3 传染病的分类急性传染病:病程短,病情急。
慢性传染病:病程长,病情缓。
第二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2.1 直接传播接触传播:通过与患者直接接触传播。
飞沫传播: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或近距离说话等方式传播。
2.2 间接传播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传播。
水源传播:通过受污染的水源传播。
食物传播:通过受污染的食物传播。
2.3 生物媒介传播昆虫传播:通过叮咬或携带病原体传播。
第三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3.1 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患者:将患者隔离,防止病原体传播。
消灭病媒生物:如蚊子、苍蝇等。
3.2 切断传播途径个人卫生: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
环境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
3.3 保护易感人群疫苗接种:接种传染病疫苗,提高免疫力。
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四章: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4.1 流感疫苗接种: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个人卫生:勤洗手,戴口罩。
4.2 肺结核疫苗接种:接种卡介苗。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定期体检,及时就医。
4.3 艾滋病避免不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减少感染风险。
血液制品安全:不使用非法献血制品。
第五章:突发传染病的应对措施5.1 疫情监测与报告及时发现疫情:关注官方疫情通报。
主动报告:发现疑似病例,及时就医并报告。
5.2 疫情控制与隔离居家隔离:确诊患者居家隔离,减少传播。
社区防控:限制人员流动,加强社区管控。
5.3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卫生部门:加强公共卫生监测,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政府部门: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协调各方力量。
传染病及其预防第六章:流行性感冒(流感)的预防和控制6.1 流感的特点介绍流感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喉咙痛等。
传染病及其预防(生物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生物教案)第一章:传染病概述1.1 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1.2 传染病的特征传染性: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感染后免疫:感染后体内产生免疫力,对同一病原体产生抵抗力病程发展:潜伏期、症状期、恢复期第二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2.1 直接传播接触传播:通过身体接触传播,如握手、亲吻等飞沫传播: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2.2 间接传播空气传播:通过空气中的微生物传播,如流感病毒食物传播:通过食物中的病原体传播,如沙门氏菌水源传播:通过受污染的水源传播,如霍乱第三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3.1 个人卫生勤洗手:用肥皂和水洗手,至少20秒咳嗽和打喷嚏时遮住口鼻:使用纸巾或肘部遮住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3.2 环境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清洁家具、门把手等常接触物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开窗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3.3 疫苗接种按时接种传染病疫苗:如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了解疫苗接种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第四章: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4.1 流感接种流感疫苗:每年秋冬季节接种4.2 乙肝接种乙肝疫苗:按照0、1、6个月接种避免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共用针具、生活用品等4.3 肺结核接种结核疫苗:如卡介苗注意呼吸道卫生,减少结核杆菌的传播第五章: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控制5.1 疫情监测关注传染病疫情动态:通过官方渠道了解疫情信息报告疑似传染病病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5.2 疫情控制隔离治疗:将确诊传染病患者隔离治疗追踪密切接触者:及时找到并监测密切接触者5.3 疫情预防与控制策略早期发现、早期报告、早期隔离、早期治疗加强疫苗接种和健康宣传教育第六章:流行性感冒(流感)的预防和控制6.1 流感的特点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流感传播速度快,每年冬春季节高发。
6.2 流感的预防接种流感疫苗:每年流感季节前接种。
避免接触已感染流感的人。
8.1.1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2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传染病及其预防”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8单元“健康地生活”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这三个教学因子。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目标要求是: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本节内容与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密切相关,既是对之前学习的有关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人体生理学知识,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等生态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复习,也为之后抗原、抗体、特异性免疫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学生亲身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为背景,挖掘事件中蕴含的生物学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科学地认识疫情,了解传染病及其预防的有关知识,做好个人防护,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关注社会热点,密切关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这部分知识对于初中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人体生理学知识,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等生态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地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此外,学校和社区每年都会进行传染病知识宣传,学生对常见的流感、手足口病、水痘等传染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学生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对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非洲猪瘟等传染病的了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学生已有的这些感性认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如对病原体的概念、传染病的特征和概念不清晰,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缺乏系统认识,对如何科学地预防传染病缺乏主观认知。
通过本节知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认识传染病的概念、厘清传染病的类型,弄清传染病的病因和传播途径,掌握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等。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结合实例,能够区分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通用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讲解和练习。
2.在讲解重点和难点时,适当延长讲解时间,确保学生充分理解。
三、课堂提问
1.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2.针对不同难度的知识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列举三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2.答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见课本PXX。
(2)见课本PXX。
(3)见课本PXX。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但在讲解传染病流行条件时,部分学生对三个基本条件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拓展延伸:
(1)收集生活中预防传染病的实例,与同学分享。
(2)学生讨论并总结预防措施。
5.常见传染病认识(10分钟)
(1)教师通过挂图介绍常见传染病。
(2)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6.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简述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在教学中,要强调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如接种疫苗、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等。
二、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
1.概念: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_八年级生物教案_模板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_八年级生物教案_模板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目标①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病原体和预防传染病的三项基本措施,②使学生理解传染病的三大特征和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③向学生介绍生物武器及防护。
(2)技能培养目标从甲型H1N1流感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传染病传播的3个基本环节及预防措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到游戏学习的乐趣。
(3)思想情感目标通过有关传染病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卫生防范意识,了解我国建国在传染病的防治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病原体,特点和流行环节。
教学难点:传染病的流行和预防原则学情分析:因为近几年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爆发,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介绍,已经对传染病的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传染病是怎样流行的却不甚了解。
所以教学中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加强感性认识,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
教学准备: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传染病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整理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找出有共性的问题。
学生:调查家庭及班级成员中常患的疾病,并搜集甲型H1N1流感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上课前大屏幕滚动播放《甲型H1NI流感的预防>宣传短片一、导入新课(新闻导入)课件:视频播放《新闻》,通报全球甲型H1N1流感病毒蔓延的最新情况。
活动一:学生分组派代表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起源、传播以及在全球的感染情况。
过渡: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讲述及展示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甲型H1N1流感的传染性很强。
它属于传染病的一种,为何传染病威力如此巨大,我们在它面前真的一筹莫展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来好好了解它。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对传染病有个形象的认识。
带着浓浓的兴趣开始新课,让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高涨的学习动力。
二、讲授新课活动二:接龙游戏,通过课前的资料查阅,以接龙的方式4组竞赛,比比看谁知道的传染病种类多。
初中初二生物下册《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教学设计

5.家庭实践:
a.与家人一起制定家庭预防传染病的计划,包括疫苗接种、个人卫生、居家消毒等方面。
b.向家人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全家人的防疫意识。
针对本章节《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如下:
1.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及常见传染病的症状。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
4.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模拟传染病传播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c.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如勤洗手、戴口罩、接种疫苗等。
d.分析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帮助学生识别传染病,并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难点内容的突破:
a.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探讨传染病传播的三个基本条件,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切断传播途径。
b.创设情境,让学生分析特定季节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如气候、人群聚集等,从而加深对传染病传播条件的理解。
1.学生对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掌握程度,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学生在分析传染病问题时,可能缺乏实际案例的支持,教师需提供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合作能力,教师Hale Waihona Puke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生物学素养。
4.教师指导:在各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1.练习题目:设计关于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巩固所学知识。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13篇)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13篇)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篇1课题内容:传染病及其预防(第1课时)课题传染病及其预防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道传染病的概念,把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教材分析重点病原体的概念及种类;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难点病原体的概念及种类;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教具粉笔、黑板和投影片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师:“生老病死”是世界上全部生物都会面临的问题,我们人类虽然是高等生物,但也免不了会被疾病困扰,疾病给个人、家庭甚至社会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使每个人更健康美好地生活,就需要我们对人类疾病有充分的了解。
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传染病及其预防。
[新课讲授]师:同学们平常所了解的疾病中,一些是由于患者自身的组织或器官发生改变引起的,不会传染给他人的。
比方——生:近视眼、贫血、骨折……师:而有些疾病是由于细菌或病毒等其他生物侵入人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例如——生: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师:像这样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引起的疾病就称之为传染病。
知道了传染病的概念,我们才能更清晰地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师:我们如今就以同学们比较熟识的传染病——流感和肝炎,一起来探讨一下相关的学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6970的“资料分析”,共同思索70页的商量题并作出回答。
生1: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当流感病人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漫步于空气中。
假如四周的人吸入了这些有飞沫的空气后就有可能患流感。
因此,教学过程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
老人和小孩体质差,反抗传染病的力量弱,所以更易患流感。
生2: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分开,这样可以避开健康人感染上甲肝。
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开顾客传染上疾病。
生3:传染病要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通用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通用教案名称: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内容:一、教材章节: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二、详细内容:1. 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基本条件。
2.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3.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基本条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彩笔。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近年来我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数据,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5分钟)1. 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主学习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基本条件。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传播规律。
四、例题讲解(10分钟)1. 教师展示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五、随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自己对传染病及其预防知识的理解。
2.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1. 传染病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2.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发生发展传播3. 传染病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作业设计:1. 题目:列举三种常见的传染病,分析它们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答案:略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后续教学策略。
2.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关注生活中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3.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传染病预防的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果。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精品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传染病及其预防”。
具体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及预防方法。
本章共分为两节,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第一节“传染病概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掌握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增强预防传染病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物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传染病离我们有多远?如何预防传染病?2. 基本概念: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3. 传播途径:分析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4. 预防措施:讲解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如接种疫苗、加强锻炼、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
5. 实践情景引入:以流感为例,讲解流感的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传染病预防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设计一组关于传染病知识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主题:传染病及其预防2. 内容:(1)传染病概念、特点(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3)预防措施:接种疫苗、加强锻炼、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概念、特点。
(2)列举三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并说明预防方法。
2. 答案:(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等特点。
传染病及其预防(生物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生物教案)第一章:传染病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组成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1.2 教学内容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的基本组成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传染病的实际含义。
学生自主学习传染病的分类,了解不同类型传染病的特点。
小组讨论传染病的基本组成要素,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1.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小组讨论的情况学生对传染病定义、特点和分类的掌握程度第二章:病原体与传染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病原体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传染源的概念和特点。
2.2 教学内容病原体的概念、分类和特点传染源的概念和特点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病原体的概念、分类和特点,通过图片和案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传染源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实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情况学生对病原体和传染源概念、特点的掌握程度第三章: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传播途径的概念和分类。
让学生了解预防措施的种类和作用。
3.2 教学内容传播途径的概念和分类预防措施的种类和作用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传播途径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传播途径的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预防措施的种类和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预防措施的理解。
3.4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表现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情况学生对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概念、作用的掌握程度第四章:易感人群与免疫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易感人群的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了解免疫的概念、类型和作用。
4.2 教学内容易感人群的概念和特点免疫的概念、类型和作用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易感人群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易感人群的实际意义。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学》第四章第三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具体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及传播途径;免疫与抗病能力;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及传播途径。
2. 掌握免疫与抗病能力的关系。
3. 学会运用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预防措施。
2.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特点、分类及传播途径;免疫与抗病能力的关系;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传染病案例资料。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传染病案例分析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传染病流行实例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及其预防。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及传播途径。
3. 课堂讲解:(1)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及传播途径。
(2)讲解免疫与抗病能力的关系。
(3)讲解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4.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提供的传染病案例,分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预防措施。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传染病及其预防的认识和体会。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传染病及其预防1. 传染病概念、特点、分类及传播途径2. 免疫与抗病能力的关系3.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几种常见的传染病,并说明它们的传播途径。
(2)简要描述免疫与抗病能力的关系。
(3)制定一个预防传染病的计划。
2. 作业答案:(1)常见的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流感(空气传播)、乙肝(血液传播)、肺结核(飞沫传播)等。
(2)免疫与抗病能力的关系: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能够识别并消灭病原体,提高抗病能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课堂互动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优质教案(通用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优质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生物学》第四章“人体健康”第三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识别和预防措施;疫苗接种原理及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染病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
2. 培养学生识别常见传染病能力,掌握预防传染病基本方法。
3. 使学生解疫苗接种原理及意义,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传染病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疫苗接种原理。
教学重点:传染病概念、特点、常见传染病识别及预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流感病毒传播动画,引导学生关注传染病,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传染病是如何传播?如何预防传染病?”2. 基本概念与特点(10分钟)讲解传染病定义、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让学生解传染病基本知识。
3. 常见传染病识别(15分钟)介绍几种常见传染病(如流感、肺结核、乙肝等)症状、传播途径,引导学生学会识别和预防。
4. 传播途径与预防(15分钟)分析传染病传播途径,强调个人卫生、环境清洁、接种疫苗等预防措施重要性。
5. 疫苗接种原理及意义(10分钟)讲解疫苗接种原理,举例说明疫苗在预防传染病中作用,提高学生疫苗接种意识。
6.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一道例题,巩固传染病识别和预防知识。
7.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组关于传染病选择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及其预防2. 内容:传染病概念、特点常见传染病识别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疫苗接种原理及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传染病概念、特点。
列举三种常见传染病及其传播途径。
简述疫苗接种原理及意义。
2. 答案: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季节性特点。
常见传染病:流感(飞沫传播)、肺结核(空气传播)、乙肝(血液传播)。
传染病及其预防(生物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生物教案)第一章:传染病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基本病因。
3. 理解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2. 传染病的分类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4. 传染病的基本病因5.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传染病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传染病的特点。
2. 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如病因、传播途径等。
3. 分析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如病毒性、细菌性等。
4. 讨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如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等。
5.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性。
第二章:病毒性传染病教学目标:1. 了解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和常见例子。
2. 掌握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 理解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 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2. 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例子3. 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4. 病毒性传染病的预防措施5. 病毒性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流感、艾滋病等病毒性传染病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病毒性传染病。
2. 讲解病毒性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如病毒结构、感染途径等。
3. 分析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和例子,如流感病毒、HIV病毒等。
4. 讨论病毒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血液传播等。
5.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预防和控制病毒性传染病的重要性。
第三章:细菌性传染病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性传染病的特点和常见例子。
2. 掌握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 理解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1. 细菌性传染病的特点2. 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例子3. 细菌性传染病的传播途径4. 细菌性传染病的预防措施5. 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讨论肺结核、霍乱等细菌性传染病的例子,引导学生关注细菌性传染病。
2. 讲解细菌性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如细菌结构、感染途径等。
传染病及其预防(生物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生物教案)第一章:传染病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理解传染病的特点和分类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2 教学内容传染病的定义和特点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互动法:讨论传染病的传播途径1.4 教学资源教材:传染病及其预防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传染病1.5 教学评估提问:检查学生对传染病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传染病分类和传播途径的掌握第二章:传染病的流行过程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掌握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了解传染病的控制措施2.2 教学内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传染病的控制措施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和控制措施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传染病的流行情况2.4 教学资源教材: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提供具体传染病的案例分析2.5 教学评估提问:检查学生对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理解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传染病控制措施的掌握第三章:传染病的预防措施3.1 教学目标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了解个人和公共卫生措施理解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3.2 教学内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个人和公共卫生措施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个人公共卫生措施小组讨论:讨论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3.4 教学资源教材:传染病及其预防图片:展示个人和公共卫生措施的例子3.5 教学评估提问:检查学生对传染病预防措施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传染病防控重要性的认识第四章:常见传染病的认识4.1 教学目标了解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能够正确识别和处理常见传染病病例4.2 教学内容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病例的识别和处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途径实践操作:演示如何正确识别和处理常见传染病病例4.4 教学资源教材: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提供常见传染病的案例分析4.5 教学评估提问:检查学生对常见传染病的特点和传播途径的理解实践操作:评估学生如何正确识别和处理常见传染病病例第五章:免疫与疫苗5.1 教学目标理解免疫的概念和机制掌握疫苗的作用和种类了解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和副作用5.2 教学内容免疫的概念和机制疫苗的作用和种类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和副作用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免疫的概念和机制以及疫苗的作用和种类互动法:讨论疫苗接种的注意事项和副作用5.4 教学资源教材:传染病及其预防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疫苗提问:检查学生对免疫概念和疫苗种类的理解互动讨论:评估学生对疫苗接种注意事项和副作用的认识第六章:传染病爆发的应对6.1 教学目标掌握传染病爆发的应对措施了解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的流程能够制定简单的传染病爆发应对计划6.2 教学内容传染病爆发的应对措施公共卫生应急响应的流程传染病爆发应对计划的制定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爆发的应对措施和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流程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制定传染病爆发应对计划6.4 教学资源教材: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提供传染病爆发应对的案例分析6.5 教学评估提问:检查学生对传染病爆发应对措施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制定传染病爆发应对计划的掌握第七章:全球传染病防控了解全球传染病防控的组织和政策掌握全球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措施理解全球传染病防控的挑战和应对策略7.2 教学内容全球传染病防控的组织和政策全球传染病防控的主要措施全球传染病防控的挑战和应对策略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全球传染病防控的组织、政策和主要措施互动法:讨论全球传染病防控的挑战和应对策略7.4 教学资源教材:传染病及其预防报告:提供全球传染病防控的最新研究报告7.5 教学评估提问:检查学生对全球传染病防控组织和政策的理解互动讨论:评估学生对全球传染病防控挑战和应对策略的认识第八章:个人卫生与健康生活方式8.1 教学目标掌握个人卫生的重要性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要素能够制定个人健康生活的计划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健康生活方式的要素个人健康生活计划的制定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和健康生活方式的要素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制定个人健康生活计划8.4 教学资源教材: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案例分析8.5 教学评估提问:检查学生对个人卫生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制定个人健康生活计划的掌握第九章:传染病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9.1 教学目标理解传染病相关的伦理问题掌握传染病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分析和解决传染病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9.2 教学内容传染病相关的伦理问题传染病相关的法律法规传染病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的解决方法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相关的伦理问题和法律法规案例分析:分析传染病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9.4 教学资源教材: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提供传染病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传染病概述重点和难点解析: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和分类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学生需要清晰地理解传染病的概念以及其与其他疾病区别的特点。
传染病及其预防(生物教案)

一、传染病及其预防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基本条件。
2. 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预防措施。
难点: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一课时:1. 导入:讲解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
2. 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3. 讲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讲解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1. 讲解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
2. 分析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3. 讲解传染病的治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染病病例,引导学生了解诊断和治疗传染病的方法。
第四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讲解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3. 讲解疫苗接种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4. 案例分析:分析疫苗接种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第五课时:1. 讲解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
2. 讲解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体系。
3. 讲解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染病疫情的控制措施,引导学生了解传染病控制的重要性。
六、第六课时:1. 复习前五节课的内容。
2. 讲解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3. 分析传染病的传播环节。
4. 讲解控制传染病流行的措施。
七、第七课时:1. 讲解个人卫生与传染病预防。
2. 分析手卫生、饮食卫生对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
3. 讲解健康生活方式与传染病预防。
4. 案例分析:分析个人卫生对传染病预防的实例。
传染病及其预防(生物教案)_0

---------------------------------------------------------------最新资料推荐------------------------------------------------------传染病及其预防(生物教案)传染病及其预防(生物教案)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能力目标: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教学方法:讲述法、演示法;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1 / 15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最后的一个单元。
到底健康是什么呢?生: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师: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将较全面地理解如何健康地生活,并关心和帮助他人。
学习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
师:每个人几乎都得过传染病。
传染病对于我们健康的威胁很大。
20世纪 60 年代以后,随着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能力的提高,传染病曾一度被人类遏制住肆虐的脚步。
但是,这些年来,不仅肺结核、疟疾和鼠疫等过去几乎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而且还出现了艾滋病、埃博拉病毒和克雅氏病等一些新的传染病。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还远未结束,丝毫懈怠不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目标:知识目标: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能力目标: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教案重点: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教案难点: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预防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教案准备:多媒体电子课件;教案方法:讲述法、演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案过程:【导入新课】师:第八单元——健康地生活,是我们将要学习的最后的一个单元。
到底健康是什么呢?生: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
师: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将较全面地理解如何健康地生活,并关心和帮助他人。
学习传染病和免疫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
师:每个人几乎都得过传染病。
传染病对于我们健康的威胁很大。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能力的提高,传染病曾一度被人类遏制住肆虐的脚步。
但是,这些年来,不仅肺结核、疟疾和鼠疫等过去几乎销声匿迹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而且还出现了艾滋病、埃博拉病毒和克雅氏病等一些新的传染病。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还远未结束,丝毫懈怠不得。
请同学们阅读书P74~75: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
【新课讲授】师:请同学们看书P68表格中所列的疾病名称,其中哪些是传染病呢?生: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结膜炎、蛔虫病和流行性乙型脑炎都属传染病。
师:回答的非常正确。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师: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师: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叫病原体。
师: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传染病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
师:请同学们完成P69~70资料分析附:资料分析答案:1.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空气传播。
当流感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散布于空气中,如果这些带有飞沫的空气被周围的人吸入后就有可能患流感。
因此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
老人和小孩体质差,抵抗传染病的能力弱,所以更易患流感。
2.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隔离开,这样可以避免健康人感染上甲肝。
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做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免顾客染上传染病。
3.要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师:由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传染病必须经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才有可能在人群中流行。
师: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师:你能分别说出流感、肝炎和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吗?生:师:掌握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我们就可能有效的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了。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师:联想到我们国家2003年发生的SARS疫情,大家能否想象得到当时各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呢?生:控制传染源:将发现感染SARS的患者立刻隔离;切断传播途径:对患者隔离,对病房定期消毒;保护易感人群:戴口罩;研制SARS疫苗。
师:传染病的预防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不懈,反复进行,对一些已经消灭的传染病,也不能放松警惕,要防止死灰复燃或从境外传入。
板书设计:第一节传染病及其预防一传染病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进行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和流行性;分类:细菌性传染:病原体为细菌;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病毒;寄生虫性传染病:病原体为寄生虫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教案后记:附:几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临床特征简介麻疹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发热、流涕、咳嗽、眼结合膜炎、口腔粘膜斑及全身皮肤斑丘疹。
病因(一)传染源:患者为唯一传染源。
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患者咳嗽、喷嚏时,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致感染。
间接传播很少。
(三)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
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
症状潜伏期为10~14天。
本病典型经过分三期。
(一)前驱期:又称出疹前驱期,持续2~4天,但体弱,重症或滥用退热剂者可延至7~8天。
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畏光流泪,结膜充血、眼睑浮肿。
咳嗽逐日加重。
少数病人病初1~2日在颈、胸、腹部出现风疹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或荨麻疹,数小时即退,称为前驱疹。
此时在悬雍垂、扁桃体、咽后壁、软腭处亦可见到红色斑点,出疹期才消退。
(二)出疹期: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一般持续3~5天。
皮疹首先开始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待手脚心见疹时,则为“出齐”或“出透”。
皮疹初为稀疏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4mm,逐渐皮疹增多,融合呈卵园形或不规则形,疹间可见正常皮肤,皮疹出透后转为暗棕色。
病情严重时,皮疹可突然隐退。
本期全身中毒症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糜、嗜睡,有时谵妄抽搐。
面部浮肿,皮诊,眼分泌物增多,甚至粘连眼睑不易睁开,流浓涕,上述表现之面貌称为麻疹面容。
(三)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
精神食欲好转,呼吸道炎症迅速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消退并留有糠麸样细小脱屑及淡褐色色素沉着,以驱干为多,1~2周退净。
若无并发症的典型麻疹全程10~14天。
水痘概述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水痘是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轻微和全身症状和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为特征。
病因(一)传染源:水痘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自水痘出疹前1~2天至皮疹干燥结痂时,均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在近距离、短时间内也可通过健康人间接传播。
(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但学龄前儿童发病最多。
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获得母体抗体,发病较少,妊娠期间患水痘可感染胎儿。
病后获得持久免疫,但可发生带状疱疹。
(四)流行特征:全年均可发生,冬春季多见。
本病传染性很强,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故幼儿园、小学等幼儿集体机构易引起流行。
症状潜伏期14~16日: (一)前驱期:婴幼儿常无前驱症状。
年长儿或成人可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纳差及上呼吸道症状,1~2日后才出疹。
偶可出现前驱疹。
(二)出疹期:发热同时或1~2天后出疹,皮疹有以下特点: 1.先见于躯干、头部,后延及全身。
皮疹发展迅速,开始为红斑疹,数小时内变为丘疹,再形成疱疹,疱疹时感皮肤搔痒,然后干结成痂,此过程有时只需6~8小时,如无感染,1~2周后痂皮脱落,一般不留瘢痕。
2.皮疹常呈椭园形,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浅表易破。
疱液初为透明,后混浊,继发感染可呈脓性,结痂时间延长并可留有瘢痕。
3.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及四肢近端。
数目由数个至数千个不等。
4.皮疹分批出现,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5.口腔、外阴、眼结合膜等处粘膜可发生浅表疱疹,易破溃形成浅表性溃疡,有疼痛。
肺结核概述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渐,病程经过较长,有低热、乏力、食欲不振、咳嗽和少量咯血。
但多数患者病灶轻微,常无明显症状,经X线健康检查始被发现;有些患者以突然咯血才被发现,但在病程中可追溯到轻微的毒性症状。
病因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但以肺结核最为常见。
排菌病人是社会传染源。
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仅于抵抗力低落时方始发病。
症状 1、全身症状全身性症状表现为午后低热、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盗汗等。
当肺部病灶急剧进展播散时,可有高热,妇女可有月经失调或闭经。
2、呼吸系统症状一般有干咳或只有少量粘液痰。
伴继发感染时,痰呈粘液性或脓性。
约1/3病人有不同程度咯血。
3、当炎症波及壁层胸膜时,相应胸壁有刺痛,一般并不剧烈,随呼吸和咳嗽而加重。
慢性重症肺结核时,呼吸功能减损,可出现渐进性呼吸困难,甚至紫绀。
并发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时,则有急骤出现的呼吸困难。
流行性感冒及其预防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
病毒随咳嗽、喷嚏、说话所致飞沫传播为主,也可能通过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
流感的临床表现为发病急骤、高热、胃寒、头痛、头晕、身痛、乏力、咽干、食欲减退、卧床不起等。
预防流感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1、早期发现疫情,及时掌握疫情动态;2、凡门诊发热感冒患者连续三天呈直线上升或连续发现数例临床典型流感患者或一户连续发生二例以上发热感冒的情况有所增加;3、测对新分离毒株的血清抗体阴性率小于30%时,即应做好控制可能出现流行的准备;4、早期隔离治疗患者;5、切断传播途径,流行期间暂停集会和集体活动。
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
不到病人家串门,以减少传播机会;6、室内应该保持空气清新,可用食醋或过氧乙酸熏蒸;7、易感染者可服用预防药物;8、适时接种流感疫苗。
禽流感及其预防禽流感是由H5N1病毒引起(家禽和野禽)的一种禽类传染病。
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已发生了人类因感染禽流感而死亡的病例,致病病毒为H5N1型甲型流感病毒,具有高致病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专家就如何预防禽流感提出以下建议:n 不去疫区旅游由于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疫苗,而冬春季节又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应尽量避免去爆发禽流感疫情的地区。
n 不与活禽接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存活很久,禽类粪便很可能是禽流感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接触病禽者感染机会较多。
如果必须到禽流感流行地区,应尽量避免同候鸟、活禽接触,如接触禽畜后要用洗手液及清水彻底洗净双手。
n 不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如有以上症状且在短时间内加重,并有发烧、周身骨痛、肌肉疼痛或转变成肺炎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n 不生食禽肉不吃生的或半熟的鸡肉、鹅肉、鸭肉等,尤其是其血液制品。
应重视高温消毒,在56℃时加热30分钟,60℃时加热10分钟,70℃时加热数分钟,阳光直射40到48小时以及使用常用消毒药均可杀死禽流感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