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练习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之者、焉、而》专题练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之者、焉、而》专题练习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1、代词,用于动词、形容词等词语后面,指人或物。

2、代词,用于数词后面,指代事物。

3、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4、语气词,用于主语,引出原因、解释等。

5、语气词,用于时间词或否定词后,表示“……时候”或“……的话”。

判断句子中“者”的用法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代词,指人2、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代词,用于数词后面,指代事物;一说,量词,“种”。

3、陈胜者,阳城人也。

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4、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语气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5、然天子读书者有几?代词,指人6、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语气词,用于主语,引出原因、解释等。

7、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同68、二者不可得兼代词,用于数词后面,指代事物;一说,量词,“种”。

“焉”的用法:1、代词,此,是;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3、相当于介词结构,于是,于此;4、连词,乃,则;5、介词,于;6、语气词,了,吗,呢;7、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然”。

判断句子中“焉”的用法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相当介词此结构,于此,“在这里”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4、虽鸡狗不得宁焉语气词,啊5、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6、又何间焉语气词,呢7、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相当介词此结构,于此,“从这里”8、时而献焉代词,它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语气词,啊10、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语气词,了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介词此结构,于此,“在这里”1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疑问代词,哪里13、无陇断焉相当介词此结构,于此,“在这里”“而”的用法:1、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与”;2、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 3、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4、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5、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6、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表示修饰)判断句子中“而”的用法1、面山而居连词,表示修饰2、择其善者而从之连词,表示顺承3、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4、委而去之连词,表示顺承5、黑质而白章连词,表并列6、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连词,表并列7、而吾蛇尚存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8、归而形诸梦连词,表示顺承9、登轼而望之连词,表示顺承10、再而衰,三而竭连词,表示顺承11、而或长烟一空连词,表并列12、然则何时而乐耶连词,表示修饰13、而安陵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14、乃记之而去连词,表示顺承1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17、得而腊之以为饵连词,表示顺承18、而吾以捕蛇独存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1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20、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新中考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文言文练习题

新中考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chè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ēng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整理

初中语文文言虚词整理

1·项为之强 2·以丛草为林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4·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6·仁以为己任 7·以为妙绝 8·愿为市鞍马 9·中轩敞者为舱 1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因为 2·当作 3·被 4·当;做 5·是 6·作为 7·认为 8·为了 9·是 10·雕刻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2·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3·同“于”。 4·表感叹语气,译为“啊”、“呀” 5·表商量语气,译为“吗”,“吧”

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
01
例句:年且九十。
02
表递进关系,后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进一层的内容。可译为“而且”、“况且”等。
03
“将近”的意思。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然则何时而乐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 出则无法家拂士
① 表承接,“就” ②那么 ③表判断,“是”,“就是” ④表转折,“却” ⑤表示假设,“如果”

01
02
03
04
05
虽然
虽千里不敢易也
(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二)连词4.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5.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6.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三)7·“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焉 1·且焉置土石 2·复到舅家问焉 3·不复出焉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①疑问代词(语气词),“哪里”,“怎么” ②代词,指仲永。 ③兼词,相当于“于之”,译为“在那里” ④句末语气词,“呢”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之于》专题练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之于》专题练习


① 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从”“到”“在”②引出动作的对象“对”
“给”“向”③表示比较“比”④表示被动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3、相与步于中庭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7、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8、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9、至于负者歌于途
10、虽然,受地于先王
1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1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13、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14、欲报之于陛下也
1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6、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7、苟全性命于乱世
18、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19、受任于败军之际
20、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4、所欲有甚于生者
25、所恶有甚于死者
26、万钟于我何加焉
27、吾祖死于是
28、余将告于莅事者
29、苛政猛于虎也
30、积于今六十岁矣
3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32、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3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3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36、能谤讥于市朝
37、皆以美于徐公
3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1、于是,就
2、才
3、是
4、竟然,却,反而
5、你,你的
1、家祭无忘告乃翁
2、去后乃至
3、屠乃奔倚其下
4、乃悟前狼假寐
5、乃不知有汉
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乃重修岳阳楼
8、见渔人,乃大惊。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之”字在下列句子中作为代词的是:A.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B. 之乎者也,皆虚词也。

C.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3. “以”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用”的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D.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 “于”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在”的是: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 “则”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就”的是: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C.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填空题6. 请将下列句子中的虚词填入适当的位置。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7. 根据句子的意思,填入适当的虚词。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吾与点也,无尔诈,无我虞。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翻译题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阅读理解题9.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请解释“而”在这段话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不惑”一词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五、写作题10. 根据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

18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 但是"" 却" 。

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 如果"" 假如" 。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二)通" 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

(三)通" 如" 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 。

译时," 何" 要后置。

3.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 哪" 。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初中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及练习题

虚词:“之”(1)代词①第三人称代词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例: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2)助词①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音节助词(在句中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久之,目似瞑。

《狼》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何陋之有?《论语》例:宋何罪之有?⑤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3)动词①谓语动词例: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课后习题:第一组:1.无丝竹之乱耳2.无案牍之劳形3.沿河求之4.春冬之时5.实是欲界之仙都6.往之女家7.忘路之远近8.渔人甚异之9.具答之第二组:1.闻之,欣然规往2.心乐之3.乃记之而去4.鹏之徙于南冥也5.马之千里者6.策之不以其道7.鸣之而不能通其意8.属予作文以记之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览物之情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山之僧智仙也5.名之者谁6.醉翁之意不在酒7.山水之乐8.山间之朝暮也9.山间之四时也10.然而禽鸟之山林之乐第四组:1.得之则生2.呼尔而与之3.行道之人弗受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6.今为妻妾之奉为之7.此之谓失其本心8.弗之怠9.走送之10.益慕圣贤之道1.当余之从师也2.无限肥滋味之享3.戴朱樱宝饰之帽4.盖余志勤且坚若此5.肉食者谋之6.小大之狱7.公与之乘8.公将鼓之9.公将驰之10.故克之第六组:1.故逐之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吾妻之美我者5.朝廷之臣莫不畏臣6.数月之后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9.盖追先帝之殊遇10.欲报之于陛下也11.恢弘之势之气12.受任于败军之际13.以伤先帝之名。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考法归纳整理(附常考题及答案)虚词: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虚词:何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虚词:乎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②(5)—③(6)—⑦(7)—⑤虚词: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文言文知识训练(文言虚词1-40) (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 中考专题训练 文言文知识训练(文言虚词1-40) (含答案解析)
D.目似瞑,意暇甚。暇:闲暇。(《狼》蒲松龄)
6.下列各句中“之”的差思与例句相同项是()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
A.忘路之远近B.渔人甚异之
C.处处志之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B.温故而知新
C.学而时习之D.择其善者而从之
8.(题文)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
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也
9.下列句子中“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之至市,而忘操之
B.故时有物外之趣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鞭数十,驱之别院
10.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其境过清/能以径寸之木
B.其岸势犬牙差互/则题名其上
27.对下列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A.以:按照B.食:同“饲”喂养C.之:代词、指千里马D.临:面对
28.下列四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公将驰之B.环而攻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蝉则千转不穷(同“啭”,鸟鸣,文中指蝉鸣)
D.四时俱备(都)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冷的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丈夫之冠也
B.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C.往之女家
D.与民由之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

初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7年级文言文课程 (19)

初中语文文言文练习题 7年级文言文课程 (19)

96.【实词训练】葺:修补披:拨开屡:多次尽:完、没有了乃:于是、就负:背假:借然:通“燃”,燃烧【虚词训练】之:代词,指葛洪写的文章【语法训练】乃负笈徒步,不远千里,假书抄写:于是背着竹箱徒步到千里之外借书抄写。

97.【实词训练】命:让窃:偷偷地,暗中已:完辄:立即挞:用鞭子或棍子打已而:一会儿、不久痴:入迷曷不:何不潜:暗中、偷偷地恬:安然【虚词训练】以: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承接【语法训练】①状 A B②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孩子像这样痴迷(于读书),为什么不听任他去做呢?98.【实词训练】孤:失去父亲书:写为:作、创作及:等到就:靠近,去假:借务:致力于【虚词训练】以a:代词,那以b:代词,他的【语法训练】①宾 A B②唯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

99.【实词训练】生:长到凛然:严肃而可敬畏的样子退:回去自是:从此释:放下至:到、达到群众:众人得:得以、能够【虚词训练】为:介词,替、给于:介词,在【语法训练】①状 A B②群众戏于庭:众人在庭院里玩游戏。

100.【实词训练】盖:大概瞑坐:坐着打瞌睡侍:侍坐,在尊长旁边陪从去:离开既:已经,……之后杨时见程颐于洛:杨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

【虚词训练】于:介词,到【语法训练】①状 A B②杨时见程颐于洛:杨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

参考译文(大意仅供参考,非逐字翻译,句子翻译请以课堂讲解为准)96.葛洪,是丹阳人,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得不像样了也不修理,他经常用手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回家。

家里多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他就背起书箱步行,不怕千里之远,到别人家抄书。

他卖木柴买纸抄书,点燃柴草读书。

(古代药物典籍里面)他所用的一张纸要使用多次,旁人难以阅读。

97.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

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

初中文言文相关虚词用法归纳

初中文言文相关虚词用法归纳

一、[然]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然”的用法和意思。

1、父利其然也。

()2、秦王怫然怒。

()3、为之怡然称快。

()4、然胡不已乎?()5、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9、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二、[若]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若”的用法和意义。

1、烨然若神人()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4、皆若空游无所依()5、曾不若孀妻弱子()6、若有作奸犯科者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三、[为wéi]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为”的用法及意义。

1、山峦为晴雪所洗()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6、不受之人,且为众人()7、或以为死,或以为亡()8、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四、[为wèi]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为”的用法和意义。

1、公输盘为楚为云梯之械()2、不足为外人道也()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4、为之怡然称快()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五、[因]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3、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六、[与]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与”的意义和用法。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5、夸父与日逐走。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七、[则]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则”的意义和用法。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2、然则何时而乐耶?()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八、[诸]九、[之]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初中文言文虚词(其、以、于)

初中文言文虚词(其、以、于)

其1.<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的〞。

【智子疑邻】:“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夸父逐日】:“弃其杖,化为邓林。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送东阳马生序】:“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邹忌讽齐王纳谏】:“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曹刿论战】:“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愚公移山】:“帝感其诚〞。

2.相当于“她的〞。

【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3.相当于“它的〞。

【童趣】:“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观沧海】:“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

〞〔其:指海。

〕【山市】:“又其上,那么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可见其顶〞。

〔其:指楼。

〕【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指诗。

〕【狼】:“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其:指麦场。

〕【小石潭记】:“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其:指潭。

〕【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醉翁亭记】:“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其:指滁州城。

〕【隆中对】:“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惠子相梁】:“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雏,子知之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4.相当于“他们的〞。

【论语·述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核舟记】:“其两面三刀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湖心亭看雪】:“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曹刿论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代> 第三人称代词。

1.相当于“他〞。

【陈涉世家】:“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重点实词虚词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重点实词虚词练习(含答案)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重点实词虚词练习(含答案)
1.越明年越:___
2.百废具兴具:___
3.政通人和通:___
4.增其旧制制:___
5.朝晖夕阴晖:___
6.迁客骚人迁:___
7.连月不开开:___
8.日星隐曜曜:___
9.樯倾楫摧摧:___
10.薄暮冥冥薄:___
11.春和景明景:___
12.去国怀乡国:___
13.沙鸥翔集集:___
14.锦鳞游泳鳞:___
15.宠辱偕忘偕:___
16.把酒临风把:___
17.微斯人微:___
18.南极潇湘极:___
19.不以物喜以:___
20.山岳潜形潜:___
21.居庙堂之高庙堂:___
22.而或长烟一空空:___
23.属予作文以记之属:___
24.前人之述备矣备:___
2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___
答案:
1、到
2、同“俱”,全、皆。

3、顺利
4、规模
5、日光
6、贬谪、降职
7、天气放晴
8、光芒
9、折断
10、迫近
11、日光
12、国都
13、停息
14、代指鱼
15、一起
16、持、执
17、如果没有
18、至、到达
19、因为
20、隐没
21、朝廷
22、消散
23、同“嘱”,嘱托
24、详尽
25、曾经。

初中文言文--虚词 专项测试题一

初中文言文--虚词 专项测试题一

初中文言文--虚词专项测试题一一、单选题1、指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面刺寡人之过B、公与之乘C、操蛇之神闻之D、故克之2、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B、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C、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D、安陵君其许寡人!4、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B、徐公不若君之美妾之美我者C、自以为不如皆以美于徐公D、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5、下面各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鱼之乐B、仰而视之C、庄子往见之D、其名为鹓鹪,子知之乎6、下列各组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愚公移山C、其妻献疑日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D、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公问其故B、故逐之C、公问其故D、必以分人故克之公将驰之其乡人曰可以一战8、对下列加粗“之”字用法相同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2)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A、(1)(2)B、(3)(4)C、(1)(3)D、(2)(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官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10、下列各组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1、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以其无礼于晋④皆以美于徐公⑤且贰于楚也⑥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⑦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廷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1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14、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行数日十夜而至于郢。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虚词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共30 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我酌油知之./徐以杓酌油沥之.B.睨之,久而.不去/结友而.别C.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乃.悟前狼假寐【答案】D【解析】2.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答案】D【解析】【详解】例句中的“其”是代词,前三项中的“其”均为代词;D项中的“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故选D。

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下车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B.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C.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D.其一犬坐于.前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代词,代指元方/的B.表目的/用C.表转折,但是/表递进,而且D.在/在故选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C.至于负者歌于.途D.所欲有甚于.生者【答案】D【解析】【详解】ABC三项都是介词,在。

D项:比。

5.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何陋之.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市:东市.买骏马(集市);愿为市.鞍马(买)C.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D.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对镜帖.花黄(同“贴”)【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A项“何陋之有”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B.何陋之有C.大道之行也D.宋何罪之有【答案】C【解析】【详解】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之为》专题练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之为》专题练习


1、动词:“成为、担任、当、是、接受、做、干、修筑、认为、叫做”等
2、介词:“于、在,因为,替,给,对、向、被、为了”等
3、名词:指心理活动
4、语气词:呢
练习
1、为其来也
2、何为使子
3.向为身死而不受
4、为治斋宫河上
5.不足为外人道也
6.为天下唱
7、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8.吴广素爱人,士兵多为用者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0.梅花为寒所勒
11.为人谋而不忠乎
12.夫子何命焉为?
13.此为何若人呢
14.此必为有窃疾
15.故不为苟得也
16.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7.医治好治不病以为攻
18.因以为号焉
19.全石以为底
20.为坛而盟
21.为屯长
22.中峨冠而多髯者23.若为佣耕
24.项燕为楚将
25.或异二者之为
26.孰为汝多知乎
27.中轩敞者为舱
28.一人去为市
29.留为小吏
30.缚者何为者也
31.然则何为使子?
32.安可为俗士道哉
33.为春为月
34.歌吹为风,粉汗为雨
35.为朝烟为夕岚
36.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
37.若业为吾所有
38.故为之说
39.吾嗣为之十二年
40.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41.或异二者之为
42.今敌船为火所焚。

初二文言文虚词练习题

初二文言文虚词练习题

初二文言文虚词练习题【正文】一、文言文虚词练习题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

而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和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几道初二文言文虚词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你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1. 下文中划线的词语是虚词的一项是:昔者先王之于天下也,暨辟土疆,阆苑修职;既定庙堂,万方为虑;庶将绥穆,盖四海之内,董翰表章。

A. 昔者B. 于C. 暨D. 既2. 下列词语中,属于虚词的是:A. 山川B. 美丽C. 之D. 於3. 在古文《史记·五帝本纪》的开头描述中,“黄帝者,少昊氏之苗裔也”的“,”属于以下哪种虚词?A. 句中虚词B. 句末虚词C. 连词D. 并列虚词4. 划线词语是虚词的句子是:A. 其初即有人的舞蹈,那舞蹈就是一种载体,表达各国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与道德观念。

B. 都说植物没有智慧,可是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它们表现出了与人类完全不同的智慧。

C. 古代诗人常用“屈原”、“杜牧”作为自己作品的署名,以此寄托自己对这两位古代诗人的崇敬之情。

D. 庄子告诉我们,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比追求物质生活更重要。

5. 以下句子中不属于虚词的一项是:A. 於是百姓有饥色,告于文王。

B. 悲歌可以当泣,迅雷可以脱穷。

C.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D. 子非三思而后行者乎?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虚词“以”表目的的一项是:A. 用心把握时机,以便能尽早参加比赛。

B. 以其父之名义,表示感谢感激之情。

C. 他以勇敢果断的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赏。

D. 小明的父母以他的成绩来衡量他的学习进步。

二、参考答案及解析1. 答案:D。

划线词“既”出现在“既定庙堂”的意境中,表示已经、早已的意思,属于虚词之一。

2. 答案:C。

划线词“之”是表示所属关系的虚词,例如:“天之骄子”,表示天的骄傲之子。

3. 答案:B。

逗号“,”属于句末虚词,用于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

4. 答案:D。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虚词用法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而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2.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3.温故而知新________《论语》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_《伶官传序》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六国论》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六国论》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游褒禅山记》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劝学》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游褒禅山记》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愚公移山》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伶官传序》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2.何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________《赤壁之战》4.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岳阳楼记》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________《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伶官传序》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________《石壕吏》9.今日之事何如________《鸿门宴》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五人墓碑记》11.何以战________《曹刿论战》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________《庄暴见孟子》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________《鸿门宴》1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________《阿房宫赋》3.乎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辨析下列画线的虚词的用法(含义词性、作用)(一)之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2.属予作文以记之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6.吾固知公子之还也7.欲人之无惑也难矣8.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10.技经肯綮之未尝11.宋何罪之有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3.公将鼓之1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1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16.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二)其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6.毁其盆,悉埋于地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8.先生其此类乎?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0.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三)者1.肉食者谋之2.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3.此三者,吾遗恨也4.项伯者,项羽季父也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8.言之,貌若甚戚者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一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3.其巫,老女子也,年已七十,从弟子十人所4.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7.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8.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9.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五)是1.吾祖死于是2.是吾剑之所从坠3.张良是时从沛公4.问今是何世5.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6.唯命是听,唯利是图7.余是以记之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9.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10.觉今是而昨非(六)或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2.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4.冀君实或见恕也5.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七)以1.请以剑舞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5.敛赀财以送其行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7.梅以曲为美8.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9.皆以美于徐公10.吾终当有以治汝1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12.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3.輮以为轮1.公为我献之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3.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4.为肥甘不足于口与?5.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6.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7.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8.又多豪右,共为不轨9.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0.因而化怒为悲(九)于1.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4.青,取之于蓝5.业精于勤,荒于嬉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8.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9.吾祖死于是10.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十)与1.公与之乘2.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3.可得闻与?4.玉斗一双,欲与亚父5.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7.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十一)诸1.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2.都督诸路军马3.投诸渤海之尾4.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十二)而1.蟹六跪而二螯2.余闻而愈悲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4.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5.如优孟摇头而歌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9.军惊而坏都舍10.既而儿醒11.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十三)且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先生……且搏且却4.先生且喜且愕5.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6.不出火且尽7.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9.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十四)贝y1.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3.非死,则徙尔4.临视,则虫集冠上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6.兼听则明,偏听则暗7.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8.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9.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有司,不为侵官10.以身作则11.寓言三则【试题答案】(一)之I.他代其子代词2.它指修楼盛况代词3.我指廉颇自己代词4.这指代下面二策代词5.的,结构助词6.取独,主谓之间7.同上8.同上9.宾语前置标志不译10.同上II.同上12.定语后置的标志13.不译在动词、形容词后补足音节14.用在表时间词后不译15.至往动词16.同上(二)其1.他代词2.他的代词3.自己代词4.你代词5.这代词,捕蛇的事6.那些代词7.其中的代词8.大概语气副词9.同上10. 一定语气副词11.不译加强反诘语气12.难道、恐怕13.如果(三)昔1.••…的人2. ••…的情况3.用在数词后表示几种情况几件事几个人几种东西4.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表提顿不译5.用在时间词后提顿不译6.提示原因7.表疑问语气8.用在句末……样子(四)所1.••…的地方2.那指示作用3.表示约数相当于许”左右4.处所名词5.用来……的(方法)6. ••…的原因7.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词(有什么)8.所字结构作无的宾词(没什么)9.主谓倒装疑问句所字结构做主语,何字做谓语10.表被动(五)是1.这件事2.这里3.这时4.表判断5.同上6.助词,提宾标志7.是以=以是=因此8.是故=所以9.认为对,动词10.正确,形容词(六)或1.有的,无定代词2.有人3.有时4.或许副词5.什么人无定代词(七)以I.用、拿2.把3.因为4.而,连词,表并列关系5.来、连词表承接关系6.把……作为固定结构7.把……看作8.认为9.认为10.有用来……的办法II.没有用来……的办法12.把……做成13.把……做成(八)为1.替2.为了/接受3.被4.因为5.替6.呢?语气助词7.是8.做9.成为10.变成变为(九)于1.到介词表地点2.到介词表时间3.向、介词表对象4.从5.由于6.比7.被8.在9.在10.从(十)与1.同、跟介词2.和、同连词3.同欤”吗疑问语气词4.给5.赞成6.交好7.赞成(十一)诸1.众2.各3.之于4.之乎(十二)而I.连词并列2.连词承接3.连词承接4.却5.修饰6.如果7.因而8.你的9.如同10.不久II.过了一会儿12.罢了(十三)且1.而且2.而且3. 一边...... ,一边....4.又..... 又5.既……又……6.将要7.暂且8.尚且9.暂且(十四)贝yI.就2.那么3.就是4.原来已经5.就6.表并列7.表并列8.转折9.如果10.准则(名词)II.条(量词)[初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3日17:13 |来源:教学设想:本堂课重点复习文言文中常见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课堂采取小组讨论、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归纳,教师适当点拨。

取法课内,得益课外。

通过课外文言文的阅读,教者和学生讨论归纳常见纳文言虚词的分析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复习目标:1、复习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的用法。

2、借助常见文言虚词的复习,能读懂浅易文言文。

复习重点与难点借助常见文言虚词的复习,能读懂浅易文言文,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复习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一、直接导入,揭示复习目标。

导入复习,揭示复习目标,板书课题:常见文言虚词的复习。

将虚词:之、其、而、以、于,板书在黑板中间。

二、学生分组活动,收集和整理五个虚词的用法。

1、既要提供例句还要指出该虚词的具体用法。

2、要求学生分组学习,进行归纳。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长记录,其余同学口述,组内整理归纳。

三、展示与交流小组展示和汇报学习的成果,选取五个小组将收集的虚词的例句和用法写在黑板上小组,其他给予补充,教者针对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进行点拨。

四、阅读第一篇文言文,归纳分析方法。

1、学生阅读第一篇文言文,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同坐讨论,讨论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研讨。

2、学生完成练习,教者点拨。

3总结文言虚词的分析方法:首先,要充分阅读,初步感知文意。

其次,.要根据语境,推断虚词的用法。

最后要联系课内知识,迁移课外。

五、阅读后两篇文言文,进行巩固与强化。

学生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师生共同讨论。

六、适当小结,宣布下课。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之楚王闻之(代词,指晏子将要出使楚国这个消息)吾欲辱之(代词,指晏婴)婴闻之(代词,这件的事)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助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往,到)3、其 其岸势犬牙差互(那)不可知其源 (它的,溪水的)巩固与提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 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 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瀑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 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⑧,石 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 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

②圮(P )1倒塌。

③阅:经历。

④棹(zh a ):船浆,这里作动词用。

⑤柿(f i ): 木片。

⑥颠:颠倒,荒唐。

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⑧啮1、 解释句中划线词的意思其 如其言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其反激之力 (于 二石兽于水中 () 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必于石下迎水处为坎穴 湮于沙上()2、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 1、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老河兵闻之 A 、1和2句相同,3和4句不同 C 、1和3句不同,2和4句相同全石以为底 (把)卷石底以出(相当于 而”表承接,不译)以其境过清(因为)是以必得躬历山川個为) 于 泥于掌故(对,对于)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在) 青出于蓝(从) 而 潭西南而望 (连词,表示修饰) 如好逸而恶劳(连词,表示并列)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连词,表示承接) 乃记之而去(连词,并且,表示承接)而子敬先亡 (连词,表示转折) 以 吾欲辱之何以也(用) (ni E 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