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2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

合集下载

跨国并购(一)大国之门

跨国并购(一)大国之门

《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2011年2月11日,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要求中国华为撤回对美国三叶公司的资产收购。

这已经是华为第三次被美国挡在门外。

在此之前,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尤尼科;2009年,“中国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等,都有相似的经历。

多起跨国并购为何被挡在大门之外?通向美国财政部的台阶,只有16级,但这段路,对于不少来美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却并不好走。

沃林带我们走进了一间角落里的大会议室。

沃林走进的这扇门,可以说是一道国家之门,门后这个看似普通的大会议室,决定着外国企业在美国并购的成败。

这里就是财政部牵头的机构——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开会的地方。

沃林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沃林:盖特纳财长或我有时候坐在这,如果有代表团来,会坐在中间。

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是一个跨部门机构,1988年,为了应对外国企业,主要是日本企业在美国的大范围收购,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应运而生,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海外投资进行审查。

委员会由财政部牵头,成员包括:国务院、商务部、国防部、国土安全部、司法部、能源部、以及白宫办事机构。

通常参加会议的有12位内阁成员和总统顾问。

也就是在这里,中国华为三次遭遇滑铁卢。

沃林:我们只关注投资项目中,是否有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因素,对其他问题我们不关注。

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的夏伟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时会表现出对中国投资的偏见,部分原因是两国的政治体系很不相同,仍然存在很多的猜疑。

沃顿商学院的迈耶教授则认为:但中国在美国确实有特别的障碍。

对跨国并购案例进行审查,并不是美国一家的专利,当中国五矿对澳大利亚矿产企业进行收购,财政部长韦恩.斯旺曾怀疑,这会对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而欧盟委员会负责工业事务的副主席安东尼奥•塔亚尼甚至说,今后会对中国的并购进行政治干预,有评论说,这是在效仿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

达斯是《华尔街日报》并购组的记者。

在华为并购三叶公司期间,她和她的同事曾先后发表:“华盛顿为什么怕华为?”、“华为收购失利,究竟错在哪里?”等多篇报道,对华为的失利进行分析。

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

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

CCTV2 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特别节目在“十一”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首播具体时间是:10月1日至10月7日,每晚21点20分。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与国际贸易、国际资本相并列的高端经济活动,全球每年发生的跨国并购交易额超过一万亿美元,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市场、品牌、技术和团队,完成向全球企业的跨越。

中国企业的身影在跨国并购领域表现得越来越活跃。

如何降低跨国并购的风险与成本?如何通过跨国并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这是中国经济当前的重大命题。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历时半年精心打造的七集系列片《跨国并购》,用国际化多维度视角,深度解读跨国并购经典案例,揭开跨国并购背后的韬略与机谋、博弈与利益、交锋与合作,对正在融入全球经济链条的中国企业,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节目联合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深入索尼、联想、中远、TCL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近距离跟踪报道它们展开跨国并购的艰辛历程,以国内外经典案例为切入口,探索跨国并购活动的核心区域。

《跨国并购》特别节目内容覆盖了跨国并购的大部分领域,从如何破解政治法律障碍到如何降低并购风险,从如何面对文化差异到如何实施人事整合,从如何制定并购战略到如何运用中介机构,再到如何抓住中国经济的机遇,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国内外跨国并购领域的基本面貌。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通用电气前CEO 杰克韦尔奇、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知名经济学者胡祖六等将走进节目,分享他们对跨国并购的经验和思考。

目录1第一集--国家之门12第二集美丽的诱惑63第三集两种文化104第4集棘手的人事145第五集:资本纽带186第六集——必由之路227第七集中国机会261第一集--国家之门2011年2月11日,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要求中国华为撤回对美国三叶公司的资产收购。

这已经是华为第三次被美国挡在门外。

在此之前,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尤尼科;2009年,“中国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等,都有相似的经历。

【知乎】史上最全金融、经济类纪录片

【知乎】史上最全金融、经济类纪录片

【知乎】史上最全金融、经济类纪录片TV:公司的力量2. CCTV:华尔街3. CCTV:货币4. CCTV:金砖之国5. CCTV:跨国并购6. CCTV:国企备忘录7. CCTV:国货的前世今生8. CCTV:帝国商行9. CCTV:华尔街风云10. CCTV:中国经济大讲堂11. CCTV:金钱崛起12. CCTV:中国商人13. 凤凰卫视:钱沿阵地:人民币汇制改革启示录14.SMG:财富与梦想:中国股市1990-201015. SMG:黄金时代16. SMG:人民币17. BBC:史蒂夫·乔布斯:亿万富翁嬉皮士18. BBC:BBC.奢侈品的历史:负罪的愉悦19. BBC:BBC之贪婪之梦-BBC之金钱崛起20. NHK:山寨产品远征非洲21. NHK:意大利品牌中国人造22. NHK:NHKスペシャル「追跡!世界キティ旋風のナゾ」23. NHK:投机思路的较量24. USA:大而不倒25. USA:监守自盗26. ABC:金钱一代:中国富二代的生活27. 浮华一梦之鸿运当头:揭秘一夜暴富的财富神话浮华一梦之鸿运当头28. CCTV:《赖昌星的逃亡生涯》29. CCTV:《骆家辉:中国脸,美国心》30. CCTV:《商界巨子李泽楷》31. CCTV:《直击华尔街风暴》32. CCTV:《房子》33. CCTV:《蓝海精英》34. CCTV:《商标的力量》35. CCTV:《广告的力量》36. CCTV:《中国股市记忆》37. CCTV:《可口可乐成长记》38. CCTV:《“淘宝”的村庄》39. CCTV:《中国铝工业十年历程》40. CCTV:《大转型》41. CCTV:《皇粮国税》42. CCTV:《贸易战争》43. CCTV:《轻松理财卓而有信》44. CCTV:《大市?中国》45. CCTV:《资本的故事》第二季46. CCTV:《伟大的历程》第一集历史转折47. CCTV:《大国重器》48. CCTV:《风帆起珠江》49. CCTV::《商战之电商风云》50. 片名; "中国人来了“(The Chinese Are Coming)51.片名:“制高点:世界经济之战'(Commanding Heights: The Battle for the World Economy52.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53. Trillion Dollar Bet 兆亿赌注,诺奖得主出演,期权的故事54. Princes of the Yen 日元王子。

跨国并购二美丽的诱惑

跨国并购二美丽的诱惑

第二集美丽的诱惑这里,是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在这个被称为投资者乐园的岛屿上,蕴含着巨大的地产商机,能够成功收购曼哈顿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洛克菲勒中心大厦是无数地产商的梦想,然而在20多年前,它却成为日本三菱地产的噩梦。

法国汤姆逊公司,这家融入了发明家爱迪生血统的电器公司,多年占据着全球彩电行业的领先位置,当中国的TCL公司完成了对汤姆逊的并购后,这个“爱在巴黎”的故事最终将结出怎样的果实呢?跨国并购不仅带来的是完美的结合,还有很多笑容过后体味到的苦涩。

清晨,纽约开始了一天的喧嚣。

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涌向曼哈顿的高楼大厦。

然而,洛克菲勒中心迎来却是更多的游客。

洛克菲勒中心是1939年建设的,200万平方英尺,是当时美国最大的建筑……布拉德是洛克菲勒中心专职导游,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为重要的VIP游客讲述这座建筑所发生的故事。

洛克菲勒中心,不仅是历史地标,即使在今天,它也是纽约房价最高的商业中心之一。

洛克菲勒中心的建造者是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个家族投资1.2亿美元,用了五万名工人和十年时间,把这里建设成一座占地22英亩、拥有19栋高楼的微型城市。

今天的洛克菲勒中心已经成为纽约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到这里参观的游客超过10万人。

其实,这个历史地标建筑不仅吸引着全世界游客的目光,即便是长期在纽约工作生活的人,也希望能够时常感受到它散发出来的雄伟气势。

杜绍基黑石集团高级董事总经理杜绍基:洛克菲勒中心是一个骄傲,当你登上顶端时,你将看到美丽的曼哈顿全景。

它也是纽约城的象征,这就像你要是看到帝国大厦和自由女神像就会想到美国一样。

它是曼哈顿的中心,也是19、20世纪美国经济腾飞的重要标志之一。

洛克菲勒中心代表了美国的财富精神,在许多人看来,能够感受它的魅力就已经十分难得,拥有它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奢望。

然而,有一家日本企业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

1989年,三菱地产用13.7亿美元从洛克菲勒家族手中,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

纪录片《跨越中国制造之2》-品牌在缝隙中渐进

纪录片《跨越中国制造之2》-品牌在缝隙中渐进

第二集《品牌、在缝隙中渐进》视频第二集:《品牌、在缝隙中渐进》这是苹果公司开发设计的一个容量为30G的播放器,市场售价299美元,在这个价格里面,苹果的品牌、及其设计拿走了114美元,市场营销商、零件配套商拿走了181美元,中国的组装生产企业在299美元中获得4美元。

然后在上面打上made in China,“为了这4美元,中国需要面对贸易顺差和倾销的指责,因为299美元都要进入中国的出口统计。

而“顺差在中国,利益在美国”事实被人忽略了。

在21世纪的全球市场,没有品牌比没有技术更尴尬。

尽管中国制造拥有170多类产品的全球产量冠军,但中国制造在“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得利润”、以及在全球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方面、呈现出了极大地不对称性,在2007年的世界品牌500强的榜单上,只有12个中国品牌入围,在所有中国制造的产品中、只有20%的各类进出口企业拥有自己的商标,自有品牌出口的比重、不足10%,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在一天天蔓延,一个个曾经高大的巨人接连倒下,重新洗牌的时代已经来临,中国制造需要在国际金融动荡的危机中、开始新的追求:创造全球市场商业价值的身份证。

《跨越中国制造》今天的主题是——品牌、在缝隙中渐进片花:出片名——《跨越中国制造》第二集——《品牌、在缝隙中渐进》——太空看地球——福建晋江解说:从1993年开始,丁志忠家的鞋厂开始以OEM的代加工方式为跨国公司生产运动鞋,那时候来自海外稳定的订单让晋江的很多企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丁志忠不仅做鞋、而且也做批发,但他感觉这两条路走下去将来会有问题。

采访丁志忠——安踏集团总经理丁志忠:那么我们当初有两条路可以考虑:一条路安踏做内销做批发,但越做越难;一条路就是跟我们当地很多企业一样去做OEM。

但是我们发现两条路,对我们来讲其实都是蛮困难的。

OEM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你一双鞋利润是相当低的,还要受别人的控制,人家说给你单就给你单,说不给你就不给你,我们感觉这条路我们是走不通的。

华尔街——CCTV2纪录片

华尔街——CCTV2纪录片

第一集:资本无眠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

现在,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与这条500米长的街道不再发生直接的物理关联,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一种精神归属,资本已经进入无眠时代。

不仅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贪婪与疯狂似乎是上天专门为华尔街设下的魔咒,它始终弥漫在华尔街的每一处空间。

华尔街在不断为他人创造着财富,但又在不断地剥夺着他人的财富,华尔街在固守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但又在不断冲破传统的束缚。

华尔街是矛盾的结合体,它在自身双面性的较量中,不断遭到毁灭,又不断得到重生。

位于纽约曼哈顿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中国三十家左右公司在这上市--200多年历史华尔街投资银行高盛、美林、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雷曼兄弟主宰了证券市场、期货期指市场、房地产市场骑士交易公司道琼斯指数高效融资和分散风险--资本市场主要作用百盛-必胜客-KFC百事荷兰-壳牌公司(能源)NASDAQ-纳斯达克投资银行--媒婆--企业与投资者连接起来T3唯实公司第二集强在哪里华尔街是英语“WallStreet”的中文音译,它起初就是一道墙,是由最先买下纽约曼哈顿的荷兰人建立的。

因为成功打通了北美和亚洲海上贸易通道,世界上的第一个金融中心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诞生,他们发明了股票,创造了股票交易模式,并建立起了现代银行体系。

但因为郁金香泡沫而引发的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金融危机,使世界金融中心的航船开始起航,在绕道伦敦后,奔向纽约。

华尔街的历史完全可以代表纽约的历史,华尔街墙的建立与消失,以及后来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都在着力塑造着纽约这座资本之城。

荷兰东印度公司第三集《两条道路》【主题】沿着华尔街生长的路径,走回到230多年前美利坚合众国出发的地方。

在那时,两位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美国提供了两条不一样的建国之路。

正是这两条看上去永不相交,却相互不能离弃的道路,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华尔街的方向;廓清着政府与市场的权力边界;建构着华尔街与华盛顿之间金融权力交替的秩序。

跨国并购

跨国并购

一国企业向他国投资常常需要融资。与“绿地投资”相比,并购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融资。具体说来,跨国 并购完成后,并购方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获得资金:(1)用目标企业的实有资产和未来收益作抵押,通过发行债券 获得融资;(2)用目标企业的实有资产和未来收益作抵押,直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3)并购方通过与被并 购方互相交换股票的方式控制目标企业,从而避免现金支付的压力。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发布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对10亿美元以上的大宗跨国并购案的统计,世界跨国并购 活动以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瑞士、荷兰和加拿大这七个国家为主。特别是排在前四位国家的大宗并购额超 过2000亿美元,其流出量共计12612亿美元,约占总额的73.8%。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英国,其大宗并购额约占总 流出量的36.2%。如果加上西欧各国的并购额,那么在2000年,并购额共计8267亿美元,占大宗并购总额的 95.4%。从上述这些国家和地区流出的金额为8381亿美元,占世界流出总额的96.8%。其中,流入美国的并购交易 额高达2554亿美元;德国为2339亿美元,英国为1400亿美元。
3、从吸收外资的行业构成看,发达国家以服务业为主,发展中国家则集中在制造业部门
2001年,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有1/3投向了金融保险领域;欧盟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业主要在公共服 务、媒体、金融等领域;日本跨国公司在英国的投资50%以上集中在金融保险部门。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劳动力 优势促使跨国公司加速向这些地区的制造业转移生产投资。
通过股本互换实现跨国并购是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产物。80年代曾流行一时的以大量发行垃圾债券特征, 以追求短期内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杠杆收购给企业长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这些不良后果在90年代 完全暴露出来,不少企业由于难以承受沉重的债务负担而走向衰退,甚至破产倒闭。因而,在90年代,人们更乐 于接受以股票互换作为并购的交易方式。换股方式对于并购方企业来说,既可以解决企业筹资难的问题,又可以 避免由于债务过多、利息负担过重而对企业财务状况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被并购企业来说,换股交易可以避免 现金交易造成的纳税问题,又可以分享新企业继续成长的好处,还可以享受股市走强带来的股价上涨的收益。因 而,换股并购成为90年代企业并购的潮流。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汇总《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观后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跨国并购越来越多。

《跨国并购》这一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跨国并购中的艰难之处。

第一集主要讲诉了中国跨国并购被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拒之门外的案例。

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往往对欲进入其市场的中资公司有较强的疑心,特别是国有企业。

华为3次欲进入美国市场,但都没有成功。

2005年,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失败,2009年,“中国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等都是有着与华为一样的经历。

还有许多来自媒体的抵制,很多企业都不陌生。

早在 10 年前,中远集团来到洛杉矶长滩市,准备收购一个废弃的军用码头。

长滩拥有全美最大的集装箱港口 , 若能成功实现对这个码头的收购,将会是中远迈向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会和媒体打交道,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府的审查。

当年的索尼并购哥伦比亚影视公司时,盛田昭夫找到了当时已经卸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

他在确保索尼并购成功,减少政府反对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终,索尼如愿以偿地收购了哥伦比亚影视公司。

对于很多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和投资者,在目标国可能出现的舆论抵制、国家审查、甚至国会的参与,就像一道道大门,陌生又神秘,无形而强大。

总之,想要进入海外市场,成功的进行跨国并购是多方面同时进行的,不仅要和媒体打好关系,还要在政府中有一定的潜在力量,所以在未来要实行跨国并购,我们一定要克服各方面的障碍。

《跨国并购》第二集-美丽的诱惑在跨国并购的第二集美丽的诱惑中,使我感受到了,李东生的观点“我们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跨国企业,我们这一代的人应该要勇于实践,我们要成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全球每年发生的跨国并购数以十万计,每一起并购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梦想。

可是,这些梦想究竟能不能实现,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跨国并购不仅带来的是完美的结合,还有很多笑容过后体味到的苦涩。

塔伦·赫纳哈佛商学院教授认为“你可以想象得到,这是非常微妙的。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第八集创新体系第七集智造先锋第六集赢在互联第五集布局海洋第四集造血通脉第三集通达天下第二集发动中国第一集构筑基石开播仪式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大潮《大国重器》续写实业强国传奇2018年2月26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大国重器》(第二季)在京举行开播仪式,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齐竹泉在介绍这部纪录片的创作立意、内容和创新特点时说,《大国重器》第一季于2013年推出时,就在国内外引起了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极大的关注和反响,观众一直热切期盼《大国重器》(第二季),正因为这部片子以全新的视角,对中国工业发展进行了一次大巡礼,倡导并指明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

————————————————————————————————为新时代中国制造疯狂打CALL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总监齐竹泉表示,《大国重器》是中央电视台的重点纪录片项目,也是财经频道的重要品牌。

2013年我们推出了第一季《大国重器》,在国内外引起了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极大关注和强烈反响。

时间过去了5年,中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同样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5年来,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大批国之重器涌现出来,客观上需要我们用第二季来作一个全新的呈现。

分集介绍第一集《构筑基石》作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制造2025》的动员令发出,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为经济注入新动能。

本集,从百年梦想川藏铁路工程、到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的千年圆梦;从中国高铁拉动一个个产业基地,到中国核工业产业链上一个个尖兵,它们托起了冶金、轴承、型材、精密仪器等数十个高端装备行业的自主创新。

第二集《发动中国》探索浩瀚宇宙,建设空天强国,中国人的飞天梦,迎来了造诀窍。

跨国并购的本质与动因

跨国并购的本质与动因

跨国并购的本质与动因跨国并购是指一个国家的企业通过收购,合并或全资控制方式,获得另一个国家企业的产权或控制权。

一般来说,跨国并购有三种主要的动因:市场扩张、资源整合和机会利用。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跨国并购的本质以及动因。

首先,市场扩张是跨国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

通过并购,企业能够迅速进入新市场,提高自身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份额。

当市场饱和或竞争激烈时,企业可能会通过并购来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另外,跨国并购还能够帮助企业获取新的销售渠道和分销网络,以加速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通过市场扩张,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商机和利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其次,资源整合也是跨国并购的重要驱动因素。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得其他公司的生产设备、技术资源、人才和品牌价值等。

通过整合资源,企业能够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降低成本并提高产品质量。

此外,通过并购,企业还可以扩大产能规模,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资源整合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竞争优势,还可以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最后,机会利用是跨国并购的另一个重要动因。

企业可能会利用并购来抓住市场机会或应对市场变化。

例如,在某些行业中,由于技术进步、政策变化或市场趋势的改变,一些企业面临困境,这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并购的机会。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获取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实现快速增长和市场进入。

此外,跨国并购还可以帮助企业进入新的产业领域或实现多元化发展,以应对竞争和风险。

综上所述,跨国并购的本质是企业通过收购,合并或全资控制方式,获得其他国家企业的产权或控制权。

市场扩张、资源整合和机会利用是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进入新市场,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优势;利用机会,应对市场变化和抓住商机。

跨国并购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还可以推动经济的繁荣与进步。

跨国并购的本质与动因是一个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增长、发展和盈利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市场和机会的过程。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教学提纲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教学提纲

七集跨国并购观后感《跨国并购》第一集--国家之门观后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跨国并购越来越多。

《跨国并购》这一纪录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跨国并购中的艰难之处。

第一集主要讲诉了中国跨国并购被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拒之门外的案例。

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往往对欲进入其市场的中资公司有较强的疑心,特别是国有企业。

华为3次欲进入美国市场,但都没有成功。

2005年,中海油并购尤尼科失败,2009年,“中国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等都是有着与华为一样的经历。

还有许多来自媒体的抵制,很多企业都不陌生。

早在 10 年前,中远集团来到洛杉矶长滩市,准备收购一个废弃的军用码头。

长滩拥有全美最大的集装箱港口 , 若能成功实现对这个码头的收购,将会是中远迈向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不仅仅要学会和媒体打交道,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政府的审查。

当年的索尼并购哥伦比亚影视公司时,盛田昭夫找到了当时已经卸任美国国务卿的基辛格。

他在确保索尼并购成功,减少政府反对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终,索尼如愿以偿地收购了哥伦比亚影视公司。

对于很多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和投资者,在目标国可能出现的舆论抵制、国家审查、甚至国会的参与,就像一道道大门,陌生又神秘,无形而强大。

总之,想要进入海外市场,成功的进行跨国并购是多方面同时进行的,不仅要和媒体打好关系,还要在政府中有一定的潜在力量,所以在未来要实行跨国并购,我们一定要克服各方面的障碍。

《跨国并购》第二集-美丽的诱惑在跨国并购的第二集美丽的诱惑中,使我感受到了,李东生的观点“我们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跨国企业,我们这一代的人应该要勇于实践,我们要成为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

全球每年发生的跨国并购数以十万计,每一起并购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梦想。

可是,这些梦想究竟能不能实现,却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跨国并购不仅带来的是完美的结合,还有很多笑容过后体味到的苦涩。

塔伦·赫纳哈佛商学院教授认为“你可以想象得到,这是非常微妙的。

CCTV-2华尔街风云之二(2008年10月20日)

CCTV-2华尔街风云之二(2008年10月20日)

CCTV-2 “华尔街风云”之二(2008年10月20日):华尔街危机是如何孕育的?李小加,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家现在都非常关心的内容,因为我们不断地问我们自己,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依稀之内、一个月之内我们经济就经历如此大的变化,谈到华尔街,华尔街有很多传奇的故事,最早的时候大家认为是冒险家的乐园,但现在的含义和当时完全不一样了。

我第一次到华尔街是20年前,当时到哥伦比亚大学读法学院,当时去了华尔街的感觉没有任何感觉,当时只知道这个地方是最有钱的人呆的地方,我从来没有看到那么多人,那么严肃的面孔穿着西装在一起走动,每一个人的走动似乎都在奔向某一个方向,几乎没有什么谈笑,我当时觉得这个地方一定是非常奇特的地方,我对这个地方一无所知。

回顾我自己在华尔街工作近20年,我大致有三个阶段,从最开初基本上是一种仰慕,是一种赞赏,实际上也有很多的不解,很多的不解我们中国人大家又比较爱面子,不太敢问,不太敢说,只能自己慢慢琢磨,但是我开始华尔街的生涯基本上在这样一种非常紧张、仰慕的情绪中度过的。

等到在华尔街工作比较熟悉的时候,特别在中国发展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这一代人刚好赶到中国发展潮流中间最好的时间、最好的地点,在这个时候中国急需了解世界,世界急需了解中国,那我们这批人就非常幸运地在这里边起到了这样一种中间的角色,搭起了这样一个桥梁。

在这个时候自己突然也有一段时间在自己职业生涯中感觉到自己很了不起,觉得做了一个非常伟大的事业,在我的朋友面前还是非常风光的,在这一段时间基本上也是像年轻人一样,基本上有不知天高地厚的感觉。

在我职业生涯最后这一段时间,特别是最近,我想我心目中和我很多的华尔街朋友们、同事们可能都是另外一种感觉,就是很迷茫,就是很怀疑,就是很无奈,就是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它在我们周边,在我们的身边发生像旋风一样的发生,而我们在旋风中间的人似乎无可奈何,我们似乎知道什么发生了,但实际上也并不一定完全知道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我们就在这个风暴的风险之中,这就是今天的华尔街。

观看纪录片《跨国并购-两种文化》,写一篇不低于 300 字的

观看纪录片《跨国并购-两种文化》,写一篇不低于 300 字的

观看纪录片《跨国并购-两种文化》,写一篇不低于
300字的
今天看了一部纪录片,讲的是跨国并购,在面对这样的困难时,公司所要做的是勇于和X国媒体进行积极沟通,媒体的评论和意向对X国国会白宫和普通民众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左右跨国并购的最终结局,X远集团和华盛顿时报之间的有效沟通,让X国政界相信X远集团并不是X国派去X国的间谍,他们在X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盈利,为X国普通民众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部纪录片还让我有两个体会。

第一,应当尽快转变思想,充分利用起在X国的这段时间,提升英文能力,提升和X国人合作的能力,提升对X国文化,X国市场,X国制度的了解,这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我原来的想法不免太过肤浅,公关其实是多纬度的,有公司和公司之间的公关,公司和受众之间的公关,也有公司和政府之间的公关,这就需要公关人员了解国家政策了解政治经济体制,了解所在行业的发展,这样才能为客户做好公关工作,这背后专业知识,对于国家行业的洞见,并不等同于大家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会说话会办事。

跨国并购第六集观后感

跨国并购第六集观后感

跨国并购第六集观后感看了跨国并购第六集,那可真像一场商业世界里的超级大冒险。

这一集一开场,就像是拉开了一场紧张刺激的商战大幕。

那些企业大佬们在跨国并购的舞台上,各个都像是怀揣着绝世秘籍的武林高手。

他们要考虑的事儿那叫一个复杂,就像同时要玩转好几个超级魔方一样。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谈判环节。

那场面就像是两个绝顶聪明的棋手在对弈,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甚至每一次短暂的沉默,都像是下在棋盘上的棋子,背后都有着深思熟虑的战略意图。

一方想着怎么以最小的代价拿下最肥美的那块“蛋糕”,另一方呢,又在绞尽脑汁地让自己的企业在这场交易里实现价值最大化。

这谈判桌上的你来我往,比看一场悬疑大片还过瘾。

而且那些专业术语就像武林中的门派绝学一样,一会儿冒出来一个,什么“资产估值”“市场溢价”,虽然有些让人晕头转向,但又觉得特别高大上。

还有那些对不同国家商业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的描述,也特别有趣。

就好像把不同口味的冰淇淋搅和在一起,有可能创造出全新的美味,也有可能搞成一团糟。

有的企业能巧妙地把不同文化融合起来,让新的公司既有原来的特色,又能适应新的环境,就像穿上了一件合身又时尚的新衣服。

可有的企业就没那么幸运了,就像是硬把两种格格不入的东西拼凑在一起,结果到处都是漏洞。

从这一集里,我还深深感受到了在跨国并购这条路上,风险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小怪兽,随时可能蹦出来给你一爪子。

可能前一秒还觉得一切都顺风顺水,下一秒就因为某个国家政策的突然变动,或者是全球经济形势的一阵小风,就把整个计划吹得七零八落。

这就像你在海上航行,看似平静的海面下可能藏着无数暗礁。

不过呢,这些企业家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也真让人佩服。

他们就像一群探险家,明知道前面有重重困难,却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这条充满未知的跨国并购之路。

看完这一集,我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他们在商业的大江湖里闯荡了一番,不仅长了不少见识,也对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跨国并购世界多了一份敬畏之心。

我都有点迫不及待想看看下一集又会有哪些新的精彩故事和商业智慧了呢。

跨国并购纪录片观后感【最新】

跨国并购纪录片观后感【最新】

跨国并购纪录片观后感【最新】纪录片《跨国并购》用国际化多维度视角,深度解读跨国并购经典案例,揭开跨国并购背后的韬略与机谋、博弈与利益、交锋与合作,如下是相关的观后感。

跨国并购纪录片观后感【1】首先一下今天都做了什么。

早上起来继续读《任正非管理日志》,基本读完,并对华为有了大概的了解。

然后练习英语,最近发现英语听力和口语都有提高,琢磨着报个培训班再加强一下,然后快到中午的时候看了两集《跨国并购》,下午到公司一方面把我的超级电饭煲取回来,另一方面约了一个太平洋保险的人,咨询医疗保险的事情。

这一集讲了中国跨国并购被美国、澳大利亚及欧洲拒之门外的案例。

想起一句话,叫做发达国家是难攻的市场,发展中国家是难守的市场。

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往往对欲进入其市场的中资公司有较强的疑心,特别是国有企业。

具体例子有,华为3次欲进入美国市场,但未如愿。

中冶进入阿根廷,或者中资进入发展中国家,比如南美和非洲的国家,一般不会遭致政治敌意。

但是发展中国家往往政局不稳,政府信用度较低。

比如最近缅甸就单方面终止了密松大坝建设项目,价值36亿美元,而这只是中国在缅甸的7个大坝项目之一。

阿根廷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政府在矿山转让合同中承诺的水、电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导致阿根廷公司的生产产量一直受到制约。

片子中也介绍了一些企业好的做法,比如10年前中远欲收购美国的一个码头,美国政府将其拒之门外,美国的媒体《华盛顿时报》称中远有中国军方背景,一位加州议员甚至写了一份300多页的报告,将中远逼到绝境。

中远的董事长魏家福说:走进美国你要想成功实现你的投资意图,第一要过媒体关,第二要过国会关。

魏家福单刀赴会,直接来到《华盛顿时报》,正面接受记者的质疑,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该报纸客观报道了对魏家福的采访。

在这份《华盛顿时报》上,中远的故事被放在了醒目的头版头条,文章的标题是:“中远,我们的目的只是盈利。

”魏家福的这种做法赢得了美国人的尊重。

所以,企业走出去要敢于直面当地的媒体,澄清问题。

跨境并购案例

跨境并购案例

跨境并购案例昨日,中国第一家跨境并购案例中央电视台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entral Television Corporation)以18.5亿美元从澳大利亚媒体集团Nine Entertainment Co.Pty.Ltd(简称Nine)收购了Nine网络(Nine Network)及其旗下媒体资产,正式宣布。

这宗交易意味着中央电视台股份有限公司将成为澳大利亚媒体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也标志着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全新开始。

此案的背景是,Nine网络及其旗下媒体资产于2008年从美国Nine记者收购,被收购者当时只是一家私营媒体公司,拥有澳大利亚媒体市场中最大的网络电视台Nine Network,以及超过30家广播,印刷及电影公司等其他资产,当时的收购价格仅为4.5亿美元。

由于Nine网络及旗下媒体资产的大量成长,今日的收购价格增加到18.5亿美元,其中Nine Network占据了最大的份额,此外,Nine Network公司的其他媒体资产也有所增加,如Nine体育台、2GB广播电台等。

此案也使得中央电视台股份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媒体市场上增添了重要成员,同时也进入了对Nine Network占有重要份额的媒体行业。

根据此案,中央电视台股份有限公司将成为Nine Network的长期股东,在Nine Network的所有媒体资产中持有75%的股份。

这也是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历史性契机,为中国企业建立跨境并购的全新模式。

此案让中国企业看到了跨境并购潜力,以及跨境并购可能为投资者带来的无限机遇。

未来,跨境并购将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关键,中国企业将不断扩大跨境并购,开拓新的投资领域,改变国内外投资格局,使中国企业跃升至国际商业舞台上的领先者。

总之,中央电视台股份有限公司收购Nine Entertainment Co.Pty.Ltd的案例,将开启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之旅,也将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潜力,未来跨境并购必将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关键,将使中国企业跃升至国际商业舞台的领先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CTV2 大型纪录片《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特别节目在“十一”期间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首播具体时间是:10月1日至10月7日,每晚21点20分。

跨国并购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与国际贸易、国际资本相并列的高端经济活动,全球每年发生的跨国并购交易额超过一万亿美元,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通过跨国并购获得市场、品牌、技术和团队,完成向全球企业的跨越。

中国企业的身影在跨国并购领域表现得越来越活跃。

如何降低跨国并购的风险与成本?如何通过跨国并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要求?这是中国经济当前的重大命题。

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历时半年精心打造的七集系列片《跨国并购》,用国际化多维度视角,深度解读跨国并购经典案例,揭开跨国并购背后的韬略与机谋、博弈与利益、交锋与合作,对正在融入全球经济链条的中国企业,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节目联合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深入索尼、联想、中远、TCL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近距离跟踪报道它们展开跨国并购的艰辛历程,以国内外经典案例为切入口,探索跨国并购活动的核心区域。

《跨国并购》特别节目内容覆盖了跨国并购的大部分领域,从如何破解政治法律障碍到如何降低并购风险,从如何面对文化差异到如何实施人事整合,从如何制定并购战略到如何运用中介机构,再到如何抓住中国经济的机遇,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国内外跨国并购领域的基本面貌。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通用电气前CEO 杰克韦尔奇、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知名经济学者胡祖六等将走进节目,分享他们对跨国并购的经验和思考。

目录1第一集--国家之门 (3)2第二集美丽的诱惑 (10)3第三集两种文化 (14)4第4集棘手的人事 (18)5第五集:资本纽带 (22)6第六集——必由之路 (29)7第七集中国机会 (35)1第一集--国家之门2011年2月11日,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要求中国华为撤回对美国三叶公司的资产收购。

这已经是华为第三次被美国挡在门外。

在此之前,2005年,“中海油”并购美国尤尼科;2009年,“中国西色国际”收购美国金矿等,都有相似的经历。

多起跨国并购为何被挡在大门之外?通向美国财政部的台阶,只有16级,但这段路,对于不少来美国投资的外国企业,却并不好走。

沃林带我们走进了一间角落里的大会议室。

沃林走进的这扇门,可以说是一道国家之门,门后这个看似普通的大会议室,决定着外国企业在美国并购的成败。

这里就是财政部牵头的机构——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开会的地方。

沃林美国财政部副部长沃林:盖特纳财长或我有时候坐在这,如果有代表团来,会坐在中间。

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是一个跨部门机构,1988年,为了应对外国企业,主要是日本企业在美国的大范围收购,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应运而生,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海外投资进行审查。

委员会由财政部牵头,成员包括:国务院、商务部、国防部、国土安全部、司法部、能源部、以及白宫办事机构。

通常参加会议的有12位内阁成员和总统顾问。

也就是在这里,中国华为三次遭遇滑铁卢。

沃林:我们只关注投资项目中,是否有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因素,对其他问题我们不关注。

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的夏伟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时会表现出对中国投资的偏见,部分原因是两国的政治体系很不相同,仍然存在很多的猜疑。

沃顿商学院的迈耶教授则认为:但中国在美国确实有特别的障碍。

对跨国并购案例进行审查,并不是美国一家的专利,当中国五矿对澳大利亚矿产企业进行收购,财政部长韦恩.斯旺曾怀疑,这会对澳大利亚的“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而欧盟委员会负责工业事务的副主席安东尼奥•塔亚尼甚至说,今后会对中国的并购进行政治干预,有评论说,这是在效仿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

达斯是《华尔街日报》并购组的记者。

在华为并购三叶公司期间,她和她的同事曾先后发表:“华盛顿为什么怕华为?”、“华为收购失利,究竟错在哪里?”等多篇报道,对华为的失利进行分析。

在达斯和她的同事眼里,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收购遭遇了美国大多数媒体的抵制。

这种来自媒体的抵制,很多企业都不陌生。

早在10年前,中远集团来到洛杉矶长滩市,准备收购一个废弃的军用码头。

长滩拥有全美最大的集装箱港口,若能成功实现对这个码头的收购,将会是中远迈向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魏家福中国远洋集团董事长魏家福:中远要想走出去,到全球运作,首先你必须过了美国这一关,这就是我的战略。

如果美国这一关你过不了,你还敢走到全世界?然而收购计划刚刚开始,舆论的抵制就接踵而至,就在这份“华盛顿时报”上,美国专家理查德.费希尔将中远评价为“中国解放军的桥头堡”。

魏家福:就这个时报登了文章说中远是军队的,中远走私AK47,中远是共产党的间谍,这些负面的报道一大堆。

在此之后,其它美国媒体也跟着向中远发出了质疑。

《洛杉矶时报》的记者霍华德说:我还记得,《洛杉矶时报》在旧金山的办事处,一个主编给我打了电话,他们又跑到办公室敲门,他们所听到的就是,中远是中国的海军。

在美国媒体狂轰滥炸的同时,一份由加州议员“考克斯”提供给美国众议院的,长达300多页的报告,把中远的并购几乎推向了绝望的边缘。

最终,中远只好放弃了收购。

魏家福:走进美国你要想成功实现你的投资意图,第一要过媒体关,第二要过国会关。

不仅仅是魏家福,当烟台万华集团,准备在匈牙利收购资金连断裂的化学公司,当地媒体同样是一片反对。

对于很多进行跨国并购的企业和投资者,在目标国可能出现的舆论抵制、国家审查、甚至国会的参与,就像一道道大门,陌生又神秘,无形而强大。

在美国财政部的网站上,可以看到历年被审批的并购交易数据。

从1988年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成立至今,大多数受到审查的兼并与收购交易,都来自北美,欧洲和中东等地.2006年,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曾经在国会遭遇了一场政治风暴。

“迪拜港口世界”接管美国六家港口经营权通过了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的审查后,遭到了国会的强烈反对。

主要理由是,阿联酋反恐不利,最后,“迪拜港口世界”被迫放弃交易。

尤西姆沃顿商学院教授尤西姆:在我看来,迪拜港的案例,正处于美国特别历史时期,因为人们对它不了解,使事件被扭曲化。

这种扭曲同样发生在22年前日本企业对美国企业的并购中,当时,崛起的日本经济对西方来说是一个新兴的挑战者。

1989年10月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封面上,自由女神像被穿上了日本的和服。

财部诚一日本著名财经评论员财部诚一:像Hollywood对于美国来说就是一个十分特殊、重要的存在,那Newsweek 当时会发出这样的穿着和服的自由女神封面,也是对日本的一种讽刺或者说是批判。

朝日安井朝日新闻经济部主编朝日安井:盛田指出來就是說,比如澳大利亞人的默多克把美國的電視台買了,似乎美國人也沒甚麼反應,這個太怪了吧。

澳洲人可以為甚麼日本人不可以。

罗伯特.汤姆森华尔街日报总编罗伯特.汤姆森:那个时候,事实被夸大了,新闻素养都不高,对事实的报道是一种误导。

自由女神像是美国哥伦比亚影视公司的标志,这个封面,是美国人对索尼收购哥伦比亚表达的强烈不满。

除了被美国人视作美国文化象征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日本企业同时还在购买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一时间,“日本买下美国”的消息铺天盖地。

罗伯特.汤姆森:因为美国当时确实有一些迷惑和恐慌,而报纸也利用了这样的心理。

赫纳哈佛商学院教授赫纳:你将一条大鱼放在水族箱里,小鱼都被吓跑了,他们担心被吃掉。

大卫.费根科文顿律师事务所律师大卫.费根: 在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人们对工作和经济的担忧美国对日本的担忧,是担心日本成为美国的挑战者。

对许多人来说,日本崛起的背后,似乎有着某种危险,一个具有竞争性和陌生的经济、企业和文化体系,将会超越美国。

这样的抵制让索尼的掌门人陷入了意想不到的困境。

当《新闻周刊》让自由女神穿上了和服,盛田昭夫是如何化解这种困境的呢?为了平息美国人的情绪,索尼先是作出保证,电影公司将完全作为一个美国公司运作。

立石泰则日本财经作家作家立石泰则:當時大賀先生本著讓本土化經營的這種想法在當地雇傭了兩個人,就交給了他倆管理,Sony的風格又是交給你了就100%交給你。

与此同时,盛田昭夫还找到了一只专业的管理团队,进行危机公关。

在一艘巨大的轮船甲板上,这支团队为盛田昭夫安排了一次盛大的私人午餐,邀请了斯皮尔伯格、达斯汀•霍夫曼、和朱丽娅•罗伯茨等好莱坞导演和明星。

郡山史郎索尼公司战略本部前部长郡山史郎:盛田他曾經在美國住過一段時間,這樣積累了一些人脈.結識了許多朋友, 盛田昭夫用这种开放的态度,悄悄的改变着人们对日本企业的敌意和抵制。

同样是面对媒体的质疑,来自中远集团的魏家福则选择了单刀赴会,这位当过船长、战过海盗的中国企业家直接来到了质疑中远身份的《华盛顿时报》。

大卫.桑德斯是《华盛顿时报》新闻部的主管。

10年前,他就在这里,采访了魏家福。

大卫.桑德斯:这里是“华盛顿时报”接待重要采访对象的绿屋。

魏船长就坐在这,戴着麦克风,采访全程都有录音.魏家福:他的副总编辑带着7名(资深记者人员),然后这个地方是他的副总编,这是我,当一坐下来以后,结果这个副总编就一个录音机,一个record,在我面前一放,就告诉从现在起,每一句话都可能出现在报纸上,紧接着,《华盛顿时报》的副总编辑,拿出了那份让中远揪心的《考克斯报告》。

大卫.桑德斯:我们问了他很刁钻的问题,然而他并没有愤怒离席魏家福:我说May i ask you a question?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Sure,请问,(考克斯)先生去中国几次?他说I don’kown。

I kown,没去,一次没去过。

美国媒体,风格开放且犀利,来到《华盛顿时报》,是魏家福接受考验的第一站。

魏家福:他看着我问我,你为什么敢到这来?他说别的元首来都是豆大的汗珠往下滚,我说我怕什么?我就是来告诉美国人什么是中远?结束采访之后,魏家福悬着的心却没有能够放下,2001年6月1日的整个夜晚,他都在不安中度过。

魏家福:早上我4点多钟我就睡不着了,等到6点钟,天刚刚蒙亮,我把门打开一看,门上挂了报纸,挂,就这个报纸。

魏家福马上一口气将整篇文章读完。

魏家福:没有曲解,真是我采访时候讲的原话。

在这份《华盛顿时报》上,中远的故事被放在了醒目的头版头条,文章的标题是:“中远,我们的目的只是盈利。

”魏家福:同样一个版面,有两个总统,你看克林顿、小布什,一个和小布什同时竞选总统的议员(马肯),这四个大头象当中把我摆到最高的位置,头版头条的最上端,可见美国人对我还是很尊重的,对一个中国公司很尊重,“华盛顿时报”对中远态度的转变,让事情发生了转折。

因为从1982年成立开始,这家报纸就被外界视为美国政府的护卫舰,甚至是中央情报局和五角大楼的政治风向标。

魏家福:他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他相信自己的耳朵听到东西是真实的,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力综合以后这个人是可信的,所以你就要走出去,走出去,中国企业要沿着这条思路,敢于面对媒体去讲真实的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