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操作日常维护1做样品前必须先执行cf命令2调磁场3D两到三周做一次3定期看内外两个电表,遵守核磁室的规定4待完善基本操作流程1.每次开机后的基本操作打开空气压缩机↓运行程序,命令栏输入ii (检查仪器硬件)↓显示finished则硬件无故障,若命令过不去,输入ii restart命令↓命令栏输入“cf”↓弹出对话框中输入bruker,点击OK↓点击Edit↓点击Next↓再点击Next↓依次点击Save、Restore、Next↓点击Save,点击Next↓点击finished2. 3D匀场配样(用H2O+D2O调磁场)用量液器调橡皮套合适位置↓按下BSMS盒子上的↓样品连同橡皮套放入,盖上盖子↓按下BSMS盒子上的“Down”显示绿色则样品放好了↓点击Lock,点击H2O+D2O,点击OK↓命令栏显示finished后,输入“topshim空格gui”↓点击3D,点击Start↓输入“tr回车atp”↓点击Final Test/Accepture ↓输入“sinocal”↓点击Close,点击Wsh,点击Write(替代或添加一组,时间为名)↓点击Close,点击Rsh,点击Read↓退出ATP main screen↓点击Exit (3D调磁场结束)4. 测试基本流程(C谱和氢谱)配样,用量液器调橡皮套合适位置↓按下BSMS盒子上的↓样品连同橡皮套放入,盖上盖子↓按下BSMS盒子上的“Down”显示绿色则样品放好了↓输入“edc”↓填写【NAME】,【EXPNO】修改尾数氢谱为0碳谱为1;点击【Solvent】下拉三角选择溶剂↓输入Lock↓输入“atma”(自动调谐)氢谱调谐一次,碳谱两次↓输入“topshim”(三维匀场)↓输入“rga”(计算增益)↓输入命令“zg”(开始实验)↓输入“efp”(傅里叶变换及相位转换处理)↓输入“apk”(自动相位校正)。
MR操作规程
MR操作规程一、引言MR(Magnetic Resonance)是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取人体内部组织和器官的高分辨率图象。
为了确保MR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目的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确保MR操作人员能够正确、安全地操作MR设备,保证成像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三、适合范围本操作规程适合于所有进行MR操作的医务人员。
四、术语定义1. MR设备:指核磁共振成像设备。
2. 患者:指接受MR检查的个体。
3. 操作人员:指进行MR操作的医务人员。
五、操作流程1. 患者准备a. 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等。
b. 问询患者是否有任何对MR检查有影响的疾病、过敏史或者心脏起搏器等特殊情况。
c. 安排患者更换适合的服装,避免金属物品的干扰。
d. 介绍MR检查的过程和注意事项给患者,并取得患者的允许。
e. 将患者带入MR检查室,确保患者的安全。
2. MR设备操作a. 操作人员应熟悉MR设备的操作界面和功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b. 根据患者的检查要求,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包括扫描序列、分辨率、重复时间等。
c. 操作人员应确保患者的身体部位正确定位,并使用适当的固定装置固定患者的位置。
d. 在开始扫描之前,操作人员应向患者再次确认患者的身体部位和扫描计划,并解答患者的疑问。
e. 启动MR扫描,观察扫描过程中的图象质量,确保图象清晰、无伪影。
3. 患者安全a. 患者进入MR检查室前,操作人员应确保患者没有佩戴任何金属物品,如首饰、扣子等。
b. 患者进入MR检查室后,操作人员应确保患者没有携带任何可能对MR设备产生磁性干扰的物品,如手机、钥匙等。
c. 操作人员应确保患者不患有对MR检查有禁忌的疾病或者情况,如心脏起搏器、金属植入物等。
d. 在MR扫描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时刻关注患者的状况,如有异常情况应即将住手扫描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e. MR检查结束后,操作人员应匡助患者离开MR检查室,确保患者的安全。
磁共振操作流程
磁共振操作流程一、磁共振简介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简称MR)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常用于医学影像学领域。
它通过对人体或物体中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获得高分辨率的影像,用于诊断和研究。
二、磁共振设备准备1. 安全检查:在进行磁共振之前,首先需要对病人进行安全检查,确保病人没有携带任何具有磁性的物品(如金属器械、铁质物品等),以防止对病人造成伤害。
2. 病人准备:病人需要脱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并更换上病人服装。
对于某些检查需要使用对比剂的情况,需要提前告知病人并做好准备。
3. 磁共振设备准备:医生或技术人员需要对磁共振设备进行开机、校准和检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同时,还需要检查磁体温度和磁场均匀性等参数,以保证影像质量。
4. 磁共振扫描参数设置:根据需要进行不同部位的扫描,设置合适的扫描参数,如扫描模式(T1加权、T2加权、增强扫描等)、扫描层数和时间等。
三、磁共振扫描操作流程1. 病人就位:将病人安置在磁共振设备的扫描床上,并确保病人舒适稳定。
2. 定位标记:根据需要,使用相应的定位标记工具(如线圈或患者定位器)对扫描区域进行标记,以确保重复扫描的准确性。
3. 选择扫描序列:根据医生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扫描序列进行影像采集。
常用的扫描序列有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梯度回波序列(GRE)等。
4. 开始扫描:点击扫描开始按钮,磁共振设备开始对病人进行扫描。
在扫描过程中,病人需要保持静止不动,以免影响影像质量。
5. 监控病人状态:在扫描过程中,医生或技术人员需要实时监控病人的状态,如呼吸、心跳等,以便在有需要时及时调整扫描参数。
6. 完成扫描:当扫描完成后,磁共振设备会自动停止扫描,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
7. 影像质控:医生或技术人员会对采集到的影像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影像清晰、准确。
四、磁共振后处理1. 影像重建:通过计算机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和处理,生成高质量的影像。
核磁共振仪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仪操作流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仪是一种用于分析物质结构和性质的重要仪器。
它利用原子核磁矩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共振现象,通过测量共振信号得到样品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仪的操作流程,从准备样品到数据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核磁共振技术。
一、样品准备无论是液态样品还是固态样品,都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准备,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1. 液态样品(1)选择合适的溶剂:根据要测量的样品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剂,例如,水溶性样品可选用D2O溶剂。
(2)准备样品溶液:将样品溶解于选定的溶剂中,并进行适当的稀释,以确保浓度适中。
(3)填充样品管:将准备好的样品溶液填充到核磁共振管中,并封好。
2. 固态样品(1)样品制备:将固态样品进行粉碎,并使用特定方法(如液氮冷冻)使其冷却至适当温度。
(2)样品装填:将制备好的固态样品放置在核磁共振样品管中,并封好。
二、核磁共振仪操作流程在进行核磁共振测量之前,操作者应熟悉核磁共振仪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以确保正确操作。
1. 打开仪器(1)开启主电源:打开核磁共振仪的主电源开关。
(2)启动仪器:按照仪器操作手册中的指导,启动核磁共振仪设备。
2. 样品装载(1)选择合适的样品管: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样品管进行装载。
(2)样品装载:将准备好的样品装载到核磁共振仪的样品槽中,确保样品与探测线圈之间的距离合适。
3. 设置参数(1)选择核磁共振仪的工作模式:根据测量需求选择适当的工作模式,比如常规核磁共振(1D-NMR)或二维核磁共振(2D-NMR)。
(2)设置扫描参数:根据样品性质和测量需求,设置相应的扫描参数,如脉冲幅度、扫描时间等。
4. 开始扫描(1)调整磁场强度:根据样品的性质和仪器要求,调整核磁共振仪的磁场强度,并进行校准。
(2)开始扫描:启动核磁共振仪进行扫描,记录得到的数据。
5. 数据处理(1)数据采集:将核磁共振仪扫描得到的数据保存至计算机或其他储存介质。
核磁共振流程 -回复
核磁共振流程 -回复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
核磁共振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样品准备:首先需要准备要测试的样品,通常是溶液状态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
样品要求纯度高,并且溶解度适宜。
2. 仪器校准:核磁共振仪器需要进行校准,确保其工作参数和测量条件正常。
3. 样品装入:将样品放入核磁共振样品管中,并确保样品管的密封性和稳定性。
4. 参数设置:设置核磁共振仪器的参数,例如脉冲序列、扫描次数、扫描时间等。
5. 扫描采集:开始核磁共振扫描采集数据。
仪器会向样品施加一个强磁场,在外加射频脉冲的作用下,样品中的核自旋会受到激发和退相干的影响,生成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6. 数据处理:对采集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处理,可以进行频域处理、时域处理、傅里叶变换等,得到核磁共振谱图。
7. 谱图解读:根据核磁共振谱图的峰形、峰位以及耦合常数等信息,进行分子结构和化学环境的解析。
需要注意的是,核磁共振流程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会因仪器和样品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前,需要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根据具体实验目的进行相应的操作和分析。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的操作流程,帮助读者了解核磁共振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1. 样品准备。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之前,首先需要准备样品。
样品的准备对于获得准确的核磁共振谱图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样品应该是干燥的、纯净的,并且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
在选择溶剂时,需要考虑样品的溶解度和核磁共振谱图的清晰度。
另外,还需要注意避免样品受到空气、水分或其他杂质的污染。
2. 仪器调试。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之前,需要对核磁共振仪进行调试。
首先,需要进行仪器的校准,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然后,需要进行磁场的调节,以保证磁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在调试过程中,需要仔细检查仪器的各项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参数设置。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之前,需要设置合适的参数。
这包括脉冲序列的选择、扫描参数的设置等。
不同的样品可能需要不同的参数设置,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实验的要求进行调整。
在设置参数时,需要注意保证信噪比的合适性,以获得清晰的核磁共振谱图。
4. 数据采集。
在参数设置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核磁共振实验。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样品处于稳定状态,并且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同时,需要注意记录实验条件和参数,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5. 数据处理。
核磁共振实验得到的数据通常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包括数据的峰识别、积分、峰面积的测量等。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排除可能的干扰和噪音,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结果解读。
最后,根据数据处理得到的核磁共振谱图,可以进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对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样品的结构信息和化学性质。
在结果解读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验条件和样品性质,进行合理的推断和解释。
总结。
核磁共振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分析技术,可以提供样品的结构和化学信息。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的仪器技术。
它利用物质中的原子核在一定条件下的共振现象,通过监测和分析原子核的信号来获取样品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的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核磁共振仪器的正常运行,包括核磁共振仪的电源、冷却系统以及控制面板等设备的检查和调试。
其次,准备待测样品,并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溶剂和容器。
同时,检查核磁共振仪器的核磁共振管(NMR Sample Tube),确保其无破损和干净。
二、样品装填1. 开启核磁共振仪器,让其预热至适当的温度。
2. 使用一块清洁的布纸或无尘纸擦拭核磁共振管外壁,并检查其无异物。
3. 打开核磁共振管盖,将待测样品以适量注入核磁共振管中,注意避免气泡的存在。
4. 关闭核磁共振管盖,确保其紧密封闭。
三、核磁共振参数设定1. 在核磁共振仪器的控制面板上选择适当的核磁共振模式,例如质子核磁共振(1H-NMR)或碳-13核磁共振(13C-NMR)等。
2. 设定核磁共振仪器的扫描次数、扫描时间和相位等参数,以获取清晰、稳定的核磁共振谱图。
3. 对于多核共振实验,还需设定谱分辨率和核磁共振信号的观测频率范围等参数。
四、核磁共振扫描1. 在核磁共振仪器的控制面板上启动扫描程序。
2.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核磁共振脉冲序列,如连续波脉冲(Continuous Wave,CW)、脉冲回波(Pulse Echo)、双脉冲(Spin Echo)等。
3. 确认核磁共振仪器的工作状态,包括磁场均匀性、脉冲幅度和频率等。
4. 开始核磁共振扫描,并采集核磁共振信号。
五、核磁共振数据处理与分析1. 获取到核磁共振谱图后,进行数据处理,包括基线校正、峰值积分和化学位移标定等。
2. 根据核磁共振谱图的峰形、峰位和峰面积等信息,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和判断。
核磁共振检查流程
核磁共振检查流程核磁共振 (NMR) 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成像技术,通过利用核自旋共振原理,对人体内部的组织和器官进行观察和诊断。
核磁共振检查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预约和准备: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前,患者通常需要提前预约,因为该检查通常需要一定的准备工作。
预约过程中,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并根据需要向患者提供进一步的指导。
2. 到达检查场所:患者按照预约时间到达核磁共振检查的场所,通常是医院的放射科。
在此期间,患者应该携带相关的医学记录和检查相关的报告。
3. 更衣和准备:患者需要更衣,通常会提供病人穿着的真空封闭的衣物,以减少外部磁场的影响。
在这一步中,患者需要将金属物品(如首饰、手机、闹钟等)全部取下,因为这些物品可能会干扰核磁共振图像。
4. 就位和定位:在核磁共振仪器旁边会有一个机械床,患者需要躺在床上,并由技术人员帮助调整正确的位置。
然后,技术人员会使用一些定位设备,例如头架或腿托,使患者的身体处于最佳扫描位置。
5. 安装呼吸感应器和心电图仪器:为了在整个检查过程中监测患者的呼吸和心电图,技术人员会安装呼吸感应器和心电图仪器。
这些设备可以帮助医生和技术人员准确评估图像。
6. 开始检查:一旦患者就位且监测设备已经安装好,扫描过程就会开始。
在扫描的过程中,机器会发出一系列的声音,这是正常的现象。
患者需要保持安静和静止,以确保图像的清晰度。
7. 检查过程: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技术人员会监控患者的状况,并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扫描时间可能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而有所不同,一般不会超过1个小时。
8. 检查完成和结果:一旦检查过程完成,患者可以离开核磁共振仪器。
图像和数据会被送到放射科医生的工作站,并经过分析和解读。
医生会在后续的预约或病例讨论中告诉患者检查结果,并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核磁共振检查是一种安全、无创和非放射性的成像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许多疾病。
通过遵循上述的检查流程,我们可以确保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得到最佳的效果和体验。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分析方法,它基于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行为来提供有关分子结构和成分的信息。
下面是核磁共振的一般操作流程:1.样品准备:首先,需要准备一个待测样品。
样品可以是溶液或固体物质。
溶液样品需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以便对其进行核磁共振测试。
固体样品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如固体溶解、均匀粉碎等,以便进行核磁共振测试。
2.温度控制:在进行核磁共振测试之前,必须控制样品的温度。
这是为了确保样品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测试。
例如,NMR实验通常在常温下进行,但对于一些需要低温测试的样品,可以使用低温冷却系统。
3.样品装载:将样品装载到核磁共振样品管中。
对于液体样品,可以使用标准的核磁共振管。
对于固体样品,可以将其放置在固体核磁共振样品管中。
在样品装载之前,需要使用旋转涂敷方法(对于固体样品)或其他涂敷方法(对于液体样品)将样品均匀涂敷到样品管内。
4.样品标记:为了更好地识别样品和对其进行磁场校准,通常需要进行样品标记。
样品标记通常用于区分不同的样品,以及用于确定磁场强度等参数。
标记通常是通过加入特殊的参考化合物来实现的,如TMS(四甲基硅烷)对于液体样品或DSS(二甲基硅酸钠)对于溶液样品。
5.磁场校准:在进行核磁共振测试之前,需要校准磁场强度和频率。
这是为了确保正确的信号获取和测量。
磁场校准可以通过调整电磁磁体的电流或微调磁场控制系统来实现。
磁场强度和频率的准确校准对于获得可靠的核磁共振数据至关重要。
6.信号采集:在磁场和频率校准之后,可以开始信号采集过程。
这是通过激活核磁共振仪器中的无线发送和接收系统来完成的。
发送系统提供激励脉冲,而接收系统测量样品返回的信号。
这些信号经过放大和处理之后,可以被记录和分析。
7.数据处理:收集到的核磁共振信号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分析。
这可能涉及谱图生成、峰识别、峰积分、化学位移测量等。
数据处理通常使用专业的核磁共振软件进行,以便对信号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解释。
做核磁共振的正常流程
做核磁共振的正常流程一、预约检查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之前,患者需要先前往医院进行预约。
预约时需要提供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以及预约时间和检查部位等信息。
二、准备在检查前,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准备。
一般来说,核磁共振检查前需要去除身上的金属物品,如手表、项链、戒指等。
此外,还需要注意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
对于一些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植入金属支架、安装心脏起搏器等,需要提前告知医生,以便医生评估是否可以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三、进入检查室在检查当天,患者需要按照预约时间前往检查室。
在检查室内,医生会给患者介绍核磁共振机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时也会指导患者如何摆放体位。
患者需要听从医生的指示,保持静止不动的状态。
四、固定姿势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患者需要保持固定的姿势。
一般来说,医生会使用固定装置将患者的身体固定在检查床上,以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不会移动。
患者需要尽量放松身体,配合医生的要求。
五、检查开始在检查过程中,医生会通过计算机系统实时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
同时,核磁共振机也会发出一些噪音,这是正常现象,患者不必惊慌。
整个检查过程大约需要30分钟左右,具体时间取决于检查的部位和医生的操作速度。
六、图像处理在检查结束后,医生会对采集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一般来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检查结果出具相应的报告,报告中会包含检查结果的描述和诊断意见等信息。
七、医生解读报告在患者拿到报告后,需要前往医生处进行解读。
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给出相应的治疗建议和注意事项,同时也会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和诊断。
如果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或检查,医生会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核磁共振波谱仪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波谱仪操作流程核磁共振波谱仪(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meter)是一种用于分析和研究物质结构的仪器。
它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测量样品中原子核的共振信号来获取有关样品结构、组成和动力学性质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波谱仪的操作流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如何正确使用该仪器。
一、准备工作在开始操作核磁共振波谱仪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确保波谱仪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连接好电源和外部设备。
其次,检查并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样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溶剂,并将样品溶解在其中。
最后,进行样品标记,确保每个样品都有明确的标识,以免混淆。
二、温度调节核磁共振波谱仪通常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测量。
在操作前,需要先调节波谱仪的温度。
具体操作如下:1. 打开波谱仪的温度调节系统,并将温度设置到所需的范围内。
2. 等待一段时间,直到波谱仪内部的温度稳定在设定值附近。
3. 在温度稳定后,将样品放入波谱仪中,并等待一段时间,使样品达到与波谱仪内部温度相同的温度。
三、调整参数在开始实验之前,需要根据实验要求调整波谱仪的参数。
常见的参数包括谱线宽度、扫描次数、脉冲宽度、增益等。
调整参数的目的是获得清晰的核磁共振信号,以便后续数据分析和解释。
具体操作如下:1. 打开波谱仪的参数设置界面,并选择需要调整的参数。
2. 调节参数数值,观察谱图的变化,直到达到最佳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3. 保存参数设置,以便后续测量使用。
四、采集核磁共振波谱完成准备工作和参数调整后,即可开始采集核磁共振波谱。
具体操作如下:1. 选择所需的核磁共振实验模式,例如1H-NMR、13C-NMR等。
2. 将样品放置在波谱仪的样品室中,并将盖子封好。
3. 启动核磁共振波谱仪,选择合适的扫描方式和参数,开始采集信号。
4. 等待采集完成后,保存数据,并按照需要进行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仪器维护在操作完成后,需要对核磁共振波谱仪进行维护和清洁,以保证其正常的运行和长期的可靠性。
MR操作规程
MR操作规程一、引言MR(Magnetic Resonance)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取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为了确保MR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制定本操作规程。
二、目的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规范MR操作流程,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和患者的舒适度,提高影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三、适合范围本操作规程适合于所有进行MR操作的医疗机构和操作人员。
四、术语定义1. MR扫描: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对人体进行影像扫描。
2. 患者准备: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如穿戴适当的服装、取下金属物品等。
3. 操作人员:指进行MR扫描的医疗技术人员。
五、操作流程1. 患者准备a. 患者应提前被告知MR扫描的注意事项,包括禁食、禁止佩戴金属物品等。
b. 患者应穿戴适当的服装,避免穿戴有金属部件的衣物。
c. 患者应取下身上的金属物品,如手表、首饰等。
d. 患者应填写相关的问诊表格,并告知医生有无可能影响MR扫描的病史或者症状。
2. 操作准备a. 操作人员应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扫描的正确性。
b. 操作人员应检查MR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c. 操作人员应检查扫描室内的环境,确保安全和卫生。
3. MR扫描操作a. 操作人员应根据医生的要求设置相应的扫描参数,如扫描方式、扫描范围等。
b. 操作人员应将患者放置在扫描床上,并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c. 操作人员应赋予患者必要的指导和安抚,确保患者保持肃静和稳定。
d. 操作人员应监控扫描过程中的影像质量,如有异常应及时调整参数或者重新扫描。
e. 操作人员应记录扫描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如扫描时间、扫描序列等。
4. 扫描结束a. 扫描结束后,操作人员应匡助患者下床,并告知患者可以恢复正常活动。
b. 操作人员应将扫描数据保存到指定的存储介质中,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c. 操作人员应及时清理扫描室,消毒相关设备,准备下一位患者的扫描。
六、安全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熟悉MR设备的操作和安全知识。
核磁共振的使用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的使用操作流程1. 概述核磁共振(NMR)是一种无创伤的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科学研究领域。
本文档介绍了核磁共振的使用操作流程,包括准备工作、样本制备、仪器设置、图像获取和数据处理等环节。
2. 准备工作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 确保实验室环境安静,避免外界的干扰; - 清洁核磁共振设备和附件,保证其正常工作; - 检查核磁共振设备的电源以及连接线路是否正常。
3. 样本制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固体样本、液体样本以及气体样本进行分析和成像。
在进行样本制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固体样本:将样本放置在合适的容器中,并保持样本的稳定性; - 液体样本:将样本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控制样本的浓度和温度; - 气体样本:调整气体样本的压力和流速,确保样本在核磁共振仪器中稳定存在。
4. 仪器设置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之前,需要进行仪器设置,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仪器设置的主要步骤如下: 1. 打开核磁共振设备的电源,并确保仪器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2. 根据样本类型选择合适的探头,并安装在核磁共振设备上; 3. 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相应的核磁共振参数,例如扫描时间、扫描方式、核素选择等; 4. 确保核磁共振设备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适宜; 5. 检查核磁共振设备的校准情况,确保其正常运行。
5. 图像获取一旦仪器设置完成,就可以开始进行核磁共振图像的获取了。
以下是图像获取的基本流程: 1. 将样本放置在核磁共振设备中,并调整样本的位置和角度; 2.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成像模式,例如单个点成像、多点扫描成像等; 3. 设定扫描参数,如扫描时间、空间分辨率、信噪比等; 4. 点击开始扫描按钮,核磁共振设备开始采集数据并生成图像; 5. 根据需要重复进行多次扫描,以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6. 数据处理核磁共振图像获取后,通常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以下是数据处理的基本步骤: 1. 导出核磁共振图像数据,并保存为合适的格式,例如DICOM、NIfTI等;2. 使用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如MATLAB、Python等,对图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噪、滤波、重建等操作; 3. 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图像分析,如提取特征、计算参数等; 4. 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如均值、方差、相关性等; 5.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可视化,生成图表、曲线等以支持研究结论的呈现。
核磁共振仪的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仪的操作流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NMR)是一种应用于化学、物理和生物领域的重要实验技术。
核磁共振仪作为核磁共振技术的核心设备,使用前需要了解其基本操作流程。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仪的操作流程,并提供一些操作注意事项。
一、样品装载1. 打开核磁共振仪的仪器盖,确保内部干净整洁。
2. 取出事先准备好的样品管,通常是由玻璃或聚合物制成的小型管状容器。
3. 将样品小心地注入样品管中,确保无气泡存在。
4. 将样品管插入样品槽中,确保样品处于正确的位置。
5. 关闭仪器盖,确保仪器内部密封。
二、仪器预热1. 打开核磁共振仪的电源开关,待仪器启动完成后,选择预热程序。
2. 根据核磁共振仪厂商提供的操作手册,设置适当的预热温度和时间。
3. 等待预热程序完成,确保核磁共振仪达到稳定工作状态。
三、参数设置1. 打开核磁共振仪的控制面板,在菜单中选择合适的实验程序。
2. 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相关的参数,例如扫描次数、采样频率和脉冲强度等。
3. 通过核磁共振仪的控制面板,选择所需的核磁共振方式,如质子核磁共振(1H-NMR)或碳核磁共振(13C-NMR)等。
四、开始实验1. 确保核磁共振仪处于稳定状态后,将样品置于核磁共振仪中。
2. 在控制面板中选择“开始实验”或类似的选项,启动核磁共振实验。
3. 等待实验运行完成,观察核磁共振曲线的生成。
4. 根据实验需要进行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束1. 实验完成后,关闭核磁共振仪的电源开关。
2. 将样品从样品槽中取出,注意避免破坏样品管。
3. 清洁样品槽和样品管,确保下次实验前的干净和可靠性。
4. 确保核磁共振仪处于关闭状态。
注意事项:1. 在操作核磁共振仪时,需要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手套和护目镜。
2. 需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章制度,并按照实验室指导人员的指示进行操作。
3. 在操作核磁共振仪时,避免在样品中加入带有磁性物质的物质。
核磁共振仪自助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仪自助操作流程1.开始试验:登记操作人员名字、单位、实验内容及开始时间。
2.准备样品:将核磁管用纸巾擦干净,放入转子,用量杯确定好高度(请均匀用力)。
3.放置样品:在自动进样器界面点击“Add”,然后“Go to position”,选中需要放置的位置编号,带自动进样器转至正确位置,然后小心放入核磁管和转子,使核磁管白色标签位置和箭头方向平行,点击“Back”。
4.提交试验:在工作电脑登录帐户,选中相应位置编号,点击“Add”,输入实验名称、编号,修改溶剂及实验类型﹑参数(如果有需要),点击“Submit”(第一次提交实验需要先点击“Start”)提交实验。
5.取出样品:测试完成后,在自动进样器界面点击“Remove”,然后“Go to position”,选择核磁管所在的编号,带自动进样器转至正确位置后拿出核磁管,点击“Back”结束操作。
记得将转子放回正确位置。
6.数据处理:务必使用数据处理电脑,在“我的电脑”中打开共享文件夹“D:/data”,找到数据,并复制到本地硬盘“D:/data”目录下,使用topspin2.2处理、打印,或者使用e-mail发送。
7.结束实验:将账号退出登录,取走核磁管,锁上实验室并送回钥匙。
说明及注意事项:1.所有操作人员必须先经过培训获得许可,未经允许,严禁操作仪器。
2.严禁使用带有破损、裂纹或变形的核磁管,不允许使用过粗或过细的核磁管实验。
清洗核磁管时不要使用超声波,烘干温度不要超过60o C。
3.核磁管放入转子时且不可用力过大,以防止折断。
4.请爱护量杯和转子,严禁私自调整量杯高度,转子使用后必须放回原位。
5.核磁管不能粘贴标签纸,放入样品时请务必使核磁管白色标签位置和箭头方向平行,否则自动进样器会提示错误。
6.自动进样器指示灯显示绿、蓝、白色均为正常状态,红色则表示错误,请不要进行任何操作,并马上联系负责人。
7.未经允许不得使用手动进样,严禁输入任何命令。
核磁共振流程
核磁共振流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应用磁共振现象研究原子核状态的技术。
其流程主要包括样品准备、核磁共振仪调谐、参数设定、谱图采集和数据处理等步骤。
首先,样品准备是核磁共振流程的第一步,需要制备纯净的样品。
样品可以是液态样品或固态样品,液态样品需要溶解在溶剂中,固态样品可以通过粉碎或溶解在溶剂中得到。
样品中的核自旋量子数必须为非零整数或半整数,否则无法观测到核磁共振信号。
样品准备完成后,需要将样品放入核磁共振仪中进行调谐。
调谐是为了使核磁共振仪输出的高频场和样品的共振频率一致。
调谐过程中会调整磁场的强度和方向,使得样品能够处于最佳共振条件。
参数设定是为了确定核磁共振实验中的关键参数,如脉冲宽度、重复次数、扫描速度等。
这些参数的设定需要根据具体实验目的和样品特性来确定,以获得高质量的核磁共振谱图。
谱图采集是核磁共振流程中的核心步骤。
采集过程中会施加一系列特定频率和强度的脉冲序列,使样品中的核自旋状态发生变化。
样品中的核自旋状态变化会引发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此时仪器会记录下这些变化并转换为电信号。
最后,数据处理是核磁共振流程的最后一步。
通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核磁共振谱图。
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傅里叶变换和基线修正等。
傅里叶变换可以将时间域信号转换为频率域信号,以获取样品中各核自旋的共振频率和相对强度。
基线修正则是为了去除仪器本身的噪音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基线偏差。
总之,核磁共振流程主要包括样品准备、核磁共振仪调谐、参数设定、谱图采集和数据处理等步骤。
这一流程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或化学实验人员获取样品中各核自旋的信息,进而研究物质的结构、动力学行为和相互作用等。
腿部核磁共振流程
腿部核磁共振流程
腿部核磁共振流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安排预约:首先,您需要与医院或诊所联系,安排核磁共振检查的预约时间。
2. 检查准备:在前往检查之前,医生或技术人员会给出特定的准备指示,您需要按照指示进行准备。
这可能包括禁食指示、饮水限制或者需要避免穿戴金属物品等等。
3. 到达医院:按照预约时间到达医院或诊所,您可能需要在接待处或登记处进行登记手续。
4. 更衣:您可能会被要求更换医院提供的病人服装,以避免金属物品对磁场产生干扰。
同时,可以将个人物品放在您提供的存储柜中。
5. 评估病史:在进入核磁共振室之前,医生或技术人员会与您进行短暂的交流,了解相关的病史和症状。
6. 安排体位:在核磁共振室内,您会被要求躺在托盘上,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腿部处于最佳位置和姿势。
7. 注射造影剂(可能):根据医生的要求,您可能会被注射一种称为造影剂的特殊药物。
该药物有助于在磁共振图像上更清晰地显示组织结构或异常情况。
8. 进行扫描:一旦您准备就绪,核磁共振机将开始扫描过程,生成图像。
在扫描过程中,您需要保持尽量不动和放松。
9. 扫描完成:一旦扫描完成,技术人员或医生会将您从扫描仪上解放出来。
您可以更换衣物,并取回个人物品。
10. 结果解读:最后,医生会对扫描图像进行解读,并与您分
享结果。
根据需要,医生可能会制定治疗计划或进一步的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一般的腿部核磁共振流程示意,不同医院和诊所的具体步骤可能会略有不同。
建议您在检查前向医院或诊所咨询,以确保您了解准备和流程的具体细节。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利用磁共振现象获取人体内部的高分辨率影像,对疾病诊断和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正确地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操作流程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操作流程。
1. 患者准备。
在进行核磁共振之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患者需要脱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包括手表、耳环、项链等。
因为核磁共振仪器会产生强磁场,金属物品会对成像产生干扰。
其次,患者需要填写相关的问卷,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病史,以便医生进行合理的诊断。
2. 定位。
患者准备完成后,医生会将患者放置在核磁共振仪器的扫描床上,并进行身体定位。
定位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成像的准确性,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扫描部位进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成像效果。
3. 参数设置。
在进行核磁共振成像之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扫描部位设置合适的成像参数。
这些参数包括扫描序列、扫描平面、扫描厚度等,不同的病情和部位需要不同的参数设置,以获得清晰的影像。
4. 成像过程。
当参数设置完成后,医生会开始进行核磁共振成像。
在成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身体稳定,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成像效果。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扫描部位进行相应的成像,确保获得清晰的影像。
5. 结果解读。
成像完成后,医生会对影像进行解读,并给出相应的诊断意见。
医生需要根据成像结果和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给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总结。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正确的操作流程对于获得清晰的影像和准确的诊断至关重要。
在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时,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医生需要进行合理的定位和参数设置,成像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身体稳定,最终医生需要对影像进行准确的解读,为患者提供合理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希望本文对核磁共振操作流程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核磁共振基本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基本操作流程:1.病人于门诊或住院病房开具检查单;
2.提交检查预约单于核磁登记处,并由工作人员核对检查单;
3.由工作人员告知病人检查注意事项,明确有无进行核磁共振禁忌证,并争取病人配合;
4.检查技师核对病人基本信息,配合技师问询病史,明确临床检查目的;
5.工作人员带病人进入检查室,按各部位的检查要求,脱掉外套,摘掉首饰等影响检查结果的物品,于被安排的机器处等待检查;
6.告知将开始检查后,配合摆好体位及按照要求调整呼吸方式以配合检查;
7.检查完毕后,工作人员站在病人的下床侧,将其安全送出检查室;拿取。
核磁 操作规程
核磁操作规程
《核磁操作规程》
一、设备准备
1. 打开核磁设备电源,并等待设备自检完成。
2. 确保核磁设备的冷却系统正常运行,温度稳定在设定范围内。
3. 检查核磁设备的氮气和氦气供应,确保充足。
二、样品准备
1. 准备好待检测的样品,并将其放置在核磁共振管内。
2. 确保样品中不含有任何对核磁设备造成损害的金属或其他材料。
三、设置参数
1. 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实验需求,设置核磁仪的参数,包括扫描范围、扫描时间、脉冲序列等。
2. 确保所有参数设置正确,并将其保存至设备中以备后续使用。
四、进行扫描
1. 启动核磁扫描程序,开始进行样品的核磁共振扫描。
2. 在扫描过程中密切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扫描过程稳定进行。
五、数据处理
1. 完成扫描后,将得到的核磁共振数据保存至计算机中。
2. 根据实验目的,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分析,并生成相应的结果报告。
六、清理维护
1. 扫描结束后,关闭核磁设备并进行必要的清理工作,确保设备的干净和整洁。
2. 定期对核磁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长期稳定性。
七、安全注意事项
1. 在操作核磁设备时,注意防止样品泄漏或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2. 遵守核磁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操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严格遵守上述操作规程,可以确保样品得到准确的核磁共振数据,同时保障实验安全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磁共振操作日常维护
1做样品前必须先执行cf命令
2调磁场3D两到三周做一次
3定期看内外两个电表,遵守核磁室的规定4待完善
基本操作流程
1.每次开机后的基本操作
打开空气压缩机
↓
运行程序,命令栏输入ii(检查仪器硬件)
↓
显示finished则硬件无故障,若命令
过不去,输入ii restart命令
↓
命令栏输入“cf”
↓
弹出对话框中输入bruker,点击OK
↓
点击Edit
↓
点击Next
↓
再点击Next
↓
依次点击Save、Restore、Next
↓
点击Save,点击Next
↓
点击finished
2. 3D匀场
配样(用H2O+D2O调磁场)
用量液器调橡皮套合适位置
↓
按下BSMS盒子上的
↓
样品连同橡皮套放入,盖上盖子
↓
按下BSMS
盒子上的
“Down”显示绿色则样品放好了
↓
点击Lock,点击H2O+D2O,点击OK
↓
命令栏显示finished后,输入
↓
输入“efp”(傅里叶变换及相位转换处理)
↓
输入“apk”(自动相位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