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第一章)
[自然科学]自然地理学讲义一、二章0
自然地理授课计划自然地理学讲义第一章绪论§1、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2、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任务及内容本章重点:了解自然地理学内涵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科(一)地理学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领域是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扩展的。
首先采用地理学(geography)这个词的人,是生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当时的含义是“对地球的描述”(geo一地球,graphein一描述)。
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已经从地球的描述者变成了改变地球面目的巨大驱动力之一,因此,改善和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地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概括地讲,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与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在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等方面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机理的学科体系。
从研究对象上看,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或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最高一级划分,地理学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由于地球表层物质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与变化过程主要由自然力量和人化了的自然力量所驱动,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所以,自然地理学通常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研究人类社会一经济一文化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人地关系的原理‘由于社会一经济文化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主要由人为力量所驱动,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类所创造的社会形态、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发展规律的支配,所以,人文地理学通常归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
地理学举科体系示意图同时依据地理学的研究层次可将地理学分为三个主要层次: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1.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的。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布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4.自然地理学的定义: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从而对其进行评估、预测、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地外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能量的来源:太阳辐射(2)引力的影响:产生了海洋潮汐、大气潮汐、固体潮汐。
潮间带:由于潮汐的作用而产生。
促进了海洋生物香陆地生物的进化,为两栖动物的产生,为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创造了条件。
(3)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出的带电微粒流称为太阳风。
(4)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地内系统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表现在:(1)能量的来源:地热能(2)物质的交换:火山活动、岩浆侵入、板块俯冲等。
(3)其他环境效应:地震,地核、地幔物质运动与相变导致的地球重力场、磁场的变化等。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是地球表层无机界、有机界与人文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系统。
地球表层在物质组成上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共存。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层面积的29%。
圈层结构:地球表层系统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而形成。
结构特征:1.垂直分层 2.水平分异 3.立体交叉 4.多级嵌套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一、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体现在:古猿向人类发展、转化时期;黑白黄三色人种的形成;世界人口的分布:亚欧的人口最多,其次是北美;人类血液组成元素与地壳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自然灾害如火山、地震、台风、海啸等干扰了人类的生活与生产过程,甚至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威胁;对社会的影响:优越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加快社会发展的进程,恶劣的自然环境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自然地理学绪论-第一章地球一、名词解释1、地球表层:是指海陆表面上下具有一定厚度范围,而不包括地球高空和内部的地球表层。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人类环境。
3、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止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到自然规律控制。
4、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5、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结构构成,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PS: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所构成的一种地理环境。
6、*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即那些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环境。
如极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泽、热带雨林、人类活动较少的海域等。
7、*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即那些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如农村、工矿、城镇等地区。
8、*大地水准面:即大地测量中所谓的地球形状,是指一种以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平滑封闭曲面。
9、*太阳的视运动:太阳位于地球轨道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
10、*黄道: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
11、*岁差: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分点,这就是岁差。
12、*章动:极移现象实际上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或称钱德勒章动。
13、*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叫做极移。
14、地轴:地球南北极的连线是地球自转的轴线,即地轴。
15、地心:地轴的中点即地心。
16、天球:从地球看来,那些及其遥远的天体似乎是嵌在一个很大的球体上,这个假想球体叫做天球。
伍光和《自然地理学》第四版-第一章-重点总结.pdf
第一章地球1、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14960×104km),即天文单位。
2、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即一个光年。
3、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小而平均密度大,自转速度慢,卫星数少,称为类地行星。
4、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体积大而平均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多,称为类木行星。
5、太阳系中行星及其卫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特征?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圆形。
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地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
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方向也自西向东,即与公转方向相同。
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
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赤道面也较接近。
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在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6、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不发光却能反射阳光的天体。
太阳系的行星须符合的3个条件:在绕太阳系运动的前提下,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
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呈近似球形。
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
7、矮行星是绕太阳系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
8、当月球阻挡阳光照射地球时,发生日食;当地球阻挡阳光照射月球时,发生月食。
9、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1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近,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近日点;7月初地球和太阳最接远,地球的这个距离称为远日点。
10、一日的定义,如果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一恒星日。
如果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和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一个太阳日。
1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球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08 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自然地理学1主讲人:许振文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自然地理环境位于地球的特定范围内,是地球的一部分,而地球又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他不断的和周围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和传输,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推动着各种自然地理过程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为了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就必须了解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自身的特性。
一、宇宙和天体1、宇宙宇宙是一个巨大无穷的物质世界,其中包含着无数的天体和及其广阔的空间。
战国时期尸佼曾定义“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汉代张衡则以“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表述宇宙空间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的特点。
现代人类理解的宇宙范围相当于130亿光年的巨大空间,是人类一致的宇宙空间,随着科技的发展,宇宙空间范围将不断扩大。
2、天体宇宙中存在无数的天体。
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类。
我们认识宇宙,主要是认识宇宙中各种天体的运动及其变化。
对宇宙的认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在逐渐地深入。
古老的宇宙观地是一块平板,天是一个盖子,(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阔如圆盘。
公元2世纪托勒密(地心说):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地球处于中心,在这之外还存在很多个天层,月球天处于最内层,而恒星处于最外层。
它无法解释木星和土星的回旋。
16世纪哥白尼: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
18世纪天文学家引入星系一词,其实是指宇宙。
20世纪以来,大型天文望远镜的利用,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认识到了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二、从地球看宇宙在茫茫的宇宙中,人类的故乡---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地球不断地绕太阳运行,接受太阳光的哺育,,演化成一刻生机盎然的星球。
从地球上看,天体都在天上,但是,地球也是一个自然天体,在宇宙飞船和其他天体上看地球,地球也在天上。
自然地理学考点整理
自然地理学考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第二章.地球系统1、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形状:地球形状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地理意义:形成地球上热量的带状分布和所有与地表热状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植被和土壤等)的地带性分布。
2、地球的大小及其地理意义大小:地球赤道半径a为6378.140km,极半径c 为6356.755km,总面积5.1×108 平方公里,总体积1.08×1012km3,总质量5.98×1024千克。
地理意义:地球的巨大质量和体积,使它能够吸附着周围的气体,保持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
3、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1)地面方向及地理坐标的确定(2)昼夜交替及太阳辐射能在地表的分配(3)沿地表运动物体的偏移(4)地球形状的形成与弹性变形产生(5)产生了地方时4、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1)四季更替的主要原因(2)昼夜长短变化(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4)形成五带(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地球表层系统的时空特性整体性、层次性、节律性、开放性、稳定性、均一性第三章.地球演化1、地层层序律就沉积岩上下关系来说,地层形成时的原始产状一般是呈水平的或者近似水平的,如果一个地区的沉积岩层没有收到过扰动,先沉寂的是较老地层,后沉积的在上面,是较新的地层。
这种上新下老的地层关系,就称为地层层序律。
2、构造地层学法(会画图、会辨别)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了地壳运动演化的历史,也是划分地层的重要一句之一。
对沉积岩来说,地层的接触关系分为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三种类型。
(1)整合接触地壳长期处于下降地区,沉积物连续沉积,新的地层覆盖在老的地层之上。
层理相互平行,沉积时间无间断。
(2)假整合接触地壳运动由下降转为上升,而在上升的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只是沉积中断,并遭受剥蚀,形成高低起伏的侵蚀面。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研笔记(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一、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重要考点详解1. 研究对象:-地形地貌: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湖泊等,以及它们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气候:研究地球各地的气候类型、气候变化规律以及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水文: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水循环过程以及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土壤:研究地球表层的土壤类型、土壤特性以及土壤与植被、水文等的相互作用。
-植被:研究地球上的植被类型、植被分布规律以及植被与气候、土壤等的相互关系。
-动物:研究地球上的动物种类、分布规律以及动物与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2. 研究内容:-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地貌类型和地貌演化过程,如山脉的形成、河流的侵蚀和沉积等。
-气候学:研究地球各地的气候类型、气候变化规律、气候系统和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水文学:研究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水循环过程、水文系统和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土壤学:研究地球表层的土壤类型、土壤特性、土壤形成过程和土壤与植被、水文等的相互作用。
-植被学:研究地球上的植被类型、植被分布规律、植被生态系统和植被与气候、土壤等的相互关系。
-动物学:研究地球上的动物种类、动物分布规律、动物生态系统和动物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
3. 研究目的:-揭示自然环境的规律:通过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揭示地球自然环境的规律性,为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提供科学依据。
-保护自然资源:通过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提出合理的资源管理和保护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通过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掌握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和预测方法,提出减灾和应对措施,保护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促进地理教育和科普:通过研究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为地理教育和科普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公众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4. 研究意义:-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自然环境的规律,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
自然地理学-第1章
10
➢ 行星的概念
行星
➢ 太阳系八大行星
➢ 小行星 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这个陨石坑 是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米的铁质 流星撞击地面的结果。这颗流星重约50万千 克、速度达到20千米/秒,爆炸力相当于 2000万千克梯恩梯(TNT),超过美国轰炸日 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 产生了一个直径约1245米,平均深度达180 米的大坑
2023/4/30
38
纬线
2023/4/30
几条重要的纬线
39
第四节 地理坐标
2 经线与经度
经线圈:通过地轴的平面,与地球表面相交而形成的圆。 特征:1、任意两条经线长度相等,与纬线相垂直。
2、经线指示南北的方向性。 本初子午线: 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穿过伦敦当时 的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 本初经线是经度为零度的经线。 由此向东向西各180°,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 180°是重合的,通常叫做180°经线, 经度的确定:该地所在精度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面 面角)。沿着纬线进行测量。 经纬网:经线和纬线构成。
2023/4/30
19
天体组合
天体
星系
星系群
总星系 星系团
2023/4/30
20
二、地球在天体中的位置
✓ 地心论 ✓ 日心说 ✓ 现代观点
✓ 与其他天体的物质能量交换
2023/4/30
21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 地球形状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地形球状的的大地小理及意其义地: 理天意地义
圆方
不同纬度具有不同的太如阳如高度
2023/4/30
《自然地理学》名词概念
第一章:绪论自然地理学:是指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界等)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厚度差异很大。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
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
1.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
各种元素丰度不一。
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
2.类质同像:是指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改变其晶体结构,其物理性质一般差异不大的现象。
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
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
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
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
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
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
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
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
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
自然地理学第一章地球
S-L9彗核C碰撞前后的木星红外图像
彗核K与木星撞击后火球从亮到暗的变化
慧木相撞痕迹
月球上的撞击坑
流星雨
❖ 1833年:带来知 识启蒙的狮子座 流星雨
1966年:20世纪最眩的狮子座流星雨
1999年:呈火球状的狮子座流星雨
2002年:在英格兰观看到的狮子座流星雨
三地球
❖ 基本事实 ❖ 银河系和太阳系中98%是由氢和氦气体组成,固
一 宇宙
银河系
10多万光年
❖ 康德的星云说 ❖ 宇宙中的原始弥漫物质在万有引力作用下逐渐凝聚,
形成太阳系内的各天体。
❖ 拉普拉斯星云说 ❖ 旋转的热气体冷却收缩,由于离心力作用形成盘状,
离心力大于引力形成圆环,圆环内分离凝聚成行星。
太阳系
3万光年
气体星球,发光发热,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体物质少于2%。地球中氢和氦很少,铁,氧,硅较 多。
地球形成的均匀吸积假说
❖ 冷星云形成的尘埃集合体。原始的均质地球受太 阳辐射(风)高温的影响,轻的气体被吹到外层形成 类木行星。重的组成地球。高温,熔融,重力使地球 分异形成层圈构造。大气圈和水圈是地幔分离出来的。
❖ 形成层圈 ❖ 构造
原始地球的形成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的
动
一
旋转中心
地轴
太阳
般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特
北极上空:逆时针 地球北极上空逆时针
点
南极上空:顺时针 地球南极上空顺时针
周期
1恒星日:23时56分4秒
1年:365日5时48分46 秒
速
角速度
度
南北极点为0,其他均 15°/小时
360°/年≈1°/日,随 日地距离变化
自然地理学(伍光和)复习要点前三章
绪论: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球表层(上至对流层,下至沉积岩石圈底部),包括大气圈、岩石圈部分、水圈、生物圈和土壤层。
第一章:地球八大行星:水星(公转速度最快、温差最大)、金星(唯一一个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卫星最多)、天王星、海王星。
矮行星代表:冥王星,其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
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绕太阳运动的众多小天体总称。
月球:地球唯一天然卫星。
外部没有大气,造成直接后果:永远黑暗,无天气现象;月面温度变幅巨大;无大气层保护,月面经常遭受陨石撞击。
朔望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的时间。
恒星月:月心连续两次到达同一恒心方向。
交点月:月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与白道两交点之一的时间。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时间。
回归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
共同特征:轨道偏心率都很小,几乎都接近于圆形;轨道面近似在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公转方向都自西向东环绕太阳公转;自转方向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他行星都自西向东,即和公转方向相同;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天王星例外);卫星轨道绝大多数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接近母星的赤道面;卫星公转方向绝大多数都和母星公转方向相同。
月相:新月(距角0度,同升同落,月出清晨,中天正午,月落黄昏,彻夜不见)、满月(180度,此起彼落,黄昏,半夜,清晨,通宵可见)、上弦月(90度,迟升后落,正午,黄昏,半夜,上班夜西天)、下弦月(早升先落,半夜,清晨,正午,下半夜东天)。
地球自转地理意义:决定了昼夜更替,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由于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表现为潮汐;整体自转与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地球自转加快,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造成赤道和低纬地区海面上升,中高纬度区海面下降。
最新大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一章学习课件ppt课件
三、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2. 地球表层同时存在着物质“三相”和三相 圈层的交界面
固、液、气三相物质并存: 陆地表面——固体和气体的界面 海洋表面——液体和气体的交界面 海洋下界——液体和固体的交界面 海洋沿岸带——固、液、气的交界面
形成了海洋、陆地、冰川、沙漠、湖泊等 大小等级不同的异质系统,从而造成了 不同规模的水分、大气循环,实现物质 和能量的循环运动和转换。各圈层相互 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物质与能量 的交换和循环(如大气循环、水循环、 地质循环)非常活跃。
上界——大气圈顶部(极地上空8~ 10km;赤道上空16~18km;平均 13km)
下界——岩石圈的上部(陆地深5 ~ 6km,海洋下平均深4km)
注意:上下界之间包括: 大气圈的对流层 地流层、水圈、陆地表层直接 参与太阳辐射引起的地球表面的物质 循环,有生命物质存在,内部联系紧 密。
太阳能在此空间范围内引起了一系列物 质循环以及能量转化,大气对流层、沉 积岩石圈、整个水圈和生物圈的物质也 都参与了这种物质循环过程。
而沉积岩石圈以下的热力条件却是地热 占优势。
3)太阳能是主要能源
可见,大气对流层的顶部和陆地5~6km的深
度是自然地理环境内在联系逐渐减弱以至消失
的地方。
上述范围边界,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内部各圈 层之间、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联系远比该系统与 其外部各圈层、各组成成分的联系更为紧密, 更为独特。
研究整个地球表层 ——行星尺度 研究整个大陆 ——大陆尺度 研究范围较大的区域 ——区域尺度 研究范围较小的区域 ——地方尺度
三、地球表层的基本特征
1. 地球上两种能源(太阳能和地球内能)相互 作用,特别是太阳能辐射集中分布,同时起着 重要的作用的场所。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
《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地球(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
(二).地球公转的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
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
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3: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
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
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
(三)、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在人类的参与下,使其变得更加复杂。
(四)、试述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和外部圈层构造分别有哪些?要点:1)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划分为: A)地壳(按书简述);B)地幔(简述);C)地核(简述)。
1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自然地理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Geography陈久和(杭州师范学院理学院310036 )第一篇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自然地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冬天,当我们从冰天雪地的大兴安岭来到一派热带风光的海南岛,不禁为有那么大的差异而惊叹不已。
每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总有来自南极长城站或中山站的科学考察队员的问候。
有些人感到纳闷:为什么他们不在夏天而在冬天去南极考察呢?在世界各国人民庆祝千禧之年来临的时候,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庆祝方式不足为奇,而不同地区与国家,千喜之年到来的时间不同却让好些人困惑不解。
谈到地震和火山爆发,我们不免会感到有些害怕和紧张。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关地震与火山爆发的报道,但为什么一些地区地震灾害严重,而另一些地区却很少发生?为什么一些地区火山经常喷发,而另一些地区却从来没有见到火山的活动?为什么温泉有时呈条带状分布?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世界上8000m以上的山峰大都出现在这里,为什么?世界上最深的海域不是出现在大洋中央,而是出现在海洋的边缘,为什么?为什么一些地方终年炎热而另一些地方终年冰天雪地?为什么有些地方森林茂密而另一些地方寸草不生?为什么在山的一侧大雨倾盆而另一侧却晴朗干热?为什么昆明四季如春,重庆、武汉、南京的伏天却闷热如炉?为什么在南、北纬30度附近大陆为干燥的荒漠地带,而中国东部的这一地带却是鱼米之乡?海啸、风暴潮、沙尘暴、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灾害,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又怎么防治吗?你知道什么是温室效应、阳伞效应、热岛效应、湖泊效应和绿洲效应吗?你知道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臭氧洞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吗?在北半球的河流,主流线通常偏向右岸,又是什么原因呢?“桂林山水甲天下,太湖美景不胜收”,“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
你知道这些美景又是怎么形成的?你知道为什么一些地方的水果、茶叶或者大米,味美、质优、营养丰富,其他地方的却无法与之比拟?你知道一些地方某种病的发病率比其他地方明显偏高,与这一地方的地质和土壤背景有关吗?人类一直在探索地球以外的生命,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地球以外的人类。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地球:1.光年: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94605*10^8km),是量度天体距离的单位。
2.一个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
(14960×105km=1.5亿千米)。
3.恒星日:取春分点为标准,则春分点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面的时间,叫做恒星日。
(注:真正周期,23h56’4”,360°)4.太阳日:取太阳为标准,则地球上同一地点连续两次通过地心与日心连线所需的时间,叫做太阳日。
(平均太阳日:24h,360度59分)第二章地壳:1.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2.克拉克值:(克拉克与华盛顿依据来自世界各地的5159个岩石样品首次测定了)16km厚度内地壳中的63种化学元素的平均质量百分比级元素的丰度,所获数值后被命名为克拉克值。
3.矿物: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
4.岩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依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5.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变质作用。
6.构造运动: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引起的岩石圈的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机械作用,它反映在地表表现为地形高低变化,海洋、陆地范围的改变,岩石圈的改变及地震等。
7.岩相:岩层形成环境的物质表现,是沉积物的特征及其生成环境的总和。
8.不整合接触:又称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既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层有地层缺失。
表明老地层沉积后曾发生褶皱与隆升,沉积一度中断而后再下沉接受新沉积。
9.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
表明曾发生上升运动致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10.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
---------------------------------------------------------------最新资料推荐------------------------------------------------------ 《自然地理学》复习整理笔记《自然地理学》复习笔记第一章:地球(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了昼夜更替的现象,并使地表个中国成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2.由于自转,产生了地球自转偏向力; 3.造成地球上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4.天体引力产生潮汐,由于自转,相反的潮汐又阻碍它的运动;5.地球整体的自转,同它的局部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可以影响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
此外,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也是影响地球形状的原因。
( 二) .地球公转的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的长短,视晨昏圈分割纬线的情况而定。
一般情形下,纬线被晨昏圈分割成两部分:位于昼半球的部分叫昼弧;位于夜半球的部分叫夜弧。
昼弧和夜弧的弧长,决定该地的昼长和夜长。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
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
1 / 203:四季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的公转,造成地球上各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年分成春夏秋冬四季。
季节变化是半球性的现象,南北两个半球没有同事来临的同一季节,而总是彼此相反。
这是因为影响季节变化的两个主要的因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半球性的。
这两个因素影响地球所得太阳热量在南北两个半球之间的分配。
(三)、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 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物质系统。
自然地理学_陈效逑_第一章绪论第2讲
一、系统的概念 二、系统的性质 三、系统反馈 四、系统模型 五、地球表层系统
一、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
1.一般系统论的基本观点 (1)真实的世界就是整体 (2)世界的部分具有可以理解的秩序 (3)世界作为整体也具有可以理解的秩序 2.一般系统论的目的 (1)将所有知识综合成为一个统一体 (2)揭示各种知识原理的同形性
(四)正、负反馈的关系 • 相辅相成:正反馈过程中包含和孕育着负反 馈过程,负反馈过程中也包含和孕育着正反 馈过程。 如:冰雪覆盖-反射率-气温过 程,气温-云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过程。 • 相互转化:稳态-动态稳定-突变-新稳 态;如: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坡地形态变 化,河道洪水泛滥等。
• 系统的反馈-响应机制:系统的状态往往是 在若干种正反馈和负反馈支配下变化和发展 的,其变化形式取决于哪种反馈占优势。
(2)非线性 • 一种原因可以导致若干个不同的结果,不同 原因也可产生相似的结果; • 输出的结果并不与输入的扰动呈比例。
线性系统
25
非线性系统
20
15 y 10 5 0 1 2 2 3 4 x 5 5 6 7 8
(二)层次性 系统有大有小,形成一种层次结构。大的 系统通常由小的子系统有机地结合而成,子系 统又由更小的二级子系统构成,依此类推。 层次的相对性:低层次系统隶属和支撑高层 次系统,高层次系统包含和支配低层次系统。 高层次具有低层次没有的涌现性。 层次的性质:较高层次系统之间的结合强度 较弱,但具有比低层次系统更为丰富的性质和 功能,如水滴和海洋。
• 正反馈过程一般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具 有方向性,它使系统趋于不稳定,产生偏 离平均状态的涨落,是导致系统自组织演 化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科学导论
36
5、地球的运动
地理科学导论
37
5、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自转
地理科学导论
38
5、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证明(傅科摆)
地理科学导论
39
5、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速度 地球自转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是 地球上某点绕地轴转过的速度,除两极外角速度都 相同。而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极点线速度最 小,赤道上线速度最大。并且地球的速度在不断改 变。
地理科学导论 48
7、地球的演化
地球系统演化过程(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天文时代(星云学说) 第二个阶段:地质时代 第三个阶段:生物时代 第四个阶段:人类时代
地理科学导论
49
7、地球的演化
地球系统的演化特征
1、方向性 2、非线性 (1)突变性 (2)累进性 3、节律性 4、稳定性
地理科学导论 50
F1=GMm/a^2 F2=mv^2/a F1=F2 F是太阳对地球的引力;M是太阳质量;m是 地球的质量;a是日地距离;v=29.78m/s。
地理科学导论 16
1、太阳的地理效应
太阳
(3)太阳的体积
a
R
16′
太阳 R= 地球
a×sin16′
地理科学导论 17
1、太阳的地理效应
太阳
地理科学导论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地理科学导论
28
2、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
球 内 部 圈 层
地理科学导论
29
地
球 的 外 部 圈 层
地理科学导论
30
2、地球的圈层构造
大
气 圈 层
地理科学导论
31
大
气 圈 层
地理科学导论
32
3、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重力
由于地球不是均质的非自转的正球体,而是 一个旋转的椭球体,不同纬度地面与地心之 间的距离有差异,因而重力不同,但差异不 大。 地磁 地热:地球内部的热能叫地热。地热的来源 主要是由于地下放射性脱变产生的热量,其 次是地球转动能、重力分异能转化而来。
地理科学导论
4
1、宇宙的构成
地理科学导论
5
1、宇宙的构成
地理科学导论
6
1、宇宙的构成
地理科学导论
7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理科学导论
8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理科学导论
9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理科学导论
10
银河系和仙女座20亿年后碰撞时的想象图
地理科学导论
11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理科学导论
12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理科学导论
13
2、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地理科学导论
14
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地球的整体性质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理科学导论
15
1、太阳的地理效应
太阳
(1)日地距离:日地的平均距离约为14690万公里, 称为一个“天文单位”,可用“a”表示。1976年, 国际天文学会宣布,自1984年起“a”值统一使用 1.49597870亿公里。 (2)太阳的质量:
S
A
44
5、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的性质
(1)地球公转是地球绕日地共同质量中心的运 动; (2)地球公转的周期为1年; (3)地球公转符合开普勒定律;
(4)地球公转时地轴与黄道面倾角为66度33分。
地理科学导论 45
5、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 的地理效 应 (1)四季 的形成; (2)五种 气候带的 划分。
地球的大小与质量
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测得地 球的周长,误差不足6/1000。1979年国际大 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公布的地球大小数据: 地球平均半径:6371.008km 地球赤道周长:40075.7km 地球的表面积:51000934平方公里 另据测量推定,
地理科学导论 27
2、地球的圈层构造
地理科学导论 41
5、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
(1)昼夜交替 (2)地球基面发生偏转 (3)地球坐标的确定 (4)天球的周日运动
地理科学导论
42
5、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地理科学导论
43
5、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
恒
星 的 视 察 位 移 现 象
A’
天球
B’
M
B
地理科学导论
地理科学导论 33
4、地球的化学成分
地理科学导论
34
5、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传
极移:由于地 球瞬时自转轴 在地球本体内 部作周期性摆 动而引起的地 球自转极在地 球表面上移动 的现象。
地理科学导论 35
5、地球的运动
天球:对于球心来说,球面上的点都是
等距的,在人眼中无限远的天空的球面。 天极:就是地轴延长线与天球的交点。 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面无限延伸 与天球相交的大圆。 黄轴:黄道面的中心垂直线为黄轴。
地理科学导论 47
6、地理坐标与时间
时区:1884年,在华盛顿举行国际子午线会议
规定,全世界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 时制。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东西经度各7.5度为 零时区,零时区向东西每15度划分一个时区, 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1小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由于时区影响,为了避免时 间“错算”,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上,同时 决定将在180度经线附近划出一条国际日期变 更线。由东向西越过这条线日期增加一天,反 之减少一天。
运动 形式
地球自转 旋转 中心
周期
方向
参照物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赤道最快为1670KM/H, 纬度越高,线速 度越小,南北两 极为0 40
地轴 向东
自西
太阳
24小时
除南北极点外,任何 地点的角速度都 一样,大约为每 小时15°
地理科学导论
5、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传的周期
(1)恒星日:是指某地经 线连续两次经过同一恒星 与地心连县的时间间隔。 时间为23h56m4s,这是地 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2)太阳日:日地中心连 县连续两次与某地经线相 交的时间间隔。时间为24h, 是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
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地球的整体性质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理科学导论
51
1、海陆分布特点
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多数大陆南北成对分布 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运河)断
续相连 某些海陆分布具有明显的特点
地理科学导论
52
2、 海陆 起伏
地理科学导论
53
3、岛屿
大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
地理科学导论 46
6、地理坐标与时间
经线与纬线
经线:又称子午线,通过两极与地表相 交的大圆圈称为经圈,经圈被南北极分为两 个180度的半圈是经线。1884年国际子午线 会议协商决定,通过英国伦敦近郊的格林尼 治天文台埃里星仪所在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 纬线:垂直于地轴于赤道平行的圆圈是 纬线。纬圈不是等长的,而是冲赤道向两极 越来越小。
18
1、太阳的地理效应
太阳活动对
地球的影响 (1)太阳风与 地球磁层 (2)对地磁 的影响 (3)对地球 电离层的影 响
地理科学导论 19
1、太阳的地理效应
太阳对地球地理过程的影响
(1)太阳能是地球表层的基本能源 太阳辐射能是外生能最基本最重要的部 分。太阳辐射在8.3min可达到地球,地球所 得到的能量是 ,只相当于太阳辐 射总能量的22亿分之一。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气候过程、生物过程 产生强烈影响。
邻大陆有密切联系。 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 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
地理科学导论
54
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地球
宇宙中的地统
地理科学导论
2
1、宇宙的构成
星际物质:宇宙间的物质存在是多种多样的,有的 聚集在一起形成凝聚态,有的在广阔的星际空间形 成弥漫态,我们把其称为星际物质。 宇宙大爆炸学说:
地理科学导论
3
1、宇宙的构成
宇宙大爆炸学说:
地理科学导论 20
2、月球的地理效应
月球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地距离的测 量最早是用三角视差法;20世纪60年代,雷 达天文学的发展提高了天体的测距精度,测 得月地距离为384402(+-)1km;激光测距 的使用使精度提高到误差在8cm以内。月球 质量是地球的1/81,半径为1738km,体积是 地球的1/49,大气密度是地球地110000亿分 之一,昼夜温差大。
地理科学导论 21
2、月球的地理效应
月球对地球地理过程
地理科学导论
22
宇宙中的地球
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地球的整体性质
地球表层系统
地理科学导论
23
1、地球的整体特征
地理科学导论
24
1、地球的整体特征
地球的形状
地理科学导论
25
1、地球的整体特征
地球的形状
地理科学导论
26
1、地球的整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