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这段短文发给被试:第一组是第一段在前,第二段在 后;第二组是第二段在前,第一段在后。
第一组被试有70%认为吉姆较外向、友好。 第二组被试只有12%认为吉姆较外向友好,其余82%都 认为吉姆较内向、孤独。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 定着以后的交往。
如果对某人一开始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和他(她)进一步接触。
第一节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仅仅指与他人有 关的知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我们试图了解和 理解他人的过程。
一、印象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也叫做印象形成,它指我们把他人若干 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 特征的过程。
第二节 归因理论
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 Heider的归因理论
Heider提出了两种归因方法,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
如果婚姻快乐,夫妻双方对伴侣所做出的归因与那些婚姻关系紧张的 夫妻有很大的差别。
婚姻美满的夫妻倾向于对伴侣的正性行为作内部归因,对伴侣的负性 行为作外部归因。
相反,婚姻不幸的夫妻倾向于出现相反的模式:认为其伴侣的正性行 为是由外部原因所致,而其负性行为则是由内部原因引起的。
但是“边缘特征”与“中心特征”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会根据 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特征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中心特征”随着个 人的文化背景,年龄、性别的不同有所区别。
二、社会知觉的线索
(一)外表 从一个人的外表,穿衣打扮,我们会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
研究表明(Berry,D.S.,1985),人们认为有娃娃脸的成年男人 比有成熟面孔的成年男子更天真、仁慈、诚实和热情,更具有 孩子式的心理特征。
(二)非言语线索
包括非语言视觉线索和超语言线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 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而后者指语言重除谈话内容之外的 所有信号,如频率、振幅和音质等。
1、非语言视觉线索 (1)表情 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所以面部表 情是我们了解他人的主要线索。
如对微笑的研究发现,微笑并不全代表快乐,微笑既是一种沟通手 段,也是快乐的Biblioteka Baidu达。
第二章 社会知觉
——我们如何理解他人
准备知识
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在这一阶段,人觉察到刺激 的存在,并立即分辨出刺激的个别属性。
感觉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 经冲动的过程。
知觉是一个将感觉信号组织为有意义的模式的一系列 心理加工过程。
知觉的作用是使感觉有意义。知觉加工从连续变化、 并且经常是没有秩序的感觉输入中提取信息,并把它 们组织成稳定且有序的知觉。
我们可以从别人选择的距离来了解他人对我们的态度。。
文化规范(Cultural Norms)决定着人们的距离偏好。 美国和巴基斯坦与人交往时空间距离不同,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导致 误会。
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实际上是自己身体部分的一种外延。
关于人际距离的社会规范非常严格,规定着我们在正式会谈、聊天、 在不同情境中与陌生人站在一起排队时应保持不同距离。
当你下次与一位熟人谈话时,故意靠他(她)更近,看看他(她)如 何反应。
人际距离可以按照四种场合划分:
1、与亲近者的间隔 亲近距离在0.4米之内。
2、与一般朋友的距离 一般距离在0.4~1.2米范围内。
3、社交场合的间隔 社交距离在1.2~3.6米的范围内。在正式或非正 式的社交集会中,这一距离排除了身体接触的可能性。
(三)慈悲效应(Leniency effect):也称正性偏差 (Positivity Bias),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 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在一项研究中,大 学生把92%的教授评价为“好的”。Sears解释,人对 所评定的他人有一种相似感,因此,人们对他人的评 价要比对其他物体评价更加宽容。
好的结果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在北美,握手代表友好和信任,在日本要用鞠躬代替,东 南亚国家则是合掌。
(4)目光接触(eye contact)与人谈话时,如果缺少目光接 触会让人觉得你对他(她)不感兴趣。
但是,当一个人传递坏消息时可能会避免目光接触。
有时目光接触可以作为威胁手段。
瞪视:不顾接受者反应并持续注视他人目光的接触形式。瞪 视被理解为愤怒和敌意。
有关跑步者微笑的研究:
与朋友同行 单独
好天气
61% 12%
坏天气
57% 5%
微表情(micro-expression) 不同文化中的笑
(2)距离线索(Distance)。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越友善、越亲密 时,会选择较小的距离。如果一个人希望他人觉得自己友善时,会 选择较小的距离。个人空间
12 3 4 5 6
第二段:“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了学校,走在回家的马 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他走在阴凉的一边。他看到 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女孩。吉 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 到其中有几个熟人。吉姆安静地等着。柜台上的服务员 过来招呼他,他买了饮料,坐在一把靠墙的椅子上喝着 饮料。喝完饮料他就回家去了。”
基本归因错误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如西欧、美国或加拿 大比强调团体成员合作、服从和相互依赖的集体主义文化中 表现的更加普通和明显。
(二)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我们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为情境,而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 性格的倾向。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许多外部因素, 而当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他人的行为时,就很少意识到它 们。
(一)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它指评价者 对一个人多种特征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 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二)负晕轮效应(Negative-Halo Effect):也叫做 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 Effect),主要是指评价 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质得分印象 的影响而普遍偏低。
(三)归因中的自利偏差
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 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
自利偏见来源于我们保护和提高自尊的需要,或在他人面前表现 好形象的愿望。
自利偏差可能是许多人际冲突的原因: 小组合作时,大多数学生在作业顺利时给自己评很高的分,而在 作业不顺利时,倾向于责备合作者。
4、公共场合的间隔 公共距离在3.6米以上。在正式的业务会谈、做报 告和讲课等场合中,人们之间一般保持着公共距离。
(3)身体姿势(Gestures)身体的不同姿势传递有着不同 的信息。近十几年来,有许多以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 为主题的畅销书指出:只要观察他人的身体移动姿势,就 能正确地推测他人的思想和语言。但是要考虑文化因素的 作用。
二、Weiner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把成功归因为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因为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 坚持的时间更长。
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的人比归因于努力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花的时 间更少。
三、归因的错误
(一)基本归因错误——对性格原因的高估
我们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他们是那样的人,过 于高估性格作用,而不是因为许多外在因素影响了他们的行 为。
第一印象并非无法改变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二)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Asch的研究)
A组: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慷慨大方、斤斤计较、快活、毫无同情心、 幽默、势利十足
当“热情”与“冷漠”换为“文雅”和“粗鲁”时,两组被试所 描述出来的人物差别就不那么明显了。
Asch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特 征称为“中心特征”,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 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缘特征”。
(一)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 叫做第一印象。
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因效应 (primacy effect) 近因效应 (recency effect)
A.luchins的研究:请评价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段:“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两个朋友一起走 在洒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边走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 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店员来招呼他, 一面和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时候遇见了一 个熟人,便停下来和他打招呼,然后他告别了朋友向学 校走去。在路上他又遇到前天晚上刚结识的女孩子,他 们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
如何避免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想象自己是行为者,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问自己“如果是我,这样行为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会意识到 外部因素可能影响他人的活动。同时问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否反映了自己意识不 到的特质和动机呢?”这样能帮你发现自己行为的内在原因。
归因中的自利偏差:意识到这种错误就可以减少它的影响, 一旦知道了它的存在,就能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好的结果都源于内部因素,同样你对不
2、超语言线索
超语言线索是指语言中除了谈话内容以外的线索,表现为一 句话有多种含义。同样一句话,却会因为重音的不同、停顿 的不同或者语调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意思。
当人说谎时,声音的平均声调比说实话时要高。 回答简短、反应间隔长、讲话错误多、紧张都被认为是说谎 者的特征。
三、对他人知觉中的偏差
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些偏差是 知觉过程的特性,人们可以注意它,并把他们的影响降低,但 人们无法避免它的影响。这些偏差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