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知觉
第六章社会知觉ppt课件
第一节 社会知觉的概念
• 二、社会知觉的分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将社会知觉大致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对自我的知觉
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较为清晰的感知与认识,进而形成一定的 自我概念,解释自我的心理与行为。
(二)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中,个体通常会依据他人的外表、语言、行为、形
态、情境等,对他人状态、心理与行为等进行了解与认识。 (三)对人际的知觉 人际知觉中不但包括自我知觉、他人知觉,还包括对交往情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一)加法模式
人们的总印象形成,首先遵循加法模式。一个人在肯定评 价上的 特征越多,强度越大,则给人的总体印象也越好,越易 为人所接纳。相反,一个人在消极评价上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 那么他留给人的总体印象就越差,也越难为人们接纳 ( Fishbein ,1964 )。 (二)平均模式
安德森(Anderson,1978)研究发现,有些人在总印象形成 上,并不是简单地将人们各个特征的评价分值进行累加,而是通 过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来形成对一个人 的总体印象。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三)加权平均模式 对人的总体印象不是依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首先按
在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然后再 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进行平均计算 的结果,正是权数与明显度相乘的积。 (四)中心品质理论
a. 表征性启发(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 b. 可用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c. 调整性启发(adjustment heuristic)或称锚定启发(anchoring heuristic)
第三节 社会知觉偏差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四章
社会知觉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第二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及 人际知觉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理论
第一节 社会知觉概述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 Bruner,1947年) 首先在知觉研究方面提出的一个概念。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言行、外表各方面的 信息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判断其内心的活 动、性格、兴趣、动机、 态度等过程,即 不仅对外部行为,也包括对行为动机的了 解。
第二节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和人际知觉的过程
一、影响社会知觉的各种因素
(一)客观因素 ⒈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
除一般的特征外,主要是社会意义。 布鲁纳的实验
⒉知觉对象所处的情境
社会知觉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所以, 判断人的行为离不开对当时情境的分析 e.g.坐在车里看行人与行走时看开车的
(二)主观因素
(3)通过他人认识自己 通过与他人比较认识自己 社会比较理论:人们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来了 解自己的能力与态度(Festinge,1972) 上行社会比较:将自己和在某种特定特点或能力 上比自己出色的人进行比较(期望的最高水 平)。 下行社会比较:将自己与那些在特定特点和能力 上比自己差的人相比较(自我保护和自我提升 策略)
(二)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行为中加以了解
自他关系,他──他关系,关系到底怎样, 你亲自去体会。
(三)人际知觉中感情成份的作用非常突出
“孩子都是自家的好”
(四)塔旧里(Tagiuri)的研究 10人一组,自由交往,自由谈话,畅 所欲言,增进了解然后问卷: ①这个小组里你喜欢谁? ②你认为这个小组里谁最喜欢你? ③如果选小组长,你选谁? ④你估计谁会当选?被哪些人选出来的?
第三章第二节社会知觉偏差
• 老年人保守,年轻人办事不牢靠。。。
整理课件
28
台湾大学李本华与杨国枢的调查
国家
刻板印象
美国人 印度人 英国人 德国人 法国人 日本人 俄国人
民主,天真,乐观,友善,热情 迷信,懒惰,落伍,骑墙派 保守,狡猾,善于外交,有教养,严肃 有科学精神,进去,爱国,聪明,勤劳 好艺术,轻浮,热情,潇洒,乐观 善于模仿,爱国,尚武,进取,有野心 狡猾,欺诈,有野心,残酷,唯物
第二节 社会知觉偏差
整理课件
1
• 一、社会知觉概述 •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主要是对
人、群体、社会的知觉。 • 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认识 1、对他人的知觉(印象) 2、人际知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3、自我知觉 4、角色知觉
整理课件
2
对他人的知觉
印象
社会知觉
对自己的知觉
自我
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知觉
思考:感知熟悉的人时,什么效应起较 大作用?感知陌生人时呢?
这两个效应对你的社会认知有何启示?
整理课件
22
3、晕轮效应(halo effect)
• 指知觉主体对一个人的特点形成好的或 者坏的印象之后,就倾向于据此推论该 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 晕轮效应的实质是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整理课件
23
为什么?
归因
对现实世界的评价
整理课件
态度
3
整理课件
4
整理课件
5
整理课件
6
整理课件
7
整理课件
8
整理课件
9
整理课件
10
• 二、社会知觉偏差
整理课件
11
社会知觉偏差
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的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人们对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感知与理解。
它是人类与社会互动的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动机、情感和态度。
社会知觉涉及感知、推理和判断等认知过程,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社会知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当我们走在人群中时,我们会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动作和语言交流,从中获得关于他们内心状态和意图的信息。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推断他们的目标、态度和价值观。
社会知觉也影响着我们对他人进行评价,形成我们对他人的印象和观点。
社会知觉的过程是复杂的,涉及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首先,我们的感知系统会捕捉到他人的外部刺激,包括面部表情、语言语调和身体语言。
这些刺激被传递到大脑的感知中枢,然后进行整合和解码。
大脑会自动识别出一些基本的情绪信号,如愤怒、喜悦和恐惧,并产生相应的情感反应。
然后,推理过程介入社会知觉的形成。
推理是基于刺激和上下文信息进行逻辑分析的过程,它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动机和意图。
通过推理,我们可以尝试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某些内部特质或外部情境。
例如,如果我们朋友生气了,我们可能会猜测他生气的原因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或感到被忽视了。
推理有助于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并且在互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除了感知和推理,社会知觉也依赖于我们的社会经验和文化背景。
我们在社会环境中的经历和观察,以及我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会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读。
不同文化对于情绪的表达和展示也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对于他人情绪和意图的解读可能会有所不同。
同时,社会知觉也受到一些认知偏差的影响。
人们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可能会受到自我中心偏差的影响,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与自己相关,忽视其他可能的解释。
此外,人们的第一印象也往往会对后续对于他人的认知产生持久影响。
社会知觉的理解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信任和合作关系。
社会知觉问题也在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
社会知觉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于社会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观察、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在社会互动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对他人行为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并根据这些认知来评价和解释他人的行为及其意图。
社会知觉是人们理解和适应社会的重要认知过程之一,对于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知觉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名词解释:1.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指个体的稳定的、具有普遍性的行为方式和态度。
人们通过观察和评价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人格特质。
比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乐于助人、友善和善良时,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具有亲社会的人格特质。
2. 归因:归因是指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解释和归因原因的评估。
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情境,来推断他们所采用的原因是什么。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受伤了,我们可能会认为他受伤的原因是他自己的疏忽,或者是外界环境的原因导致的。
3. 期望:期望是指人们对于他人行为的预期和期待。
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期望来规范他人的行为,并根据他人的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来评价他们。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饭店里大声喧哗,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粗鲁和不礼貌的,因为我们期望在公共场合他人应该保持安静和文明。
4. 信念:信念是指个体对于他人行为的观念和信仰。
人们通过观察和了解他人的行为,来推断他们的信念和价值观。
比如,如果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发送正能量的信息,我们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乐观和积极的人,因为我们觉得他的行为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相符合。
社会知觉在个体的行为和社会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理解和评价他人的行为,人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参与到群体活动和社会行为中。
对于研究人际关系、群体互动和社会行为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来说,社会知觉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他们通过研究社会知觉的过程和机制,来揭示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评价的规律和原理,以及社会认知对于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社会知觉及行为
自我概念——我是谁?
1 生理自我: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 体重、相貌、年龄等。
自我的内容
2
心理自我:自己的心理特征,如气质、 性格、能力、情绪、兴趣爱好、人生观
重视创造适宜 的工作环境, 开发职工潜力 ,从知己到知 彼。
根据企业和职 工不同情况, 采取和执行相 应的管理措施 。因人而异。
利用责任心, 实行责任制的 管理,调动人 们积极性。
小结
❖ 每个管理者都应该善于进行各种社会知 觉:对他人知觉、自我知觉、人际关系知觉、 角色知觉、因果知觉。了解社会知觉错误 (社会错觉)的内容以及产生原因,并且自 觉地消除或者避免其产生的消极影响。这样 才能综合的与管理方式相结合,在企业中产 生积极的影响。
1、对他人的知觉
A
面部表情
B
言语表情
对他人的知觉 是指对他人外 部表情和外部 行为特征的知 觉。
C
体态
D
对其行为方式的知觉
健美先生表达爱的方式
2、自我知觉
❖ 自我知觉是以自己作为知觉对象,通过对自 己行为的观察与体验而产生的对自己的认知, 即自己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既是知觉 主体又是知觉对象 。
的另一个方面是自我实现的语言,也称作皮革马利翁效应。
❖ 相似错误 知觉肢体容接受与自己相类似的对象,对差异大的会有
偏见。
❖ 对比效应 当刺激物与环境或者与知觉的其他目标形成鲜明对比时,
由对比形成的差异会被认为扩大。
❖ 投射效应 就是以己度人的思想方法。
2、社会知觉错误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英文]social percepti on[编辑本段][名词解释]社会知觉: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有时又称作人际知觉。
[编辑本段]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信息;另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
如果说后者是社会性信息,则前者为非社会性信息。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与对物的知觉相比,社会知觉有一些独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
换句话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通(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
当个体能够预测他人可能做出的行动时,他自己便可以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
因此相互间的期望会影响彼此的知觉。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和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另外,人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大。
因此,获得对人的知觉要比对物的知觉更为困难。
近年来,现代认知心理学介入社会心理学,出现了社会认知这个词,社会认知的含义与社会知觉相当,但侧重从认知结构的角度探讨社会知觉的过程。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社会认知的过程。
[编辑本段]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认知实质上就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整合信息过程。
(一)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也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03节社会心理学社会知觉与归因
22
A
B
特征
权数×明显度 特 征
权数×明显度
活泼
+5×3=+15 友 好
+5×3=+15
有魅力
+5×3=+15 兴趣广泛 +5×3=+15
吸毒Biblioteka -5×3=-15 不整洁-2×3=- 6
加总
+15 加 总
+24
加权平均值 +l5÷3=+5 加权平均值 +24÷3=+8
外控者:控制点在个体外部。
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结果个人不能控制,外部力量 造成的,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等,认 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 责任。
34
由于内控者与外控者理解的控制点来源不同, 因而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也不相同。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面对失败也不怀 疑,面对困难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 作投入。其态度与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期待。 外控者看不到个人努力与行为结果的积极关系, 面对失败与困难,推卸责任,不去寻找解决问 题的办法,而是企图寻求救援或是赌博式的碰 运气。倾向以无助、被动方式生活,不可取。
39
五、影响归因的4个因素
(一)社会视角 人们的角色和处境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就 不同,对事情的看法会有差别,因而对行为 原因的解释也会有明显的不同。 显然,行动者(当事人)和观察者(局外人) 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看法会有差别。
40
(二)自我价值保护
个体在归因过程中,对有自我卷入的事情 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3、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指客体所赋予的特征或品 性十分突出,犹如给人罩上了色彩斑斓的光环, 使人产生好感或敬畏。晕轮效应与人的认识浮 浅有关,出现以偏概全现象,光环掩盖了对本 质的认识。 “情人眼里出西施” “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爱屋及乌”
晕轮效应与名人广告
案例导入:
知觉定势
课堂讨论
讨论发生在你身边的“定势作用”的真实例 子。
案例导入: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 统去拜见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 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 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这样面 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不 悦情绪,这实际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 响在发生作用。
案例导入一: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 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 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 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 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 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 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 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 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 此。
为什么8个月之后竟会有如此显著的差异呢?这就是期 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原来,这些教师得到权威性的预测暗 示后,便开始对这些学生投以赞美和信任的目光,态度亲切 温和,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没有严厉地指责他们,而且通过 赞美他们的优点来表示信任他们能改正,实际上他们扮演着 皮格马利翁的角色。正是这种暗含的期待和赞美使学生增强 了进取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和自强,奋发向上, 故而出现了“奇迹”。这种由于教师的赞美、信任和爱而产 生的效应,他们把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4.1 社会知觉及偏差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社会知觉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其中主要是指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即对各种担负社会角色并具有个性色彩的人,或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对群体所建立的最初印象或概念,这种印象通常是关于对象的外表特征的认识。
二、社会知觉的途径1. 面部表情:是个人内心的态度、情感、动机等心理活动的基本线索2. 言语活动:语音、语调、语速以及节奏的变化体现一个人的性格等心理特征3. 体态表现:个体身躯各部位表现于外的状态4. 行为方式:做事待人处世的方式三、社会知觉的内容(一)对他人的认知1.知觉他人的过程(1)寻找意义。
对所获得关于他人的信息赋予一定的意义。
(2)注重显著性信息。
(3)对信息进行类别化。
(4)运用图式。
2.知觉他人的内涵(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感知了解他人情绪,需要借助一定的线索。
研究发现,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姿势、言语表情是推测、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重要线索。
(2)对他人人格的认知要增强认知准确性,要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认知者的评价标准;二是行动者:三是认知者与行动者的特殊关系。
(二)对自我的认知1.自我觉知理论代表人物:贝姆。
主要观点:(1)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感情和其他内在状态的认知部分是根据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该行为发生的环境进行观察而推断出来的(2)内在的线索是微弱的、模糊的,个体要站在外界观察者的位置上依据外部线索去推断个人的内在状态2.自我觉知的内容(1)态度:通过自愿做出的行为来推断自己的态度。
(2)情绪:从生理唤起水平和认知判断两个角度来推断自己的情绪。
3.个体对自我信息的易受暗示性。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的揭示了自己的特性,这种倾向为“巴纳姆效应”四、社会认知启发偏差(一)认知启发1.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但是,当个人特征与其所在群体其他成员不一样时,表征性启发会产生基率错误,即个体因忽视事物发生概率而做出错误判断。
第六章-社会知觉.
• 社会推理(social inference):社会推理是指个人根 据一定的信息线索,对线索进行整合和解释,形 成关于作为对象的特定人或群体的或是特定事件 的结论的过程。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 一、印象及其定向作用 • 印象(impression)是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
• 社会认知要比社会知觉复杂得多,在过程上,社会知觉只 是社会认知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在结果上,社会知觉只是 社会认知的一个部分。
•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 知觉:人对物的各种物理特性和时间、运动等方面 的知觉.以人为对象,更关注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信息 提取的倾向和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社会知觉准 确性。
• (四)中心品质理论 • 上述的加权平均模式强调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 征的重要性,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 们的总体印象。
• 来源:转引自金盛华,张杰.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45
•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的知觉
•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前,需要对他人的某些 方面进行知觉或认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 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对他人情绪和个性的 知觉和判断(J.S.Bruner & R.Tagiuri, 1954),后来扩充为对他人潜在情感、性格、 意向、思考、能力、特质等的知觉,以及 对人际关系、对他人内在一切心理状态以 及行为等的观察判断,甚至团体特质状态 (H.Tajfel,1981)也成为社会知觉对象。
• (三)加权平均模式
• 许多人在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时,不只考虑积 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多少,以及特征自身的明显 程度(强度),还考虑每一个特征的重要性,按在 总体评价中的重要性,确定出每一个特征的权数, 再将权数与每一个特征自身的明显度相乘。最后 进行平均计算。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含义1,感觉和直觉:•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应,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或者体验。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2,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是人对社会群体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主体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他影响主题的心理活动。
调节主题的社会行为•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四方面的内容:*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二,自我知觉以及自我概念的形成自我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原点•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分为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认识,或是自我图式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特征的认识结合。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1,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他人的反馈•反射性的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测•社会比较:与自己相似的人比较。
2,自我概念的作用•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还影响个体的想法,情绪,行为。
•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及自我概念。
•自我监控是一种人格特征,是指个体对于社会情境的需要及据此采取的相应行动的敏感性及灵活性。
3,自我概念的测量1,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2,自我描述问卷1,2,3三,自尊及其测量1,自尊的构建•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正确。
2,自尊心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德克萨斯社交行为调查表四,自我认同1,认同的含义•认同理论有三大取向:生物取向,心理取向,社会取向•认同在心理学上只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经过认同,帮助形成人的自我概念。
•认同在社会学上泛指个人与其他人有共同的想法,在人们交往的过程中,为他人的情感和经验所同化,或者自己的爱情和经验足以童话他人,彼此间产生内在默契。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
简述社会知觉的分类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人、事、物的感知、认知和理解过程。
社会知觉的分类主要包括人物知觉、事件知觉和物品知觉。
一、人物知觉人物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理解过程。
人物知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貌知觉:个体对他人的外貌特征进行感知和认知,如身高、体型、面容、发型、穿着等。
2. 语言知觉:个体对他人的语言进行感知和认知,如语速、语调、语言表达能力等。
3. 行为知觉:个体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感知和认知,如姿态、动作、表情、行为举止等。
4. 个性知觉:个体对他人的个性特征进行感知和认知,如性格、情绪、态度、价值观等。
二、事件知觉事件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发生的事件进行感知和认知的过程。
事件知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事件的性质:个体对事件的性质进行感知和认知,如事件的重要性、紧急性、危险性等。
2. 事件的原因:个体对事件的原因进行感知和认知,如事件的起因、背景、动机等。
3. 事件的后果:个体对事件的后果进行感知和认知,如事件的影响、结果、后果等。
4. 事件的解决:个体对事件的解决进行感知和认知,如解决方案、方法、效果等。
三、物品知觉物品知觉是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的物品进行感知和认知的过程。
物品知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品的形状:个体对物品的形状进行感知和认知,如物品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2. 物品的功能:个体对物品的功能进行感知和认知,如物品的用途、作用、效果等。
3. 物品的价值:个体对物品的价值进行感知和认知,如物品的价格、品质、品牌等。
4. 物品的特点:个体对物品的特点进行感知和认知,如物品的材质、质地、款式等。
总之,社会知觉是人们对社会环境中的人、事、物进行感知和认知的过程,是人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手段。
人物知觉、事件知觉和物品知觉是社会知觉的三个主要分类,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们对社会环境的全面认知。
第四章 社会知觉2011
二、社会知觉的特点
(一)认知对象的独特性——掩饰内在动机)
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
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换句话 说,社会知觉的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 环境和人际关系,而人们对这些对象的知觉又是 通过一些特殊的介质进行的。例如,通过他人的 言行、表情、态度等来认识、判断,但是,无论是 知觉的主体,还是知觉的对象,都会掩饰自己的内 在动机,所以,人们的社会知觉判断常常可能是不 准确的。
亲昵区 个人区 社会区 公众区 0cm-45cm 2 背景参考 夫妇、恋人 3 自我表演 (主动影响) 45cm—1.2m 朋 友 1.2m—3.6m 熟 人 3.6m以上 陌生人 公共场所
第二节 自我知觉
一、自我知觉的涵义 二、自我概念 三、自尊 四、自我认同
课堂活动-1
自我测验:每个同学在一张白纸上写下关 于自我描述的10个句子:“我是…..”前五 个是关于身高,体重,体型,外貌的评价,后 五个是关于智力、优点、特长的评价。 在不署名的情况下,让周围十名同学猜测, 并作评价。
(一)社会知觉的定义
——社会知觉是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
第一节 社会知觉
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 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作出推测 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是主体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影响着主体的心 理活动,调节主体的社会行为。
(二)社会知觉内容
物质自我:身体、衣服、房子、家庭和所有其 它的物质所有物; 社会自我:社会评价,我们从熟人或朋友那里 获得的承认,特别是有利的评价。 精神自我:个人内心的活动、能力、感觉、价 值观和理想,是自我感觉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部 分。 再由此引出“自我感觉”和两种涉及自我的行 动“自我追求”和“自我保存”。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
对他人的群体和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此外,对行为原因的认知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社会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的含义有所不同。
后者是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客观刺激物整体属性的反映,不包括想象、判断等过程;前者则包括整个认知过程,既有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格特征的了解以及对其行为原因的判断与解释。
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原来这个术语主要用来指人际知觉,即个人对个人的知觉。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г.Μ.安德烈耶娃认为,社会知觉的内涵更加广泛。
从知觉客体来看,它不仅指个人对个人的知觉,而且也包括对群体的知觉。
从知觉主体来看,不仅个体,而且群体也可以视为知觉主体,如群体对其成员的知觉,群体对其他群体的知觉,群体对其他群体成员的知觉,群体对自身的知觉等。
社会知觉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在知觉研究中采用的,用来指知觉的社会决定性,即知觉不仅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主体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经验。
这种用法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用法有所不同。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主要用来表示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
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的知觉一词,其含义与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的知觉也有所不同。
在传统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认识过程。
这里的知觉既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的知觉,也包括对人的个性特点的理解,对人的行为的判断和解释。
这里的知觉相当于认识,因此在社会心理学书籍中有人主张用“社会认识”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
苏联社会心理学家Α.Α.包达列夫认为,人际知觉过程具有两个层次,表现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两个水平,即感知水平和逻辑水平。
前者指形成关于某人外貌的形象,如外表、衣着、表情等。
后者指在感知基础上对该人个性特点的推论。
苏联的研究查明,在感知水平上对人知觉和对物知觉也有所不同,如人面辨认阈限低于物体辨认阈限。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六章
社会知觉
二、社会知觉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知觉 vs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是社会知觉的上位概念,包括推理等;社会知觉仅是社会 认知的一部分。
社会知觉 vs 一般知觉
一般知觉针对物、时间、运动等;社会知觉则更关注人。
社会知觉 vs 印象
社会知觉关注过程,印象是社会知觉的结果。
第六章
社会知觉
第二节 印象形成过程
中心品质理论
人们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并不平等看待各个特征的重要性, 某些特征比另一些特征更能影响人们的总体印象。这已经为许多 研究证实(H.H.Kelley,1950) 。
第六章
社会知觉
三、总体印象形成模式
特征 真诚 A +3 (3) +3 (2) 特征 理解 B +3 (1) +1 (3)
第六章
社会知觉
四、对他人情绪与个性知觉
对他人形成印象,需要对他人的某些方面进行知觉或认 知。对他人的知觉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到群体的发展变 化:
个人属性 对个人的知觉 个人状态 团体属性 对团体的知觉 团体状态 身体特征:容貌、体形、年龄 心理特质:能力、人格 生理状态:疲劳、饥饿、觉醒水平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向 表现行为:动作、姿势 部分特性:成员资格、人际关系、角色 全体特性:规范、领导、团体特性 团体气氛、士气、活动
评定特征 受欢迎性 婚姻能力 职业地位 高吸引者 65.39 1.70 2.25 一般吸引者 62.42 0.71 2.02 无吸引力者 56.31 0.37 1.70
第六章
社会知觉
三、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 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 成为现实。 罗森塔尔效应试验:学年初,告诉 小学老师根据可靠测验预测,他们 班级里有一些孩子将会有优异、惊 人的成绩。实际上没有这个测验, 是随机指定学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二)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的作用(Asch的研究)
A组: 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
慷慨大方、斤斤计较、快活、毫无同情心、 幽默、和“粗鲁”时,两组被试所 描述出来的人物差别就不那么明显了。
Asch把“热情”、“冷淡”这类对印象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特 征称为“中心特征”,把“文雅”与“粗鲁”这类对印象形成不 起核心作用的特征称为“边缘特征”。
将这段短文发给被试:第一组是第一段在前,第二段在 后;第二组是第二段在前,第一段在后。
第一组被试有70%认为吉姆较外向、友好。 第二组被试只有12%认为吉姆较外向友好,其余82%都 认为吉姆较内向、孤独。
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 定着以后的交往。
如果对某人一开始有好感,人们就愿意和他(她)进一步接触。
当你下次与一位熟人谈话时,故意靠他(她)更近,看看他(她)如 何反应。
人际距离可以按照四种场合划分:
1、与亲近者的间隔 亲近距离在0.4米之内。
2、与一般朋友的距离 一般距离在0.4~1.2米范围内。
3、社交场合的间隔 社交距离在1.2~3.6米的范围内。在正式或非正 式的社交集会中,这一距离排除了身体接触的可能性。
(一)第一印象 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 叫做第一印象。
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因效应 (primacy effect) 近因效应 (recency effect)
A.luchins的研究:请评价吉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段:“吉姆走出家门去买文具。他和两个朋友一起走 在洒满阳光的马路上,他们边走边晒太阳。吉姆走进一 家文具店,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店员来招呼他, 一面和熟人聊天。他买好文具在向外走的时候遇见了一 个熟人,便停下来和他打招呼,然后他告别了朋友向学 校走去。在路上他又遇到前天晚上刚结识的女孩子,他 们说了几句话就分手了。”
第一节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仅仅指与他人有 关的知觉。
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我们试图了解和 理解他人的过程。
一、印象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也叫做印象形成,它指我们把他人若干 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 特征的过程。
(二)非言语线索
包括非语言视觉线索和超语言线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 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而后者指语言重除谈话内容之外的 所有信号,如频率、振幅和音质等。
1、非语言视觉线索 (1)表情 我们常常根据他人的情绪来推断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所以面部表 情是我们了解他人的主要线索。
如对微笑的研究发现,微笑并不全代表快乐,微笑既是一种沟通手 段,也是快乐的表达。
好的结果也要负一定的责任。
有关跑步者微笑的研究:
与朋友同行 单独
好天气
61% 12%
坏天气
57% 5%
微表情(micro-expression) 不同文化中的笑
(2)距离线索(Distance)。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越友善、越亲密 时,会选择较小的距离。如果一个人希望他人觉得自己友善时,会 选择较小的距离。个人空间
12 3 4 5 6
(三)归因中的自利偏差
是一种动机性的偏差,它是指人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内 部因素(如能力和努力),而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部因素。
自利偏见来源于我们保护和提高自尊的需要,或在他人面前表现 好形象的愿望。
自利偏差可能是许多人际冲突的原因: 小组合作时,大多数学生在作业顺利时给自己评很高的分,而在 作业不顺利时,倾向于责备合作者。
第二段:“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了学校,走在回家的马 路上,路上阳光非常耀眼,他走在阴凉的一边。他看到 路上迎面而来的是前天晚上遇到过的那个漂亮女孩。吉 姆穿过马路进了一家饮食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他注意 到其中有几个熟人。吉姆安静地等着。柜台上的服务员 过来招呼他,他买了饮料,坐在一把靠墙的椅子上喝着 饮料。喝完饮料他就回家去了。”
(三)慈悲效应(Leniency effect):也称正性偏差 (Positivity Bias),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 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在一项研究中,大 学生把92%的教授评价为“好的”。Sears解释,人对 所评定的他人有一种相似感,因此,人们对他人的评 价要比对其他物体评价更加宽容。
在北美,握手代表友好和信任,在日本要用鞠躬代替,东 南亚国家则是合掌。
(4)目光接触(eye contact)与人谈话时,如果缺少目光接 触会让人觉得你对他(她)不感兴趣。
但是,当一个人传递坏消息时可能会避免目光接触。
有时目光接触可以作为威胁手段。
瞪视:不顾接受者反应并持续注视他人目光的接触形式。瞪 视被理解为愤怒和敌意。
如何避免归因错误
基本归因错误:想象自己是行为者,从他人的视角看问题。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问自己“如果是我,这样行为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会意识到 外部因素可能影响他人的活动。同时问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否反映了自己意识不 到的特质和动机呢?”这样能帮你发现自己行为的内在原因。
归因中的自利偏差:意识到这种错误就可以减少它的影响, 一旦知道了它的存在,就能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好的结果都源于内部因素,同样你对不
4、公共场合的间隔 公共距离在3.6米以上。在正式的业务会谈、做报 告和讲课等场合中,人们之间一般保持着公共距离。
(3)身体姿势(Gestures)身体的不同姿势传递有着不同 的信息。近十几年来,有许多以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 为主题的畅销书指出:只要观察他人的身体移动姿势,就 能正确地推测他人的思想和语言。但是要考虑文化因素的 作用。
但是“边缘特征”与“中心特征”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会根据 自己认为最重要的特征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中心特征”随着个 人的文化背景,年龄、性别的不同有所区别。
二、社会知觉的线索
(一)外表 从一个人的外表,穿衣打扮,我们会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
研究表明(Berry,D.S.,1985),人们认为有娃娃脸的成年男人 比有成熟面孔的成年男子更天真、仁慈、诚实和热情,更具有 孩子式的心理特征。
第二节 归因理论
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 Heider的归因理论
Heider提出了两种归因方法,外部归因和内部归因。
如果婚姻快乐,夫妻双方对伴侣所做出的归因与那些婚姻关系紧张的 夫妻有很大的差别。
婚姻美满的夫妻倾向于对伴侣的正性行为作内部归因,对伴侣的负性 行为作外部归因。
相反,婚姻不幸的夫妻倾向于出现相反的模式:认为其伴侣的正性行 为是由外部原因所致,而其负性行为则是由内部原因引起的。
2、超语言线索
超语言线索是指语言中除了谈话内容以外的线索,表现为一 句话有多种含义。同样一句话,却会因为重音的不同、停顿 的不同或者语调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意思。
当人说谎时,声音的平均声调比说实话时要高。 回答简短、反应间隔长、讲话错误多、紧张都被认为是说谎 者的特征。
三、对他人知觉中的偏差
在知觉他人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这些偏差是 知觉过程的特性,人们可以注意它,并把他们的影响降低,但 人们无法避免它的影响。这些偏差包括:
基本归因错误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如西欧、美国或加拿 大比强调团体成员合作、服从和相互依赖的集体主义文化中 表现的更加普通和明显。
(二)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我们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为情境,而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 性格的倾向。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许多外部因素, 而当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他人的行为时,就很少意识到它 们。
二、Weiner的归因理论
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把成功归因为努力的人比把成功归因为能力的人在以后的工作中 坚持的时间更长。
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的人比归因于努力的人在未来的工作中花的时 间更少。
三、归因的错误
(一)基本归因错误——对性格原因的高估
我们倾向于将他人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他们是那样的人,过 于高估性格作用,而不是因为许多外在因素影响了他们的行 为。
(一)晕轮效应(Halo Effect):又称光环效应,它指评价者 对一个人多种特征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 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二)负晕轮效应(Negative-Halo Effect):也叫做 扫帚星效应(Forked-tail Effect),主要是指评价 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质得分印象 的影响而普遍偏低。
第二章 社会知觉
——我们如何理解他人
准备知识
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在这一阶段,人觉察到刺激 的存在,并立即分辨出刺激的个别属性。
感觉是感受器(眼、耳等器官)所产生的表示身体内外经验的神 经冲动的过程。
知觉是一个将感觉信号组织为有意义的模式的一系列 心理加工过程。
知觉的作用是使感觉有意义。知觉加工从连续变化、 并且经常是没有秩序的感觉输入中提取信息,并把它 们组织成稳定且有序的知觉。
我们可以从别人选择的距离来了解他人对我们的态度。。
文化规范(Cultural Norms)决定着人们的距离偏好。 美国和巴基斯坦与人交往时空间距离不同,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导致 误会。
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 实际上是自己身体部分的一种外延。
关于人际距离的社会规范非常严格,规定着我们在正式会谈、聊天、 在不同情境中与陌生人站在一起排队时应保持不同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