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下22《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礼记檀弓》故事二则赏析

合集下载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 教案与反思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 教案与反思

22 《礼记》二则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学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义。

(1)正读音。

嘉肴..(jiā yáo) 自强.(qiǎng)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弗.食(不)②不知其旨.也(味美)③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④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⑤教然后知困.(困惑)⑥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⑦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⑧教学相长.(推动,促进)(3)通假字。

部编8下语 22 《礼记》二则.

部编8下语 22 《礼记》二则.

22 《礼记》二则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教育教学的优秀文章,如《劝学》《师说》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儒家的论礼丛书《礼记》中的《学记》《礼运》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是从全文中节选出的。

知识备查《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虽有嘉肴本文选自《礼记·学记》。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课文主要是谈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的。

字词学习嘉肴()弗食()自强()教学相长()兑命()学()学()半Yáo qiǎnɡYuèXiào Fú zhǎnɡxué通假字《兑命》曰(同“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 u e)古今异义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穷苦,艰难)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竭力,尽力今义:健壮的,有力的)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提高今义:增长)一词多义学学半()学学半()不知其旨也()其此之谓乎()动词,教导动词,学习代词,它的副词,表示推测是非君子之道(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惟读书是务(助词,用在句中,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文言句式倒装句:其此之谓乎。

(“之谓”是文言文中一种比较固定的用法,是将宾语提前的倒装句,译为“说的是”。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最新版3篇】目录(篇1)1.《礼记檀弓》故事二则的背景和意义2.第一则故事的内容和启示3.第二则故事的内容和启示4.两则故事的共同点和启示正文(篇1)《礼记檀弓》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和启示性的故事。

在这里,我们要讲述的是其中的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祭祀时,发现他的弓弯曲了,但他并没有去矫正它。

因为他知道,在祭祀这么重要的场合,任何小的差错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我们必须要谨慎行事,不能因为小的差错而破坏整个事情的顺利进行。

第二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在射箭时,没有射中目标,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是继续射击,直到射中目标为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而是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直到达到我们的目标。

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告诉我们,在面对任何事情时,我们都需要有一个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礼记檀弓》故事二则通过生动的实例,告诉我们在面对重要场合和困难挑战时,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和应对。

目录(篇2)1.故事一:子路负米2.故事二:子贡赎人3.两个故事的共同点4.两个故事的启示正文(篇2)《礼记檀弓》是一部古代儒家经典,其中记载了两个有趣的故事,分别是子路负米和子贡赎人。

故事一是关于子路负米的。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他背着米走在路上,遇到了孔子。

孔子问他为什么背着米,子路回答说,他是为了尽孝,因为家中的老人喜欢吃米。

孔子听后非常感动,称赞子路是一个孝顺的人。

故事二是关于子贡赎人的。

子贡是孔子的另一个弟子,他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一个人被绑架,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钱赎回了这个人。

这个人非常感激子贡,但子贡却说,他是为了尽忠,因为孔子曾经教导他要忠诚于君主。

这两个故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和忠诚。

孝道是指对长辈的尊敬和照顾,而忠诚是指对君主的忠实和效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礼记·檀弓》中的《曾子易箦》篇,讲述曾子临终易箦的故事,以此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礼仪之道;二是《礼记·礼运》中的《大同》篇,阐述大同社会的理想境界,引导学生理解传统礼仪文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入了解《礼记》的精髓,认识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礼记》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礼仪观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仪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在特定场合中应遵循的礼仪规范。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一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古文中,提高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三是强化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领略古文的文学美,激发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四是增进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从《礼记》中汲取道德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在语文领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礼记》二则的课程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礼记》中的古文句式和词汇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和改进的地方。在讲授过程中,我应该更加细致地解释古文中的难点,通过生动的例子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2.《<礼记>二则》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能正确译讲并背诵课文。

3.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理解“天下为公”。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减少阅读障碍。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学习体验,领悟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通过理解“天下为公”,形成正确的社会理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虽有嘉肴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礼记》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礼记》二则。

2.《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二、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1.请同学们先轮流朗读课文,比谁读音、停顿正确。

2.指名读,如有读错字音的,则说停并引导学生更正,并板书在黑板右侧。

3.生读完全文后,师引导学生将正确读音读两遍。

学生可能读错的字音:肴(yáo) 旨(zhǐ) 自强(qiǎnɡ) 兑(yuè)命学(xiào)学半4.生齐读课文。

三、二读课文,学生自学1.下面请同学们边默读课文,边运用书下注释解释重点词,并练习翻译,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

2.学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自学效果。

(1)师:默读暂停,下面译讲课文,×××,你译讲第一句,译讲方法,请看投影: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错请帮助纠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课文详解预习须知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课文选自《礼记正义》。

二则都需背诵。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全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虽有佳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二、主题概述《虽有佳肴》:本文通过论述“佳肴”与“食”、“至道”与“学”的辩证关系,引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掺杂虚假或者骄傲浮躁。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

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①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②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③矜、寡、孤、独(“矜”同“鳏(guān)”,老而无妻)(二)古今异义1.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2.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古义:推动,促进;今义:增长。

5.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6.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理。

(三)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名词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次,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四)重要虚词1.之①其此之谓乎(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②大道之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2.其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②其此之谓乎(副词,表推测,大概)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代词,自己的)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代词,财货)(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全集《檀弓上》原文赏析与注解

礼记全集《檀弓上》原文赏析与注解

礼记全集《檀弓上》原文赏析与注解檀弓上【题解】本篇是孔门弟子所作,开篇记录了一个名叫檀弓的人的故事。

檀弓,鲁国人,精通礼,所以作为篇名以表彰之。

篇中较多记录了丧事的礼节,对天子诸侯的有关礼制也作了一些考证,但篇中也有些不切实的传闻和记述不尽不实之处。

本篇的中心内容虽然是讨论丧葬之礼,但多是就事论事,显得结构零散。

其中个别章节义理文采俱佳,为后人传诵不绝,“苛政猛于虎”等章即其例。

和《曲礼》一样,由于本篇简策繁重,自郑玄作注时就分为上下两篇。

【原文】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1]焉。

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檀弓曰:“何居[2]?我未之前闻也。

”趋而就子服伯子于门右,曰:“仲子舍其孙而立其子,何也?”伯子曰:“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

昔者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微子舍其孙腯而立衍也;夫仲子亦犹行古之道也。

”子游问诸孔子,孔子曰:“否!立孙。

”【注释】[1]免:郑玄认为是免去吊丧之礼,孙希旦认为“免”是一种头缠布匹的扮相;此处从孙说。

[2]居:齐鲁方言中的语气助词,无实义。

【译文】公仪仲子的嫡子死了,他不立嫡孙为继承人,却立他的庶子为继承人。

为了表示对这种作法的讽刺,檀弓故意头缠布匹去吊丧,并且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啊?我可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作法。

”他快步走到门右边去问子服伯子,说:“仲子舍其嫡孙而立其庶子,道理何在?”伯子为仲子打掩护说:“仲子也不过是沿袭古人的成例而已。

过去,周文王舍弃嫡子伯邑考而立武王,宋微子不立嫡孙腯而立其弟衍,所以说仲子也不过是沿袭古人的成例而已。

”后来,孔子的弟子子游就此事请教孔子,孔子回答说:“公仪仲子的作法是不对的,应当立嫡孙为后。

”【原文】事亲有隐而无犯[3],左右就养无方[4],服勤至死,致丧[5]三年。

事君有犯而无隐,左右就养有方,服勤至死,方[6]丧三年。

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

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请合葬焉,许之。

入宫[7]而不敢哭。

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来,未之有改也。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文本解读

《<礼记>二则》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

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

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隋书·经籍志》说,这批文献是河间献王从民间征集所得,并说刘向考校经籍时,又得到《明堂阴阳记》《孔子三朝记》《王史氏记》《乐记》等数十篇,总数增至二百十四篇。

由于《记》的礼记版本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他的戴德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

《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隋书》《唐书》《宋书》等史乘的《经籍志》甚至不予著录。

《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

2.文题诠释《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

《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本文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说明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以及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

“大道”,是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道如青天,朗朗圪坤,光明正大,普天之下,公平正义。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原文及翻译
礼记檀弓故事一则
原文
檀弓,千巧百巧,孔子过而问之曰:“子弓之不中者何也?”檀曰:“有心”,孔
子曰:“命矣哉!”仲尼曰:“礼乐正,君子危矣!魏、宋(小山)、卫灭,周公没”。

孝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逐夫处女则愿以充襟袖,逐间者愿以嫂叔之妇媵者齐。

子隐于是而避之。

”孔子去,董文驺问服务曰:“何以观之?”答曰:“良人也。


翻译
檀弓是一把极具巧思的弓箭。

孔子路过时,向檀弓的主人问道:“你的弓箭为
何无法命中目标?”檀弓回答:“因为我有心思。

”听到这个回答,孔子赞叹道:“真
是命中注定啊!”孔子的弟子曾子则感叹道:“如果礼乐得到正守,君子就会遭遇危险!魏国、宋国、卫国已经灭亡,周公也已辞世。

”有一次,孝公对孔子咨询政治
问题,孔子回答说:“追求处女以充实衣袖,追求嫂叔之妇以满足欲望。

我应该躲
避这样的人。

”孔子离开后,董文驺向孔子的服务生询问:“你怎么看?”孔子的服
务生回答说:“孔子是一个正人君子。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
原文
檀依韩而卧,韩死矣。

檀曰:“随夫者魂。

”主人枕檀而卧之久矣,梦与韩言。

明曰,祁奚请说梦:``客主同寝,明日而梦,与韩言。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考点解析(八年级下册)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考点解析(八年级下册)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考点解析(八年级下册)一、文学常识:1.《檀弓》是《礼记》中的篇名,分上下二篇。

故事二则选自《檀弓下》。

第一则有人用第一句话题为《孔子过泰山侧》,也有人根据中心思想称为《苛政猛于虎》。

第二则有人用第一句做题目,叫做《齐大饥》,也有人根据主题称为《嗟来之食》或《不食嗟来之食》。

成语“嗟来之食”出自此处,意思是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2.《孔子过泰山侧》通过孔子师徒与老妇人的问答,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主旨。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明显受此影响。

《齐大饥》通过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表现了人要有气节的主旨。

3.郑玄解释篇名说:“名曰檀弓者,以其善于礼,故著姓名以显之,檀姓,弓名。

”即命名“檀弓”,是因为檀弓这个人擅长礼仪,就记录他的名字来彰显他。

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不赞成此说:“篇首记檀弓事,故以檀弓名篇,非因其善礼著之也。

”现在多从后说,即篇首写了檀弓的事,就以“檀弓”作为篇名。

二、内容解析(一)孔子过泰山侧【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释】1.式:同“轼”,车前横木。

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手扶车前横木”。

这里的“式”是一种表示敬意的动作,两手扶在车前横木上,身体站立注意地听着。

《曹刿论战》(九年级下册)中有“登轼而望之”,就是指“登上车前横木眺望齐军”。

2.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舅:丈夫的父亲。

3.一似:确实像是。

一:副词,的确,实在。

唐代诗僧景云《画松》: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4.重:读作zhòng,副词,很。

5.舅:古称丈夫的父亲,此处可译为“公公”。

6.死焉:死于虎,意思是被老虎所害。

焉:兼词,兼指“于之”,即前面所说的“于虎”。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课堂笔记礼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节和协调,是一种对于对方的尊重和照顾的表现。

本课主题为“礼记二则”,以两篇《仪礼》中的文章为主题,学习礼仪和尊重的重要性以及礼仪和礼貌在社交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一部分:《仪礼·丧服》《仪礼·丧服》是一篇有关悲哀情感下的礼仪规范。

文章首先形容了各种丧服的穿着形式,清楚地划分出在不同情况下如何穿着合适的服装以及规范的礼仪。

接着是对于主人家不应该展示的悲哀,这个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礼仪规范在悲哀情感中非常重要。

最后,文章指出了在悲痛情感中如何通过礼仪规范来表达它,在礼仪的帮助下,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产生一种舒适和慰藉。

第二部分:《仪礼·曲礼》《仪礼·曲礼》是一篇探讨礼仪和社交规范的文章,重点强调对于不同社交场合中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一主题。

文章以独门独户中的礼仪为入口,突出社交礼仪的重要性以及应该在细节方面如何表现出礼仪的规范。

严格遵守礼仪规范并不仅仅是一个人需要遵守的规范,它同样为他人带来更高质量的体验。

个人思考: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礼仪规范仍然非常有意义。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的日常礼仪,还是在社交场合中的细节规范,或许也包括各行各业不同职业的专业礼仪规范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礼仪规范,都是为了人们相互尊重和孝顺。

对于初中生而言,学习这些礼仪规范,尊重规范并落实到行为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技巧和较好的责任感。

最后,从古至今,礼仪的缺失或违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矛盾和问题的起因之一。

因此,学习和遵守礼仪规范不仅是一种道德标准,也是养成健康积极价值观的必经之路。

除了传统的礼仪规范,现代社会也有着新的社交规范和礼仪。

例如在网络社交中,我们需要礼貌地回复信息,不泄露他人隐私,不诋毁他人等等。

在职场中,还有着职场礼仪和商务礼仪,如如何面对客户、如何处理餐桌礼仪等等。

这些规范的遵循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更加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人际关系。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教学反思是必不可少的。

在教授《礼记二则》这一课时,我也进行了反思,总结了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以便更好地指导我的未来教学。

教学目的及内容本课的教学目的是理解《礼记二则》的内容及思想精髓,学习古代儒家文化和礼仪文化,并掌握作者运用夸张手法表达思想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深泉苑》和《慎子》两篇文章,其中《深泉苑》主要讲述了做一个善良、谦虚、有礼、有节的人的重要性;《慎子》则强调了人要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及孝道、友谊、仁爱等。

教学难点及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教授学生理解古代儒家文化和礼仪文化,并使其掌握作者运用夸张手法表达思想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了解、理解和发掘出文章背后的思想。

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我主要采用了听、说、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互动、讨论、朗诵和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

一方面,我通过阅读全文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和思想内涵,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的意义。

通过列举实例和观点解释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另一方面,我鼓励学生朗诵文章,加强思维理解,掌握句式和修辞手法。

通过小组讨论和朗读,让学生互相思考和学习,促进所有学生及时地掌握知识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在进入正式教学之前,我先通过提问、讲述一些小故事等方法为学生启发思路,调动学生的兴趣。

然后,我简要介绍短文的作者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短文的产生更加清晰。

第二步:阅读理解在阅读《深泉苑》一文之前,我先让学生观察短文的标题和内容大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旨和意义。

接下来,我带领学生阅读全文,并就其中的关键词、句子和段落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讲解,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从而理解文章内涵。

然后,我请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并进行讨论和辩论。

第三步:文本分析在文本分析环节,我主要注重教授学生古代儒家文化和礼仪文化。

通过演示和解释文本中的故事,分析文章内容。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的主旨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的主旨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的主旨礼记檀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则著名的故事,也是为人们传承礼节、推崇道德的寓言之一。

本文将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解读檀弓故事的主旨。

首先,檀弓故事通过檀木制作的弓和箭的形象,阐释了礼制的重要性。

根据故事情节,古代有个国家的君王得到了一根名贵的檀木,决定用它来制作一把弓。

君王亲自找到射箭能手,希望他能将檀木制作成弓,并与之比赛射箭。

然而,无论这位射箭能手如何努力,都无法将檀木制作成完美的弓。

最后,檀木生气地对君王说:“我的材料并不适合用来打仗杀人,只适合制作礼器。

”于是,君王明白了檀木的用途,决定将其用来制作一件珍贵的礼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主旨是强调礼制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礼制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檀木无法制作成完美的弓,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礼制的目的并不是用来推动战争和杀伤敌人,而是用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尊重。

檀木最终成为一件珍贵的礼器,强调了礼制的珍贵价值。

通过这个故事,人们被告知应当尊重和遵守礼制,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和谐与尊重,追求道德和仁爱的行为。

其次,檀弓故事还寓意着品行与才能的辩证关系。

在故事中,射箭能手用尽了全力,但仍然无法将檀木制作成弓。

这说明品行和才能的重要性。

射箭能手的才能是无可怀疑的,然而他因为缺乏檀木所需的品行,最终无法做成完美的弓。

这表明在追求优秀才能的同时,也必须注重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

只有品行与才能相辅相成,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这个故事还提醒人们要珍惜自己的价值与用途。

檀木拒绝用于战争,因为它有着独特的价值。

同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应该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价值。

檀木最终变成一件珍贵的礼器,表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用途,应该用于有意义的事情,并且能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综上所述,檀弓故事传达了礼制重要性、品行与才能的辩证关系以及珍惜自己的价值。

这些主题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选取了《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分别是《檀弓下》和《礼运》。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文章内容涉及到了礼仪、道德、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对于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制度,提升文学素养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差异,学生对于一些古代礼仪和社会制度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礼记二则》中的古代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古代礼仪和社会制度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于文中深层次含义的解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文本材料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对于《礼记》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礼记二则》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礼记二则》,引导学生掌握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读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22课 《礼记》二则(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2课 《礼记》二则(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2课 《礼记》二则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①子,十日不进②。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日:“丘已习③其曲矣,未得其数④也。

”有间,日:“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⑤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日:“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⑥而长,眼如望羊⑦,心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日:“师盖云《文王操》⑧也。

”(注释)①师襄:春秋时鲁国的音乐家。

②不进:不再学新的内容。

③习:熟悉,记住。

④数:规律。

这里指演奏的技巧。

⑤穆然:严肃的样子。

⑥几然:高大的样子。

“几”通“颀”,长。

⑦羊:通“洋”,远方。

⑧《文王操》:古琴曲名。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可以益.矣(______)(2)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______)2.翻译句子。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B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C .师襄子/辟席再拜。

D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4.本文和《虽有佳肴》都是谈学习的,两篇文章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5.读了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答案】1. (1)增加 (2)高兴(愉快)的样子2.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

3.D4.《虽有佳肴》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本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

5.无论学习任何技能,都要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在学习中循序渐进,最终才能获得成功。

(意思相近即可)【解析】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益”:增加。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怡然”在现代汉语中也有“高兴(愉快)的样子”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部编八下22《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礼记檀弓》故事二则赏析

部编八下22《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礼记檀弓》故事二则赏析

部编八下22《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礼记檀弓》故事二则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孔子过泰山侧从镜子中照见人性的丑恶,揭露出赋税的繁重,也体现出了孔子的"苛政猛于虎"这一观点。

"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作品原文孔子过(1)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2)而听之。

使子贡(3)问之曰:"子之哭也,一(4)似重(5)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6)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7)政。

"夫子曰:"小子(8)识(9)之:苛政猛于虎也!"本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1)过:路过。

(2)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做动词用扶轼。

(3)子贡: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

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4)一:真是,实在。

一似重有忧者: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

(5)重:重叠。

(6)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7)苛:繁重的,沉重的。

政:征税。

(8)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9)"识"读zhì。

作品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

他让子贡前去询问。

子路走到女子身旁,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我怎能不伤心呢"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
第一则:
远古时候,一位叫檀弓的智者来到了一座洞穴里,他深沉地望着山谷
的景色,欣喜地发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神秘的力量,他想知道这种
力量的真实来源。

于是,他深沉的思索着,用一根普通的弓箭,勾引
着山谷里的神秘力量,将力量充满在弓箭上,把弓箭射出去,竟然射
向了天空,把原先封印在天空里的大量异能释放出来,从此,森林保
护者和人类便有了更强大的力量去保护这片大地,而那支弓箭也就成
为了檀弓,此后檀弓便成为了魔法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道具。

第二则:
有一次,在一个远离尘世的秘境中,每当月圆之夜,檀弓会出现在月
神的身边,月神凭借檀弓释放出的神奇力量,会把周围的森林魔法化,变出各种奇异的植物,有蓝色的玫瑰,有绿色的玉米,有橙色的茶叶……把那片荒芜的森林变成了色彩斑斓的仙境,而神秘的月神也会
伴随着檀弓,在仙境中行走,给大地带来祥和和灵动的气息。

檀弓这
件神奇的道具,在此次传说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过泰山侧
从镜子中照见人性的丑恶,揭露出赋税的繁重,也体现出了孔子的"苛政猛于虎"这一观点。

"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作品原文
孔子过(1)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2)而听之。

使子贡(3)问之曰:"子之哭也,一(4)似重(5)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6)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7)政。

"夫子曰:"小子(8)识(9)之:苛政猛于虎也!"
本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1)过:路过。

(2)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做动词用扶轼。

(3)子贡: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

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4)一:真是,实在。

一似重有忧者: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

(5)重:重叠。

(6)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7)苛:繁重的,沉重的。

政:征税。

(8)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9)"识"读zhì。

作品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

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

他让子贡前去询问。

子路走到女子身旁,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

"妇女于是说道:"是的。

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我怎能不伤心呢"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

"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
作品读解
宁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

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

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

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

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

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
齐大饥
《齐大饥》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出自《礼记·檀弓》下。

该诗主要想说明做人要有骨气,绝不能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施舍的道理。

作品原文
齐大饥(1)
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2)。

有饥者蒙袂辑屦(3),贸贸然来(4)。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5)!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6)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7)也!"从(8)而谢(9)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10)!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
作品注释
⑴本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⑵食(sì):拿饭给人吃。

(3)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

袂:袖子。

辑(jí)屦(jù):身体迈不开步子的样子。

(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

(5)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

(6)唯:因为。

(7)斯:这;这样。

(8)从:跟从。

(9)谢:道歉。

(10)微与(yú):非,不是,这里指无须的意思。

与:通"欤",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作品译文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提供食物给路过饥饿的人。

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

黔敖左手拿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
作品观点
做人不食嗟来之食。

作品读解
咱们的传统尤其看重做人要有骨气,用通俗的话来说,人活的是一口气,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

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比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人的尊严的强调,对人的饿精神的重视。

即使是在今天,这一传统观念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在人的饿精神和肉体之间,在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之间,在人的尊严和卑躬屈膝之间,前者高于、重于后者。

在二者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宁可舍弃后者,牺牲后者,不使自己成为行尸走肉,衣冠禽兽。

人之所以为人,而非行尸走肉,区别大概正在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