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苏轼词作鉴赏(菊暗荷枯一夜霜)

合集下载

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苏轼浣溪沙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苏轼浣溪沙原文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注释】蕲水清泉寺:在今湖北浠水县。

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曾游此寺。

“蕲”,音qí。

兰芽:兰草的嫩芽。

萧萧:形容雨声。

暮雨:傍晚下雨。

子规:杜鹃的别名。

休将:不要。

白发:指老年。

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白居易的诗句,意为不要叹息年华易逝。

白居易在《醉歌示妓人商玲珑》一诗中,称“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白日的流动中一天天变老的,因此他慨叹“腰间红绫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苏轼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休将白发唱黄鸡”。

“白发”,指年老,“黄鸡”,指代白居易诗中的年华易逝的感慨。

全句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

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

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

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苏轼浣溪沙[译文]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鉴赏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

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

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帮助,亲朋故旧关心,州郡长官礼遇,山川风物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心扉。

这首乐观呼唤青春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风光和环境。

山下小溪潺湲,岸边兰草刚刚萌生娇嫩幼芽。

松林间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啼声。

这一派画意光景,涤去官场恶浊,没有市朝尘嚣。

苏轼《浣溪沙》赏析:清新淡雅

苏轼《浣溪沙》赏析:清新淡雅

苏轼《浣溪沙》赏析:清新淡雅以下是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的详细信息:1. 原文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宋苏轼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2. 译文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

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

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3.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细雨斜风:形容天气微寒,细雨伴随着微风。

●作晓寒:意为早晨微寒。

●淡烟:淡淡的烟雾。

●疏柳:稀疏的柳树。

●媚:美好,此处为使动用法,意为使……美好。

●晴滩:初晴后的沙滩。

●清洛:指清碧的洛涧,发源于合肥,北流至怀远合于淮水。

●漫漫:浩渺无涯。

●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午盏:午间的茶盏。

●蓼茸:蓼草嫩芽。

●蒿笋:蒿菜和笋子。

●春盘:立春时节用以佐餐的菜肴。

4.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等,题材广泛,重视神似,与文同、李邕、米芾并称“墨竹四大家”。

5. 背景故事据词序,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二十四日。

当年三月,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贬所过了四年多谪居生活之后,被命迁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

苏轼浣溪沙赏析和注释

苏轼浣溪沙赏析和注释

苏轼浣溪沙赏析和注释这首词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表现了他在被贬的过程中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浣溪沙》的全文注释和赏析。

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译文:游历在蕲水的清泉寺,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傍晚细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声。

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着奔向西边!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

《浣溪沙》苏轼简析该词是苏轼1082年春任黄州团练副使时作的一首记游词。

然而从内容来说,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记游作品。

通常,记游性作品是写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本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景入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

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

《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下面是作者精心整理的《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共含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浣溪沙》苏轼词翻译及赏析道字娇讹语未成。

未应春阁梦多情。

朝来何事绿鬟倾。

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困人天气近清明。

苏轼词作鉴赏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婉约词的一个极好的开拓与创新。

词中以含蓄蕴藉、轻松幽默的语言,描写一位富裕家庭怀春少女的.天真活泼形象。

整首词新颖工巧,清绮细致,雅丽自然,表现人物形象不仅能曲尽其形,且能曲尽其神,曲尽其理,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上片写少女朝慵初起的娇态。

首句写少女梦呓中吐字不清,言不成句,意表现少女怀春时特有的羞涩心理。

接下来二句语含谐趣,故设疑云:如此娇小憨稚的姑娘是不会被那些儿女情事牵扯的吧,那为什么早晨迟迟不起云鬟半偏呢?以上几句将少女的春情写得若有若无,巧妙地表现了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理特点。

词的下片通过少女荡秋千和昼眠这两个生活侧面的描写,写她贪玩好睡的憨态。

姑娘白天秋千上飞来荡去,轻捷灵巧的身子有如春燕。

可是,晚上躺下来以后,她就一觉睡到红日当窗,莺啼户外,仍是深眠不醒。

少女白昼酣眠,是为排遣烦忧,作者却说是因为快要到清明了,正是困人的季节。

这首词传神地描写了少女春天的慵困意态,写出了少女怀春时玫瑰色的梦境。

写作上,它撮笔生新,不落陈套,始终围绕少女春日贪睡这一侧面,用饶有情致的笔调加以渲染,使一位怀春少女的神思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词以上下问答的形式写出,这种结构造成了一种意深笔曲的效果,而无一眼见底的单调浅薄之感。

篇2:《浣溪沙》苏轼诗词原文翻译与赏析《浣溪沙》苏轼诗词原文翻译与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字词解释:簌(sù)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缫(sāo)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寿县寿春中学江明星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一【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yú)跌宕(dàng),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苏黄米蔡”;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浣溪沙》,词牌名。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二【全解与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簌簌:花飘落的样子。

“簌簌衣巾落枣花”,倒装句式,意思是“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

村南村北:泛指整个村庄。

缲(sᾱo)车:“缲”同“缫”。

缫(sᾱo)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

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指穿牛衣的人,即穿蓑衣的人。

上阕:上片写景,写的是春天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

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古柳下卖黄瓜的村民,共同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

枣花纷纷落下,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枣花盛开的繁茂,展示了春天万物的勃勃生机。

村子里到处都能听到缲车的响声,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农民们生产劳动的繁忙。

“牛衣古柳卖黄瓜”,这真是哪位画家的佳作啊!一位村民,穿着蓑衣,在一棵古柳树下叫卖黄瓜。

“牛衣”一词,可见是雨后不久,黄瓜上似乎还带有雨水,显得多么鲜嫩。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1诗词:苏轼〔北宋〕原文:其一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

临皋烟景世间无。

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时冰颗乱粘须。

其二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

扶头一盏怎生无。

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

清香细细嚼梅须。

其三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

天寒酒色转头无。

荐士已曾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

醉中还许揽桓须。

其四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

涛江烟渚一时无。

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

冻吟谁伴捻髭须。

其五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诃手镊霜须。

《浣溪沙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元丰四年〔1081〕冬天作于黄州。

第一首写由雨转雪时临皋亭烟雨空濛、田野里麦苗青青的景象;第二首写醉梦醒来时所见的车辘印痕而思前夜二人用翠蔬、梅须下酒的情形;第三首用汉代苏武啮雪餐毡、东晋谢安为桓伊“揽须〞等典故,写自己与徐君猷的交情及自己的感谢之情;第四首描写晨起银装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以及自己生活贫苦的状态;第五首写瑞雪兆丰年的愿景,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妙愿望。

联章五首为一个整体,写景如画,抒情动人。

翻译:其一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

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

临皋亭云烟缭绕景色奇丽世间少有。

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动。

回到房屋里的时候胡须都结成冰了。

其二清早醉梦昏沉之中还未苏醒,听到门前轣辘的车马之声传来,原来是徐守携酒造访。

怎能少了一杯淡酒让我与友人共赴醉乡呢?荒废的苗圃里种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树木叶子青葱,酒器上的酒滴如珠宝般晶莹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尝到细细的清香。

其三身居异地,困难困苦,雪里餐毡的按道理都是姓苏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驾车载满美酒前来照看我,大寒天里脸上的醉容转头之间消散了。

酒宴上还听说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举,如此恩德我无以为报,惋惜生活困顿,我作为主人却没有佳肴来款待挚友,在沉醉之中面带愧容。

苏轼《浣溪沙》诗词赏析

苏轼《浣溪沙》诗词赏析

苏轼《浣溪沙》诗词赏析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①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注】①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沈约体弱多病。

诗词赏析:“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作者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

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作者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

按理说,面对着这春意盎然的良辰佳景,作者也应该心情振奋、逸兴遄飞了,但紧接着一句却是“沈郎多病不胜衣”。

作者竟自比多病的沈约,腰围带减,瘦损不堪,值兹阳和气清之际,更加弱不禁风了。

首句连用三个动词“压”、“贴”、“飞”,构成连动句式,振动起整个画面。

次句把时、空交互在一起写:季节是春天(由燕争泥可推知),天气是初晴,地点在池馆内外。

这两句色彩明快。

第三句点出作者自己,由于情感外射,整幅画面顿时从明快变为阴郁;这一喜、一忧、一扬、一抑,产生了跌宕的审美效果,更增加了词的动态美。

诗意到此出现了巨大转折,为过渡到下片做好了准备。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鸿雁传书,用《汉书·苏武传》中典故,诗词里常用这个典故。

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鹧鸪啼声,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

“沙上”“竹间”,既分别为鸿雁和鹧鸪栖息之地,也极可能即作者举目所见之景。

作者谪居黄州期间所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的情境,与此词类似。

“此情惟有落花知!”落花本无知;但由于作者的移情作用,竟使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作者心情的知己。

这样融情入景,使得情景交融,其中含蕴的“韵外之致”(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就耐人寻味了。

唐代皎然《诗式》说:“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这阕小令是三月所写,兰溪在黄州东南,写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五千年来有些意象在中国人眼中总是无比的凄楚与忧伤,比如长长短短的雨,比如杜宇,比如黄昏,比如飞过鹧鸪的青色天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苏轼《浣溪沙》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原是此中人。

赏析: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

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 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

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

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

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四面垂杨十里荷。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浣溪沙》全词翻译赏析1浣溪沙纳兰性德(清代)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

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

人间何处问多情。

注释①伏雨:指连绵不断的雨。

杜甫《秋雨叹》诗:“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②高摘:攀高折花。

③斗轻盈:与同伴比赛看谁的动作更迅捷轻快。

轻盈,多用以形容女子体态的轻快、灵活。

④炉烟:香炉中的熏烟。

⑤酒晕:喝完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陆游《宴西楼》诗:“烛光低映珠帐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参考译文这连绵不断的雨如同剪不断的哀愁,依稀记得去年我们到杏花园游玩,还一起攀上枝头摘取花枝,比赛谁最轻盈利落。

香炉中的熏烟轻轻地萦绕,双袖在炉火映照中泛着紫红的颜色,身着青衫而脸上胀红了酒晕。

人间何其广大,竟然还是无处寻觅、亦无处寄托那一份多情。

创作背景在这一年,纳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位女子离开了人间。

她是纳兰的第一位结发妻子,也有人说她是他遇到的第二个女人。

无论如何,她都是纳兰怀想一生的知音和伴侣:卢氏。

史书载,他们夫妻二人恩爱有加,感情笃深。

新婚燕尔的浪漫与纳兰词人的特质融合,成就了牵魂引魄、游梦天方的醉人生活。

然而短暂的快乐也许就是为了让纳兰El后的回忆更为酸楚。

就在三年之后的康熙十六年四月,卢氏产下一子海亮。

约月余,卢氏因为产后患病,于五月三十日撒手人寰。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纳兰太伤心。

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他浸着泪水的墨笔一再流露出哀婉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他在一首《沁园春》中写道: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

赏析《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作品,本诗是一首相思之作,描绘了一种多情无奈的阑珊意绪,表达了诗人对伴侣的思念。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霜日明霄水蘸空。

鸣鞘声里绣旗红。

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宋代·张孝祥《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译文及注释译文秋日天空明净,远水蘸着长空,军营里红旗飘扬,不时传来马鞭声阵阵。

远处淡烟笼着衰草,秋色在若有若无之中。

万里中原已在烽火的北面,只能在东门的城楼上借一杯浊酒浇愁。

酒后挥泪洒向悲凉的秋风中。

注释题解:此词原无题,乾道本题作“荆州约马奉先登城楼观塞”。

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观塞”即观望边塞。

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霜日:指秋天。

一说秋天的太阳。

明霄:明净的天空;晴朗的天空。

蘸(zhàn):沾染,沾取液体。

水蘸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

鞘(shāo):装刀剑的套子,一说鞭鞘,这里指马鞭。

鸣鞘声:刀剑出鞘声。

一说指行军时用力挥动马鞭发出的声音。

绣旗:绣有图案的军旗。

有无中:若有若无。

烽火北:当时荆州已成南宋边界,谓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已在火线的北面。

尊:同“樽”,酒杯。

酒器。

戍楼:有军队驻防的城楼。

酒阑:饮酒将尽。

悲风:指凄厉的秋风。

赏析一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此词当为作者任知荆南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的作品。

“观塞”即观望边塞。

这时荆州北面的襄樊尚是宋地,这里“塞”应是指荆州郊外的防御工事。

这首词抒写了因观塞而激起的对中原沦陷的悲痛之情,上阕写观塞,下阕抒悲感。

首句写要塞郊野的自然景象,并点明时节。

“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降霜天气必是白色晴明的。

“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

荆州城东有长湖,“蘸空”之水或此湖水。

这句写得水天空阔,下下辉映,是荆州郊野平原地带的实景。

次句切合观塞,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

“鞘为鞭梢”。

“绣旗”为绣有物状的军旗。

《浣溪沙·咏橘》赏析

《浣溪沙·咏橘》赏析

《浣溪沙·咏橘》赏析《浣溪沙·咏橘》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浣溪沙·咏橘》赏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浣溪沙·咏橘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译文一夜秋霜过后,菊花凋谢荷叶枯萎,而新橘却在经霜之后变得更加鲜亮,整个橘林都闪着光亮。

原来是橘子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了。

摘下一个剥开之后,香味喷人,初尝新橘,汁水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据说,吴地产的橘子女孩子剥后,手上三日仍留有余香。

注释⑴ 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

白居易《拣贡橘书情》:“琼浆气味得霜成。

”⑵ “新苞绿叶”句:沈约《园橘》诗:“绿叶迎霜滋,朱苞待霜润。

”新苞:指新橘,橘经霜变黄,又有外皮包裹,如新生的黄色花苞。

⑶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

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⑷ “香雾”二句:苏轼《食柑诗》“露叶霜枝剪寒碧,金盘玉指破芳辛。

清泉蔌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

”宋·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 …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

”噀(xùn):喷。

清泉:喻橘汁。

⑸吴姬:吴地美女。

赏析这首咏橘词,巧言物状,体物细微,属“纯用赋体,描写确尚”的咏物佳作,颇耐玩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布置环境以使下文有余地抒发。

“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狙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

“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

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

”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

”皆可参证。

“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

新苞,指新橘。

橘有皮包裹,故称。

又,橘树常绿,凌寒不凋。

《楚辞。

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

”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

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浣溪沙全文注释及原著赏析1[宋]苏轼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注释:①苏:即江苏苏州市。

这里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②“雪晴”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明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

③镊(niè):拔除。

霜须:白须。

评解:苏轼被贬到黄州,适逢天降大雪。

本词即为此所作,表示对“雪兆丰年”的欣喜。

这首词以乐景写忧思,以艳丽衬愁情,手法奇特巧妙。

全词境界鲜明,情思深婉,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穷而情无尽的艺术效果。

集评:《唐宋词鉴赏集》:这首小词,抒发了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忧虑。

从艺术感受来看,上阕比较显露,下阕更为深婉,而上阕的情思抒发,似乎在为下阕的无声形象作提示。

这样,上下两阕的重点,就自然地都落在最末一句上,彼此呼应,互为表里。

《唐宋词选注》:词中表示出“雪兆丰年”的欣喜,“但令人饱我愁无”,是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同一胸怀。

说明恶劣的处境并没有使他悲观绝望。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

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

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在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在苏州,只在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

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浣溪沙·咏橘》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咏橘》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咏橘》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浣溪沙·咏橘》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一、《浣溪沙·咏橘》原文菊暗荷枯一夜霜。

新苞绿叶照林光。

竹篱茅舍出青黄。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

吴姬三日手犹香。

二、《浣溪沙·咏橘》原文翻译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花枯萎,而新橘和绿叶相映衬,光亮照眼,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间。

刚刚剥开橘子,芳香的水雾喷洒出来让人惊喜不已;带着几分胆怯楞尝新橘,甜中带酸的汁水在齿颊间如清泉流过,使人格外欣喜。

江南女子的手剥橘后三日还有香味。

三、《浣溪沙·咏橘》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苏轼《浣溪沙》解读赏析

苏轼《浣溪沙》解读赏析

原文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前言苏轼是天才的文学家,写诗二千多首,作词三百多首,写文四千多篇。

他是公选的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所写《黄州寒食诗帖》是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自称:“我书易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书无定法,就随便写写,太凡尔赛了!苏轼还是“段子手”,“造梗”无数:“河东狮吼”、“俗不可医”、“蝇头微利”、“胸有成竹”、“不识庐山真面目”等等。

他是一个绝对的全才!出色的水利专家,疏浚西湖,兴修水利,“苏堤”是西湖永远的风景线;他是仁慈的医生,治病防疫,筹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他是“吃货”们的鼻祖,经苏轼改造过的“东坡肉”“东坡肘子”响誉天下,流传至今,据称现有66道菜受到苏轼的影响……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假如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这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也不跟杜甫一起,他太苦了,恐怕太严肃。

可是苏东坡很好,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苏轼的《浣溪沙》,跟随苏东坡旅行“南山”,喝“午盏”,品“春盘”,体会“人间有味是清欢”。

二、鉴赏久贬谪黄州的苏轼,依旧让宋神宗念念不忘,“人材实难,弗忍终弃”,毕竟是个难得的天才,不用实在可惜啊!于是元丰七年(1084)初,被贬整整四年之久的苏轼,安置地从黄州改为汝州,“贬谪”也转为“赋闲”。

处于待用之际的苏轼,开始放飞自我,游山玩水,玩得不亦乐哉!先去筠州(江西高安)造访弟弟苏辙,五月接受佛印之邀,庐山访禅。

在苏轼十二月抵达京都高升为起居舍人(皇帝侍从官)之前,他还在跟朋友刘倩叔泗州南山游玩。

《浣溪沙》这首词,即写于元丰七年(1084)十二月二十四日。

记录了他随同朋友泗州刘倩叔,一起游玩南山的情景。

词的上片写游历南山之景,共有三句。

“细雨斜风作晓寒”,点出游玩天气:有雨,有风,还有点寒冷。

简直是不利出行,但这能挡得住“大玩家”苏轼的游兴吗?NO,有雨,但可喜是蒙蒙细雨;有风,胜在偶尔刮一刮,有时甚或刮不到,是谓“斜风”嘛!风与雨交加,也只是加诸身上一点点寒意罢了。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导语:这首词《浣溪沙》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抒发诗人苏轼对于田园生活的憧憬以及喜爱。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年代:宋;作者: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①.络丝娘:缫丝女。

②.垂白:须发将白的老翁。

杖藜:拄拐杖。

③.捋青:摘取将熟的麦子。

捣麨:将麦子炒干后捣成粉末。

软饥肠:充饥。

【简析】这首词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逼真地摹写了农村夏景,而且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词尽其妙,非常具有特色。

这首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

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

试想,倘若不在夏季,那须发将白的老叟会摘取新麦吗?倘若不在白日,而在黑夜,那“麻叶层层苘叶光”,那老叟扶着拐杖“抬醉眼”的神态,能显得如此清晰吗?这首词不仅惟妙惟肖地摹写农村夏景,而且以巧笔写人。

描写其音容笑貌,勾勒其劳作情景,或反映其生活境遇,或刻画其心理状态。

苏词写人一目了然。

上片以一特写镜头写蚕妇,下片也以一特写镜头写老叟。

写蚕妇,仅“隔篱”一句,便使蚕妇煮茧缫丝时娇语谈笑的情态跃然纸上。

写老叟,既传神地刻画了其老态龙钟、醉眼朦胧的肖像:“垂白杖藜抬醉眼”,也逼真地描写了他贫困的生活境遇及其盼望秋熟的心境:“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首词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

苏词上片的“麻叶”句,诉诸视觉;“谁家”句,诉诸嗅觉;“隔篱”句,诉诸听觉。

下片3句也诉诸视觉、听觉等。

这样,便使词中蚕妇、老叟等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浮雕感;使苘麻等景物及村民劳作、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逼真可感。

《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13篇)

《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13篇)

《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1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总结计划、心得体会、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ummary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13篇)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端午,是时,东坡被惠州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

《浣溪沙》苏轼赏析

《浣溪沙》苏轼赏析

《浣溪沙》苏轼赏析篇一: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唐宋词选讲》陆永品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爪。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

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古人写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

“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

“衣巾〞,是衣服和头巾。

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

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

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

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

“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

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

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

“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

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

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

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

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

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

“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

“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

“惟〞,只。

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

“日高人渴漫思茶〞。

“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

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

“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

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

《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优秀7篇)

《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优秀7篇)

《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优秀7篇)在大家的日常学习中,语文是大家必须要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那么想必大家一定了解过很多文言文,甚至有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带来的7篇《《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1[宋]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2】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3】散花洲: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该词中所写散花洲系与西塞山相对的浠水县管辖的散花洲。

【4】鳜(guì)鱼:又名“桂鱼”,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产。

【5】庇:遮盖。

【6】箬(ruò)笠:用竹篾做的斗笠。

【7】蓑(suō)衣:草或棕作的雨衣。

作品赏析:上片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

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

“西塞山”配上“白鹭飞”,“桃花流水”配上“鳜鱼肥”,“散花洲”配上“片帆微”。

这就是从船行的角度自右至左依次排列为山—水—洲的画卷。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青、蓝、绿配上白、白、白,即青山、蓝水、绿洲配上白鹭、白鱼、白帆,构成一种素雅恬淡的田园生活图,这是长江中游黄州、黄石一带特有的田园春光。

下片写效法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答李端叔书》)的超然自由的隐士生活。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勾画出了一个典型的渔翁形象。

“斜风细雨不须归”,描绘着“一蓑烟雨任平生”乐而忘归的田园生活情调。

下片还是采用“青”(箬笠)、“绿”(蓑衣)与白(雨)的色调相配,烘托出了苏轼此时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自然景物,而是黄州、黄石特有的自然风光。

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苏轼词作鉴赏(菊暗荷枯一夜
霜)
【作品介绍】
《浣溪沙;咏橘》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

作者借咏橘之题材以抒发自己清新高洁之性情。

上片借写菊与荷经受不住寒霜的摧残,写出橘树耐寒的品性和它在尾前屋后生长的繁盛景况。

下片写出品尝新橘的情状和橘果的清香,一个‘“惊”字,一个“怯”字,用得十分巧妙精当,颇能传出品尝者的神态,结句更以“三日手犹香”来夸张、突出橘果之香。

全词描绘细致,形神兼备,饱有余味。

【原文】
浣溪沙⑴;咏橘
菊暗荷枯一夜霜⑵。

新苞绿叶照林光⑶。

竹篱茅舍出青黄⑷。

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⑸。

吴姬三日手犹香⑹。

【注释】
⑴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分平仄两体,双调,上
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⑵一夜霜:橘经霜之后,颜色开始变黄而味道也更美。

白居易《拣贡橘书情》:“琼浆气味得霜成。


⑶新苞:指新橘。

⑷青黄:指橘子,橘子成熟时,果皮由青色逐渐变成金黄色。

屈原《橘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⑸“香雾”二句:宋韩彦直《橘录》卷上《真柑》:“真柑在品类中最贵可珍;;;;;;始霜之旦,园丁采以献,风味照座,擘之则香雾噀人。

”噀(xùn),喷。

半破,指刚刚剥开橘皮。

清泉,喻橘汁。

⑹吴姬:吴地美女。

【白话译文】
一夜霜冻过后,菊花凋残,荷花枯萎,而新橘和绿叶相映衬,光亮照眼,竹篱茅舍掩映在青黄相间的橘林之间。

刚刚剥开橘子,芳香的水雾喷洒出来让人惊喜不已;带着几分胆怯楞尝新橘,甜中带酸的汁水在齿颊间如清泉流过,使人格外欣喜。

江南女子的手剥橘后三日还有香味。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作者品尝香橘有感而作此词。

【赏析】
咏物诗词,义兼比兴,讲求气象,自然容易受到好评。

唐宋诗人,遵循《诗经》以来的“美”、“刺”原则,每借物寓意,有所寄讽,并以此为咏物“正宗”,而直写物象的纯粹的咏物之作,似乎已落入第二义了。

其实,“纯用赋体,描写确肖”的咏物诗词,只要在选材炼意、琢句谋篇方面技巧娴熟,精美工致,也不失为佳构。

苏轼是咏物能手,他的诗词中既有托讽深远的名篇,也有刻画精工的妙制,像这首咏橘词,可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巧言切状,体物细微,虽无深刻的思想内容,却饱有余味。

“菊暗荷枯一夜霜”,先布置环境。

咏物词,特别是咏小物的词,往往由于题材狭窄,难以展开,低手为之,易成枯窘。

东坡才大,先在题前落笔,下文便有余地抒发。

唐人皮日休《石榴歌》首句“蝉噪秋枝槐叶黄”,同此手段。

“菊暗荷枯”四字,是东坡《赠刘景文》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的概括。

“一夜霜”,经霜之后,橘始变黄而味愈美。

晋王羲之帖:“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易多得。

”又白居易《拣贡橘书情》诗:“琼浆气味得霜成。

”皆可参证。

“新苞”句,轻轻点出题目。

橘有皮包裹,故称新苞。

又因橘树常绿,凌寒不凋。

《楚辞;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嘉兮。

”沈约《橘》诗:“绿叶迎露滋,朱苞待霜润。

”东坡用“新苞绿叶”四字,描写自然,再以“照林光”描绘之,可谓得橘之神了。

“竹篱茅舍出青黄”,好在一“出”字。

竹篱茅舍,掩映于青黄相间的橘林之中,可见橘树生长之盛,人
家环境之美,一年好景,正当此时。

上片三句,纯是赋体,不杂一点抒情成分,然词人对橘的喜爱之情自见于字里行间。

过片二句,写尝橘的情状。

擘开橘皮,芳香的油腺如雾般喷溅;初尝新橘,汁水在齿舌间如泉般流淌。

“香雾”、“清泉”之喻,大概是东坡颇为得意的,他的《食柑》诗也有“清泉簌簌先流齿,香雾霏霏欲噀人”之句,后来南宋诗人曾几更把它压缩为“流泉喷雾真宜酒”(《曾宏甫分饷洞庭柑》)一语了。

此词中“惊”、“怯”二字,活画出女子尝橘时的娇态。

惊,是惊于橘皮迸裂时香雾溅人,怯,是怯于橘汁的凉冷和酸味。

末句点出“吴姬”,实际也点明新橘的产地。

吴中产橘,尤以太湖中东西两洞庭山所产者为最著,洞庭橘在唐宋时为贡物。

词中谓“三日手犹香”,着意夸张。

以此作结,余音不绝,亦自有“三日绕梁”之妙。

名家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靖华:词人咏物,往往希望能在咏物中有所寄托。

但也有一些咏物之作。

“纯用赋体”,是对所咏之物作出精确的描绘与刻画,求其逼真。

以达到曲尽物之体态,写出物之神韵的目的,这首咏橘词便是此类作品。

全词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寓意,但描绘细致,可谓形神兼备,亦不失为一篇优秀的咏物词。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

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