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案 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版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岳麓版

最新精选高中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岳麓版复习巩固十八第1题【单选题】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中“有益补充”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C、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作家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伙儿对他的背叛【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1984年10月,中央决定:将国营企业应当上交国家的利润按11种税种向国家交税,税后利润归企业自己安排使用。

此规定( )A、强化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B、减轻了企业的税收负担C、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提高了企业工人的待遇【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做了重要讲话,下列与此相关的内容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D、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20世纪20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学习借鉴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D、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岳麓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岳麓版必修2
答案:B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能在 全国普遍推行,根本原因是( )
A.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C.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 D.适应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
解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所以 能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力 发展水平。
答案:A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比如“1978 年,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 使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十几亿中国人从此摆脱了饥饿,摆 脱了物质匮乏的阴影”“带领农民摆脱饥饿的小农经济模式” 等,都明确指出是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联产承包体制让中国人 摆脱了饥饿。
——《“最后一口烧饼”——对“联产承包责任 制解决中国吃饱问题”的探讨》
答案:B
3.1979 年,安徽一位基层干部给中央上书说:“责任田的 办法是农民的一个创举,是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 势 ” 、 “ 一 年 多 的 实 践 证 明 , 尽 管 有 人 责 难 它 ‘ 糟 了 ’‘ 错 了’,然而广大农民群众总认为‘好了’‘对了’。”由此可 知( )
①该干部否定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②该干部认为责任田有 利于农业生产 ③当时局部地区出现了包产到户 ④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得到普遍推广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极 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 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
4.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5.到 21 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 )

【名师推荐资料】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

【名师推荐资料】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导航]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②要求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发展乡镇企业(1)开始: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图解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易混易错]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

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

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二、国有企业改革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深化:1992年,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2)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3)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4)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知识点拨]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思维点拨]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只是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计划经济体制是行政手段配置;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配置方式。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岳麓版必修2
第二十一页,共30页。
5.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 》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 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 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解析】 1984年正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gǎigé)的开始之年,当时企业仍旧是高度集中的单一的计 划经济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产和销售都严格按照 国家计划执行,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因此,“松绑”的呼 声反映了企业要求扩大经营自主权。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 项政策》,指导农村改革迈出以改革 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 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步。
第二步:调整农村(nóngcūn)产 业结构
第十三页,共30页。
二问题、:敢实问行路家庭在联何产方承—包责—任农制村后包,围农民城温市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市场配置
第二十六页,共30页。
小结(xiǎojié)——经济体制改革三部曲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 镇企业(城镇化)-劳动力输出(shūchū)-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放权让利-国企股份 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
3.经济体制的转型——计划经济体制-有计划的商 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开放走向世 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十七页,共30页。
3.(2015·重庆文综·8)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 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 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 社行使行政权力。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内容全解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内容全解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知识拓展】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健康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2)过去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失误,在农村中的危害远远大于城市,且已关系农民的温饱问题,所以要先从农村进行改革。

人民公社旧体制的存在,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一些打破人民公社体制较早的地区,当地农民和地方领导已经大胆地开始进行了改革试验,农村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所以农村改革率先开始。

2.运用比较法把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不同(1)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

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行的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土地和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有经营权和使用权。

(2)经营管理方式不同。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只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生产的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由集体统一管理,在集体统一规划下进行农田基础建设。

(3)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发展后果不同。

合作化前的农民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且无法采用农业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有利于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

(5)生产力水平不同。

合作化前,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一般以畜力、人力进行生产,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新的农业技术、农业机械被广泛使用。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着眼点主要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素材必修2

高中历史经济史知识祥解及重难点探究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素材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趣味探究演示安徽凤阳改革前后流行的花彭词,以及当地农民打花彭庆丰收时的情景,让学生感受改革前后的变化,感受党的政策的伟大性和英明性。

花鼓词如下:“文革”时期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请分析凤阳历史上出现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第一部分:基础知识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立改革开放、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强调大幅度提高生产力。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含义:指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各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B 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C 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A 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B 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1、原因:单一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1)试办时期:1978—1984年;(2)开始的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3)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共十大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

3、影响:(1)积极: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下岗职工增加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市场经济第一次写入宪法;(3)发展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起来。
Copyrig—h—t 2温0家04宝-2在01英1国A剑sp桥o大se学P的ty演L讲td.
史料解读 划线句子说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坚持的原则。
问题思考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 提示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对恢复经济和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
Evaluation only.
C①r确ea立te了d w改i革th开A放spo、se把.S党li的de工s作fo重r .点N转ET移3到.5经C济lie建n设t P上ro来file的5方.2针.0。.0.
②要求在大幅C度o提py高ri生gh产t 力20的04同-2时0,11改A变sp同o生se产P力ty发L展td.不适应的生产
主题一 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 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生产责任制”
的①某些尝试。……到198E3v年a底lua,ti甚on至o这nl些y. ②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 C量r从ea中te国d农w村ith消A失sp了o。se.Slid—es—fo《r剑.N桥E中T 华3.人5 民Cl共ie和nt国P史ro》file下5卷.2.0.0.
改革又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3)改革能够调节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能够
促进社会发展。
(4)社会的发展证明了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抑或在改革过程中暴
露出一些问题,而往往社会发展能推动改革的继续实施或使得改革更加
深入。
(5)社会的发展为改革提供新E的v素alu材a。tion only. (C6)r顺ea应te历d史w发ith展A潮sp流o的se改.S革lid能e够s 推fo动r .社NE会T的3发.5展C,lie不n顺t P应ro历fil史e 发5.展2.潮0.0流. 的改革会阻碍社C会op的y发rig展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

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开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意义。

1.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2.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掌握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立的意义。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立上来的方针。

②要求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改变同生产力开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根底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开展乡镇企业(1)开场: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构造、大力开展乡镇企业时期。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立和农村经济的开展。

[图解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易混易错]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二、国有企业改革1.开场: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方案的商品经济。

4.深化:1992年,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2)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节经济体制改革参考教案2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节经济体制改革参考教案2岳麓版必修2

《经济体制改革》参考教案【课标要求:】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主要内容,熟悉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概述家庭联产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熟悉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课标解读:】(1)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办法;改革国有企业的主要办法.(2)理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异同.(3)熟悉:只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可以调动农人生产的踊跃性,就会推动农业的大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份。

改革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方针的制定一、召开时间、地址:1978年末、北京内容:确立改革开放、工作重心转移的方针历史意义: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锁半封锁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会议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和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变革①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

②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大盈亏。

这样,农人的生产与利益直接相关,调动了农人的生产踊跃性。

方式·技能·策略用字头记忆法来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征字头记忆法,指将要消化的材料,取第一个“字”而整体识记材料的方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利用,农业集体生产变成自主经营,自大盈亏。

用农人们的话简单归纳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随堂训练】
1、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2、原广州市政协主席陈开枝在回忆邓小平的文章中写道:“等于是一个已经退役的老船长,当看着船的方向摇摆不定时,他又一次跳上船头,把扭曲的方向摆正了。

”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南方谈话C.“文革”时期全面整顿D.中共十五大3、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4、“元璋故里涌春澜,十八农夫划地田。

歃血为盟求腹饱,签押作证避囚牵。

”其中的“划
地田”是指
A.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运动
5、右图是361度的标志和广告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千年前,宋代开始发明的雕版印刷术、
指南针和火药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一百年前,我们一度落后的
原因是中国
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帝国主义
的侵略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我们。

【配套K12】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

【配套K12】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学案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整理1 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同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②到1984年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3.乡镇企业(1)概念: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各类企业。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误区警示]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了土地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其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教材整理2 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的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进一步深化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深化点拨]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其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教材整理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2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2

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②强调在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同时,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征:包产到户。

(3)意义: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3.乡镇企业(1)开始:1984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

(2)意义①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②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误区警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散经营,自负盈亏”。

它与农业合作化之前的土地所有权不同,农业合作化之前的土地属于私有土地。

二、国有企业改革1.开始:1984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4.深化:1992年,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2)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3)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4)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名师点拨] 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模式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 _经济体制改革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方针的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明确指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法。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②主要特征:包产到户。

③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_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2)发展乡镇企业: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农业生产责任制基本建立,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②实质:产业结构的调整。

③意义: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2.目标(1)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

(3)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意义: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轻巧识记]1.十一届三中全会2.经济体制改革[易错提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1.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以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目标。

4.21世纪初,中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材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相关史实,从农业与市场关系变动的角度分析我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产生的意义。

[教你读史]关键句“促进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我们现在正进入城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大发展的时期”说明了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注重农业的市场导向,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为后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用农民的话来说:“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完成国家的,交足集体的,剩多剩少全都是自己的”;农民取得了对农产品的实际支配权。

所以说这种办法“责任明确,利益直接,方法简单,群众放心”。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还是公有的。

[教你读史]关键句“大包干……都是自己的”表明了经营方式和产品分配方式上有新的变化。

[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公有制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的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进行了改革,农民有生产、分配的自主权,但没有土地的所有权。

全面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实行原因(1)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2)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

2.主要特点(1)它以土地等基本的生产资料公有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2)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农民家庭的积极性。

(3)它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3.实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是从根本上解放农村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材料一]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1)材料一中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是如何认识的?[教你读史]材料信息层层推进,最后一句是核心。

[提示] 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只是经济调节的手段。

[材料二](2)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你读史]抓关键词“粮票”与“股票”,分析其体制色彩。

[提示] 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到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

(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一、全面认识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1.必要性(1)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2)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

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

(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

(3)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

(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7.意义(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题组一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

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

材料中的“分地”()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解析:选C 从时间1981年可知当时的分地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但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故A项错误;确立市场经济发展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故B项错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的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没有涉及所有制变革,故D项错误。

2.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这些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

田福堂的“痛苦”是缘于其不理解当时( )A.农村所有制的变革B.农村经营方式变化C.农业经济发展状况D.大家伙对他的背叛解析:选B 材料中的合作化是指农村合作化运动,农村集体生产,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

题干中“二十多年后大家又散伙了”指的是改革开放后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这改变了农业合作化时代集体经营的方式,故B项符合题意。

3.1984年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其中心环节是( )A.增加农民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B.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B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是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故B项正确;A、C两项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90年代,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题组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4.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

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选A 从时间信息入手,联系邓小平南方谈话重要史实来分析,邓小平南方谈话带来了一场思想解放,认识到计划与市场仅是一种手段,A项正确。

5.由当代历史学者编著的《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三卷共有四编,每编由若干章节组成。

下图所示是该书其中一编的部分目录,这些章节应属于( )B.第二编受挫与调整(1957~1978)C.第三编改革与发展(1978~1991)D.第四编辉煌岁月(1992~2000)解析:选D 根据材料中选编的内容,“南方吹来春天的风”以及第十九章关于市场经济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为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D项符合题意。

6.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C.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解析:选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时间、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故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