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阳虚水泛--苓桂术甘汤加减名医病例

合集下载

苓桂术甘汤加减

苓桂术甘汤加减

苓桂术甘汤加减
苓桂术甘汤的加减运用
2019-04-02 10:33:34作者:孙鑫
【加减运用】
1. 脾虚者,加人参。

2. 痰多者,加陈皮、半夏。

3. 短气不得平卧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4. 眩晕甚者,加泽泻。

5. 惊悸者,加龙骨、牡蛎。

【类方】
1. 真武汤:同为温化痰饮,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之方。

不同者,真武汤证属肾阳虚水邪泛滥,临床可见肢冷畏寒,心下悸,身瞤动;苓桂术甘汤证为脾阳虚水停心下,表现有心下逆满,恶心呕吐,起则头眩,胸胁支满。

2. 苓桂味甘汤:同可治水饮上冲。

不同者,苓桂味甘汤证冲逆较急,症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面热如醉,甚者上至巅顶。

方中桂枝增一两,并加五味子收敛,可知冲逆之甚之急。

3.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为治寒湿附腰,症见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之方,二方三药相同,仅桂枝干姜之异,旨在燠土胜湿也。

4. 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各二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三两)同可治胃内停水之厥、心下悸、心下胀满、呕吐清水。

然从药量可知,其阳虚、水饮程度皆较之为轻。

看了以上内容,相信您也对苓桂术甘汤的相关功效也有所了解了吧,三顶养生网温馨提示您:苓桂术甘汤对于孕妇是可用的,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肿瘤及保护肝脏,有纯中药成分,强力袪湿的功效。

苓桂术甘汤临床(咳喘、眩晕、水肿、鼻渊)

苓桂术甘汤临床(咳喘、眩晕、水肿、鼻渊)

苓桂术甘汤临床(咳喘、眩晕、水肿、鼻渊)咳喘患者,男,70岁。

有高血压病病史5年,最高时血压为170/110m m H g,近1个星期来出现咳喘,夜间尤甚,剧则不能人眠。

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颜面水肿,日轻夜重,小便短少,大便调。

舌淡胖,苔水滑,脉濡。

此为水寒射肺之证,治宜温阳化饮、利肺止咳,遂给予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15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5g,麻黄8g,杏仁10g。

日1剂,水煎服。

服5剂小便得通,咳喘得减,原方再进5剂,咳喘消失,至今未再发。

按:水寒射肺,肺气不利,三焦失畅,故出现咳喘、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苓桂术甘汤有温阳健脾、利水降冲之效。

杏仁配麻黄以疏利肺气,止咳平喘。

麻黄白术相配为用则发汗而不致过汗,利水而能行表里之湿。

全方综合运用而起温阳化饮、利肺止咳之效。

眩晕患者,男,24岁。

2天前突发眩晕,天旋地转,视物模糊,剧时可出现恶心、呕吐。

诊见其面色苍白。

头晕难耐,视物旋转模糊,二便调,舌淡苔白滑,脉弦。

证属中焦水泛、清阳不升,治宜温阳化饮、利水止眩,遂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20g,桂枝15g,白术20g,甘草5g,泽泻15g,日1剂。

5剂后眩晕即停,随访1年多,未复发。

按: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失其运化,水湿内停,聚湿成饮,清阳不升而作眩晕。

《金匮要略》日:“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 痰饮所成,阳气不运为其根本。

苓桂术甘汤方中茯苓渗湿,为治疗痰饮之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化水;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加用泽泻以利水,而收温阳化饮、利水止眩之效。

水肿患者,男,70岁,2007年10月就诊。

自诉多年来双下肢踝关节部位水肿,按之凹陷,秋季更甚。

有7年高血压病史,最高为180/110m m H g。

面色无华,眠差多梦,腰酸尿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此为脾肾阳虚、水邪外泛。

治宜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遂予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加减:炮附子15g( 先煎) ,白术15g,茯苓15g,桂枝10g,甘草5g,白芍10g,生姜10g,牛膝15g,益母草10g,杜仲15g,日1剂。

马淑霞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五脏病验案5则

马淑霞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五脏病验案5则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җ基金项目:河南省首批青苗人才培养项目(豫中医科教 2018 16号):马淑霞,E -m a i l :m s x 1562@126.c o m第一作者:张雯,E -m a i l :1922767004@q q.c o m 马淑霞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五脏病验案5则җ张 雯1,周 怡1,张 骁2,马淑霞2(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郑州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2)ʌ摘要ɔ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杂病论“,属于温化寒湿方剂,有健脾温阳㊁化饮利水之功㊂马淑霞教授对苓桂术甘汤的见解独到,将其运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中,收效显著㊂该文简述苓桂术甘汤方义,例举马淑霞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小儿疾病病案(重症肺炎反复咳喘痰浊不消案㊁小儿心悸案㊁小儿眩晕案㊁小儿燥证案及小儿遗尿案)5则㊂ʌ关键词ɔ 苓桂术甘汤;儿科疾病;咳喘痰浊不消;心悸;眩晕;燥证;小儿遗尿;马淑霞中图分类号:R 289;R 249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425苓桂术甘汤源于‘伤寒杂病论“,其言: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㊂ 伤寒若吐㊁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㊂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㊂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㊂ [1]苓桂术甘汤多用于治疗痰饮病,医圣张仲景常用之作为温阳健脾㊁化饮利水的基础方,主治脾阳亏虚致运化津液不能而聚液为痰的痰饮病㊂在临证时,灵活运用此4种药加减治疗痰饮病[2-4]㊂马淑霞教授是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青苗人才指导老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分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理事,河南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分会委员㊂其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40载,对于中医药治疗儿科疾病深有研究㊂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苓桂术甘汤方义及马淑霞教授运用其辨治小儿疾病的5则验案分享如下㊂1 苓桂术甘汤方义茯苓为君药,可健脾化湿,甘淡利水,消已成之痰㊂痰饮实为阴寒之邪,需用温药以化之,故臣用辛温之桂枝,以温阳化饮㊂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培土制水㊁健脾祛湿,白术与茯苓相须为用,体现治生痰之源以治本;桂枝与白术同用,有温阳健脾之功㊂甘草味甘性平,有补气健脾之效,在本方起到3种作用:一是配伍桂枝辛甘化阳,以温补中阳;二是配伍白术益气健脾,培土以制水;三是调和诸药㊂合用此四药,温阳以化饮,健脾而利水,辛温而降冲逆㊂脾阳得之则健,痰饮温之则化㊂马淑霞教授在此方治疗基础上辨证加减,若兼风寒表证,症见流清涕㊁打喷嚏㊁舌淡者,多选用金沸草㊁紫苏叶㊁桂枝等;兼痰湿咳嗽,症见痰白痰多㊁舌淡㊁舌苔白腻者,多配伍茯苓㊁紫苏子㊁瓜蒌等;兼食积见舌苔厚腻㊁咽红㊁腹胀者,加焦三仙㊁莱菔子㊁厚朴等;兼肺脾两虚且气虚为主,症见面白㊁不欲饮食㊁消瘦㊁乏力者,选用太子参㊁五味子㊁白术㊁黄芪等㊂2 病案举例2.1 肺系病证 重症肺炎反复咳喘痰浊不消 患儿,女,11个月,2020年3月17日以 反复咳喘发作1个月余入院治疗㊂患儿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咳嗽,未予重视治疗,1周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为39.1ħ,伴有抽搐,意识丧失,双目上视,四肢僵直,急送儿童医院后又出现咳嗽加重,呼吸衰竭,诊断为重症肺炎㊁呼吸衰竭㊁中毒性脑病,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以及甲强龙㊁头孢他啶㊁利巴韦林㊁神经节苷脂治疗㊂治疗后,患儿热退,呼吸衰竭得到纠正,但咳嗽㊁痰鸣㊁喘息症状未消失,于3月15日出院㊂出院两日后再次出现发热咳喘,故收入我院㊂查体:面色白,呼吸急促,喉中痰鸣,三凹征阳性,两肺可闻及湿啰音及喘鸣音及大量痰鸣音,呼气延长,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滞㊂体质量10k g㊂辅助检查:白细胞4.67ˑ109/L ,血红蛋白123g /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2.0%,淋巴细胞百分比为74.1%㊂西医诊断:肺炎㊂予以头孢曲松㊁痰热清静脉滴注两日,仍有发热㊁咳喘㊂笔者诊患儿后,考虑其为痰浊阻肺,复感外邪,致肺闭化热,诊断为肺炎喘嗽,证属表寒里饮化热证,治以解表宣肺㊁豁痰化58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4热,拟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治疗㊂3剂,每日1剂,浓煎至100m L,少量频服㊂3月20日二诊:患儿服药后发热退,咳喘减轻,但痰声 噜噜 ,两肺痰鸣音,大便稍稀,出汗多㊂予以苓桂术甘汤加味㊂方药组成:茯苓10g,桂枝6g,白术10g,甘草片3g,五味子6g,姜半夏6g,黄芪10g,桔梗6g,干姜6g㊂3剂,每日1剂,浓煎至100m L,少量频服㊂服药后患儿咳喘明显好转,痰声消失,精神转佳,三凹征阴性,两肺少量痰鸣音上方加川贝母3g,淫羊藿10g,继服3剂而愈㊂按语:小儿重症肺炎常由病毒㊁细菌等致病菌感染所致,并有肺组织炎症㊁水肿㊁渗出等病理改变,通常采用抗感染㊁祛痰㊁止咳㊁退热等综合治疗7~10d,预后较好,但部分重症肺炎后期患儿可出现反复低热㊁咳嗽咯痰㊁纳差㊁精神疲倦等症状,对此西医的治疗措施效果不理想,而中医对此类疾病多从 热病伤阴 论治,采用滋阴清热药物治疗,临床疗效亦未能尽全[5-6]㊂除此之外,由于热极生寒,内伤阳气,马淑霞教授认为 热伤气 是重症肺炎的另一种表现, 热伤气 常见于重症肺炎后脾虚不运化,肺虚不宣,饮停胸胁,最终痰浊阻肺不消㊂此患儿复感外邪,内外合邪,闭阻于肺,郁闭化热,故出现热咳痰喘㊂治疗应先以祛邪,化饮兼清热,以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邪祛后脾阳虚,水湿失运,痰浊阻肺,则发喘咳,故予苓桂术甘汤加黄芪㊂方中茯苓健脾渗湿,桂枝辛温助阳,白术补气健脾㊁燥湿利水,黄芪补脾益气,甘草调和诸药㊂诸药共用,共奏温阳化饮之效㊂饮祛喘平,后期加川贝母润肺化痰㊁淫羊藿补肾纳气而愈㊂2.2心系病证 小儿心悸患儿,男,7岁,于2017年10月16日就诊㊂主诉:间断心慌乏力4个月余,加重9d㊂患儿平素经常反复感冒,每1~2个月即感冒1次㊂现乏力,多汗,心悸,憋气,活动后加重,自觉有气上冲胸之感,纳呆,体形稍胖㊂查面色苍白,精神一般,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结代㊂心率90次/分,律不齐,间歇9~10次/分㊂心电图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期前收缩㊂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略扩大,心律失常㊂查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L D H)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C K-M B)32U/L㊂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㊂中医诊断:心悸,证属水气凌心㊂治以温阳化饮,健脾祛湿,活血化瘀㊂拟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g,桂枝6g,白术9g,防风10g,黄芪20g,太子参15g,丹参15g,炙甘草10g㊂6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㊂10月22日二诊:患儿自觉心慌乏力症状明显减轻,无憋气及气上冲胸之感,舌质暗淡属瘀邪未祛㊂以上方加当归10g,桃仁9g㊂14剂,煎服法如前㊂服药后,患儿症状较前好转,面色渐红润,舌质淡红,脉象较前有力,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期前收缩㊂继以二诊方化裁调治约半年余,无感冒发生,期前收缩基本消失㊂按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可归属于中医 心悸 胸痹 等范畴[7]㊂马淑霞教授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由正气不足,加之感受外邪,内及于心,心阳耗损所致㊂心阳虚损则运血液无力,瘀血阻脉,故出现乏力㊁心悸㊁气短㊁多汗㊁脉结代等症㊂本案患儿平素反复感冒,心脾两虚,时有憋气及气上冲胸之感,符合心脾阳虚㊁水气凌心之证,故采用苓桂术甘汤配伍玉屏风散加减以温通心阳㊁化湿利水㊁益气固表,加太子参㊁丹参活血化瘀,收效良好㊂2.3肝系病证 眩晕(前庭神经炎)患儿,男, 12岁,于2013年4月16日以 头晕乏力㊁恶心呕吐两日 入院㊂患儿5d前曾患有感冒㊁发热症状,在当地医院诊为感冒,予以静脉点滴药物(具体不详)治疗两日,热退㊂继续上学1d㊂两日前出现头晕乏力㊁恶心呕吐,由其父背入病房,查面色萎黄,精神差,不能睁眼,步态不稳,恶心呕吐,纳呆,脘腹胀满,舌质红,舌苔白厚腻,脉滑㊂查心㊁肺㊁肝㊁脾无异常;脑膜刺激征阴性;眼球震颤阳性;闭目站立试验阳性;血常规㊁血生化功能㊁心肌酶及脑脊液检查均正常;前庭试验阳性;脑电图㊁心电图㊁头颅磁共振检查均正常㊂余诊患儿后,考虑此病由痰湿内盛㊁阻滞阳气㊁清阳不升所致㊂西医诊断:前庭神经炎㊂中医诊断:眩晕证(中焦湿阻证)㊂治以健脾除湿,升清降浊㊂予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㊂方药组成:茯苓15g,桂枝9g,白术10g,半夏10g,天麻10g,蔓荆子10g,甘草片5g㊂水煎400m L,分3次口服㊂连服5剂后,患者上述症状消失,出院㊂按语:眩晕可由痰饮导致㊂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言: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㊂ 后世医家朱丹溪创立 无痰不作眩 的论述㊂本案患儿感冒后出现眩晕症状,属感受外邪之后,损伤脾阳,脾失健运,水湿停聚,痰饮内阻,脾胃升清降68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浊功能异常,痰浊上扰,蒙蔽脑窍,而发为眩晕㊂治以苓桂术甘汤加减㊂方中茯苓利湿健脾;桂枝温阳化水,折饮邪上冲之势;白术与甘草合用,补益脾气,培土以制水;蔓荆子升阳,清利头目;半夏燥湿化痰,天麻息风止眩,二者合用,主治昏眩㊂全方升清降浊,标本兼治,则脾健湿除,痰浊消,清阳升而眩晕止,病自痊愈㊂2.4 脾系病证 燥证 患儿,女,7岁5个月,2020年10月12日初诊㊂主诉:口唇干裂1个月㊂患儿口唇干裂1个月,伴眼干㊁阴部干燥1个月,时伴有眨眼,并用唾液抹眼及阴部,不发热,在外院查红细胞沉降率㊁C 反应蛋白(C R P )均正常,抗S S A 抗体阴性,诊断排除干燥综合征㊂服药(具体不详)无效㊂查体:口唇干裂,唇周皮肤淡红,身体瘦弱,面色微黄,双手不温,舌质淡红,苔少水滑,脉沉滑㊂西医诊断:内分泌失调㊂中医诊断:燥证㊂辨证:脾肾阳虚,水津不布,失于荣养㊂治当温阳化气,利水升津㊂方拟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加减㊂方药组成:茯苓10g ,桂枝3g ,白术10g ,猪苓9g ,泽泻10g ,黄芪10g ,干姜3g ,炙甘草5g ㊂7剂,水煎服㊂服药1剂后症状减轻,服5剂后诸症皆消失㊂按语:马淑霞教授认为,本案患儿虽出现唇㊁口㊁眼㊁阴部等干燥症状,形似阴虚燥热,但结合中医诊断根据症状分析,应属脾肾阳虚,运化失职,津失气化,无以上荣口唇㊁眼部,无以下润阴部,故出现上述症状㊂根据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予苓桂术甘汤合五苓散加减以化气温阳㊁布散水津,加干姜温中化饮,再配黄芪健脾益气以升清㊂全方共奏温阳健脾㊁化湿布津之功,患儿服药5剂后而愈㊂2.5 肾系病证 遗尿 患儿,女,6岁8个月,2021年5月8初诊㊂患儿近5个月来每日入睡后遗尿,每晚1~3次,夜睡较深,不易唤醒,就诊于当地医院,经治疗后疗效不佳,患儿现面白,神疲,形寒肢冷,动则汗出,大便调,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㊂查血常规㊁尿常规㊁尿培养㊁肝肾功能及骶椎X 线片均未见明显异常㊂中医诊断:遗尿,脾肾阳虚证㊂治以温肾暖脾,固涩止尿㊂予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㊂方药组成:茯苓12g ,桂枝10g ,白术15g ,益智仁12g ,金樱子肉12g ,桑螵蛸12g ,甘草片6g ㊂7剂,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隔姜艾灸神阙穴㊂嘱患儿睡前少喝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㊂服用7d 后,患儿精神可,晚间遗尿次数减少,唤时即醒㊂继续上述治疗7d 后,患者遗尿未再发作㊂守原方加减继续服用1个月停药,后随访半年未见遗尿再发㊂按语:马淑霞教授认为,本案患儿遗尿的发生与脾㊁肾两脏有关㊂肾者,主水,主闭藏,司二便;脾主运化水液㊂脾肾对水液代谢起到重要的作用㊂若小儿脾肾虚损,则易发为遗尿㊂本案患儿先天禀赋不足,下焦虚寒,脾肾阳虚,膀胱不温,膀胱气化功能异常,水道不约,闭藏失司,发为遗尿㊂治疗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方中茯苓利水祛湿;桂枝温阳化水;白术补脾燥湿;甘草助脾化阳;金樱子㊁桑螵蛸温阳补肾,固摄止尿,协桂枝温下焦之阳㊂脾肾之阳得补,下焦虚寒得温,则遗尿止㊂3 讨论马淑霞教授认为,小儿素来脾虚,加之饮食不节,导致脾常虚,不能运化水湿,而痰湿聚集㊂故小儿系疾病多责于脾,常责于痰㊂苓桂术甘汤主治脾阳不足㊁痰饮内聚之证,以温补脾阳㊁健脾利水为治则,可用于治疗各种痰饮病㊂以上病案虽临床症状不尽相同,但探其机制,皆为脾气虚损㊁痰饮内停,故治以健脾助阳㊁利水消痰之法,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减㊂此方可治疗相同病机的不同疾病,恰为 异病同治 之体现,体现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核心理念㊂参考文献[1]姜德友,张宛秋,韩洁茹.苓桂术甘汤研究进展[J ].中医学报,2021,36(12):2562-2567.[2]孙利利.‘金匮要略“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理论及实验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3]江泳,陈建杉.苓桂术甘汤理论与临床研究述要[J ].中医药学刊,2003,21(9):1504-1506.[4]李莎莎,李兵,刘思鸿,等.经方 苓桂术甘汤 古代文献研究[J ].中华医史杂志,2018,48(1):17-20.[5]孙绪丁,卓琳.儿科危重病症防治手册[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351.[6]郑义,赖芳,张燕,等.从少阳论治后期重症肺炎[J ].中国中医急症,2018,27(5):865-867.[7]赵述强,李翔宇.病毒性心肌炎中西医防治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8):2115-2118.(收稿日期:2022-04-23)78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

苓桂术甘汤——泻水降气,治疗眩晕,医案6条

苓桂术甘汤——泻水降气,治疗眩晕,医案6条

苓桂术甘汤——泻水降气,治疗眩晕,医案6条12、眩晕——赵明锐医案郭某,女,48岁。

患头晕一年多,每于饮食不适,或者受风寒时即发作。

头晕时目眩,耳鸣,脘闷,恶心,欲吐不得,食欲减退,不喜饮水,甚时不能起床。

脉缓,舌淡,苔白。

证属脾胃阳虚,中气虚衰,致水气内停,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所致。

治以苓桂术甘汤二剂后,头晕及烦满、恶心,皆有好转。

后宗此方制成散剂,日服四钱,服一月痊愈,以后未复发。

《经方发挥》13、眩晕——聂惠民医案吴某某,女,46岁。

1985年9月初诊。

眩晕二月,阵发加重,甚则天旋地转,不能坐立,泛呕欲吐,倦怠困乏,耳中蝉鸣,纳谷尚可,大便溏薄,形体略胖,颜面虚浮,脉沉滑,舌质略淡,苔薄白而润滑。

西医诊断:耳源性眩晕。

中医辨证:脾阳虚弱,痰湿内阻,水气上扰而致眩晕。

治法:温健脾阳,化湿止眩。

宗苓桂术甘汤合橘皮竹茹汤化裁。

处方:茯苓20克,炒白术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泽泻12克,生姜三片,大枣7枚。

水煎温服,进药七剂,诸证皆减,守方化裁.调治月余而愈。

《聂氏伤寒学》14、眩晕呕吐——姜春华医案江某,女,62岁。

平日心下觉寒,稍胀满,隔一周许则头目眩晕,呕吐清水,吐尽水后眩晕始好。

如此已2年,某医院诊为幽门梗阻,属胃寒积饮的呕吐证。

取温阳化饮法,治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24克桂枝9克白术12克甘草6克干姜4.5克嫩苏梗15克 3剂告愈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本案胃寒积饮,为苓桂术甘汤证,宜再加干姜温中祛寒。

嫩苏梗,理气畅中,和胃止呕,一举数得。

《经方发挥与应用》论:心下觉寒,是有留饮之义。

《金匮》痰饮四:留饮即痰饮之停留者,上自心下,下至小肠,停留不散,是谓诸饮之宗,如水木之本源也。

自此留于胁下,则为悬饮,归于四肢,则为溢饮,结于胸旁,则为支饮,是诸饮之支,如水木之支派也。

心下觉寒者,在苓桂术甘汤泻水的基础上,可以多加点生姜,温胃降逆。

15眩晕——路志正医案黄某某,男,40岁。

文君然的苓桂术甘汤医案

文君然的苓桂术甘汤医案

文君然的苓桂术甘汤医案
近日,文君然(化名)就诊于我院,诊断为久治不愈的慢性胃炎。

其有腹痛、恶心、厌食、腹胀、浮肿、油腻、口苦、多饮少渴等症状,口腔内有酸性分泌物,此外还有便秘及腹痛难耐等症状。

于是,依据临床表现及理论考虑,我采用中药灵活处方,结合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配伍古法苓桂术甘汤,主治胃病,由上古时期华佗大夫独创,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内科尤其是胃病的治疗。

本次结合苓桂术甘汤的处方由苓、桂、术、甘、石斛、川楝、香附各15克,枸杞子、生薏米各15克,栝楼10克,杏仁10克,清汤500毫升,一次性煎服。

治疗的开始,文君然出现了腹胀、厌食、恶心、新生口苦等症状,但在经过了三次治疗后,病情出现了总体上的改善,腹痛难耐已经明显改善,厌食变为偶尔出现,恶心、口苦都已不明显,其体重也明显增加,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失。

经过七次治疗,文君然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其症状几乎全部消失,体重也有明显增加,回访表明治疗效果满意。

苓桂术甘汤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该方采用“温化”的药物,益温固液、宁心消痰,既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温和调节脾胃。

另外,苓桂术甘汤也有良好的调血、明目、止血、理气、补益的功效,多用于气滞血瘀证的治疗,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药方。

文君然的治疗经历证明,苓桂术甘汤并不局限于胃炎的治疗,可
以用于多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比如胰腺炎、胃肠溃疡、结肠炎、萎缩性胃炎等。

苓桂术甘汤调和脾胃,尤其对脾胃虚弱、消化功能障碍者更有显著疗效。

总之,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对慢性胃炎有很好疗效的药方,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消化功能,提高患者体质,是一种优秀的慢性胃炎治疗方法。

【苓桂术附汤加味,治疗背冷如水浇】刘某某...

【苓桂术附汤加味,治疗背冷如水浇】刘某某...

【苓桂术附汤加味,治疗背冷如水浇】刘某某...
【苓桂术附汤加味,治疗背冷如水浇】
刘某某,女,64岁,背部怕冷,胸闷,心悸,短气,食纳不佳已将近八个月,易患外感,一旦受感,怕冷胸闷短气更甚,曾几次去医院检查无结果。

由于病情日甚一日,发作频繁,久治不效,更为恐惧。

患者形似肥胖,语言思维清晰,其痛苦溢于颜表,大便稍稀,小便尚可,食欲差,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腻滑,脉迟滑。

症属心肾阳虚,心阳虚,不能坐镇于其上,气不摄津,害化为痰。

肾阳虚,不能制水,故水泛为痰,痰生怪病,怪病责之于痰。

治疗以苓桂术附汤加味治之。

方药:茯苓,桂枝,炙甘草,炒白术,陈皮,半夏,菖蒲,炒枳实,生地,制附片,浙贝,生姜,大枣。

五剂,服后,背冷胸闷,心悸,短气,大便稀,均大有所改善,食欲稍佳,在原方不变的基础上加入炒莲肉,炒神曲,再进七剂,诸证大减,继原方加入生姜,继服七剂,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生命召集令超能团# #我的门诊故事#。

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最强的中成药)

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最强的中成药)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桂苓疏肝汤验案二则桂苓疏肝汤,《金匮要略》,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组成。

主要用于治疗伤寒,如心中恶心,起病头晕,脉紧等。

适用于饮酒时中阳郁结、中焦郁结之证。

作者应用桂苓疏肝汤治疗梅核气、呃逆等疾病,疗效满意。

以下是2个案例的经验。

梅核气患者,男,44岁,2016年10月27日就诊。

患者平日胸闷、咳嗽、痰多,感觉咽喉不适,如梗阻,如盐黏、口干、咽干、舌质轻而肥、苔薄而白、水滑、脉沉。

辨证:阳不运,饮使胸咽。

诊断为梅核气,宜治温阳健脾,降浊解酒。

加入桂苓疏肝汤:茯苓30g、肉桂10g、白术10g、甘草6g、半夏10g、厚朴12g、生姜10g。

每日一剂,水煎。

服用上述3剂后,症状全部消失,随访3年无复发。

按语:的肾是主要的水,味道是咸的。

今阳不运,脾土难控肾水,水饮于胸咽,致病。

因此,桂苓疏肝汤是用来培土造水,温阳化饮的。

加入半夏、厚朴、生姜,减少副作用,调节气机。

各种药物合用,中杨灿可运,肾水可控,痰可解,浊阴可降,故有疗效。

呃逆患者,男,30岁,2016年11月21日就诊。

患者疲劳后,喝了10多天冷水打嗝。

每次吃喝都是吐槽,清口水,清粘液,吃中西药没效果。

体检:诶,声音连续,脸黑,胸满气短,头晕目眩,舌质轻胖带齿痕,皮毛薄白水滑,脉弦紧绷。

辨证:饮酒过量,胃失健。

诊断为呃逆,宜温阳化阴,降低不良反应。

桂苓疏肝汤的配方为: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甘草6克、姜半夏12克、吴茱萸10克、丁香10克、柿蒂10克、生姜12克。

水煎服,每日1剂。

服用3剂后,打嗝得到缓解,人们可以吃饭了。

服用2剂后,呃逆消失,并被告知不要吃冷食。

在这种情况下,按语:的病人患有体内阳虚,过量饮酒导致体内阳气抑制,胃不协调而减少,从而导致疾病。

桂苓疏肝汤温阳化饮,吴茱萸、生姜温胃散寒,姜半夏、丁香、柿蒂反降,符合“饮痰者,温药治之”之义,药的病机为速效。

【素材积累】每个人对未来都有所希望和计划,立志是成功的起点,有了壮志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向成功迈进。

苓桂术甘汤的异病同治验案

苓桂术甘汤的异病同治验案

苓桂术甘汤的异病同治验案【关键词】苓桂术甘汤;异病同治苓桂术甘汤是医治痰饮的闻名方剂,出自《伤寒论》。

笔者在临床中经常使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医治由痰饮所致之病症,常获良效,现举典型病案如下,与同仁共享。

1 医治高血压患者男,60岁,退休干部,于2004年7月5日初诊。

自诉患高血压20余年。

头昏反复发作10余年,加重1个月伴心悸,双下肢水肿。

经摄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提示高心病、心电图左偏。

刻诊:头昏乏力,胸闷心悸,双下肢浮肿,面色淡白、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

BP 180/100 mm Hg。

证属心脾阳虚,水湿内停,故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边有齿印,水饮上逆凌心那么心悸,阻塞清窍那么头目眩晕,水饮外溢那么水肿,治宜温助脾肾,化气利水,兼以宁心安神。

投苓桂术甘汤辅以温养心脾医治。

处方:茯苓30 g,肉桂5 g,白术15 g,甘草10 g,制附片10 g,枣仁10 g,泽泻10 g,远志10 g,每日1剂。

服药3剂后,胸闷心悸消失,水肿渐退,血压下降到150/95 mm Hg,继服10剂而愈。

2 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男,45岁,农人,于2004年10月7日初诊。

头痛头昏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2个月。

伴有恶心、呕吐痰涎、耳鸣、头重如裹,胃脘痞满不适,纳差、舌淡红、苔白、脉滑。

脑电图提示:椎动脉双侧波幅不对称。

县医院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

依照辨证分析,此为痰阻中焦,清阳不宣。

医治当温化痰湿。

拟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医治。

处方:茯苓15 g,白术15 g,桂枝5 g,炙甘草10 g,细辛5 g,白芷10 g,石菖蒲10 g。

上方服用5剂后病症明显好转,继服15剂,头痛头昏消失。

随访至今未复发。

3 慢性哮喘性支气管炎患者男,60岁,农人。

于2005年3月10日初诊,哮喘反复10余年遇寒发作。

每一年住院一次而成效不明显。

刻诊:呼吸喘促,张口抬肩,鼻翼扇动,喉中痰鸣,心下痞满不适,咳吐清痰如涎,乏力、纳呆,舌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滑。

苓桂术甘汤新用

苓桂术甘汤新用

1686陕西中医2007年第28卷第12期拄,当归四逆汤载于‘伤寒论・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351条.系仲景为治疗。

手足厥寒,脉细赦绝”之血虚寒凝证而设.方中当归、芍药养血和营,桂枝、细辛温经敲寒,炙草、大枣补中益气,汉代通草即今之木通,在本方中用于通行血脉。

‘压宗金鉴’对其方解颇为精当:。

此方取桂枝汤,君以当归者.厥阴主肝为血室也I佐细辛睐辛.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脏,通草性寒,能利关节,内通窍而外通营,倍加大枣,即建中加饴糖用甘之法……不须参、苓之朴,不用姜、附之竣者,厥阴厥逆与太阴少阴不同治也”。

蒲辅周老先生更是明确指出t。

当归四逆汤为桂枝汤的类方,有养血复陌之效-能和厥阴以敢寒邪。

调和营卫而通气”.临床上只要符告血虚寒凝、经脉不利之证,皆可加减应用,只要辨证准确.调度得法.多有良效.(收稿2007一06-11,修回2007-07.10)苓桂术甘汤新用靳建旭费旭昭靳继宏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710001)苓桂木甘汤出白‘金匮要略',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具温化痍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临床广泛用于中用不足,以痰饮为表现的多种病症.笔者临证以此方加减,治疗临床常见病,屡获奇效。

兹举验案4剐如下.1心包积液剂某,男.43岁.2003年4月10日初诊。

患者平索喜食冰凉之品,2周前又因外感寒邪,复加过劳而出现心前区疼痛不适.深呼吸时明显,疼痛有时向肩背部放射.1周前在外院诊所为心包积藏、非特异性心包炎,经抗苗消炎,利尿等治疗,症状稍改善.现仍有心前区疼痛,暖气时明显,伴气喘气短,恶寒,胃脘部不适,偶有咳嗽咯痰,痰色白,质清稀.舌淡暗、苔白骨,脉弦滑。

症属脾阳不足,痰恢内停。

治宜温化痰饮,健脾利湿,方用苓桂术甘汤和四君子汤加减.处方t茯苓、党参,丹参各lSg,桂枝、枳壳Jf|檩子各129,川芎log,炙甘草、白术各99.干姜69。

每日I刺,水煎服,早晚各1次。

服5荆,疼痛减轻,无咳嗽咯痰,余症亦好转.再以上方加减,共进20剂,诸症悉除。

阳虚水泛--苓桂术甘汤加减名医病例

阳虚水泛--苓桂术甘汤加减名医病例

阳虚水泛--苓桂术甘汤加减名医病例苓桂术甘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及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炙)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蠲饮剂,崇脾以利膀胱气。

(膀胱气钝则水蓄,脾不行津液则饮聚。

白术、甘胸胁当以当则曰:“苓桂术甘汤主饮在阳,呼气之短;肾气丸主饮在阴,吸气之短。

盖呼者出心肺,吸者出肾肝。

茯苓入手太阴,桂枝入手少阴,皆轻清之剂,治其阳也;地黄入足少阴,出萸入足厥阴,皆重浊之剂,治其阴也。

一证二方,岂无故哉!”)误汗动经身振摇,阳虚轻者斯能御意《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春华医案:某,女,55岁,1973年10月22日初诊。

患耳源性眩晕病已7年,发作时视物转动,如坐凌空,素息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滑大。

证属痰饮上泛,宜温化痰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

连服14剂而愈,随访两年未发。

按语;春华教授擅于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证之属于痰饮上泛者。

如属耳源性眩晕,老常加五味子,并重用至9克。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钟育衡医案:成某某,女,50岁,1975年7月5日诊治。

头晕目眩,心下满闷,泛恶,气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日酷暑亦不能离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曾用许多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果。

诊见;精神尚好,体质肥胖,面色晦暗,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灰白而腻,脘腹平软,按之无痛,两下肢按之微陷不起,脉沉缓无力。

诊为留饮,治以温阳化饮,健牌和胃,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50克,甘草10克,水煎,分两次温服。

服用3剂,病情明显好转,全身轻快.头目清爽,背冷大减。

继服上方3剂,尿量增多,下肢浮肿消失,余症基本痊愈。

因虑其病年深日久,劝其坚持每月服2剂,连服半年,以巩固疗效,追踪观察,疾病末再发作。

经方医案(苓桂术甘汤)

经方医案(苓桂术甘汤)

经方医案(苓桂术甘汤)
陈某某,女,52岁。

大便秘结,5-6日一行,坚如羊屎,伴有口渴,但又不能饮,自觉有气上冲,头晕,心悸,胸满。

每到夜晚上冲之势加甚,而头目昏眩则更甚。

周身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虚浮,目下色青,舌胖质淡,苔则水滑。

处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6g。

服2剂,头晕、心悸与气冲等证均减。

二诊仍于上方加肉桂3g,泽泻12g,服2剂,口干止,大便自下,精神转佳,冲气又有进一步的减轻。

三诊用苓桂术甘与真武汤合方,服3剂,诸证皆除。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

苓桂术甘汤验案#

苓桂术甘汤验案#

苓桂术甘汤验案#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

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脾胃,四药合用,药少力专,共达健脾利湿、温化痰饮之功。

本方所主,概要有四。

一为虚,指中焦阳虚,脾失健运,见神疲乏力、头目眩晕;二为实,指因脾失健运,水气不化,聚湿成饮,或上凌心肺见胸闷心悸,短气而咳;或水渍大肠,腹痛泄泻;三是寒,指阳虚阴盛,湿从寒化,见身痛水肿、寒湿脚气;四为瘀,乃湿浊之羁,痰瘀胶结,痹阻血络,而见寒湿痹症。

笔者体会,只要辨证精当,切中病机,每能应手取效。

此举痛证医案数则,以窥一斑。

一、头痛李某,男,37岁,1999年10月11日诊。

自诉半月前冷水淋浴后头顶疼痛,有束紧沉重感,服感冒药及去痛片等未效。

现疼痛加重,身重恶寒,背部沉困,泛恶纳呆,乏力嗜睡,舌苔薄白微腻,脉弦,有饮酒史。

辨证属脾虚湿困,外寒袭表,治宜健脾化湿、通阳解表,以苓桂术甘汤加防风9g,羌、独活各8g,细辛4g。

服3剂症状减轻,再进3剂诸症消失,以剂量减半再服4剂巩固效果。

按:寒湿内阻,膀胱经气不畅,故见巅顶头痛。

身重恶寒,知其表邪犹在,故用苓桂术甘汤通阳化气以安内,加防风、羌独活、细辛以攘外,使邪从表解而取效。

(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藩篱(即外表),过头顶,后背。

怕冷头身痛,说明风寒袭表。

防风:祛风解表、除湿止痛祛风湿、息风止痉。

羌活,独活:发散风寒,除湿止痛祛风湿。

)(防风,羌活,独活,藁本:既能祛风解表散寒,又能胜湿止痛。

细辛:祛风解表散寒,通鼻窍,止痛,温肺化饮止咳,治疗昏厥)二、胃脘痛邹某,男,27岁,2001年12月7日诊。

自诉两年来胃脘疼痛反复发作无定时,遇寒加重,偶有针刺样痛,外院胃镜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近因天气转寒,胃痛加重。

刻下胃脘部冷痛胀闷不舒,呕恶少食,乏力嗜睡,喜热饮。

舌苔薄白,舌质淡暗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证属脾胃虚弱、寒湿内阻,治宜温脾化湿、调和肝脾,用苓桂术甘汤加土茯苓30g、生苡仁30g、吴萸6g、黄连6g、郁金10g。

-名医治疗虚人感冒案例

-名医治疗虚人感冒案例

名医治疗虚人感冒案例(田淑霄/赵洪钧/余国俊/)崩漏等等各种病症,皆能得心应手。

牛某,女,38岁。

2009年5月20日初诊,患者产后已有1年半左右,曾于产后洗澡受风,即出现怕风,畏寒,汗出,而且天气越冷,汗出越厉害,一直持续至今。

眼睛干涩疼痛,足跟痛,食欲差,时有胃胀,二便尚可,舌淡,苔黄,脉细尺弱。

方拟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加味:黄芪15克,炒白术10克,陈皮8克,升麻6克,柴胡8克,当归身15克,甘草6克,党参15克,菊花10克,桑叶10克,茯苓10克,山萸肉20克,鸡血藤30克,浮小麦40克,防风10克,枸杞子20克,麻黄根10克,炮附子(先煎)8克。

7服,水煎服。

药后汗出稍减,遂以原方服用1月余,已经基本不再出汗。

体会:患者自汗出乃为产后气血大亏,触冒风寒,汗孔大开,津液漏泄所致。

产后气血亏耗,脾胃生化不及,气血无以濡养皮毛腠理,复因阳气不能卫外,卫表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腠理开泄,津液外渗为汗。

而且天气愈冷,汗出愈甚,更是卫阳虚损之象。

脾胃气血久虚,后天不养先天,渐致肝肾皆虚,所以出现眼睛干涩疼痛,足跟痛,脉细尺弱。

田淑霄谨守病机,投以补中益气汤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合用玉屏风散益气助卫,固表止汗。

同时加入麻黄根,重用浮小麦加强益气敛汗之力;炮附子温振全身阳气,助阳固表;山萸肉、茯苓、枸杞子、菊花、桑叶等品直接滋补肝肾,清肝明目;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止痛,和补肝肾之药疗足跟痛。

诸药合用,共奏补中益气,固表止汗,温补肝肾之功。

张某,男,78岁。

2008年11月5日就诊,尿频,尿急,尿失禁3年,逐渐加重。

面色淡白,四肢浮肿,腰、髋、腿疼,并且无力,行走不便。

纳可,眠差。

舌淡,苔薄,脉缓无力。

投以补中益气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黄芪10克,炒白术10克,陈皮8克,升麻6克,柴胡8克,党参10克,当归身10克,桂枝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葛根10克,山萸肉20克,益智仁15克,狗脊20克,桑螵蛸10克,川断18克,砂仁8克,7服,水煎服。

苓桂术甘汤的加减案例

苓桂术甘汤的加减案例

苓桂术甘汤的加减案例
《苓桂术甘汤的加减案例》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苓桂术甘汤的那些事儿!
你说苓桂术甘汤有啥神奇的呀?这么跟你说吧,它就像是中医里的一把神奇钥匙,能打开很多健康之门呢!就比如有一次,我碰到一个病人,他总是觉得头晕乎乎的,就像头上顶着一团云雾,而且还总觉得心慌慌的。

这时候苓桂术甘汤就派上用场啦!
咱给他用上苓桂术甘汤的基础方后,根据他的具体情况再加了点料。

这不就像做菜一样嘛,得根据不同人的口味来调整。

哎呀,这效果,那真叫一个立竿见影!他的头晕慢慢减轻了,心慌也没那么厉害了。

再比如还有个例子,有个阿姨总是觉得肚子里胀胀的,像塞了个气球似的。

咱也给她用上苓桂术甘汤,然后加了些行气的药,嘿,没多久,阿姨就感觉肚子舒畅多了,走路都轻快了不少呢!这苓桂术甘汤就像是个魔法方剂,经过巧妙的加减,就能发挥出不同的奇妙效果,难道不是吗?
还有啊,有个大叔,老是咳嗽,痰还特别多。

哎哟,那咳起来,真让人揪心呐!这时候我们在苓桂术甘汤里加了些祛痰止咳的药,你猜怎么着?大叔的咳嗽慢慢止住了,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真的,苓桂术甘汤的加减案例那可真是太多太多了,每个例子都让人惊叹中医的神奇!难道我们不应该为老祖宗留下这么宝贵的方剂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吗?它就像是一个宝藏,等待我们去不断发掘和利用。

所以啊,我觉得苓桂术甘汤真的是太了不起了!它用它独特的魅力和效果,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咱们可得好好珍惜和运用它呀!。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验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验

苓桂术甘汤加减治验摘要】苓桂术甘汤为医圣仲景方,主要治疗痰饮诸证。

以方义为桂枝温通阳气,助膀胱气化;白术健脾,脾健则能治水;茯苓渗湿利水;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合之可使心阳振、土气旺、转输利、水气行。

在临床上可随症加减,应用甚广,笔者结合临床多年治验,举例如下:【关键词】苓桂术甘汤眩晕胸痹乳癖心悸美尼尔氏综合症链霉素中毒性眩晕冠心病传导阻滞心动过缓乳腺小叶增生症房颤一、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1.张××,男,41岁,中学教师。

1999年7月12日初诊。

头晕,走路不稳,心烦已一年多。

检查发现手抖,项强,头不能转动,闭目并足不能站立,走路时不能向正前方挺进,左斜后再向右斜摇摆前进。

舌苔白黄,脈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

印象:眩晕。

辩证: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而致眩晕。

处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炙甘草12克栀子9克淡豆豉9克地龙24克蜈蚣2条共服21剂,头活动自如,手抖止,唯在情绪紧张时还出现头晕、大便仍干、苔白、脈左关滑、右尺滑。

照上方加减,续服12剂,诸症消失,临床治愈,追访之无复发。

2.曹××,男,52岁,工人。

2002年8月30日初诊。

于半年前因外伤感染,注射青链霉素后出现重度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有时恶心、呕吐,看见马路上的人和物好像跳动,与电视机信号不好时的跳动相似。

步履蹒跚,左右乱撞,夜间不能外出行走,踏地发软。

睁眼并足亦不能站立,必须两足相距一尺多远方能站立片刻,苔白腻,脈左关滑过尺沉细,又寸关尺滑。

印象:眩晕。

辩证:痰湿中阻。

处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甘草12克泽泻45克。

服12剂症状明显好转,走路较稳,看到马路上的人和物有轻微晃动。

脈左关滑,右滑。

继服前方30剂,症状基本消失,唯在黑暗中走路仍欠稳健,耳鸣稍有减轻。

按:链霉素中毒性眩晕,西医认为是不可逆反应,笔者近来还遇到一例也是链霉素中毒引起,症状稍轻些,也用此方18剂治愈。

真武汤名家医案

真武汤名家医案

一、[名家名案]1、头痛:刘渡舟先生曾治疗一李姓中年男子。

患者为汽车司机,夏日开车时,经常在休息空闲畅饮大量冰水或啤酒。

熟料进入秋季便发头痛。

每于夜间加重。

发则需用拳掌捶击或服些止痛药方能缓解。

本人甚为痛苦。

伴有视物昏花,病程已一个多月。

望其人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

辩为阳虚水泛,浊阴上窜,清阳被蒙之证。

附子12克 茯苓18克 白术9克 生姜12克 白芍9克 桂枝6克 炙甘草6克服药6剂后,头痛明显减轻,改服苓桂术甘汤4剂而愈。

按本证多是肾阳不足肝失温煦阳虚水泛。

寒邪内生循肝经上犯巅顶之证。

2、胁痛:黎庇留先生曾治里海吉源坊潭平端之母。

病左季胁满痛,上冲左胁,迫心部,苦不能耐,古朗余云初,医治已两月矣:香砂、陈皮,六君子汤,服至七十余剂,非不温也,其病有加无减。

嗣延黎先生诊治:见面黄暗唇白,舌上苔滑,脉沉弦而迟。

弦为水,沉为里,迟为寒。

肾中生阳不能水之主;则阴寒挟水邪,迫于心部。

遂定真武汤原方,无加无减。

平端谓:“方中各味,皆已备尝之矣”。

先生言:“备尝之乎?诸药分别用之,则既不成方,亦安能有效?此方名真武者,盖取意于镇水之神。

先圣制方,命名自非无因。

夫经方苟能对症,固捷如桴鼓之相应也。

”次早,平端来告曰:“服方后,得熟睡,是前月来所无者!今晨,痛已不知消散何处矣。

凡七十余日治之不验者,竟一日而廓清之”!相约午刻往诊。

比至,患者头束布带,语曰:“胁痛若失,兹者,转觉头痛若破”。

先生脉后告曰“此元阳虚损也。

头为诸阳之首,阳虚不能贯顶,脑髓空虚,故尔”。

该用吴茱萸汤,头痛寻愈。

次日复诊,脉象沉迟,而周身疼痛。

作桂枝新加汤服之,身痛又止。

再诊,只云胃呆,余无所苦。

拟理中汤,俾理中健胃。

连服十余剂,以善其后。

3、心动过缓:陈瑞春老师曾治王某,自觉头晕、胸闷,精神疲乏,睡眠不宁,容易惊醒。

经多方检查,确认为心动过缓。

舌淡润,脉缓两尺弱。

用桂枝甘草汤温阳益气。

十剂后,脉搏稍有力。

但早起心跳仍只有45次/分钟左右,精神不振,食纳量少,睡眠不实,面色恍白,大便偏软,小便清长,舌白润,脉缓弱两尺无力。

手汗苓桂术甘汤治验

手汗苓桂术甘汤治验

手汗苓桂术甘汤治验
手汗苓桂术甘汤治验
作者/胡继友
苓桂术甘汤载于张仲景之《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等4味药组成。

是一个通阳化气、温化寒痰的良方。

笔者运用该方加减,治效颇良。

现举例如下:
张某某,男,19岁,学生。

患手出冷汗症1年余。

于1986年3月7日来我院中医科就诊:手汗频出如露珠,手帕擦后数秒钟即现。

手脚发凉,汗出冰冷,精神萎靡,面色少华,舌苔淡白,脉象沉迟。

平素伴有头昏心悸,食欲不振。

前医曾用玉屏风散加止汗敛汗之品及西药B族维生素之类药品屡治不效。

处方:茯苓15g,桂枝8g,白术15g,甘草10g。

6剂水煎服。

3月13日二诊:上方服后,手汗渐止,精神好转,饮食增加。

再以原方加党参、黄芪各15g,又进7剂而告痊愈。

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气血虚弱,不能远达四末,而致手脚发凉,冷汗频出。

笔者根据《注解伤寒论》“阳不足者补之以甘,里气逆者散之以辛”的道理。

用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气,用桂枝、甘草行阳散气。

以达到阳气通而汗自止的目的。

后又加党参、黄芪是以补气益阳,从而使阳气去之有路,生之有源。

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一例精神病经过

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一例精神病经过

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一例精神病经过
患者,女,30岁,平时自言自语,语无论次,手足舞蹈,全身无力,目光呆滞,无汗,口干口粘,休息质量差,月经正淋漓半月,舌水润苔白,便稀,脉沉。

自己按照心肾阴虚火旺给予黄连阿胶汤治疗,处方如下:
黄连6g 阿胶6g 黄芩10g 炒白芍15g
泽泻30g 茯苓50g 鸡子黄一枚
四付水煎服,二诊病人比以前好转,但还不十分理想,后向杨兆林老师请教,杨老师详细询问了病情后,说患者为太阴少阴合病,寒湿所致,建议用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加减,所给建议处方如下:
旱半夏15g 茯苓20g 炮附子10g 桂枝10g
苍白术各15g 陈皮15g 炒枳实10g 菖蒲15g
麦芽10g 砂仁15g(后下)
我以杨老师处方为基础方斟酌加减如下:
半夏15g 陈皮12g 茯苓20g 炒枳实10g
竹茹15g 南星10g 石菖蒲20g 远志10g
郁金10g 炒白术15g 砂仁10g 麦芽15g
干姜10g 桂枝10g 炮附子10g 泽泻30g
七付水煎服后,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病人所有症状消失,外表看不出有任何异常,现进一步斟酌加减巩固治疗中,数月期间无在发作。

我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海通乡甘吕邱村卫生室杨利娟医生,是在2017年8月开始参加河南黄帝内经学会临证研究院中医中级班学习
的,同时又跟随郑州杨兆林老师学习经方,杨老师把深奥的经方讲的通俗化,简单化,一学就会,非常实用,很适合我们基层医生的需求,现将我在杨老师指导下治疗一例精神病患者病案整理发出,供大家交流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虚水泛--苓桂术甘汤加减名医病例苓桂术甘汤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及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炙)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蠲饮剂,崇脾以利膀胱气。

(膀胱气钝则水蓄,脾不行津液则饮聚。

白术、甘胸胁当以当则曰:“苓桂术甘汤主饮在阳,呼气之短;肾气丸主饮在阴,吸气之短。

盖呼者出心肺,吸者出肾肝。

茯苓入手太阴,桂枝入手少阴,皆轻清之剂,治其阳也;地黄入足少阴,出萸入足厥阴,皆重浊之剂,治其阴也。

一证二方,岂无故哉!”)误汗动经身振摇,阳虚轻者斯能御意《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姜春华医案:魏某,女,55岁,1973年10月22日初诊。

患耳源性眩晕病已7年,发作时视物转动,如坐凌空,素息支气管炎,咳嗽痰多白沫,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滑大。

证属痰饮上泛,宜温化痰饮,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5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6克,五味子9克。

连服14剂而愈,随访两年未发。

按语;姜春华教授擅于用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证之属于痰饮上泛者。

如属耳源性眩晕,姜老常加五味子,并重用至9克。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钟育衡医案:成某某,女,50岁,1975年7月5日诊治。

头晕目眩,心下满闷,泛恶,气短,善太息,背部寒冷,夏日酷暑亦不能离毛背心,病已七年之久,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曾用许多中西药物治疗,均无效果。

诊见;精神尚好,体质肥胖,面色晦暗,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灰白而腻,脘腹平软,按之无痛,两下肢按之微陷不起,脉沉缓无力。

诊为留饮,治以温阳化饮,健牌和胃,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50克,甘草10克,水煎,分两次温服。

服用3剂,病情明显好转,全身轻快.头目清爽,背冷大减。

继服上方3剂,尿量增多,下肢浮肿消失,余症基本痊愈。

因虑其病年深日久,劝其坚持每月服2剂,连服半年,以巩固疗效,追踪观察,疾病末再发作。

按语:钟育衡教授认为,伤寒、金匮所载治痰饮病处方二十余首,但从本治疗者,只有苓桂术甘汤与肾气九两首。

苓桂术甘汤是治疗脾胃阳虚所致饮证的主要方剂,临床以“满”和“眩”为辨证要点。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眩晕案》王维澎医案;陈某某,男,38岁。

昔日两眼视力均为1、2,半年来,视力骤减,左目0、6,右目0.1。

某医院眼科诊为“视神经乳头水肿”,于1985年3月5日来诊。

患者形体肥胖,行步不稳,头晕且重,倦怠无力,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脉沉弦。

脉证相参,乃脾失健运,饮邪上犯之证。

治宜健脾利湿,升清降浊,予方苓桂术甘汤。

处方: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45克,炙甘草6克。

药进5剂,眩晕减轻,行步亦较前有力。

于上方加减出入,服药2月余,谙症若失,视力亦恢复至o.9。

按语:本案眼疾伴头晕倦怠,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来沉弦,乃脾阳不足,痰饮内停,水湿泛滥所致,故投苓桂术甘汤以温脾阳,化痰饮而愈。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背寒案》孙会文医案:孙某某,男,55岁。

近一年来,患者背部有手掌之大发冷处,即使穿棉背心也觉寒风袭入。

某医投于当归生姜羊肉汤乏效,延余诊治。

脉弦滑,苔白湿润,辨证为“饮留心下”,选方五苓散治疗。

患者服药15剂,背冷得良,随访一年安好。

按语:心之腑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金匮》一语点明此案之病因。

而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

五苓散有温阳化饮之力,使心下留饮去而背冷除。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唾涎案》范勇医案:刘某,女,19岁,1989年2月13口初诊。

15岁时曾患肺结核,经抗痨治疗后痊愈。

但此后惭见口吐涎沫,纳谷不馨,历时4载,逐渐加重,乃来就诊。

患者曾间断服用阿托品等,但药后口干异常,停药又复唾如故,且觉背部寒冷,小便短少。

舌谈、苔白润,脉沉缓。

初辨为中焦虚寒,治拟理中汤加味,服药10剂未效。

透思其故,此患者非脾胃虚寒,乃水湿困脾,当从饮论治,改用等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8克,桂枝、白术各10克,干姜、炙甘草各6克。

服用一剂,尿较多,口纳转佳。

3剂后吐唾止,背冷若失。

减茯苓为9克,加入党参10克,再服。

随访3年,未见复发。

(新中医1993)按语,肺癌之后,肺气耗散,子病及母,脾阳难运,律液输布失常,积而为饮.致濒频吐唾,用苓桂术甘汤加味,给饮邪以出路,饮去唾止。

然久病必虚,饮去证缓之后,当减少茯苓之渗利,加入党参以补虚。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口渴案》陈培建医案:徐某,男,53岁,l983年4月21日初诊。

自诉近两月来口咽干燥,需频频饮水,迟则燥渴难,饮至腹胀仍觉口渴,昼夜饮水约七八暖瓶,小便清长,舌微红,苔白腻,脉濡数。

查:空腹血糖108mg%,尿糖阴性。

曾服清热养阴、生津止渴中药50余剂不效。

笔者认为该证当属湿热为患,应燥、化同施,方选平胃散和三仁汤化裁。

服3剂后来诊.口渴干燥益甚,要求更法治之,拟苓桂术甘汤主之:茯苓30克,桂枝9克,白术9克,甘草3克。

嘱先服1剂,观察病情。

翌日来诉,口渴似有减轻,继服4剂证除。

按语:本案初治辨证有误,后经细询病情,知渴饮不止反而腹胀,是水湿不化;口渴咽干而舌苔不黄,亦非有热。

当属中焦阳微,不能化气行水,津不上承于口所致。

然因无小便不利,故不用五苓散渗利膀胱,而以苓桂术甘汤辅助中阳,温化水湿,土健湿化,津液四布测燥渴渐除。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呕吐案》岳美中医案:卢老太太,1967年5、6月间来诊。

身体矮瘦,患心下水饮已数年。

平日心下觉寒,稍胀满,西医确诊为幽门狭窄。

积5、6日则头晕呕吐清水,吐尽方休。

如此反复数年,愈演愈重,近又犯病而住院,服中西止呕药无效。

余虑其胃寒积饮而吐,且心下有时逆满,颇与苓桂木甘汤证相近,此证非温阳涤饮莫治,因久病寒甚,稍加干姜。

拟方如下:茯苓30克,桂枝10克,焦白术24克,甘草10克,干姜5克,嘱服3剂,以观后效。

时隔10余日,其夫告余:仅服2剂呕吐立止,近2日仅有泛酸感。

拟前方量减半并加吴萸,水炒黄连少许,牡蛎12克,常服。

按语:胃寒积饮,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呕吐清水不止,与苓桂术甘汤证病机相符,用之果获良验。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胃痛案》毕明义医案;徐某某,男,27岁,1989年8月29日初诊。

上腹部疼痛18年,加重2年。

患者自9岁之时因含水饺过多而当即感到院腹胀满,同时腹泻,经治腹泻已止。

从此之后,腹部经常胀满,吐酸水,饮食明显减少,反复吐血、便血,曾因上消化道出血而手术治疗,术后胃皖疼痛仍反复发作,多次住院。

遍服甲氰咪呱、204胃特灵、保和九、参苓白术丸等药物,效果不显,进来诊。

刻诊:不但空腹时疼痛,而且每因饮食入胃之后,即刻疼痛,有时即便饮入西瓜汁亦感疼痛,更为甚者,每固饮水、或饮茶后即感心口隐隐而痛。

若仰卧时,上腹部自感胀满,如有物堵其间,大便排解无力。

面包萎黄,精神萎靡不振。

舌质稍淡,舌体大,苔薄白、微黄而滑,边有齿印。

右脉浮弦,关虚大,左脉沉弦。

诊为胃皖痛,属脾胃气虚型。

给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炙甘草15克,白芍50克,白术50克,茯苓50克,大枣30克,生姜50克。

3剂后疼痛减其大半,饮食较前增多,胀满已明显减轻,宗上方仍服3剂,疼痛己止,胀满已除。

为巩固疗效,仍服上方10剂,而疼痛一直不发。

按语:本案胃脘痛属虚证,以久病体虚,空腹疼痛,痛而喜按,脉虚气怯为辨。

以本方治疗,似不符临床之常规。

其实,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其主症即是“心下满,微痛”,而关键是其“微痛“一症。

“微痛”,即微微而痛,乃隐痛之变词,隐痛为虚性疼痛,多为脾胃气虚所致。

至于“心下满”症,有有形和无形之分。

无形之满,多病在气,常为肝气横逆犯胃;有形之满,多病在积,常为水积和食积。

然不论何型之“满”,都必须依据“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金匠要略》)者,方可应用此方。

本方主治及配伍,正为“心下满,微痛”而设。

方中茯苓、白术,一治水积,一治食积,二药相伍,健脾利湿,以去“心下满”;炙甘草、白芍相配,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生姜行气散水;大枣补脾和营。

本方以补为主,兼以攻实,对虚中挟实之“微痛”和“心下满”,较为适宜,临床不妨一试。

《阳虚水泛----水凌中焦腹痛案》刘景棋医案;王某某,女.38岁,1983年2月14日初诊。

少腹跳动疼痛已四、五年,经常出现脐下跳动,夜间加剧,有时感到有气自脐下上冲至胃脘部,则胃脘部剧痛出冷汗,过一时许方止,每天发作数次,纳呆,消瘦,全身无力。

检查发现关元穴有压痛,屡治不愈。

五年前有过痢疾史,现大便时干时稀,脉左右滑。

辨证:冲气犯胃。

治则:降冲和胃。

服苓甘枣汤30剂,脐下跳动和胃脘疼痛消失,关元压痛亦消失。

疗后三月复查,纳增,体重增加,体力倍增。

按语:本案奔豚证以院腹剧痛为主要表现,以苓桂甘枣汤利水降冲,则虽不治病而病自止矣。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泄泻案》张宏俊医案:董某,女,42岁,1984年10月12日诊。

泄泻反复发作8年,经某医院用纤维肠镜检查拟诊为“慢性肠炎”,迭更数医,均无建树。

泄泻发作时,腹痛绵绵,继则肠鸣漉漉,泻下粪便初稀塘,后则水泻,无臭秽及灼热感,每口2—3次,多则5次,平素气短懒言,小便量少。

观其舌淡体胖,苔灰白而腻,脉沉缓无力。

粪检:除食物残渣(十),余(一)。

脉证合参,乃久泄脾阳亏虚,饮邪内生,下注大肠,予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白术、律草各20克,桂枝、炙甘草各l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服9剂,已无水泄,粪质稀搪,日1—2次,气短等症显著好转,方已奏效,予前方加党参、炒扁豆各l0克,以健脾益气助运,继服12剂后,大便已成形,诸症告愈。

随访一年未复发。

按语:脾阳不足,水饮内停,直注大肠,则泄泻不止,以苓桂术甘温脾阳,复运化,水饮一化,则泄泻自止。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白带案》马子知医案:刘某某,女,35岁,1985年8片25日就诊。

白带量多,如脓如涕,淋漓不断3年。

伴腰膝酸软,腹胀不适,腹内时常漉瀛作响。

舌苔薄白而腻,脉沉弦。

此属痰饮内阻,清浊不分,投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克,白术18克,桂枝lo克,炙甘草10克,乌药l 2克。

初服白带反增,如崩如注,继而渐渐减少,共服16剂,白带尽,它症亦愈。

迫访2年末复发。

按语:本案带下乃脾虚水停,《妇科玉尺》云:“湿土下陷,脾精不受,不能输为营血,而白物下流。

”故用苓桂术甘汤以健脾化饮,求本而治。

《阳虚水泛----水停中焦癫痫案》李克绍医案:王某某,女,约50岁。

患者经常跌倒抽搐,昏不知人,重时每月发作数次,经西医诊断为“癫痫”,多方治疗无效,后来学院找我诊治。

望其舌上,一层白砂苔,干而且厚。

触诊胃部,痞硬微痛,并问知其食欲不佳,口干欲饮,此系水饮结于中脘,但病人迫切要求治疗痫风,并不以胃病为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