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治怕冷

合集下载

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惊人

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惊人

苓桂术甘汤,临床疗效惊人我们先来看看《伤寒论》原文: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160: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肾气丸亦主之。

苓桂术甘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如果仔细看原文,会发现每条条文的描述症状大多是自下而上递进。

是的,苓桂术甘汤的应用指征之一就是水气上冲。

伤寒论原文已提示,苓桂术甘汤的主治是心下有痰(停)饮,或心下水饮逆而上冲的情况。

从原文得出,其主要适应症依次是:头晕目眩,气上冲,心下逆满,胸胁支满,心下痞硬,短气。

其中由于气上冲导致了:心下逆满,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胸闷一系列的症状。

临床上或夹有小便不利,目赤,耳鸣。

特异性指征水象面色虚浮,黧黑(水色)。

眼睑微肿,晨起加重。

鼻头色青。

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围、下额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病案李某,男,32岁,头痛难耐,两目视物时有星花缭乱,面色黧黑,舌质淡嫩,苔水滑,脉沉弦而缓,辩证:面黧黑乃水之色,脉沉弦乃水之脉,苔水滑乃水之舌,系阳虚水泛,浊阴上窜之故,清阳被蒙则目眩,阴阳相争则头痛。

方用:附子12g,生姜12g,桂枝10g,茯苓25g,白术10g,炙甘草6g,白芍10g。

服药六剂,头痛减轻,继服苓桂术甘汤四剂,巩固疗效而病愈,此望斑参症而验一也。

辨证要点头晕起立性头眩,眼有黑花,闭目或伏枕为安,起则为甚,或在耳鸣后,气上冲后出现头眩,感觉天旋地转,甚至坐立不稳,头沉如戴被状。

水气上冲病人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凡水气上冲经过的地方,如脐下,心下,胸中,咽喉,头面,清窍,或多或少出现胀满,悸动,憋闷,噎塞,咳喘,眩晕胸满多在夜晚发作或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有气上顶咽喉,咽喉不利,如物梗阻。

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虚齿痕舌的良方

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虚齿痕舌的良方

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虚齿痕舌的良方【原文】1.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2.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3.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方解:病机:心阳亏虚+脾虚水停病症:满(心下逆满:胃脘痞满,呕恶呃逆)冲(气上冲胸:心悸,胸闷)眩(起则头眩:头目眩晕)摇(身为振振摇:站立不稳)短气(表现为胸部很闷,憋气,气短)治法:温心健脾,化饮降冲方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桂枝+甘草——温心降冲茯苓+白术——健脾化饮“冲”,水心病就有苓桂术甘汤证这样一个特点:心悸、胸闷,而且病人有气往上冲,有时候不但会冲到心脏,还会冲到颈动脉;“逆”,是一个症候群,指胃气上逆,会出现恶心、呕吐、呃逆等等,都是“逆”的范畴;“满”,是胀满、痞满。

所以“心下逆满”就是恶心、呕吐、胃脘胀满或者是心下痞,这个意思;“起则头眩”,起就是站立,或者是起床,也可以这样来理解,起来以后就头眩,躺床上没事,站立时候就眩晕啊,水饮上蒙清阳所导致的,水饮上蒙清窍使清阳不升,出现了起则头眩。

(对比泽泻汤,泽泻汤是躺床上也不行,晕的天旋地转,病重的时候,需要人架着走)“脉沉紧”,沉是主里,紧是主水饮啊,所以这也是个水饮之脉。

“摇”,身为振振摇,站立不稳,也是水饮内动的表现,像梅尼埃综合征,其表现出的眩晕、恶心、站立不稳,就非常符合本证的特征,所以临床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往往有非常好的疗效。

心阳亏虚:水心病;表现为脾虚水停:齿痕舌以方测证:该方证人有怕冷感,怕冷重就加附子、肉桂等舌象:大胖舌、齿痕舌,即舌体胖大而淡有齿痕(若舌红口渴齿痕,那是湿热了则不可用本方)脾虚水停:现代人多食寒冷,久而久之损伤脾胃阳气,造成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寒湿内停,舌体肿大,挤压舌头出现齿痕。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方剂组成】茯苓 12 克,桂枝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

表不解故气上冲胸。

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

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

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

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 164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

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

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

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6 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

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

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

龙源期刊网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作者:吴金莲来源:《家庭医学》2007年第05期苓桂术甘汤源自于《伤寒论》,由茯苓、桂枝、自术、炙甘草组成。

功能为通阳化气、健脾利水。

笔者在临床上用以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冠心病盛某,男,心忡、气促、胸闷、乏力,劳累或活动后加剧,伴头晕、手足欠温。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数无力。

心电图符合冠心病的诊断。

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栝蒌10克,煅龙骨、煅牡砺各15克。

服用5剂后,心悸、胸闷等症明显减轻。

服此方加减20余剂,上述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

美尼尔氏综合征赵某,女,眩晕反复发作,间隙时间长短不一,有时数月发作一次,有时一月发作数次。

发作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耳鸣,恶心,有时吐出痰涎。

其形体肥胖,舌苔白稍腻,脉沉滑,显示痰湿内蕴之象。

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白术10克,桂枝6克,炙甘草5克,党参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10克。

服五剂后,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但仍痰多。

再用原方加减五剂,复诊时病症尽除。

为巩固疗效,再服五剂,以后未再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伍某,男,咳嗽反复发作十余年,每年冬季为甚。

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白,胸脘痞闷,食纳不香。

舌淡,苔白,脉弦滑。

以苓桂茯苓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法夏10克,党参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

服药20余剂,症状基本控制,精神转佳。

冠心病心衰容某,男,胸闷、气促、心悸,夜间阵发性憋气感,不能平卧。

随后出现双下肢水肿,腹胀,尿少,以“冠心病”、“心衰3级”收住院。

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数无力。

胸部透视:心脏向左下扩大,双肺纹理稍增粗。

心电图提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左房压力过重。

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苓皮15克,白术10克,附片10克,泽泻2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杏仁10克,炙远志6克。

服5剂后腹部移动性浊音消失。

上方加党参15克,栝蒌10克,服20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食纳增进,精神转佳而出院。

第91期 苓桂术甘汤

第91期    苓桂术甘汤

第91期张仲景名方“苓桂术甘汤”一、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祛湿的老方。

剂量: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个人使用剂量:茯苓30克、白术12克、桂枝15克、炙甘草8克。

分析:心下有痰饮,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痉身为振振摇者。

适应情况:治疗痰饮病。

短气,眩晕,心悸,胃口差,耳鸣,耳聋,美尼尔氏综合症,心脏病中有水肿,心绞痛、咳喘,遗尿,慢性肾炎,神经官能症。

二、苓桂术甘汤加减适应哪些情况?(以下克数均为一付的量。

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1、咳嗽遗尿:茯苓15克、桂枝6—9克、白术9克、甘草3克。

2、咳嗽同时有哮喘:茯苓18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炒白芍15克、炒白扁豆15克、炒山药20克、红枣8枚、生姜15克、炙甘草8克。

(如果小儿用,5岁的建议用二分之一的剂量,白术换成焦白术)3、耳鸣、头晕和耳聋(美尼尔氏综合症):茯苓3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8克。

4、冠心病:症状如“胸口疼痛,心悸气短,上不来气,突然出冷汗,有将窒息的死亡来临的感觉,舌头上水液很多,怕冷,手脚冰凉。

”这是水气凌心,导致心阳不通。

附子10克,三付之后加党参12克、五味子10克,再熬8付即可。

建议熬制时将制附子先入锅熬五十分钟,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如果后背痛的严重,下肢浮肿,怕冷严重,加枳实9克、全瓜蒌15克、薤白10克、厚朴10克、丹参30克、桑枝30克。

改善后可以配合“后爱暖参茶”和“金匮肾气丸”。

5、慢性胃病(有蓄水症者):特点是“不愿意喝水,喝水有反水的现象,大便粘”茯苓15克、桂枝6克、白术9克、姜半夏9克、陈皮6克、甘草3克,冲服“香砂养胃丸”。

6、高血压:特点是“头晕,走路不稳,咳嗽有白痰,没有胃口,四肢怕冷,气不够用,没有力气。

”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姜半夏10克、陈皮9克、黄芪15克、制附子6克。

建议熬制时将制附子先入锅熬五十分钟,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20g)桂枝三两(15g)白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方中的利水安神剂,适用于水饮证。

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阳气受损,体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

其主要表现有: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

此时,中医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传统用于治疗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晕、动悸,经常与白术同用。

桂枝与甘草温阳定悸,能治疗心动悸、汗多、胸闷者。

合而成方,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眩晕、动悸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

苓桂术甘汤证如下: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

此外,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

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本方证常出现在以下一些疾患中:——以眩晕为主诉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等。

《伤寒论》规定:“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规定:“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可见眩晕的同时尚有胸胁逆满、动悸身摇等症状。

此外,以药测证,当有小便不利。

有报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6g)治疗耳源性眩晕10余例,症状平均在5~10剂内基本消失。

其见效的指征,首见尿量增加,随即其他症状消失[1]。

——以心悸为主诉的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临床表现尚有疲劳感、汗多、胸闷、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内有振水音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等。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又称为茯苓术甘汤,是中医传统经典方剂中的一种,被广泛用于治
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该方剂主要由茯苓、桂枝、干姜、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

以下是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1. 温中散寒
苓桂术甘汤中的干姜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吸收,缓解脘腹冷痛、寒气困滞等症状。

茯苓和甘草能协同增强干姜的温中作用,从而达到散寒的效果。

2. 健脾和胃
茯苓、甘草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
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痛、恶心、呕吐等情况。

3. 调节情绪
苓桂术甘汤被认为对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改善因脾胃虚寒引起的易怒、
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提升心情,促进身心健康。

4. 缓解疼痛
茯苓、甘草在苓桂术甘汤中具有镇痛、平抑的作用,可以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
腹痛、胀痛等疼痛症状,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胸腹胀满、灼热等不适感。

综上所述,苓桂术甘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调
节情绪、缓解疼痛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谨慎调配,避免过量或不当搭配引起不良反应。

在中医治疗脾胃虚寒相关疾病时可以考虑应用苓桂术甘汤,但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苓桂术甘汤--水湿凌心、心阳不振导致的眩晕心悸背寒专用方

苓桂术甘汤--水湿凌心、心阳不振导致的眩晕心悸背寒专用方

苓桂术甘汤--水湿凌心、心阳不振导致的眩晕心悸背寒专用方苓桂术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一个经典名方。

我对这个方子有更深刻理解是源于治疗一个朋友的疾病。

有一次这个朋友说她背寒不舒服,晚上睡觉背部发冷,大概在肩胛骨与脊柱中间的部位。

当天我刚好看了一个中医的养生节目里边讲到苓桂术甘汤,有个《金匮要略》里的条文“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如掌大”,我对这个印象深刻。

所以我朋友问到我,我就马上想起了苓桂术甘汤,开了处方给她。

(茯苓12克,桂枝9克,生白术9克,炙甘草6克)我叫她先吃三付,每天一付,注意保暖。

过了几天我联系她,她说吃了一付就好了,背部没有感觉寒冷了。

效果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为至少要几天才会有效,没想到这么快!毕竟她这个问题已经有一个多月了。

经过这个病例,我对伤寒论的经方有更深刻的认识了,也花更多时间去研究经方了。

苓桂术甘汤在《伤寒论》里的条文是: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关于苓桂术甘汤的应用,我们可以参考这些条文。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组方去分析。

苓桂术甘汤的组成是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这个方子整体来说是温性的,茯苓渗湿利水,桂枝温阳化气,振奋心的阳气,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镇守中焦,整个方子配伍非常严谨科学。

临床上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眩晕,背寒等这些症状也不一定是水湿凌心和心阳不振导致的。

也就是说不一定合适使用苓桂术甘汤。

那怎么判断适不适合呢?其中看舌象是很好的方法。

苓桂术甘汤证的舌象有比较明显得特点胖大舌,有齿痕这是典型的水湿重,气虚的表现。

舌质淡嫩,同时舌头上唾液很多,满是透明的唾液,舌苔水滑,有的舌苔不是很厚,有的厚一些。

还有一个就是面色黧黑,或脸上有黑斑,这也是心阳不振,水湿凌心的表现。

当然再结合脉诊还有其他诊断方式,四诊合参更好。

苓桂术甘汤组成为茯苓12g、桂枝...

苓桂术甘汤组成为茯苓12g、桂枝...
3.2 处方
甘草6g、白术6g、干姜12g、茯苓12g。[2]
甘草2两,白术2两,干姜4两,茯苓4两。
3.3 功能主治
暖土胜湿;补土制水,散寒渗湿;温脾化湿。主治肾着。治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致患肾着,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寒湿下侵,身重,腰以下冷重而痛,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呕吐腹泻,妊娠下肢浮肿,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等,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
苓桂术甘汤组成为茯苓12g、桂枝...
苓桂术甘汤
肾着汤
肾着汤又名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记载于《
组成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2]。
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炙甘草6g[3]
[返回]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2]
水煎服。
[返回]
苓桂术甘汤具有健脾渗湿,温化痰饮的功效。主治痰饮病。症见胸胁胀满,眩晕心悸,或气短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3]
3.半身出汗:本方治疗半身出汗12例,病程最长2.5年,最短半年;有布氏杆菌病史者2例,风心病史1例,非特异性结肠炎病史3例。病者皆有脾阳不足,寒湿内盛的症状,如汗出、身冷、畏寒等。结果治愈9例,好转3例。服药最少2剂,最多12剂。
4.滑精:一士人,年73,平生小便频数,腰冷如坐水中,厚衣覆盖而坐,精液时泄不自禁,诸治并无效,如此已10余年矣。余诊之,心下悸,即与此方而痊愈。
[返回]
6.1 方名
肾着汤
6.2 组成
白术、红枣、甘草、附子各等分。
6.3 主治
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返回]
7.1 方名
肾着汤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概述苓桂术甘汤是一种传统中医方剂,由苓、桂、术、甘等药材组成。

它具有独特的药效和功能,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中药方剂。

功能主治苓桂术甘汤主要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 利湿除痹苓桂术甘汤可通过利尿作用,帮助排除体内湿气,同时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湿痹疼痛。

它常用于治疗湿阻经络、关节疼痛等湿痹症状。

2. 调理脾胃苓桂术甘汤中的术、苓等药材具有健脾胃、促进消化的作用。

该方剂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常用于辅助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各种症状。

3. 缓解水肿苓桂术甘汤具有利水的作用,能够减少体液潴留和水肿。

它常被用于治疗水肿、浮肿等症状,特别是由于湿气停留引起的水肿,有较好的疗效。

4. 平补心气苓桂术甘汤中的甘草具有滋补心气的作用,能够缓解心血不足导致的疲倦、心慌等症状。

它常被用于治疗心血虚弱、气虚等心脏病问题。

5. 调经止痛苓桂术甘汤还具有调节月经、止痛的功能。

它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问题,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调节月经周期。

6. 平安安神苓桂术甘汤中的甘草具有平抑安神的作用,能够缓解焦虑、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

它常被用于治疗情绪不稳、失眠多梦等问题。

用法用量苓桂术甘汤的用法用量为:每次15克,水煎服。

注意事项在使用苓桂术甘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孕妇慎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本方剂中任何药物过敏者禁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注意调节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有利于药效的发挥;•严密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小结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和功能。

它主要用于湿痹、脾胃问题、水肿、心血不足、月经问题和神经系统问题等。

在使用时,需要遵循正确的用法用量,并注意相应的注意事项。

如果出现不适或有其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

了解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传统的中药方剂。

苓桂术甘汤的治疗方案

苓桂术甘汤的治疗方案

一、引言苓桂术甘汤,源于《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

该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中药组成,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功效。

广泛应用于治疗脾胃虚弱、痰饮内阻、心悸、眩晕、胸痹等病症。

本文将针对苓桂术甘汤的治疗方案进行探讨。

二、方剂组成及药理作用1. 方剂组成苓桂术甘汤由以下四味中药组成:(1)茯苓:味甘、淡,性平。

具有健脾利湿、宁心安神、清热解毒等功效。

(2)桂枝:味辛、甘,性温。

具有温经散寒、温阳化饮、活血通络等功效。

(3)白术:味甘、苦,性温。

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

(4)甘草:味甘,性平。

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解毒等功效。

2. 药理作用(1)茯苓:具有利尿、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等作用。

(2)桂枝: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

(3)白术:具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炎、抗肿瘤、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

(4)甘草:具有抗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作用。

三、治疗病症及适应症1. 治疗病症(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等。

(2)痰饮内阻:咳嗽、痰多、胸闷、心悸等。

(3)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失眠等。

(4)眩晕: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

(5)胸痹: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

2. 适应症(1)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脾胃虚弱性疾病。

(2)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痰饮内阻性疾病。

(3)心律失常、心悸等心血管疾病。

(4)眩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

(5)胸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四、治疗方案1. 药物剂量(1)茯苓:10-15克。

(2)桂枝:6-10克。

(3)白术:10-15克。

(4)甘草:3-5克。

2. 煎煮方法(1)将药材洗净,放入煎药壶中。

(2)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

(3)大火煮沸,转小火煎煮30分钟。

(4)煎煮完成后,去渣取汁,分早晚两次服用。

3. 服用方法(1)餐后服用,每次1剂。

(2)若病情较重,可适当增加剂量,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苓桂术甘汤治疗背心冷不适胃有振水声

苓桂术甘汤治疗背心冷不适胃有振水声

苓桂术甘汤治疗背心冷不适胃有振水声
因为张仲景说了“心下有痰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你虽然没说你是背寒冷,但这“一片”足以说明你实际是感觉到有一片不舒服、不正常,那么这就是痰饮阻滞气机,阳气不能布达的结果,绝对就是苓桂术甘汤证。

我很快抓了两副药,实际上量都大,打成粉让她吃,她吃了以后,原先肿胀、浮肿的感觉非常缓和地消失了,以至于她同学找她去时还问她“吴喜荣在哪里”?说明她外型上变化非常大。

当时在校期间,学校老师也给她开过方,她自己也开过,为什么不行?没有用经方呗,苓桂术甘汤就是这么奇妙。

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和之”很重要,真正平和,如果不平和,一时的利水又有什么意思?结果这个方子不但治好了她的病,她奶奶和她父亲都用这个方子治好了相应的疾病,以至到我女儿王欢小的时候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多次吃药多次好。

前几年王欢说“我胃这里有振水音”,我说“苓桂术甘汤证”,吃了三副颗粒剂,她说“振水音倒是没有了,小肚子又有点胀”,我说“这就是苓桂甘枣汤证了”。

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背冷医案

桂枝汤合苓桂术甘汤治疗背冷医案

桂枝汤合苓桂术⽢汤治疗背冷医案熊某,⼥,73岁,怀化⽇报社印刷⼚退休职⼯,住怀化市迎丰中路113号。

患者因“背部怕冷12年”就诊。

患者2001年⽆诱因出现背部肩胛间区怕冷,冬天尤其明显,10⽉份以后就需要穿两件保暖加厚内⾐,1-2件⽑⾐,外加1件加厚棉⾐,下雪天则需外加⽻绒服,如此厚⾐加⾝仍觉得背上寒⽓串动且容易出冷汗,出冷汗后稍微不注意就⼜容易感冒、咳嗽,随即迁延⼗天半个⽉亦难痊愈。

夏天背上需加穿⼀件⼩背⼼保护背部,稍动则⼜感觉热,背部容易出汗且为热汗。

晚上睡觉只能平卧,需将背部压实⽅觉舒适,稍⼀侧⾝即感背部凉飕飕的,需⽴即再次平卧。

⼗多年来,患者先后在我院及湘雅医院的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肤科、中西医结合科等多科就诊,查甲状腺功能、⾎糖、头部核磁共振、胸部CT等多种检查,均⽆异常,考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为求诊治,曾在怀化市第四⼈民医院(精神病医院)住院治疗,⽆好转。

曾多次服⽤“⾦匮肾⽓丸”“参附汤”“右归丸”等补肾温阳中药,病情⽆改善,患者苦不堪⾔。

2013年11⽉1⽇,患者经我院彭吉军⽼师介绍,来我处就诊。

详细询问患者,除背部外,四肢、腹部等处并不怕冷。

晨起感⼝⼲不适,饮⾷、⼤⼩便正常。

⾆淡红,苔⽩微腻,脉沉缓有⼒。

细思之,患者仅背部怕冷异常,四肢、腹部并不怕冷,饮⾷⼆便正常,结合⾆脉,考虑为表阳虚,⼼下有寒饮,并⽆⾥虚寒证。

处⽅“桂枝汤合苓桂术⽢汤”。

桂枝24g ⽩芍24g ⽩术16g 茯苓32g ⼤枣12枚(破)⽣姜24g 炙⽢草16g5副嘱患者晚上将以上诸药先⽤清⽔泡30分钟,武⽕烧开后转⽂⽕煎20分钟左右,倒出药汁约200ml,趁热温服,并喝热稀粥⼀⼩碗,盖厚被⼦出⼩汗。

(以上⽅法严格按照《伤寒论》桂枝汤服法进⾏。

)11⽉6⽇复诊,患者⼤喜过望,诉背部怕冷症状明显好转,已能侧⾝睡觉,背部出冷汗症状减轻。

效不更⽅,原⽅加量再进。

桂枝30g ⽩芍30g ⽩术20g 茯苓40g ⼤枣12枚(破)⽣姜30g 炙⽢草18g5副11⽉11⽇三诊,背部怕冷症状继续缓解,仅轻度出汗,汗液亦不象原来那样冰凉。

祛湿剂之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

祛湿剂之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

祛湿剂之温化寒湿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实脾散温化寒湿适用病证湿从寒化,阳虚不能化水所引成痰瘀水肿等证。

温化就是针对了这种湿的产生,是阳气不足为主要原因。

阳虚不化,阳虚为寒,这时产生寒湿证候为主。

主要用于这一类,痰瘀水肿为主要。

这种寒湿引起的范围还可以很广。

这里举了主要的病证。

配伍用药温阳药和利湿药为主,常配健脾补肾药,理气药为辅助。

如桂枝、附子、茯苓、白术等组成方剂。

湿喜归脾,水湿的产生往往都和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或减弱有关。

同时,肾主水,特别是阳要化气的,阳气要温化水液的,肾阳是非常重要的。

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化,所以它叫元阳。

阳虚到一定程度,往往影响到脾肾阳虚,特别是肾阳虚,这种对于寒湿证,根据它阳气虚弱程度,我们选择药物,往往健脾补肾,温阳药结合健脾补肾。

有的时候水湿组滞气机严重,往往要结合理气药。

总体上,这类方剂,多用温阳药和利湿药相配。

这是主要的。

这是温化寒湿药物配伍的一些共性。

▲▲▲苓桂术甘汤〖方源〗《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芩桂术甘汤主之。

”〖组成〗茯苓四两[12g] 桂枝三两[9g] 白术三两[9g] 甘草二两[6g]〖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方歌〗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主治〗痰饮。

头目眩晕,短气而咳,心悸,胸胁胀满,舌苔白滑且较厚,脉沉弦,或沉滑,沉紧。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病机〗痰饮之为病,其因多与肺脾肾三脏有关,尤以脾阳失于健运,三焦运化障碍为水饮留积的主要因素。

主证证候——中阳不足的痰饮病。

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寒饮内停→胸胁支满,短气而咳,目眩心悸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中阳(脾胃阳气)不足,实际上它是中焦虚寒的一种基础。

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水液停留在局部为痰饮,这个痰饮是饮停中焦,病位明确是饮停中焦。

中阳不足,导致水湿不化,痰饮内停,水饮停蓄中焦,从表现来说,水饮停蓄,饮邪为阴邪,停蓄就会阻滞气机。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苓桂术甘汤的禁忌,临床医案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苓桂术甘汤的禁忌,临床医案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苓桂术甘汤的禁忌,临床医案【原文】1.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2.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3.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组成】茯苓12g 桂枝10g 白术6g 炙甘草6g【煎服】水浸20分,煎30分,约600ml,分早、午、晚3次服。

【功效主治】阳气损伤,心下停饮。

症见心下逆满,胸胁憋闷,心悸,咳嗽,短气,头重眩晕,脉沉紧者。

【加减运用】1. 脾虚者,加人参。

2. 痰多者,加陈皮、半夏。

3.短气不得平卧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4. 眩晕甚者,加泽泻。

5. 惊悸者,加龙骨、牡蛎。

【禁忌】口苦、喜冷者,忌之。

【类方】1. 真武汤:同为温化痰饮,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之方。

不同者,真武汤证属肾阳虚水邪泛滥,临床可见肢冷畏寒,心下悸,身瞤动;苓桂术甘汤证为脾阳虚水停心下,表现有心下逆满,恶心呕吐,起则头眩,胸胁支满。

2. 苓桂味甘汤:同可治水饮上冲。

不同者,苓桂味甘汤证冲逆较急,症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面热如醉,甚者上至巅顶。

方中桂枝增一两,并加五味子收敛,可知冲逆之甚之急。

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为治寒湿附腰,症见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之方,二方三药相同,仅桂枝干姜之异,旨在燠土胜湿也。

4.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各二两,炙甘草一两,生姜三两)同可治胃内停水之厥、心下悸、心下胀满、呕吐清水。

然从药量可知,其阳虚、水饮程度皆较之为轻。

5.苓桂甘枣汤:为下焦宿水、上凌于心之治方。

症见脐下动悸,欲作奔脉。

方中茯苓、桂枝用量分别比苓桂术甘汤多四两、一两,可见水饮与冲逆程度均较之为甚。

【临床运用】1.治胸满支饮上冲、目眩及睑浮肿者。

(《眼科锦囊》)2.胃水常引发目疾、赤痛而多眵泪,本方加车前子奇效。

(《伤寒论今释》)3.神经性心脏病、慢性肋膜炎之积水、气逆、小便不利、神经性高血压、头晕目眩、眼结膜炎、慢性湿性胃卡它、轻微脚气等。

【苓桂术附汤加味,治疗背冷如水浇】刘某某...

【苓桂术附汤加味,治疗背冷如水浇】刘某某...

【苓桂术附汤加味,治疗背冷如水浇】刘某某...
【苓桂术附汤加味,治疗背冷如水浇】
刘某某,女,64岁,背部怕冷,胸闷,心悸,短气,食纳不佳已将近八个月,易患外感,一旦受感,怕冷胸闷短气更甚,曾几次去医院检查无结果。

由于病情日甚一日,发作频繁,久治不效,更为恐惧。

患者形似肥胖,语言思维清晰,其痛苦溢于颜表,大便稍稀,小便尚可,食欲差,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腻滑,脉迟滑。

症属心肾阳虚,心阳虚,不能坐镇于其上,气不摄津,害化为痰。

肾阳虚,不能制水,故水泛为痰,痰生怪病,怪病责之于痰。

治疗以苓桂术附汤加味治之。

方药:茯苓,桂枝,炙甘草,炒白术,陈皮,半夏,菖蒲,炒枳实,生地,制附片,浙贝,生姜,大枣。

五剂,服后,背冷胸闷,心悸,短气,大便稀,均大有所改善,食欲稍佳,在原方不变的基础上加入炒莲肉,炒神曲,再进七剂,诸证大减,继原方加入生姜,继服七剂,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生命召集令超能团# #我的门诊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苓桂术甘汤治“背寒冷如手大”
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2月22日
□范铁兵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痰饮病属中医学范畴,《金匮要略》中就早有记载,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

苓桂术甘汤系仲景《金匮要略》中治疗饮证所立的处方,只要把握病机,辨证恰当,疗效显著。

患者范某,男,52岁,农民。

背部恶寒月余,口干,但饮水少,喜热饮,晨起口微苦,痰多易咯,饮食尚可,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白、胖大,有齿痕,苔白,脉弦滑,以手触其肩胛下角偏上处,约手掌大的范围有冰凉感。

否认近期感冒病史,无发热。

听诊显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因患者口干少饮,喜热饮,痰多易咯,便溏,舌胖大有齿痕,脉弦滑,脉症合参,辨证属脾阳不足,水气上犯之痰饮。

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味。

处方:茯苓20克,白术15克,桂枝15克,甘草10克,葛根10克,生姜5片。

10剂,水煎服,日1剂。

嘱其注意御寒保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服药后,患者背部恶寒明显减轻,其他不适症状亦有好转。

药已见效,故采取守方之法,连续服用1月后,患者电话告知“背部已经不感到凉了,但是感觉嗓子还有痰,其他没有不舒服的”。

笔者嘱其在上方基础上加用桔梗10克,半夏10克,继续服1月后,症状完全消失。

按:本例患者属《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是脾阳不足,水饮泛溢,停留心下所致。

清代李珥臣于《金匮要略广注》中亦有论及“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故心下留饮,则阴寒气彻于背,而阳气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此“心下”指胃与胸膈之处。

背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之处,心之俞穴在背部,饮留心下,寒饮注其俞,阳气不能展布,影响督脉温煦功能,故背部寒冷如手大。

病机为饮阻心下阳气,背俞穴失于温煦。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以温运脾阳,补气行水为主,从而达祛痰饮、通经络而诸症得消的目的。

处方以苓桂术甘汤加味,体现了《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5条“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法,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化饮降浊,为治饮病之要药;桂枝辛温通阳,振奋阳气以消饮邪,两药合用可温阳化饮;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葛根升阳,舒筋脉;生姜温阳化痰。

复诊则参入桔梗、半夏加强化痰的力量,且桔梗载药上行,直达病所。

诸药为伍,共奏温阳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温阳活血祛“留饮”
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10月22日
□潘树和河北省承德市中医院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饮为阴邪,阳气不能蒸化而内停,凡饮邪停留之处,阳气被阻遏而不能展布,所以饮留心下,则背部当胃之处,感觉寒冷。

尤在泾:“留饮即痰饮之留不去者也,背寒冷如掌大,留饮之处,阳气所不入也”。

程云来:“诸气受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心下留饮,则阳气抑遏而不行,故背寒冷如手大者,言其不尽寒也。

”留饮的形成,总的来说,是阳气衰微,水饮潴留所致,盖饮留之处,阳气所不能到达,结积留饮成澼囊。

笔者临证应用温阳祛寒活血法自拟经验方治疗留饮,疗效显著。

该方由炙附子(先下)、干姜、丁香、细辛、葛根、皂角刺、羌活、地鳖虫、鸡血藤、鹿角胶(烊化)、炙甘草等组成。

水煎服,日2次。

方中附子,其性温而烈,主入心肾二经。

补坎离之火,其性走而不守,温以助气化,助阳化饮。

”郑钦安认为“群阴阻塞(附子)不能直入根蒂,故佐以干姜辛温而散,以为前驱,荡尽阴邪,迎阳归舍。

”《本经疏证》云:“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有姜无附,难收斩将夺旗之功;有附无姜,难收坚壁不动之效。

”戴厚礼曰:“附子无干姜不热。

”故两药为君。

丁香辛温,温肾助阳;葛根解肌舒筋;羌活以疏导血气为用,通行脉络,能直上顶巅,横行支臂,以尽其搜风通痹之职。

以上三味为臣药。

鸡血藤活血通络,补血疏筋。

地鳖虫逐瘀破积,通络理伤;鹿角胶益阳补肾,强精活血,通督脉,共为佐药。

甘草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强筋骨长肌肉,强力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

验案举例
赵某某,女,80岁,多年来背部寒凉,而且经常有冒风下雨的感觉,由于寒冷,三伏天还要穿羊毛衫及毛裤,曾多方治疗无效,病人还伴有气短,腰背疼痛,脉沉弱,舌淡紫,苔薄白,呈现脾肾阳气虚馁,气虚血瘀之象,为留饮停滞背部之证,治以温阳益气,祛寒活血之法,投以水煎服炙附子9克(先下),干姜12克,黄芪20克,丁香9克.,葛根15克,羌活9克,白术15克,鸡血藤15克,细辛9克,鹿角胶15克(烊化),炒杜仲15克,炙甘草9克。

3剂,,日1剂,分2次口服。

药后自觉背部冰冷减轻,服9剂后背部温热、寒冷感觉没有了,颈部疼痛乏力基本消失
炙附子9克(先下),干姜12克,黄芪20克,丁香9克.,葛根15克,羌活9克,白术15克,鸡血藤15克,细辛9克,鹿角胶15克(烊化),炒杜仲15克,炙甘草9克。

3剂,,日1剂,分2次口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