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积液一方:【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郭生白苓桂术甘汤方: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30克、甘草13克【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者。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即:悸、眩、振、肿)【加减】1、呕吐:加生姜、半夏;2、眩晕;加泽泻;3、痰多:加陈皮、半夏;4、痰咳:加苡仁;5、惊悸:加龙骨、牡蛎;6、脉结代:加五味子。
【临证】1、水心病: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胸痛胸闷(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咽喉不利,如物梗阻);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短气(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其治以苓桂术甘汤加丹参、川芎,畏寒怕冷加附子、肉桂,心悸、气短加党参、五味。
2、心衰中期:心悸,气短,形寒肢冷,食欲不振或兼呕恶,舌面水滑,水肿,小便短少,肝脾肿大,脉沉细。
治以苓桂术甘汤加丹参,桃仁,动则气喘,或合并心绞痛加党参、黄芪,伴肺水肿加葶苈子,紫苏子。
3、眼病(水毒):眼中赤脉攀睛,以明朗饮(苓桂术甘汤加黄连、细辛、车前子),或再加党参、菊花、枸杞,或合用柴胡芍药丹皮汤(黄元御方:柴胡、芍药、丹皮、黄芩、甘草)。
4、呃逆:胃脘胀满,不欲食,恶心想吐,打嗝,或一吃饭就腹胀、想解大便,用苓桂术甘汤也很灵光。
5、精神病人的头晕,也是苓桂术甘汤证。
6、本方补中气的作用很强,经常服用可增加免疫力,防止感冒。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第67条,原文为:“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关于本方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众口一词,皆认为是治疗脾虚兼水饮的主治方剂。
如《方剂学》把本方归入祛湿剂之温化水湿类。
认为其功能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伤寒论讲义》认为本方所治之证是脾阳虚兼水气上冲,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金匮要略讲义》根据“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论述,把本方作为治疗痰饮“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
《中医内科学》则用本方治疗痰饮之脾阳虚型和呕吐之痰饮犯胃型。
而刘渡舟教授则紧紧抓住“水气上冲”这一基本病机,用本方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用本方治疗心脏病,独辟蹊径,临床疗效卓绝,并加减出一系列方剂,实为中医治疗心脏病的又一奇葩。
治疗心脏病刘渡舟教授曾经感叹,近世医者,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临床一见心脏病,每以大剂活血,欲通心血管之瘀塞。
不知心为阳中之太阳,其生理特点,是以阳气为先,而并非以血脉为先。
心主血脉、主神志,必须建立在心阳督守之下来完成,心脏的阳气旺盛,搏动有力,方能保证其他作用的顺利实现。
阳气一虚,则阴霾笼罩,君主不能用事,正如朝中奸臣当道,国安能太平?治病之法,与治国同理,必须去小人,树正气,方能国泰民安。
治国须先君主明,治病须先阳气通,阳气者,心脏之功能也,心脏功能正常,瘀血焉能产生,气行则血行也。
据临床所见,多种心脏病均由阳气虚损,水气上冲所致。
心脏病而由水气上冲所致者,刘渡舟教授谓之“水心病”,总由心、脾、肾阳虚,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上凌无制为患。
心阳虚衰,君主失位,坐镇无权,水气因之上冲,则见胸痛、心悸、胸闷短气等证候。
临床辨识此病,当注意色、舌、脉、证的变化,面色多见黎黑,此为“水色”,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沉着”之黑斑,名为水斑。
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方剂组成】茯苓 12 克,桂枝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
表不解故气上冲胸。
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
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
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
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 164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
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
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
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6 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
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
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苓桂术甘汤标准配方
苓桂术甘汤标准配方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汤剂,具有健脾温胃、祛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以下是苓桂术甘汤的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
【原料】炙甘草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9克。
【制作方法】将以上原料洗净,放入煮沸的水中煎煮30分钟,滤去渣渣,取汁饮用。
【功能主治】健脾温胃,祛湿化痰。
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用法用量】一次服用,一日3次。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苓桂术甘汤的制作过程简单易行,原料易得,适合在家中制作。
该汤剂药性温和,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是一种常用的健脾温胃的中药汤剂。
苓桂术甘汤的原料主要包括炙甘草、白术、茯苓和桂枝。
炙甘草性味甘温,具有益气养阴、和中止痛的功效;白术性味甘苦,具有健脾胃、固表止汗的作用;茯苓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的功效;桂枝性味辛温,具有温阳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
这些原料搭配在一起,相辅相成,能够有效地调理脾胃,祛除湿气,化痰止泻。
制作苓桂术甘汤时,首先要将原料洗净,然后放入煮沸的水中煎煮30分钟,待汤剂煎煮完成后,将渣渣滤去,取汁饮用。
一次服用,一日3次,可以在餐前或餐后饮用,以加强对脾胃的调理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慎用苓桂术甘汤,因为该汤剂具有温和的药性,孕妇服用后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
因此,孕妇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总的来说,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汤剂,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制作简单易行,药性温和,适合在家中进行调理。
然而,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还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希望大家在使用苓桂术甘汤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用药,达到更好的调理效果。
第91期 苓桂术甘汤
第91期张仲景名方“苓桂术甘汤”一、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祛湿的老方。
剂量: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个人使用剂量:茯苓30克、白术12克、桂枝15克、炙甘草8克。
分析:心下有痰饮,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痉身为振振摇者。
适应情况:治疗痰饮病。
短气,眩晕,心悸,胃口差,耳鸣,耳聋,美尼尔氏综合症,心脏病中有水肿,心绞痛、咳喘,遗尿,慢性肾炎,神经官能症。
二、苓桂术甘汤加减适应哪些情况?(以下克数均为一付的量。
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1、咳嗽遗尿:茯苓15克、桂枝6—9克、白术9克、甘草3克。
2、咳嗽同时有哮喘:茯苓18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炒白芍15克、炒白扁豆15克、炒山药20克、红枣8枚、生姜15克、炙甘草8克。
(如果小儿用,5岁的建议用二分之一的剂量,白术换成焦白术)3、耳鸣、头晕和耳聋(美尼尔氏综合症):茯苓3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8克。
4、冠心病:症状如“胸口疼痛,心悸气短,上不来气,突然出冷汗,有将窒息的死亡来临的感觉,舌头上水液很多,怕冷,手脚冰凉。
”这是水气凌心,导致心阳不通。
附子10克,三付之后加党参12克、五味子10克,再熬8付即可。
建议熬制时将制附子先入锅熬五十分钟,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如果后背痛的严重,下肢浮肿,怕冷严重,加枳实9克、全瓜蒌15克、薤白10克、厚朴10克、丹参30克、桑枝30克。
改善后可以配合“后爱暖参茶”和“金匮肾气丸”。
5、慢性胃病(有蓄水症者):特点是“不愿意喝水,喝水有反水的现象,大便粘”茯苓15克、桂枝6克、白术9克、姜半夏9克、陈皮6克、甘草3克,冲服“香砂养胃丸”。
6、高血压:特点是“头晕,走路不稳,咳嗽有白痰,没有胃口,四肢怕冷,气不够用,没有力气。
”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姜半夏10克、陈皮9克、黄芪15克、制附子6克。
建议熬制时将制附子先入锅熬五十分钟,然后放入其他中药继续熬。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1],脉沉紧,发汗则动经[2],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3]主之。
(伤寒论:67)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释:[1]起则头眩:谓患者坐起或起立时即感到头晕目眩。
起,指体位变化时。
[2]动经:伤动经脉之气。
[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应接在“脉沉紧”之后,为倒装文法。
【功效配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饮平冲。
方中茯苓甘淡健脾,淡渗水饮,引逆气下行;桂枝辛甘温,通阳化气,降逆平冲;白术甘苦温,健脾利水,燥湿化饮;炙甘草益气健脾。
本方甘能补脾,淡能利饮,苦能燥湿,辛温能通阳,方性平和,共奏温阳健脾、利饮平冲之功。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分三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脾虚水气上逆证。
症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
若发其汗,则身体振振动摇。
太阳伤寒,法当汗解,医误用催吐,或攻下法,损伤脾胃阳气,致运化不利,水饮停留。
水饮停于心下,故心下逆满;胸阳不振,中焦水饮乘虚上逆,故有气上冲胸之感。
脾主升,胃主降,脾虚不能升清阳,胃虚不能降浊阴,浊阴上蒙清窍,故坐起或站立时,即感头晕目眩。
沉脉主里主水,紧脉主寒,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故脉沉紧。
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平冲。
此证若再误用发汗,必汗出阳气更虚,经脉失之煦养,加之水湿浸渍筋肉,故身体振振动摇,不能自持。
【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1]主之。
(金匮痰饮:16)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注释:[1]苓桂术甘汤:即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简称。
方中白术药量及方后语与《伤寒论》稍有不同。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脾虚停饮证。
苓桂术甘汤方歌方解,苓桂术甘汤原文解析道医网
苓桂术甘汤方歌方解,苓桂术甘汤原文解析道医网【方剂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温服。
【方歌】苓桂术甘痰饮主,桂枝甘草加苓术,气冲胸满头眩晕,解外化饮同时除。
【方解】本方是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而成。
苓术功在利尿逐水,加于桂枝甘草汤中,则解表同时利水,故本方用于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小便不利者。
【仲景原文解析】《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解析:太阳病伤寒证,治疗宜用麻黄汤类方发汗,如用吐法或下法,都属错误的治疗。
当表不解时易出现气上冲胸症状,如果里有水饮,水饮伴随冲气上犯,则易出现心下逆满、起则头眩等症。
脉沉紧为寒饮在里的反映,就是表证已解,也不可再发汗,如果错误地发汗,则势必动及经脉,造成身为振振摇的剧变。
无论是否发汗,出现这种证时,都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按:平素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更容易使表不解气上冲,水伴随气冲上犯,而产生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等症,即本方证的主证。
此时用本方解外邪、降气冲、逐水饮治疗,则证自解。
如误用发汗的方药,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使患者出现身为振振摇的症状,这种情况还是宜用本方治疗。
《伤寒论》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解析:此即上条重出,前条说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本条说脉甚微,则是指发汗后。
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然也属气冲饮逆的证候,但与发汗前比更加严重。
经脉动惕,即前条所称身为振振摇的互词。
久而成痿,是说此证若不速治,日子长了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出治疗方药,但据所述,当肯定是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解析:痰饮,在《金匮要略》有专篇论述,可细读自明。
苓桂术甘汤丸的作用
苓桂术甘汤丸的作用
苓桂术甘汤丸是一种中药丸剂,由苓术、桂枝、甘草等中药配制而成。
其主要作用及适应症如下:
1. 收敛止泻:苓桂术甘汤丸可以收敛肠道粘膜,减少肠道水分分泌,具有止泻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腹泻、便溏等症状。
2. 暖胃健脾:苓桂术甘汤丸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适用于脾胃虚弱、纳呆食少等症状。
3. 缓解腹痛:苓桂术甘汤丸可以舒缓腹部疼痛,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症状。
4. 调理气血:苓桂术甘汤丸具有调理气血的作用,可以缓解气血不足引起的乏力、倦怠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苓桂术甘汤丸为中药丸剂,对于疾病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具体应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并遵照剂量使用。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组成】茯苓20g 桂枝15g 白术10g 炙甘草10g【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胸胁支满,晕眩,心悸,气短;吐痰清稀,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
【证析】痰稀、心悸、气短、目眩是本方主证;脾肾阳虚,水饮内停,是此证病机;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是阳虚饮停的辨证依据。
水液畅行三焦,有赖肾的气化,脾的输运,肺的宣降。
今因脾气虚弱,不能运湿,肾阳不振,气化失司,津停为饮,聚于胃脘则胸胁支满,凌于心则心悸短气,犯于肺则吐痰清稀,上干清阳则目为之眩。
何以知为阳虚水停?从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弦知之。
舌淡为阳气不足证象,苔滑为水饮停聚表现。
“脉偏弦者,饮也”,脉之所以弦者,水饮停于脉管夹层故也。
【病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法】温肾化气,培中渗湿法。
【方义】《金匮要略》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方是以温药和之的具体体现,本方用桂枝温肾阳以助气化,白术、甘草培脾土以复健运,病因脾肾阳虚,用此振奋两脏功能,正是治病求本之意。
茯苓味甘而淡,甘能补脾,淡能渗湿,既可增强白术、甘草培中效力,又可祛其已停水饮,四药同用,能呈温阳化气,培中渗湿功效。
【应用】1.原著谓:“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阳虚饮停,蓄于胃,则满;逆于上,则气上冲而头眩;误发其汗,阳随汗泄,经脉失其温煦,复为饮邪浸溃,则身为振振摇。
《金匮要略》所谓”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即指此种机理。
用此方温阳化气则诸证可解。
2.《金匮要略》谓:”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咳痰清稀及眩晕,即据此条而来。
3.又说,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肾气丸是温补肾阳,化气行水之方。
此方与肾气丸同出一条,说明也有温肾化气作用,注家纯从中阳虚损阐述此方方理,似有片面之嫌。
4.《类聚方广义》谓:”苓桂术甘汤,治饮家眼生云锻,昏暗疼痛,上冲头眩,睑肿,眵泪多者,加芣苢(车前子)尤有奇效。
苓桂术甘汤的组成是什么
苓桂术甘汤的组成是什么苓桂术甘汤可以治什么病苓桂术甘汤可用于治疗中阳不足导致的痰饮(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病。
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由茯苓、桂枝、白白雪 | 副主任医师 |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三甲苓桂术甘汤原方用量是多少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组成。
此方剂来源于《金匮要略》。
苓桂术甘汤能够温阳化饮、健脾祛湿(通夏昆鹏 | 副主任医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内科三甲苓桂术甘汤祛寒湿还是祛湿热苓桂术甘汤主要是祛寒湿,它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水的功效苓桂术甘汤主要是由茯苓,白术,桂枝,甘草组成的。
它可以起到健脾利高剑虹 | 主任医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三甲苓桂术甘汤加干姜附子的作用苓桂术甘汤加干姜附子有温阳化饮(温通体内阳气来促进水液代谢),健脾利湿的作用。
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夏昆鹏 | 副主任医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内科三甲苓桂术甘汤长期服用的危害苓桂术甘汤长期服用的危害,目前还不是很明确。
苓桂术甘汤是一款出自《金匮要略》的中医方剂,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配伍而邢春清 | 副主任医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三甲苓桂术甘汤原方剂药量各多少克苓桂术甘汤原方剂药量:桂枝9g、茯苓12g、炙甘草6g、白术9g。
苓桂术甘汤原方出自《金匮要略》。
本方的功用是温阳化饮王莹威 | 主任医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甲苓桂术甘汤的功效是什么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功效。
苓桂术甘汤主要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等组成。
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的功效。
主夏昆鹏 | 副主任医师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医内科三甲苓桂术甘汤的配方苓桂术甘汤是出自《金匮要略》的一个古方,原方由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炙甘草二两组成。
苓桂术甘汤中以茯苓为君药,解皓 | 副主任药师 |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临床药学部三甲苓桂术甘汤的成分苓桂术甘汤的成分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
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
(一)
①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
水饮所生,多因脾虚不运,阳虚阴凝。
②方中用茯苓利水,是治其标;配合白术、甘草补脾,以绝水之源,乃治其本。
桂枝温心阳,振胸阳,散寒凝,降逆气,用之可收以阳消阴,制水上泛之功。
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可补心阳。
桂枝在温阳之际,尚有降逆之功,故能实其上以制其下也。
(二)
①苓桂枣甘汤由“茯苓、桂枝、大枣、甘草”四味药组成。
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心阳随汗液外泄而受损,上虚不能制下,以致水气蠢蠢欲动,欲作奔豚。
欲作者,将作而未作也;虽脐下悸动不安,但尚未见逆气上冲也。
此证因汗多伤阳所致,故重在补心阳生津液,水当利但不宜太过也。
大枣补脾而能生津,其性甘缓,以其配茯苓而用之,可利水而不伤津液也。
(三)
①苓桂姜甘汤由“茯苓、桂枝、生姜、甘草”四味药组成。
水停中焦,阳气受阻,不达于四肢而手足厥冷,此病因在于水饮而非寒凝也。
若不散其水饮而治肢体厥冷,治为不当。
若水饮下注胃肠则生腹泻。
此证水饮较甚,用生姜散水气。
(四)鉴别使用:
①白术、大枣皆能补脾。
苓桂术甘汤用白术意在运脾利水,苓桂枣甘汤用大枣意在保津利水。
苓桂姜甘汤重用生姜,意不在补,而在散。
②生姜辛烈,发散水气之力犹强。
苓桂术甘汤重在治脾,苓桂姜甘汤重在治胃。
③此三方,看似雷同,但一味药之差别,其所治之病机并不同。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金匮要略》方:茯苓三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此二方按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的用量。
后世医家对此二方往往合而注之,临床中也多按一方通用。
作者认为两方不同。
《伤寒论》方脉象为左右寸关尺沉紧,《金匮要略》方脉象为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
唐容川说《伤寒论》方的病机:“盖心下逆满,是停水不化,气上冲心,是水气上泛。
”而《金匮要略》方的病机是,“有饮者短气,诚以水化则为气。
水不化则气不生,故呼出之气短也,水停则气闭,水不化则气不降也。
”《伤寒论》方应用范围较窄,《金匮要略》方应用范围较广。
《伤寒论》方茯苓量大,故利水之力强,《金匮要略》方白术量较多,则温中补脾之力强。
《伤寒论》方重用淡味的茯苓,益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降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
土健则制水而使之下行,中阳温则使上凌之水消散。
苓桂术甘合而用之,共奏温阳健脾利水之功。
《金匮要略》方中,茯苓、桂枝、白术等量,各司其职,协同作用:桂枝温通阳气,助膀胱气化,白术健脾制水,茯苓渗温利水。
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
正如后人所言,“庶治节行,心阳振,土气旺,转输速,而水有下行之势,无上凌之患矣。
”【耳源性眩晕】于xx,女,52岁,干部,1979年10月初诊。
眩晕持续三天。
患间歇性发作眩晕已三年,第一年每半年发作一次,第二年每二、三个月发作一次,1979年上半年每月发作一次,近三个月来,每月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持续三至五天。
发作时耳鸣,听力减退,左侧较重,头晕目眩,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恶心呕吐,闭目静卧,饮食大减。
舌淡,苔白腻,脉左右沉紧。
印象:眩晕。
辨证:寒饮内停,清窍被蒙。
治则:温阳健脾利水。
处方: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术12克,甘草12克,炮附子9克,白芍15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此为中阳虚而水饮上逆,当温其中阳,补其里虚,降其逆上之水饮,水饮既降,清阳能升,眩晕自止。
轻松学经方第58讲温暖如春——苓桂术甘汤7
轻松学经方第58讲温暖如春——苓桂术甘汤7(最新版)目录一、苓桂术甘汤的来源和组成二、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三、苓桂术甘汤的主治症状四、苓桂术甘汤的加减用法和注意事项五、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案例正文一、苓桂术甘汤的来源和组成苓桂术甘汤是一首经典的中医方剂,出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它由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温中降逆、化饮利水的功效。
二、苓桂术甘汤的功效苓桂术甘汤主要功效为温中降逆、化饮利水。
它适用于治疗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短气,心下动悸,咳喘,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等症状。
三、苓桂术甘汤的主治症状苓桂术甘汤主治的症状包括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短气,心下动悸,咳喘,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胃气失和,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目眩晕,身振振摇,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苔白,脉弦等。
四、苓桂术甘汤的加减用法和注意事项在使用苓桂术甘汤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
需要注意的是,方中的附子温肾阳,宜用制附片,且应久煎;苓、术温脾阳;白芍阴柔以制术、附之燥,且合生姜和营卫,其中生姜务必是新鲜的,取其宣发之性,而不能用干姜代之,不然就失去用姜的意义。
五、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案例苓桂术甘汤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用它治疗内耳性眩晕病,基本方为茯苓 15g,桂枝、炙甘草各 3g,炒白术、姜半夏、陈皮各 log,泽泻、珍珠母各 15g。
还有一个案例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目闰) 动,振振欲擗地等症状。
总之,苓桂术甘汤是一首具有温中降逆、化饮利水功效的经典方剂,适用于治疗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短气,心下动悸,咳喘等症状。
第1页共1页。
苓桂术甘汤组成为茯苓12g、桂枝...
甘草6g、白术6g、干姜12g、茯苓12g。[2]
甘草2两,白术2两,干姜4两,茯苓4两。
3.3 功能主治
暖土胜湿;补土制水,散寒渗湿;温脾化湿。主治肾着。治身劳汗出,衣里冷湿,致患肾着,身重,腰及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腹重,口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寒湿下侵,身重,腰以下冷重而痛,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呕吐腹泻,妊娠下肢浮肿,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等,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
苓桂术甘汤组成为茯苓12g、桂枝...
苓桂术甘汤
肾着汤
肾着汤又名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记载于《
组成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2]。
茯苓12g、桂枝9g、白术9g、炙甘草6g[3]
[返回]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2]
水煎服。
[返回]
苓桂术甘汤具有健脾渗湿,温化痰饮的功效。主治痰饮病。症见胸胁胀满,眩晕心悸,或气短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3]
3.半身出汗:本方治疗半身出汗12例,病程最长2.5年,最短半年;有布氏杆菌病史者2例,风心病史1例,非特异性结肠炎病史3例。病者皆有脾阳不足,寒湿内盛的症状,如汗出、身冷、畏寒等。结果治愈9例,好转3例。服药最少2剂,最多12剂。
4.滑精:一士人,年73,平生小便频数,腰冷如坐水中,厚衣覆盖而坐,精液时泄不自禁,诸治并无效,如此已10余年矣。余诊之,心下悸,即与此方而痊愈。
[返回]
6.1 方名
肾着汤
6.2 组成
白术、红枣、甘草、附子各等分。
6.3 主治
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
[返回]
7.1 方名
肾着汤
苓桂术甘汤
梅尼埃综合征
郭某某,女,48 岁,患头晕一年多, 每于饮食不适,或者受风寒时发作。头晕 时目眩,耳鸣,脘闷,恶心,欲吐不得, 食欲减退,不喜饮水,甚时不能起床。脉 缓,舌淡苔白。
证属脾胃阳虚,中气虚衰,致水气内停, 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治以苓桂 术甘汤2剂后,头晕及烦满、恶心,皆有好 转。后宗此方制成散剂,日服l2g, 服1月痊 愈,以后未复发。(《经方发挥》)
5.苓桂茜红汤(苓桂术甘汤加红花、茜草):治疗冠心病属心 阳虚者。本方加牛膝治疗高血压病(心阳虚型)效果亦较好。 6.苓桂杏苡汤(苓、桂、杏仁、苡仁):治水气挟湿,头晕、咳 嗽、痰多、胸闷、小便不利、舌苔腻之证。
病案
视物不清 (飞蚊症) 李某某,女,68岁,其子患冠心病,服中
药治愈。遂有心服中药诊治眼病。双目视物不 清,时有“飞虫”或“苍蝇翅”等,治疗多年 不愈。查其舌大苔水滑,膝下肿,大便溏,脉 沉弦,诊为“水气上冲”, 蒙敝清窍,治用苓 桂术甘汤加茜草1Og、红花1Og。服药20余剂, 双目视物正常,停药。半年后,病人出现双视 现象,观其舌脉同前,仍以原法统方调治月余 而愈。随访2年,病未发。 (《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 甘草各二两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5
刘渡舟应用本方的经验
1)在辨证方面 刘老经常强调,临床辨证要着眼主证,把握关键。
心脏病之属于水气上冲者,其临床表现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水舌,即舌质淡嫩,舌苔水滑。这是由于阳气虚弱、 水饮从下而上,津液不化所致。 二是水色,即面色黧黑 或面呈水斑,多见于天庭、鼻柱两侧、两颧、两颐、颏 部的棕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其色暗滞。三是脉沉弦,沉 脉主病在里,为阳气不振,弦脉主饮,二者皆属于阴脉, 反映水寒为病。自觉症状:如水气凌心则悸,阻闭心胸 之阳则胸闷、短气、喘息。水为阴邪,阳虚为阴病,夜 晚阴气当令而阳气减退,故胸闷等症有入夜加重之倾向。 另外,水气上冲则头晕目眩、咽噎耳鸣、面目虚浮,这 是常见表现,故亦可作为辨证的重要指征。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方剂名】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12g)桂枝去皮,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痰饮内生所致。
中阳不足,气化不利,脾不运湿,聚湿生痰成饮。
水饮停于胸胁,则胸胁胀满;痰饮阻遏上升之清阳,则头目眩晕;水饮上凌心肺,则心悸,短气而喘;舌苔白滑,脉弦滑,均为水饮内停之征。
治宜温阳健脾化饮。
方中茯苓甘淡性平,既健脾益气,又利湿化饮,为君药。
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以桂枝为臣药,温阳以化饮。
苓、桂相伍,一利一温,湿邪去有利于阳气得复,阳气得复又有利于祛湿。
以白术为佐药,健脾祛湿,脾气健则水湿得运。
以甘草为使药,调药和中。
药仅四味,配伍精当,温而不燥,利而不峻,共奏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温阳化饮的主要方剂,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现代运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水肿属脾阳虚者。
【方歌】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悸水饮凌心证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悸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诠释】心下即胃脘部,胃内有痰饮,饮抑中阳,气机不利,则胃痞满胀,水气上逆则两胁撑胀,口吐涎水,饮阻清阳则头目眩晕,凌心则心悸,胃失和降则呕吐,治宜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和中除痞。
【治法】健脾渗湿,通阳化饮。
【方药组成】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3两,甘草2两。
【服法与禁忌】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即利。
【经方方论】苓桂术甘汤宗“温药和之”之旨而立,意在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中茯苓量大,健脾安神,渗利水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行水;白术甘温,健脾燥湿,补益中气;甘草温阳益气和中,诸药相协,补土制水以消痰饮。
【经方新用】(1)苓桂术甘汤配五苓散加黄芪30克,党参18克,陈皮15克,治疗胃下垂之胃内蓄饮。
(2)苓桂术甘汤配泽泻15克,半夏15克,制南星9克,生姜30克,治疗痰饮眩晕,恶心欲吐。
(3)苓桂术甘汤配苏子12克,白芥子10克,葶苈子12克,石韦30克,桑皮30克,治疗痰饮阻肺之咳逆上气。
(4)苓桂术甘汤加党参30克,生姜30克,半夏15克,吴茱萸10克,陈皮15克,治疗中寒胃弱水饮呕逆者。
【医案举例】例1张某,女,51岁。
患咳逆上气数年,近期发作频繁,病趋日进,突出表现痰多,质稀如水,黏涎不断,咳甚则呕吐清水,不仅是喘促憋闷,倚息难卧,就连胃脘部也胀满不舒,无食欲,头重心悸,面目浮肿,小便欠利,卧则痰阻气道,喉有鸣声,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且弦。
听诊:心音低钝,律整无杂音,肺有哮鸣,肺底有细小水泡音。
胸透:肺纹理增重,膈肌下降,肋间隙增宽。
诊断: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辨证:痰饮渍肺,阻塞气道,饮生中宫,阳气不布。
治法:温建中阳,堵绝饮源,涤痰肃肺,降逆平喘。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
组成: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5克,甘草10克,半夏15克,麻黄5克,射干12克,苏子12克,白芥子8克,葶苈子10克,生姜30克,杏仁12克,地龙18克,白果10克。
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
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一、引言苓桂术甘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祛湿止痛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腹痛腹泻等症状。
为了保证苓桂术甘汤的质量和疗效,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十分必要。
二、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的确定2.1 成分成分苓桂术甘汤的主要成分包括苓、桂、术、甘草等。
质量标准中应明确各原料药的品种、产地、性状、含量等要求,并规定其最佳采收、储存和加工方法。
2.1.1 苓•品种:应选用优质的茯苓。
•产地:应选用产自湖北、湖南等地的茯苓。
•性状:呈椭圆形或扁圆形,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有的带有红褐色斑点;质轻而脆,断面呈放射状纹理。
•含量:茯苓酸含量不低于0.3%。
2.1.2 桂•品种:应选用优质的肉桂。
•产地:应选用产自广西、越南等地的肉桂。
•性状:呈圆柱形或短圆锥形,黄棕色,有光泽,质脆,容易破碎,断面呈放射状纹理。
•含量:桂皮醛含量不低于0.5%。
2.1.3 术•品种:应选用优质的白术。
•产地:应选用产自河北、山东等地的白术。
•性状:呈短圆柱形或不规则扁圆形,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有纵向细纹;质坚硬,容易折断,断面稍平坦。
•含量:术醇含量不低于0.6%。
2.1.4 甘草•品种:应选用优质的炙甘草。
•产地:应选用产自山西、甘肃等地的炙甘草。
•性状:呈长圆柱形或长圆锥形,表面棕褐色或深褐色,有些带有细长纵沟和浅黄色的斑点;质坚硬,难以折断,断面光滑平整。
•含量:甘草酸含量不低于5.0%。
2.2 质量指标为了评估苓桂术甘汤的质量,应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指标。
质量标准中应包括以下指标的要求:2.2.1 外观性状确定苓桂术甘汤的外观性状,包括色泽、气味、味道等方面。
质量标准应规定药液的色泽应为橙黄色,气味应具有独特的香味,味道应具有甘醇味。
2.2.2 性状特征质量标准中应明确苓桂术甘汤的性状特征,包括溶解性、透明度、pH值和比重等指标。
•溶解性:应使用适当的溶剂进行检测,苓桂术甘汤应溶解清晰,不得有固体颗粒残留。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20g)桂枝三两(15g)白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方中的利水安神剂,适用于水饮证。
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阳气受损,体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
其主要表现有: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
此时,中医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传统用于治疗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晕、动悸,经常与白术同用。
桂枝与甘草温阳定悸,能治疗心动悸、汗多、胸闷者。
合而成方,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眩晕、动悸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
苓桂术甘汤证如下: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
此外,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
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本方证常出现在以下一些疾患中:——以眩晕为主诉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等。
《伤寒论》规定:“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规定:“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可见眩晕的同时尚有胸胁逆满、动悸身摇等症状。
此外,以药测证,当有小便不利。
有报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6g)治疗耳源性眩晕10余例,症状平均在5~10剂内基本消失。
其见效的指征,首见尿量增加,随即其他症状消失[1]。
——以心悸为主诉的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临床表现尚有疲劳感、汗多、胸闷、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内有振水音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 利而不峻 标本兼顾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临床应 用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2.本方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 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 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3.若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
苓桂术甘汤
张仲景《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张仲景 金匮要略》
组 成
茯苓四两(12g) 桂枝去皮三两(9g) 白术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
水煎服
功用
温阳化饮 健脾利湿ຫໍສະໝຸດ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 头晕目眩 心悸
证 候
短气 咳嗽 舌苔白滑 脉弦滑或沉紧
方 解
茯苓 --健脾利水,渗湿化饮 桂枝 --温阳化气,平冲降逆 白术 --健脾燥湿 炙甘草 --合桂枝辛甘化阳 合白术益气健脾 调和诸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