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剂——苓桂术甘汤——阴阳解析

合集下载

浅析苓桂术甘汤方证

浅析苓桂术甘汤方证

浅析苓桂术甘汤方证发表时间:2016-07-21T16:32:54.067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作者:施亚伟杨红杰[导读] 本文讨论了苓桂术甘汤的立法思想,苓桂术甘汤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甘肃省华亭县人民医院 744100摘要:本文讨论了苓桂术甘汤的立法思想,苓桂术甘汤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苓桂术甘汤证的变证分析,历代医家在临床上对苓桂术甘汤的运用。

得出仲景在苓桂术甘汤的立法思想主要是利水、温阳、固护脾胃;其主证为脾阳虚弱、水邪犯逆;其变证印证了它的主证为脾阳虚弱、水邪犯逆;历代医家在治疗多种疾病时以此方为基础方加减化裁,疗效确切。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运用苓桂术甘汤是汉代医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张方子,主要用于太阳病变证中脾阳虚弱兼水气上逆的治疗。

笔者在学习中,对苓桂术甘汤方证的立法思想、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变证分析及历代医家在临床上对它的运用进行了总结和归纳,认为苓桂术甘汤立法严谨、理论深厚、组方精妙、疗效确切,通过加减在临床中运用广泛,对于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和临床运用有很大价值。

1 苓桂术甘汤的立法思想1.1 苓桂术甘汤的方药组成、药物作用及立法思想苓桂术甘汤由四味药组成,是: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其煎煮及服用方法是:取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中茯苓味甘、淡,性平。

归心、脾、肾经,可淡渗利水,健脾。

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消肿的要药。

桂枝味辛、甘,性温。

归心、肺、膀胱经。

能够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并善于温阳降冲。

白术味甘、苦,性温。

归脾、胃经。

以健脾燥湿为主要作用,被前人誉之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1]甘草味甘,性平。

归心、肺、脾、胃经。

补脾益气,调和诸药。

在这四味药中,茯苓四两,为君药;桂枝三两,为臣药;白术、甘草各二两,为佐使药。

从药物组成、药物剂量及功效可以得出,仲景在此方的立法思想主要为“利水”、“温阳”、“固护脾胃”。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金匮要略》方:茯苓三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此二方按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的用量。

后世医家对此二方往往合而注之,临床中也多按一方通用。

作者认为两方不同。

《伤寒论》方脉象为左右寸关尺沉紧,《金匮要略》方脉象为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

唐容川说《伤寒论》方的病机:“盖心下逆满,是停水不化,气上冲心,是水气上泛。

”而《金匮要略》方的病机是,“有饮者短气,诚以水化则为气。

水不化则气不生,故呼出之气短也,水停则气闭,水不化则气不降也。

”《伤寒论》方应用范围较窄,《金匮要略》方应用范围较广。

《伤寒论》方茯苓量大,故利水之力强,《金匮要略》方白术量较多,则温中补脾之力强。

《伤寒论》方重用淡味的茯苓,益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降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

土健则制水而使之下行,中阳温则使上凌之水消散。

苓桂术甘合而用之,共奏温阳健脾利水之功。

《金匮要略》方中,茯苓、桂枝、白术等量,各司其职,协同作用:桂枝温通阳气,助膀胱气化,白术健脾制水,茯苓渗温利水。

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

正如后人所言,“庶治节行,心阳振,土气旺,转输速,而水有下行之势,无上凌之患矣。

”【耳源性眩晕】于xx,女,52岁,干部,1979年10月初诊。

眩晕持续三天。

患间歇性发作眩晕已三年,第一年每半年发作一次,第二年每二、三个月发作一次,1979年上半年每月发作一次,近三个月来,每月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持续三至五天。

发作时耳鸣,听力减退,左侧较重,头晕目眩,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恶心呕吐,闭目静卧,饮食大减。

舌淡,苔白腻,脉左右沉紧。

印象:眩晕。

辨证:寒饮内停,清窍被蒙。

治则:温阳健脾利水。

处方: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术12克,甘草12克,炮附子9克,白芍15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此为中阳虚而水饮上逆,当温其中阳,补其里虚,降其逆上之水饮,水饮既降,清阳能升,眩晕自止。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67)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组成与用法】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医案】1.带下初诊:2006年10月18日。

刘某,16岁,先因月经失调(周期45天~半年一潮,经期8~20天)于7月5日就诊,面色苍白,倦怠无力。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2.36×109/L(正常值4.0~6.0×109/L),血红蛋白48g/L(正常值125~165g/L)。

西医诊断:(1)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2)失血性贫血。

经过黑归脾汤、八珍汤、薯蓣丸、力斐能等药物的调理之后,月经正常,面色明显好转,精神较佳。

末次月经10月4日来潮,一周净,外感方愈。

带下量多质稠如糊一周,无阴痒,恶心纳欠。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阳化饮,收敛止带。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水陆二仙丹(《洪氏集验方》)加味。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0g炙甘草6g芡实20g金樱子15g白果10g薏苡仁20g半夏10g,5剂。

二诊:2006年10月24日。

带下已除,恶心已消,胃纳顿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11月2日。

带下未再增多。

2.妊娠恶阻身冷初诊:2005年10月14日。

柳某,30岁,妊娠50天,恶心口淡一周,胃纳不振,喜热饮,饮入不舒。

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滑。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橘皮汤。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2g炙甘草6g半夏12g生姜5片陈皮9g,5剂。

苓桂术甘汤(古代经典名方1019)

苓桂术甘汤(古代经典名方1019)

苓桂术甘汤(古代经典名方1019)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第六十七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六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七条。

苓桂术甘汤用药四味,组方严密。

方中茯苓健脾养心,利水渗湿。

桂枝温阳化水,降逆平冲。

白术、甘草补脾益中,培土强源。

茯苓、白术相配,增加健脾利水之功。

桂枝、甘草相伍更加发挥温通阳气之功。

苓桂术甘汤具通阳化气去水饮之功、脾升胃降生气血之能、疏肝崇土降冲逆之用、温药和之强机能之效。

仲景原义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两个方面的病症。

一方面是《伤寒论》所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

另一个方面是《金匮要略》所说的心下有痰饮,胸胁苦满,目眩。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诊断要点,症见胀满、悸动、憋闷或噎塞、咳喘、眩晕等。

望色时多见面色黧黑,甚者在颧、颊、鼻柱、唇周、下颌等处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察舌时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脉象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现代临床上,苓桂术甘汤用于治疗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梅尼埃病、眩晕等。

刘渡舟教授评价苓桂术甘汤: 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

苓桂术甘汤解读

苓桂术甘汤解读

苓桂术甘汤解读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炙甘草20克这是一天的量,一次煎好后分早中晚三次服下。

这个方子妙就妙在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

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补有泄,可谓天衣无缝也。

怎样去除人身体内的湿气?人体的病来源于身体内的湿气一、湿气--万恶之邪现在人,吃肉吃得太多,吃的食物里有污染,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型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食,现在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很亏,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

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

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现在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现在,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二、判断湿气的方法有病的人体内,是顽固的湿邪;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

那么,怎么能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湿呢?1、看大便: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

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炙)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方解:茯苓、白术甘淡利水,桂枝、甘草甘温和中健胃平冲降逆。

此即桂枝甘草汤加利尿逐饮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小便不利或有水饮证者。

桂枝甘草汤即桂枝汤去芍、姜、枣,有解表治气上冲和缓急迫的作用。

按:痰饮当以温药和之为治疗原则,临床施治必须更进一步辨方证,苓桂术甘汤因属温药和之之法,但必须在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即本条的胸胁支满)、头晕目眩的情况下用之,否则无效也。

16.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解析:短气为胃中有微饮,前已言明,当利其小便则微饮即去,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按: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者,是说二方利小便治短气有微饮的作用同,但二方的适应证则大相悬殊,应依全面脉证择其一用之,不是说任取二方之一即治之也。

17.病人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解析:脉伏为沉之甚,前言四肢历节痛、脉沉者有留饮,此言病深水剧也。

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者,是说其人欲自下利,下利反觉痛快也。

不过虽利而心下续坚满,此为水饮欲去而还不能自去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医案二则

苓桂术甘汤医案二则

苓桂术甘汤医案二则医案一:初诊:病人,女40岁,眩晕、头面双足浮肿。

舌诊:舌淡,白腻苔。

脉诊:沉、紧、细数。

辩证:太阳阳虚夹湿。

方剂:苓桂术甘汤茯苓6g 桂枝9g 白术9g 炙甘草6g效果反馈:不想病人服药后出现眩晕加重伴呕吐,由于病人一直很信任我,一直找我看病。

又予以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9生姜12茯苓9二剂,病人呕吐痊愈,蹲下起立时略有眩晕,但浮肿无效果。

思索了一个月,才想明白其中的奥妙。

苓桂术甘汤君药为茯苓,故茯苓量应为方剂中最大量,桂枝为臣药温散水饮。

当时因脉细,细主阴虚,故将茯苓的量减少,因茯苓量不足,导致饮无去路,故服药后出现眩晕呕吐。

虽然辩证准确,方剂无误,但因用量不当,反而导致病人服药后出现加重的情况。

一月后,我再次给该病人开出了苓桂术甘汤,茯苓12桂枝9白术6炙甘草6。

疗效待反馈。

后电话告知体位性眩晕(蹲位变站立位时出现眩晕)明显好转,浮肿无变化。

嘱其再服二剂后复诊。

三诊:数月后,舌诊:舌淡少苔,舌根薄白腻苔脉诊:沉、迟、紧、数辩证:太阴热证夹湿方剂:桂枝加芍药汤加苓术桂枝9 白芍18 炙甘草6 生姜9 大枣12个茯苓9 白术9 四剂煎服四诊:电话接诊授方。

双脚浮肿大减,出现头晕。

考虑头晕为湿犯太阳,理同初诊,遂告知在原方中,将茯苓加至15g,二剂煎服,二剂后,告知头晕消失,浮肿进一步减轻。

嘱其当面复诊。

五诊:一周后,浮肿有所反复,但肢体沉重感减轻舌诊:舌淡少苔,舌根薄白腻苔脉诊:沉、迟、紧、数辩证:太阴热证夹湿。

此证为病重药轻,如果脉证不变,要大剂多服。

嘱其脉率如不变,无异常感觉,可连服多日后复诊。

方剂:桂枝加芍药汤加苓术(取意:桂枝加芍药汤合苓桂术甘汤)桂枝9 白芍18 炙甘草6 生姜9 大枣12个茯苓12 白术9 四剂煎服六诊:服药期间感冒,服药感冒痊愈,活动汗出,微喘、眩晕、乏力。

舌诊:舌淡少苔,舌根薄白腻苔脉诊:沉、迟、紧、数辩证:太阴热证夹湿。

分析:前方茯苓与白术比例失当,茯苓当是白术量的2倍,茯苓量不足致太阳湿邪去路不畅。

011苓桂术甘汤

011苓桂术甘汤

011苓桂术甘汤这篇要说的方子是苓桂术甘汤。

其实这个方子也是我学中医后开的第一个方子。

那年春节我母亲去南方休息几天,不知是吃的海鲜还是什么原因,腹泻了一两次,之后腹泻好了,然后回到北京,北京的天气还在冬天,一下子身体就不舒服了,头晕身重,全身无力。

然后我开了苓桂术甘汤,原方不动,三付。

一付下去,人就清醒多了。

三付服完,就基本恢复正常。

《伤寒论》的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我就是看了这个条文决定用苓桂术甘汤的,腹泻之后,头晕身重,又因为从热的地方回到寒的地方,人比较沉紧(脉也有点沉紧,但我摸脉完全没入门),对症下药,就见效了。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主要针对脾胃虚弱造成的水气上冲。

之前我们介绍的五苓散,是由猪苓、茯苓、桂枝、白术、泽泻五味药组成。

可以看出,五苓散少了缓急调和的甘草,多了促水下行的泽泻和针对膀胱的猪苓,所以五苓散利尿通尿的作用比苓桂术甘汤更强一些,同时更针对膀胱蓄水。

苓桂术甘汤更针对水湿上泛导致的头晕、胸闷等。

中医把脾胃称为“中土”,我上次和小孩种圣女果苗,感觉脾胃和土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苗成长的营养来自于土;土需要浇水、施肥;土是很复杂的一个环境,土里有泥土和沙以外,还有植物和动物形成的腐化物质、矿物质、微生物,而这个环境是苗成长所需要的,并不是把苗直接扔在一杯清水里加点氮磷钾就好;土不能太湿,不能总浇水;土也不能太干太硬;土不能太寒,也不能太热;土也不能总施肥,这样会把苗烧死或者让苗长不大。

以上这些,脾胃都有相似的地方。

另外,相对于土,脾胃更为复杂,与土壤的更新速度相比,脾胃更为动态,一天三顿饭还有喝水、水果、零食、甚至还有中药西药。

要快速地把有用的物质消化吸收,把无用的东西废弃,脾胃真的很辛苦,也是对人非常关键。

所以脾胃被称为是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我们需要注意不要让脾胃有太多负担,吃饭不要过饱。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20g)桂枝三两(15g)白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方中的利水安神剂,适用于水饮证。

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阳气受损,体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

其主要表现有: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

此时,中医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传统用于治疗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晕、动悸,经常与白术同用。

桂枝与甘草温阳定悸,能治疗心动悸、汗多、胸闷者。

合而成方,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眩晕、动悸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

苓桂术甘汤证如下: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

此外,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

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本方证常出现在以下一些疾患中:——以眩晕为主诉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等。

《伤寒论》规定:“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规定:“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可见眩晕的同时尚有胸胁逆满、动悸身摇等症状。

此外,以药测证,当有小便不利。

有报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6g)治疗耳源性眩晕10余例,症状平均在5~10剂内基本消失。

其见效的指征,首见尿量增加,随即其他症状消失[1]。

——以心悸为主诉的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临床表现尚有疲劳感、汗多、胸闷、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内有振水音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等。

【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第一方】

【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第一方】

【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第一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别名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卷中)、桂苓甘术汤(《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处方茯苓12克、桂枝9克去皮、白术6克、甘草炙6克。

功能主治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朐胁支满,目眩心悸,咳而气短,舌苔白滑,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运化水湿为臣;桂枝通阳化气为佐,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配合成方,共奏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之功。

摘录《伤寒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可见湿邪的顽固程度。

当今社会很多的疾病都与湿邪有关,可以说养生就离不开祛湿,这个话题。

湿气为啥这么难除?因为它如油入面,大家想想,这个油和到了面里面,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简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

它不同于水,如果水进到面里,还可通过晒烤等方法来除掉水份。

而油一旦和到面中,怎么祛呢?虽然社会上流传的祛湿的方子很多,但大多情况之下是钱花了,都没什么效果,比如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红豆薏米汤,寒湿的人喝了红豆薏米汤后,不但没能祛湿,反而使体内的寒湿变得更多。

那么有没有什么能够祛湿的好方子呢?其实医圣张仲景就留给世人一个祛湿名方。

堪称千古第一健脾祛湿方了,它就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炙甘草20克上述药方是一天的量,一次性煎好后,分早中晚三次服下。

张仲景这个方子现在看来无上高明,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

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浮有沉,有升有降,有补有泄。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个药方。

茯苓不温不燥,不寒不热,药性平和,清末的慈禧太后就喜欢吃它,宫中厨师为迎合慈禧爱好还发明了一种养生美食叫茯苓饼。

黄师解读苓桂术甘汤

黄师解读苓桂术甘汤

黄师解读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仲景剂,温阳化饮又健脾;
中阳不足饮停胃,胸胁支满悸眩施。

苓桂术甘汤可看作是桂枝甘草汤加茯苓、白术而成。

桂枝甘草汤在《伤寒论》中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是以心悸为主证。

茯苓、白术主治小便不利兼有浮肿者,是仲景常用的利尿剂。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可知此方有利水作用。

因此,本方主要用于以心悸、浮肿为主诉的心脏病,尤其多见于以风心为代表的心瓣膜病。

这类疾病出现轻度心衰时可用本方。

此时,既要用桂枝,又要加肉桂,心悸甚者还要加龙骨、牡蛎。

心衰严重者加附子,或与真武汤合用。

另外,一些神经衰弱,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肠炎也有用此方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桂枝甘草茯苓这个方根。

它多用于体质虚弱的瘦人伴有心悸者。

加上白术即是本方。

加上大枣是苓桂枣甘汤,主治自觉腹主动脉异常搏动者。

腹主动脉异常搏动多见于瘦人,大枣是营养安神剂,方中重用茯苓与大枣以加强镇静作用。

加上五味子是苓桂味甘汤,用于肺气肿、肺心病的咳喘。

此喘为虚喘,多伴有心悸、汗出,我多加麦冬、人参、山萸肉、龙骨、牡蛎。

桂枝甘草茯苓变化之方,其所主之病总离不开心血管疾病。

转载请注明出处:玄壶堂中医。

温化寒湿剂之苓桂术甘汤

温化寒湿剂之苓桂术甘汤

温化寒湿剂之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温阳化饮法之代表方、治痰饮和剂(淡渗甘温和法~温而不热,利而不峻)
【组成】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方歌】
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
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方解】
茯苓〈君〉重用,既淡渗利湿,消已成之饮;又渗湿健脾,杜生痰之源;
桂枝〈臣〉温阳化气;
苓+桂温阳行水之力显著~阳虚水停之常用配伍。

白术〈佐〉健脾燥湿;
苓+术相须健脾祛湿之力强~治病求本。

炙甘草〈佐使〉补中益气;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治水。

合桂枝辛甘养阳,温补中焦,兼调和诸药。

【功用】温阳化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健脾利水。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又称为茯苓术甘汤,是中医传统经典方剂中的一种,被广泛用于治
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该方剂主要由茯苓、桂枝、干姜、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

以下是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1. 温中散寒
苓桂术甘汤中的干姜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吸收,缓解脘腹冷痛、寒气困滞等症状。

茯苓和甘草能协同增强干姜的温中作用,从而达到散寒的效果。

2. 健脾和胃
茯苓、甘草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
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痛、恶心、呕吐等情况。

3. 调节情绪
苓桂术甘汤被认为对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改善因脾胃虚寒引起的易怒、
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提升心情,促进身心健康。

4. 缓解疼痛
茯苓、甘草在苓桂术甘汤中具有镇痛、平抑的作用,可以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
腹痛、胀痛等疼痛症状,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胸腹胀满、灼热等不适感。

综上所述,苓桂术甘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调
节情绪、缓解疼痛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谨慎调配,避免过量或不当搭配引起不良反应。

在中医治疗脾胃虚寒相关疾病时可以考虑应用苓桂术甘汤,但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黄煌:苓桂术甘汤,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治疗眩晕病!

黄煌:苓桂术甘汤,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治疗眩晕病!

黄煌:苓桂术甘汤,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治疗眩晕病!黄煌:苓桂术甘汤,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治疗眩晕病!古代的水饮病的专方。

有利水,定悸,通阳的功效,适用于以眩悸为特征的疾病。

一、原文点睛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别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六条)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第十二篇第十七条)二、经典配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

分温服。

三、方证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四、注释参考成无己:茯苓以伐肾邪。

桂枝能泄奔豚。

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

煎用甘澜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注解伤寒沦》)。

方有执:脐下悸者,肾乘心,汗后液虚,欲上凌心而克之,故动惕于脐下也。

欲作,待作而未作之谓(《伤寒沦条辨》)。

柯韵伯:心下悸欲按者,心气虚;脐下悸者.肾水乘火而上克。

豚为水畜,奔则昂首疾驰,酷肖水势上干之象。

然水势尚在下焦,欲作奔豚,尚未发也,当先其时而治之。

茯苓以伐肾邪,桂枝以保心气,甘草、大枣培土以制水、甘澜水状似奔豚,而性则柔弱,故名劳水,用以先煮茯苓,取其下伐肾邪,一惟趋下也。

奉方取味皆下,以畏其泛耳(《伤寒来苏集》)。

尤在泾:痰饮,阴邪也,为有形,以形碍虚则满,以阴冒阳则眩。

苓桂术甘温中去湿,治痰饮之良剂,是即所谓温药也。

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耳(《金匮要略心典》)。

徐忠可:仲景论证,每合数条以尽其变,故如奔豚一证,由于惊发,则合四部,见其因同而证异,庶知奔豚之所自来。

又即言其气从少腹冲至咽喉,以见此病之极。

则又即言其兼腹痛,而往来寒热,以见此证从表未清来,而有在半表里者,则于内为多。

刘渡舟讲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降冲利水,分轻重。

刘渡舟讲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降冲利水,分轻重。

刘渡舟讲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温阳健脾,降冲
利水,分轻重。

刘渡舟讲伤寒论
温阳健脾,降冲利水。

轻者用苓桂术甘汤,重症用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等证。

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

同时,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

临床如果对苓桂术甘汤灵活加减,效果十分好:痰湿特盛者,可与二陈汤合方使用;眩晕重者,可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者,是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血压高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兼见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苡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等等。

苓桂术甘汤温中降逆,治疗以气上冲逆为主。

有的注家认为,水邪属阴,其性沉降,本来不应该冲逆上乘,如果见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等上冲之症,多是与夹肝气上逆有关。

桂枝辛温芳香,既可温通心阳,又可疏肝降气,治疗水气上冲必用。

第29条也是水饮之证,但它只有“心下满而且并不是“心下逆满”,也没有上冲的证候,因此用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可见,都是水饮为患,治疗有用桂与去桂的不同,关键在于有没有上冲之证。

苓桂术甘汤的治病范围很广泛,加减化裁也很灵活,但减药味时通常都是去白术,而保持茯苓、桂枝、甘草不动。

这就是所谓的“苓桂剂”,再加杏仁就是苓桂杏甘汤,再加生姜就是苓桂姜甘汤,再加五味子就是苓桂味甘汤。

方剂论文——苓桂术甘汤

方剂论文——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简介及其临床应用吴叶鸣09药剂1班 048009103摘要:苓桂术甘汤,对于该方的临床应用研究,已有一定成效。

可用于冠心病、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秋季腹泻器质性肝郁脾虚证、美尼尔氏病、病毒性角膜炎、异位性皮炎等病症。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方剂学定义:方剂名称:苓桂术甘汤药物组成: 茯苓四两(12克)桂枝去皮三两(9克)白术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1200毫升),煮取三升(6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病症分析: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

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

现代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简介: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1.加减变化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可消痰散水。

2.现代运用本方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证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3.使用注意若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用药禁忌:本方药性偏温,对中医辨证属阴虚,津液不足者,用之宜慎。

详述:对于本方的临床应用研究,已有一定成效。

可用于如下病症:1.冠心病:用本方加味:茯苓30g,桂枝10g,白术25g,甘草5g,丹参25g,半夏15g,鸡血藤25g,黄芪20g。

日1剂水煎服。

病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6例。

本组患者病程均在2年以上,其中2-4年13例,5-7年3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48-50岁6例,51-55岁8例,55岁以上2例。

结果:显效(服药15剂,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10例;有效(服药25剂,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缺血改善,室早减少)5例;无效(服药35剂,症状,心电图无变化)1例。

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五苓散

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肾气丸、五苓散

病机:饮停下焦,气化不利,水饮逆动 治法: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五苓散:发汗利小便,使水饮内外分消 猪苓汤:育阴(滋阴)利小便
方解: 茯苓+泽泻+猪苓----淡渗利水 桂枝--------------------解肌发汗散饮,温化膀胱之气以利水,平冲降逆 白术--------------------健脾利水
方解:
茯苓--------健脾,利水渗湿 桂枝--------温阳、通阳、化饮 温阳化饮
白术--------健脾燥湿
培(补)土 制水
甘草--------和中益气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 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17)
短气-----有微饮。 若因脾阳虚(兼见胸胁支满、头晕目眩、心下悸动),用苓 桂术甘汤。 若因肾阳虚(畏寒足冷、腰酸、少腹不仁),用肾气丸。
P178----《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 喝多尿多
P316----《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烦热不得卧……
肾气丸
方歌:《金匮》肾气治肾虚,地黄怀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尤怡注谓:“茯苓、猪、泽,甘淡渗泄,使肠间之水从小便出,用桂 者,下焦水气非阳不化也。曰多服暖水汗出者,盖欲使表里分消其水, 非夹有表邪而欲两解之谓。”
总结:前治水饮之苓桂术甘,重在温脾胃通阳降水,此五苓 散则急于温通下焦之水
Thanks for watching
肾阳虚不能化气行水, 畏寒足冷,腰酸, 温阳蠲(juān) 水泛心下 少腹拘急不仁 饮,化气行水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31)

领悟上中下阴阳思维!(至简经方:苓桂术甘汤)

领悟上中下阴阳思维!(至简经方:苓桂术甘汤)

领悟上中下阴阳思维!(至简经方:苓桂术甘汤)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四两甘草二两,炙桂枝二两白术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至简经方苓桂术甘汤图解:用经方,临床有一个秘诀就是:观上中下三焦之阴阳而定治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首先你得看上中下三焦的阴阳之气简单的说就是看上中下的寒热阴阳再看上中下三焦有何阴成形之物说白了,我们至简经方就是回到至简的阴阳思维那么我们回到条文中来用上中下三焦去看条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这里要注意的字眼是“满”什么是满?有水则为满有气则为胀很形象的,能称为满的比如满杯、满缸、满桶都是水满之意然后看气上冲胸何以上冲?刚才说了胸中有水嘛水堵气路气不得发上胸欲发而不得发起则头眩上焦阳气不足而有头眩重点是脉沉紧其实这里仲景先师没写完整准确的说,应该是:脉沉紧有力何为沉?沉脉说明上面有东西压着,才沉嘛而有力无力则是判断下焦元气强弱的依据若此条文中,是脉沉紧无力苓桂术甘汤则不足以使用了而需要加附子了条文中用苓桂术甘汤必是沉紧有力,下焦尚不虚损方可用之方中,桂枝引阳上行带动茯苓白术去上焦化水仲景用药,至简而精中医从来都是大道至简的!(一家之言,定有不足之处,再看黄元御、郑钦安解)黄元御解:吐伤胃阳,则病上逆,浊气冲塞,故心下逆满。

阳气浮升而无根,故起则头眩。

下泻脾阳,则病下陷,风木抑郁,故脉沉紧。

木愈郁而愈升,升发太过,而不得平,故气上冲胸。

又复发汗,以亡经中之阳,温气脱泻,木枯风动,于是身体振摇,势如悬旌。

此缘于水旺土湿而风木郁动也,苓桂术甘汤,苓、术泻水,桂枝疏木,而甘草补中也。

郑钦安解:郑论:按此由吐、下,伤及胸中之阳,以致浊阴上干,逆于心下,气逆上冲太甚,故头眩,发汗伤阴,筋脉失养,故见筋惕肉瞤之状,此刻只宜大剂扶阳,若原文之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恐力不足以当此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苓桂术甘汤——阴阳解析
金匮要略: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解析:
阳性药:桂枝、白术
平性药:甘草、茯苓
阴性药:无
君药:桂枝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白术:苦、甘,温;归脾、胃经。

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茯苓: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没有阴性药物,以阳性药物为主,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发越降逆为主,针对实多虚少;太阴病,水饮上冲头目。

方剂中,桂枝,发越降逆;白术、甘草、茯苓,健脾利水。

诸药合用以发越降逆为主,健脾利水为辅。

适用于脾胃虚弱,水饮上冲头目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