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https://img.taocdn.com/s3/m/c686126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57.png)
配伍特点
苓桂术甘汤
中医方剂名
01 歌诀
03 用量 05 功用
目录
02 组成 04 用法 06 主治Βιβλιοθήκη 07 方义09 运用
目录
08 配伍特点 010 加减化裁
目录
011 禁忌
013 重要文献摘要
012 附注
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 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 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重要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 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2.方论选录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录赵良:“《灵枢》谓心胞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 谓痰饮积于心胞,其病则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津于上也。茯苓淡渗,遂饮出下窍,因 利而去,故用以为君。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甘草补中, 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禁忌
若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附注
附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肾著汤) 组成:甘草、白术各6g,干姜、茯苓各12g。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功用:温脾胜湿。 主治:寒湿下侵之肾著。腰部冷痛沉重,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出处:《金匮要略》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本方与苓桂术甘汤在组成上仅一味之差。苓桂术甘汤以茯苓配桂枝一利一温,成温阳化 饮之剂,以祛水饮为主,主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之痰饮病,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本方以干姜温中祛寒, 伍以茯苓、白术除湿健脾,重在温中散寒祛湿,以祛寒湿为要,主治寒湿下侵所致之肾著病,症见腰重冷痛。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https://img.taocdn.com/s3/m/3149b6c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5.png)
苓桂术甘汤积液一方:【组成】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郭生白苓桂术甘汤方: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30克、甘草13克【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主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身为振振摇者。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即:悸、眩、振、肿)【加减】1、呕吐:加生姜、半夏;2、眩晕;加泽泻;3、痰多:加陈皮、半夏;4、痰咳:加苡仁;5、惊悸:加龙骨、牡蛎;6、脉结代:加五味子。
【临证】1、水心病:自觉有一股气从心下上冲胸咽;胸痛胸闷(夜间为甚,遇寒加重,多伴咽喉不利,如物梗阻);心悸(多发于晨起、夜卧、饮食之后,或伴有左侧颈部血脉胀痛);短气(动则胸闷发憋,呼吸不利,甚则冷汗自出)。
其治以苓桂术甘汤加丹参、川芎,畏寒怕冷加附子、肉桂,心悸、气短加党参、五味。
2、心衰中期:心悸,气短,形寒肢冷,食欲不振或兼呕恶,舌面水滑,水肿,小便短少,肝脾肿大,脉沉细。
治以苓桂术甘汤加丹参,桃仁,动则气喘,或合并心绞痛加党参、黄芪,伴肺水肿加葶苈子,紫苏子。
3、眼病(水毒):眼中赤脉攀睛,以明朗饮(苓桂术甘汤加黄连、细辛、车前子),或再加党参、菊花、枸杞,或合用柴胡芍药丹皮汤(黄元御方:柴胡、芍药、丹皮、黄芩、甘草)。
4、呃逆:胃脘胀满,不欲食,恶心想吐,打嗝,或一吃饭就腹胀、想解大便,用苓桂术甘汤也很灵光。
5、精神病人的头晕,也是苓桂术甘汤证。
6、本方补中气的作用很强,经常服用可增加免疫力,防止感冒。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https://img.taocdn.com/s3/m/d8f09d1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b6.png)
苓桂术甘汤《伤寒论》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金匮要略》方:茯苓三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此二方按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的用量。
后世医家对此二方往往合而注之,临床中也多按一方通用。
作者认为两方不同。
《伤寒论》方脉象为左右寸关尺沉紧,《金匮要略》方脉象为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
唐容川说《伤寒论》方的病机:“盖心下逆满,是停水不化,气上冲心,是水气上泛。
”而《金匮要略》方的病机是,“有饮者短气,诚以水化则为气。
水不化则气不生,故呼出之气短也,水停则气闭,水不化则气不降也。
”《伤寒论》方应用范围较窄,《金匮要略》方应用范围较广。
《伤寒论》方茯苓量大,故利水之力强,《金匮要略》方白术量较多,则温中补脾之力强。
《伤寒论》方重用淡味的茯苓,益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降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
土健则制水而使之下行,中阳温则使上凌之水消散。
苓桂术甘合而用之,共奏温阳健脾利水之功。
《金匮要略》方中,茯苓、桂枝、白术等量,各司其职,协同作用:桂枝温通阳气,助膀胱气化,白术健脾制水,茯苓渗温利水。
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
正如后人所言,“庶治节行,心阳振,土气旺,转输速,而水有下行之势,无上凌之患矣。
”【耳源性眩晕】于xx,女,52岁,干部,1979年10月初诊。
眩晕持续三天。
患间歇性发作眩晕已三年,第一年每半年发作一次,第二年每二、三个月发作一次,1979年上半年每月发作一次,近三个月来,每月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持续三至五天。
发作时耳鸣,听力减退,左侧较重,头晕目眩,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恶心呕吐,闭目静卧,饮食大减。
舌淡,苔白腻,脉左右沉紧。
印象:眩晕。
辨证:寒饮内停,清窍被蒙。
治则:温阳健脾利水。
处方: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术12克,甘草12克,炮附子9克,白芍15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此为中阳虚而水饮上逆,当温其中阳,补其里虚,降其逆上之水饮,水饮既降,清阳能升,眩晕自止。
多才多艺的苓桂术甘汤
![多才多艺的苓桂术甘汤](https://img.taocdn.com/s3/m/681c23d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60.png)
多才多艺的苓桂术甘汤
多才多艺的苓桂术甘汤
——郭生白
苓桂术甘汤(郭老习惯用量):
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30克、甘草13克
真正典型苓桂术甘汤症很少,100个人发生100个苓桂术甘汤症,说典型的那个连5个也没有。
我说不是典型的可能占90多个,头眩、心下逆满、或者是有水肿,小便不利,有心下悸,都可以用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能治很多病。
咱说苓桂甘术汤去哪样行,就四味药,去哪味也不行,添上一味行?添哪味都不好。
它照样还能治病。
你知道这一部《伤寒杂病论》有多少张方子,知道不知道,学过《伤寒论》的不知道吗?张仲景医圣,他手里有112—113张方子,有多少药,70多味药大概是,称为医圣。
他这112方子治120个病啊,1200个病也不止,我告诉你们,他这个范围很宽,他给你了一个规矩,你拿着规矩去治病去。
咱们学的是规矩,不是每一个病例都要学,今天说了一个苓桂术甘汤,你记得这一个病例,就我说的这两三个,那是最常见的,你也几乎每天都能见得到,你不能每天说这个话吧,这病我不会。
本文论及的心包积液、肾积水、脑积水都可通过化裁苓桂术甘汤治疗。
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
![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2b89ed5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d.png)
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一、引言苓桂术甘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祛湿止痛的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脾胃虚寒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腹痛腹泻等症状。
为了保证苓桂术甘汤的质量和疗效,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十分必要。
二、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的确定2.1 成分成分苓桂术甘汤的主要成分包括苓、桂、术、甘草等。
质量标准中应明确各原料药的品种、产地、性状、含量等要求,并规定其最佳采收、储存和加工方法。
2.1.1 苓•品种:应选用优质的茯苓。
•产地:应选用产自湖北、湖南等地的茯苓。
•性状:呈椭圆形或扁圆形,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有的带有红褐色斑点;质轻而脆,断面呈放射状纹理。
•含量:茯苓酸含量不低于0.3%。
2.1.2 桂•品种:应选用优质的肉桂。
•产地:应选用产自广西、越南等地的肉桂。
•性状:呈圆柱形或短圆锥形,黄棕色,有光泽,质脆,容易破碎,断面呈放射状纹理。
•含量:桂皮醛含量不低于0.5%。
2.1.3 术•品种:应选用优质的白术。
•产地:应选用产自河北、山东等地的白术。
•性状:呈短圆柱形或不规则扁圆形,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有纵向细纹;质坚硬,容易折断,断面稍平坦。
•含量:术醇含量不低于0.6%。
2.1.4 甘草•品种:应选用优质的炙甘草。
•产地:应选用产自山西、甘肃等地的炙甘草。
•性状:呈长圆柱形或长圆锥形,表面棕褐色或深褐色,有些带有细长纵沟和浅黄色的斑点;质坚硬,难以折断,断面光滑平整。
•含量:甘草酸含量不低于5.0%。
2.2 质量指标为了评估苓桂术甘汤的质量,应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指标。
质量标准中应包括以下指标的要求:2.2.1 外观性状确定苓桂术甘汤的外观性状,包括色泽、气味、味道等方面。
质量标准应规定药液的色泽应为橙黄色,气味应具有独特的香味,味道应具有甘醇味。
2.2.2 性状特征质量标准中应明确苓桂术甘汤的性状特征,包括溶解性、透明度、pH值和比重等指标。
•溶解性:应使用适当的溶剂进行检测,苓桂术甘汤应溶解清晰,不得有固体颗粒残留。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https://img.taocdn.com/s3/m/046d935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2.png)
经方心裁(133)苓桂术甘汤(又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67)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组成与用法】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效】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医案】1.带下初诊:2006年10月18日。
刘某,16岁,先因月经失调(周期45天~半年一潮,经期8~20天)于7月5日就诊,面色苍白,倦怠无力。
血常规检查:红细胞2.36×109/L(正常值4.0~6.0×109/L),血红蛋白48g/L(正常值125~165g/L)。
西医诊断:(1)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2)失血性贫血。
经过黑归脾汤、八珍汤、薯蓣丸、力斐能等药物的调理之后,月经正常,面色明显好转,精神较佳。
末次月经10月4日来潮,一周净,外感方愈。
带下量多质稠如糊一周,无阴痒,恶心纳欠。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阳化饮,收敛止带。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水陆二仙丹(《洪氏集验方》)加味。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0g炙甘草6g芡实20g金樱子15g白果10g薏苡仁20g半夏10g,5剂。
二诊:2006年10月24日。
带下已除,恶心已消,胃纳顿开,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续进7剂。
三诊:2006年11月2日。
带下未再增多。
2.妊娠恶阻身冷初诊:2005年10月14日。
柳某,30岁,妊娠50天,恶心口淡一周,胃纳不振,喜热饮,饮入不舒。
舌淡红,苔薄腻,脉细滑。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方剂: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橘皮汤。
茯苓10g桂枝6g白术12g炙甘草6g半夏12g生姜5片陈皮9g,5剂。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5c3fb9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2.png)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是温阳化饮的群方之冠,用治痰饮水气病的基础方、通用方,依此而化裁者多方。
苓桂术甘汤由4味药组成,性属甘温,作用于中焦脾胃,起到甘淡渗利,通阳化饮,温建中焦,平降冲逆的功效,是治疗饮停中焦,痰浊气逆的显效方剂。
临床新用苓桂术甘汤加北五加皮10g,制附子10g,防己8g,丹参15g,治疗风心病,水气凌心之心悸,脘痞而下肢微肿者。
苓桂术甘汤加半夏15g,生姜30g,党参20g,厚朴15g,猪苓30g,治疗胃下垂,胃内潴留蓄饮之呕吐胀满之水逆证。
苓桂术甘汤配制附子12g,泽泻15g,半夏12g,生姜30g,治疗饮阻清阳之头眩欲呕者。
苓桂术甘汤配薤白18g,枳实15g,半夏12g,川芎15g,治疗饮阻胸阳、痹阻闷塞之冠心病。
苓桂术甘汤加半夏12g,葶苈子10g,石韦30g,椒目15g,桑白皮30g,治疗饮邪泛肺之胸闷哮喘,伴下肢浮肿呕吐痰涎者。
新用方义风心病系风湿罹患心肌瓣膜出现硬化狭窄之组织性病理改变带来心律失衡,纤颤紊乱,甚者浮肿尿少,端坐呼吸,倚息难卧,心悸恍惚。
此乃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水饮凌心,致胃中水满,口唇发绀,胁下硬,按之痛,舌淡黯,苔白,脉沉伏细弱或参差不齐。
治宜振心阳,化水气,补心气,安心悸,方取苓桂术甘汤。
此方以温中化饮定悸为治,毫无强心益气之能,有风心病而水肿饮盛者,投之较宜。
若肢端欠温,心衰浮肿较甚,可按上方加人参12g,制附子10g,北五加皮9g,防己6g,丹参18g,效验。
中阳不振,寒饮停蓄胃中,致水气上逆,呕吐饮邪胀满,便干,频转矢气,面萎黄虚浮,下肢微肿疲惫。
投方苓桂术甘汤,加半夏12g,生姜15g,猪苓15g,党参15g,厚朴12g,榔片10g,草果仁9g(去皮,打碎入煎),振奋脾阳,转输气机,代谢水湿,诸如胃下垂、胃肠潴水之痰饮证皆可。
饮阻清阳,迷蒙空窍,头脑眩晕,恶心欲呕,口淡舌白、其质水滑,脉虚弦且滑。
方投苓桂术甘汤加泽泻15g,白芷10g,半夏12g,生姜10g,温中化饮,和胃利湿,湿祛则清升,湿化则浊降,此等必以寒饮为患。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35cff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0.png)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苓桂术甘汤是名老中医常用的方剂之一,主治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中医临床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本文将介绍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咳嗽的经验及医案。
一、苓桂术甘汤的处方组成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这四味药物具有温中祛寒、祛湿化痰、调理气血等功效,具有一定的解表祛风、止咳平喘的作用。
药量如下:茯苓6克,桂枝6克,白术6克,甘草3克。
二、治疗咳嗽的经验1.肺热咳嗽:咳嗽剧烈,痰少而黏,口干舌燥,胸口发热,舌红苔黄。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祛风止咳。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桔梗、银花(桔梗3克,银花3克),炒杏仁(3克),鱼腥草(10克)。
2.风寒咳嗽:咳嗽清晰,痰白稀薄,口不渴,舌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麻黄(麻黄3克),贝母(贝母6克),苏叶(苏叶6克)。
3.慢性咳嗽:咳嗽经久不愈,痰多色黄,口干少腥,舌红苔少。
4.虚寒咳嗽:咳嗽声低,痰多清稀,胸闷气短,畏寒怕冷,舌淡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人参(人参6克),防风(防风6克),附子(附子1克),干姜(干姜3克)。
三、典型医案1.某女患者,因风寒感冒发热,咳嗽流涕。
症状仍持续一周,咳嗽仍未好转。
查看患者病情后,诊断为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
采用苓桂术甘汤加麻黄、贝母、苏叶治疗。
服用药物后,当夜症状明显减轻,咳嗽明显减少。
2.某男患者,因患感冒后咳嗽持续两个月未好。
患者发热轻微、畏寒,咳嗽声低,痰多清稀。
将苓桂术甘汤加百合、石斛、玄参、浙贝治疗。
服用药物后,患者咳嗽明显减少,痰量减少,体温正常。
四、注意事项1.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
3.药物成分过敏者慎用。
苓桂术甘汤自唐朝以来就成为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名老中医们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名方苓桂术甘汤](https://img.taocdn.com/s3/m/35af35df01f69e3142329452.png)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方剂组成】茯苓 12 克,桂枝 9 克,白术 9 克,炙甘草 6 克【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利尿逐水的苓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里有水饮、见小便不利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 67 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解:太阳伤寒,法宜发汗,若吐若下,均属误治。
表不解故气上冲胸。
若里有水饮,更必伴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其候也。
脉沉紧为寒饮在里之应,虽表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则势必动及经脉,将使身为振振摇的剧变,无论发汗与否,均宜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平时即有水饮的人,若患外感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使水伴气冲上犯,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即水伴气冲的为候,亦即本方的主证。
此时与本方降冲气以逐水饮,则上证治而表自解。
若再误发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动里饮,更必使其人身为振振摇,当然此时还宜以本方治之。
《伤寒论》第 164 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条重出,前之脉沉紧,是指发汗前,此之脉甚微,乃指发汗后。
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虽亦皆气冲饮逆的为证,但较发汗前已更重一等。
经脉动惕即前之身为振振摇的互词。
久而成痿,谓此证若不速治,久将成为肢体不用的痿证。
按:此条虽未提治法方药,但据所述肯定是苓桂术甘汤方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 16 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注解:《金匮要略》谓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心下有痰饮,即胃中有停饮。
胸胁支满、目眩亦水气冲逆的为候,故以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本方治头晕目眩确有良效,若无气冲之候者则不验。
若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胸胁支满等均属其候,临证时宜注意。
011苓桂术甘汤
![011苓桂术甘汤](https://img.taocdn.com/s3/m/3336f1d9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e.png)
011苓桂术甘汤这篇要说的方子是苓桂术甘汤。
其实这个方子也是我学中医后开的第一个方子。
那年春节我母亲去南方休息几天,不知是吃的海鲜还是什么原因,腹泻了一两次,之后腹泻好了,然后回到北京,北京的天气还在冬天,一下子身体就不舒服了,头晕身重,全身无力。
然后我开了苓桂术甘汤,原方不动,三付。
一付下去,人就清醒多了。
三付服完,就基本恢复正常。
《伤寒论》的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我就是看了这个条文决定用苓桂术甘汤的,腹泻之后,头晕身重,又因为从热的地方回到寒的地方,人比较沉紧(脉也有点沉紧,但我摸脉完全没入门),对症下药,就见效了。
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主要针对脾胃虚弱造成的水气上冲。
之前我们介绍的五苓散,是由猪苓、茯苓、桂枝、白术、泽泻五味药组成。
可以看出,五苓散少了缓急调和的甘草,多了促水下行的泽泻和针对膀胱的猪苓,所以五苓散利尿通尿的作用比苓桂术甘汤更强一些,同时更针对膀胱蓄水。
苓桂术甘汤更针对水湿上泛导致的头晕、胸闷等。
中医把脾胃称为“中土”,我上次和小孩种圣女果苗,感觉脾胃和土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苗成长的营养来自于土;土需要浇水、施肥;土是很复杂的一个环境,土里有泥土和沙以外,还有植物和动物形成的腐化物质、矿物质、微生物,而这个环境是苗成长所需要的,并不是把苗直接扔在一杯清水里加点氮磷钾就好;土不能太湿,不能总浇水;土也不能太干太硬;土不能太寒,也不能太热;土也不能总施肥,这样会把苗烧死或者让苗长不大。
以上这些,脾胃都有相似的地方。
另外,相对于土,脾胃更为复杂,与土壤的更新速度相比,脾胃更为动态,一天三顿饭还有喝水、水果、零食、甚至还有中药西药。
要快速地把有用的物质消化吸收,把无用的东西废弃,脾胃真的很辛苦,也是对人非常关键。
所以脾胃被称为是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我们需要注意不要让脾胃有太多负担,吃饭不要过饱。
苓桂术甘汤标准配方
![苓桂术甘汤标准配方](https://img.taocdn.com/s3/m/a786470b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6e.png)
苓桂术甘汤标准配方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汤剂,具有健脾温胃、祛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以下是苓桂术甘汤的标准配方及制作方法。
【原料】炙甘草9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9克。
【制作方法】将以上原料洗净,放入煮沸的水中煎煮30分钟,滤去渣渣,取汁饮用。
【功能主治】健脾温胃,祛湿化痰。
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用法用量】一次服用,一日3次。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苓桂术甘汤的制作过程简单易行,原料易得,适合在家中制作。
该汤剂药性温和,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是一种常用的健脾温胃的中药汤剂。
苓桂术甘汤的原料主要包括炙甘草、白术、茯苓和桂枝。
炙甘草性味甘温,具有益气养阴、和中止痛的功效;白术性味甘苦,具有健脾胃、固表止汗的作用;茯苓性味甘淡,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和胃的功效;桂枝性味辛温,具有温阳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
这些原料搭配在一起,相辅相成,能够有效地调理脾胃,祛除湿气,化痰止泻。
制作苓桂术甘汤时,首先要将原料洗净,然后放入煮沸的水中煎煮30分钟,待汤剂煎煮完成后,将渣渣滤去,取汁饮用。
一次服用,一日3次,可以在餐前或餐后饮用,以加强对脾胃的调理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孕妇慎用苓桂术甘汤,因为该汤剂具有温和的药性,孕妇服用后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
因此,孕妇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总的来说,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汤剂,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制作简单易行,药性温和,适合在家中进行调理。
然而,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还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
希望大家在使用苓桂术甘汤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合理用药,达到更好的调理效果。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https://img.taocdn.com/s3/m/e3bbcfd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e.png)
《中医十大类方》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20g)桂枝三两(15g)白术二两(10g)甘草二两(10g)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是桂枝类方中的利水安神剂,适用于水饮证。
中医认为,凡长期疲劳、紧张、嗜好寒冷之物,均可以使阳气受损,体内的水液停留不化而致病。
其主要表现有:眩晕、动悸、胃内振水音、背中冷、咳嗽痰多清稀、胸胁支满、小便不利、苔滑等。
此时,中医常用苓桂术甘汤治疗。
本方中茯苓是多孔菌植物茯苓的菌核,传统用于治疗伴有小便不利的眩晕、动悸,经常与白术同用。
桂枝与甘草温阳定悸,能治疗心动悸、汗多、胸闷者。
合而成方,苓桂术甘汤可以治疗眩晕、动悸伴小便不利、浮肿的病证。
苓桂术甘汤证如下: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2.腹部软弱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音;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除上述指征以外,尚可以见到患者恶寒、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淡无味、常吐清唾、苔白滑等证。
此外,本方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临床特征。
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而精神刺激、心身疲劳等常是引发本证的诱因。
本方证常出现在以下一些疾患中:——以眩晕为主诉的疾患:如耳源性眩晕、高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等。
《伤寒论》规定:“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规定:“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可见眩晕的同时尚有胸胁逆满、动悸身摇等症状。
此外,以药测证,当有小便不利。
有报告使用本方(茯苓30g、桂枝10g、白术30g、甘草6g)治疗耳源性眩晕10余例,症状平均在5~10剂内基本消失。
其见效的指征,首见尿量增加,随即其他症状消失[1]。
——以心悸为主诉的疾患: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等。
临床表现尚有疲劳感、汗多、胸闷、浮肿及小便不利等。
——以胃内有振水音为特征的疾患:胃下垂、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胃肠神经症等。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https://img.taocdn.com/s3/m/c32f195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48.png)
【《经方观止》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1],脉沉紧,发汗则动经[2],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3]主之。
(伤寒论:67)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炙)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释:[1]起则头眩:谓患者坐起或起立时即感到头晕目眩。
起,指体位变化时。
[2]动经:伤动经脉之气。
[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应接在“脉沉紧”之后,为倒装文法。
【功效配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饮平冲。
方中茯苓甘淡健脾,淡渗水饮,引逆气下行;桂枝辛甘温,通阳化气,降逆平冲;白术甘苦温,健脾利水,燥湿化饮;炙甘草益气健脾。
本方甘能补脾,淡能利饮,苦能燥湿,辛温能通阳,方性平和,共奏温阳健脾、利饮平冲之功。
上四味药,水煮去滓,分三次温服。
【方证论治辨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脾虚水气上逆证。
症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即头眩,脉沉紧。
若发其汗,则身体振振动摇。
太阳伤寒,法当汗解,医误用催吐,或攻下法,损伤脾胃阳气,致运化不利,水饮停留。
水饮停于心下,故心下逆满;胸阳不振,中焦水饮乘虚上逆,故有气上冲胸之感。
脾主升,胃主降,脾虚不能升清阳,胃虚不能降浊阴,浊阴上蒙清窍,故坐起或站立时,即感头晕目眩。
沉脉主里主水,紧脉主寒,脾胃阳虚,水饮内停,故脉沉紧。
治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平冲。
此证若再误用发汗,必汗出阳气更虚,经脉失之煦养,加之水湿浸渍筋肉,故身体振振动摇,不能自持。
【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1]主之。
(金匮痰饮:16)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注释:[1]苓桂术甘汤:即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的简称。
方中白术药量及方后语与《伤寒论》稍有不同。
苓桂术甘汤治痰饮,脾虚停饮证。
【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第一方】
![【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第一方】](https://img.taocdn.com/s3/m/d5f25dc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6.png)
【张仲景:苓桂术甘汤-健脾祛湿第一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别名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卷中)、桂苓甘术汤(《医宗金鉴》卷五十四)。
处方茯苓12克、桂枝9克去皮、白术6克、甘草炙6克。
功能主治温化痰饮,健脾利湿。
治中阳不足,痰饮内停,朐胁支满,目眩心悸,咳而气短,舌苔白滑,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茯苓健脾渗湿,祛痰化饮为君;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运化水湿为臣;桂枝通阳化气为佐,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配合成方,共奏温化痰饮,健脾利湿之功。
摘录《伤寒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俗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可见湿邪的顽固程度。
当今社会很多的疾病都与湿邪有关,可以说养生就离不开祛湿,这个话题。
湿气为啥这么难除?因为它如油入面,大家想想,这个油和到了面里面,再想把油从面里弄出来,那简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啊。
它不同于水,如果水进到面里,还可通过晒烤等方法来除掉水份。
而油一旦和到面中,怎么祛呢?虽然社会上流传的祛湿的方子很多,但大多情况之下是钱花了,都没什么效果,比如在社会上影响最大的红豆薏米汤,寒湿的人喝了红豆薏米汤后,不但没能祛湿,反而使体内的寒湿变得更多。
那么有没有什么能够祛湿的好方子呢?其实医圣张仲景就留给世人一个祛湿名方。
堪称千古第一健脾祛湿方了,它就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40克、桂枝30克、白术20克、炙甘草20克上述药方是一天的量,一次性煎好后,分早中晚三次服下。
张仲景这个方子现在看来无上高明,它符合养生的最高境界“一阴一阳谓之道”。
方中的配伍非常精妙,有阴有阳,有浮有沉,有升有降,有补有泄。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这个药方。
茯苓不温不燥,不寒不热,药性平和,清末的慈禧太后就喜欢吃它,宫中厨师为迎合慈禧爱好还发明了一种养生美食叫茯苓饼。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253ff4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b.png)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又称为茯苓术甘汤,是中医传统经典方剂中的一种,被广泛用于治
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该方剂主要由茯苓、桂枝、干姜、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
以下是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1. 温中散寒
苓桂术甘汤中的干姜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吸收,缓解脘腹冷痛、寒气困滞等症状。
茯苓和甘草能协同增强干姜的温中作用,从而达到散寒的效果。
2. 健脾和胃
茯苓、甘草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
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痛、恶心、呕吐等情况。
3. 调节情绪
苓桂术甘汤被认为对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改善因脾胃虚寒引起的易怒、
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提升心情,促进身心健康。
4. 缓解疼痛
茯苓、甘草在苓桂术甘汤中具有镇痛、平抑的作用,可以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
腹痛、胀痛等疼痛症状,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胸腹胀满、灼热等不适感。
综上所述,苓桂术甘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调
节情绪、缓解疼痛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谨慎调配,避免过量或不当搭配引起不良反应。
在中医治疗脾胃虚寒相关疾病时可以考虑应用苓桂术甘汤,但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张仲景名方—苓桂术甘汤<爱中医91期>
![张仲景名方—苓桂术甘汤<爱中医91期>](https://img.taocdn.com/s3/m/d45db0b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b.png)
张仲景名方—苓桂术甘汤<爱中医91期>很多时候我们发现自己会突然的眩晕,心中憋闷,一到晚上就不能睡觉,总感觉腹部气机痞满,咳嗽有痰,去医院静点丹参、红花却始终效果不明显,总觉得自己像得了心脏病,中国有句术语叫“拨云见日”,而在古中医看来,就用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这四味药组合起来,就能将查不明的“心脏问题”给解决了这四味药为何有如此神奇?今晚就跟您一起聊聊张仲景名方“苓桂术甘汤”【课程要领】一、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祛湿的老方。
剂量: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警告1> 分析:心下有痰饮,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痉身为振振摇者。
适应情况:治疗痰饮病。
短气,眩晕,心悸,胃口差,耳鸣,耳聋,美尼尔氏综合症,心脏病中有水肿,心绞痛、咳喘,遗尿,慢性肾炎,神经官能症。
二、苓桂术甘汤加减适应哪些情况?(以下克数均为一付的量。
一付熬出两袋,早晚饭后各一袋。
)1、咳嗽遗尿:茯苓15克、桂枝6—9克、白术9克、甘草3克。
<警告1>2、咳嗽同时有哮喘:茯苓18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炒白芍15克、炒白扁豆15克、炒山药20克、红枣8枚、生姜15克、炙甘草8克。
(如果小儿用,5岁的建议用二分之一的剂量,白术换成焦白术)<警告1>3、耳鸣、头晕和耳聋(美尼尔氏综合症):茯苓3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8克。
<警告1>4、冠心病:症状如“胸口疼痛,心悸气短,上不来气,突然出冷汗,有将窒息的死亡来临的感觉,舌头上水液很多,怕冷,手脚冰凉。
”这是水气凌心,导致心阳不通。
茯苓3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炙甘草8克、加肉桂8克、制附子10克,三付之后加党参12克、五味子10克,再熬8付即可。
如果后背痛的严重,下肢浮肿,怕冷严重,加枳实9克、全瓜蒌15克、薤白10克、厚朴10克、丹参30克、桑枝30克。
改善后可以配合金匮肾气丸。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https://img.taocdn.com/s3/m/ddf000e671fe910ef12df8f8.png)
梅尼埃综合征
郭某某,女,48 岁,患头晕一年多, 每于饮食不适,或者受风寒时发作。头晕 时目眩,耳鸣,脘闷,恶心,欲吐不得, 食欲减退,不喜饮水,甚时不能起床。脉 缓,舌淡苔白。
证属脾胃阳虚,中气虚衰,致水气内停, 清阳不得上升,浊阴不得下降。治以苓桂 术甘汤2剂后,头晕及烦满、恶心,皆有好 转。后宗此方制成散剂,日服l2g, 服1月痊 愈,以后未复发。(《经方发挥》)
5.苓桂茜红汤(苓桂术甘汤加红花、茜草):治疗冠心病属心 阳虚者。本方加牛膝治疗高血压病(心阳虚型)效果亦较好。 6.苓桂杏苡汤(苓、桂、杏仁、苡仁):治水气挟湿,头晕、咳 嗽、痰多、胸闷、小便不利、舌苔腻之证。
病案
视物不清 (飞蚊症) 李某某,女,68岁,其子患冠心病,服中
药治愈。遂有心服中药诊治眼病。双目视物不 清,时有“飞虫”或“苍蝇翅”等,治疗多年 不愈。查其舌大苔水滑,膝下肿,大便溏,脉 沉弦,诊为“水气上冲”, 蒙敝清窍,治用苓 桂术甘汤加茜草1Og、红花1Og。服药20余剂, 双目视物正常,停药。半年后,病人出现双视 现象,观其舌脉同前,仍以原法统方调治月余 而愈。随访2年,病未发。 (《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 甘草各二两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5
刘渡舟应用本方的经验
1)在辨证方面 刘老经常强调,临床辨证要着眼主证,把握关键。
心脏病之属于水气上冲者,其临床表现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水舌,即舌质淡嫩,舌苔水滑。这是由于阳气虚弱、 水饮从下而上,津液不化所致。 二是水色,即面色黧黑 或面呈水斑,多见于天庭、鼻柱两侧、两颧、两颐、颏 部的棕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其色暗滞。三是脉沉弦,沉 脉主病在里,为阳气不振,弦脉主饮,二者皆属于阴脉, 反映水寒为病。自觉症状:如水气凌心则悸,阻闭心胸 之阳则胸闷、短气、喘息。水为阴邪,阳虚为阴病,夜 晚阴气当令而阳气减退,故胸闷等症有入夜加重之倾向。 另外,水气上冲则头晕目眩、咽噎耳鸣、面目虚浮,这 是常见表现,故亦可作为辨证的重要指征。
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
![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06a17e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6.png)
苓桂术甘汤质量标准
中药方剂英文名:Linggui Zhugan Tang
中药方剂汉语拼音:Líng guìzhúgān tāng
【来源】《伤寒论》
【组成】
茯苓12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甘温解表,苦温燥湿。
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后有大汗之证。
本方适用于外感太阳,表虚易汗者;表实者不宜用本方。
【用法用量】水煎,一日两剂。
【质量标准】
1. 视色:本方粉末为黄白色,以茯苓颗粒和桂枝棒均匀分布为宜。
2. 气味:本品气清香。
3. 性味:本品甘苦微温。
4. 杂质:不得有明显杂质。
【注意事项】
1.忌生冷寒凉、辛辣、饮酒。
2.孕妇、小儿、虚弱者慎用。
3.感冒初期不宜使用本方,感冒症状加重或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
![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45dbafa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d4.png)
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
王庆国是中医名医,他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丰富。
苓桂术甘汤是由苓皮、桂枝、白术和甘草等药材组成的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湿热内蕴、肺、脾、胃湿热的病症。
王庆国经常运用苓桂术甘汤来治疗一些湿热内蕴的疾病,如湿热下注引起的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疾病、黄疸、热淋、高热、痢疾等。
他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调整药物比例和用药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他的经验总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人的症状分析:根据病人的症状特点,结合体格检查和辨证论治,确定湿热内蕴的病机,以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2. 配置药物比例:根据病情轻重和体质特点,灵活调整苓桂术甘汤的药物比例,以达到清热解湿、调理脾胃的效果。
3. 用药方法: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当的用药方法,如煎煮时间、剂量和用法等,以增强药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4. 配合其他治疗:王庆国通常会将苓桂术甘汤与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结合使用,如针灸、推拿、艾灸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王庆国在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湿热内蕴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结合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这一经验对于中医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悸水饮凌心证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悸水饮凌心证](https://img.taocdn.com/s3/m/e29bab2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3.png)
苓桂术甘汤治疗心悸水饮凌心证苓桂术甘汤【原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诠释】心下即胃脘部,胃内有痰饮,饮抑中阳,气机不利,则胃痞满胀,水气上逆则两胁撑胀,口吐涎水,饮阻清阳则头目眩晕,凌心则心悸,胃失和降则呕吐,治宜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和中除痞。
【治法】健脾渗湿,通阳化饮。
【方药组成】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3两,甘草2两。
【服法与禁忌】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即利。
【经方方论】苓桂术甘汤宗“温药和之”之旨而立,意在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方中茯苓量大,健脾安神,渗利水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行水;白术甘温,健脾燥湿,补益中气;甘草温阳益气和中,诸药相协,补土制水以消痰饮。
【经方新用】(1)苓桂术甘汤配五苓散加黄芪30克,党参18克,陈皮15克,治疗胃下垂之胃内蓄饮。
(2)苓桂术甘汤配泽泻15克,半夏15克,制南星9克,生姜30克,治疗痰饮眩晕,恶心欲吐。
(3)苓桂术甘汤配苏子12克,白芥子10克,葶苈子12克,石韦30克,桑皮30克,治疗痰饮阻肺之咳逆上气。
(4)苓桂术甘汤加党参30克,生姜30克,半夏15克,吴茱萸10克,陈皮15克,治疗中寒胃弱水饮呕逆者。
【医案举例】例1张某,女,51岁。
患咳逆上气数年,近期发作频繁,病趋日进,突出表现痰多,质稀如水,黏涎不断,咳甚则呕吐清水,不仅是喘促憋闷,倚息难卧,就连胃脘部也胀满不舒,无食欲,头重心悸,面目浮肿,小便欠利,卧则痰阻气道,喉有鸣声,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迟且弦。
听诊:心音低钝,律整无杂音,肺有哮鸣,肺底有细小水泡音。
胸透:肺纹理增重,膈肌下降,肋间隙增宽。
诊断:支气管哮喘,肺气肿。
辨证:痰饮渍肺,阻塞气道,饮生中宫,阳气不布。
治法:温建中阳,堵绝饮源,涤痰肃肺,降逆平喘。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味。
组成: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15克,甘草10克,半夏15克,麻黄5克,射干12克,苏子12克,白芥子8克,葶苈子10克,生姜30克,杏仁12克,地龙18克,白果1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苓桂术甘汤
文章目录*一、苓桂术甘汤概述*二、苓桂术甘汤功能主治*三、苓桂术甘汤服用方法*四、苓桂术甘汤副作用*五、苓桂术甘汤注意事项*六、苓桂术甘汤药典记载
苓桂术甘汤概述
1、定义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
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2、别名苓桂术甘汤。
3、组方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4、制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即得。
5、性状液体,棕黄色,味甘。
苓桂术甘汤功能主治
1、功效作用苓桂术甘汤具有健脾渗湿,温化痰饮的功效。
主
治痰饮病。
症见胸胁胀满,眩晕心悸,或气短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2、临床应用本方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证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苓桂术甘汤服用方法
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术、甘草(炙)各6g.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以消痰散水。
苓桂术甘汤副作用无明确副作用。
苓桂术甘汤注意事项苓桂术甘汤药性偏于辛温,若属阴虚火旺、湿热阻遏而生的痰饮者,不宜应用。
苓桂术甘汤药典记载1、《金匮要略》: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肾气丸亦主之。
2、《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3、《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录赵良:"《灵枢》谓心胞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胞,其病则必若是也。
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津于上也。
茯苓淡渗,遂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
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
故以为臣。
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
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
4、《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