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浅识

合集下载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医案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医案【摘要】苓桂术甘汤是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的,治疗中焦阳虚之水停心下,水气上冲,疗效惊人,本文对本方的运用观察如下。

【关键词】苓桂术甘汤方证运用苓桂术甘汤见于《伤寒论》中太阳病篇和《金匮要略》中痰饮病篇,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四味药组成,治疗中焦阳虚之水停心下,水气上冲[1,2]。

因本方证水饮之停源于中焦脾阳虚弱,故有“水停中焦”之称。

然饮邪流注,无处不到,饮停的部位则不仅局限于中焦,既可上逆趋下,亦可流于全身各处。

如饮停于肺可见咳喘胸闷;水饮凌心可见心悸短气;饮流于胃可见脘痞腹胀;饮渗于肠可有肠间漉漉。

饮邪上泛则咯吐清稀白色痰液;中停则口干不欲饮泛吐清水;下趋则大便不实或便溏,带下清稀。

饮流全身,阳气不达,在外则可有四肢不温,或有微肿。

另《金匮要略》无方条文“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即为饮邪留积,停于心下,阳气被遏不得宣展所致,据此病机,苓桂术甘汤可用。

故当脉症病机相符,“背寒冷如掌大”也当为本方外证显著特点之一。

饮邪为患,致病纷繁,变证迭出。

临证中当注意四诊合参,审证求因,然察之临床,时有患者语焉不详、或舌脉不符,饮症不著而难辨。

诊治多时效差或未效、效不持久,盖未识水饮作祟,饮邪未去耳。

亦有采用西药静脉滴注,更使停饮积聚尤甚,寒水入于血脉,不得温化,阳气被遏,致使病情迁延不愈,或变生他证。

笔者每遇此类疾患,常穷追病史,加强问诊,凡有痰饮内生之症,符合停饮阳虚病机,遂参合苓桂术甘汤治之,或加以温化之品于组方之中,遵循“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时偶获握拨一弹,柳暗花明之喜。

正如刘渡舟教授所云“方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势,临床疗效惊人”。

今试举数案为例:1 失眠案:廖某某,女,36岁,2010年1月12日初诊。

患者诉失眠年余,每夜入睡困难,多梦易惊,因夜寐不良,日见则感头昏耳鸣,倦怠乏力。

曾迭经中西药治疗,观前医治疗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安神定志之法。

[ZT]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

[ZT]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

[ZT]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苓桂术甘汤的一点临床体会1、病机分析: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

从方测证,当有①阳虚②水饮。

从条文看,“冒眩”“气上冲胸”知该水饮非蓄水,而是因阳虚不能制水导致的水饮内动证,是水动的特点。

2、桂枝用量:原方桂枝用3两,主治水逆头眩。

临床如用于心阳虚水肿,动而喘息证(西医心功能不全),桂枝用4两。

当然用3两也有取效,用4两是尊古义。

经方中桂枝甘草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味甘汤中桂枝用4两,是温心阳。

3、方证舌象:苓桂术甘汤证经典舌象:舌质淡,苔水滑。

但临床所见不限于此,笔者所见有舌红赤者,肺心病心衰病人多见此类舌象。

此时就需抓方证病机了,病人双下肢水肿,水肿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既然水肿产生了,必有阳虚的内在机制。

这就是应用苓桂术甘汤的指征。

笔者从前治疗此种舌象病人用猪苓汤,舌红赤少苔,水肿,考虑阴伤水热互结,亦有效,但对疾病病机认识欠缺。

4、头眩:笔者初接触头眩这类疾病,跟从西医后面学习,多用扩管药物,临床并不都见效。

现在回顾起来,扩管药物对高血压、脑供血不足等血瘀证型头眩效果好,对水逆上冲头眩疗效差,或急性期稍缓解,但反复发作,后用竟而无效。

现在,每遇这类病人,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扩管,而是首先考虑有无水逆上冲。

5、水饮上冲:水饮内动上冲临床不限于“气上冲胸”这样的描述,病人的主诉多种多样。

有诉头眩时颈侧胀痛,有诉头眩每次发作前,感头面肿胀,要炸开一样,颜面潮热者,有诉平日睡眠醒后颜面、手足肿胀,后自行消退者。

临床抓住阳虚水动的病机,不难明了。

6、水蓄与水动:疾病的病势发展虚实进行转化,从单纯阳虚发展为阳虚水动,再到水饮内蓄的邪实证,一虚一实成为疾病的两个不同阶段。

针对阳虚水动,用苓桂术甘汤;针对蓄水水动,用泽泻汤。

非有掣肘一说。

7、振水音:茯苓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皆可治胃肠振水音,从方测证,苓桂术甘汤重于茯苓甘草汤证,且伴见头眩。

此外,振水音,也是苓桂术甘汤和半夏泻心汤合方应用的切合点。

张梦侬:加味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

张梦侬:加味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

张梦侬:加味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苓桂术甘汤为《伤寒论》专治痰饮病的主方。

其病机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气不化水,聚湿而为痰饮。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以之主治伤寒误用吐下,损伤中阳,水气上逆之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短气,身为振摇;在《金匮要略》中以之治中阳不足,饮停心下痞坚等。

证虽不一,病机相同,故均以一方治之。

在临床中,张师常用其治"胃炎"、"血吸虫肝病"、"胃溃疡"、"癖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一、治胃炎病例付某,女,68岁。

初诊:1965年5月6日。

主诉:胃脘痞痛2年。

现病史:1963年初发生胃脘痞痛,逐渐加重,伴纳少腹胀、口干欲饮,时作恶心、嗳气,大便稀溏,一日一行,为黄稀便。

经武汉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

自述1963年春节即生此疾。

检查:舌淡红,苔黄腻,脉滑,上脘痞硬,压痛明显。

分析: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窃思本病起于春节,饮食所伤可知。

实为饮食损伤脾胃之阳,中阳不运,痰食内阻,日久化热,痰热互结,而成本病。

中医诊断:胃痛。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治则玉温运中阳,健脾和胃,清热涤痰,消食化积。

方药:苓桂术甘汤合小陷胸汤加味。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甘草、全瓜蒌、法半夏、黄连、枳实各10克,吴茱萸5克,焦三仙各10克。

3剂。

二诊:19155年5月10日。

服上方后,泻下酱油色大便,继之转为黄便。

胃脘痞胀,亦渐递减。

今日痞胀基本已除,胃口亦开,食量倍增,口干欲饮、恶心、呕吐均平。

仍拟上方服3剂。

二、治"胃溃疡"病例蒋某,男,42岁。

初诊:1965年3月2日。

主诉:胃脘疼痛已4年。

现病史:述1963年春,酒醉后,即生胃痛。

反复发作,逐渐加重。

现中脘有一硬块,胸脘连腹饱闷胀痛,纳食减少,形体日瘦,精神疲乏,四肢困重。

武汉某医院诊断为胃小弯溃疡。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苓桂术甘汤是温阳化饮的群方之冠,用治痰饮水气病的基础方、通用方,依此而化裁者多方。

苓桂术甘汤由4味药组成,性属甘温,作用于中焦脾胃,起到甘淡渗利,通阳化饮,温建中焦,平降冲逆的功效,是治疗饮停中焦,痰浊气逆的显效方剂。

临床新用苓桂术甘汤加北五加皮10g,制附子10g,防己8g,丹参15g,治疗风心病,水气凌心之心悸,脘痞而下肢微肿者。

苓桂术甘汤加半夏15g,生姜30g,党参20g,厚朴15g,猪苓30g,治疗胃下垂,胃内潴留蓄饮之呕吐胀满之水逆证。

苓桂术甘汤配制附子12g,泽泻15g,半夏12g,生姜30g,治疗饮阻清阳之头眩欲呕者。

苓桂术甘汤配薤白18g,枳实15g,半夏12g,川芎15g,治疗饮阻胸阳、痹阻闷塞之冠心病。

苓桂术甘汤加半夏12g,葶苈子10g,石韦30g,椒目15g,桑白皮30g,治疗饮邪泛肺之胸闷哮喘,伴下肢浮肿呕吐痰涎者。

新用方义风心病系风湿罹患心肌瓣膜出现硬化狭窄之组织性病理改变带来心律失衡,纤颤紊乱,甚者浮肿尿少,端坐呼吸,倚息难卧,心悸恍惚。

此乃心气不足,心阳不振,水饮凌心,致胃中水满,口唇发绀,胁下硬,按之痛,舌淡黯,苔白,脉沉伏细弱或参差不齐。

治宜振心阳,化水气,补心气,安心悸,方取苓桂术甘汤。

此方以温中化饮定悸为治,毫无强心益气之能,有风心病而水肿饮盛者,投之较宜。

若肢端欠温,心衰浮肿较甚,可按上方加人参12g,制附子10g,北五加皮9g,防己6g,丹参18g,效验。

中阳不振,寒饮停蓄胃中,致水气上逆,呕吐饮邪胀满,便干,频转矢气,面萎黄虚浮,下肢微肿疲惫。

投方苓桂术甘汤,加半夏12g,生姜15g,猪苓15g,党参15g,厚朴12g,榔片10g,草果仁9g(去皮,打碎入煎),振奋脾阳,转输气机,代谢水湿,诸如胃下垂、胃肠潴水之痰饮证皆可。

饮阻清阳,迷蒙空窍,头脑眩晕,恶心欲呕,口淡舌白、其质水滑,脉虚弦且滑。

方投苓桂术甘汤加泽泻15g,白芷10g,半夏12g,生姜10g,温中化饮,和胃利湿,湿祛则清升,湿化则浊降,此等必以寒饮为患。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

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咳嗽经验及医案苓桂术甘汤是名老中医常用的方剂之一,主治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该方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等优点,成为中医临床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本文将介绍名老中医运用苓桂术甘汤治疗咳嗽的经验及医案。

一、苓桂术甘汤的处方组成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这四味药物具有温中祛寒、祛湿化痰、调理气血等功效,具有一定的解表祛风、止咳平喘的作用。

药量如下:茯苓6克,桂枝6克,白术6克,甘草3克。

二、治疗咳嗽的经验1.肺热咳嗽:咳嗽剧烈,痰少而黏,口干舌燥,胸口发热,舌红苔黄。

治疗原则:清热化痰,祛风止咳。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桔梗、银花(桔梗3克,银花3克),炒杏仁(3克),鱼腥草(10克)。

2.风寒咳嗽:咳嗽清晰,痰白稀薄,口不渴,舌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麻黄(麻黄3克),贝母(贝母6克),苏叶(苏叶6克)。

3.慢性咳嗽:咳嗽经久不愈,痰多色黄,口干少腥,舌红苔少。

4.虚寒咳嗽:咳嗽声低,痰多清稀,胸闷气短,畏寒怕冷,舌淡苔白。

处方:苓桂术甘汤加人参(人参6克),防风(防风6克),附子(附子1克),干姜(干姜3克)。

三、典型医案1.某女患者,因风寒感冒发热,咳嗽流涕。

症状仍持续一周,咳嗽仍未好转。

查看患者病情后,诊断为风寒犯肺所致的咳嗽。

采用苓桂术甘汤加麻黄、贝母、苏叶治疗。

服用药物后,当夜症状明显减轻,咳嗽明显减少。

2.某男患者,因患感冒后咳嗽持续两个月未好。

患者发热轻微、畏寒,咳嗽声低,痰多清稀。

将苓桂术甘汤加百合、石斛、玄参、浙贝治疗。

服用药物后,患者咳嗽明显减少,痰量减少,体温正常。

四、注意事项1.孕妇及哺乳期的妇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病的患者不宜使用。

3.药物成分过敏者慎用。

苓桂术甘汤自唐朝以来就成为治疗咳嗽的重要方剂之一。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名老中医们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医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治疗水气病,主要应采用温阳化饮,利水降冲的方法,选用以茯苓、桂枝为主的一类方剂,而苓桂术甘汤则是苓桂剂的代表方。

”文/刘渡舟一、水气上冲案陈某,女,52岁。

患头晕,心悸,胸中满闷,每到夜晚则气上冲胸,诸证随上冲之势而加剧。

伴有面部虚浮,目下色青,下肢轻度浮肿,小便短少不利,口虽干但不欲饮水,强饮则胃中痞闷。

问其大便反而秘结不通,五六日一次,坚如羊屎。

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滑无力。

此证为心脾阳气两虚,脾阳不运,则水气内停,心阳不振,则水气上乘。

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所以头晕,心悸,胸闷;水气不化,津液不能布行,则小便不利而大便反秘;水气外溢皮肤则为浮肿。

治疗当以温通心阳,气化津液,降冲伐水为主。

茯苓3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

服药两剂后,气上冲胸及头晕、心悸等证得以控制。

上方加肉桂3克,泽泻10克,助阳消阴,利水行津,又服两剂,口渴止,小便利而大便下。

最后采用脾肾双温之法,又合用真武汤使阳回阴消,精神振奋。

二、奔豚证案陆某,男,42岁。

因患冠心病心肌梗死而住院,经两个多月治疗,病情没有缓解。

现症:心胸疼痛,心悸气短,每当心痛发作之时,自觉气上冲咽喉,便觉气息窒塞,周身出冷汗,恐怖欲死。

舌淡苔白,脉弦而结。

此奔豚发作,属于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气上冲,闭塞胸阳。

治当通阳下气,利水宁心。

茯苓18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龙骨12克,药后冲气平息,心神得安,但脉仍有结象,并伴有明显的畏寒肢冷。

此下焦肾阳未复,水寒之势尚未平伏。

上方加附子10克,生姜10克,白芍10克,又服三剂,下肢转温。

但心悸,胸痛偶发。

转用:茯苓12克,桂枝10克,五味子6克,肉桂3克,炙甘草6克,又服六剂后,诸症皆平。

心电图检查大致正常。

三、鼻不闻香臭案吴某,女,50岁。

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

患病已7年,屡治无功。

浅谈经方苓桂术甘汤

浅谈经方苓桂术甘汤

浅谈经方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的药物组成较少,但作用却非常明显,不可嫌其药为贫贱而贬其功效,历来医家认为本方可以治疗水饮凌心之证,此言不虚,但是这仅仅还是停留在法的层次,比如什么时候用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这些方子呢?在法的前提上去分析方的应用,能更好的理解方剂应用,所以今天我想从方证和条文的角度去一点点分析在临床上如何使用本方。

先读一下伤寒论条文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根据条文来看,原本是个太阳伤寒证,但是经过误治吐下后,出现了有气往上冲的症状,这个时候怎么处理呢?根据原文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那么67条误下后也出现了气上冲,那么能用桂枝汤吗?不太恰当,因为21条强调: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说明如果是有胸闷的桂枝汤证,最好要去芍药,所以67条的气上冲应该用桂枝去芍药汤来治疗,但是本条还存在水饮病的表现,所以一定要加上仲景的利水药对——白术茯苓,如此一分析,67条这个情况得用桂枝去芍药汤加白术茯苓了,但是原文里面只用了苓桂术甘汤,没有多生姜和大枣,为什么要去掉呢?远田裕正专门研究方药的形成模式,他认为生姜大枣经常作为一个药对,配合其他的药物一起使用,刚开始主要有两个作用,分别是矫味和充当粘合剂,使药物配合更加良好,所以我们看伤寒论的很多方子中都含有生姜大枣,但是临床发现,有的药物组合用了生姜大枣反而不好了,于是就去掉了,这是一个说法。

下面谈谈本方的使用目标,也就是方证状态。

《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中提出,苓桂术甘汤治疗目标为眩晕,身体摇颤,直立性眩晕,呼吸困难,心悸亢进,上冲,头痛,尿不利,胃内停水等。

讲得有点复杂,但归纳来看,就是桂枝的上冲证+茯苓的水饮证。

以上都是苓桂术甘汤的经典方证,也就是广为人知的东西,那么下面将一些容易与其他方证混淆的症状简单列举。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

龙源期刊网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作者:吴金莲来源:《家庭医学》2007年第05期苓桂术甘汤源自于《伤寒论》,由茯苓、桂枝、自术、炙甘草组成。

功能为通阳化气、健脾利水。

笔者在临床上用以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冠心病盛某,男,心忡、气促、胸闷、乏力,劳累或活动后加剧,伴头晕、手足欠温。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数无力。

心电图符合冠心病的诊断。

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栝蒌10克,煅龙骨、煅牡砺各15克。

服用5剂后,心悸、胸闷等症明显减轻。

服此方加减20余剂,上述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

美尼尔氏综合征赵某,女,眩晕反复发作,间隙时间长短不一,有时数月发作一次,有时一月发作数次。

发作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耳鸣,恶心,有时吐出痰涎。

其形体肥胖,舌苔白稍腻,脉沉滑,显示痰湿内蕴之象。

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白术10克,桂枝6克,炙甘草5克,党参10克,钩藤15克,石决明10克。

服五剂后,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明显减轻,但仍痰多。

再用原方加减五剂,复诊时病症尽除。

为巩固疗效,再服五剂,以后未再发作。

慢性支气管炎伍某,男,咳嗽反复发作十余年,每年冬季为甚。

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白,胸脘痞闷,食纳不香。

舌淡,苔白,脉弦滑。

以苓桂茯苓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法夏10克,党参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6克。

服药20余剂,症状基本控制,精神转佳。

冠心病心衰容某,男,胸闷、气促、心悸,夜间阵发性憋气感,不能平卧。

随后出现双下肢水肿,腹胀,尿少,以“冠心病”、“心衰3级”收住院。

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数无力。

胸部透视:心脏向左下扩大,双肺纹理稍增粗。

心电图提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左房压力过重。

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苓皮15克,白术10克,附片10克,泽泻2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杏仁10克,炙远志6克。

服5剂后腹部移动性浊音消失。

上方加党参15克,栝蒌10克,服20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食纳增进,精神转佳而出院。

刘渡舟师徒谈论苓桂术甘汤的运用

刘渡舟师徒谈论苓桂术甘汤的运用

刘渡舟师徒谈论苓桂术甘汤的运用1·苓桂术甘汤治心病述要傅延龄总结了导师刘渡舟先生用苓桂剂治疗心脏病的经验,引述如下。

(1)在辨证方面刘氏经常强调,临床辨证要着眼主证,把握关键。

心脏病之属于水气上冲者,其临床表现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水舌,即舌质淡嫩,舌苔水滑。

这是由于阳气虚弱、水饮从下而上,津液不化所致。

二是水色,即面色黧黑或面呈水斑,多见于天庭、鼻柱两侧、两颧、两颐、颏部的棕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其色暗滞,由于水之色黑,水邪为患,故面色黧黑,且水寒久客,荣卫凝泣,故面生水斑。

这种色象在临床上往往被认为是瘀血征象。

三是脉沉弦,沉脉主病在里,为阳气不振,弦脉主饮,二者皆属于阴脉,反映水寒为病。

自觉症状如水气凌心则悸,阻闭心胸之阳则胸闷、短气、喘息。

又,水为阴邪,阳虚为阴病,夜晚阴气当令而阳气减退,故胸闷等症有人夜加重之倾向。

另外,水气上冲则头晕目眩、咽噎耳鸣、面目虚浮,这是常见表现,故亦可作为辨证的重要指征。

(2)在施治方面刘氏主张,水气上冲性心脏病的治疗应以苓桂剂为主方。

所谓苓桂剂,是指经方中以茯苓、桂枝配伍为主药的方剂,苓桂术甘汤为其基本方,为苓桂诸剂之冠。

无论是冠心病、风心病,还是肺心病或心肌炎,只要其表现具备水气上冲之特征,皆可以苓桂剂化裁使用。

(傅延龄·《中国医药学报》1990,4:55)2·苓桂术甘汤治“水气上冲”病症裴永清说:吾师刘渡舟教授善用本方治疗属于水气上冲的心脏病(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余承师意,结合临证观察,水气上冲之见证甚多,上犯于头则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逆阻于肺则咳喘(常加厚朴、杏仁、半夏、陈皮治之);水气凌心则心悸胸闷气短;痹阻胸阳则胸痛;上扰于咽则喉咽不利,有梅核气感,诸多之情,仲景概称为“气上冲胸”,乃省文也,学者当悟之。

临床上用苓桂术甘汤治愈梅尼埃综合征,梅核气、慢性支气管炎等见有水气上冲者报导屡见,皆善学善用者。

如能再结合《金匮要略·痰饮病咳嗽病》篇“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对该方的临床应用会更全面些。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引言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

它由苓、桂、术、甘草等多种药材组成,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本文将介绍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并对其用法、用量和禁忌进行简要分析。

功能主治苓桂术甘汤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利湿止泻:苓桂术甘汤主要具有利湿止泻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调整体内的水液代谢,减轻湿气积聚所导致的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方还可使腹泻水样稀,质清无臭。

2.暖胃健脾:苓桂术甘汤对脾胃功能的调节具有积极作用。

它可以温暖胃脾,促进消化和吸收功能,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痛等症状。

3.缓解水肿:该方剂具有去湿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由水湿引起的水肿症状。

它可以通过改善体液循环和利尿作用,帮助减轻水肿问题,并有助于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4.调经止痛:苓桂术甘汤也被用于治疗妇科疾病。

它可以调节女性月经周期,缓解痛经等症状。

同时,该方剂对于一些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用法用量苓桂术甘汤的用法用量为:•内服:一次9克,一日3次。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量调整用量。

•煎服:将药材加水煎煮15分钟,滤出药液,稍凉后服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苓桂术甘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孩以及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者慎用。

2.忌烟、酒及辛辣、寒凉食物。

3.长期服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剂量和疗程。

4.对该方剂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总结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功能多样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调理湿气、暖胃健脾、缓解水肿以及调经止痛等症状。

在使用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调整用量和禁忌事项。

同时,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促进疗效的重要因素。

以上就是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进一步了解,请咨询中医专业人士。

苓桂术甘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苓桂术甘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苓桂术甘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苓桂术甘汤是一种中医药方,常用于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

循环缺血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头晕症状,常伴有头痛、头重、眩晕等不适感。

本文旨在分析苓桂术甘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选取了100例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其中男性占50%,女性占50%。

年龄范围在30-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岁。

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寒热胸闷等。

治疗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人。

试验组接受苓桂术甘汤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治疗期为4周,每周治疗3次,每次服用苓桂术甘汤200ml。

治疗期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在试验组中,治疗后85%的患者头晕、头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其余15%的患者症状有所改善。

而在对照组中,只有30%的患者的症状有所改善,其余70%的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

对于临床疗效的评估结果,根据国际眩晕学会标准进行分级,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0%,其中显效率为50%,有效率为40%。

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40%,其中显效率为10%,有效率为30%。

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试验组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无明显变化。

苓桂术甘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苓桂术甘汤能够显著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头晕、头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与安慰剂治疗相比,苓桂术甘汤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本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限制。

样本容量较小,可能影响结果的稳定性。

未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无法了解苓桂术甘汤的长期疗效。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这些结果,并探索苓桂术甘汤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机制。

苓桂术甘汤剂量变化的临床应用体会

苓桂术甘汤剂量变化的临床应用体会

苓桂术甘汤剂量变化的临床应用体会周睿;杨红霞【摘要】《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先河,其立法创方之严谨,临床疗效之卓著,堪称经典。

历代医家均精研其辨证思想与方证精髓,从中汲取了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然而,时至今日,关于《伤寒杂病论》中药物剂量的临床应用方面仍有较多争议。

古有传药不传火之秘,中医治病在辨证、立法、选方、遣药之外,取效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药物的剂量是否恰当。

笔者认为,用药以偏纠偏,病轻药宜轻,病重药宜重,兼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以经方苓桂术甘汤为例,结合笔者临床案例体会,对该方药物剂量与疗效的临床应用关系做一分析研究。

%Shanghan Zabing Lun begins the integration of Principle, method, formula, and Chinese herb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develops method and constitutes formulais so rigorous, and it’ s clinic curative effect is so distinguished, that it is known as the classic. The lat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s all studied the thoughts of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formula and syndrome on Shanghan Zabing Lun seriously, then learned many valuable clinic lessons. However, even to this day, it is still disputed that how to convert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osage of Shanghan Zabing Lun. It is said that the secret of formula is dosage rather than component. In other words, except fo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development, formulation a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ompatibility, the clinic curative effect greatly due to whether the dosageis just appropriate.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the function of formula is tocorrect the body’ s abnormal condi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dosage should be according to illness state, season, clime, as well as patients’ body condition.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osage of Linggui Zhugan decoction and its cli nic curative effect via combine with author’ s clinic case.【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0【总页数】3页(P1464-1465,1466)【关键词】苓桂术甘汤;剂量变化;临床应用;体会【作者】周睿;杨红霞【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武山741300;甘肃省武山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武山741300【正文语种】中文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原文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临床体会

苓桂术甘汤临床体会
【方药组成】 茯苓10-30g 桂枝10-15g 白术10-15g 炙甘
草5-10g 水煎,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1.心下动悸、或气上冲胸、或眩晕。 2.腹部柔软而胸胁部胀满、胃内有振水声。 3.小便不利、浮肿倾向。 4.舌体胖大、苔白滑。
【现代应用】
1.以眩晕为主诉的疾病,如耳源性眩晕、高 血压性眩晕、神经衰弱性眩晕、低血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 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二 篇第十七条)
谢谢!
2.以心悸为主诉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 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 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肌炎等。
3.以胃内有振水声为主诉的疾病,如胃下垂、 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神经性呕吐等。
4.以胸胁部胀满、咳嗽为主诉的疾病, 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胸膜 炎、心包积液等。
5.眼科疾病,如结膜炎、视神经萎缩、 视网膜病变等也有使用的可能。
多以午后发作明显,疼痛性质表现为胀痛,左手臂及 指头麻木。 既往有“甲减”的病史。 当时诊断为:头痛查因?
-枕神经痛? -颈椎增生? 治疗:针灸治疗5次。
二诊:头痛有所减轻。
在详细的问诊下,患者自诉后背怕冷,左侧 第3-5胸椎旁有2个铜钱大小范围怕冷,症状 已经持续十多年,随跌经治疗而无明显缓解。 现时感颈枕部疼痛,左季肋部胀痛,左手臂 麻木、乏力。
舌淡,苔根黄,口干苦,不欲饮水,舌边有 齿痕,
脉右沉细、左寸关微浮滑,尺脉沉,双关脉 滑。小便黄,大便可。
平素怕进食生冷,胃脘部常感冷痛。
中医诊断:水饮病。 治法:温阳化饮,兼以和解少阳。 方药:
茯苓30 桂枝20 白术20 炙甘草10 葛根30 羌活15 柴胡15 黄芩10 炮姜20 佛手10 柒副,水煎服,日一剂。

苓桂术甘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苓桂术甘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

苓桂术甘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分析一、苓桂术甘汤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理论基础苓桂术甘汤是《金匮要略》中记载的一种经典方剂,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

茯苓甘润健脾,桂枝辛温散寒,白术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具有温中健脾、祛湿止呕的功效。

在中医理论中,循环缺血性眩晕多与脾胃虚弱、湿浊内停有关,苓桂术甘汤正是通过温中健脾、祛湿止呕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排除体内的湿浊,从而缓解眩晕症状。

苓桂术甘汤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已经得到了多项临床研究的验证。

研究表明,苓桂术甘汤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相关临床研究的具体内容:1.某医院对40例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苓桂术甘汤治疗,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眩晕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另一家医院对60例慢性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苓桂术甘汤治疗后患者的眩晕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3.一项回顾性研究对苓桂术甘汤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长期疗效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经过一年的苓桂术甘汤治疗,患者的眩晕症状得到了有效控制,且未出现复发。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苓桂术甘汤对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苓桂术甘汤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一般通过口服药物的方式进行治疗,每日3次,每次服用10克,连续服用2周为一疗程。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例如对于脾胃虚寒型的患者,可适当增加桂枝、茴香等温补药物;对于湿浊内停型的患者,可适当增加茯苓、泽泻等化湿药物。

苓桂术甘汤治疗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还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生活调理,如适当休息、合理饮食、加强锻炼等,以全面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1.神经系统疾病本方主要用于证属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浊交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内耳性眩晕、梅尼埃综合征等病。

曾氏用本方加味治疗内耳性眩晕。

药物组成:茯苓20g,桂枝15g,炒白术10g,炙甘草6g。

眩晕重、呕吐甚加泽泻15g,法半夏15g,生姜10g,心悸加浮小麦30g,远志6g,柏子仁10g;纳呆加鸡内金15g,焦山楂12g,神曲15g。

临床治愈35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4%。

王氏等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30g,桂枝12g,白术12g,泽泻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钩藤30g,丹参15g,川芎12g,甘草9g,生姜10g。

水煎分3次,温服,治疗美尼埃综合征86例,痊愈74例,好转9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96.5%,疗效满意。

2 心血管系统疾病从临床有关文献报道来看,本方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有较好的疗效。

辨证属于脾肾阳虚,痰湿阻滞,水气凌心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运用本方辨证加味,可收到满意疗效。

周氏治以温阳利水,益气活血为主,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

药物组成:茯苓30g,白术15g,桂枝10g,甘草10g,黄芪20g,丹参15g。

并随证加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28例,治愈20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

治疗后停服西药4例,将西药减量21例。

其中停用利尿剂11例,停用强心剂8例,患者胸闷、心悸、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谭氏以本方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药用:茯苓30g,桂枝15g,白术25g,甘草10g,丹参25g,半夏10g,鸡血藤25g,黄芪30g。

水煎服, 1剂/d,结果服药10剂,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者12例;服药15剂,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示缺血改善,室早减少者7例:服药20剂以上,症状心电图无改变者1例。

叶氏用本方加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采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人参、葶苈子、泽兰)治疗水气凌心证的心衰患者60例,显效率明显高于纯西药对照组,并提示本方有较好的改善心功能作用。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苓桂术甘汤又称为茯苓术甘汤,是中医传统经典方剂中的一种,被广泛用于治
疗脾胃虚寒引起的脘腹冷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该方剂主要由茯苓、桂枝、干姜、甘草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的作用。

以下是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
1. 温中散寒
苓桂术甘汤中的干姜具有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帮助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吸收,缓解脘腹冷痛、寒气困滞等症状。

茯苓和甘草能协同增强干姜的温中作用,从而达到散寒的效果。

2. 健脾和胃
茯苓、甘草具有和胃健脾的作用,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
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预防脾胃虚弱引起的胃痛、恶心、呕吐等情况。

3. 调节情绪
苓桂术甘汤被认为对情绪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改善因脾胃虚寒引起的易怒、
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提升心情,促进身心健康。

4. 缓解疼痛
茯苓、甘草在苓桂术甘汤中具有镇痛、平抑的作用,可以缓解脾胃虚寒引起的
腹痛、胀痛等疼痛症状,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胸腹胀满、灼热等不适感。

综上所述,苓桂术甘汤作为一种经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健脾和胃、调
节情绪、缓解疼痛等多种功效与作用。

但在使用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谨慎调配,避免过量或不当搭配引起不良反应。

在中医治疗脾胃虚寒相关疾病时可以考虑应用苓桂术甘汤,但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撷萃431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浅识
单娇∗赵琰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摘要苓桂术甘汤是《伤寒论》的名方,用来治疗痰饮内停,笔者通过文献阅读和临床应用认为在临证中凡见到水色,水斑,苔水滑欲滴,舌淡嫩,脉见沉或弦,水气上冲不一定必见,以上症状或单见或并见,只要能辨证为心脾阳虚者,苓桂术甘汤皆可加减用之。

1 苓桂术甘汤的理论渊源
1.1 出处
《伤寒论》第六十七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阵阵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六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十七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肾气丸亦主之。

1.2 组成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甘草各二两
2 苓桂术甘汤方解
刘渡舟先生认为,本方中茯苓作用有四:(1)甘淡利水;(2)养心安神;(3)行肺之治节;(4)补脾厚土。

所以茯苓一味有消阴利水,养心定悸,补脾以固堤坝之全权作用,而为本方之主药。

桂枝在本方作用有三:(1)通阳以消阴;(2)下气以降逆;(3)补心阳以制水寒,而与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亦为本方之主药。

如果本方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渗利水邪以伐阴气;如果只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上补心阳之虚,下通阳以行津液。

可见,苓桂两药相须相成,协作有方而缺一不可。

本方中白术补脾协助茯苓以运化水湿;炙甘草则助桂枝上扶心阳,中保脾胃之气,以缓水势泛滥。

3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诊断要点
刘渡舟先生认为,水为阴邪,上凌于心。

心之华在面,心阳不振,营卫凝涩,则面见黧黑,名曰水色,其甚者,或在额,颊,鼻柱,唇围,下颌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名曰,水斑;心开窍于舌,心阳不足则舌质必然淡嫩;火冷津凝,火不化津,故舌苔水滑欲滴;水气上冲之证,脉来常见沉弦,或只弦,只沉,其甚者则可见结或沉伏无力。

笔者依照刘老所言要点,不揣浅陋,依葫芦画瓢,在临证中凡见到水色,水斑,苔水滑∗单娇(198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伤寒专业。

432
仲景医学求真(续四)
欲滴,舌淡嫩,脉见沉或弦,水气上冲不一定必见,以上症状或单见或并见,只要能辨证为心脾阳虚者,苓桂术甘汤皆可加减用之。

4 苓桂术甘汤的临床应用举隅
例一:马某,男,52岁。

经西医检查有脂肪肝,糖尿病,高血压病史。

2009年10月10日初诊,主诉:眠差,易疲倦,夜间常因昨乳下痹痛不舒而醒。

大便少而不爽,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有齿痕,左寸沉濡缓,关沉缓,尺缓;右寸沉濡,关缓,尺沉缓。

辨证为心脾阳虚,肾阳亦不足。

拟苓桂术甘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瓜蒌15克薤白12克半夏10克酸枣仁20克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实8克五味子15克炮附子6克煅龙牡各20克炙甘草10克10剂,无不适继服。

2009年11月11日二诊,眠差,易疲倦及夜间胸痛均减。

舌淡红苔薄白;右寸关尺缓,左寸关尺稍濡缓。

方药:
茯苓15克桂枝12克白术12克瓜蒌12克薤白12克半夏10克酸枣仁20克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五味子20克炮附子12克煅龙牡各20克党参12克麦冬10克炙甘草10克 10剂,无不适继服。

2009年11月25日三诊,诸症皆无,舌质淡红苔薄白;左右寸关尺缓。

方药;
茯苓15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瓜蒌12克薤白10克半夏10克酸枣仁20克柴胡12克
白芍12克枳实10克五味子15克炮附子10克煅龙牡各2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炙甘草10克7剂善后。

例二:韩某,女,44岁。

2009年11月11日初诊,主诉:心烦慌乱,心下痞满不舒,便秘。

舌质淡,苔腻;右寸沉关缓尺沉,左寸关尺皆沉。

辨证为心肾阳虚,脾虚失运郁而生热。

拟苓桂术甘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半夏10克干姜12克瓜蒌15克栀子10克豆豉12克
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党参12克酸枣仁20克杜仲15克肉桂12克麦冬12克生地10克玄参15克炙甘草12克
2009年11月26日二诊,心下痞满无,心烦无,便秘无。

舌质淡红苔薄白,有齿痕;右寸关缓,尺沉缓,左寸关尺缓。

又增眉棱骨疼。

方药,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半夏10克生姜10片干姜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
川芎10克党参12克酸枣仁20克杜仲12克肉桂12克麦冬12克生地10克白芷15克炙甘草12克
2009年12月5日三诊,症状均无,微感眠差,心偶慌易惊。

左右寸关尺缓。

方药;
茯苓20克桂枝15克白术12克半夏10克干姜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党参12克酸枣仁30克杜仲12克肉桂12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白芷15克煅龙牡各30克炙甘草12克
临床撷萃433
例三:卢某,女,57岁。

2009年10月6日初诊,主诉:浑身关节疼痛,下午晚上串痛,畏寒,易疲劳,足三里处疼痛,口苦,咽干,头眩;舌质淡红苔水滑;右寸沉,关缓,尺沉,左寸沉滑,关缓,尺沉。

辨证为,心肾阳虚水泛。

拟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

茯苓12克桂枝12克白术12克炮附子10克生姜10片白芍15克柴胡10克黄芩8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防风12克大枣6克甘草10克
2009年10月22日二诊,诸症皆缓,口苦咽干头眩未见,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有齿痕;右寸关缓,尺沉缓,左寸沉滑关缓尺沉缓。

方药:
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生姜10片白芍10克柴胡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防风12克杜仲12克菟丝子15克酸枣仁20克煅龙牡各20克党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5克甘草10克10剂善后(因家居邯郸来京调方不便)
例四:马某,女,54岁。

2009年10月24日初诊,主诉:浑身疼痛,遇冷加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齿痕;右寸关尺沉弦无力,左寸关弦尺沉。

辨证为三阴阳虚,筋肉失养。

拟苓桂术甘汤合桂枝新加汤加减。

茯苓12克桂枝12克白术10克白芍15克生姜10片大枣10枚杜仲12克菟丝子10克羌活10克白芷10克独活10克小茴香12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太子参10克防风12克炙甘草12克
2009年11月11日二诊,浑身疼痛缓,咽干;右寸关尺缓,左寸关弦缓,尺缓;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齿痕。

拟方:
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生姜10片大枣10枚杜仲12克菟丝子10克羌活10克白芷8克独活10克小茴香15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干姜10克防风12克
桔梗8克枸杞12克枳实12克瓜蒌根12克炙甘草12克
2009年11月26日三诊,身疼咽干全无,畏寒不显。

左右寸关尺皆缓;舌淡红苔薄白,边略有齿痕。

拟方:
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白芍12克生姜10片大枣10枚杜仲12克菟丝子10克羌活10克白芷8克独活10克小茴香15克麦冬10克生地10克干姜10克防风12克
党参10克枸杞12克柴胡10克炙甘草12克7剂善后。

五结语
诚如刘老所言,苓桂术甘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大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人。

笔者认为,本方比较平和,对于初用经方或初涉中医临床者,为保证安全有效,需牢牢扭住其基本病机,尤对于年轻中医迈向临床第一步有很大现实及实践意义,可放手大胆试用之。

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浅识
作者:单娇, 赵琰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引用本文格式:单娇.赵琰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浅识[会议论文] 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