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三章练习题(附答案)
统计学第三章练习题(附答案)

统计学第三章练习题(附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最合适的统计量是( D )。
A.极差B.平均差C.标准差D.离散系数2.如果峰度系数k>3,表明该组数据是( A )。
A.尖峰分布B.扁平分布C.左偏分布D.右偏分布3.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1200名学生,法学院有800名学生,医学院有320名学生,理学院有200名学生。
上面的描述中,众数是( B )。
A.1200B.经济管理学院C.200D.理学院4.某班共有25名学生,期末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分数分别为:68,73,66,76,86,74,61,89,65,90,69,67,76,62,81,63,68,81,70,73,60,87,75 ,64,56,该班考试分数下四分位数和上四分位数分别是( A)。
A.64.5和78.5B.67.5和71.5C.64.5和71.5D.64.5和67.55.对于右偏分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是( A )。
A.平均数>中位数>众数B.中位数>平均数>众数C.众数>中位数>平均数D.众数>平均数>中位数6.某班学生的统计学平均成绩是70分,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的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是( B )。
A.方差B.极差C.标准差D.变异系数7.在离散程度的测度中,最容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A )。
A.极差B.方差C.标准差D.平均差8.在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不能直接比较它们的标准差,因为两组数据的( D )。
A.标准差不同B.方差不同C.数据个数不同D.计量单位不同9.总量指标按其反应的内容不同,可分为( C )。
A.总体指标和个体指标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C.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识总量指标D.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标识单位指标10.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是( C )。
A.计划完成成都相对指标B.比较相对指标C.动态相对指标D.比例相对指标11.2003年全国男性人口数为66556万人,2002年全国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5948.9亿元,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2003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03617.7亿元。
统计学 第三章练习题答案及解析

3%1%2%5.1++453025453025++++统计学第三章出题优课后习题答案原多项选择第三题D 选项解释有误,现在已经重新更改。
一、单项选择题1. 某商场某月商品销售额为1200万元,月末商品库存额为400万元,这两个总量指标( )。
A. 是时期指标B. 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C. 是时点指标2. 国民总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相差一个( )。
A. 出口与进口的差额B. 固定资产折旧C. 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净额3. 有三批产品,废品率分别为1.5%、2%、1%,相应的废品数量为25件、30件、45件,则这三批产品平均废品率的计算式应为( )。
A. B.C. D.4. 下列各项中,超额完成计划的有( )。
A. 利润计划完成百分数103.5%B. 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百分数103.5%C. 建筑预算成本计划完成百分数103.5%5. 某厂某种产品生产量1月刚好完成计划,2月超额完成2%,3月超额完成4%,则该厂该年一季度各月平均超额完成计划的计算方法是( )。
A. 2%+4%=6%B. (2%+4%)÷2=3%C. (2%+4%)÷3=2%453025%1%2%5.1++++3%1%2%5.1⨯⨯6. 甲、乙两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分别为18件和15件。
若甲乙两组工人的平均日产量不变,但是甲组工人数占两组工人总数的比重下降,则两组工人总平均日产量( )。
A. 上升B. 下降C. 不变D.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7. 当各个变量值的频数相等时,该变量的()。
A. 众数不存在B. 众数等于均值C. 众数等于中位数8. 如果你的业务是提供足球运动鞋的号码,那么哪一种平均指标对你更有用?( )A. 算术平均数B. 几何平均数9. 某年年末某地区城市和乡村平均每人居住面积分别为30.3和33.5平方米,标准差分别12.8和13.1平方米,则居住面积的差异程度( )。
A. 城市大B. 乡村大10. 下列数列的平均数都是50,在平均数附近散布程度最小的数列是( )。
统计学原理第三章统计整理测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统计整理测试题第三章统计整理一、单项选择题:1、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出(①)。
①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②组内差异性和组间差异性③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同质性④组内差异性和组间同质性2、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按照一个或几个分组标志(②)。
①将总体分成性质相同的若干部分②将总体分成性质不同的若干部分③将总体划分成数量相同的若干部分④将总体划分成数量不同的若干部分3、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又知其邻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组中值为(④)。
① 490 ② 500 ③ 510 ④ 5204、某同学考试成绩为80分,在统计分组时应将其计入(③)。
①成绩为80分以下人数中②成绩为70~80分的人数中③成绩为80~90分的人数中④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确定5、分布数列是说明(①)①总体单位总数在各组的分配情况②总体标志总量在各组的分配情况③分组的组限④各组的分配规律6、按变量的性质和数据的多少划分,变量数列可以分为(②)。
①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②单项数列和组距数列③开口组数列和闭口组数列④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7、将统计表分为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部分是(①)。
①从表式结构看②从内容上看③从作用上看④从性质上看二、多项选择题:1、统计分组的作用主要有(③④⑤)。
①反映总体的规模②说明总体单位的特征③区分社会经济现象的不同类型④研究总体的内部结构⑤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2、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有(②③④⑤)。
①职工按工龄分组②学生按健康状况分组③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④工人按技术等级分组⑤人口按居住地分组3、组距数列中,在组数一定的情况下,组距大小与(②⑤)。
①组数的多少成正比②组数的多少成反比③总体单位数多少成反比④全距的大小成反比⑤全距的大小成正比4、在分布数列中,次数(①④⑤)。
①是指各组的总体单位数②只有在变量数列中才存在③只有在品质数列中才存在④又称权数⑤又称频数5、统计表从构成形式上看,一般包括(①②③④)这几个部分。
统计学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综合指标一、单项选择题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
A、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B、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2、现有一数列:3,9,27,81,243,729,2187,反映其平均水平时最好用( )。
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中位数D、几何平均数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 )。
A、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C、总体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D、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4、下面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A、出勤率B、合格率C、工资总额D、计划完成百分数5、全国的粮食产量与人口数之比是()。
A、总量指标B、相对指标C、平均指标D、数量指标6、某年级全部学生中,男生占60%,女生占40%,这种指标属于( )。
A、比较相对数B、强度相对数C、结构相对数D、动态相对数7、某企业的总产值计划比去年提高4%,实际执行结果提高5%,则总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
A、5%-4%B、5%/4%C、105%/104%×100%D、104%/105%-100%8、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商品销售额B、商品购进额C、商品库存额D、商品流通费用额9、逐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和逐年增加的棉花产量,上述二指标( )。
A、均为时点指标B、均为时期指标C、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D、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10、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
A、有名数B、实物单位和货币单位C、无名数D、无名数和有名数11、计算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数时,分子和分母( )。
A、只能是绝对数B、只能是相对数C、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D、只能是平均数12、下列相对数中,用有名数形式表现的有( )。
A、结构相对数B、比较相对数C、强度相对数D、动态相对数13、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 )。
A、结构相对数B、比较相对数C、强度相对数D、动态相对数14、某市某年零售商业网密度=11790000人/10019个=108人/个该指标是( )。
统计学课后练习题。部分题目有答案。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习题二、单项选择题1.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 A >A确定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B确定组距和组数C确定组距和组中值 D确定全距和组距4.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则末组组中值为(C >b5E2RGbCAP每个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称为组中值,对于开口组的组限是按相邻组的组距来计算的,所以末组开口组的组中值=末组下限+邻组组限/2=200+<200-170)=230p1EanqFDPwA260 B 215 C 230 D 1855.下列分组中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B >品质标志是说明事物的性质或属性特征的,它反映的是总体单位在性质上的差异,它不能用数值来表现。
A人口按年龄分组 B产品按质量优劣分组C企业按固定资产原值分组 D乡镇按工业产值分组6.对企业先按经济类型分组,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C >A简单分组 B平行分组 C复合分组 D再分组7.用组中值代表各组内的一般水平的假定条件是( D > A各组的次数均相等 B各组的组距均相等C各组的变量值均相等 D各组次数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9.对某地区的全部商业企业按实现的销售额多少进行分组,这种分组属于( A >A变量分组 B属性分组 C分组体系 D复合分组10.在频数分布中,频率是指( C >A各组频数之比 B各组频率之比 C各组频数与总频数之比 D 各组频数与各组次数之比11.频数分布用来表明( A >A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布状况 B各组变量值构成情况C各组标志值分布情况 D各组变量值的变动程度12.在分组时,若有某单位的变量值正好等于相邻组的下限时,一般应将其归在( B >A上限所在组 B下限所在组C任意一组均可 D另设新组13.在编制组距数列时,当全距不变的情况下,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 B >A正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 C乘积关系 D毫无关系14.统计表的宾词是用来说明总体特征的( C >A标志 B总体单位 C统计指标 D统计对象15.统计表的主词是统计表所要说明的对象,一般排在统计表的( A >A左方 B上端中部 C右方 D下方三、多项选择题1.统计分组的作用在于( BCD >A区分现象的类型 B反映现象总体的内部结构变化C比较现象间的一般水平 D分析现象的变化关系 E研究现象之间数量的依存关系2.指出下表表示的分布数列所属的类型(ABC >A品质数列 B变量数列 C分组数列 D异距数列 E等距数列3.指出下列分组哪些是品质分组( ABCD >A人口按性别分组 B企业按产值多少分组C家庭按收入水平分组 D在业人口按文化程度分组E宾馆按星级分组6.从形式上看,统计表由哪些部分构成(CDE>A总标题 B主词 C纵栏标题 D横行标题 E宾词7.按主词是否分组,统计表可分为( AC >A单一表 B简单表 C分组表 D复合表 E综合表9.统计数据整理的内容一般有( BCE >A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 B对统计数据进行分组C 对统计数据进行汇总 D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E编制统计表、绘制统计图11.某单位100名职工按工资额分为300以下、300-400、400-600、600-800、800以上等五个组。
统计学第三章

统计学第三章1. 某县有10万人口,共有80个医院。
平均每个医院要服务1250人,这个指标是() [单选题] *平均指数强度相对指数(正确答案)总量指标发展水平指标2. 加权调和平均数有时可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的()。
[单选题] *变形(正确答案)倒数平均数开平方3. 某工业企业的某种产品成本,第一季度是连续下降的。
1月份产量750件,单位成本20元;2月份产量1000件,单位成本18元;3月份产量1500件,单位成本15元。
则第一季度的平均单位成本为()。
[单选题] *选项1(正确答案)选项2选项12选项134. 有甲、乙两个数列,若甲的全距比乙大,那么()。
[单选题] *甲的标准差一定大于乙的标准差甲的标准差一定小于乙的标准差甲的标准差一定等于乙的标准差全距与标准差并不存在上述关系(正确答案)5. 权数对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影响,决定于()。
[单选题] *各组标志值的数值大小权术的绝对数多少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正确答案)总体单位数的多少6. 标准差系数抽象为()。
[单选题] *总体指标数值大小的影响总体单位数多少的影响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总数比重的影响平均水平高低的影响(正确答案)7. 已知4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该采用()。
[单选题] *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正确答案)几何平均数8. 如果分配数列把频数换成频率,那么方差()。
[单选题] *不变(正确答案)增大减小无法预期其变化9. 今有两组大学生按年龄分配的资料如下:哪一组大学生平均年龄高?(甲)第一组;(乙)第二组。
哪一组年龄众数高?(丙)第一组;(丁)第二组。
[单选题] *甲、丙甲、丁乙、丙乙、丁(正确答案)10. 第一批产品废品率为1%,第二批产品废品率为1.%,第一批产品废品率为2%.第一批产品数量占总数的35%,第二批占40%,则平均废品率(%)为()。
统计学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与展示)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一、单项选择题:1.将统计总体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后,其结果是()。
A.组内同质性,组间同质性B.组内差异性,组间差异性C.组内同质性,组间差异性D.组内差异性,组间同质性2.在组距数列中,当全距确定时,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
A.组距越大,组数越小B.组距越大,组数越大C.组距越小,组数越小D.组距与组数的关系不确定3.连续型量在确定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
A.间断B.重叠C.相等D.不等4.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的合计数应该为()。
A.大于1B.等于1C.小于1D.不等于15.在异距数列中,要准确反映其分布状况,必须采用()。
A.向上累计B.向下累计C.频数D.频率密度6.计算向上累计次数或频数时,其计数表达的意义是()。
A.上限以下的累计次数或频数B.上限以上的累计次数或频数C.下限以下的累计次数或频数D.上限以上的累计次数或频数7.在统计表中,说明统计表名称的词语是()。
A.主词B.宾词C.总标题D.横行标题8.次数分布的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
即靠近中间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多,靠近两边的变量值分布的次数少。
这种次数分布是()。
A.正态分布B.U形分布C.正J形分布D.反J形分布9.类似于直方图,与直方图比较,其构造更容易,且能显示变量的实际值,从而不会因数据分组将具体的数值信息丢失,这种图是()。
A.折线图B.曲线图C.茎叶图D.帕拉图10.填写统计表时,当某一位置不应该有数字,应用的符号是()。
A.0B.×C.…D.–二、多项选择题:1.在统计数据整理之前,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审核。
审核的主要内容是()。
A.数据的准确性B.数据的及时性C.数据的系统性D.数据的完整性E.数据的客观性2.统计分组的作用是()。
A.划分社会经济现象的类型B.刻画总体具有的特征C.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构成D.反映总体单位的分布情况E.分析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3.在组距数列中,组中值是()。
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习题及答案高等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统计学》第三章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对于连续变量,根据“排除上限”的原则总结其组限。
对。
所谓“上组限不在内”的原则,是对连续变量分组采用重合组限时,习惯上规定一般只包括本组下限变量值的单位,而当个体的变量值恰为组的上限是时,不包括在本组。
2.统计资料的整理不仅是对原始资料的整理,而且还包括对次级资料的整理。
对。
3.确定组限时,最大组上限必须大于最大变量值,最小组下限必须小于最小变量值。
错,这意味着你也可以在封闭的小组中尝试。
4.对统计总体进行分组是由于总体各单位的“同质性”所决定的。
错,将原始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化分成不同的组别。
5.对连续变量进行分组时,它们的分组极限可以用“不重叠”的形式表示。
对二.单项选择题a组的中值是550组的下限,B组的中值是550组的下限a.550b.650c.700d.750因为它是一个连续变量,所以变量的值是连续的。
由于最后一组的起始下限大于相邻组的中值,请注意这是一个递减变量序列。
一个组的最小值叫做下限。
所以这里的下限实际上是相邻群的上限。
因此,最后一组的下限=相邻组的上限,因此相邻组的上限也为600。
另一个相邻组的组中值为550,因此可以确定相邻组的组距离为100。
重新使用公式:无上限开放组的中值=下限+相邻组的组距离/2,最后一组的中值为650。
2.对一个总体选择三个标志做复合分组,按各个标志所分的组数分别为3、4、5,则所分的全部组数为(a)a、 60b。
12c。
30天。
六3.某小区居民人均月收入最高为5500元,最低为2500元,据此分为6组,形成等距数列,其组距应为(a)a、 500b。
600摄氏度。
550d。
6504.整理统计数据的主要环节是(c)a.编制统计报表b.审核汇总资料c.审核原始资料d.设计整理方案5.对于一年的收入变量序列,分组为10万元以下、10万-20万元、20万-30万元和30万元以上,则为(c)a、10万元应归入第一组b、20万元应归入第二组c、20万元应归入第三组d、30万元应归入第三组6.组号与组距的关系为(a)a.组数越多,组距越小b.级数越多,组距越大c.组数与组距无关d.组数越少,组距越小三.简答题1.简要说明统计排序的意义和内容统计整理,首先要搞清楚教材当中关于统计整理的内容,通常理解的统计整理包括制作次数分布、或者给出排秩、等级的结果,有些还可能包括对数据的类型的判别、编码和对原始数据的必要转换等.有些人认为描述统计也可以视为统计整理的内容,或者是汇总统计的内容.根据统计整理的内容再来回答其意义.主要是可以在正式的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之前,预先了解和掌握数据的大致状况,尤其是其分布和次数特征,以便根据数据的类型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不论是描述统计还是推断统计,很重要的一点是依据数据的类型来选择统计法).有些时候,需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转换,也是为了便于后继的统计,如由量表原始数据转换成量表得分,原始数据转换成标准分数,或者转换成可统计的某种指标等.简而言之,数据整理就是服务于后续的统计过程,使原始测量数据满足统计方法的需要,为统计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最合适的统计量是( D )。
A.极差
B.平均差
C.标准差
D.离散系数
2.如果峰度系数k>3,表明该组数据是(A )。
A.尖峰分布
B.扁平分布
C.左偏分布
D.右偏分布
3.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1200名学生,法学院有800名学生,医学院有320名学生,理学院有200名学生。
上面的描述中,众数是( B )。
A.1200
B.经济管理学院
C.200
D.理学院
4.某班共有25名学生,期末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分数分别为:68,73,66,76,86,74,61,89,65,90,69,67,76,62,81,63,68,81,70,73,60,87,75,64,56,该班考试分数下四分位数和上四分位数分别是(A)。
A.64.5和78.5
B.67.5和71.5
C.64.5和71.5
D.64.5和67.5
5.对于右偏分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是(A )。
A.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中位数>平均数>众数
C.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D.众数>平均数>中位数
6.某班学生的统计学平均成绩是70分,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的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是( B )。
A.方差
B.极差
C.标准差
D.变异系数
7.在离散程度的测度中,最容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A )。
A.极差
B.方差
C.标准差
D.平均差
8.在比较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不能直接比较它们的标准差,因为两组数据的( D )。
A.标准差不同
B.方差不同
C.数据个数不同
D.计量单位不同
9.总量指标按其反应的内容不同,可分为(C )。
A.总体指标和个体指标
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识总量指标
D.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标识单位指标
10.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是( C )。
A.计划完成成都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11.2003年全国男性人口数为66556万人,2002年全国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5948.9亿元,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2003年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03617.7亿元。
以上总量指标依次是()。
A.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
B.时期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点指标
C.时点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D.时点指标、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时期指标
12.某企业产品第一批废品率为1%,第二批废品率为1.5%,第三批废品率为2%。
第一批产品数量占总数的25%,第二批产品数量占总数的30%,则该厂三批产品的平均废品率为( B )。
A.1.5%
B.1.6%
C.4.5%
D.1.48%
13.某工厂有三个流水连续作业车间,某月份车间制品合格率依次为0.95、0.9、
0.85,该工厂产品的平均合格率为( C )。
A. B.
C. D.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众数的叙述,正确的是(ABD )。
也可以只选AD
A.一组数据可能存在多个众数
B.众数主要适用于分类数据
C一组数据的众数是唯一的 D.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B )。
A.如果计算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离差,则这些离差的和总是等于零。
B.在一组数据中,有75%的数小于上四分位数。
C.在一组数据中,有75%的数大于上四分位数。
D.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等。
E.中位数大于平均数。
3.下列指标中属于总量指标的有(ABD )。
A.工资总额
B.钢材消耗量
C.商业网点密度
D.年度国内生产总值
E.流动资金周转天数
4.时期指标的特点是(ACE )。
A.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可以相加
B.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不能相加
C.某时期的指标数值与该期时间长短有关
D.某时期的指标数值与该期时间长短无关
E.更长时期的指标数值可通过连续相加得到
5.标志变异值可以(ABCD )
A.衡量平均数的代表性
B.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均衡性
C.表明生产过程的节奏性
D.说明变量分布的离散程度
6.均值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最主要的测度值,这是因为(BC )。
A.它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B.它反映了数据分布的中心位置和数据必然性的特点
C.它有许多优良的数学性质
D.它比众数和中位数更具稳定性
三.判断分析题(判断正误,并简单说明理由)。
1.在分组数列中,各组的次数f有权衡各组变量值轻重的作用,某组的变量值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就越大。
(错,对平均数的影响是f与变量值共同作用的结果。
)
2.若甲、乙、丙三个企业的产值计划完成程度分别为90%、100%和110%,则这三个企业平均的产值计划完成程度应为100%。
(错,应该和绝对指标相联系起来。
三个企业总的实际完成量/三个企业总的计划完成量)
四.计算题。
1.某银行为缩短顾客到银行办理业务的等待时间,准备采用两种排队方式进行试验:一种是所有顾客都进入一个等待队列:另一种是顾客在三个业务窗口处队列
三排等待。
为比较哪种排队方式使顾客等待的时间更短,两种排队方式各随机抽取9名顾客,得到第一种排队方式的平均等待时间为7.2分钟,标准差为1.97分钟,第二种排队方式的等待时间(单位:分钟)如下:
5.5
6.6 6.7 6.8
7.1 7.3 7.4 7.8 7.8
要求:
(1)画出第二种排队方式等待时间的茎叶图。
(2)计算第二种排队时间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均值=7,标准差=0.6733)(3)比较两种排队方式等待时间的离散程度。
第一种排队方式离散系数=0.274 第二种排队方式离散系数=0.09618
表明第一种排队方式的离散程度大于第二种排队方式
(4)如果让你选择一种排队方式,你会选择哪一种?试说明理由。
选第二种,因为第二种排队方式的平均等待时间较短,且离散程度小于第一种排队方式。
表明,在很多次排队情况中,第二种排队方式的时间大部分情况小于第一种排队方式。
对一次排队而言,第二种排队方式的时间小于第一种排队方式的概率较大。
2.甲乙两个企业生产三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和总成本资料如下:
要求:比较两个企业的总平均成本哪个高,并分析其原因。
求和6600 340 6255 342
甲企业平均成本=19.41。
乙企业平均成本=18.29
原因:尽管两个企业的单位成本相同,以及产品C在甲乙企业的产量中所占比重基本一致,但单位成本较低的产品A在乙企业的产量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拉低了乙企业的总平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