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章节重点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绪论农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平衡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是驯化的生态系统,既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也受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1. 1865年,勒特(Reiter)造了生态学一词2. 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A.G.Tansley)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概念。
3. 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R.L.Lindeman)提出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金字塔理论4.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m)——对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做了大量的研究,写成《生态学基础》5. 1963年,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天》6. F.C.Pielou《数学生态学引论》、R.M.May《理论生态学》——推动生态学向定量化方向发展8. 21世纪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一说为生物危机)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生态关系1.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叫栖息地。
2.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相对稳定状态下E.P.Odum(1973)做了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②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E.P.Odum(1973)等对耐性定律作了补充:该定律把最低量因子和最高量因子相结合,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称做限制因子3.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相同或相似。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1、五大危机:环境、能源、资源、粮食和人口等五大危机(1960s))。
3P问题:十大生态环境问题: ①沙漠化日益严重;②森林遭到严重砍伐;③野生动物大量灭绝;④人口剧增;⑤饮水资源越来越少;⑥渔业资源受到破坏;⑦河水污染严重;⑧大量使用农药;⑨全球气温明显上升;⑩酸雨现象。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3、生态学体系:按照生态学研究的尺度划分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全球或景观生态学4、生态学研究方法:(1)对环境的研究:环境因子的测定法和控制法。
(2)对生物的研究:分类技术、数量统计方法和实验方法等。
(3)研究生态学的三大类方法:野外研究、实验研究和数学模型。
(4)研究系统的三大理论:白箱、黑箱和灰箱。
5、农业生态学概念: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农业生态系统)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这个系统的结构,功能、生产力及其控制管理以便达到最大生产力和最佳生态效果,这样的一门学科称为农业生态学。
6、农业研究内容:农业生物多样性重建、保护与利用,食物系统的能流、物流和价值流形成的生态经济学原理与运行机制等.7、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8、基本内容(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时间结构(3)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
(4)农业生态系统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所形成的类型,分布及特点。
(5)农业生态发展及演替规律。
(6)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9、农业生态学的特点:整体性、综合性、战略性10、系统(system)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由二个以上的组分组成;(2)组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3)以整体方式完成一定的功能。
11、系统的结构特点(1)系统都有边界;(2)系统具有层次性,即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系统本身也是更大系统的子系统;(3)构成系统的组分间有一定的量比关系;(4)系统的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排列位置关系。
农业生态学复习全
1.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3、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4、生态因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5、生物因素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的一切生物。
6、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活造成直接影响的物理化学因素7、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8、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9、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
10、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11、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12、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
13、原生演替是指自裸地上或深层水体下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14、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相互联系起来的序列食物网是指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联结而形成的网状关系15、营养结构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生物,营养结构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物质从植物转到植食者,再转到肉食者的过程。
16、十分之一法则(林德曼定律)是指食物链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17、辅助能是指除太阳能外,通过自然补给和人工投入,对生态系统输入其他形式的能量。
17、土壤是指一种疏松的矿物质或有机质,存在于地球的最表面,作为绿地植物生存的介质。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干预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其特点包括:1、受人类控制:人类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导者,通过各种农业技术和管理措施来调控系统的运行。
2、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种相对较少,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的农业生产目的而选择的物种。
3、开放性:需要不断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如化肥、农药、种子等,同时向外界输出农产品。
4、稳定性较差: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干扰较为敏感,容易出现生态失衡和病虫害等问题。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由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构成。
生物组分包括:1、生产者:主要是农作物、蔬菜、果树等栽培植物,以及牧草等。
2、消费者:包括人类、家畜家禽、害虫等。
3、分解者:土壤中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它们负责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养分。
环境组分包括:1、自然环境:如气候、土壤、地形等。
2、人工环境:如农田基础设施、农业机械、灌溉设施等。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能量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流动遵循热力学定律。
能量的来源主要是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转化为化学能。
一部分能量以食物的形式被消费者摄取,在食物链中传递和转化。
但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存在能量损失,主要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为了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优化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提高光能利用率。
2、发展立体农业,增加单位面积的生物量。
3、合理饲养家畜家禽,提高饲料的转化率。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等。
水循环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
水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过程在系统中流动,为生物提供了生存必需的条件。
碳循环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重点内容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 生态学2. 农业生态学3. 系统4. 生态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6. 农业效益(agriculture effect)7. 社会效益(social effect)8. 经济效益(economic effect)9. 生态效益(ecological effect)二、重点内容1 系统必须具备的条件①有两个以上的组分;②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③各组分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2 系统的结构特征(1)系统的边界区分系统内外的标志。
自然形成的:有机体、天体;人为确定的:农场、学校(2)系统的组织层次系统常常由不同的层次构成。
系统内各组分自身构成的系统--子系统。
(3)系统组分的量比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数量上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H2O H2O2 (4)系统组分的空间关系构成系统的多个组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位置排列关系。
碱基(核苷酸)排列与遗传密码:AUU,AUG, GUT,等构成不同的密码子。
氧原子的空间排列不同,造成丙酮和丙醛的差异3 系统的功能特点系统能产生其组分或子系统所没有的功能,称为系统的整合特性。
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关系;“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加强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减弱各组分原有的独立功能;产生各组分原来没有的功能。
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的功能4 生态系统的组分、重要功能辐射。
短波辐射、长波辐射(热辐射)、宇宙辐射、核辐射,气体,水体,土体。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消费者( consumers ):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主要指依赖初级生产者为生的各种生物。
分解者(decomposers):主要是指以动植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三大功能能量流动:energy flow物质循环: nutrient cycle信息传递5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其特点6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7 推动现代农业生态学发展的动力8 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经历的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第1章绪论1 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2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3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5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人工环境的类型2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3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4 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5 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6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营养结构、边缘效应、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2 食物链的类型3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4 食物链解列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1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2 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3 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4 次级生产的作用5 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6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7 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8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1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2 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3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5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6 生物放大作用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3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4 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5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6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 可持续农业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3 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三、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农业生态学重点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成《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是指由环境和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名词.doc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机理的科学。
2、种群: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3、群落:是栖息在一定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相互作用而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结构。
4、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转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5、系统(system):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7、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中作用于生物的各种外界条件的总和。
它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8、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如太阳辐射强度、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风力等等。
9、趋同适应(convergent adaptation):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受到某个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这些生物种通常可成为某一环境条件下的生活型(lifeform)。
10、趋异适应(divergent adaptation)---- 同一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
即生态型(ecotype)11、生活型: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12、生境(habitat):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生境也称栖息地。
1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
14、气候生态型:长期适应不同的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
(完整版)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 , 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 , 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
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基本特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点】;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息。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
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成:1.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人类),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4分)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3.生物的多样性:即指生物群落中种的丰富度,可用香农一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和多样性梯度来衡量。
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5.生态位: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6.物质循环的库与流:库即为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存储的场所;流即为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7.生物的富集作用: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
8.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四、简答题(每个4分,共32分)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答: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物质转换功能、信息转换功能和价值转换功能,在这种转换之中形成相应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2.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应用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答:(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3.顶极群落理论上应具备那些主要特征?答:(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3)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4)顶极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增加雨量 保护农田 防治污染 美化大地 增加调节气候, 防风固沙, 净化空气, 降低噪音, (1分)(0.5 (0.5 (0.5 (0.5分)分) 分4. 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具有同等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型。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系统的定义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两个以上的组分☆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系统的结构特点☆边界:使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水平结构:系统的组分及其量比关系(系统的层次越低,组分间的联系越密切,组分间的量比关系也越严格)☆垂直结构:系统的层次与空间排列方式(系统有不同的层次,组分、元素、子系统、大子系统)系统的功能特点系统的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不但包括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还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效应1+1>2或1+1≠2生态系统的定义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a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土体b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特点☆组分上:无生命和有生命☆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时间变化上: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外部关系上: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农业生态系统定义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系统组分: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类——大型消费者,同时是管理者、调控者;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系统输入: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输入,如肥料、农药、薄膜、农业机械、人力、信息等☆系统输出: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水土流失等☆系统功能:系统开放程度高,自身稳定性减弱☆系统调控:自然调控、农民直接调控与社会经济间接调控农业效益的构成社会效益(social effect):指农业生产为社会提供基本需求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效益,通常包括各种农产品和就业机会等经济效益(economic effect):指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效益,通常包括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经济收益及国家税收收入生态效益(ecological effect):指农业生产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通常包括资源耗费速度、环境保护效果和景观美化程度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系统结构组成规律,组分结构以及它们在不同层次水平的相互关系;研究系统功能运转规律,即能量、物质、价值、信息的流通途径及效率;研究系统调控规律,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演替规律以及人工调控原则与措施;应用实践,因地制宜建设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技术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元素。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农业生态学(P1):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生态系统(P12):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系统(P9):(3条件)有两个以上的组分,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P12-14)基本组分: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土体)和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特点:a、在组成成分方面,不仅包括各种无生命的物理、化学成分,还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b、在空间结构方面,生态系统大多与一定的地理组成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c、在时间变化方面,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使生态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展规律; d、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这种联结使得系统内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e、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维系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P14)以农业生物为主要成分、受人类控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4、农业生态学的任务:(P17)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人工环境的类型(P23):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2、最小因子定律(P24):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总结1.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2.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3.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⑴.熟悉研究对象。
农业生态系统涉及面广,有了正确的分析,才能确定研究重点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⑵.研究数据的采集。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涉及各组分的结构功能、投入产出,需要收集第一手数据,也需要收集第二手数据。
⑶•研究数据的分析整理。
农业生态学研究中也运用到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以及常见的数理统计方法。
⑷•研究策略。
①多学科协作②多系统大跨度对比③用空间换时间④选择适当的研究单元⑤把握合适的研究层次4.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⑴.以一种生物为主的原则。
如稻田生态系统以水稻为主,水体生态系统以渔业养殖为主。
⑵•正确分析竞争与互补关系。
应从物种的形成特征、生育期、营养及代谢产物等各个方面,全面分析物种组合的竞争与互补关系并且通过规格、密度、养分、水分控制等技术措施减少竞争伤害,提高互补作用。
⑶•增加初级生产者,提高光能利用率。
作为初级生产者的绿色植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物质生产的基础。
物种选择要尽可能增加绿色植物的种类和容量,又要注意选择光能利用率高的高光效植物,并根据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特性,进行科学的组合。
⑷•注意社会经济因素。
物种选择除考虑生长习性外,还要求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并注意到市场的状况和人们的需要。
5.生态交错带与边缘效应⑴.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板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
①城乡交错带②干湿交错带③农牧交错带④水陆交错带⑤群落交错带⑵边缘效应在这些交错带环境条件明显区别于两个斑块的内部核心区域。
生物种类和系统结构都有明显的变化。
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称为边缘效应。
积极合理地开发这些边缘地带,可使其维持高生产状态,促进经济发展。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
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成为生态系统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3、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环境组分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
生物组分可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
4、农业生态系统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目标,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比较,示意图见p13)(1)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系统中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消费者。
(2)系统输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如降雨、日照、生物固氮等,还有社会的输入,如人力、机械、花费、农药、信息、资金等。
(3)系统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
(4)系统功能: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加大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有更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系统更加开放。
(5)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方式,而且由农民直接实施人工调控,还受社会工业、交通、科教、经济、法律、政治的间接调控。
5、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1)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 2)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互补)6、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一、定义和基本概念
1.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探
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优化与调控方法。
2.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类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
物种质资源,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3.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遗传资源的变异程度和生
态系统的多样性。
4.可持续农业:是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
正和经济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5.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传统
农业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整体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
系统、景观系统和生物圈等层次。
3.功能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这些功
能是相互关联的。
4.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5.自适应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1.生物要素:包括作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
2.非生物要素: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
3.人为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相互影响: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生物也会对其所处的环境
产生影响。
2.适应性:生物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包括形态适应性、
生理适应性和行为适应性。
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位置和作用是相对稳定
的。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产生影响。
五、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1.物质循环:是指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的过程。
2.能量流动:是指太阳能通过食物链进入各营养级生物体内,并在各营养级之
间流动的过程。
3.信息传递:是指生物之间通过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进行交流和沟
通的过程。
4.价值流:是指人类劳动力和资金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
六、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与调控
1.优化目标:主要包括提高系统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
标。
2.调控手段:主要包括政策调控、市场调控、技术调控等手段。
3.优化措施:主要包括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物种多样性、改善土壤质量等措
施。
4.农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式:主要包括农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林区生态
系统等模式。